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进行科学研究时怎么保护幼儿不受伤害?

作者&投稿:宁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幼儿进行科学研究时怎么保护幼儿不受伤害?~

幼儿卫生保健是一门研究如何保护和增进(幼儿健康)的学科。
幼儿卫生保健与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及幼儿园的各领域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为这些学科提供生理上的科学依据,又是职业学校幼教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幼教专业学生将来在幼教岗位上做好幼儿的保育教育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阶段是人生的第一阶段,在人一生的成长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幼儿园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启蒙和引导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对幼儿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安全行为习惯的教育是最合适的。国家有关规定也提到了将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放在首位,从小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1.幼儿园安全教育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幼儿园安全教育现状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幼儿园中孩子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其发生安全事故的数量有增无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园安全教育的不足和缺乏。孩子在幼儿园进行学习和生活,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如在课堂游戏过程中会发生摔伤、磕伤、碰伤;在午睡时会从床上滚落;上下楼梯时摔倒等等,这些安全问题存在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稍不留神就会发生问题。但是在幼儿安全问题调查中,大多数幼儿园在安全教育方面仍有所欠缺,安全措施还没做到位,教师和幼儿的安全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状况不容乐观。
  1.2幼儿园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家长和教师重保护、轻教育
  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保护过分严重,无论孩子做什么事,都力求能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呵护和保护,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和伤害。有些家长为了保护孩子不受外界伤害,甚至不让孩子参与户外运动,不与其他孩子玩耍游戏,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幼儿的成长有害无益。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应该做的不是过分给予孩子保护,而是通过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教育孩子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1.2.2安全教育形式和方法有待改进
  幼儿时期,孩子对形象生动和趣味性强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反感毫无生机的说教,但是对幼儿教师的教学方法调查显示,教师在安全教育方面的普遍做法是口头说教,通过口头语言告诉幼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的说教长时间进行会使幼儿心生抵触,不能内化为实际行动。教师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在下楼梯时提醒学生注意,在吃饭时告诉学生要慢点,在做游戏时告诉学生不能追逐打闹等等,这些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过于单一,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安全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1.2.3重灌输,轻训练,导致安全教育时效性差
  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需要在反复实践中进行,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只是运用口头语言告诉学生理论知识,口头的说教与实地安全演练相比,教学效果自然差。幼儿的安全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锻炼,才能在实际行动中体会安全行为的重要性,而教师在教学中恰恰缺乏对幼儿的实践教育。
  2.幼儿安全行为习惯培养方法和策略
  2.1将实例作为安全教育的内容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收集幼儿身边的生活和学习实例,以真实可感的例子给与幼儿安全教育。例如,在春秋感冒多发的季节,当幼儿发现身边的亲人、小朋友到意愿打针吃药的人数较多时,要及时说服孩子吃饭前洗手、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让孩子明白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像其他人一样打针吃药,非常难受。这样的教育抓住身边幼儿可见可感知的事例,更容易容让幼儿接受。
  2.2将安全教育放在愉快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安全行为习惯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孩子在有趣的游戏中也能学到知识,因此,将安全教育内容放在有趣的游戏中会增强幼儿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也会更好。例如,在给儿童教授地震时如何逃生的知识,可以模拟地震来临之时的场景,让幼儿身临其近,将他们分为几个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的逃生速度和逃生方法最好,在游戏结束时给与总结和评价,这样就实现了教育和游戏的完美结合,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了安全知识,增强了安全意识,寓教于乐,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同时提高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互利合作的能力。
  2.3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角
  幼儿阶段的孩子有极强的模仿意识,安全教育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一天性进行。例如,在课堂上为了使幼儿知道交通信号灯的使用,可以将孩子分成黄灯组、红灯组和绿灯组,另外的孩子是车辆组,行人组,通过使孩子模仿不同的交通信号灯和车辆行人,使他们知道交通规则。孩子在角色扮演中明白“红灯停”、“绿灯行”、“行人走斑马线”等交通常识。
  总结
  幼儿安全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要靠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还要靠科学规范的安全管理。要从小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习惯,要将教育与幼儿的天性和游戏结合,寓学娱乐,给与幼儿更多的安全行为训练,在实践和训练中才能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安全教育也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01
把好工作人员准入关

