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杭州方言与周边吴语格格不入?

作者&投稿:闻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这首词大家肯定熟悉,词作者呢就是宋仁宗钦定“奉旨填词”的柳永柳三变。话说当年他的词火到什么程度,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大意是水井之处都有人在唱他的词,如果放到现在那就是妥妥的广场舞。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柳永在杭州作了《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被时人所追捧。但在当时的杭州传唱,很可能用的不是官话。大家会质疑,这官话不就是现在的普通话,有谁唱歌不用普通话?其实也好理解,想想一千年前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官话在民间的推广只能靠自觉,传播的范围也就是汴京及其周边,再加上官员们出于政治需要而学习。当时杭州离京城这么远,绝大多数人不会官话是很正常的。柳词虽然流传广,不过在发音上真是五湖四海什么都有。但是时间往后推一百年,等到那时杭州人,所唱柳词一定用的是官话,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杭州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吴语太湖片有多大呢,大体包括浙江省北部,江苏省南部,上海,共67个县市,人口六千多万。那么杭州小片有多小呢,其所辖的10个区中,只有西湖、上城、下城、拱墅、江干这五个,面积六百多平方公里,人口一两百万,只占太湖片人口的5%左右。

看这张地图,杭州小片四周包围着临绍吴语等小片区,似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孤岛。杭州十区中滨江、萧山、富阳属于临绍小片,余杭、临安则属于苕溪小片,古话常说“十里不同音”,在这里被完美地演绎。

杭州方言为什么单独成为吴语小片,第一大原因与杭州古都的称谓有关。没错,说的就是赵构。金军入侵后,他逃难到临安定都。大量的北方人也随之南迁,其中大多是携家带口的北方宗室、官僚士大夫、豪门商绅,还有驻扎临安城的禁军士兵也多是“北人”。而文人学士更是不计其数,当时就有“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之说。有史书记载从南宋建炎年间到绍兴年间,短短二三十年,流入临安的居民人口暴增,此中人口以当时开封籍为最。进入杭州定居的外籍人数早已超过了本籍,有学者推测当时本地户与外地户的比值甚或在一比八。

外籍人口不仅在数量上有优势,且在政治上也有着高人一等的地位。这些官绅与豪门迁徙到杭州后,使通常意义上讲的主客现象发生了转变,取而代之的是政治经济上的强势入主。他们的聚居地在杭州十个城门内,虽然临安四周都被其他说吴语的区域所包围,不过在城中却是官话的天下,因它有着权威的地位,从而把土著方言演变成了官话。这就是前文说的,柳三变的词一百年后在杭州用官话传唱的原因。

而与之相比,绍兴又是另外一个例证。绍兴当时是南宋皇室的陵寝所在,还是赵氏宗室的聚集地,外籍人口也超过了本籍。但此时绍兴既不是政治中心,又没有悬殊的人口比例,所以绍兴话没有受到北方官话的影响,依旧保持着吴语原汁原味的本来面貌。

其他附近州县也类似绍兴的情况,唯独杭州话受官话影响,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产生了很大变化,双方相互融合了几百年。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在人数比例上的悬殊差距,如果不是在政治地位上有着特权的优势。现今的杭州话地理范围不会这么小,可能与周边的余杭话会非常接近。由此可见在南宋时期政治、人口的剧变对杭州的深远影响。也正是因宋室南渡,使官话与杭州方言演变与融合后,成为了一支带有北方官话色彩的吴语,也就是现在杭州话的由来。

到了清朝,杭州湖滨一带驻防着八旗营时间长达两百多年。民国初年八旗营解散,这其中五万多的官员、士兵与家属,都散入了普通百姓中。而这些旗营中人为了融入本地,也开始学习杭州话,而他们本身的北京官话又与杭州话发生了影响,如此互相渗透形成了现在杭州方言的特色。在地名上就有着满语的遗留,杭州有条街道叫作“河罕上”,从前的街名其实是“河岸上”,这明显是汉语发音。而“罕”字是满语的发音,意思是河沿或河边上。而这条街正是沿运河而建,当年这里是人声鼎沸,水运繁忙之处。

徐志摩有一次在苏州演讲时说到“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不愿听杭州人谈话”。当然这句名言,也从此演变了很多版本。虽说“下有苏杭”但两地话语的腔调则完全不同,如果苏州话是吴侬软语,杭州话确是实骨铁硬(读昂)。

