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的赏析

作者&投稿:藤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出师表原文赏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nìng),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三国时期,曹魏国力最强,孙吴次之,而蜀汉最为弱小。当刘备病卒于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时,他留给诸葛亮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和一个年幼无知、扶不起来的接班人。在这种危难关头,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义承担了蜀汉的全部实际责任,对内严明法纪,奖励耕战;对外安抚戎羌,东联孙吴,积极准备北伐曹魏。经过几年的努力。蜀国力量有所加强,呈现“国以富饶”“风化肃然”的局面,于是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以图中原。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乐不思蜀”的典故足以显示他的人品)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的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出师表》正是在淋漓尽致的解剖了这种精神的实质从而表现出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这一点上,显示了它独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臣子的大节,普遍受到推崇:而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这种精神更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赞颂的“时穷节乃现”,“鬼神泣壮烈”,一封奏疏能干百年被视为“至文”而流传不朽,主要原因在这里。

由于本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的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本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这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屈原是在遵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本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由此不难看出《出师表》的语言成就,仅凭这一点它都应该流传不朽。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

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

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

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

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

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

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师表



《出师表》赏析
【注评】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称已经去世的皇帝,这里指刘备。创业未半:创建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刘备以统一全国为己任,但到临死天下仍处于三国鼎立之中,所以这样说。而:转折连词,却。中道:即中途,半路上。崩殂:封建社会称帝王死亡叫崩,又称殂。刘备于汉灵帝末年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开始与其他军阀角逐,企图统一天下。曹丕篡汉称帝后,他也自称皇帝,建号章武,于章武三年(223)去世。今:目前。天下三分:指魏、蜀、吴三国的割据鼎立。当时三国都已建立帝号。益州疲弊:意思是蜀国力量薄弱。当时中国版图分为十二州,蜀据其一,即益州,其地相当今四川、云南和贵州的一部分。益州地处西南,土地较肥沃,但生产落后,所以对魏、吴来说,是国小兵弱。章武二年(222)刘备伐吴,被陆逊击败,损失惨重,因而诸葛亮这次出兵伐魏,仍感国力困乏。疲弊:困顿衰弱。诚:实在。危急存亡:形势危险急迫,关系到存或者亡。之:结构助词,的。秋:时刻,时期。○四句总提当时形势,警策刘禅发愤图强。起笔凝重,定下全篇基调。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然:连词,然而,但是。侍卫之臣:在君主左右随从护卫的臣子。这里指所有在朝的文臣。不懈于内:在朝廷以内尽力办事而不懈怠。懈:放松,偷懒。于:介词,在。内:指在朝廷之内。忠志之士:忠贞有志的人。这里指戍守征战的武将。忘身于外:在战场冲锋陷阵,奋不顾身。者:助词,用在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上下两分句有解释和被解释的关系。盖:副词,承接上文,申述原因,有“大概”的意思。追:追念,怀念。殊遇:特别厚待。欲报之于陛下: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报:报答。之:代词,指先帝之殊遇。陛下:古代臣子对皇帝的称呼。这里指刘禅。陛:宫殿的台阶。○四句剖析人心。实际上这是对刘禅委婉而尖锐的规劝,言外之意是刘禅是沾父亲的德泽,自己还没有慑服众人的威望。所以下文就告诫要继承和发扬刘备的作风。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遣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诚:副词,实在。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您圣明的听闻。开张:扩大。意思要后主广泛的听取意见。圣:古时臣下对君主的尊称。以: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光:发扬光大。遗德:遗留下来的美德。指刘备广开言路等思想品德。恢弘: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扩展、大力发扬。气:气概,精神。不宜:不应该。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即自轻自贱。妄:胡乱。菲薄:用作动词,小看,轻视。引喻失义:说话不合道理。引喻:称引,譬喻。失义:不适当,不恰当。义:宜。以:连词,表示结果,有“以致”的意思。塞:堵塞。谏: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规劝,使其改正错误。○广开言路是修明政治的先决条件,故首先提出。“诚宜”“不宜”,发起一篇告诫之意。