这是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避免发生内部伤害的首要条件。不管是来园工作的老师、保育员,还是炊事员、保安等各类人员,都要严格把好品行关和身体健康关。对各类人员的品行,园领导要通过多种途径去调查了解,坚决把品行不端正、作风不正派、责任心不强的人拒之门外,绝不能好面子、看关系而留下隐患。另外,要做好身体检查工作,一定要做到所有人员持健康证上岗,防止有传染病的人进入幼儿园造成对幼儿的隐性伤害。
02
把好幼儿入园关

切实防止不法分子混入园内。把好人园关,保安是关键。入园时间幼儿园大门一开,保安就必须在大门口两侧持械执勤,严禁不带孩子的成人或青少年进入幼儿园(我园要求孩子入园进大门时必须牵着大人的手进园)。另外,人园时间,主班老师在教学楼门厅与家长当面交接幼儿,严格接送卡交接手续.家长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许进活动室,老们们对没领孩子的人要询问并阻止其进活动室。还有,我们的带班、值班人员不定时从大门到门厅以及各活动室之间来回巡查,发现情况及时处理。保安、主班教师、带班值班人员只要都高度戒备、严守岗位,就能有效防止不法分子进园、进活动室对师幼造成伤害。

03
把好一日活动各环节关
一关,最关键的是教师,尤其是主班教师。从入园、晨午检、人数清点、缺课追踪.到饮水、如厕、上操、上下楼梯、集体教育活动、户外活动、区域活动等环节,老师们都要按要求认真去做,确保每个幼儿都要时刻在老师视线范围内。晨午检,一是看孩子身体状况,二是看有无携带危险物品,包括孩子穿着是否容易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人数清点,一定要在每次活动前后及时清点,千万不能应付;缺课追踪要及时,主班老师一定问明没来园的幼儿原因和情况;饮水如厕,幼儿一定要排队分组进行,防止幼儿打闹或地面湿滑造成摔伤;上下楼梯各班教师要一前一中一后保护幼儿队伍,确保不发生推搡拥挤踩踏事故:户外活动一定要清点场地和检查设备设施安全,孩子玩大型玩具时,教师要成对角线站位,密切观察所有孩子活动,确保所有孩子在教师视线范围内,另外,要密切注意园外周围是否有可疑人员(我园围墙是透视墙),防止发生伤害;各种活动期间孩子如厕,副班老师一定要跟上。另外,幼儿确需在园服药的,一定要让家长填写《服药登记表》,家长必须签字,服用药品要有留样。

04
把好外来人员进园关
格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对外来人员,保安必须严加盘查,经被访人确认同意和园长批准方能允许入园,同时落实好登记手续。一般人员在大门口见面交谈,不能进教学楼;有工作检查或工作联系确需进教学楼的,一定要经园长批准并由专人领进教学楼,访问结束由专人送出教学楼,领进送出期间不能出现空隙。严禁外来机动车辆进入幼儿园,拒绝一切商品推销商人园。

05
把好中途家长来接幼儿关

途有事来接幼儿的,让其在大门外电话联系班主任,经班主任与孩子监护人确认后,由副班老师送到大门口,按手续交接。副班老师送孩子到大门时,门岗方可开门。对特殊家庭子女的交接一定特别注意,防止可能发生的纠纷。

06
把好离园关

幼儿离园时,规范幼儿和家长排队。家长在东门口外北侧(我园入园走南门,离园走东门,东门口南侧是家长接走孩子离开的通道)排成两队持接送卡等候;幼儿在大门口里排成四队,与家长队伍相距2~3米的距离,形成一个“开阔带”;保安在开阔带靠近家长的一边,防止可疑人员进入开阔带;本班主班老师在靠近家长的一边接卡叫孩子的名字,另外两个老师负责看护孩子,确保叫一个走一个,老师不叫名字不能走。
另外,教职工上班时间外出,须持园长签字的请假条,无园长签字的保安不准放行,否则出现问题由保安承担责任并进行相关追究。

