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损失惨重,是自身原因,还是司马懿太强?

作者&投稿:钟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葛亮三出岐山,是什么愿意造成的?司马懿太厉害了!~

诸葛亮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诸葛亮为何六出岐山
  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是由弱者主动向强者发动的一场战争。这是一场有争议的战争,对于这场战争,有人认为是妄动干戈;有人觉得是“穷兵黩武”,还有人觉得是自取灭亡。我觉得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诸葛亮北伐并非是妄动干戈,而是待机北伐。如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春)之机是: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继位后大兴宫殿,百姓有怨言,且司马懿被贬家中;226年 8 月吴国攻打江夏,后又攻打襄阳; 孟达暗中欲起兵投靠蜀国。第二次(公元228年冬)北伐的背景是魏中诈降计,曹休出兵伐吴大败,曹魏大军南下,后防空虚。第三次北伐之机(公元229年春)是:二次北伐刚结束又立刻发动攻击,可收奇袭之效 。正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第四次北伐(公元231年)的背景是:230年曹真大军伐蜀,因大雨等因素折回;同年孙权派兵攻打合肥。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之机是233年吴国攻打合肥新城,234年5月孙权应蜀国之约,发兵分三路攻魏。可见,诸葛亮北伐不是乘敌内患(如第一次北伐),就是乘敌无备(如第三次北伐);不是乘敌兵力东下,关中空虚之机(如第二、第四次北伐),就是因与吴国联合出兵、互为犄角之时(如第五次北伐)。更何况,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蜀军山战能力胜过魏军,在山区正面对决胜算非常大(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懿一直躲在城塞里不肯出战的原因之一)。因此,妄动干戈纯属无稽之谈。
  其次,诸葛亮北伐并非是“穷兵黩武”,而是得到群众的拥护。诸葛亮为谋求统一而进行北伐,符合当时群众的愿望,因此即使连年用兵,北伐没有成功,但百姓仍然信任他、支持他,并没有要他下台。更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在北伐的同时,善于治国,能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使得蜀国国内井然,出现了“田畴僻,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局面,蜀国人口也从章武元年90万人增加到蜀国灭亡时的94万人(要不是姜维九进中原损失太大,可能会超过百万)。可见,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岐山是“穷兵黩武”的说法也是靠不住的。
  第三、诸葛亮北伐并非是自取灭亡之道,而是一种扰敌之术,体现了诸葛亮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
  当时三国之中,蜀国最弱,魏国最强。以弱抗强,失败是正常的,灭亡也是符合常理的。然而,必然之中蕴含着偶然,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比比皆是,它们的基本战略大多是先慢慢消耗敌人的实力,等到对方疲惫,露出致命破绽,再一举消灭对方,近如曹操在官渡之战、陆逊在夷陵之役,远似春秋时代吴国孙武伐楚之举。当时,吴国虽然小于楚国,但孙武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扰敌战术不时侵扰楚国边境,使楚国军队疲于奔命,边疆骚动不安;军力、国力损耗严重,最后顺利攻入国都,要不是秦国出兵解救,早就灭亡了。孙吴能够伐楚,诸葛亮为何不能北伐呢?