从分析形势入手,首先提出要广开言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藏(zāng)否(pǐ),不宜异同。 宫中:指后主宫禁中的亲信。府中:指承相府中的官员。建典元年(223)刘禅命诸葛亮开府治事。俱为一体:都是一个整体。陟:迁升,提升。罚:惩罚。藏:善。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表扬。否:恶。这里用作动词,批评。异同:偏义复词,取“异”义。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zhāo)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若:连词,如果。作奸犯科:干坏事,违犯法律。奸:指奸邪事情。科:律条。及:连词,和。为忠善者:名词性“者”字结构,指尽忠为善的人。宜:副词,应该。付:交付,交给,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员,即主管部门。古代设官分职,事各有专司,故谓之有司。以:连词,表示目的。昭:显示。平:公平、公正。明:严明,英明。偏私:偏袒,照顾私情。内外:指“宫中”“府中”。异法:执法两样。○严明赏罚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径,故特别强调。诸葛亮提出这点,是因为鉴于汉末皇朝颠覆的教训:懦弱无能的皇帝容易亲信宫中近侍,受他们的牵制,而与朝中执政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据《三国志·蜀书·董允传》记载,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董允常对禅劝谏,黄皓也不敢为非。董允死后,黄皓“操弄威柄,终至覆国”。此虽后事,但刘禅的弱点诸葛亮不会不有所觉察。这里的话是有针对性的。

接着提出要严明赏罚,秉法持正。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纬(yi)、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遣陛下。 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均为皇帝近臣,侍中备应对顾问;侍郎掌管传达诏命等事。郭攸之:字演长,南阳(现在河南省南阳市)人,时任侍中。费讳:字文伟,江夏(mǐng)(现在河南省罗山县)人。原任太子舍人,刘禅即位后,由黄门侍郎迁为侍中,官至大将军。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现在湖北省枝江县)人,时任黄门侍郎。此:代词,这些人。良实:贤良忠实。志虑忠纯:志向和思想忠贞无二。是以“以是”,因此。以:介词,因为;是:指示代词,此。简拔:选拔。遗:留给。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愚:自称谦词。以为:认为。悉:副词,尽,完全,都。以:介词,拿。咨之:问他。咨:询问。之:代词,指郭攸之、费讳、董允。藏行:实行。裨补阙漏:补救过失和疏漏。裨补:弥补,补救。阙:同“缺”,过失,缺点。漏:疏忽,遗漏。有所广益:有更多的益处。○为保证出师以后蜀国内政稳定,诸葛亮对人事安排作了周密的考虑,向刘禅推举一批贤能,作为辅佐。

推举宫中贤臣。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向宠:襄阳宜城(现在湖北省宜城县)人,刘备时任门牙将。章武二年,刘备在秭归为吴军所败,唯有向宠的部队损失很少。刘禅时为中部督,后调升为中领军,是统率皇宫卫队的将领。性行淑均:性情品德贤良公正:晓畅:熟悉。昔日:过去,从前。称之曰能:称舞他能干。曰:动词,是,为。是以:“以是”。众议:大家商议。举:推举。为:动词,做。督:指中都督。 愚以为宫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以为:认为。营中:军队中。行阵和睦:军队协调肃整。睦:一作“穆”,都是“和”的意思。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任。指用人得当。

举荐可靠的将领,交代营中事宜。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tuí)也。 亲贤臣:亲近贤臣。亲:形容词意动用法,亲近。远小人:疏远小人。远:形容词意动用法,疏远。此:指示代词,这。先汉:指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所以:……的原因。后汉:指东汉。这里实指东汉末年几位皇帝。倾颓:倾覆衰败。○规劝后主吸取历史教训。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在时:在世的时候。每:每次。臣:诸葛亮自称,我。论:谈论。未尝:未曾。痛恨:痛感遗憾。桓、灵:东汉的桓帝(刘志,公元147——167年在位)和灵帝(刘宏,168——189年在位)。两人在位时,宠信外戚、宦官,政治腐败,终于酿成汉末大乱。列举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任人唯亲的危害。 侍中、尚书、长(zhā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侍中即指郭攸之、费祎、董允。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这里指陈震。陈震,字孝起,南阳人,建兴三年拜尚书。长史:丞相府协助丞相处理政务的官,这里指张裔。张裔,字君嗣,成都(现在四川省成都市)人,当时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参军:丞相府的重要幕僚,这里指蒋琬。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现在湖南省湘乡县)人,当时任参军。诸葛亮往汉中,他和张裔统留府事,后官至大司马。贞良死节:坚贞正直,能以死报国。愿:希望。之:代词,指他们。汉室:汉朝。刘备为刘汉皇室后裔,以继承正统自命。之:结构助词,的。隆:兴盛。可:可以。计日而待:算着日子等待。意思是不要很长时间。○指出要图复兴,必须亲信忠良。