07
把好没带接送卡,接孩子确认和履行手续关
忘带卡的家长必须等本班孩子走完再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门卫室,先确认后签字才能领走幼儿。家长没有给班主任提前联系的,班主任联系监护人确认情况,不能使用代接人的手机,要使用自己或本班教师的手机联系。做好确认工作,一是做好和幼儿监护人的确认,二是做好幼儿对来接人员的确认,双方吻合确认无误,落实好签字手续才可让无卡人员接走幼儿。特别注意幼儿对代接人员的确认,不要用误导性语言,比如“这是你叔叔吗”,而要问“这是谁?你认识吗?你怎么称呼?”等疑问性语言询问确认。

我觉得应该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和暴露后个人的隐私。

保护儿童心里和身体

很多心理学的研究实验,对小孩子是有伤害的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流程一般包括:猜想、操作、验证、记录、交流、总结,我们应该怎样来指导幼儿开展探究活动呢?
四、采用适宜的教育策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刚才我们提到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实践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来实现这个目标呢?
(一)选择不同的方法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以实验操作法激发兴趣。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所以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对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十分有益。例如:中班科学活动如《神奇的泡泡》,活动前,教师问幼儿:“你们知道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然后为幼儿提供了许多他们认为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如吸管、铁丝网、小铁圈、笔杆……)让孩子们在操作中尝试并寻找答案。运用实验,巧设悬念,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不断地被激发,不断地得到满足,使幼儿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快乐的活动状态。
2、以游戏法激发兴趣。
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是幼儿主动自然进行的活动。科学活动中巧妙地将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比如:《有趣的影子》《有趣的光斑》《认识磁铁》等活动,教师都可以运用游戏法(如踩影子、我教影子学做操、你追我赶、小猫钓鱼……),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游戏中幼儿发现了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随着我们动作的变化而变化;也知道了一天当中什么时候影子最长(短);磁铁能吸铁制品等。这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常见、常用的策略。
3、以问题情境法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们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幼儿去探索,并激发寻求答案的愿望。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中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有步骤地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如大班科学活动《顶纸板》,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在圆柱形积木和铅笔中,哪种材料能把纸板顶起来?”(幼儿猜想后验证,发现两种材料都可以)“你能用铅笔尖把纸板顶起来吗?”“为什么顶不起来?”“将笔尖顶在什么位置能顶起纸板?”在教师问题的指引下,幼儿感到了探究活动的挑战性,从而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本身产生兴趣,更加积极地去探索与尝试,寻求自己心中的答案。
4、以教师的情趣激发兴趣。
情感是产生兴趣的“催化剂”。有效的学习都是动情的学习,没有热情就不可能有对真理执着的探索。幼儿具有好模仿和易受暗示的特点,教师喜爱的,往往也就是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因此,教师要以对科学活动充满喜爱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以好奇的神情、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指导幼儿参加科学活动。往往在成人看来不值得奇怪的事,孩子们会觉得无比新奇,因此,我们要尽量满足和顺应他们的这种心理,理解他们,更多的是和他们一起玩、一起看、一起探索,让幼儿从教师的表情动作中学到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等。如开学初班上换了新的不锈钢汤匙,小朋友们都非常兴奋,东敲西敲,开始几声“咚咚咚”好听,后来大家一起乱敲时就非常刺耳了,我一直暗示他们停止,但无济于事。我无可奈何地捂住耳朵,皱起眉头,一副很痛苦的表情,这时,有的幼儿发现了我的样子,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赶紧停止敲打,慢慢地恢复安静后,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幼儿回顾刚才的感受,通过对比,幼儿明白了好听的声音能让人心情舒畅;又吵又闹的声音让人很不舒服,是噪音,在平时我们大家都要注意尽量不要发出噪音,以免影响别人,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同样是这些汤匙,我无意中发现它们竟然能照出人影,而且凹面和凸面照出的影像截然不同,很有趣。于是,我用很惊讶、很神秘的语气对孩子们说:“哇,我的汤匙竟然是个魔镜!”然后,我一边照一边说“哎呀,好丑哦……”在我的感染下,孩子们也纷纷举起汤匙照了起来,不一会儿,他们就发现了汤匙的凹面照出的自己是倒过来的,凸面照出的人是正面的且有点变形的,还发现把柄上也能照出细细长长的人影,真的很好玩!就这样,我们一边哈哈大笑地照着自己,一边初步掌握了凹面和凸面成像的差异,为下一步感知凹面镜和凸面镜的特点与作用作了很好的铺垫。根据这次随机的活动情况,我们科学课题组设计了科学活动《汤匙上的哈哈镜》,并进行观摩和研讨,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资料,纳入了我们的园本课程。
5、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
