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三朝时的琅琊王氏,为何势力不减,能历时300年不衰?

作者&投稿:玉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叫历史?~

历史作用是什么,从古到今都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由于看待问题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以及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不同,看待历史的作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摘录和转载古今中外名人及网友的一些观点供参考。 《说文解字》 “史,记事者也” 《春秋》 “上遵周公遗制,下明将来之法,褒善黜恶”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托于无能之词,网罗天下防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 “为才行高秀者立传”;“正一代得失”;“适之后学,此焉为优,故继而述之” 陈寿 “辞多劝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晋 范氏评《三国志》) 司马光《资治通鉴》 “删削冗长,举其机要,专取国家兴衰,多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章学诚《文史通议》 “得一言而致用,愈於万言而无用”“史以明道” 王夫之《读通鉴论》 “述往以为来者师也”“经世之大略” 龚自珍 “出乎史,如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以荣其国家,以华其祖宗,以教训其王公大人,下亦崇高其身” 魏源 “通经致用”;“师夷长技以制夷”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序例》 “以求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史以为之纬;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洞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知其积弱之由及其何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世宪法章程之书┄” 唐才常《史学略论》 “考古以证今,由中以逮西,博观而约采,规时而达用” 夏曾佑《中学历史教科书·序》(1904年) 智慧“莫大于知来,来何以能知?据往事以为推而已矣” 1907年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序》 “处今日物竞炽烈之世,欲求自存,不鉴于古则无以进文明,不观于人则无由自知其不足” 孙中山 “中国人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弊,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章太炎《新民从报》13号 “一方以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为主,┄ 一方以鼓舞民气,启导方来为主” 蔡元培 高平叔编:《蔡元培史学论集》 “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 刘师培《刘申叔先生遗书》 “故六艺之道凭史而存,书数方术之学由史而生,综师(史)儒之长,达政教之本” 连横《台湾通史》自序(1908年开始经过十年写成) 史“为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龟鉴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虚,均于是乎此”。 “国可灭,而史不可灭”。 “台湾300年来之史,将无以昭示后人,又岂非今日我辈之罪乎” 附网友文摘: 一个忘记了自己历史的民族,是麻木的! 一个忘记了自己屈辱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 一个忘记了自己血腥侵略历史的民族,更是可耻的! 希罗多德《历史》 “为了使希腊人和异帮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于失去他们的光彩,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录下来” 修昔底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但如果那些想要清楚地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将来也会发生类似的事件(因为人性总是人性)的人,认为我的著作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波里比阿(古希腊)《罗马史》 “历史之特殊功用在于能使人明白某种政策或政见的成败原因。” “研习过去,则能使我们更谨慎、更大胆地面对现实” “历史研究是政治生活中一种训练” 老加图(古罗马) “历史具有垂训后世的作用,其中包括爱国主义、道德训诲和英雄形象教育” 李维《罗马史》 “研究研究过去的事,可以得到非常有用的教益。在历史真相的光芒下,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各种各样的事例。你应当把这些作为借鉴” 塔西佗 “历史之最高的职能就在于赏善罚恶,不要让任何一项嘉言懿行堙没不彰,而把千秋晚万世的唾骂,作为对奸言逆行的一种惩戒” 马基雅维利 “人性既然不变,而且各地相同,那么历史——对人类的以往活动记录——便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对比现实。” 彼特拉克《罗马史》 “统一意大利,复兴古罗马” 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 “描绘人类天才和风尚,能起教育作用,能劝人热爱道德、文化技艺和祖国的事件” “构成民族精神特点的东西” 托玛斯·杰佛逊《弗吉尼亚纪事》 “通过讲述过去,历史使他们(人民)能够判断未来;使他们从其他的时代和民族的经历中受益;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行动的裁判官和人的设计者。” 约翰·肯尼迪 “历史毕竟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美国历史学科《全国标准》 “没有历史,一个社会就不会对自己的历史起点、它的核心的价值观,以及过去的决定对当前的影响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政治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任何合理的考察;没有历史知识和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而具备这种素质的公民是有效地参与政府的民主过程,在全体公民身上实现美国民主理想的追求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现在的学生更需要对世界史和创造了不同于美国的思想、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其他许多文明国度进行全面了解。通过一部选材平衡和范围广泛的世界历史,学生们可以了解世界的多种文化以及所有文化中共有的人类情感和存在的共同问题。学生们会由此养成通过别人的眼光评价事物的习惯,并且逐渐认识到,通过研究其他国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尤其重要的是,对世界多种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培育彼此宽容、相互尊重的涵养和文明的精神。日益多元化的美国社会和日益彼此依存的世界要求我们具备这种品质。” 中国最新《历史课程标准》 “使学生了解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宏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读史可以明智。 ——弗兰西斯·培根 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恩格斯 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 。 ——恩格斯 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能预见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愈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 ——恩格斯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列宁 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到了另一个房间。——列宁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 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 ——赫尔巴特 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西塞罗 拒不思考历史的民族、社会和个人是不幸的。……丧失往昔的人是不幸的。世人应当认识和尊重过去,以便建设符合情理的未来。 ——雅克·勒高夫(法) 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 ——桑塔亚 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恣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 ——马克·布洛赫 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阿克顿(英) 一方面,历史指的是事件,即人类事件的过程;另一方面,它又是指历史的事实报道,即历史学家所从事的探究和做的记事。 ——路易斯·奥·明克(英国) 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死者的生活。 ——雷蒙·阿隆(法国历史哲学家)
求采纳

