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通假字是错别字吗

作者&投稿:勇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文中的通假字是错别字吗?~

基本不是这样的
通假字是从现代人的用字习惯的角度说的,古人可不认为是什么错别字。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
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通假”字了。
民间普遍用通假字,以讹传讹,用惯了。现代官方审定标准用字时就从俗采纳通假字作为标准写法,而不采纳本字。
比如“指挥”本字应该是“指麾”。“麾”是用来指麾军队调动的旗帜,转作动词,发号令。《三国演义》有“玄德麾军回身复杀”,就是用了本字。而民间长期写的“指挥”“挥军南下”的“挥”其实本来只有摆动舞动的意思,没有发号令的意思。
这种就是同音假借,就像“其”假借了簸箕形和箕的音,就像第二人称代词假借了“女”和“汝”,没有谁说这是错别字吧?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这个对于古人来说,只是异体字而已,哪算错别字?
避讳。
古人最忌讳直呼自己父母的名字中的字,或直写自己父母名字中的字,借用其他字替代。所有的人都不能写当朝皇帝的名。

明明是为了避人名讳而写的字,有意为之,怎么能跟无意的错别字混为一谈?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秦记》以外的各国史记、巫医之外的古书几乎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
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读音,未记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这不还是异体字么。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
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这一条不就是上一条说的“背诵者只记读音,未记字形”?
错别字包括错字和别字。一般说通假,其实只是和别字有关。
只有在字形规范统一之后,大家常常写作某个字,你非要写成另外一个字,那才能说通假,在此之前,既然没有正,又何来的别?

所以通假字实际上是以今律古的做法,为了方便现代人去阅读文献、理解文献所提出来的概念,如果认为古人也这么想,那真就是想当然的了。
比如说早和蚤,早字晚出,在早字出现之前,古人只能假借跳蚤的蚤去记录早上的早,不是说古人放着好好的早字不用,非要去找个跳蚤去记录美好的早晨。现在说“蚤”通“早”,是从现在的用字习惯去说的,不是古人的习惯。

通假字不是错别字。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通假字是错别字吗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通假字一般是在唐代以前产生的。因为那时没有正字工作,书籍也是手抄的,因此难免出现写别字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名家,他们写了别字,容易影响他人也跟着效法。例如有人把早字写成蚤,其他人也跟着学。这样一来,蚤字便成了早字的通假字。后世甚至有不少通假字通行了,而本字反而被人们忘却了。

唐朝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因为科举考试要阅卷,有了错别字的概念),谁再写了别字,就不会被认可。可见通假字的产生,主要是在文字早期缺乏正字工作导致的,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现象。

古文中的通假字不是古文中的错别字,但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错别字。

汉字是一步一步的演化过来的,古代和现代的汉字并不完全相同,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古文《劝学》中有一句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此句中的“知”字就为通假字,通现代的“智”字,这句话的翻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日反省自身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通假字并不符合现代的理解,因此我们需要将它翻译为更加符合现代理解的意思。

我们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通假字是错别字,但是这种说法并不严谨,因为我们不能仅用非常片面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了解通假字的起源、历史、说法等多个方面,经历种种之后我们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通假字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古代文人通常会在诗文下进行注释来解释字词,以求句子的翻译更加通顺,更容易让人理解。现代人翻译古文的时候时空跨度很大,因而字词翻译的改变也很大,这些翻译改变的字就是我们所说的通假字。

通假字指古代的字在翻译时与现代的字翻译的转换,它其实是一个很伟大的名称,因为它在某种概念上将古代与现代连接,是一条时空隧道,人们可以通过它来认识古代的人,了解过去的事情和回忆当时的场景,虽不能完全反映但也大同小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这句诗的情感何其深啊!

由此观之,古代的通假字并非是古代的错别字,倒是可以认为是现代汉字的错别字。面对争议,我们不能仅凭感觉,还要有依据。



1、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2、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3、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您好,并不是。古人只会采用古音音同或音近的字用作通假。


通假字是什么意思?通假字是错别字吗?
众所周知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会有一种通假字,而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那个通假字明明就是错字吗,所以很多人就很不理解,为什么古人写错了字就叫通假字,而我们现代人写错了字就是真的错别字呢?错别字和通假字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其实通假字并不是古人写错了...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错别字么?
回答:古人用了就叫通假字,咱们用了就叫错别字

古文里面的通假字是错别字吗?
不是。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

文言文错别字叫什么?
一般是通假字,或是替代者,很多是避讳字,没有错别字的说法,拼音都汉字代替呀,更要注意读音方法:

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是不是古人在写错别字
通假字绝非错别字!古文的通假字有两原因:1、汉字数量不足。古汉字的总量比现在少得多,很多字必须“兼用”。2、古汉字的字义有一个发展完善到规范的过程。其间,一些字义分工不明确,有的相互交叉。在那种情况下,出现一词多字的现象很正常。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不是古代的错别字?
当然不是,只是古人和我们的文字用法不同罢了。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通假字是不是错别字
我个人认为通假字同的那个字才是错别字。现代人之所以写出来一个通假字,是因为不理解古人所写的文章中某一个字的意思,为了便于理解,遂等同于现代的某一个字,这样句子就能说通,便于理解。如果是按照语文当中学的那样,通假字不是错别字,只是古今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不是当时古人写的错别字?
不是,因为那时的字较少,所以很多字都是通用的,还有的是书写不规范,但那个时候就没关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不是古代的错别字?
当然不是,只是古人和我们的文字用法不同罢了。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我国古文当中为何常有通假字?古人为何故意去写错字呢?
但是古人所写的这些通假字在古代并不是错别字,也不是故意而为之的去写一些错别字。古文所出现通假字是由于古代文字使用情况与现在我们的文字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差别。而为了帮助人们更好的学习文言文,在研究的过程不断健全了这些字的使用,从而有了通假字的出现。

礼县14758374908: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错别字吗? -
希郝愈酚: 通假字的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

礼县14758374908: 古文中的通假字是不是古人写的错别字? -
希郝愈酚:[答案] 通假字 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② ...

礼县14758374908: 通假字是否就是古代的错别字? -
希郝愈酚: 是,因为古代的知识没有那么关,所以有很多字不知道写就用别的字代替那个不知道的字 百科上说是: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礼县14758374908: 古文的通假字有可能是错别字吗 -
希郝愈酚:[答案]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错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

礼县14758374908: 古文中的通假字是错别字吗??? -
希郝愈酚: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

礼县14758374908: 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是不是古人在写错别字 -
希郝愈酚: 通假字绝非错别字! 古文的通假字有两原因: 1、汉字数量不足.古汉字的总量比现在少得多,很多字必须“兼用”. 2、古汉字的字义有一个发展完善到规范的过程.其间,一些字义分工不明确,有的相互交叉.在那种情况下,出现一词多字的现象很正常.

礼县14758374908: 通假字是不是就是古人所写的错别字? -
希郝愈酚:[答案] 不是.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义专门造的A字,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B字.A、B二字之间就构成了通假关系.例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伯对刘邦说的话:“...

礼县14758374908: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不是现代人说的错别字? -
希郝愈酚:[答案] 通假字的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

礼县14758374908: 通假字是不是错别字? -
希郝愈酚: 通假字不是错别字,但是通假字是在古文中出现的,如果你在现代文中写了通假字,且没加引号,就属于错别字

礼县14758374908: 通假字是不是古人写错了? -
希郝愈酚: 有的是因为都是手写本 所以抄录的时候写错了 就成通假字 但是大部分不是这样的 六书中有一个叫假借 就是借用别的自来表达这个字的意思 这是取字义一个方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