多媒体课件能够呈现文字、图片、视频和声音,还可以按需要播放某一片段或画面,它在创设问题情境、演示补充资料(文字、图片)、插入模拟动画(录像)等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深受幼儿喜爱。如大班科学活动《动物的保护色》,这是我们课题组根据《动物》的主题,结合幼儿的实际,从安全教育的角度出发而生成的一个知识性较强但操作性不强的活动。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录像:在充满神秘、动感的音乐声中,一条变色龙被放在桌面上,一双手在它的面前逐一放上红色、绿色、紫色、黑色的太阳镜,当它爬过这些阻碍物的同时,身体的颜色随即变成与之相应的红、绿、紫、黑色……这段录像,把变色龙变色的过程具体、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幼儿的面前,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变色龙随着环境变化而迅速改变身体颜色的特殊本领,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究动物保护色的欲望.老师再演示有关的课件,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幼儿知道了像枯叶蝶、竹节虫、北极熊等动物们是利用保护色躲在与自己身体颜色相似的环境中来保护自己,还有一些动物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身体颜色,把自己隐藏起来,能更好的保护自己。比如变色龙,变色蜥蜴等动物。此外,有些动物是利用自己五彩斑斓的外表来恐吓敌人,达到驱赶、警示的效果,从而保护自己。动物们是这样利用保护色的,人类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通过课件,展示了军队在野外作战、训练的场景,不用老师多讲,孩子们已经很直观地了解了军人是怎样利用保护色来伪装自己和武器、工具的。再联系带实际生活中,夏天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衣服比较凉快;环卫工人、交警的服饰、工地上醒目的障碍等起到警示作用,都是人们利用保护色的很好的例子。当然,有的孩子提到了夜里穿黑衣的蒙面大盗,我们在肯定他的说法的同时,立刻教育他们不能利用保护色来干坏事……因为多媒体课件的特殊魅力,使得孩子们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一些方法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像故事讲述等等,老师们还可以去归纳和总结。
(二)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有效策略。
在大多数的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操作活动被重视起来。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孩子们很忙、很投入、很高兴地在操作材料,但是,仔细地观察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操作仅仅处于一种表面的形式,老师在孩子操作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或任务,所以幼儿的操作显得没有目的、有的孩子玩呀玩呀就把操作当成嬉戏了。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是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纯粹的孩子去玩就行了呢?所以,在操作前老师必须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效果就肯定不一样了。比如:《有趣的声音》这个活动,老师提出问题:“分别把玻璃珠、积木、回形针、小石子这些材料放到茶叶罐中,发出的声音会是怎样的呢?你们来试一试吧!”孩子们带着问题的操作目的性更强、兴趣更浓,很快就辨别出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所以问题如同针头一样牵引着操作和探索这条“线”一步步向前走,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有效。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提问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同样的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幼儿探究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技术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鼓励性提问
鼓励性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单独个体,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回答问题,或在某个孩子回答之后让其他幼儿发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个观点。如:“你们还在哪儿发现了凸面镜?”(汽车的后视镜,小区的转角处有凸面镜) “你们知道山上的树木被砍下来后是怎样运送到木材加工厂的吗?”“谁还有不同的想法?”等鼓励性的提问,扩大提问的参与面,逐步培养全体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2、发散性提问
这种提问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够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有趣的声音》活动中,老师问:“你听到玻璃珠掉到地板上的声音是什么感觉?像你听过的什么声音?”在《认识空气》的活动中问:“你们知道哪里有空气吗?”这就是一个发散性的提问,问题很开放,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它可以很广泛的收集孩子们的想法,这一提问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3、层次性提问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就将充当发展的尾巴”。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水平有差异,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我们在教学中设计的提问要体现层次性,比如:《有趣的声音》的活动中老师这样提出问题:“这些材料分别放到茶叶罐中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听起来有什么感觉?”“像你们听到过的什么声音?”在这样有层次的问题引导下,孩子们积极思考与表达,回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共同梳理经验,建构科学的概念。再比如 “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带来什么?你们都认识吗?”“这些东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上面的数字代表什么?”“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呢?”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帮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利用层次性逐步加深,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经验,体现了发展性原则。
