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出一什么上联,苏轼至死未对出,几百年后却被一落魄秀才对出?

作者&投稿:明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安石为了刁难苏轼,出了什么上联,苏轼至死没对上,后来成千古绝对?~

王安石出的上联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相传此上联不仅在当时难为住了文学水平超强的东坡居士,而且流传至今,依然没能有一个完美的下联可以与之匹配,展望未来也没有人敢说一定会有,所以说它是“千古绝对”。接下来详细说明。
原来,王安石和苏轼2人是北宋同一时期的两位著名人物,他们都是才华横溢,都是进士及第,都同列“唐宋八大家”,虽然在政见上存在分歧,但丝毫不影响我们敬佩他二人各自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而对联在古代以及他二人所在的北宋,一直都是展现一个人“文学功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唐诗宋词写的好的人,往往离不开这样的功底。

尤其北宋重文轻武。相传某日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在书房中等候的过程中,无意发现了王安石所写《咏菊》的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勾勒出了一幅西风过境,菊花满地,一派金黄的画面。不过,苏轼当时暗笑,因为根据他对菊花的习性的了解,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啊。所以他又将心中的暗笑转化为笔下的嘲讽:“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他不仅自己擅作主张接了两句,还教育起王安石来了(后来东坡先生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王安石写的没毛病,南方的菊花和北方不同,的确会在风吹过后落满地)。等到王安石过来,看见之后,又怎么会感受不到字里行间的嘲讽,不过,他也没多说什么。直接出了一个对联,即前面说的“千古绝对”:“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苏轼看了之后也被难为住了。

虽然年代久远,但是这个对联现在看起来,似乎很好理解,“七里的山塘,走到一半,是三里半”,3.5正好是7的一半。很好理解啊。但,这只是看起来是这样,真要是对起来,具体问题就来了。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一词多义。“七里山塘”既可以是一个用“量词”修饰的地方,也可以其整体看成一个“地名”,然后“半塘”既可以是“七里山塘”的一半,同时也是地名“半塘”。所以,这些在无形中都制约着下联,不仅要在数字上对仗精准,而且要在语义上符合上联蕴含的神韵。

相传明朝有个文人,在游览九溪蛮洞时,对出一副下联:“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答主才疏学浅,读这个下联的时候,感受到了一丝“勉强”。因为在答主看来,既然前面是“9”,那后面应该是“4.5”啊,直接被四舍五入了,再怎么说,也让人觉得不太合适。其实,答主知道这个“千古绝对”很久啦,也关注过很多人给出的下联,但都没有特别让人眼前一亮的。看到有个朋友对“九江云湖,游至重湖四江重 ”,是我见过的并且觉得比较贴近的一个了。

苏轼,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一生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绝对是当时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二十出头的苏轼,轻而易举地考取了进士,其才华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和推崇,很快就名满京城。除了作词之外,苏轼还擅长对联,经常与佛印和尚等人吟诗作对,几乎没有他对不出的对联。

有一天,苏轼在街上遇到了一个自称神算的老头,他只看了苏轼一眼,就留下了十字预言:“一双学士眼,半颗被贬头。”此预言也很简单,就是说纵然苏轼有过人的才华,但仕途将非常坎坷,被皇帝贬官几乎是家常便饭。苏轼压根就不相信神算的话,但他也没有当场反驳,只是一笑而过。

刚做官的前几年,在恩师欧阳修的提拔下,苏轼先后被提拔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来,由于父亲苏洵病逝,苏轼就回家守孝三年,期满后回到了京城。正当他准备大展身手时,宰相王安石推行了变法,欧阳修等人因与王安石的主张不同,被贬到外地做官。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也有一些看法,就给皇帝写了一封奏折,阐述了新法的不足之处,希望皇帝能三思而后行。与宰相王安石相比,苏轼官职低微,在朝中的影响力也很小,不但不能阻挡新法实施的步伐,反而因此得罪了王安石。虽然王安石并没有立马将苏轼调离京城,但他心中也很愤怒,就想找个机会提醒一下苏轼,让他做人要低调一些。

一天退朝之后,苏轼因公事到王安石府上拜访,在他刚要离开的时候,王安石把他叫住了,并说道:“满朝文武对你的才华都非常欣赏,我刚好想到一个上联,但一时间却没有想到合适的下联,不知你是否愿意尝试一下?”苏轼心中乐开了花,心想:“在对联方面,我还没有怕过谁,这次一定要好好表现一番。”就点头答应了。

王安石让人拿出笔墨纸砚,挥笔写出了上联:“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此联看似很简单,其实非常的难。因为当年的正月和腊月都赶上了“立春”,且是闰八月,故曰“两度春秋”。苏轼思考了很久,都没有想出绝佳的下联,一脸懵逼地离开了,此后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但他至死都没能给出下联,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转眼间几百年过去了,到了明朝时期,有一位落魄秀才,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别人口中听说了王安石的那个上联,大笑着说道:“这有何难?我心中已经想到了答案。”众人都嘲笑他,说他是在吹牛皮,秀才丝毫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张口就对出了这样一个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你觉得秀才给出的这个下联怎么样呢?