列举历史经验教训,强调依靠贤臣的重要性。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臣:诸葛亮自称。本:本来,原来。布衣:平民。古代平民的衣服,除年老者可以用丝外,都用麻类材料制成,所以“布衣”就成为平民的代称。躬耕:亲自耕种。于:副词,在。南阳:郡名,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据《三国志蜀书》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日隆中。”苟全:苟且保全。闻达:出名做大官。闻:扬名;达:发达,指做官。○自述早年志趣。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以:以为。卑鄙:出身低微,见识浅陋。这是谦词。猥自枉屈:降低自己身份。这是敬词。猥: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是违反常情的。这里用以表示尊敬对方。枉屈:屈尊。《诸葛亮传》载:“徐庶谓先主日:‘此人(指诸葛亮)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生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顾:三次拜访。草庐:茅屋。咨:询问,商议。以:介词,拿,用。当世之事:当时的天下大事。由是:由此。感激:感动,激发。与现代汉语中“感谢”的意义不同。遂:副词,于是,便。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 ○诉说用世之由。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后:后来;值:当,遇上,遇到。倾覆:失败挫折。指建安十三年(208)刘备在当阳(现在湖北省当阳县)长坂坡曹操击溃事。受任:接受任务。奉命于危难之间:指刘备逃奔夏口(现在湖北省武汉市),诸葛亮奉命到孙吴求救事。尔来:从那时到现在。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诸葛亮上表出师北伐,计二十一年。有:通“又”。○回顾与先帝患难与共的艰苦历程。自述出身经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知:知道,了一解。谨慎:谨严慎重。与现代汉语中偏重小心慎重的意义不同。寄:托付。大事:指章武三年(223)刘备在永安(即白帝城,现在四川省奉节县东北)病危时,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讨魏兴汉的事。《诸葛亮传》载,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流泪回答说:“臣敢竭股肱(gǔgōng)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告谕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谨慎”是对诸葛亮的精确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一语所本。 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人不毛。 夙夜:早晚,日夜。夙:早上。这句形容为了国事日夜焦虑操劳的情形。托付:委托。不效:没有成效。效:成就,成功。以:顺接连词。明:明智,这里指知人之明。渡泸:渡过泸水(即金沙江)。建兴三年(225),因南部诸郡叛乱,诸葛亮率军渡过金沙江征讨,思威并施,稳定了后方。著名的“七擒孟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战役中。据载泸水地方湿热,多瘴气,三四月就很少有人渡河,五月问连呼吸都感困难,渡河就更加困难了。不毛:这里指南方未被开发的地方。毛:指五谷或其他农作物。○述说受命以来的辛勤。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兵甲已足:建兴三年秋到五年间,诸葛亮依据蜀地丰富的物资,练兵讲武,准备大举。“兵甲已足”是说军队已有相当实力。兵甲:泛指武器装备。足:充足。奖率:奖励,统率。三军:全军。中原:本指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指曹魏统治区。庶:副词,表示可能或希望。希望,但愿。竭:尽,竭尽。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之词。驽:劣马,跑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攘除:排除,铲除。奸凶:奸恶之徒。这里指魏明帝曹睿等人。当时蜀、魏处于敌对地位,蜀汉以正统自居,因此诸葛亮这样说。下面所说的“贼”情况相同。旧都:指东汉的旧都洛阳。曹操掌权后迁都许昌(现在河南省许昌市),曹丕称帝,以洛阳为国都。蜀汉自称继承东汉政权,所以要“还于旧都”。所以:用来……的。报:报答。职分:职责,职务范围内应做的事情。○说明出师北伐,势在必行,并表明自己效忠蜀汉的赤心。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纬、允之任也。 斟酌:(处理事务)斟情酌理,掌握分寸,意思是考虑事情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损益:减少或增加,这里是得失的意思。进尽忠言:无保留的提出诚恳的意见。则:那就(是,任:职责。○再吹叮咛依靠大臣理好朝政。

