《西游记》中,唐僧为什么总要给孙悟空来一段紧箍咒?

作者&投稿:司马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作为我国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西游记》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特别是孙悟空这一角色,以其神通广大和独特的个性,成为故事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以其卓越的战斗能力著称,几乎无人能敌,除了如来佛祖。然而,在故事后期,孙悟空却被紧箍咒所制约,每当唐僧念起此咒,孙悟空都会痛苦不堪。那么,紧箍咒究竟拥有怎样的法力呢?
在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他成为了天庭的通缉要犯。尽管后来被释放,但他的名声已经在外,天庭不可能再重用他。因此,他无法返回天庭。为了控制孙悟空,观世音菩萨给他戴上了紧箍,并教会了唐僧紧箍咒。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行为已经触犯了众怒,许多神仙都对他怀恨在心。他曾经觊觎过玉帝的宝座,天庭自然不会放过他。即使他回到花果山,也会受到天庭的监视和限制,无法自由发展。而且,其他妖王和鬼怪谁敢得罪天庭呢?因此,他的花果山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也不会得到其他妖王的帮助。
孙悟空在被唐僧释放后,为了报答唐僧的救命之恩,答应保护他西行取经。但孙悟空毕竟是妖怪,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唐僧的命令并不总是听从。为了控制孙悟空,观世音菩萨给了他紧箍,并教会了唐僧使用紧箍咒。每当孙悟空出现问题,唐僧只需念起紧箍咒,孙悟空就会痛苦不堪,从而乖乖听从指挥。那么,紧箍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它又如何能让曾经的大妖王如此痛苦,乖乖认命呢?
在西游取经的过程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四人的关系错综复杂,曾多次面临解散,但他们最终还是成功取得了真经,每个人都得到了相应的封赏,圆满完成了任务。虽然孙悟空在中途多次被唐僧赶走,但他的初心并未改变,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观世音菩萨的承诺。


西游记中唐僧是如来的第二个徒弟谁的投胎转世?做了状元谁的儿子?因父...
唐僧人物简介:《西游记》中唐僧前世为如来二弟子金蝉子。《西游记》中唐僧的父亲陈光蕊唐王御笔亲赐状元,跨马游街三日。《西游记》中唐僧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性格特点
1、唐僧:有着最慈悲的胸怀和最深厚的佛家知识,仁厚善良博爱,但能力有限 。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人物,前世为如来二弟子金蝉子,原型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生于今河南洛阳,俗家姓名“陈袆”,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2、孙...

西游记中 唐僧的原型是?
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玄奘原来的名字叫做陈祎是法相宗的创始人,被人们尊称为三藏法师,后来被后世的人们称为唐僧。玄奘在贞观元年的时候一个人向西边徒步走了五万多里的路,最终到达了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回了真经。玄奘取经的过程用了十七年之久,学遍了当时的大乘佛经和小乘...

西游记主要内容
《西游记》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归来共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西游记》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元杂剧,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整理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

在《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修得正果,最后唐僧被如来佛...
在《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修得正果,最后唐僧被如来佛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在天竺本国,唐僧被月宫玉兔变化的假公主抛彩球打中,欲招为驸马。悟空识破真相,会合太阴星君擒伏了玉兔,救回流落城外的真公主。在西牛贺洲铜台府地灵县寇员外家化斋后,寇家遭劫,寇...

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为取真经经过了哪些磨难?
这四部著作,每本著作都有每一本的故事都有它独特的情节。而《西游记》这本书其实我们从小都不陌生,因为孙悟空的72般变化,以及猪八戒的懒惰和沙和尚的忠诚,都是非常招人喜欢的。也是非常能够引起我们小孩子读书的兴趣的,他们在取经途中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唐僧每一次去到一个地方,向人介绍的时候,...

《西游记》取经四人组是如何在唐僧的带领下取得真经的?
唐僧作为《西游记》中取经团队的领导者,受万民敬仰的得道高僧,但是在佛家弟子这一身份下却有着许多封建儒生的特性,使唐僧成为一个披着袈裟的封建儒士,究竟他是超脱红尘之外,得道五行之中的得道高僧?还是俗世中一个忠君爱民、仁义风雅的翩翩君子?其实个人都有个人的看法,我这里就不做表态了。 在你的团队建设中,是否遇...

《西游记》中描写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的句子有哪些?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西游记》中唐僧四人的性格特点
唐僧 慈悲心肠,一心向佛,为人诚实善良,也有怯懦的一面。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并取名为:悟空(菩提祖师所取,唐僧赐别号行者)、悟能、悟净,之后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

《西游记》中,女儿国国王为什么叫唐僧不叫三藏哥哥,而是叫御弟哥哥...
那是因为在《西游记》这部小说当中,唐僧曾经因为答应去西天取经,李世民非常的感动兴奋,而和唐僧结拜为干兄弟。所以就被称作为御弟了。《西游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一部神话小说,而在《西游记》中,唐僧有一个雅号叫做御弟哥哥,特别是女儿国的国王,叫得非常热情。就是因为答应了李世民去西天取经,...

