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

作者&投稿:俎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 [情景一]一年级学生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师请学生思考“小明买一支圆珠笔要4元,找回1元,他付了多少钱?”这个在成人,甚至三四年级的学生看来都极其简单的实际问题,可是一年级的孩子却有很多都做错了,原因是缺乏购物这一生活经验,不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情景二]教师在教学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后,请学生思考了这样一道题目:“婷婷家原来有一些苹果,妈妈又买来了5个,现在有12个,家里原来有多少个苹果?”一些孩子不加思索,提笔列出了“12+5”这样的算式。因为孩子牢牢记着老师说:“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要用加法计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当时情况下,大部分题型的方法总结,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作为传统小学数学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应用题似乎退出了数学教学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简单实际问题”等,“解答应用题”也相应的变为“解决问题”。这一转变并非只是简单名称上的变化,而有更深的内涵。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指单纯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其他形式呈现出的各种问题。但这些“问题”都要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才能得以解决。而课程改革至今,我们的解决问题教学有时似乎还是“换汤不换药”,一些教师对于将解决简单问题的教学溶入计算教学中,少有专门课时针对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及为不适应,从而花了大量机动课时的时间帮助学生总结数量关系,进行题型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正鉴与此,笔者认为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于问题解决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维的过程,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教学活动。从课程目标的总体安排上不难看出,解决问题一是要结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解题策略意识、合作交流意识、评价与反思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起始阶段,此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及发展。基于此,笔者就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如下思考。 一、指导学生收集信息,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必备环节。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往往题材封闭,呈现形式单调,几乎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因为是仅仅通过文字来表达,所以一般在表达的过程中已经将信息按一定的逻辑进行了整理,因而学生丧失了整理信息的机会。此外,传统应用题在表达时,往往信息的数量与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好一一对应,学生因此又丧失了选择信息的机会。 学习数学的是为了可以将学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活中有大量的信息,信息的存在有时是无序的,要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具备能从众多信息中选择有用信息,按逻辑整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才能更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苏教版教材安排了许多显示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题材开放,经常以图画、表格等形式出现,归还了学生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机会。教材呈现问题的形式多样,在低年级主要有图画、图文结合及表格呈现为主。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中,常回碰到的困难主要有: 1.提供的信息比较分散。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多问几句“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图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教学连加、连减时,有一道摘丝瓜的例题,有时学生会关注了小男孩放在篮子里的3根,忽视了他正摘下了1根。只有让学生仔细的观察画面,才能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2.题中的信息呈现方式不同,容易忽略。这时就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再次寻找信息。 3.信息的数量较多,与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在教材中有一些场景性的实践活动,情景图中提供的信息非常丰富,面对如此丰富的信息,有些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什么,然后去收集信息。 二、互相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交流个性思维方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启发。这既有利于实现学习互补又有利于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合作意识。但是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倡导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才是有价值的。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合作交流中,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不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会聚集体的力量顺利地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合作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以下情况会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 1.当学生理解问题有一定困难时,可采用合作操作的学习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发展尚不完善,有时因缺乏生活经验等诸多原因,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比较现实、比较形象的事物,低年级儿童易于理解。因而对于一些较抽象,或学生欠缺生活经验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小组操作活动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原来有108枝铅笔,先卖了39枝,又卖了27枝,现在比原来少多少枝?”许多学生会直接用108-39-27算出现在铅笔的枝数,然后用原来铅笔的108枝减现在铅笔的枝数进行比较。这种算法虽然思路很清晰,但是过于麻烦。我们可以将问题简化,让学生先操作一下。同桌两人拿出10枝铅笔,先拿走2枝,再拿走4枝,看看剩下的比原来少几枝。学生通过操作不难发现剩下比原来少的枝数就是拿走的枝数。这种方法如果仅用语言来阐明,学生比较难理解。可是,通过学生的自己操作,很快就能自己发现。操作可将理解的过程充分的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形象、直观中提高理解问题的能力。 2.当问题有多种解决方式时,可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许多问题有多种的解答可能,在苏教版的教材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开放的解决问题,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比如,分类问题时,有些情况会有多种分类的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的结果也不同。又比如有些解决问题提供了许多信息,请学生根据信息自己提出问题,每人选择的信息不同,问题当然也不同。此外,有时同一道问题,思维方式、解答方式也不同。低年级孩子思维不可能很全面,一个孩子不可能找出所有的可能性。这时如果我们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或集体中交流。学生的通过数学交流,能够把内隐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对于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提升理解的深度,发现存在的问题等会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明白他人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对解决问题采用的方法,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对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策略,提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才是目的。能运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熟练、更透彻,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要把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苏教版的教材安排了很多场景性或活动性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各种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此外,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在适当时机引导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春游前让学生在家长带领下自己去买东西,通过记数学日记的方法,总结自己的购物实践活动。又如,学习了统计以后,在班级里选举班干部的时候,就可以请学生自己来统计每位候选人的得票数。总之,通过事件,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而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涉及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长期不断的探索、研究、实践。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解答简单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要求