4、矛盾性提问
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幼儿常常不去注意那些矛盾的事件,此时需要教师提出矛盾性问题,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比如:在《玩冰块》的小实验中,两个幼儿都认为倒入热水会很快融化,但在实际操作中,两个孩子方法一样但冰融化所用的时间却不同。教师及时抓住了孩子间的认知矛盾提出问题:“你们都用了倒热水的办法,为什么用的时间一个短一个长呢?”这个问题在幼儿的认识中引起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幼儿更进一步的去探究欲望,在反复的尝试河对比中,孩子们发现同样是热水,倒得越多冰就会融化得快些,所以用的时间就更短!再比如:《水在哪里》的活动中,孩子们对水果中挤压出的是不是水产生了疑问和争论,老师及时地抓住矛盾冲突:“到底谁说得对呢?水果中挤出来的是不是水呢?你们去装些水来比比看。”这样的指导有利于调动孩子们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使孩子的主动探究更加深入。通过对比和讨论,孩子们发现水是透明、无色、无味的,而果汁是有色、有味道的。在科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矛盾冲突(可能是幼儿间的认知矛盾,可能是孩子自身原认知与新认知间的矛盾),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及时地捕捉,运用矛盾性的提问及时地引领,有助于幼儿主动的建构科学概念。
5、开放性提问
开放性提问是启发幼儿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能从多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幼儿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获得发展的有效方式。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为幼儿提供了创造性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开放性的问题,它的提问形式多种多样,如“如果……,那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吗?”等等。
例如:在玩沙的活动里,老师给小朋友出示了沙盆,沙盆里混装了鹅卵石
花生和绿豆,老师问:怎么样把这些东西分开?
文文说:用手把“鹅卵石、花生、和绿豆捡出来,放到三个碗里就可以了”
老师问:还有什么办法?
亮亮说:先用筛子把最细的沙子筛下来了,剩下的就再捡出来就行了
老师又问:还有什么和他们不一样的办法?
冬冬说:我们三个人合作,一个人捡鹅卵石、一个人捡花生、一个人捡绿豆,剩下的就是沙子了,
红红说:捡的办法是好,可是绿豆也太小了,不好捡,会很慢,我们用两个筛子,一个用沙网,筛沙子,再用大一点的筛绿豆,这样就更好了,
师:哪种办法最方便、最快呢?有的说冬冬的办法快,有的说红红的办法快,孩子们讨论的很热烈,最后老师说你们分组实验,用你们自己认为最快最方便的办法来试试吧!
当教师向幼儿提出开放性问题时,会刺激幼儿自己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教师也能从幼儿的回答和提问中了解幼儿当前的知识经验水平状况。
6、积极有效的追问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的问原因、问下落。教师的“追问”,往往是要了解幼儿“为什么会这样的想?”、“为什么会这么说?”、“为什么会这么做?”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想通过提问,来了解幼儿所思所想而采用的手段。
例如:在“神奇的水柱”科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粗细不同,水位相同,小孔的高度相同的两个瓶子,分别标号为1号瓶和5号瓶。
教师提问:“你认为哪个瓶子上的小孔喷出的水远?”
幼儿回答:“我认为1号喷得远!”
幼儿回答:“我认为5号喷得远!”
此时教师及时追问:“你为什么认为1号喷得远!” “你为什么认为5号喷得远!”
幼儿回答:“因为1号瓶子粗,所以我觉得他会喷得远。”
幼儿回答:“因为小孔的高度一样,5号瓶细所以我认为它喷得远!”
通过教师的“追问”,某一个孩子思考问题的逻辑想法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不仅使教师了解了孩子的思维过程,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倾听、理解他人想法”、“发现他人问题”、“同伴互相质疑”等师生、生生互动的环境。在下一步的活动中,有助于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更加广阔的探索思路。
总之,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应遵循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应尽量避免向幼儿提出指向明确或有鲜明倾向性的问题,如小班科学活动《给水搬家》,“我们用勺子给水搬家好不好?”(幼儿答:好。)就属于这类问题。因为幼儿往往会揣摩教师意图作答,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形成一种依赖教师暗示的不良思维习惯,遇到问题并不作积极思考,而是猜测“老师想我怎么答”、“怎么答老师才会喜欢”;此外教师也应尽量不向幼儿提出只有两种选择答案的问题,如“对不对”、“好不好”等等,这种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限制了幼儿的思考,长此下去,幼儿原来活跃发散的思维难免会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化境地之中。
(三)运用多种方法、途径、手段,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1、为每个幼儿提供真正的探究机会。
根据皮亚杰的有关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必须通过自身活动去发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在科学活动中要为幼儿创设尊重、支持的环境,,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活动在前,讨论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原则,先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观察、动脑、动手,教师不急于告诉方法、答案,让孩子自己探索材料,自己发现,在幼儿充分活动独立思考后,再由教师给予归纳、小结。