在晋朝时有个相传的名言“王与马共天下”,在这里所说的“王”便是琅琊王氏,而“马”就是指的司马氏。司马家能夺的天下,如果不是琅琊王氏中的王导、王敦等士族的倾情支持,也许司马家族早已亡。

据历史资料记载,琅琊王氏从汉朝崛起,并打开了三百年光辉贵族世家的历史。后代不明白,为何琅琊王氏兴盛不衰,经历汉朝、三国、晋朝三个时期呢?


说起琅琊王氏崛起,还需要上推到秦代的大将王翦,此人才是琅琊王氏的先人。而琅琊王氏大多数是宰相,不怎么出将领,但其先人可是大将。

别看王翦将领出身,如果不是王翦就不可能有琅琊王氏。就是王翦的聪明,才为王氏保存后代。为什么这样说呢?

公元前224年,王翦向始皇帝要六十万精兵。王翦出关前,他又持续五次向秦始请求赐他美田。对于王翦的请求,他的部下都认为王翦为秦国打仗,还需要田要钱有些过分。王翦告知下属,始皇帝敏感多疑,如今秦代的精英都在王翦手中,只能不断向秦王提出很多需求,才可以打消秦王认为拥兵自重的顾虑。

王翦是四朝老将,实际上在灭楚前就已经急流勇退了。但王翦灭楚后,不管始皇帝怎么劝,王翦还要回家养老。此后隐退而得以善终。

王翦很聪明,尽管是大将但不贪取名利,为后代子孙造福了。尽管其子孙也有人是秦将,但王翦却安全保存了王氏后裔的繁衍。



戎和王衍竟然在乱局中,上下协调,甚至左右逢源,不仅势力未受损,也奠定了琅琊王氏在晋朝是第一号贵族地位。

琅琊王氏的领导人物都很优秀,人才辈出,一代比一代强,保护着家族300年不衰。

琅琊王氏之所以昌盛,除了家族名声外,主要还得益于琅琊王氏期间出了很多厉害人物,然后这些凭借亲缘关系,一个提一个,使王氏后人既能做高官,还能掌握实权。

西晋八王之乱后,最有实力的是司马越,但司马越为掌控晋朝大权,急需要一个大族来支持,因此就相中了琅琊王氏,王衍被封为太尉,大量王氏子弟进入司马越府中。此时在洛阳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