  所以,诸葛亮北伐骚扰魏国以消耗其军力、国力是完全符合弱国战胜强国的规律,是一种积极的措施。当然,蜀国当时的总兵力只有30万,而魏兵边疆的驻守部队就达20多万,显然派少数兵力进行骚扰是无法震动魏都洛阳的。所以,诸葛亮必须虚张声势,派大军正面出击。蜀国出动大军北伐虽然也会消耗不少物资,但相对来讲,魏国的损失更大。因为诸葛亮有主动优势,准备也比较充分;而曹魏匆忙应战,军资后勤难以妥善,必定会形成浪费;而且诸葛亮善于把战场搬到魏国的领土上,常用魏国的物资、人员去打击魏国。诸葛亮每次北伐大多相隔不久,蜀汉经过一段时间建设准备,尚足以承受;而魏国烦不胜扰、疲于奔命;甚至因不堪其扰,在公元230年主动伐蜀﹝但因大雨等因素无功而返)。可见诸葛亮扰敌战术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诸葛亮北伐不仅是积极的,而且还比较成功:一是通过北伐,表明了汉室正统继承者的立场,既振作了民心士气,又巩固了吴蜀联盟,共同骚扰魏国;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维持三国分立,延缓蜀汉灭亡的目的。二是渐渐蚕食对方,创造了有利局势。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蚕食的方法与魏国争夺凉州,不但夺取了土地和资源,更重要得是在当地建立了蜀汉军队的威望,获取了当地人民的心,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当地至今流传着“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的说法。三是诸葛亮北伐失利往往只是粮草不继所致,不仅不能算败,还取得局部胜利:一出岐山期间, 赵子龙力斩西凉勇将韩德父子五人,智取安定、天水和南安三郡,远近州郡望风而降;还大败曹真与郭淮(魏兵败走十余里,魏将死者极多),大破西羌兵,威震曹魏。后因错用马谡,街亭失守,粮草难继而退;退敌之计竟然是“空城计”,全军而退。二出岐山虽然受阻于郝昭的陈仓,却大败曹真;退兵之时,计斩王双。三出岐山期间,袭取陈仓,破张郃,夺散关,取阴平、武都,大败司马懿,“所得器械、马匹,不计其数”。(后因张苞病死,诸葛亮生病而主动退兵);四出岐山期间,劫寨破曹真,斗阵败仲达,“魏兵十伤六七”。后因司马懿的离间之计被迫撤退,但是退兵增灶,退得神不知鬼不觉,让司马懿也找不到机会。五出岐山期间,大败孙礼,杀得雍、凉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大胜之际,李严谎报军情,诸葛亮率师回朝;退兵的时候仍然轻松了结了张郃。六出岐山后,差点就成功了,当时火烧上方谷,要不是老天下雨,诸葛亮劲敌司马懿父子早就化为灰烬(因诸葛亮病卒而班师);后来诸葛亮人都已经死了,还骇退了司马懿,顺便算计了谋反的魏延。可见,诸葛亮六出岐山,除第一、二次因败而退外(前者街亭失守,后者陈仓未得),其余四次均在大获全胜后全军而退。四是诸葛亮在北伐期间还为战胜曹魏创造了基本条件:他通过武器装备的技术革新,部分弥补了兵力不足这个劣势。如制作了一弩十发的连弩,使其成为极具威力的远射武器,积极运用火炮,发挥火炮的威力(平南中之乱、火烧上方谷)。他还认真研究后勤保障,部分弥补了粮草不继之虑,如不仅通过收割魏境麦田等措施,就地筹粮,以缩短运输线,保证供给;还发明木牛流马,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提高军粮保证率;并在汉中黄沙和前线敌境屯田,建立粮仓,以利长久之战。若非诸葛亮病死,此法之效恐怕不可估量。
  第四、诸葛亮北伐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一是因为他感激放备三顾之恩和白帝托孤之情,又深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前出师表》)之使命。二是因为当时“天下三分,魏国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而已”(《三国志·刘晔传》裴注引《傅子》),当时,魏国的土地四倍于蜀,人口五倍于蜀;蜀汉只据有益州一隅,人口不到百万,而且“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和平竞争只能坐以待毙,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以攻为守(“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不如伐之?”《后出师表》)。三是夷陵战后不久,蜀国人才凋零,后继乏人,出现了“蜀中 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危险局面。诸葛亮看到了这个潜在的危险性,故他在《后出师表》中说:“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兰、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又说:“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时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矣”;而曹魏地处中原,人才层出不穷,前赴后继,无断层之忧,如司马懿机权干略,不在诸葛亮之下;郭淮、司马司、司马昭、钟会、邓艾等,其才略均不亚于蜀汉末期蜀汉的灵魂姜维(这也许就是诸葛亮“六出岐山”的最大苦衷吧)。四是因为要树立威望,凝聚蜀汉人心。 若不北伐,人们的正统思想将逐渐淡化为零,凝聚力、向心力也将变得更弱。

