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首诗因何而作?

作者&投稿:胥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芳林新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蕴含什么哲理?~

诗句“芳林新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出自诗人刘禹锡的诗作《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诗句直白的意思是:芳林中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蕴含什么哲理是:自然界总是在这种永不止息的新陈代谢中保持生机,延续不断,人类也是如此,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出处】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刘禹锡
【原文】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译文1】
在你叹逝双绝句,使我悲伤奏短歌。
世上空中惊慌所以人少,集中只觉祭祀文化。
芳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现在同这遗憾,听说琴泪尽想怎么样。
【译文2】
吟诵起您哀悼亡友的两首绝句,使我心中悲伤地写成这首短歌。
我徒然惊叹世上的老朋友越来越少,只觉得文集中的祭文却越来越多。
芳林中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
从古到今,人人都有哀悼死者的憾事,您即使为亡友流尽眼泪,又将如何?
【关键词注解】
1.见示:给我看。伤:伤悼。微之:即元稹,卒官武昌军节度使。敦诗:即崔群,官终吏部尚书。晦叔:即崔玄亮,官终虢州刺史。深分:深厚的友谊。
2.双绝句:指白居易的《微之敦诗晦叔相次长逝岿然自伤因成二绝》。其一云:“并失鹓鸾侣,空留麋鹿身。只应嵩洛下,长作独游人。”其二云:“长夜君先去,残年我几何?秋风满衫袖,泉下故人多。”
3.集:文集。祭文:祭奠死者的文章。刘禹锡祭奠三人的文章已不存。
4.芳林:春暖花开时的树林。
5.此恨:指友人相继去世的遗恨。
6.闻琴:比喻知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刘禹锡任苏州刺史。元稹卒于大和五年(831年)七月,崔群卒于六年(832年)八月,崔玄亮卒于七年(833年)七月。这三人既是白居易的好友,同时也是刘禹锡的好友。三人相继去世后,白居易写了两首表示哀婉的绝句寄赠给刘禹锡,刘禹锡读后很有同感,便写下此诗作为应答。
【作品鉴赏】
首联叙作诗缘起,扣题。“伤怀”概括作者悲痛之情;“短歌”,既是说篇幅不长,更是说歌悲,因为前人以《短歌行》名篇的,歌词都有悲凉之感。“吟” “使”呼应,“君”“我”关连,与“伤怀奏短歌”的原因,显示“君”“我”都为,“有深分”的逝者悲伤,而“取逝双绝句”的过于伤感,令我悲,又令我为“君”忧(当时白居易六十二岁,多病)。这就引出下面哀悼和劝慰的两层意思,决定了此诗劝慰之意多于哀悼之情,体现了作者的一片真情,一片苦心。
颔联承“叹逝”“伤怀”,直抒对故人长逝的哀痛之作。作者与白居易同年,看到吕温、柳宗元、元稹、崔群、崔玄亮等友人,一一先作者而逝,他不忍离而又不能已于言,于是婉曲言之。“世上”句由“故人少”反衬逝者多,“空惊”表示生者对此触目惊心而又无可奈何。“集中”句由“祭文多”侧面说逝者多,“唯觉”是作祭者经历过多而特别深切、痛苦,精神也似乎恍惚。不是与友人共享生之欢乐,而是无可奈何地看看他们相继长逝,只能通过一篇篇的祭文向他们倾诉死之悲哀,言下沉痛之至。这种生死之恨,作为诗人,作者与白居易同样强烈;作为哲学家,他又有自己的透辟见解。
颈联运用两个形象深刻的比喻,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角度说明:芳林的永葆芳新,是由于新叶不断地催落陈叶;流水的长流不腐,是由于前波不停地避让后波。自然界总是在这种永不止息的新陈代谢中保持生机,延续不断,人类也是如此。此联形成警策,振起全篇,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寓意深远。
尾联由广阔的空间推进到无限的时间,由自然推进到人类,点明劝慰主题。古往今来,这种与亲人、朋友的死别之恨,是人们共同具有并无法避免的,因为人之生死,正如大自然的新陈代谢一样。有情之人明于此,不须自伤,为哀悼亡友而流尽泪水,对于生者和逝者也没有用处,还是自我珍重。最后以问句委婉劝慰,再次显示了对挚友白居易的深厚情谊。
此诗饱含着对亡友的沉痛哀悼,对挚友的深情劝慰,显示出这位文学家兼哲学家的“诗豪”对待生死、友谊的态度。全诗感情深沉而立意高远,写情委婉而形象鲜明,于悲凉含蓄之中见豪健开朗,正体现出刘禹锡诗的特色。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在庆《刘禹锡集》:此诗“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两句,最能表现刘禹锡此时的感受,也是世上高寿之士晚年时深感伤痛之处。其实这也正是人生的哀伤,即诗中所谓的“万古到今同此恨”,古人如曹操、陆机等人莫不如此。诗中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两句,概述自然界的不可抗拒的现象,同时也如同人类新陈代谢的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改变的,可谓警句格言。这两句既可做为诗人无可如何的悲伤,同时也可以看作诗人洞悉自然人生规律的豁达自慰以及慰人之语,正可表现刘禹锡做为诗豪在性格思想上的开通豁达的一面。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谢邀:

