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婴儿对什么图形的注视时间最长

作者&投稿:匡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学前阶段有哪些感知觉的问题和障碍~

(一)视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视觉系统(包括眼睛和视神经系统)还没有完全发展和成熟,他们的视觉功能不能同婴儿后期相比。需要补充的是,他们能看到东西,只是他们所看到的东西比较模糊,视神经和其他皮层细胞一切传送信息的通路需要几年才能发育到成人水平(Banks & Bennett,1988)。不过,婴儿视力功能中有一些的发展是很快的,比如视敏度、颜色辨别,这些功能在很多方面已接近成人。随着年龄提高,视觉系统的生理机能逐步成熟,视觉系统更加接近成人的发展水平。

  1.视觉集中

  视觉集中是指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由于新生儿的眼肌不能很好地协调运动,出生后2~3周内,表现为一只眼睛偏右,一只眼睛偏左,或者两眼对合在一起。遇到光线,眼睛就会眯成一条缝或完全闭合。所以,这段时期的婴儿不能长期放在光源的同一侧,避免眼肌的平衡失调,造成斜视。出生后3周的婴儿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出生2个月的婴儿能够追随在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3个月时能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随后,视觉集中的时间和距离逐渐增加,3~5周的婴儿能够对1~1.5米处的物体注视5秒,3个月就能对4~7米的物体注视7~10分钟。半岁大的婴儿能够注视距离较远的物体,此时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更具主动性。

  2.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物体在形体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俗称“视力”。通常人们认为小孩的“眼尖”,而他们的视敏度却比正常成人低。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范茨(R.Fantz)在特制的观测室里采用注视时间为指标,研究婴儿的视敏度。通过呈现不同等宽度黑白条纹的图形,可以测量婴儿和成人的视敏度。所能看清的条纹越窄(较高的空间频率),则视敏度越好。新生儿的视敏度在20/200到20/600(Courage & Adams,1990;Held,1993)的范围内,只有正常成人视敏度的十分之一。6个月时,婴儿的视敏度已发展到大约20/70左右,1岁时与成人相当接近。儿童视敏度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7岁左右,学龄中期增长速度又有些加快。由于学龄期阅读量的增加,眼睛疲劳容易让儿童的视敏度下降。

  3.颜色视觉

  婴儿对颜色的辨别能力发展的相当快,以至于有人认为颜色视觉是儿童早期心理装置中的重要成分(Teller & Bornstein,1987)。新生儿能够区分红与白,对其他颜色的辨别缺乏足够的证据。出生后2个月,婴儿能够区分那些视觉正常的成人所能区分的颜色中的大部分(Brown,1990)。4个月时,哪怕在光照条件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婴儿仍能保持颜色识别的正确(Dannemiller,1989)。所以4~5个月以后,婴儿的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水平(Haith,1990)。学前期儿童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辨别正确率最高,对其他颜色的辨认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步提高。学前期儿童一般能很好辨别各种主要颜色,也能知道各种色调的细微差别(比如红和紫、青和蓝)。更多的颜色辨别困难已不再是视觉系统的感知问题,而是颜色的表征是否成熟的问题。

  4.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在视觉系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有段比较关键的时期,直接影响到视觉的将来发展走向。韦塞尔等(Weisel & Hubel,1963)将刚出生的小猫的一只眼睛遮盖,就会发现皮质细胞只能对呈现给另一只眼的刺激作出反应。班克斯(Banks,1975)及同事认为,那些出生就是斜视的婴儿如果双眼注视的方向不同,必定会影响皮质中反应双眼视觉信息的细胞同时接受来自两眼的信息的输入能力。如果儿童在3岁前进行治疗,那么他们可以正常发育。人类双眼视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前三年。

  (二)视知觉发展

  1.客体知觉和恒常性

  (1)客体知觉。斯佩尔克(Spelke,1982)对3个月大的婴儿进行实验,通过他们对客体的惊奇程度确定他们是否察觉出对象违背了客体整体的一般规则。被试先对蓝色平面前的橙色圆柱体形成习惯化,然后分别让整个圆柱体朝向他们运动和让一半的圆柱体与它的相邻背景一起朝向他们运动。结果后面的那些情况下被试表现出明显的惊奇和迷惑(即产生去习惯化)。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如果实验中的对象和背景一开始就是同一平面的某个部分时,即它们没有深度上的差异时,被试不论在前后哪种运动情况下都没有显著的惊奇差异。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婴儿能从深度上清楚物体的边界,并确定对象整体。