诸葛亮北伐失利,我认为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因为兵力不足,所以只能调动敌人,寻求野战,一旦敌人坚守不出,蜀军就陷入被动。诸葛亮不能采用子午谷奇谋,不能攻克陈仓城,能胜司马懿,却不能击溃司马懿,原因都是一样的,兵力不足。
二是因为形势不利,魏国正处于鼎盛时期,两面作战游刃有余,蜀国弱小,而魏国没有可乘之机,失利是理所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后人说诸葛亮伐魏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你的两点分析,只是主观感觉,没有事实支持。
实际上,诸葛亮五次北伐,两次打曹真,是吃了亏(马谡失街亭,郝昭守陈仓),一次打郭淮,取胜之后撤兵,两次是对阵司马,第一次大胜郭淮,费曜后,司马懿坚守不出,第二次司马懿直接不出战……
所以,司马懿比诸葛亮会用兵,这一点是不对的,司马懿第一次失利,就是因为没有听张颌的,让诸葛亮揪住了弱点,拿下了上卦,还抢收了小麦,然后不敢出战,诸葛亮退兵,司马懿为了将功折罪,又不顾众将反对,结果害死了张颌。第二次司马懿手握十几万雄兵,却拿不出退敌良策,对于魏国来说,坚守确实很好,但是这不代表司马懿会指挥。曹操坚守之后能火烧乌巢,陆逊坚守之后能大破刘备,司马坚守之后,竟然不敢追击撤退的蜀军。
诸葛亮攻城,不是谨慎,而是不得已,这一点是基本的军事常识,如果可以无视一个军事要塞,那么袁绍不会打官渡,曹操不会打赤壁,刘备不会打夷陵,如果可以绕过去……那就不会有地利一说了……

正是因为形势不对,所以失利是正常的,正是因为实力不足,所以能选择的战术是很有限的,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没有那么突出,但在技术层面上,仍然属于三国时期的佼佼者

诸葛亮北伐失败,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司马懿太强的原因。总的来说,司马懿之所以北伐失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因为魏国太强而蜀国太弱小。在中国古代,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而魏国拥有冀州、青州、徐州等富庶地区,发展也远好于蜀国。反观蜀国,只有一个益州,而且荆州也在襄阳之战中被夺走,实力本来就远逊于魏国。所以,尽管诸葛亮的才智出众,但是由于两国之间的国力差距太大,就算是诸葛亮也无法弥补这一差距。

其二是因为司马懿、曹真等人也是非常有能力的人。诸葛亮北伐之时,面对的司马懿、曹真等人,其中曹真虽然名气不大,但是很会带兵打仗,是三国后期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而司马懿就更不用说了,他的智谋并不弱于诸葛亮,我们知道,空城计的故事一直为人所称道,事实上,当时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成功退敌,完全是因为司马懿放了诸葛亮一马,否则诸葛亮绝无可能安全离开。可见,司马懿也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

其三是因为诸葛亮在带兵打仗方面并不在行。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很有治国之才,将蜀国打理得井井有条,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后,蜀国元气大伤,是诸葛亮让蜀国迅速恢复元气的。可见,诸葛亮的治国能力很强,不过,有治国之才并不等于有军事才能。事实上,诸葛亮的军事能力非常有限,他一直提倡以正制胜,却对奇谋诡计非常鄙视。孙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显然,如果只想要以正制胜,而忽视奇谋的作用,是很难打赢一场大仗的。况且,当时蜀国的兵力远逊于曹魏,怎么可能打得过魏军?