魏蜀吴三国分别有哪些皇帝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南北朝时期 王肃的生平和他的夫人们、子女们的历史(历史记载或故事...
王肃本是名门望族琅琊王家的后裔,娶的是另一名门谢家的女儿,生有一儿二女。王肃化装成僧人只身“叛逃”到北魏,过了好几年,妻儿都无法接出来,渐渐失去了联系。王肃成了很受皇上器重的“单身汉”,在北魏人眼里,他应该“忘却过去,活在当下”。王肃接受了皇室的好意,娶了彭城公主。皇家给了王肃二十万钱和三千匹...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是美男云集的“男色时代?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琅琊榜影射哪个朝代的哪段历史?
这也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在做琅琊王时的封地。“王与马共天下”的王氏兄弟,也出自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 这提示给我们我们另一个角度:只消在宋齐梁陈四朝之中做个简单分类,看看都有谁的统治区域覆盖了古琅琊郡的范围,就基本能断定《琅琊榜》所指涉的具体年代。要知道,在当时,山东半岛是北朝(先是统一的北魏,后...

古代最有权势的是哪些人,连君王都忌惮三分,有时想杀都不敢杀?_百度知...
三:王氏 听这个姓氏就很霸气,王氏也属于名门贵族中的佼佼者,出自西周的太子晋,因为太子晋是有名的贤王,在历史上也很出名,人们都自然而然认为他就是王族的后代,因此称王。王氏中还有分类,比如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简单介绍一下琅琊王氏,在东晋时期,君王都要给琅琊王氏三分薄面的,众所周知的大...

三国时期,为何说东吴政权的最后一缕曙光是孙休?
在与属下商议之后,孙綝寄信与孙休,由此开启了这位东吴琅琊王的皇帝生涯。 《三国志吴书》中记载,孙休在驻地会稽时,“居数岁,梦乘龙上天,顾不见尾,觉而异之”,皇帝毕竟是上天之子,因此非正常嗣位的主子总要有些祥瑞征兆来证明其合法性,这点在孙休身上也丝毫不例外。 2 诛杀权臣,稳定朝局 孙休是孙綝送上皇位的...

山东琅琊王氏家族家训是什么,使其家族1700年间出了36个皇后、35个宰相...
除了少数情况以外,大多数世家都是被掌权者给针对的存在。不过山东琅琊王家确实特别厉害,不仅跨越了重重劫难,反而在1700年内有过35位宰相,36位皇后。靠的就是仅仅只有六个字的家训,那就是言宜慢,心易善。都说富不过三代,子嗣的培养一直是困惑着大多数人的一个问题。但是没想到山东琅琊王加仅仅靠...

三国时期,足已影响当时时势的士族都有哪些。
7、其实除了世家,后汉有一支力量很特殊,就是带有相师色彩的如郭泰、许劭、许靖、何颙等人,他们代表了一种“风评”力量——当然不算士族了,但可以影响政局。哪怕许劭家族里有许训许相其实也和他个人的影响力无关。其它的地方势力有河东卫家、陈留郭家(郭援那一支)、陈留高家、太原王家、泰山羊家...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君王都是谁?到底谁才是霸主?
孙亮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他是吴大帝孙权与潘皇后的第七个儿子,252年孙权去世后即位,258年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 景帝孙休,字子烈,吴国皇帝,在位六年。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258年(太平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次辞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封...

琅琊榜历史背景是哪个朝代
琅琊榜历史背景:琅琊榜以南北朝时代为背景。 历史背景 南朝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

陕西省19639647446: 琅琊王氏现在还有吗?琅琊王氏为什么这么厉害? -
弘钥长春:很多对历史比较了解的人一定都听说过琅琊王氏,这指的是在古代,有很长一段时间内,生活在琅琊郡这一块的一个王氏家族,而且这个王家非常的有名,出过不少历史名人,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就是出自琅琊王氏.不过一个家族的传承是极其...