例如:在“神奇的电”主题中,幼儿在探究“如何让电动玩具动起来”,一位小朋友为“小猫钓鱼”玩具装电池时,我发现两节5号电池中,有一节装反了,但我并未出声阻止。果然,开关打开后,“鱼儿”却未转动起来,她立刻意识到出问题了,翻来覆去不知怎么办。我鼓励她去请别的小朋友帮帮忙,小朋友问她“你装电池了吗?”“电池装对了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有幼儿猜测“一定是电池没电了”“把我的借给你吧”,一幼儿热情地想为她换电池时,打开电池盖一看,立刻发现“哎呀,你的这节电池装反了”,“我看看,呀,真的装反了!我来装过……”。当“鱼儿”欢快地边转边发出音乐的时候,幼儿立刻欢呼起来。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感知发现问题,分析面临的问题,充分运用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再亲身动手验证,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结论,并能在同伴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对幼儿来说这就是他们记忆最深刻的生活经验。如果老师提前插手了,孩子们就会失去这个宝贵的机会。
  给每个幼儿充分探索的机会是很重要的,但老师适时的指导更能提升幼儿的经验,例如:在《认识磁铁》的活动中,我先向幼儿提供了磁铁、铁钉、别针、木棒、纸、布等作品,这些物品中有些能磁化,有些不能,幼儿通过操作,直观地感知了磁铁能吸铁制品的特点。在幼儿感知了磁铁的基本性质之后,我又提供了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断裂的磁铁、消磁的旧磁铁,让幼儿了解磁铁有两极,磁铁会断裂等知识。并向幼儿提出问题:断裂后的磁铁有磁极吗?你怎么知道旧磁铁的磁力是不是变小了?然后,告诉幼儿怎样正确摆放磁铁,怎样保护磁铁,使其不消磁。用以加深幼儿对磁铁的认识。
2、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受旧有教育意识的影响和教学计划及生活常规的限制,非常残忍的遏制了孩子们的探究愿望,探究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孩子自然就失去了在实践中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机会,更不可能养成执著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引起注意:充分的探究时间可以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很好的培养幼儿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等科学品质。
比如:在进行“和面团”活动的探究环节时,师生共同收集所需的材料后便将尝试和面团的过程放置到区域活动中,给孩子们提供充分的探索时间,反复的尝试,在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和面经历中,孩子们体验了失败,但最终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孩子们在长时间的反复操作实践中获得了和面的经验,知道了和面时水与面的比例一定要适当,这样的经验不是成人给予孩子们的,完全是孩子们自己充分探索得到的结论,孩子们是探究进程中掌握主动权的人,通过真实的实践探索,自己发现和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和科学的概念。因此在科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保证探究的时间的意识。
3、鼓励幼儿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探究过程。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注重让孩子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教师为孩们提供适宜的可操作的材料,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请孩子们自己动手触摸材料、用眼睛认真观察、用鼻子闻气味、用耳朵倾听和感知声音,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等都是在调动孩子们的感官参与到活动中,使孩子们很自然地获得了有益的经验。
4、积极引导和鼓励幼儿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些都是对我们幼儿科学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大班《打包比赛》《小小装订工》的活动中,幼儿单独操作比较困难,老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合作开展探究,并组织幼儿进行小组的交流表达,不仅能让幼儿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而且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新发现与老师、同伴分享,产生思维碰撞;享受发现带来的欢乐,操作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的发展、科学素质的增强和健全的人格形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5、指导幼儿学会记录 ,充分发挥记录表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
随着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近年来教师的实践探索也更加活跃,开展探究式科学活动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记录的使用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也是困惑较多的问题。我园科学课题组也针对记录的问题展开研讨。下面我就从幼儿记录表的设计与使用,以及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等谈谈我们科学课题组的一些做法。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研的作用是什么?进行科学研究时应遵守的原则有哪些...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研在推动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需求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干预促进其全面发展。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优化教育策略,提高教育质量,还能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儿童和社会的长远利益。进行科...

