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问魏征怎样才能做一个明辨是非的君王,他怎么回答的?

作者&投稿:荡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魏征和李世民的事情~

一、任用: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赦免魏徵,并用魏徵为詹事主簿,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贞观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
二、去世: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
三、魏征进谏:
1、贞观八年(634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认为这是毁谤。随后魏征上谏,李世民觉得魏徵说的有道理,下令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
2、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葬于昭陵,谥号文德皇后。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对她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经魏征进谏后,李世民拆掉了层观。
3、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东巡洛阳,住在显仁宫,因州县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谴责。魏徵告诉李世民当初隋炀帝杨广曾在此让附近的百姓上贡,贡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费。
4、贞观十二年三月,李世民对侍臣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于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过他们。”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两人。
5、贞观十三年五月,魏徵乘李世民诏五品以上官上封事之机,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上奏《十渐不克终疏》。李世民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纳。
6、贞观十四年(640年),魏徵向李世民上谏,让李世民要善始善终。
三、魏征进谏之中上奏《十渐不克终疏》最为有名。

扩展资料:
一、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二、历史评价:
王珪: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
李世民:魏徵、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贞观之后,尽心於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徵,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长孙皇后: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闻公言,故令将物相赏。公有事即道,勿为形迹也。
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
权德舆:我太宗文皇帝之有天下也,魏徵、王珪等危言正词,上裨大化,无疆之祚,实兆于斯。
独孤及:魏徵以王道佐时近“文”,爱君忘身近“贞”,二者并优,废一莫可,故曰文贞。
刘素:魏徵有大志,大耻小节,博通群书,颇明王霸之术。
李绛: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参考资料:魏征-百度百科

上(唐太宗,下同)谓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联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征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

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多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世不忘,吾属之师也。”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翻译:
唐太宗问魏征说:“作为一个君主,怎么做才能明辨是非,怎么做就会昏庸糊涂?”魏征回答说:“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一方面的话,就要作出错误的判断

皇上对侍臣们说:“人们都说天子至高无上,无所畏惧,我可不是这样。对上,我害怕皇天监视我;对下,我担心群臣效仿我,总是非常小心地做事,还担心不符天意、不合民心。”魏征说:“这正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啊,希望您能始终如一,那就好了。”

皇上(唐太宗)对陪立两旁的大臣说:“我读了《隋炀帝集》这部书,发现文章的辞藻深奥渊博,也知道是肯定尧、舜而否定桀、纣的,但是做起事来为什么又相反了呢?”大臣魏征答道:“百姓的君主虽然都是贤哲圣明,但也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这样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贡献他的才能。勇敢的人竭尽他的全力。隋炀帝这个人,却是依仗他的地位,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所以尽管他嘴里说的是尧舜之美德,干的却是桀纣的行为。他没有自知之明,结果遭到覆亡的下场。”皇上听了,深有感触地说道:“前人的教训离我们不算远啊,应当引为借鉴。”

他问房玄龄、魏征等人:‘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回答说:‘天下大乱时,群雄四起, 攻城略地,战争激烈,创业的艰难是显而易见的。’魏征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说:‘君主 打天下,是在混乱中歼灭敌人,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因此创业并不太难;得到天下后, 容易骄傲自满、享乐腐化,国家的衰败由此开始。所以,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 ,而失之于安逸。’太宗说:‘玄龄与朕共定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深知创业之难。魏 征与朕共定天下,深知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故知守业之难。但创业的艰难时期已 过,眼下守业的困难,正是诸公必须谨慎对待的!’

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就是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这就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来历。

正如魏征所言,想要当一个明辨是非的君王最重要的就是要要广纳谏言,不可完全听信与一个人的话。邹忌访齐王纳谏中就写到,无论是自己的妻妾、朋友、还是臣子,对自己的评价都存有私心,所以不可以只听取一个人的意见,唯有广泛地听取意见,才可以明辨是非。诸葛亮在陈情表中也曾经说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李世民在听取了意见之后,可谓是做得很好了。相对于大部分君王的暴力残酷,他给人展示得最多的便是宽容与仁爱。他可以摒弃掉君王的面子,只要有大臣觐见,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建议,他都是虚心采纳的。他不仅仅是一国之主,他的才华他的才能同样令人惊叹,但是他依旧仁厚低调,给到了大臣们尊重。

当一个帝王并不容易,把帝王当好更不容易,面对着国家大事,面对天下苍生,广泛地听取意见,多方面的考虑,才可以将事情做得好。才可以成为一个明智的君王。



魏征是这样回答的,他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说的就是让他明辨是非,不要听信某个人的意见。

魏征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是魏征对于李世民怎样为君的一次忠告。当然在后世也成为了如何为君的一个标准。

魏征回答兼听则明,非听则暗,就是告诉李世民要明辨是非,这句话也成为了日后君主的准则。

魏征说想要当一个明辨是非的君王,首先要广纳谏言,不可以只听信一个人的片面之词。


有关于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这三人凌烟阁排名问题。
这事情我知道的,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凭什么杜如晦能排名第三呢?好像长... 按理说魏征应该排在房玄龄后面的,但实际上魏征却排在了房玄龄的前面一位,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希望懂的人指教。这事情我知道的,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凭什么杜如晦能排名第三呢?好像长孙无忌的第一也有问题吧! 到目前为止只有四楼的观点...