陕西省19639647446: 古代王谢家族有多厉害?他们又是怎么被灭的? -
弘钥长春: 王谢是古代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王谢一直是势力最为强大的家族,其影响力达到了后世难以超越的地步.不过在隋唐以后士族的影响力每况愈下,侯景之乱的爆发对士族产生了毁灭打击,此后王氏家族以不复存...

陕西省19639647446: 琅琊王氏领衔的东晋四大家族到底有多强,实力怎么样? -
弘钥长春: 当时在东晋时期四大家族那是非常的强大的,而且可以说富可敌国,这是非常强悍的,值得去了解.可以说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陕西省19639647446: 关于晋朝的士族 -
弘钥长春: 琅琊(临沂)是王姓的郡望之一.琅琊,亦作“琅邪”.琅琊郡:秦朝置郡,初为春秋时期的齐国琅琊邑,在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西北. 琅玡王氏家族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琅玡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并欲与之...

陕西省19639647446: 两晋南北朝时谢氏尊贵还是王氏尊贵 -
弘钥长春: 是王氏尊贵 在晋元帝司马睿统治是,当时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传言.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以至于有“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之说.而谢氏则是在谢安淝水之战大胜后兴起的,虽说有“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的说法,但与王氏比起来,谢氏还是有差距.

陕西省19639647446: 东晋时期,皇权的削弱与大族崛起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 -
弘钥长春: 不正确,东晋时期,晋元帝司马睿依靠南方士族夺取政权,成为权力角逐中的胜利者,此后东晋主要权力都集中在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太原王氏、谯国桓氏、陈郡殷氏、高平郗氏等几家士族中,其中王导、王敦、谢安、庾亮、桓温、桓玄、殷浩等是这几家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具有左右东晋政府的权利,桓温、桓玄父子操纵皇权,甚至可以干涉皇位废立,可见士族对东晋皇权所造成的影响

陕西省19639647446: 魏晋王氏家族继承人 -
弘钥长春: 琅琊王家还是太原王家?琅琊王氏,东晋南朝顶级门阀士族,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开基于两汉,鼎盛于魏晋,南朝以后走向衰弱.太原王氏起源于山西的太原,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地位.

陕西省19639647446: 两晋南朝的王谢家族各有哪些优势与劣势? -
弘钥长春: 王家重文,谢家重武.琅琊王氏但是不乏文学名人,如齐梁时期的王俭就是一代儒学宗师,梁代的王融、王籍、王褒、王肃等是当时知名的诗人.王融便是永明体诗歌的几位创作家之一.而谢家大部分是莽将.近代史学家陈寅恪曾指出“王导之...

陕西省19639647446: 东晋时期,为何君主要有意打击士族? -
弘钥长春: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政权,永嘉之乱后,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集团辅佐琅玡王司马睿,王导的堂兄王与马共天下弟即王敦认为:当时北方夷族太多,建议司马睿南渡,把首都定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实施战略转移,而此前,王导、王敦已经南下“开辟”了根据地.“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士族的实力太过强大,已经到了能威胁皇室势力的地步,所以君主有意打击士族势力.(望采纳,谢谢)

陕西省19639647446: 魏晋南北朝王氏和谢氏家族对比而言,家族各有什么优势 -
弘钥长春: 但琅琊王氏在王导死后已经不再有能支配局势之人,故后世多是凭子孙众多及先人名望而得以继续位于士族之列.陈郡谢氏亦有众多子孙,且谢氏甚知自保之道,不会僭越到想取代皇权,故可保全于世.且谢氏之田产相当庞大,在江左经济实力不容小觑. -------------------------------- 错得很远啊.误人子弟嘛.王导死后,王氏历代能支配局势的人还是很多,只是权力没那么大.王华王昙首王僧虔王俭王景文等等.陈郡谢氏自保之道?请看谢混谢晦谢灵运谢超宗之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