在小学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低年级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我要求学生每做一道应用题时,都坚持做到“读、找、想、算、答”五个步骤。即一要准确地读三遍题,必须认真,仔细;二要找出条件和问题;三要想好算法;四要正确地列式计算;五要答题。
  虽然这五个步骤学生一时很难掌握,因此,在课上只要讲应用题,我自己都坚持按五步去做,给学生做示范,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养成习惯。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要正确地解答应用题,首先要能够准确地读题,正确地理解题意。应用题的难易程度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变化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我要求学生用单横线画出两个条件。分别注明①和②,用双横线画出问题,边画边小声读出条件和问题。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变化?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习惯,我还经常检查学生是否按要求去做了。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正确地选择算法,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或减,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或除,我让学生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进行练习。我把全班36名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小组指定一个组长。当拿出一道应用题时,就让小组讨论基本数量关系,每人说一遍,会的教不会的,以好带差。还要求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把所想的那句话写下来。如分析了“15人做游戏。平均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后要写出“15里面有几个5?”分析了“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5倍,唱歌的有几人?”要写出“7人的5倍是多少人?”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知道在列式前必须分析数量关系。
(三)提高学生正确审题及分析数量关系的水平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因此,低年级教学中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应用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
为此,首先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对每一道题的算法,教师都要认真说理,也要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应用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
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通过画线段图分析谁多谁少,使学生明确:甲数比乙数多,那么甲数就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和乙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乙数多的部分,从甲数里去掉和乙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乙数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样教学使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从而避免小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解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其次要重视简单应用题基本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简单应用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同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可以进行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通过训练,使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能提出问题,看到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就能意识到还要补充什么条件。这一训练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也为今后教学复合应用题提出中间问题做准备。
  例如:有这样两道题:
  1、有24本新练习本,平均分给6人。_____?
  2、我们班有36人,____ 。几人一个小组?
  使学生明白:根据总数、份数可求出每份数;根据总数、每份数可求出份数,清楚意识到每份数必须和份数对应。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要注意使学生切实掌握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指解答应用题的思考线索。只有切实掌握解题思路才能做到思维有方向、解题有依据,使小学生的思维逐步能够借助表象和概念进行。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较复杂的判断。
  例如:
  1、亮亮有35个行为币,亮亮比小华多6个,小华有多少个?
  2、亮亮有35个行为币,亮亮比小华少6个,小华有多少个?
  这两道题看似很简单,但是学生经常在看见多时就认为用加法计算,而第二题则用减法计算。因此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分析关键句,判断谁多谁少,掌握思考分析的方法,知道求多的用加法计算,求少的用减法计算,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知道,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并且学会如何把条件和问题,按叙述的情节转变为数学运算。
  同时还要重视解题基本方法的训练。一道应用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何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解法,这需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探索。由因导果的综合法和执果索因的分析法是最基本的两种逻辑方法,采用这两种方法探索的关键在于确定正确的方向。教学中要抓好这两种基本方法的训练,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课本中不同数量关系的对比的出现也有利于这两种基本方法的掌握。
  例如人教版第四册开始接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避免包办代替,注意指导学生复述思考过程。在练习时试着让学生自己去模仿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解题思路。遇到应用题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然后集体分析讨论,使出错的学生明白错在哪儿,别人是怎样分析的,把别人的思维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学着分析。总之,分析能力的培养是一点一滴进行的,切忌操之过急,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久而久之,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同时还要学会分析灵活题。所谓灵活题,一种语言结构与普通提问不同,如“小芹收集了45枚邮票,小聪收集了60枚邮票,普通提问是“小芹比小聪少收集几枚邮票?”如改为“小芹再收集几枚就和小聪的邮票数同样多了?”其实,这两题的数量关系是一致的,但有的学生就被难倒了。
  还有一些灵活题,其叙述顺序与生活行为顺序不一致。学生对这种题理解起来也感到困难。
  为了提高学生理解灵活题的能力,我帮助学生掌握几种理解题意的方法。
1. 通过生活经验来理解题意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后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模拟购物。其中我设计了《肯德基餐厅》(一)带小朋友到肯德基餐厅去玩,(二)让学生当当服务员介绍餐厅买一些什么(三)让学生当当顾客,算算要化多少钱(四)当当经理,给新产品定个价,(五)最后帮老师配一份午餐。很多小朋友听到肯德基心里都按耐不住,跃跃欲试,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我想他们的快乐可能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成人世界的向往。看看他们在肯德基餐厅里游刃有余的“经营”,争先恐后、不甘示弱地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听着他们童真却不乏机智的回答,我被这群孩子出色的表现征服了,也被课堂改革带来的新景观打动了。
有的学生对“用了——还剩——原有”的逆向叙述的题不理解,我就举例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如“母亲节到了,我用8元钱给妈妈买了一支护手霜,还剩5元钱,我原来有多少零花钱?”来帮助学生理解。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

