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中的《梵天寺木塔》中的一句话。

作者&投稿:董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梦溪笔谈》梵天寺木塔的原文~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本则笔记描述喻皓高超的建筑技艺。在修建杭州梵天寺木塔时,由于各层之间不固定,因此人在塔上走动时,塔就会摇晃。喻皓用铁钉钉实了各层木板,在各个方向上使其固定,构成了若干交叉的稳固平面,塔就不会再摇晃了。喻皓的设想是符合现代建筑结构力学原理的。在现存我国古塔建筑中,山西应县木塔是早期木塔的代表。它建于北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距今九百多年,仍然完好无损,坚固异常。十分有趣的是,它也采用了类似于梵天寺木塔的结构,在它的每层都用梁、枋、斗拱组成平面网架,来加强它的稳固性。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选入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二则,一篇为《以虫治虫》,一篇为《梵天寺木塔》。《梵天寺木塔》是一篇有关古代工程技术的短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全文共17个注释,基本上精当简练,唯有第14个对“胠箧”的注释,我个人认为欠妥。它的原注是:从旁边打开箱子。那么,“六幕相联如胠箧”的解释就应是:每层塔(由于钉板上下紧密约束,所以)上、下、左、右、前、后六面(即六幕)相互关联,如同从旁边打开箱子一样。显然,这种解释是很让人费解的。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1077页对“胠”的解释有两个义项:①名词,腰以上腋以下的部位。②动词,从旁边打开,例:胠箧(指偷窃)。在该词典1054页对“箧”的解释为:小箱子,例:藤箧,倾箱倒箧。《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中对“胠箧”一词的解释更为详尽。该书1503页“胠”字条是这样写的:“胠:①腋下胁上部分。《素问·咳论》:‘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②古战阵右翼的名称。《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胠,商子车御侯朝,恒跳为右。’杜预注:‘右翼曰胠。’③撬开。见‘胠箧’。④通‘胠’。拦搁。《荀子·荣辱》:[浮阳之鱼]胠于沙而思水,则无逮矣。’胠箧:撬开箱箧。《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后亦用为盗窃的名称。”显然,“胠箧”语出《庄子》,是从旁打开箱子或撬开箱子的意思,是“盗窃”、“偷盗”的代称。那么沈括的这句“六幕相联如胠箧”到底应作何解呢?结合上句“钉板上弥束”,所以塔身成功地达到“六幕相联”的稳固性,而“如胠箧”在这里是作为一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六幕相联”的稳固程度的。因此,这句话应作为一个紧缩复句来理解,即“六幕相联,(其固)如胠箧(之难)”,这里“胠箧”应解释为“撬开箱子”,整个句子应理解为“(每层塔的)上、下、前、后、左、右六面都相互关联,(塔身非常稳固,要想撼动它)如同撬开一只箱子(那样地费劲儿)”。需要注意的是,课文中原注只是单纯地从词语本身去解释,而没有关注到词语回归到句子里的意义。其实,这句话的解释难点不在“胠箧”一词,而在于是否看出它是一个省略了相关成分的紧缩复句。在古汉语中,紧缩复句这种语法现象是很常见的,如“成王败寇”就是“成者为王侯,败者为贼寇”的省略紧缩。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以虫治虫》
【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09-12-16 19:53
《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1715168.html?si=5&wtp=wk
回答者: pknbacba | 三级 | 2009-12-16 20:04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摘自中学文言文学习网,绝对是官方逐字翻译。
回答者: 嘻嘻哈哈144 | 一级 | 2009-12-19 13:34
梦溪笔谈》两则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梦溪笔谈》两则 2006-12-14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了解课文记述的两则生动的事例和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

3.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4.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

一、学习重点:

1.《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庆州:宋代州名,在今甘肃庆阳一带。界:地域,范围。子方虫:今称粘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方:正当,正在。为: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害:危害。

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狗蝎: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其:它的。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钳: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蔽地:遍地。蔽,遮盖。则:连词,相当于“就”。以钳搏之:用钳跟子方虫搏斗。之,指子方虫。悉为两段: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悉,都,全。为,成为。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旬日:十天。皆尽: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岁:年成。以:因。“以”后省略“之”,之,指消灭子方虫。大穰:庄稼大丰收。

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当它遇见子方虫时“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岁以大穰”,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这里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其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

这一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篇末点出“傍不肯”的名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全文分三层。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两浙: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茅山山脉以东地区。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钱氏:指五代时割据浙江的吴越王及其子孙。方两三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钱帅:(929—988),入宋后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云:说。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以:介词,用。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初:从前,当初。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问:询问,打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易:容易。耳:语气词,可不译。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遂:于是,就。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相。联:连接。如:像。 履(旧):走,踩踏。其:那。持:支撑。自:自然,当然。

[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其:他,指喻皓。精练:高明。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二.学习难点:

1.《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课文所选的两则,《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第二则《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2.《梦溪笔谈》两则,文字简洁生动。《以虫治虫》只用了70个字就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应运而生,迅速彻底地消灭了虫害,保证了农业大丰收的情况。《梵天寺木塔》仅用130个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

3.详略得当是这两则短文又一特点。《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三.文学知识

1.《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二十六卷。又《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成书于11世纪末。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日,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业、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于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所反映,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 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翔实记载。今人有《梦溪笔谈校证》。

2.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1075)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市区),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见及,无不详为记录。又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人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