宋室南迁杭州后,城内人人讲“官话”,于是形成了杭州话在语音表达上多是文读,简单来说文读就是书面语,所谓的说话文绉绉就是这意思。白读是指早期本地固有的语音,同官话差别较大。直观感受如果用杭州话读书,基本不会出现文读音还是白读音的纠结。而吴语方言中,文白两读的字很多,杭州话却是例外,基本没有白读的方言,这是它一大特点。其中的演变过程可能是这样的:宋室南迁后,本地的白读音与官话有着很大的差异,逐渐被排斥。而文读音与北方官话相似则取得了主导地位,在后来几百年里就取代了白读。到了民国时有学者对杭州话做了调查,发现当地几无文白差异。就语音来讲,像家、花、街、交、间、江、等很多词汇,杭州话文读音和白读音都是一致的。而在其他的吴语小片区,依旧保持着文白读不同的特点。

杭州话与周边吴语相比,主要表现在词汇系统与普通话类似,例如在杭州话中人称代词用“我,你,他”表示,复数则加“们”这与普通话是一样的。但在上海话里是“我,侬,伊”,复数是“阿拉,㑚,伊拉” 。绍兴话里是“我,侬,伊”,复数是“捱,乃,野”。而杭州余杭区则是“我、尔、伊”,复数是“捱,乃,茄”。人称代词其实是语言学中最稳定的基本词汇,从这就可以看出杭州话的独特之处。所以要判断对方说的是不是杭州话,只要听他怎么说人称代词就可以了。在其他的很多词汇使用上,杭州话也与普通话是一致的。例如洗脸,在吴语中有用潮面,汰面的。女儿这个词会用囡,发音虽不同但用字一样。否定用语“不”,吴语更多的是勿或者勿格。杭州话的用词与周边吴语相比,官话色彩更浓厚。

一方面杭州话的很多吴语词汇被北方语所覆盖,另一方面周边吴语对杭州话形成的包围态势,又使得吴语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渗透。两者融合后组成了官话一半吴语一半的词汇。例如普通话脸这个词,周边吴语区多用面孔,杭州方言说脸孔,这明显是两者结合产物。新郎这个词,杭州话用新郎倌,也是受到新倌人这个吴语词汇的影响。

这其中对杭州影响比较大的是绍兴话。有一句老话,叫做杭州萝卜绍兴种。很多杭州人翻翻家谱,说不定三代前多有绍兴籍的老祖宗,究其原因是近代历史上的战乱所造成的。第一次是1861年,太平军围城两月,本地人死伤无数,造成了人口数量大减,急需填补,绍兴移民杭州就由此而来。第二次则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经常对绍兴地区轰炸、扫荡,民众饱受战争之苦,为了躲避战乱就有不少人来到杭州讨生活。

正因此杭州话受到绍兴话的影响,也让某些文白读音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杭州话中的“说”字,老派发的是suo这个音,现在多用wuo音,这又与绍兴话一致。再比如大这词,杭州话中有固定读da的,大家,大衣。也有读do的,大块头(身体壮实的人),大脚髈(大腿)。还有两种读音都可以用的,大阿哥,大老板。而在绍兴话中大字则都发do音,这些就是鲜明的例证。

很多朋友都知道杭州人喜欢用“儿”,且用处非常丰富,“儿”字加其他词根形成了一大批词语。这是和南宋“官话”融合演变而产生的一大特色,也是与周边吴语的差异之处,不过它跟北方话的用法有很大不同之处的。

在读法上,杭州话中的“儿”是一个独立音节,而北方话的“儿”却是依附在字根后发的卷舌音。比如“小孩儿”,那么杭州话是xiao hai er ,北方话是xiao hair,在这里“儿”发的是轻声。杭州话的“儿”是作为独立音节来使用,所以北方人听起来就显得很生硬,而周边吴语区又觉得它格格不入。就拿一江之隔的萧山来说,杭州说凳儿(凳子),萧山话就没有“儿”,只说“凳”。在词意上,北方话里的“儿”有虚化的,去掉缀词也不影响。杭州话有与此相同的,比如“老头儿”、“花儿”、“鱼儿”、“包儿”。也有与此不同的,如果你听杭州人说“他们在打打儿”,这表明他们开玩笑的成分居多。但如果说“他们在打”,那就是在打架。如果说孩子在哭,会联想到孩子被打哭了,骂哭了,受到什么伤害哭。但说孩子在“哭哭儿”,却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大体是孩子在耍赖皮。