[情景一]一年级学生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师请学生思考“小明买一支圆珠笔要4元,找回1元,他付了多少钱?”这个在成人,甚至三四年级的学生看来都极其简单的实际问题,可是一年级的孩子却有很多都做错了,原因是缺乏购物这一生活经验,不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情景二]教师在教学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后,请学生思考了这样一道题目:“婷婷家原来有一些苹果,妈妈又买来了5个,现在有12个,家里原来有多少个苹果?”一些孩子不加思索,提笔列出了“12+5”这样的算式。因为孩子牢牢记着老师说:“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要用加法计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当时情况下,大部分题型的方法总结,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作为传统小学数学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应用题似乎退出了数学教学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简单实际问题”等,“解答应用题”也相应的变为“解决问题”。这一转变并非只是简单名称上的变化,而有更深的内涵。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指单纯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其他形式呈现出的各种问题。但这些“问题”都要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才能得以解决。而课程改革至今,我们的解决问题教学有时似乎还是“换汤不换药”,一些教师对于将解决简单问题的教学溶入计算教学中,少有专门课时针对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及为不适应,从而花了大量机动课时的时间帮助学生总结数量关系,进行题型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正鉴与此,笔者认为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于问题解决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维的过程,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教学活动。从课程目标的总体安排上不难看出,解决问题一是要结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解题策略意识、合作交流意识、评价与反思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起始阶段,此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及发展。基于此,笔者就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如下思考。
一、指导学生收集信息,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必备环节。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往往题材封闭,呈现形式单调,几乎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因为是仅仅通过文字来表达,所以一般在表达的过程中已经将信息按一定的逻辑进行了整理,因而学生丧失了整理信息的机会。此外,传统应用题在表达时,往往信息的数量与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好一一对应,学生因此又丧失了选择信息的机会。
学习数学的是为了可以将学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活中有大量的信息,信息的存在有时是无序的,要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具备能从众多信息中选择有用信息,按逻辑整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才能更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苏教版教材安排了许多显示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题材开放,经常以图画、表格等形式出现,归还了学生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机会。教材呈现问题的形式多样,在低年级主要有图画、图文结合及表格呈现为主。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中,常回碰到的困难主要有:
1.提供的信息比较分散。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多问几句“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图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教学连加、连减时,有一道摘丝瓜的例题,有时学生会关注了小男孩放在篮子里的3根,忽视了他正摘下了1根。只有让学生仔细的观察画面,才能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2.题中的信息呈现方式不同,容易忽略。这时就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再次寻找信息。

