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史上真有其人吗?

作者&投稿:正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代清官包拯,历史上真的有包青天这个人吗?~

真的有,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

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

确实有此人,不过不像现在这么有名气。包公只是被人神化了而已,人们心目中希望能够出现一个铁面无私这样的清官。

包拯 (包青天)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

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过了很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不久,包拯被授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当时张尧佐被任命为节度使兼宣徽两院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和包拯一齐对此进行辩论,话语十分恳切。又曾建议说:“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废罢和禁铜贪赃枉法的官吏,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节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让典礼官对包拯说:“雄州城新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招诱我国叛逆之人以刺探边疆情报呀?”包拯说:“涿州城也曾经开过便门,刺探边境情报何必用开便门的方式呢?”那人于是无言以对。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任京东转运使,改授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移任陕西,又移任河北,进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专门置办造船用的木材,随意向老百姓摊派征取,而且这里的七个州负责提供造河桥用的竹索,常常多达几十万,包拯都上奏朝廷,停止了这些摊派。契丹在边境附近集结军队,边境的州郡逐渐紧张起来,朝廷命令包拯到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土地肥沃,百姓却不能耕种,邢、氵名、赵三州有民田一万五千顷,都用来牧马,请求全部给老百姓耕种。”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解州盐法往往给百姓造成负担,包拯前往经营治理,请求朝廷全部进行通商贸易。

包拯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议论和斥责受宠信的权臣,请求朝廷废止所有内授官职等不正当的恩宠。又罗列上陈唐代魏征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们当作座右铭和借鉴。又上章陈述天子应当明智地听取和采纳臣下的意见,辨清结党营私的人,爱借有才能的人,不能坚持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见,一共是七件事;又请求去除刻薄的风气,抑制投机取巧的人,端正刑典,明确禁令,不要轻易大兴土木,禁止妖妄荒诞的事情,朝廷大多实施推行了这些意见。

包拯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曾建议在边境无事时将军队移到内地,但没有得到答复。现在,包拯请求:“罢除河北的屯兵,将他们分别安置在黄河以南的兖、郓、齐、濮、曹、济各州,即使边境告急,也无需担心来不及调遣。如果说边境的守兵不能一下子减少,那么就请求朝廷训练义勇,减少干粮,每年的花费,比不上屯兵一个月的费用,一州的财赋就很充足了。”没有得到答复。

移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钱进行贸易,每年累计亏损十多万,包拯上奏全部罢除。因为儿子去世,包拯请求在方便的州郡任职,做扬州知州,又移任庐州5升为刑部郎中。因为保荐官员有失而获罪,被降为兵部员外郎、池州知州。

官复原职,移任江宁府知府,朝廷召任权知开封府,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成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谢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奏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仁宗说:“你想让谁立为太子呢?”包拯说:“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皇帝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这件事的。”包拯请求裁减内廷侍臣的人数,减损和节约浩大的开支,责成各路行政机构尽职尽业,御史府可以自行推荐属官,减少每年的休假日期,这些事情都得到了实行。

张方平任三司使,因购买豪民的财产而获罪、包拯上奏弹劾,罢免了张的官职;但宋祁取代张方平,包拯又加以指责;宋祁被罢免后,包拯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权兼三司使。欧阳修说道:“包拯真是《左传》中所说的‘牵牛踩了别人的地而地的主人把牛抢夺过来’,这种惩罚已经过重了,又贪恋三司使的肥缺,不也太过分了吗!”包拯因此呆在家里回避,过了很长时间才出来。他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深受困扰。包拯特地设置榷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升给事中,担任三司使。几天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随即又升为礼部侍郎,包拯推辞不受。很快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孝肃”。

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饭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当初,包拯有一个儿子,名叫“镱”,娶崔氏为妻,担任潭州通判时死了。崔氏为亡夫守节,不再改嫁。包拯曾经把她的陪嫁女送走,在娘家生孩子,崔氏暗中慰问她的母亲,让她好好照顾那个陪嫁女。包镱死后,崔氏把陪嫁女的儿子带回家,取名叫“包纟廷”。包拯有《奏议》十五卷。( )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他当过的大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
《宋史》第316卷《包拯传》中说:“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闾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进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又说:“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正史中记载的包拯,是一位公正廉明的清官。他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身后人们还记着他,口碑、话本小说、戏剧曲艺乃至当代的电影电视就演义了许许多多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故事;演义的结果,使包公的形象更丰满,甚至神化、传奇化。包公“包青天”成了人们寄托、祈望的理想化人物。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世,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包拯在‘京官”开封府尹任上不过一年半光景,描绘这一时期他的断案故事无疑是最精彩的华章,传播之广,渲染之烈,溶进了人们炽热的“包公情”。