对幼儿进行科学研究时怎么保护幼儿不受伤害?
晨午检,一是看孩子身体状况,二是看有无携带危险物品,包括孩子穿着是否容易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人数清点,一定要在每次活动前后及时清点,千万不能应付;缺课追踪要及时,主班老师一定问明没来园的幼儿原因和情况;饮水如厕,幼儿一定要排队分组进行,防止幼儿打闹或地面湿滑造成摔伤;上下楼梯各班教师...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研的作用和进行科学研究时应遵守的原则?_百度...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如下:(一)教育性。研究过程与结果应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起正面的促进作用,使研究对象从中受益;(二)实用性研究课题与结果可向教育决策部门或学前儿童工作者提供丰富的信息,可为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启发和指导。其他研究者也可从中得到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和研究的启示或...

学前儿童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表现出哪些特点
1、研究性 幼儿科学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特点就是研究性,即把研究作为学习的方式,把学习作为研究的过程,2、开放性 从孩子的视角进行思考,尽可能让幼儿主动探究,开动脑筋;尽可能让幼儿大胆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可能让幼儿表达归纳,评价思辨;尽可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深化体验。3、实践性 让孩子在学...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准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系统性原则;5、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学前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幼教科研是教育科研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探索幼儿教育科学的认识过程,以揭示和发现幼教领域内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研究幼儿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为目的。

如何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
分类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探索方法。帮助幼儿学习分类,要让他们明白分类是要给予一定的准则的。如:车辆,依照车辆的外形特征可以分为大型车辆和小型车辆:依照车辆是否使用燃油可以分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依照车辆的使用功能可以分为救护车、消防车、警车…… 进行分类时教师应允许幼儿出现错误或争论,引导幼儿在多次尝试中...