往上追溯一千年,汉语“儿”的读音也是从“儿尾”向“儿化”发展。唐宋诗文中的“儿”字不论是本义还是儿缀词,都是独立音节的,并不像现在北方话的儿话音。由此可见,南宋的“儿”是独立的音节应无疑义。宋元时反映钱唐生活的笔记《梦梁录》《武林旧事》等史料,记录着很多那时杭州话的儿缀词。如笼儿、虾儿、香袋儿、八哥儿、饼儿、帽儿、碟儿、盆儿、罐儿、担儿、等词。这些迄今有几百年的词,仍在杭州人的口头上流传着,说明市井阶层杭州话的“儿”由来已久了。到了明代时白话小说的兴起,如《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等记载着很多当时的市井百态,里面也有着大量的儿尾词。再对比南宋史料发现两者互有重复,且这些词在结构、语意方面大体一致,这可以推断出明时小说的儿缀词正是上承宋元,后续现代杭州方言。

在历经变迁的岁月里,也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受到南北两方既融合与又制约的演变中,杭州方言也几经微妙的变化。虽然杭州话在吴语中的确只是占比很小的一部分,却也是蕴含内容非常丰富的一部分。他积淀在语言中的文化因子,就像是慢慢展开清明上河图的画卷,在这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浮沉奔流。最后借用徐文长的妙联来作结尾:


真正的“江南”是指的中国哪儿?古代和现代有什么区别吗?
从此点来说,杭州不属于江南。②何为江南文化,本人也不敢妄言。有人按方言划分,有人按风俗划分。浙江杭州是否属于纯正的江南文化,这个也不好说。南宋建国时,杭州有大量中原人迁来,方言上也深受中原官话影响。杭州方言已经不是纯正的江南方言。以吴文化定义,杭州不算江南。杭州方言与周边的吴语区差异...

为什么杭州的方言,比起周围的城市有点格格不入?
2. 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省会,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与苏州齐名。它和其他江浙沪城市一样,以江南水乡的风貌著称,当地方言也属于吴语。然而,来自江苏、上海、浙江其他城市的游客常会注意到,杭州市区的方言似乎与周边方言有所不同,较多使用儿化音。3. 江南地区主要通行吴语,而吴语与官话不同,却能...

杭州话历史渊源
清代旗人南驻,旗人的北京官话进一步影响了杭州话,而民间一度误认为南宋时期的影响最为显著。实际上,杭州话更接近今天的北方话,是近代受到的影响。清代至民国,绍兴方言对杭州话的影响显著,形成“具有吴方言外衣的南方官话”。近年来,杭州话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向普通话和周边吴语靠拢,这与城市扩展和外来...

吴语太湖片代表方言
杭州话属于太湖片,受北方官话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宋朝迁都临安后,大量北方居民涌入,对杭州话产生了重大影响。杭州方言具有浓厚的官话色彩,但同时受到周边吴语地区,如绍兴话的影响,被学界视为“具有吴方言外衣的南方官话”。宁波话作为吴语太湖片的甬江小片代表,主要通行于宁波地区,与周边的吴语方言有...

为何杭州方言与周边吴语格格不入?
杭州话的用词与周边吴语相比,官话色彩更浓厚。 一方面杭州话的很多吴语词汇被北方语所覆盖,另一方面周边吴语对杭州话形成的包围态势,又使得吴语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渗透。两者融合后组成了官话一半吴语一半的词汇。例如普通话脸这个词,周边吴语区多用面孔,杭州方言说脸孔,这明显是两者结合产物。新郎这个词,杭州话用...

杭州话历史
这个其实是牵强附会的说法。因为,宋代的北方话和今天的北方话不同。今天的杭州话相对其他吴语太湖片方言更接近于今天的北方话,因此应该是近代受到的影响。清代-民国的杭州话清代中后期对杭州话影响较多的是以绍兴话(包括萧山话)为代表的吴方言,无怪乎杭州话 学界认为杭州方言是“具有吴方言外衣的南方...

杭州被戏称为“豫杭”,到底和河南有什么关系
而杭州南接绍兴,北连湖州、嘉兴。这一地理位置又决定了杭州处于吴语区的中心地带。但与其周边地区相比,杭州方言,尤其是其老城区的方言虽然仍属于吴语,却独具特色,带有浓厚的中原官话色彩,而从狭义范围来讲,中原代指的便是今天的河南省。 首先,杭州方言中的“儿”尾词特别丰富,这一点与吴语是截然不同的。例如:佬...