3.信息的数量较多,与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在教材中有一些场景性的实践活动,情景图中提供的信息非常丰富,面对如此丰富的信息,有些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什么,然后去收集信息。
二、互相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交流个性思维方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启发。这既有利于实现学习互补又有利于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合作意识。但是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倡导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才是有价值的。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合作交流中,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不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会聚集体的力量顺利地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合作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以下情况会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
1.当学生理解问题有一定困难时,可采用合作操作的学习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发展尚不完善,有时因缺乏生活经验等诸多原因,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比较现实、比较形象的事物,低年级儿童易于理解。因而对于一些较抽象,或学生欠缺生活经验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小组操作活动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原来有108枝铅笔,先卖了39枝,又卖了27枝,现在比原来少多少枝?”许多学生会直接用108-39-27算出现在铅笔的枝数,然后用原来铅笔的108枝减现在铅笔的枝数进行比较。这种算法虽然思路很清晰,但是过于麻烦。我们可以将问题简化,让学生先操作一下。同桌两人拿出10枝铅笔,先拿走2枝,再拿走4枝,看看剩下的比原来少几枝。学生通过操作不难发现剩下比原来少的枝数就是拿走的枝数。这种方法如果仅用语言来阐明,学生比较难理解。可是,通过学生的自己操作,很快就能自己发现。操作可将理解的过程充分的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形象、直观中提高理解问题的能力。
2.当问题有多种解决方式时,可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许多问题有多种的解答可能,在苏教版的教材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开放的解决问题,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比如,分类问题时,有些情况会有多种分类的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的结果也不同。又比如有些解决问题提供了许多信息,请学生根据信息自己提出问题,每人选择的信息不同,问题当然也不同。此外,有时同一道问题,思维方式、解答方式也不同。低年级孩子思维不可能很全面,一个孩子不可能找出所有的可能性。这时如果我们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或集体中交流。学生的通过数学交流,能够把内隐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对于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提升理解的深度,发现存在的问题等会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明白他人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对解决问题采用的方法,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对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策略,提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才是目的。能运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熟练、更透彻,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要把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苏教版的教材安排了很多场景性或活动性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各种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此外,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在适当时机引导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春游前让学生在家长带领下自己去买东西,通过记数学日记的方法,总结自己的购物实践活动。又如,学习了统计以后,在班级里选举班干部的时候,就可以请学生自己来统计每位候选人的得票数。总之,通过事件,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而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涉及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长期不断的探索、研究、实践。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生学会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解决问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解决问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
二、理解数量关系是基础,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45 比27多几”和“比45多27”,学生就容易混淆他们的求法,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因此,低年级教学中简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解决问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
三、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目的
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而解决问题又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地渗透解题思想,培养思维能力。
四、深化实际应用,才能准确地解决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用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这也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比如,认识了克和千克,就让学生对照价格表解决买东西的实际操作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

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多角

度的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案;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4)训练学生罗辑思维能力。


如何提高低年级小学生课堂注意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法来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引发兴趣,让学生愿学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10-15分钟左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谁都会很投入,很专心,小学生更是如此。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许多教学研究者都在不断进行课堂观摩,在观摩中捕捉学生学习灵感,激情,兴趣火花之于何时,何情,何景下闪现。然后进行科学研究,推广。他们也细心发现课堂教学中微有不足之处,将这一教学片段进行剖析,重新构设新的教学设计。这一系列的教学研究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在短暂的课堂中,如何学得更多,...

