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士人为什么会从商?

作者&投稿:犹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朝为什么让商人应举~

从细的方面讲:明朝后期,我国进入了初步资本化的阶段,生产力发展了,很多富商形成也一个个大的财团,经济在很大一方面是政治的基础,当时鼓励商人应举,一,可以让商人感觉朝廷对其的重视,二,可以带来一笔很大的财政收入,更好地巩固政治,发展军事。笼统地说就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政权。

儒教的教主孔子从来没有过离世的念想,相反,他甚至用商业交易的方式谈论“道”的推广,在商场上十分成功的自贡问孔子:“有美玉於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而沽诸?”,孔子十分干脆的答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如果说这句话被后世的儒学家解释为圣人对于普及道的急切心情而不代表对市场的判断的话,那么孔子还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则清楚地的说明了孔圣人对财富的态度,断无可疑。然则思想上的重农抑商大体上经历了从汉到宋的漫长阶段,尤其是宋代的理学,对商人的接受程度非常低,经营仅仅是为了衣食之需而已。所幸到得明朝,商人渐渐活跃,下层士人纷纷从商,王阳明更是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将商人和士、农、工平等看待。加之卖官鬻爵盛行,商人凭借银子纷纷转变身份变成士人并进而入仕,从而使财富的积累变得十分惹眼。但此刻的商人,依然没有放弃仁义道德的修养和成圣成贤的追求。他们承担起编族谱、建宗祠、设义庄、建书院、修寺庙、架桥梁、通河道的社会事业,甚至捐金助军,铸造城墙,试图挑起国防大业。
以上种种虽隔着时间漫长的通道,但其精神远远传来,至今令人感佩。只是,我还是忍不住追问,这样的士魂商才,为何竟然还是最终没有能够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余先生试图回答的韦伯问题,答案在哪里?
儒教不能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兴起提供足够的支撑,或者说,单单依靠道德的力量,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尚不足以形成。儒教从一开始,就是国家主义的,他强调了太多对于国家的忠诚义务,又兼对家庭关系推广至社会关系的反复条理化、制度化,使得人们的身份观念已然成为文化本能,对于这样的文化和制度基因,如果不能给予充分的认识,祈求儒教在当今社会再次焕发青春,无疑是一厢情愿啊!虽然我宁愿这样的评价是孤陋的谬见。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的提升,重商思想的出现,使得许多读书人改变商人和商业的发展的偏见,明代汪道昆(1525~1593)提起自己的家乡安徽新安是说到:“大江以南,新安以文物著,其不俗儒则商,相代若践更。要之,量贾何负闳儒。”[1]虽然最后一句话显得有些傲慢,但这是以前的商人和商业所不能相信的高评价,汪道昆可谓是商业的代言人,可见当时的读书人对商人以及商业的偏见有改变,但并不足以使得他们选择放弃科举从商,毕竟他们生活在接受着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之下,还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走向更好的仕途,但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去从事商业活动呢?

儒商现象可以说是“士”的分流现象,很多士放弃了科举去从事商业活动。余英时先生指出,当时许多士放弃科举从商的原因有二:“第一是中国的人口自明初到18世纪增加了好几倍,而举人、进士的名额却未相应增加,因此科举考试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另外一方面,自16世纪以后商业与城市化的发展对许多士子也构成很大的诱惑。”[2]对于当时的大多数读书人来说,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我价值,使得社会地位提升改变经济状况的唯一途径。相对于人口数的增加和生员总人数的增加,明代的科举制度显示出了吸纳人才的有限性,彼时“士而成功也,十之一,贾而成功也,十之九。”[3]从中看出,科举制度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强,科举获得成功的概率远远要低于商业,反观商业的发展以及获得成功的概率增加使得从事商业的士人不断增加。

社会进步人口增多,但相应的进士、举人的选举名额并为增加,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科举舞弊有增加了科举的许多变故,如正德三年(1508年),大宦官刘瑾将自己的同乡五十人的名单交给会试主考,主考慑于宦官的淫威惟命是从。就连力改吏治、整饬科举的权臣张居正也曾恃权舞弊,万历二年(1574年)会试,张居正之子落第,张大为不满,遂停止当年于该届进士中选庶吉士入翰林院,其后在万历五年、八年两届会试中,张的两个儿子先后高中榜眼、状元,其内阁同僚吕调阳、张四维、申时行的儿子们也都利益均沾,纷然登科。[4]