现存18种元代公案戏中,写包公审案断狱的就达11种,如无名氏的《包待制陈州莱米》。关汉卿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等;明清又诞生20种。明代《元曲选》100种里包公戏占10种;打开《京剧剧目初探》,可以查到34出包公戏,如《金丸记》、(桃符记》、《胭脂记》、《珍珠记》、《双钉案》、《正朝阳》、《铡美案》、《赤桑镇》、《铡包勉》、《砸銮驾》。

历史上的包拯当然没有传说或舞台中的包公那样神奇。他既有政职、军职,亦有文职,甚至还有闲职,还做过谏官。比起北宋同时期的名臣韩椅、富粥、范仲淹,他的官职和政绩也许都稍逊一筹,但他却能流芳百世,恐怕主要在于他的刚直清廉,高风亮节。

千百年来,包拯作为不朽的清官形象、早已越过时空,为前人和今人,为黄皮肤“龙的传人”和其他肤色热爱中国、崇尚清廉的外国人所敬重。“清心为治本一直道是身谋。秀木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包拯的这首戒廉诗、可作“为政者师”,体现为民者愿。

《北宋史》
包拯 (包青天)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

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

包公是众所周知的“铁面无私”的清官。他生于宋朝公元999年。他原名包拯,由于他为人刚直,不怕权势,主持正义,为民申冤,保护贫苦人民和无辜者的权利,所以受人尊称为“公”。
根据历史记载,包拯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宋朝的小官,他本身在29岁时考中了进士。
按照规定,进士也可以当官,因此他便被委任为建昌县官。 但是,包拯认为父母年事已高,他有责任尽孝照顾他们,所以把官辞了,在家服侍父母。 直到双亲去世以后,在家乡父老的劝告下,他才离家到天长县任知县。那时候,他大约40岁了。

由此可见,包拯并不是一个爱名好利的人。相反的,他牺牲名利,留在父母身边, 照顾他们。父母死后他去当官,也是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实在令人钦佩。

他把他的人生哲学,当成家训,刻在家里的墙壁上,以训诫子孙。 他叫子孙不要欺骗别人,不要盗取他人的财物,或欺负百姓。凡是犯上这种不检行为的子孙,死后都不得放归本家, 葬于祖坟之地。

包拯的正直清廉,杰出才华,终于得到仁宗皇帝的赏识。从此,他平步青云, 被派到各地去担任要职。他在63岁那年,死于任内,遗下一个晚年才生的5岁儿子包延(BAO1 YAN2)。

包拯的公正不阿,不怕权势,大公无私地主持正义的决心及他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是众所周知,家喻户晓的。他的这些特征,在许多小说故事,戏曲传说里,都有清楚的交代。 包公之所以特别受到普通老百姓的敬爱,是因为他大开衙门,让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向他伸冤。过去的冤案如果要上诉, 必须通过初级衙门这一关。这种做法,造成了官府的普遍贪污,使人认为只有有钱人才能享有公道。 所谓“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句话,就是这种现象的最好写照。

有许多故事和戏曲,描述了包公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即使是皇亲国戚, 一旦被判有罪,他都一律给予应有的处罚。

不过,比较少人知道的是,包公在担任开封府的高官时,曾经采取了许多措施, 以确保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例如,为了确保只有才干的人才可以担任国家要职, 他主张朝廷官员年到70岁必须离职退休。他也进一步提议,朝廷官员和皇亲贵族的子孙,不能自动出任朝廷官员,而必须通过考试。

为了保护普通人民的利益,公正的包公也建议向民间购买物资, 应该根据市场价格采购。
包公一生为平民伸张正义,死后广受人民的崇拜。 他的铁面黑脸,戏迷一眼就认得出来,不过,这种扮相戏剧成份多过现实。
华人社会都把他当作是公正和廉明的象征,有人甚至把包公当作神明来敬拜呢!
参考资料:中华名人网

有的。
包公是众所周知的“铁面无私”的清官。他生于宋朝公元999年。他原名包拯,由于他为人刚直,不怕权势,主持正义,为民申冤,保护贫苦人民和无辜者的权利,所以受人尊称为“公”。
根据历史记载,包拯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宋朝的小官,他本身在29岁时考中了进士。
包拯的正直清廉,杰出才华,终于得到仁宗皇帝的赏识。从此,他平步青云, 被派到各地去担任要职。他在63岁那年,死于任内,遗下一个晚年才生的5岁儿子包延。

有的,史书上有记载


汉光武帝刘秀大航海家郑和的后代是谁?郑和生平简介
碑上写着“圣上生”二字,下面两行写着“元咸阳王十八孙,明太监三宝十二孙”。有许多人见过这座纪念碑。彭家麟在《郑姓墓碑》年说:“郑和是咸阳六世之孙,可见其十二孙媳妇的墓碑,其金石学为左证,可以信赖。”彭家麟看到的墓碑应该也是郑刘太君的墓碑。除了文字和金石学材料。郑和与赛典赤赡思丁的血缘关系也已被...