王安石曾经给苏轼出过这么一个上联: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当时苏轼没有对出来,几百年明朝一个落魄秀才对出了这个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苏轼没有对出来是因为苏轼没有落魄秀才的经历,所以他才没有对出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喜欢对对子,不仅是考验文人的才华,更是考验文人的机智,例如乾隆帝一生就非常喜欢对对子,王安石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便是宋朝的改革家,虽然他后来变革还是被停止了,但是他在宋神宗在位期间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他的变革也被推行了很多年,当时苏轼虽然也是同时期文人,但是因为苏轼不支持王安石的变法,所以他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当时文人之间都气都喜欢比比文采,苏轼因为不支持王安石变法便与王安石结下梁子,王安石也是有意为难苏轼,他想了很久才写下了这个绝对,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这个上联看似简单,但是跟当年的年份相符合,当时正好是闰八月,并且一年两度立春,这种情况很少见,王安石用的巧妙,对得更是工整,所以苏轼当时没有对出来。

可是几百年后,明朝一个落魄的秀才却对出了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古代每六十年是为一个甲子,人到六十也是花甲老人,这六旬对一岁,可谓是非常工整,这个秀才估计也是一位落榜秀才,常年科举到了花甲之年还未中榜,因此才会有此绝对。



王安石的上联: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几度春秋。那年正好是闰八月,正月立春,十二月又是立春,所以说是两度春秋。
苏轼没有对出来。

本来以为这个联再也没有人能对,将成为千古绝对,没想到几百年之后,明朝的一个落魄秀才听到了王安石的这个上联说,自己能对出下联。众人听闻,都觉得这个秀才肯定是疯了,是才开玩笑。秀才并不理会,对出了这样一个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中国古代的纪年以60年为一个周期,为一甲子。第一年就是甲子年,此联对得十分巧妙和工整,众人听到纷纷叹服!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数词:一二双八,两
二双两都是2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明朝的一个落魄秀才所对“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不能算工整
上联数词“二双两”没法对,秀才所对,别说 3 个,2 个同义不同形的数词都没有。
这是一个亿亿年绝对!!

王安石当时出的上联很多人都没有对得出来,是这样说的,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很多人因为没有生活经验而没有对出来,但是在几百年后却被一个落魄秀才对出来了。

我个人觉得王安石的上联: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几度春秋。而当时苏轼却没有对出来。他不可能和王安石诗人对这首诗的联这不符合逻辑根本不可能的


王安石为了刁难苏轼,出了什么上联,苏轼至死没对上,后来成千古绝对...
王安石出的上联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相传此上联不仅在当时难为住了文学水平超强的东坡居士,而且流传至今,依然没能有一个完美的下联可以与之匹配,展望未来也没有人敢说一定会有,所以说它是“千古绝对”。接下来详细说明。原来,王安石和苏轼2人是北宋同一时期的...

“关中良将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的出处是什么?
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这是一副很有名的对联,该对联的出处来历.则一直不太清楚。古人有用名人的诗词佳句集句成联的习惯,这一副对联也是如此。上联的出处目前尚不可考,这里我给你考证一下下联的出处。先从谢安这个人物谈起: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祖谢缵...

王安石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他还有哪些故事
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求对下联。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众人齐声称好。于是,王安石约定科考后完婚。 巧的是,考场上收毕试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求对上联。王安石灵机一动,对道:“天连碧树...

谢氏东山堂对联
东山世泽长 江左家声大

双喜临门打一字

诗人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求对下联。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众人齐声称好。于是,王安石约定科考后完婚。 巧的是,考场上收毕试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题:“地满红...

王安石的介绍
再上《时政疏》(又名《本朝百年无事札》;一说呈于熙宁元年,神宗时,强烈呼吁及时改革,“有为之日,莫急于今日;过今日臣恐有无所及之忧”。嘉佑八年(1063)仁宗死,不久母丧回江宁守制,离职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次年改元熙宁。由江宁知府改任翰林学士,应...

50岁祝寿对联集锦
真福星,即此一言,可为君寿;下联:已五十,又五十,请至百岁,再征余文 上联:花甲正圆十年再造;下联:林壬入颂百岁半临 上联:元龙早日推湖海;下联:安石中年有竹丝 上联:吾辈当惜分阴万八千日莫虚掷;下联:劝君更尽杯酒四十九年应知非 上联:不福星真福星即此一言可为君寿;下联:已...

