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从而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作者&投稿:骑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原因~

一般认为是诸侯都在打仗,打仗是获取利益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对于仁义治国君王们就忽视了.虽然仁义治国有道理,但太遥远,君王是没这个耐心的.

个人分析一点:愚蠢的君主不会认为这种思想能获取利益,不用.聪明的君主想用,但发现一旦举国仁义起来,将会导致整个国家军事实力的下降(民之间没有争斗是好事,但打起仗来这些百姓战斗力就会相对差一些),最终的结果是仁义的最终利益还没有实现就给灭了,所以也不用,于是孔子失败了.

第二点:孔子主张仁义,认为君主们不应该贪心地过分搜刮\侵略.贪心是人的本性,是不可以违背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他首先违背了人性;另外他只是个教育家\思想家,而不是政治家,他没有能力使国家的君主(或者是当权者)始终信奉他的主张.而且他对大夫掌权很反对,这就是一些有实权的大夫排挤他.这更使他没有立足的国家可以去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2、关于礼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3、关于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
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和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悯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资料来源:摘自张永东《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一般认为是诸侯都在打仗,打仗是获取利益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对于仁义治国君王们就忽视了.虽然仁义治国有道理,但太遥远,君王是没这个耐心的. 个人分析一点:愚蠢的君主不会认为这种思想能获取利益,不用.聪明的君主想用,但发现一旦举国仁义起来,将会导致整个国家军事实力的下降(民之间没有争斗是好事,但打起仗来这些百姓战斗力就会相对差一些),最终的结果是仁义的最终利益还没有实现就给灭了,所以也不用,于是孔子失败了. 第二点:孔子主张仁义,认为君主们不应该贪心地过分搜刮\侵略.贪心是人的本性,是不可以违背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他首先违背了人性;另外他只是个教育家\思想家,而不是政治家,他没有能力使国家的君主(或者是当权者)始终信奉他的主张.而且他对大夫掌权很反对,这就是一些有实权的大夫排挤他.这更使他没有立足的国家可以去


孔子政治主张是什么?
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

孔子的理想是什么
孔子的理想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1、政治层面:孔子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重建礼乐社会,摒弃战乱之弊,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以及宗法社会的基础秩序,具体来说,他希望通过实行仁政,为当时混乱的国际局势带来和平,使国家之间不再战乱,人民能够安居乐业。2、教育层面:孔子致力于教育世人发现并发展...

孔子的理想是什么?
孔子有整顿社会、恢复国家盛世的理想,在当时,这样的理想必须通过政权来实现,所以他五十一岁从政,被任用为中都邑(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宰,工作一年,有政绩,升任鲁国的司空(主管工程建筑);再升任大司寇(主管国家公安和司法),干了两年,使鲁国治安情况良好;五十五岁时代理鲁国宰相。在这个位置上,他...

诸子(孔子)散文中的政治理想
孔子的理想是以礼治国,文人出世,提倡仁与和。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

孔子的政治抱负
孔子的政治抱负是以天下为己任,志在济世安邦。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道出了其坚定的政治信仰。在孔子看来,闻道的意义在于实践而非空谈,故而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施政主张。治理中都时,孔子推行“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的施政方略,让老人得到赡养,让幼儿有所...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
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

国学经典原文中描述孔子理想的有哪些
孔子的政治理想,主德化,主礼治。因此这里提出了使百姓人心归服的两个要点:德、礼,用德来引导、用礼来整顿。孔子认为,政刑能使人暂时免于犯罪,而德礼却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人。3.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这是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季康子问,如果杀掉...

论语11.26中,阐述了孔子什么的政治理想?
治国平天下

汝城县15555815729: 孔子的政治理想为什么不能实现呢? -
阳廖严辞:[答案]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就是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也是实现政治理想的途径. 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 当时的鲁国大夫季氏想攻打鲁...

汝城县15555815729: 为什么孔子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从而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
阳廖严辞: 一般认为是诸侯都在打仗,打仗是获取利益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对于仁义治国君王们就忽视了.虽然仁义治国有道理,但太遥远,君王是没这个耐心的. 个人分析一点:愚蠢的君主不会认为这种思想能获取利益,不用.聪明的君主想用,但发现一...

汝城县15555815729: 孔子未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失败原因是什么 -
阳廖严辞: 因为君主们不看重.孔子的学说适用于治国,但在战国时期,受宠的是法家,正是如此,秦国统一天下

汝城县15555815729: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政治思想无法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阳廖严辞: 适合与人民素质很高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

汝城县15555815729: 导致孔子退而不仕的主要原因历史问题 -
阳廖严辞: 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孔子年四十三(二?),鲁昭公卒,定公立,孟季子僭于公室陪臣执国命.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定礼乐,弟子弥众.

汝城县15555815729: 为什么孔子和鬼谷子都没有实现他们政治理想,然而当老师却更加的成功! -
阳廖严辞: 会做事但是不会为人处世,或者是洞察人事,但是弯不下这个腰,或者是心高气傲什么都知道,但是却不想摧眉事权贵吧,再说当时孔子的说法在当时没有什么市场的.而鬼谷子可能感觉都点像庄子吧.不是不能而是不想或者不屑什么的.

汝城县15555815729: 孔子大同思想不能实现的跟本原因? -
阳廖严辞:[答案] 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由于受时代等客观条件以及其主观条件的限制,他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是很模糊、很抽象的,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他所描绘的大同理想社会蓝图和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蓝图是性质不同的.孔子大同理想...

汝城县15555815729: 自孔子以来的儒家提出了各种方法去改造国家,但有过成功的时候吗?孔子为何一直没能实现他的理想? -
阳廖严辞: 这首先要说到儒家的最高的理想,那就是教化民众的德行,将社会提升到大同.而相反的是孔子却处于乱世当中,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臣父子不安本分,僭礼越位.君王视民众为犬马,臣子弑君篡位,父子相仇. ...

汝城县15555815729: 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的理想为什么在古代社会中无法实现? -
阳廖严辞: 第一,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末期,正值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建立的交错时期,社会秩序、人们的观念等等都有很多的变化. 第二,当时的生产力很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的条件下,人们无法做到孔子的“大同”. 第三,孔子属于没落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他所谓的“大同”社会,只不过是奴隶主眼中的“大同”,而当时已快要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历史不可逆转,所以孔子的“大同”是无法实现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