说明北伐时机成熟,表明兴复汉室的决心。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托:委托。以:前一“以”,介词,拿,把。后一“以”,连词,可译为“来”。讨贼:讨伐汉贼,即曹魏。效:功效,效果。治:惩处。告先帝之灵:上告刘备在天之灵。○出师誓言。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纬、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i建议。即上文所谓“斟酌损益”的“忠言”。责:处分。慢:怠慢,疏忽。彰其咎:公布他们的过失。彰:显示,暴露。咎:过失,错误。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自谋:自行谋划,这里有端正自己态度的意思。‘咨诹善道:询问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咨诹;询问,征求。察纳雅言:识别并采纳正确的言论。雅:正。追: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诏中有几句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不胜;非常,十分(用于感情方面)。○出师后朝臣、后主职责分明,再三关照,语重心长。

交代出师后朝政事宜,反复叮咛后主牢记刘备遗训。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今:现在。当:在……之际。涕零:落泪。不知所言:不知说些什么。○结语表明临行前百感交集,无限恋念之情。这本来是套语,但在本文却自然得体,读者竟不觉其为套语。

结束语。

【译文】

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为三国,蜀汉贫弱困乏,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刻啊。可是在宫廷内侍卫的大臣毫不松懈,忠心耿耿的将士在外奋不顾身,原是为了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在陛下身上报答啊。(陛下)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臣下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的士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对你的忠心规劝啊!

宫廷的侍臣和相府的官吏,都属于国家这个整体,奖惩功过,评定(人物)好坏,不应该有所区别。如果他们中间有做坏事犯法的和尽忠做了好事的,都应该交有关的主管部门评判他们该受的惩罚和奖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宫内和朝廷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人都是贤良忠实的人,志向和心思忠诚专一,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施执行,这样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和疏漏,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品性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先帝试用他时,称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了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问问他,就一定能使军队协调肃整,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时期兴隆旺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时期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到这件事,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正直能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就为期不远了。

我本来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种地,只希望在乱世中保全生命,不要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下,见识浅陋,竟亲自屈驾三次到茅屋中来看望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我因此深受鼓舞,于是答应替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到挫折,我在兵败之时接受重任,在危难之中奉行使命,从那时到现在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严慎重,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自从接受托付以来,我日夜忧虑,唯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好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偏僻的地方去作战。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军队的军事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并率领全军,北上平定中原,我愿尽我平庸的才智,去铲除奸诈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天下,迁回到原来的国都去。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至于考虑朝政的得失利弊,向陛下毫无保留的提出忠直诚恳的意见,那就是郭攸之、费讳、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请治我的罪,来禀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盛德的建议,就该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来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去征求询问治国的良策,识别、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的追念先帝留下的诏命。这样,我就受恩不浅,感激不尽了。

现在就要远离,面对这个奏章,我禁不住泪落纷纷,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简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nìng),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三国时期,曹魏国力最强,孙吴次之,而蜀汉最为弱小。当刘备病卒于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时,他留给诸葛亮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和一个年幼无知、扶不起来的接班人。在这种危难关头,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义承担了蜀汉的全部实际责任,对内严明法纪,奖励耕战;对外安抚戎羌,东联孙吴,积极准备北伐曹魏。经过几年的努力。蜀国力量有所加强,呈现“国以富饶”“风化肃然”的局面,于是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以图中原。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乐不思蜀”的典故足以显示他的人品)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的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出师表》正是在淋漓尽致的解剖了这种精神的实质从而表现出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这一点上,显示了它独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臣子的大节,普遍受到推崇:而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这种精神更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赞颂的“时穷节乃现”,“鬼神泣壮烈”,一封奏疏能干百年被视为“至文”而流传不朽,主要原因在这里。

