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是怎样传入日本的

作者&投稿:仲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文字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是怎样传过~

日本汉字出现得很晚,据中国正史《隋书》记载,直到七世纪日本还没有文字。一般认为,直到平安时期(794-1192),日本才创造出片假名和平假名,从而慢慢有了自己的文字。
汉字是何时东传扶桑的呢?对此现在已无从查考。欧阳修在《日本刀歌》中提出的徐福赍书东渡日本说,只能被看作是一种传说罢了。东汉光武帝赐倭王“汉委奴国王”金印,应该是日本最早与汉字发生关系的文献与实物证据。3世纪时,曹魏明帝曾封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并给予大量赏赐,女王为此上表答谢恩诏。由于当时倭人没有自己的文字,由此推断:
一、最早将汉字传到日本列岛去的,应该是一批又一批像徐福那样的中国移民,是他们带去了中国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
二、日本人使用汉字,最初的动机应该是将其作为中日政治交流的工具,而这个时间是比较早的

日本传统插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中日文化交流密切相关,我国隋唐时代正值中日文化交流之最盛期,也是日本传统插花艺术萌芽时期。此间,日本天皇曾多次派出遣唐使者到我国长安和洛阳全面学习和考察中国文化艺术,包括政治法律制度、文学、儒学、佛学、医学、书法、绘画等,并在归国时将大量书、画等物带回日本,其中我国原产的梅、菊、桃、李和垂柳等观赏花木以及赏花习俗(如斗草、斗花)和佛前供花的形式、器物等都于此时传入日本。中国文化在日本广泛传播和推广,正如日本著名园艺学家冢东洋太郎所言:“中国原产的梅花,是在中唐(710-784年)间由遣唐使者带回日本的。”日本学者西山松之助(1985)所言:“在日本赏花之风始于赏梅,虽然樱花是日本的代表,但玩赏之风源于贵族们效仿中国传来的赏梅习俗。”工藤伸昌也讲:“就平安时期(794-1192年)与中国的关系来说,在日本文化史流程中,给予插花强烈冲击的是从中国传来的佛前供花。”由此可知中国的赏花习俗和佛前供花对日本传统插花艺术的萌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推古十五年(607年)圣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访隋,在学习佛法的同时将中国的佛教礼法及佛前供花和容器引进日本,加之太子大兴寺庙,宣传佛法,从而促进了日本祭坛插花的兴起。小野妹子完成使节任务后,皈依佛教,居住在太子创建的六角堂内的池坊(即太子沐浴水池边居住的房子)潜心修习佛道,日夜以花献佛,并制定了祭坛插花的规矩,后经历代坊主的发扬光大,形成日本最古老的插花流派——池坊流。

秦汉时期就有过记录了,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一种器皿的制作工艺,叫做漆器,被日本学习过去,后期到明清时期他们的发展比我们好,结果欧洲就叫人本JAPAN,意思就是漆器。就跟咱们中国的英文名一样的。

而漆器发展最好的时候就是战国时期,秦朝时期就到了第一个顶峰了,那个时候日本有僧侣到中国寻法,中原也由时间到日本找蓬莱的。到唐朝有日本人到我国任职的。所以推测,日本应该在战国后期,秦朝是来中国学习文化了。

古代有中国的使者到日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是怎样的呢?
8. 在清朝早期,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但在雍正时期,西方文化的影响几乎被消除。随后,中国再次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西文化开始交融,产生了新的文化现象。9. 中华文化因其博大精深,不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关注。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中国的文化是怎样传入日本的
秦汉时期就有过记录了,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一种器皿的制作工艺,叫做漆器,被日本学习过去,后期到明清时期他们的发展比我们好,结果欧洲就叫人本JAPAN,意思就是漆器。就跟咱们中国的英文名一样的。而漆器发展最好的时候就是战国时期,秦朝时期就到了第一个顶峰了,那个时候日本有僧侣到中国寻...