杭州话词汇
杭州方言在人称代词上受官话影响,使用“你、我、他”为主,复数形式加“们”。名词分类多样,官话式占主流。动词与普通话差异明显,如“拿”在杭州话中称为“驮”。虚词方面,杭州话有自己的独特表达,如“来东”代表地点,“好”表示动作完成。杭州方言与周边湖嘉方言有词汇共通,如“咳嗽”、“掼...

岑溪市15671289732: 浙江的 方言问题 -
褒茅小青: 浙江的方言五花八门,真正是"十里不同音",就以杭州地区为例,杭州话和周边的萧山话、富阳话、临安话都很不一样,我是杭州人,听那几个地方的就很吃力了,其实,这几个地方离老市区也就3、40公里,现在已经和杭州几乎是一体的了,可就是各自的土话还是区别蛮大的.至于和绍兴、宁波、丽水、温州、台州、金华、衢州几地之间,区别之大可以看成不同国家语言了.这些方言和普通话都不接近.如果你会日语,倒建议你可以学温州话.实在想学,可能还是学杭州话好办点,主要是用杭州方言的电台节目和电视节目比较多,学习条件好点 其实,主要看你经常生活在浙江哪里,就学本地方言吧

岑溪市15671289732: 为什么杭州方言跟周边城市方言不一样呢 -
褒茅小青: 温州那里隔了一条江,话都不一样了呢.方言是以前大家彼此交流的少,话产生了差异.以前各地的交流哪有现在这么广啊.

岑溪市15671289732: 杭州话和苏州话区别大吗 -
褒茅小青: 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它们都是吴语,互相基本能听懂,但是杭州因为南宋时做过都城,所以方言有很多北方官话的成份,听起来也比较硬,而苏州话是相对纯正的吴语,听起来非常软.

岑溪市15671289732: 杭州话的特点及和周边方言的比较(通俗易懂,比如语音语速,使用范围等等) -
褒茅小青: 杭州话是吴语与南宋作为都城时北方人的官话口音的结合.这是杭州话最大的特点,它不是单纯的吴越口音.杭州话语速适中,但比北方话语速要快.

岑溪市15671289732: 杭州话算吴语 -
褒茅小青: 怎么能是吴话呢?吴语是以古姑苏为中心的方言,杭州话是比较杂的话,因为外来的词汇比较多,主体还是以越调为主,也就是现在的绍兴语为基础,加杂河南,江苏方言而成一体.

岑溪市15671289732: 吴地方言是哪里的方言 -
褒茅小青: 吴地方言是不是说的吴语系,吴语又叫吴侬软语,是流行于江浙一带部分地区的区域性方言,现在听到的比较常见的正宗的是苏州方言,不过苏州周边,无锡,常州,上海,嘉兴等等长三角大部分都是吴语系

岑溪市15671289732: 为什么海宁话和上海话差不多,跟杭州话差狠多? -
褒茅小青: 杭州话来源是官话,南宋时期大迁移,带有中原口音,和传统的吴语还是有点偏差.上海话来源于宁波苏州和南通的混杂,属于典型的吴语,当然和同属于吴语的海宁话近似了.

岑溪市15671289732: 台州话和杭州话能相互听得懂吗? -
褒茅小青: 讲慢一点的话,台州人听杭州话还算问题不大,除了一些很地方的词汇之外.杭州话在吴语里边应该算是最好懂的,因为历史上宋室南迁,大量北方人跟随而来,里边混入了较多的北方语系语素.相反,杭州人听台州话就比较累一点了,但是讲慢一点,并且不是一别特别的土语的话,还是勉强能听个大概.

岑溪市15671289732: 杭州的方言是否难听懂?请详细回答. -
褒茅小青: 杭州话使用的范围不大,大致东至余杭下沙,南到钱塘江边,西自五云山、转塘至留下附近,北经拱宸桥至余杭三墩,东北经笕桥至余杭乔司之间.在这个范围之内,约有一百万人说杭州话.杭州是浙江省最大的城市之一,杭州话却是浙江吴语...

岑溪市15671289732: 杭州地区讲的是什么方言? -
褒茅小青: 杭州话属于北吴语杭州片.今杭州市域中的方言在汉语中跨两个大的方言区:一是吴语方言区( 杭州市区、余杭、萧山、临安、富阳、桐庐),二是徽语方言区( 建德、淳安).这两个语区的方言差别非常明显. 奶奶 — 祖母 爹爹 — 祖父 姆妈 — 母亲 阿爸 — 父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