由于本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的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本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这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屈原是在遵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本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由此不难看出《出师表》的语言成就,仅凭这一点它都应该流传不朽。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异同

异同,在本文“不宜异同”一句中用作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反义或近义的语素组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只有其中一个语素起表义作用,另一个只作为陪衬,没有实在意义。“不宜异同”所要表达的是“不。应该有差异”,只有“异”这一语素在起表义作用。由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不同,一个词在这里属偏义复词,在那里可能又不是了,如《汉书·朱云传》:“欲考其异同”,“异同”意思是相同与不相同之处。现代汉语中也有这种情况,如说“万一她有个好歹”,“好歹”指危险,用作偏义;而“不识好歹”一语中,“好歹”就不是偏义了。

痛恨

“痛恨”,现代词是极为仇恨的意思,为偏正结构。但《出师表》中的“痛恨”是联合结构,痛心遗憾的意思。先帝“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是说桓、灵“亲小人,远贤臣”,以致天下“倾颓”,所以刘备为之痛心,为之遗憾。桓:灵是先朝的皇帝,刘备作为皇族后裔,为他们的政治腐败感到痛心遗憾是可以理解的;但决不会表示极端仇恨。

卑鄙

“卑鄙”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意思是行为恶劣。《出师表》中的“卑鄙”是低微鄙陋的意思。“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不高。“先帝不以臣卑鄙”一句,是说先帝不把我看作是低微鄙陋的人,这样讲,含有自谦的意味。

感激

“感激”,现代汉语中和“感谢”是同义词;古代汉语中是感动、激发的意思,只有、“感”义,并无“谢”意。《出师表》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和“臣不胜受恩感激”两句,“感激”都是“感动”“激动”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文这两处,如果把“感激”解释为“感谢”,似乎也没有什么不通,但这却不是诸葛亮要表达的意思。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原因判断,“者”提示原因。“不懈于内”动补结构,介词短语“于内”作补语,“忘身于外”同此。“报之于陛下”中“报之”是动宾结构,介词短语“于陛下”作“报”的补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是一个多重复句,前后两句各为一个分句,并列关系,这是第一个层次。两个分句又是分别由两个并列关系的分句构成,这是第二个层次。“躬耕于南阳”一句中,“躬”,名词作状语,表示“耕”这一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亲自。后两个单句中,“于乱世”“于诸侯”介词短语放在动宾短语“苟全性命”“不求闻达”的后面作补语。“全”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保全。下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与此相同,“于”相当于“在”。

  出师表
  赏析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

  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时。这时蜀偏居一隅,国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较巩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的时机,挥师北伐,拟夺取魏的凉州(今甘肃部分地区),向后主刘禅上了两道表文,“前表开守昏庸,后表审量形势”,即出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这里谈的是《前出师表》。

  诸葛亮自刘备于公元207年“三顾茅庐”后,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完成统一大业。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为与魏、吴对峙的蜀汉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诸葛亮无比信赖。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即后主。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者,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侃侃陈词,力排众疑,申明大义以拯其愚,吐露忠爱以药其顽,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这三项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为了治愚医顽,作者在行文上颇费深思。

  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振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嵘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思之动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平平道来,那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

  由主而次,肌理缜密。以情动人,更要以理服人。说理应主次分明,先后有序。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因而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在打通了忠谏之路的前提下,再言执法公平、亲贤远佞两项。谈执讼公平,又先总提“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继而就宫中、府中两方面分述之。分述时,又切紧“开张圣听”的精神,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而且要“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则“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对于府中之事,向“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向宠请教,“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也“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最后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问题。三项建议,既可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广开言路,是开的忠谏之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广纳郭攸之、向宠等人的良言,才能“昭平民之理”,不让奸邪得势,造成内外异法,赏罚不明。君主昏庸,主要就在于贪于私欲,蔽于视听,昧于事理,因而忠奸不分,贤愚不辨,是非不清,赏罚不当。诸葛亮针对后主宠信宦官黄皓,无视创业勋臣的毛病,对症施药,又说得委婉深曲,入情合理。所列三项,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严密的说理,再愚的人也会得到启发。