西方文化是怎样传入中国,并产生广泛影响的
主要是从1840年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强行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和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全面传入中国,大大冲击了中国封闭保守的传统文化体系,涤荡了人们的心灵,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促使中国人逐渐抛开羁绊,开放而自强地走向世界.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佛教传入之初,也曾经与儒、道等文化体系相冲突,但终于与中国的伦理规范、实用理性、崇拜模式、政治需求等等相妥协、相融合;经过排佛、灭佛、佞佛、援佛等过程,佛教逐渐实现了中国本土化,并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尤其是隋唐时期,佛学宗派林立,禅声缭绕,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峰异峦。如果按照通行的说法将中国学...

描述一下中国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是怎样的呢?
之后在元明清三个朝代,中国的文化没有经历过很重大的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在低落的格局中又产生新的文化,清朝初始,西方文化传入了一部分到中国,但是雍正期间,西方文化几乎湮灭。之后,中国文化有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各种各样的西方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两种文化中既有互相冲突的文化,也有相互...

外国文化怎么进入中国的
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而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而未试图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加以学习,因此在这期间学术思想方面的传入主要藉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体,以及洋务机构中为军事目的顺道译介的书籍。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

中国传统文化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
春秋时期,国家对文化管制不严,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二、雏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 尽管这一时期华夏组的宏大空间(“中国”)还很有限,尚没有对南北四方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但中国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

中国文化是哪个时期传入日本
回答:日本传统插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中日文化交流密切相关,我国隋唐时代正值中日文化交流之最盛期,也是日本传统插花艺术萌芽时期。此间,日本天皇曾多次派出遣唐使者到我国长安和洛阳全面学习和考察中国文化艺术,包括政治法律制度、文学、儒学、佛学、医学、书法、绘画等,并在归国时将大量书、画等物带回日本,...

长治市18843435697: 中国文字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是怎样传过去的?
怀筠红惠: 中国唐代时 ,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继续派出遣唐使.630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894年又准备派遣,但未成行...

长治市18843435697: 日本哪些文化习俗是受我国影响的
怀筠红惠: 基本上传统的文化习俗都是受中国的影响 日本的茶道最早是由中国唐朝贞观年间传到日本的.在古代,日本与中国早有往来.盛唐时期,日本曾派大量使臣来中国,受中国...

长治市18843435697: 中国的那些传统文化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急啊. -
怀筠红惠: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

长治市18843435697: 中国文字怎么成了日本文字?是谁创造出来的日语? -
怀筠红惠: 日本文字是由于中国文字是被日语采用、吸收了,慢慢演变成的.部分保留使用,部分已经只剩下一些边角了.但是现在日语的假名都可以追溯出其汉子原型.所以理解上是日本人加工改造、改头换面而来的.但也不难想象可能是中国人,配合本土文化,协助研究转化成的.

长治市18843435697: 日本的文化是何时从中国传入? -
怀筠红惠: 从秦朝徐福开始,唐朝达到高潮,历朝历代都有,元朝时日本停止向中国派遣使者,开始独立发展自己的文明.

长治市18843435697: 在文化方面,日本受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
怀筠红惠: 中国文化之影响日本,可谓源远流长,虽然包括各个领域和各家各派的思想理论,但其中成为主干的,始终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传入日本始于应神天皇15年(公元284年).中国文化包括以五经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宋初时期的新儒学、元明时期的阳明学和朱子学等.

长治市18843435697: 从古代唐朝传播到日本的文化有哪些方面 -
怀筠红惠: 逍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令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

长治市18843435697: 汉字和日语的联系 -
怀筠红惠: 日语的书写系统是来自于汉语.我国唐代的时候发展非常鼎盛.当时日本还没有文字.所以日本就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语言和文字.经过几千年的变迁,虽然现在的日文字已经有所改变,但有一部分的发音和中文非常类似或接近. 在古代,日本...

长治市18843435697: 日本有没有自己的文化? -
怀筠红惠: 日本文化有无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 尽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始终以到如得的外来文化为媒介,但它毕竟尽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树,它的根深扎于日本国的风土上.若究其缘起,则可上溯到公元前数千年的绳纹时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