诸葛亮之所以会在北伐路上不敌司马懿,主要还是因为其实力不够,难以和司马懿匹敌,而且人心不齐,根本没有能和对方相抗衡的机会。

大部分是自身的原因,再次是司马懿太强。
诸葛亮北伐是将蜀汉砸锅卖铁,他需要快战,而不是慢战。司马懿掌握了诸葛亮的缺点,自然每次都会取胜。

我认为还是自身的原因。蜀国本来国力就一般,完全支撑不起连年的北伐。而魏国一方不仅占据优势位置,还以逸待劳。

是蜀汉本身的原因,要知道蜀汉已经在走下坡,本来应该是休养生息的,可是诸葛亮还去攻打司马懿,这样只能体现出司马懿强,蜀汉的差劲。


诸葛亮足智多谋,为何北伐之路频频受阻?
在公元234年时,诸葛亮开始了再次开始北伐,这已经是第五次也是他最后一次北伐,本打算扎根在此长期作战,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诸葛亮的死也代表着北伐失败,虽然诸葛亮在前期战中占有优势,但最终还是以失败收尾。北伐的下一位统帅姜维曾感叹道,无计不成乃天命也,北伐想必会是诸葛亮...

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何北伐一次都没有成功?
《三国演义》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才,没有诸葛亮刘备也做不了蜀汉。 公元208年刘备刚带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提出“博望坂火”妙计,给曹军造成很大损失。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主持蜀汉朝政,先后五次出兵北伐中原,都是功成归来,令曹魏大为震惊。 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战争中存在的不...

葛亮大费周章逼姜维投降,揭秘背后真正原因
其次,姜伟的出色表现征服了诸葛亮。传奇中的诸葛亮没有计划,但这次是江伟通过天水县采取的策略。诸葛亮亲自率军来。蒋卫兵将诸葛亮分为四路。张宝儿将保护和杀死包围圈”,谈到为什么姬诸葛亮吃了这么大的损失!因此,诸葛亮不禁佩服并说:“在这方面没有多少士兵。人。这个人真的也在那里!”“如果...

出师表的赏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

诸葛亮北伐,其本质上就是一场以小博大的惊世豪赌,为什么失败?_百度知...
我推测,诸葛亮北伐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蜀汉国所迫。如前所述,蜀汉的国力远不及魏国。因此,指望两岸和平发展,以硬实力打败魏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想战胜强敌,战胜强敌的唯一办法就是积极进攻北伐,通过战争的变化逐步吃掉魏国,从而达到变被动为主动、小打小闹的目的。”“侯...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诋毁诸葛亮?
猪葛亮北伐屡战屡败,他不总结战败之原因,一直坚持错误的北伐路线,也不听从部下的见议改变北伐路线,所以猪葛亮一直自负的坚持错误的战略计划北伐。也就说明了猪亮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永不承认错误的一个人,功劳是属于自己的,责任就是手下的一个人,说白了猪葛亮就是一个无真实本事的一个人...

三国时朱葛亮的北伐为什么会失败?
应该说诸葛亮北伐是出于真心,且北伐的决策并没有错:因为弱国是拖不起的!一州之力量无法与九州拼持久战。错就错在蜀是在没有帅才的情况下出战,就这一点来说,北伐实在不该。不战死守自然早晚要灭亡,战又不能取胜,则反而会加快蜀国的灭亡。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假如我站在蜀的立场上,我会坚决...

朱葛亮为什么54岁就死了
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会不会打仗,为何北伐接连都无效果?
第二个原因是国家内政不良,刘备死后刘禅登基,刘禅并没有掌控大局的能力。诸葛亮作为蜀国的大臣,希望扩大蜀国的政权,方法就是北伐,但北伐毕竟是打仗,打仗需要人员和生产力,当时的蜀国在三国是最弱的,连年征战和刘备的财政政策使得蜀国百姓生活困难,此时大举进攻并非良策。在需要恢复生产时打仗,极其...