开篇明义,“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之手,这也是他写给白居易的一首诗中的两句。

这首诗既是一首唱和白居易的诗歌,也是一首悼亡元稹等人的诗歌,诗的题目是《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原来刘禹锡从白居易的书信中听闻元稹(字微之)等友人去世的消息后,他伤感不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原诗如下: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解读这首诗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刘禹锡、白居易、元稹之间的关系。刘禹锡一生阅历丰富,不光是仕途上的行万里路,更是因为他的“谈笑有鸿儒”的顶流朋友圈。

刘禹锡一生交往及唱和过的诗人很多,他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他与柳宗元情同知己,是金兰之交;他在贬居江湘时期与诗人元稹唱和,他与名臣令狐楚唱和的诗歌多达六十余首。

其中,他与白居易、元稹的唱和时间跨度很长。他们三人堪称诗坛铁三角,而他们之间的唱和也成为诗坛的一段佳话。

刘禹锡与白居易的唱和时间最早,从元和三年到会昌二年,此唱彼和将近40年。即使天各一方,亦未曾停止。大和三年,白居易将自己与刘禹锡的唱和诗编成《刘白唱和集》上下两卷,共收入两人唱和诗138首。

刘禹锡与元稹唱和的时间略后于白居易,约在元和五年。当时刘禹锡谪居朗州已有五年,而元稹刚由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们之间唱和的高频时段是贬居江湘时期,相同的人生际遇和命运转折使他们经常以道义相勉、气节相励。离开江湘以后,他们唱和的频率与热度稍减,却并没有中断。

了解了他们三人之间的诗歌唱和和真挚友谊之后,再来解读这首诗,诗意也就清晰很多了。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吟诵起您寄来的哀悼亡友的两首绝句,使我心中无限感慨写下这首短歌。我惊叹世上的老朋友越来越少,只觉得文集中的祭文越来越多。芳林中的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从古到今人人都有哀悼逝者的憾事,即使为亡友流尽眼泪又将如何?

首联写的是刘禹锡读了白居易寄来的两首绝句,白居易在第一首诗中写道:“并失鹓鸾侣,空留麋鹿身。只应嵩洛下,长作独游人。”第二首诗的内容是:“长夜君先去,残年我几何。秋风满衫泪,泉下故人多。”

颔联写到友人一一离开人间,祭文所做自然增加,以致文集中祭文最多,对于友人去世之伤痛无奈之情,自己的孤独之感溢于言表。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对朋友去世的伤感之情极为浓郁,几近呜咽。刘禹锡的诗自然也应该呼应题中之义,伤感必然是唱和诗的主题旋律。

假如通篇这般措笔,那就混同于寻常的伤逝之作而未能跳出白居易原唱的腔调。所以刘禹锡这首诗中的颈联堪称全诗的精华,他直接以富含哲理性的思考超越了白居易的原唱。

颈联“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两句顿然擢升了全诗的境界:没有陈叶的凋零,何来新叶的生长?同理,若无前波的偃息,岂有后波的汹涌?蕴含在这看似写景的笔墨中的是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哲学思想。

颈联是千古名句,最能体现刘禹锡的哲学思想。本义指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退让给后起的波浪。诗中里陈叶与前波喻指元稹等已经去世的好友,也可指旧事物。而新叶、后波喻指诗坛新秀,亦可指新事物。

在刘禹锡看来,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既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就要顺应、利用规律。

刘禹锡有感于友人的去世,悲痛之余,他想到的也许就是尊重逝者、善待生者,以及生者应该珍惜生命好好活下去。所以刘禹锡从生命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得出了这样的人生哲理:没有陈叶就不会有新叶,没有前波亦不会有后波,新旧事物不是绝然对立的,不是毫无关系的。

新事物中包含了旧事物中的优秀成分,旧事物中孕育了新事物的某些基因。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也见刘禹锡已经既有辩证思想,暗合对立统一规律。这两句诗还可以看出刘禹锡在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后,表现出的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刘禹锡酬答白居易的这首诗,实现了诗情与哲理的水乳交融,映现于其中的超尘拔俗的胸襟、情怀与哲学思想认知。这样的认知不是偶然闪现的,而是贯穿始终的,宛若草蛇灰线,绵延于他与白居易唱和的全过程,这就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认知高度。

再后来,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再度重相逢,他们的唱和也达到了另一个高峰,这也直接促致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刘白诗人群”的形成,这是中唐诗坛的文化盛事。

作为这个创作群体的翘楚人物,刘禹锡与白居易是后代所艳羡的“洛阳文酒之会”当仁不让的主角,而他们的唱和诗也是脱颖于其间的最具艺术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成果。