  斯佩尔克等(Kellman & Spelke,1985)测验4个月大的婴儿,看他们是否能对被物体遮挡的直杆知觉为一个整体(如图4-1)。通过注视习惯化,让婴儿习惯于开始的视觉呈现──一根直杆被一长方体木块遮挡在中间,只有留在外面的两端在木块后左右移动。取走遮挡物体,然后分别给他们呈现单一直杆的运动和先前露在遮挡物外面长度相等的两根直杆的运动。结果,他们对任何一种都没有表现出更长的注视时间。这似乎表明他们没有检测出哪个刺激等同于先前看到的对象,即年幼婴儿不能将中间看不到的物体感知为一个整体。但如果物体各部分前后摆动,则婴儿感知是同一整体。新生儿来说,即使被遮盖物体的各部分一起运动,仍不能判断为一根直杆。因此,有限的几种运动线索作为整体性知觉的能力出现在婴儿最初4个月的某时期(Eizenman & Bertenthal,1998)。最近的研究表明(Craton,1996),6个月时,婴儿不需要运动线索来判断被遮盖物体的整体性。在后面的半年时间里,婴儿逐渐对更多事物的熟悉,他们开始依靠静止线索来将它们作为整体单元进行辨别(Johnson,1997;Spelke,Gutheil & Van de Walle,1995)。
  (2)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视觉恒常性对于只有半岁大小的婴儿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一时期的婴儿通过它来稳定地认识世界。如果恒常性不存在,看到任何物体都会去重新认识,婴儿将会生活在惊慌之中。客体的位置发生变化,投影在视网膜上的影像也会发生变化,而对客体属性的感知却没有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视觉的恒常性主要包括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从远到近的客体或从近到远的客体,它们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在发生变化,但在知觉中仍然保持原有大小,这就是大小恒常性的现象。有研究者(Aslin,1987)指出3个月前的婴儿不具有大小恒常性,但到5~7个月大时,他们有一些知觉大小恒常性的能力。而4个月大小的婴儿是否具备这种能力要看他们双眼线索是否成熟。但是必须要认识到,婴儿表现出的只是近似的大小恒常性,真正成熟的这种能力需要10岁以后才具备(Day,1987)。

  客体常处在光线亮度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色泽暗淡的衣服不论在太阳下还是昏暗的灯光下总是让人感觉到它的暗淡,这就是我们称为亮度恒常性的现象。只要物体不是特别小,这种现象可以出现在7周大小的婴儿身上(Dannemiller,1985)。3~11岁是这种能力的增长期,然后出现微小的衰退。

  颜色恒常性是指颜色的知觉不随光照颜色改变而改变。比如国旗不论用什么光去照,我们总把它知觉为红色。有人(Dannemiller & Hanko,1987)认为这种能力的部分出现在大约婴儿4个月大的时候。

  形状恒常性是指对象在一定范围内的形状变化后,知觉结果还是没有改变,依然是原来的那个对象。最常见于面部知觉上面,不论对象用任何表情、脸部怎么扭曲,我们对它仍然知觉为原先的个人面部。虽然早期婴儿的形状恒常性的能力无法用于不规则对象(Cook & Birch,1984),但是部分能力出现在他们3个月大小的时候(Day & MckKenzie,1973)。“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看来都是天生的感知能力,它们有助于婴儿出生以后立即对他们的感知经历进行组织和整理。”

  2.空间知觉

  (1)双眼视觉。研究(Granrud,1989)发现,新生儿没有产生双眼视觉的时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辨别物体方向。也就是说,单眼线索是婴儿早期产生方位知觉的主要原因。班克(Bank,1980)认为1个月前的婴儿是根据物体在视网膜上的运动来感知物体的方向的。

  因为在我们两眼的不同位置,同一刺激在我们视网膜上的成像有所区别,协调这些差异就产生双眼视觉。针对同一对象,两眼提供不同的视觉图像给大脑,然后根据经验产生空间性的对象信息。双眼的深度知觉具有突发式的特点,在开始的一到两周内完全不具有这种知觉,而两周后的就有明显出现。可以被认为这是视觉神经通路上的生理变化(Held,1985;Shimojo,Bauer,O Connell & Held,1986)。虽然在1个月左右的婴儿能够用两眼同时注视同一对象,但是研究表明,双眼视觉的出现在婴儿3到5个月大的时候(Aslin & Smith,1988)。

  (2)方位知觉。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包括对其方向和同主体之间距离的信息认识。其他感觉器官同样能产生方位知觉,这里我们只集中讨论由视觉所产生的这种知觉。

  一般来说,儿童5岁时才能以自我为中心的进行上下左右的辨别,7~8岁才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左右概念的理解要到11岁前后(朱智贤,1964)。还有研究指出,6~7岁是儿童左右方位概念发展的飞跃期,到8岁左右已经能够灵活掌握左右概念(陈敦淳,1982)。“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左右概念的掌握反映出该年龄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

  (3)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是判断不同对象之间距离的一种能力。直接影响我们理解环境,掌握自己的运动的状态。生命的开始时,新生儿通过运动深度线索(kinetic depth cues)对深度进行感知;五六个月时,他们通过图示深度线索(pictorial depth cues)感知深度;随着双眼线索的有效应用,深度知觉的精细程度增加。