蒲城县15679963703: 为什么要给孙悟空带上紧箍? -
用乐盐酸: 西天取经团队唐僧有三个徒弟,论起实力猪八戒和沙和尚均不逊色于孙悟空,那么为何唯独孙悟空被如来用紧箍咒控制住了呢?难道真的是只因猴哥性情顽劣,不得不如此吗?其实答案远没有这么简单.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还要从孙悟空的身...

蒲城县15679963703: 西游记中唐僧为什么给孙猴起名为悟空8 -
用乐盐酸: 不是唐僧给孙悟空取名孙悟空,而是祖师取得.孙行者——是唐僧取的称呼,在西游记中,也以“行者”称孙悟空. 孙悟空——菩提祖师所取的名字.事实上,悟空之名,取自唐代名僧悟空大师之法号,俗名车朝奉,唐初开元、天宝间人.美猴...

蒲城县15679963703: 西游记中孙悟空被称为行者的原因 -
用乐盐酸: 孙悟空被称为行者的原因:是唐僧给悟空取得诨名. 孙悟空,又呼“行者”,出身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金水为真空之性,悟得此空,还须行得此空,而金水攒矣. 出自《西游记》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原文节选:三藏欢喜道:...

蒲城县15679963703: 《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有没有感情问题 -
用乐盐酸: 当然有啦,唐僧是很聪明的,他们名义上的师徒,其实唐僧只是利用悟空取经罢了,用他那一生本事帮他扫清取经路上的障碍,一路上还怕悟空破坏了他的慈悲之心,影响他成佛~

蒲城县15679963703: 西游记中为什么师徒4人一个也不能少? -
用乐盐酸: 看看评价就知道了 唐僧师徒四人的人物评价 首先,我想谈一谈对唐僧这个一向人们褒贬不一的人物的理解: 第一:耳朵软,没有主见.就等"三打白骨精"为例,小女、婆婆、老伯都是白骨精所变,唐僧不辩真假,也不能怪他,毕竟不如悟空...

蒲城县15679963703: 孙悟空有一身的本领可为什么还是做唐僧的徒弟? -
用乐盐酸: 这要从作者写作的内涵来看~ 孙悟空虽然是一身本领,但是毕竟是未经雕琢,难成大器,从它大闹天宫来看就知道了~有本事的人,未必会成为好人~ 如果孙悟空是“才”,那么唐僧就是“德”,一个有才无德,一个有德无才~所以他们才会成为...

蒲城县15679963703: 吴承恩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什么要跟从唐僧取经 -
用乐盐酸: 因为他在被压到五指山下后 观音姐姐说500年后有个从东土大唐来的和尚会去取经 那是你师父 可以救你 所以 就跟他走了

蒲城县15679963703: 《西游记》里面唐僧3个徒弟为什么各自要叫悟空,悟能,悟净啊? -
用乐盐酸: “悟空”是对皈依佛的暗示; “悟能”是对皈依法的暗示; “悟净”是对皈依僧的暗示. 皈依佛就要“悟”空,进行“空”的实践,但是人的思想被各种无名烦恼所占据,像猴子一样一刻也不能安静.它头上的紧箍咒,也叫“定心真言”,唐僧念了一路,一直到西天才得以消失.孙悟空的“大圣”本领,则是人的智慧本心的象征. 皈依法就要持戒.“悟能”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八戒”.没有戒律就没有佛法,佛法能寓于持戒之中.守戒即是悟能.小说把“悟能”设计成猪,代表人的愚味无知和贪欲. 悟净是僧人的形象,净是悟空、悟能的结果.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蒲城县15679963703: 谁知道原版西游记中唐僧为什么要收孙悟空为徒,孙悟空给唐僧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用乐盐酸: 佛法的真谛为 普度纵生 三藏在当时 觉得猴子是一顽劣成性 穷凶恶及之徒 所以才被压与山下 自然想验证一下自己所学佛法是否透彻 所以收了猴子 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 三藏也是人 是人就耐不住观音那么漂亮的姑娘的软磨硬泡 一个不小心 应承下来 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蒲城县15679963703: 《西游记》中为什么唐僧最后要给佛祖那个箔呢? -
用乐盐酸: 西游记中有唐僧师徒走后门拿经书的桥段,电视剧这样拍师徒三人将钵交了出去拿了经书,后来被老龟甩入河里经书还是缺失了.这两个情节出现不仅是历史需要也是感情上的需要.这好似在告之世人,万世万物都有其定律,水至清则无鱼,常生佛界也不能例外,道理好比这世上要有坏人也需有好人,好坏之分在于内心之分明.佛祖将这缺失作为最后一难也是在说坏也是好的一种,失去和得到是一样的.经书不可能完壁,正如事物不可能完全如心中所想之完美一样,人要知道包容乃大,执念是不必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