《梵天寺木塔》
【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句: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翻译: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那座塔晃动。

句: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翻译:工匠说:“木塔上没有铺瓦,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句: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翻译: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的上面,可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

句: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翻译: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句: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翻译: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句: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翻译:工匠遵照喻皓的话去做,塔身就稳定了。

句: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翻译: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句: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技艺精熟。

一定选我呦!我好累的!谢啦!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钱镠的孙子,指钱俶)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这是所有的)

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苏教版7年级上册语文21课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翻译】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

梵天寺木塔的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

七年级《导学练》第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概括《狼子野心》的寓意_百...
告诉人们坏人就是坏人,和狼一样,本性是难以改变的。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很毒的人。

梦溪笔谈:文言文《梵天寺木塔》译文
因为钉牢的木板上下紧紧约束,六个方位像箱子一样相互连接,人走在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相护持,塔自然不能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精明练达。《梵天寺木塔》“如胠箧”何意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选入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二则,一篇为《以虫治虫》,一篇为《梵天寺木塔》。《梵天寺木塔》是一...

七年级文言文《梦溪笔谈 二则》的节奏分划
《梦溪笔谈•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沈括《梦溪笔谈•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

初中语文教材有选自《梦溪笔谈》的吗
恩,分别是七年级上册《以虫治虫》和《梵天寺木塔》以及八年级下册的《活板》(苏教版)

苏教版 七年级至九年级所有的文言文。
苏教版七年级至九年级所有的文言文。排版好、整齐一点。顺序是【七年级上册】1、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2、幼时记趣3、《梦溪笔谈》(《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4... 苏教版 七年级至九年级所有的文言文。排版好、整齐一点。顺序是 【七年级上册】 1、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

雁荡山文章在哪一册语文书
《雁荡山》文章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的语文书。《雁荡山》选自沈括《梦溪笔谈》第四三三条,课文对雁荡山的地貌特点做了精心观察,并联系黄土高原的地形做了类比分析,正确推断出雁荡山的成因,是由于流水侵蚀的作用,才使平原变成山岳。这是科学的创见。注释 1、图牒:图书文件。牒,公文,文件。2、未尝...

三年级上册第20课的笔记怎么写
历史掌故类笔记主要记录掌故遗事、民情风俗、人物轶闻和山川景物等,如唐代《隋唐嘉话》、宋代《涑水记闻》等。考据辨证类笔记唐代始独树一帜,并有所发展。清代乾隆、嘉庆间,考据之学大盛,此类笔记更加增多。如宋代《梦溪笔谈》、清代《日知录》等。笔记所载,虽多是些琐碎片断,但因有闻即记,较...

求初中语文书(苏教版)初一到初三所有的课文的题目和作者
18、斜塔上的实验(亨利•托马斯 达纳•李•托马斯) 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20、宇宙里有些什么(郑文光) 21、《梦溪笔谈》二则(沈括) 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 诵读欣赏 《论语》八则 写作 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词语的修改 语文实践活动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专题:...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610034998: 七年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中的《梵天寺木塔》中的一句话. -
从修佳择: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钱镠的孙子,指钱俶)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这是所有的)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610034998: 急求七年级上的文言文答案《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 -
从修佳择:[答案] 1.(1)钱氏据两浙时,发现所建木塔不稳.(2)匠使其妻见喻皓之妻求问塔动原因.(3)匠按皓的方法修好木塔,人们皆称赞塔的建造方法精湛.2、选(C)“踩”的意思.3、正面描写(逐层布板讫,便实订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610034998: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 -
从修佳择: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610034998: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断句(1)密 使 其 妻 见 喻 皓 之 妻,贻 以 金 钗,问 塔 动 之 因.(2)但 逐 层 布 板 讫,便 实 钉 之,则 不 动 矣.(3)人 皆 ... -
从修佳择:[答案] (1)密 使 其 妻 /见/ 喻 皓 之 妻,贻/ 以 金 钗,问/ 塔 动 之 因. (2)但 /逐 层 /布 板 讫,便/ 实 钉 之,则/ 不 动 矣. (3)人 /皆 /伏 其 精 练.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610034998: 梦溪笔谈二则译文,就知道字词的解释.谢谢,拜托了啊 -
从修佳择: 以虫治虫》【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翻译:《以虫治虫》...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610034998: 七年级语文课文《梦溪笔谈二则怎么翻译以虫治虫》和梵天寺木塔
从修佳择: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610034998: ·<<梦溪笔谈>>二则(一字一句翻译!!!!!!!) -
从修佳择: 《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 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 全都被咬成两段....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610034998: 《梦溪笔谈》二则 -
从修佳择: 方两三级 方:才 (才建了两三层)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之:的 (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 其虫旧曾有之 其:这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其:他的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610034998: "学习了梦溪笔谈二则,对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你一定有许多想说的话,请你写下来"二则一个是梵天寺木塔还有一个是以虫治虫! -
从修佳择:[答案] 《以虫治虫》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启示我们:如何有...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610034998: 急求<梦溪笔谈>·梵天寺木塔解释 -
从修佳择: 本则笔记描述喻皓高超的建筑技艺.在修建杭州梵天寺木塔时,由于各层之间不固定,因此人在塔上走动时,塔就会摇晃.喻皓用铁钉钉实了各层木板,在各个方向上使其固定,构成了若干交叉的稳固平面,塔就不会再摇晃了.喻皓的设想是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