科举制度竞争激烈,而且充满种种变数。他们对科举失去了信心,所以选择放弃科举另谋出路,从商就成为了这些读书人的一个职业选择。

[1]《太函集》卷五十五《诰赠奉直大夫户部员外郎程公暨赠宜人闵氏合葬墓志铭》

[2]余英时:《明清变迁时期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沈志佳编:《余英时文集》第3 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3]吴吉祜:《丰南志》卷六《百岁翁状》,《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7册,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78页。

[4]《中国选士制度史》,刘虹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71-372页。




士农工商,古代商人的地位一直是最低等的,为何从商会让人看不起?
因为在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赖以生存的是农业,而读书是可以指导农业的发展,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商人被认为是投机倒把,好吃懒做,这样靠手段发横财的人,自然会被人看不起。从“士农工商”的排名来看,我们就知道商人是排在最末位,地位还不如一个农民,这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古代吃饭要靠农民,...

李商在哪里人
1881年随“绅士游览团”东游日本,1887年随朴定阳出使美国,1896年参与独立协会,与徐载弼、尹致昊同为独立协会三巨头,为伸张民权而活动。1902年因涉嫌谋逆而被捕下狱,在狱中皈依了基督教。1904年出狱,历任皇城基督教青年会教育部和宗教部委员长,积极投入爱国启蒙运动中。日韩合并后,李商在于1913年...

古代商人地位的变迁,对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商人生活的变化我们都知道古代分阶级将每个职位进行划分,分别是士,农,工,商。这个排名就知道先商人的地位属于最底层,而商人明知道自己的职位属性属于最低等,而依然去做就是因为要生存。所以那个时候商人虽然拥有财富,但是生活方面不受人待见。而我国商人待遇最好的是宋朝,这个时期宋朝不仅地位高...

你知道古代有一个处在最底层却可能富可敌国的特殊群落牙商吗?
为什么不叫“舌商”、“口商”,而叫“牙商”呢?因为“牙”比较硬。就是说,在谓为“普遍”的认识中,抛开“立场”、“道德”等等之后,“牙商”及其群落,还是满厉害、不那么好惹的。事实上,在古代,能做成“牙商”的人,也的确很不简单;其中不乏文武全才之辈,当然,也必然有着“与生俱来...

什么是近代化理论?
沈�所说"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即是这种社会现实的集中体现。清前期不少重要知识精英都有从商的社会背景,许多重要的学术活动直接得到了商人的资助,像盐商马曰�与士林名流广相交接,曾资助过全祖望、厉鹗等著名学者,故其卒后,袁枚吊诗有"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

宋朝是重文轻武在军事实力上并不强,为何却成为史上最难造反的朝代?
宋朝统治者给予文武兼备的人才的并不是赏识,更多的是猜忌,因此文韬武略的人的很难在朝中得到重用,也难握重兵,没有造反的条件。再有,统治者明智地将兵权分散,实施兵将分离的政策,就是说调兵权和统兵权是分开的,这就使得军队里,将军不认识兵将,兵将不认识将军,也就没有办法做到兵将愿意为...

为什么古代从商的人没什么地位呢?
这是因为受到了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古代的生产力并不高,他们怕有人从商就不会再种地了,所以就抑制商业的发展。

商周的历史沿革
殷人对王亥格外尊敬,他是首位被称作“王”的君主。卜辞中总以“王亥”、“高祖亥”、“高祖王亥”尊称他,从不单称其为“亥”,一些卜辞还在其名号的上角刻画代表早期商族的玄鸟图腾 。王亥在殷人的心目中似乎拥有很大的神威,殷人时常向他祈年祈雨。关于王亥的卜辞有一百三十余条,数量之多居诸先公之首。王亥...

为什么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
在各方国部落间进行贸易往来。由于王亥常年进行频繁的商业贩运,大家所以都管他叫“商人”。以至后来人们也把作生意人统称为“商人”。王亥服牛负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地区间的联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所以后人非常隆重地祭祀他。甲骨文卜辞中记载,商族常用300头牛,甚至10个羌人头来祭祀王亥 。

为什么古代从商的人没什么地位?和今天恰恰相反?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社会普遍存在四个阶层,即士、农、工、商,商人在古代可以说备受歧视,虽然自己有钱,但不能随便穿丝绸的衣服,子孙也不能入朝为官,而且经常会面临被封建统治者抄家的危险。到了明清的时期,商人的地位开始慢慢上升,清朝更是出现“红顶商人”,...