这首诗是白居易悼念元稹等故友去世而做的。这句诗表达了深切的哀思,并且还安慰了别人,并且用新叶和前波来体现了自然的规律。

本意是芳林中的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诗人借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与死的看法,认为生死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抒发了积极向上,奋发不已的精神,这两句诗是白居易为了哀悼亡友而作的。

这首诗主要就是白居易当时悼念一些过去的好友从而作的,能够感受到白居易深切的哀思。


如何理解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首诗因何而作...
刘禹锡有感于友人的去世,悲痛之余,他想到的也许就是尊重逝者、善待生者,以及生者应该珍惜生命好好活下去。所以刘禹锡从生命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得出了这样的人生哲理:没有陈叶就不会有新叶,没有前波亦不会有后波,新旧事物不是绝然对立的,不是毫无关系的。新事物中包含了旧事物中的优秀成分,旧...

如何理解《陋室铭》《爱莲说》中的古义和今义?
一、一词多义 无案牍之劳形。之(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不译)白话释义: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白话释义:这有什么简陋呢?二、古今异义 惟吾德馨。馨(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白话释义:只是我品德好。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形体、身体;今...

心中有明月何处无芳园什么意思
"心中有明月"指的是内心中有一轮明亮的月亮,象征着寂寞的心境。"何处无芳园"意味着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美丽芬芳的园林,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整句诗可以理解为,即使内心感到寂寞,但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美丽的事物,给予心灵安慰和慰藉。总而言之,这句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

关于芳草的古诗
芳草碧绿,郁郁葱葱,长满了小路,暖风中花瓣乱舞,飞絮蒙蒙,也仿佛理解人的心情。诗词中的芳草,随着诗人人心情,满怀愁苦,倦怠慵容,十首芳草诗词,是惆怅,还是欢喜?《江南春》【宋】寇准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烟波渺渺,垂柳依依,芳草萋萋...

刘禹锡《陋室铭》写作背景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一名篇的艺术性倍受中学语文教师的青睐和推崇。但其思想性却被定为“安贫乐道、自命清高、孤芳自赏”,教学时往往要学生“批判的接收”。可是,如果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就会发现,我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是不够正确的,我们误把他“清政廉洁”的主题思想...

刘禹锡爱莲说原文以及翻译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

短文两篇 《陋室铭》与《爱莲说》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文学常识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三、语音 馨(xin) 鸿儒(rú)调(tiáo)素琴 案牍(dú)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1、谈笑有鸿儒 鸿:古义:大 今义:鸿雁 六、词类...

怎样理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预示人世哲理的古诗
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 诸如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诗五首问题解决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岁暮,从和州返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会时所作。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使君:称刺史。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夔州古属巴国,其它地方大都属楚国。二十三年:从唐顺...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4743078614: 刘禹锡的诗句芳林新叶催陈叶 -
独孤和巴泰: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作者: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注释: 1、乐天即白居易...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474307861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的两句诗;“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是刘禹锡的两句诗.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的哲理是() ①世界... -
独孤和巴泰:[选项]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4743078614: 求理趣诗.要有解释和赏析.快! -
独孤和巴泰: 谈谈理趣诗的鉴赏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在诗歌的国度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独领风骚的.所谓理趣诗,是指诗歌中含有一定的哲理.一些理趣诗因富含深刻的哲理而流传千古,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野火烧不尽...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4743078614: 高中语文, 荀子《劝学》说:“————,————.”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
独孤和巴泰: 不应该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吗?怎么“胜”于蓝?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4743078614: 《诗经·邶风·静女》中“————,————”两句描写了一对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荀子《劝学》说:“————,————.”刘禹锡诗云:“芳林新... -
独孤和巴泰:[答案] 《诗经·邶风·静女》中“薆而不见,搔首踟蹰”两句描写了一对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荀子《劝学》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越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越前...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4743078614: 诗句“————,——————.”说明新生事物是挡不住的 -
独孤和巴泰:[答案]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古训《增广贤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4743078614: 请问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 唐.刘禹锡是什么意思?
独孤和巴泰: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写文章最忌随人后,应该大胆自由抒发自己地真性情,不要做随在别人后面的亦步亦趋的可怜虫. 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无论春夏秋冬,人民(或者自己)的苦痛得不到陈述的地方,也不能由此而改变些什么,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芙蓉出于清水,有大自然天然去雕塑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4743078614: 谁知道古诗名句的意思【在线等】 -
独孤和巴泰: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山高不高不要紧~有神仙在这的话他就会成名~同样水...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4743078614: 什么诗句说明了新生事物是挡不住的,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什么 -
独孤和巴泰:[答案]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古训《增广贤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4743078614: 刘禹锡的诗 -
独孤和巴泰: 刘禹锡的诗歌表达了比较丰富的人生思考,艺术上形成了很独特的风格.他经历坎坷,永贞革新失败后长期遭受贬谪,内心的失意自非常人所能相比,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表达了自己长期遭贬的苦闷: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