关于清代的对联集锦
关于清代的对联精选 1.赠贾汉复联 前 人 未闻安石弃东山,公能不有斯园,贤于古人远矣;漫说少陵开广厦,彼仅徒怀此愿,较之今日何如。[简注]贾汉复:字胶侯,号静庵,明末清初山西曲沃人。入清后,官至兵部尚书、陕西巡抚。安石:指晋时谢安,字安石,《晋书》载:东晋谢安石“累违...

谢安石、王安石,治国安邦两安石;请对此联。
题主上联:文官、名相、治国安邦(并列短语)、两 我给的下联:武官、名将、保民御敌或守边拒敌(并列短语)、双(下联不能再用“两”)种家将:就是历史上在北宋中后期为抵御西夏、金人的侵略前仆后继,可谓满门忠烈。号“山西名将”第一代:种世衡(985年-1045年)第二代:种诂、种诊,种谔 ...

怀安县15341032280: 让苏东坡难对的对联是什么 -
敏祁大黄: 苏东坡巧对对联的故事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是一个很喜欢吟诗作赋的高手.有许多关于他巧出妙对联的故事.而且所做对联新颖别致,流传至今.有一次,苏学士与他的好友黄山谷在一棵松树下饮酒下棋.一阵微风吹来,一粒松子掉到棋盘上...

怀安县15341032280: 苏轼故事:苏轼对联退敌 -
敏祁大黄: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王安石第三难是给苏轼出了一个对子~上联: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下联苏轼未对上来~这个故事是警示我们~连苏东坡这样的旷世奇才都被荆公三度难住~且有不足~何况是我们这些平凡的人呢

怀安县15341032280: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是谁对出来的? -
敏祁大黄: 据说王安石曾出题刁难苏东坡,他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联.这副对联的上联是: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原来那年是闰八月,阴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这个节气,的的确确是不折不扣的两度春秋.另外,对联的第四字...

怀安县15341032280: 让苏东坡难对的对联是什么
敏祁大黄: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胡

怀安县15341032280: 苏轼小时候有哪些有趣的学习故事? -
敏祁大黄: 1、针锋相对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

怀安县15341032280: 求:历史上有趣的对联 -
敏祁大黄: 1、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但每次刚刚张贴就被别人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个防“贼”的妙法:在门楹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偷联的人到王宅前一看,都摇头而去.初一清晨,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

怀安县15341032280: 干古绝联,谁能对出下联 -
敏祁大黄: 王安石与苏轼游西湖,一个上联难倒苏轼,成为千古绝对.苏东坡感到很扫兴,王安石却触景生情,诗情大发,出了一个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失西湖,惜乎锡壶”.王安石看了苏东坡的下联,写的是 “过南丰,买蓝凤,蓝凤得南丰,难逢蓝凤”.王安石说这句话表面是夸奖苏东坡,其实言下之意是,苏东坡对得并不好,但是已经算是很难得,因为王安石回去后也想了半年,并没有合适下联,苏东坡能对成这样就算是大学士水平了.

怀安县15341032280: 曾经难倒大文豪苏东坡的一幅对联是什么`?
敏祁大黄: 苏东坡任杭州知事期间,某日与友人们携乐伎畅游西湖.大伙儿在船上又说又唱,好不快乐!这时有个乐伎拿了一只锡壶起身斟酒给苏东坡,不料船身微微一倾,乐伎手上的锡壶应声掉落湖中.「哎呦喂~完了!这酒壶 -」乐伎懊恼道.苏东坡一位友人见到这幕,玩兴大发,遂在众人七嘴八舌中杀出一下联,指名苏东坡对出上联,东坡却是百思不得上联.下联云: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落西湖,惜呼锡壶!」 这联儿,可把苏才子给难倒了!至今,尚未有人能对出上联.您,可愿一试?

怀安县15341032280: 找一写千古名对!
敏祁大黄: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瞻海阁,瞻海角,瞻海阁前瞻海角赏雪岭,赏雪景,赏雪岭头赏雪景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雨尘心,雨尘染,雨尘心上雨尘染听雨阁,听雨落,听雨阁中听雨落观苍海,观苍松,观苍海里观苍松听雨榭,听雨诉,听雨榭中听雨诉彩云天,彩云间,彩云天上彩云间会诗楼,会诗友,会诗楼上会诗友读书亭,读书声,读书亭中读书声

怀安县15341032280: 王安石三难苏东坡头一道对联是什么? -
敏祁大黄: 一、自作聪明的苏学士 在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叫《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其中写的是王安石教训苏东坡的几个小故事.故事中有这样的一则: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