本溪市13494708160: 明清时期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
桂享帅立: 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快速发展,出现了雇佣关系的机工和机户,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大量农产品拥进市场,出现了以贵金属白银为主的货币经济,在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出现了众多港口,和交通要塞

本溪市13494708160: 为何古代中国的地主,不也主力经商既当地主,也经商,商由地主阶级龙
桂享帅立: 这来源于中国人强烈的土地情结,搞清楚这点必须要知道中国地主阶层的主要构成--官僚士人阶级.古代讲商为四民之末,士大夫阶层不屑于从事此类工作.这种观念在数千年里已经被固化为一种普世价值观.以致于即使是靠商贾致富的大商人在获得财富后依然大量购置投资土地作为固定资产,即常说的“以末致财,以本守之”.这种现象在近代表现的尤为明显,严重阻碍了资本流动及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而这种影响一直到现代.现在的资本家基本都是办厂赚钱然后炒瓦片,至于为何如此这里就不明言了

本溪市13494708160: 明代士大夫即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阐述其观点 -
桂享帅立: 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本溪市13494708160: 为什么“白银”会在明朝崛起 -
桂享帅立: 1、明朝中后期,随着倭寇被清缴,大量百姓出海外贸..政府虽然还号称禁海.其实不过一纸空文! 2、繁荣的商业..随和商人的代言人东林党掌握政治..政府开始出台大量利于商业的税收制度以及法规制度(明朝的商业税及其低下).进一步刺激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更是促进海贸的发展(商人急于开拓市场) 3、明朝中后期.中央处于半瘫痪状态(得溢于党争以及精简行政人员),对地方的控制及其低下.属于市场经济时代

本溪市13494708160: 古代的"士农工商"为什么这样排列 -
桂享帅立: 首先古代是由士人出谋划策治理国家 所以士第一 古代是农耕社会 农民是社会生产之根本 而商人只进行买卖 于国家生产力毫无贡献 商人多了会动摇国家根本 所以重农抑商 排出来就是 士农工商

本溪市13494708160: 明清为什么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桂享帅立: 1、明清的时候,内陆的道路没有现代这么多而且好,陆路运输难以运输大件大宗的货物,而水运船运就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麻烦的问题,江南水路发达就很适合明清时代资本主义的大宗货物贸易输送.2、因为气候适宜,农业发达,粮食充沛,也很适宜居住.3、我认为也是很主要的,清朝时期,安徽的徽商是非常厉害的,依靠对于食盐贸易的特许经营,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安徽紧邻江南,当手中有资金想要进行投资再发展的时候,当然就会首先选择适宜经商,而且离家很近的江南地区,所以也加速了江南地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本溪市13494708160: 2.明清时期全国各地为什么会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
桂享帅立: 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团体商帮,其中,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徽商在我国历史上大约存在了400余年,其贸易活动领域遍及全国各地,其商品曾远销到世界市场并大受欢迎,对当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请搜集整理有关徽商的史料,分析徽商从兴起到衰落的原因.

本溪市13494708160: 明成祖为什么派郑和下西洋?
桂享帅立: 1. 主流说法是扬威于海外,但就中国显示权威的方法和保守海禁的气氛上来说,郑和奉命海外寻找朱允炆的可能性较大. 2. 收获了一些奇珍异宝,制造了“万国来朝”的形象,树立了明朝的权威形象. 3. 主要是贡赐贸易花费过大,加上国内士人阶级的强烈反对,下西洋的活动渐渐消弭.

本溪市13494708160: 市民阶层什么时候兴起的什么原因
桂享帅立: 明朝统治中国凡二百七十六年,跨十四至十七世纪.王朝统治时间之长,在封建社会中堪称长久,作为汉族正统的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他延续了近两千年来的封建体系,然...

本溪市13494708160: 明代士人是代表啥身份 -
桂享帅立: 指的是读书人的身份. 士人,古时指读书人,亦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学术上循道,周旋于道与王之间.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士人是古代中国才有的一种特殊身份,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一个精英社会群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