李渊为什么要在玄武门救李世民求大神帮助
为了稳定人心,李世民还派魏征去山东安抚李建成旧部,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由于连年战乱,唐代初期人口损失很多。李世民大力改革府兵制度,加强武备,击败东.突厥,让他们放归被抓去的中原百姓,同时他放出三千宫女,这极大地加强了人口的恢复。他又推行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方针,兴修水利,垦殖荒地,让百姓安心生产...

唐太宗是如何任用魏征的?
2、唐太宗重用魏征 有一次唐太宗得一宝鸟,甚为欢喜。正玩耍间,闻侍者报魏大人求见,忙把鸟藏在袖间,宣魏进殿。魏征一进来就滔滔不绝,唐太宗担心把鸟闷坏了,心神不定,结果被魏察觉。魏便故意拖延时间,等到魏走后,唐太宗把鸟拿出来一看,鸟己亡。唐太宗气得不行,可是对魏又没有办法。唐...

如何结束四百年黑暗乱世,魏征说了什么,李世民干了什么?
李世民是个贤德的皇帝,开创了贞观盛世,并且广用贤臣知人善用,还拥有像魏征这样直言不讳的大臣,还采用了魏征的“王道”之术,而且魏征也不负众望,全力的辅佐你李世民,为天下的百姓打造了一个太平盛世。在此之后,李世民就大力的推举科举制,为自己的朝廷选贤任能,并且让天下的百姓休养生息,减免...

唐朝有哪些名臣亮相?他们对当时的朝政起到了什么作用?
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谋杜断”。 魏征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世民 送钗立后的故事,求
直言敢谏的魏征经常触犯“龙颜”,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后宫恨声地说要杀掉魏征。长孙皇后悄然退下,一会儿又穿着参加隆重礼仪的朝服走上,太宗十分惊讶。她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现在魏征直谏,正说明陛下圣明啊,我怎么能不庆贺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从此对魏征等忠臣更 加倚重。封建社会后妃之间争宠竞幸,...

玄武门之变,到底谁想加害谁?
另一个可证明建成并没有谋杀世民的重要旁证是:玄武门之变后世民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教唆老大对付我?”魏征答:“太子要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非命了。”所以,虽然老大没想要老二的命,但老二却认为不能不动手了。于是,世民进宫到老爸跟前告了建成元吉一状狠的——秽乱后宫:“老爸,俺的一兄一弟给您高高地戴了...

李世民时期的丞相是谁?
最近听说你们受理辞讼,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还怎么能帮助朕寻求贤才呢?”于是下令:“尚书省具体事务由尚书左右丞负责,只有需要上奏的大事,才由左右仆射处理。”房玄龄通晓政事,又有文才,日夜操劳,惟恐有一点差错。他运用律法宽厚公平。他与杜如晦一起选拔士人,不遗余力,甚至尚书省的制度架构,都...

李世民的评价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3、钮先钟:“唐太宗在我国历史中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固不待言,尤其是有超人的天才,而且又能好学好问,真可以说...

请从多角度评价李世民
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

大同区17050322689: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的作者是谁? -
尉迟琴脑立:[答案]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

大同区17050322689: 文言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魏 徵各是怎样的人 -
尉迟琴脑立:[答案]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典故的由来是:唐太宗李世明问他的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

大同区17050322689: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出自哪里? -
尉迟琴脑立:[答案]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成语,意思是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唐朝时,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

大同区17050322689: ( )听则(),偏信则().这句话谁会填 -
尉迟琴脑立:[答案]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

大同区17050322689: 哪句话让我们明白了()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
尉迟琴脑立:[答案] 1、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 唐朝时,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

大同区17050322689: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故事要现代文的,把故事梗概说一下就好 -
尉迟琴脑立:[答案]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

大同区17050322689: “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
尉迟琴脑立: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唐太宗)问 魏徵 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说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大同区17050322689: 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
尉迟琴脑立: 上(唐太宗,下同)谓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联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征曰:“...

大同区17050322689: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是谁写的 -
尉迟琴脑立: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

大同区17050322689: 以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为论点的作文素材要素材,不要全文! -
尉迟琴脑立:[答案] 刘邦听张良之谋,最终成就帝业; 而项羽不听范增之言,最终自刎乌江 曹操善于听谋臣的意见,最终统一北方,袁绍不听田丰、沮授之言,兵败官渡 唐太宗能听魏征之言,成就贞观之治;苻坚不听王猛之言,结果兵败淝水 1唐太宗兼听则明,偏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