  由近及远,思路开阔。表文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信贤臣,并以“汉室兴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由近及远,借古鉴今,成败并举,显得衢路交通,经纬成文。

  诸葛亮因为后主是个“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昏庸之徒,理要说得明,语又不可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诱地开导,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因而以“形势”使对方震动,明示已临“危急存亡之秋”,如不励精图治,势必国破身亡;以“情感”打动对方,连呼先帝,声声热泪,其业系先帝首创之业,其臣为先帝简拔之臣,其将为先帝称能之将,怎不光先帝之遗德,竟先帝之遗业;以“措施”教之,告知治国理政的具体办法,切实可行,行必有效;以“事业”励之,告诫后主要完成“先帝创业未半”的业,使天下归一,汉室兴隆,促使他有远大的抱负,完成千秋大业。表文从各个方面规箴后主,情真理足,词婉心切,因而虽属奏章表文,却感人至深。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

  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份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像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衷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归纳前意,总绾全篇。表文结束之前,将出师与谏言两层意思拢合一起。一方面提出“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另一方面还提出“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主动领受任务,并表示如失职,甘愿受罚,以显示“平明之理”。最后还不放心,谆谆告诫,要后主“深追先帝遗诏”。先帝临终时训示后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最后又回复到“开张圣听”的问题上来,可见修明内政与北伐胜败的关系。这也就将前面两部分内容,沟通了内在联系。

  表文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尽袒。

  “出师未捷身先死”,可惜诸葛亮此行未能如愿却先逝世,后人对此颇多惋叹。杜甫曾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宋代文天祥身陷囹圄,还高唱“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正气歌》)陆游更是多次提到《出师表》:“《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台》),“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状》),“《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总之,这道《出师表》,因其深情厚意寄翰墨,忠肝义胆照简编,一直为人所乐道。

  《出师表》能写到如此地步,决不是偶然的。文章皆有所为而发。时当北伐在即,作为主帅的诸葛亮要向君主上一道表文,他不是作为例行公事,而是从北伐的全局上考虑,只有后主修明政治,才能保证北征顺利,因而先进安后之言,再表夺胜决心。表文又极为注意收表对象的特点,因而决不是一般的上条陈,列述方策,而是熔议论、叙事、抒情于一炉,启愚矫顽。诸葛亮是后主的丞相,又是受“托孤”的对象。他给后主上表文,既不宜用训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声气,写得不卑不亢,方为得体。尤其文中连称先帝,最为合宜。全文称先帝凡十三次,显得情词十分恳切。诸葛亮自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确实“诸葛一生惟谨慎”,细玩本文,从虑事到措词,无不体现了“谨慎”精神,这也是此表被之为“至文”的重要原因。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总之,这道《出师表》,因其深情厚意寄翰墨,忠肝义胆照简编,一直为人所乐道。全文称先帝凡十三次,显得情词十分恳切。诸葛亮自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确实“诸葛一生惟谨慎”,细玩本文,从虑事到措词,无不体现了“谨慎”精神,这也是此表被之为“至文”的重要原因。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赏析解读
孔子的先祖是宋国人孔防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he)。孔子的七世祖然父嘉在宫廷内乱中被华督所杀(存疑),其子木金父为避难逃到鲁国邹邑,从此以后木金父以其父亲的字为孔我氏。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修订《...

四大名著人物赏析(急!)
调皮机灵,诡计多端的老孙;大腹便便,视食如命的老猪;老实忠厚,谦虚谨慎的老沙;有时心软,有时固执的唐僧。这些生动形象、逼真的人物,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首先,我想谈一谈对唐僧这个一向人们褒贬不一的人物的理解:第一:耳朵软,没有主见。就等"三打白骨精"为例,小女、婆婆、老伯都是...