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提升?
例如,听音乐、画画、舞蹈等都是很好的选择。游戏训练:一些训练注意力的游戏,如拼图、搭积木、注意力提升设备等,可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可能需要不同的方法来提高注意力。上述建议可以作为参考,但如果有任何疑虑或问题,最好咨询专业的儿童心理学家或教育专家。游戏画面 ...

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是?
3、养成科学行为习惯:科学行为习惯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行为。如,通过观察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些习惯有助于学生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质量。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的注意力
虽然简单,但却让学生有一个放松的机会。除了课中操,简单的游戏,或者学唱与课文有关的歌曲,都是调整学生注意力的好方法。总之,要使低年级学生时刻保持十二分的注意力是很难的,但是老师应该时刻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有限的注意时间,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
小到最小程度,(要努力使自已理解所学知识,多抓住问题的联系,少记一些死知识),而且,不记 则已,记住了就要牢靠。事实证明,有些记忆是终生不忘的,而其它的知识又可以在记住基本知识的 基础上,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而得到,这就是全面复习的含义。二、突出重点,精益求精 在考试大 纲要求中,对...

如何在低年级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
小学老师的言行必定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所以,老师们要意识提升自身的各个方面,做孩子们心中的榜样,使得教学顺利进行。3.适当调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情况。由于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只有10-15分钟,因此当教学内容长时间地处于同一种状态时,就会出现注意力集体分散的现象。这时,仅靠教师的个别提醒和关注是...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给低年级孩子上过课的老师都深有体会,由于孩子年龄较小的特点,他们在课堂上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老师如何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授课,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而争取更多的时间授课呢?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要掌握一些技巧。组织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适当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

班主任怎样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自觉性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学习只有自觉主动,否则是无法学好、无法学到真正的知识的。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不要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和负担,要出自兴趣和需要而学。如果把学习看成是任务负担,就会感到学习是迫不得已而学的,你就会处于消极被动状态。要想提高学习自觉性,就要...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就介绍几条指导孩子学习应注意的几点:1、 不能替代老师的职能 有一些家长喜欢像学校老师那样,对孩子教这教那。结果有的知识因父母已教过,孩子在上课时就不要听老师讲课,思想开小差,导致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的家长,凭着一、二十年前学过的知识来教孩子,结果既不懂方法,又没有技巧,有...

新抚区15053186731: 如何提高二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诗的肝舒: 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新课标》提出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

新抚区15053186731: 如何培养低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诗的肝舒: 小学段的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运用意识.本文从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小学低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个方面进行了策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学生在后继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也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抚区15053186731: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诗的肝舒: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改变和丰富教材资源以及它呈现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主动...

新抚区15053186731: 如何在小学低段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诗的肝舒: 1、对于学生在应用题掌握较差的产生原因,归纳起来有:①审题不严,忽视了表明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的词语;②对问题的要求不明确;③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⑤数量关系不明...

新抚区15053186731: 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诗的肝舒: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提供有趣的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问题情境化,将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相似多边形”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

新抚区15053186731: 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诗的肝舒: 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获取新知的突破口,那解决问题的过程则是培养灵活性、独创性的窗口.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抚区15053186731: 小学生怎样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诗的肝舒: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所有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绞尽脑汁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解决问题不但有助于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而且还可...

新抚区15053186731: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
诗的肝舒: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小学 章敏 小学数学课程中,从开始解答应用题就跟四则运算的学习结合着进行.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学生在应用题掌握较差的产生原因,归纳起来有:①审题不严,忽视了表明条件与条件...

新抚区15053186731: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
诗的肝舒: 从教低年级数学这两年,发现解决问题是小朋友的个难点,每次测试成绩出来总是“解决问题”部分小朋友失分最多,那如何提高低年级小朋友“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有以下几点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学手段要与生活联系紧密 《教学课...

新抚区15053186731: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
诗的肝舒: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