“弥缝其阙”的出处是哪里
“弥缝其阙”出自先秦左丘明的《展喜犒师》。“弥缝其阙”全诗《展喜犒师》先秦 左丘明夏,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 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

《晏子春秋·景公为长庲欲美之晏子谏》的故事梗概?
晋欲攻齐使人往观晏子以礼待而折其谋第十六 景公问东门无泽年谷而对以冰晏子请罢伐鲁 第十七 景公使晏子予鲁地而鲁使不尽受第十八 景公游纪得金壶中书晏子因以讽之第十九 景公贤鲁昭公去国而自悔晏子谓无及已第二十 景公使鲁有事已仲尼以为知礼第二十一 晏子之鲁进食有豚亡二肩不求其人第二十二 曾子...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原文的意思及出处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

历史上有张飞和关羽吗?
历史上张飞关羽都是真实存在的。1、张飞。张飞(?-221年),东汉末年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并称“万人敌”,字益德。清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三国演义》将字改为翼德,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金陵周曰校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刊本《...

历史上华容道义释曹孟德真的是关羽吗?真相是什么
关羽早就想干掉曹操,特别是曹操大举进攻荆州,把刘备诸葛亮张飞赵云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时候,关羽还在翻老账:“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在夏口,飘摇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有这样...

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的下一句是什么_百度知 ...
无诡被齐人所杀,但是诸侯联军撤走后,四公子的党徒集结,群起而攻太子昭,昭只好又逃到宋国,宋襄公再次派兵打败了四公子,齐孝公才坐稳了国君的位子。鲁_公鲁_公,其父就是《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鲁庄公有三个弟弟,叫庆父、叔牙、季友。鲁庄公原纳孟女,生子斑,后娶齐女哀姜姐妹,妹妹叔姜生子名开、申。

历史上真实的南子
伯玉,贤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公使问之,果伯玉也。 一天的晚上。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坐在宫里闲说话,听到有一辆车子过来时辚辚的声音,到了宫门口,突然没有声音了。南子说:这辆车子的主人一定是蘧伯玉。卫灵公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南子说:从礼节上讲,做臣子的人,走过君上的宫门口,一定要...

在小说中关羽斩杀了十六人有哪些会是真实的历史呢?
与关羽自然也没有关系。 减掉了以上这十五位,小说中的那份名单上就只剩下了颜良一人。这个人倒真是被关羽所杀的。不过,关羽杀死颜良的历史记载又爆出了另外一个秘密。先来看看《三国志•关羽传》的记载: (袁)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

关羽在正史上是什么样的人?
而关羽只是一个军人而已,严重缺乏政治家地眼光,再加上自己傲慢的性格,既没有因此提高警惕,也不改变态度,好好地抚慰盟友,反而大骂孙权派来为子求婚示好的使者。他俘虏了于禁的三万人,借口食物缺乏,强抢孙权屯在湘关的米粮。于是孙权下了决心要和关羽决裂。 正好这个时候,曹操的第二拨援兵也到了,那是刚从汉中撤...

香洲区19759367326: 历史上真的有真假包公吗? -
阮追太子: 没有的,包拯只有一个.没有说有真假包工之说.所谓的真假包工完全是戏剧成分,千万不要相信.

香洲区19759367326: 包公(原名包拯)是不是清官? -
阮追太子: 历史上确有包公其人,他是安徽人,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做官,坐守开封府,现开封有包公祠,里面有很多石碑,上面记载着他的一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包公是一顶一的清官.现在开封政府又在兴建开封府,供后人缅怀.

香洲区19759367326: 电视里的包青天在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这个人?
阮追太子: 有的

香洲区19759367326: 历史上有包公这人么 个人资料 -
阮追太子: 有啊 安徽人.在开封做官两年而已

香洲区19759367326: 包青天历史上有没有?历史上的他,头上是不是也有月亮? -
阮追太子: 包青天历史上是有的,至于头上的月亮说法有以下几种:说法一: 包公小时侯不小心掉到井里,磕到井壁上.出血了,他就抓一把泥土箍在上面了.等好了后就成为月牙状了. 说法二: 包公的二嫂子为了不让包公争夺财产,想害死包公,让年...

香洲区19759367326: 古代有包拯吗,他真的断案如神吗.他有后人吗
阮追太子: 有,不过,大家所知道的"包公",大多是戏剧舞台上或电影、电视屏幕上的"黑脸包青天".他头戴乌纱帽,身穿龙袍,打坐开封府,怒铡陈世美,一个典型的铁面无私、断案如神的廉洁干部,就连人间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阴间掌人生死的阎王...

香洲区19759367326: 历史上的包拯是否真有其人? -
阮追太子:包拯(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香洲区19759367326: 历史上真的有包拯吗???? -
阮追太子: 包拯是真实存在的,开封府府尹

香洲区19759367326: 历史上有包青天这个人吗?
阮追太子: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

香洲区19759367326: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狄仁杰、包拯、
阮追太子: 有啊,合肥还有包公祠堂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