富有哲理的对联及赏析
富有哲理的对联及赏析。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源远流长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也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每种对联都具有一定的寓意。一起来看看富有哲理的对联及赏析吧。 富有哲理的对联及赏析1 天心当复见; 人道此几希。 此联为显诸仁联,做人要宽厚仁爱,为政要有仁慈的政治措施,故曰“显诸仁”。 泄乾坤之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赏析 下面给大家分析一下
这之前对叶圣陶的认识是通过读新文学作品,及前辈对他立德为高的评价,联想《论语》对君子的定义,作者切实感到“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总论。接下来,作者回忆了与叶圣陶交往中的一些事。2、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所忆...

赞美老师献身精神的诗句
写翻译 写翻译写赏析 写赏析纠错 纠错收藏 收藏分享 评分:很差较差还行推荐力荐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妻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全文,全部!
一、儒家 儒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由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中学生美文摘抄400字左右带赏析句子的10篇急十万火急
每当提起老师这个词语,总是在心底陡升一种敬意.每当想起我的老师,不由从肺腑荡漾一种感激的涟漪.尊敬的老师你可安好?想念的恩师你又在哪里?踏着阳春的柳绿,我寻觅着小学的足迹.目睹那昨日的校址,我飞扬思绪.可敬的老师你就是在这里,培育我成长汗水洒滴.迎着初夏的晨曦,我重归中学的楼宇.举目那飘扬的...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的意思出处及全文赏析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诗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流彩华章之美,比如: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短短几个字就能将读者带入意境,那么,你知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的意思是什么吗?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出自哪里吗?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的出处及赏析...

阅读《西游记》并摘抄10个语段(不少与60字),和赏析
我知道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和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蒙骗,特别在如今社会里,有些人的表面是虚伪的,内心是阴暗的,常常想方设法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却使用各种卑鄙手段。有些人常常用某种利益引诱你,又可能挑拨你和朋友之间的交情。所以人时时刻刻都要擦亮眼睛,要知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

名人对联的赏析,意思。。。 详细的
1、孔子 (1)、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2)、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2、孟子 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3、屈原 (1)、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太原市18989424147: 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赏析 -
平钱唯坤: 陆游<<书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太原市18989424147: 出师表的赏析 -
平钱唯坤: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太原市18989424147: 写一篇关于出师表的鉴赏,600字 -
平钱唯坤: 《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恳切、肝胆照人、影响深远的散文杰作,选自陈寿撰《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伐魏临行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出师表》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形势精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

太原市18989424147: 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 -
平钱唯坤: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太原市18989424147: 出师表的点评 -
平钱唯坤:《出师表》情真理透,词婉意切,慷慨深沉,读来我“心有戚戚焉”.读《出师表》时,已是深秋.窗外萧瑟的秋风勾起了我无限的幽思,使我思接千载.我从那铿锵振响的语句里,感受到穿透千年的情感力量. 现实是无奈的.先主刘备已溘...

太原市18989424147: 《出师表》的解读 -
平钱唯坤: 你亮叔我跟你讲几句:你爸当年出来混,半道上就给挂了;现在地盘又分成三块了,益州好像咱也罩不住了,这世道眼瞅着要杯具了.但是你爸留下的保镖还很忠心啊,出去砸场的那些二杆子也都不想要命了,这些都是看在你爸往日给钱给女人...

太原市18989424147: 评论“出师表” -
平钱唯坤: 文天祥:“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出师表》写得非常真挚,震撼人心,催人泪下. 陆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出师表》的艺术成就无人能比. 陆游:“《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

太原市18989424147: 怎么评价诸葛亮的出师表
平钱唯坤: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亭(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

太原市18989424147: 出师表重点句子赏析. -
平钱唯坤: 译文“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207年出山——227年出师表,首尾就是21年(按古代算)227-207+1=21 年诸葛亮出山时就是临危受命,曹操平定北方袁绍,势力大增,之后南下攻打荆州.刘备从袁绍那里逃跑后,夷陵军败.投靠刘表,驻扎新野诚.北方曹操虎视眈眈,刘表军队离心离德,正是败军之际,危难之间,接受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太原市18989424147: 对《出师表》的评价 -
平钱唯坤:[答案]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正气歌》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 “《出师》一表千载无” ——《游诸葛武侯台》 “一表何人继出师” ——《七十二岁吟》 “出师一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