葛亮自辅佐刘备以来,立功无数,但最遗憾这件事情!
但是马稷从来没有上过战场而且他本人还十分的鲁莽,做事情没有认真思考,所以最后打了败仗,丢掉了街亭这个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的地方,从而间接的导致了北伐的失败。北伐的失败让蜀汉政权的实力大为削弱,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自身不保,最终导致了蜀汉集团的覆灭。 大家对于诸葛亮遗憾的事情有什么看法吗?

新余市15032497022: 诸葛亮北伐的失利的主要原因真是粮草问题吗? -
尉迟裕克林: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从史书记载中,我们主要能看到各种人的影响. 1,第一次北伐,当时赵云还在,诸葛亮手下文臣武将极多,南方孟获又归顺朝廷,诸葛亮没有内忧,就以赵云,邓芝作为北伐先锋,斩了韩德父子三人,诸葛亮两军阵...

新余市15032497022: 三国时期,诸葛亮几次北伐未能成功的原因什么?三国时期,诸葛亮足智
尉迟裕克林: 三国时期,诸葛亮几次北伐未能成功的原因是: 1、诸葛亮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其结果是诸葛亮死后费祎、董允、姜维等人只能独当一面,而不能统驭全局,致使政令、...

新余市15032497022: 诸葛亮5次北伐都失败 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
尉迟裕克林: 原因的话主要就是以下几点蜀汉的国力不如魏国而且运粮困难诸葛亮太过谨慎没有出奇制胜魏国的兵力比蜀汉多得多可以及时补充兵员

新余市15032497022: 诸葛亮北伐都是怎么失败的? -
尉迟裕克林: 《三国志》中记载的四次北伐,失败之原因大体都是“粮草不济”.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用错人,派马谡守街亭,孟达举事不利 第二次北伐,李严筹集粮草不当 第三次,第四次,主要都是粮草的问题. 第五次北伐,宦官酿祸,后主刘禅听信谗言,招诸葛亮回京. 第六次北伐,郁郁而终.病逝于五丈原

新余市15032497022: 诸葛亮北伐 北伐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
尉迟裕克林: 论实力蜀国不是魏国对手,如果想赢必须出奇制胜,但诸葛亮稳重著称,主要目标并不是赢得北伐而是通过北伐巩固民心,转嫁国内矛盾,于是不敢采纳魏延的建议子午谷出奇兵~

新余市15032497022: 诸葛亮北伐有多难? 难点,失败原因 -
尉迟裕克林: 1、诸葛亮北伐出兵最多的时候是三十万,靠栈道运输后勤补给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据说当时一个士兵的补给要靠另一个士兵运输保障.而这个士兵运输的粮草有一半是自己消耗的.所以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往往只能够维持一个月,经常是粮尽而退兵.2、那么多人去前线打仗,谁来种粮食呢?长期的战争环境,怎么来发展经济?粮食和众多的物资从哪里来?所以诸葛亮总是幻想着有一种木牛流马来代替运输.事实上诸葛亮想象中的木牛流马到今天都没有实现.今天复原的木牛流马在实际中的作用实在有限.3、内部不团结 君臣互不信任

新余市15032497022: 诸葛亮为什么没能统一三国? -
尉迟裕克林: 主要原因有两方面:1、自身原因.寿命短,遇事都亲自处理,没有培养合适的接班人和选拔一批得力的助手.2、大局.天下三分,论实力,曹魏的势力远比蜀汉大得多,要谈统一并不容易.

新余市15032497022: 诸葛亮真实的身份可怕
尉迟裕克林: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一一《蜀相》唐朝杜甫的《蜀相》把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是对...

新余市15032497022: 各位仁兄认为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尉迟裕克林: 实力太弱,他的军事才能不够.

新余市15032497022: 诸葛亮北伐为何不成功 -
尉迟裕克林: 诸葛亮北伐中原最后失败了,演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历史悲剧.以诸葛亮的才智,刘备的仁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勇猛,却为什么不能北伐成功、兴复汉室?这里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