幼儿教师如何结合实际开展科学研究
比如:洗手时向幼儿渗透一些卫生常识;进餐时渗透一些饮食的相关内容;散步时引导观察天空、花草等等,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作准备。四、提供适宜的材料 幼儿认识事物的方式大多来自于他们的直接经验。幼儿对科学知识的...

幼儿教师基本工作职责是什么?
了解儿童是教育儿童的前提和基础,幼儿教师对幼儿行进行科学观察,科学分析,寻求出幼儿行为[关键词]幼儿行为;行为观察与分析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研究世界的一种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幼儿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观察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考察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

3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有关物质世界中"磁"部分有哪些内容?
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萌发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在科学教育中,发展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得到愉快的体验,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于是通过观察法来研究幼儿的探索能力。

幼儿教师在进行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策略
一、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为进行教育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的教育研究是在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活动。我们要进行教育研究,就必须具有一定教育科研理论素质。这方面的素质主要是指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方法论和教育...

泊头市15627132213: 如何发展与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
盖王拉米: 一、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欲望.二、创设教育环境,培养探究能力.三、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思考.幼儿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常生活与教育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应注意接受幼儿新奇的想法与做法,

泊头市15627132213: 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存在哪些误区,如何避免这些误区? -
盖王拉米: 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存在的误区:一、幼儿科学教育是要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使幼儿的探究更专注,更富有热情、思考更加严谨而深刻、学习更生动而有效,让幼儿更热爱科学,更愿意为此付出努力.据此,我认为目前幼儿园科学...

泊头市15627132213: 如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
盖王拉米: 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引导幼儿注意身边的科学现象,支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发现、多质疑,为幼儿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打下基础.

泊头市15627132213: 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 -
盖王拉米: 一、 给孩子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提供富有探索性的材料.二、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三、 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四、 重视对幼儿探索活动的评价.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时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尤其是隐性观念的转变,并把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保护孩子.

泊头市15627132213: 如何让幼儿在科学操作的过程中保持童趣 -
盖王拉米: 回答:1 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2 老师要有适当的操作演示和易懂的语言引导3 操作内容现象要明显4 设定一定的目的,孩子达到了或回答上来适当奖励,语言表扬或小红花等5 及时操作的不理想,也要找出孩子进步的地方予以表扬鼓励

泊头市15627132213: 科学活动中怎样指导幼儿观察 -
盖王拉米: 在科学活动中如何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孩子们有着与科学家一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幼儿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并获得有关周围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和...

泊头市15627132213: 如何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
盖王拉米: 《纲要》明确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教师应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和改进教学,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探究机会,让幼儿真正体...

泊头市15627132213: 幼儿园科学领域存在那些误区,如何避免这些误区 -
盖王拉米: 科学本身所具有的探究本质决定了探究是科学活动的基本方式,但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往往不能有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 探究,而陷入以下一些误区:1 重形式轻内涵——科学探究等同与幼儿“动手” 案例:在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中,教...

泊头市15627132213: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
盖王拉米: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流程一般包括:猜想、操作、验证、记录、交流、总结,我们应该怎样来指导幼儿开展探究活动呢? 四、采用适宜的教育策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刚才我们提到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

泊头市15627132213: 针对学前儿童的认识特点,实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时应注意什么 -
盖王拉米: 实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时应注意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一、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宜是启蒙性的 学前儿童科学探索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知觉导向与随机范畴特点.学前儿童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容易受知觉主导的思维及直觉判断的影响,倾向于以单一的知觉属性来分类;同时,儿童会根据一时的主观知觉或外在刺激形成“不稳固的心象”当知觉改变或活动不同时,形成的心象就不同.二、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宜是生活性的 皮亚杰认为,2~6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仍然主要以感觉为主,通过获得重复性感官经验及与操纵经验相关的直接体验,促进其认知发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