  吉布森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初设计的视崖实验表明(见第二章图2-4),大部分会爬的婴儿都拒绝从深渊的一侧爬向母亲。结果不难发现,这个时期的婴儿已经有了深度知觉,至少在第一年的最后4个月起就成为他的能力之一。后来的研究者(Campos,1978)通过对婴儿在视崖前心率的监测,得出他们能从知觉上区分深度的结论。还有研究(Bertenthal & Kermoian,1992)结论指出,深度知觉的能力可能出现在最早的那几个月中,但是对深度的害怕要到第一年的后半期才开始出现。

  研究者(Bertenthal & Campos)认为,爬行经验和视崖上的成功回避存在正相关,就是那些爬行更多的婴儿能够在视崖实验中取得更大成功率。1990年和1992年他们在实验前增加婴儿扶车走动的时间,结果发现这些试验组的婴儿更能回避视崖的一侧,并且当他们从视崖上方缓慢放下时,更可能表现明显的心率加快。婴儿能控制自己运动时产生了对深度的害怕(Flavell,Mill & Scott,2001)。

  3.视觉偏好

  新生儿已经表现出某些注意的偏好,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视觉皮层的正常发展需要相应的视觉输入,婴儿运用视觉能力的先天倾向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其二是婴儿所倾向注意的对象正是那些对他们的发展重要的刺激,如母亲的面孔。

  (1)对象的状态。研究(Haith,1966;Gibson,1966)表明,新生儿对运动物体表现出明显的偏爱。虽然无法有效控制两眼的运动,但他们的注视点常在物体运动估计上停留1~2秒后跳向下一运动点。2~3个月的婴儿能够协调眼球追随运动物体。

  婴儿对物体的轮廓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在眼动仪的帮助下,研究者可以对婴儿的视线走动进行观测,发现他们更喜欢注视物体的边缘部分,较少注视中心。早在1966年,研究者(Salapatek & Kessen)对新生儿的研究发现,这个时期的婴儿更倾向注视三角形的周边和顶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对图案的偏好的复杂程度逐步增加。研究人员发现,3周大的婴儿注视6×6方格图形的时间长于12×12和24×24的复杂图形;6周大的孩子更喜欢稍微复杂点儿的图形;3个月大的婴儿表现出更喜欢注视最复杂的图形(Karmel & Maisel,1975)。对此,有观点(Banks & Salapatek,1983;Karmel & Maisel,1975)认为是由于图形复杂时包含轮廓线更多的缘故(即“轮廓密度理论”)。

  (2)面孔。通过视觉线索,对面孔知觉的再认帮助早期的婴儿辨认自己的母亲。他们面孔的知觉能力不断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早期的社会性关系,有助于他们对环境的适应。新生儿只通过视觉线索就能够辨认出自己的母亲(Bushrell,et al.,1989)。他们控制其他的运动感觉线索,对两张面孔注视时间的差异,得出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小时内就学会识别母亲面孔的视觉特征。

  早在1961年,范茨就揭示出婴儿对有图形结构的对象更感兴趣的结论(即图形视觉理论)。对面孔的注意远高于其他对象(如图4-2)。其他研究者以微笑为指标对各种面孔图形和真实面孔进行了实验。大约6周的婴儿对着黑色背景的两只眼睛就会微笑,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6个月大时他们才会只对完整的面孔发出微笑(如图4-3)。3个月大时婴儿能够对不同的面孔特征作出辨别;在7到10个月间,婴儿开始对情感表达作出有序而有意义的整体反应(Ludemann,1991)。他们对待高兴的表情不同于悲伤或恐惧的表情,甚至对待采用模型所表现的差异细微的表情也有所不同。

  眼动仪的有效运用帮助我们了解了孩子注意的整个过程。大约5周的婴儿更多注视到面孔的边缘,在那些对比较为明显的强刺激处;两个月大的孩子就会把更多的视线集中到面孔的内部特征上来,尤其是对眼睛的注视。对面孔有选择的注视让孩子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的面部知觉。有实验(Hainline,1978;Haith,Bergman & Moore,1977)给了我们一个有趣的实验结果,婴儿在他人说话时关注的是眼睛,而不是嘴巴。成人喜欢用眼交流,而婴儿更喜欢用这种方法接受,这有助于父母和婴儿间的良性互动。
  (三)听觉的发展

  1.听觉的发生

  研究(Lecanuet,1998)发现,婴儿在出生前就有了听觉能力。正常产期的胎儿,怀孕第二十周就已具备这种能力,他们对声音可能出现生理变化和身体反应。到第二十八周时,胎儿对呈现在靠近母亲腹部的声响出现紧闭眼睑的反应。研究发现,如果不能以这种方式作出反应的胎儿,在出生后可能出现听觉障碍。

  新生儿的听觉阈限在最好的情况下要比成人高出10~20分贝,最差的时候要高出40~50分贝。所以婴儿的听觉阈限不容易测量。但随着他们成长,听觉敏感性越来越接近成人,对高频声音的听觉接近最佳水平的时间要早于对低频声音的听觉,6个月时他们对高频声音的敏感已经接近成人水平。4~7岁的儿童对纯音的听觉阈限要比成人高2~7分贝。对声音敏感性的增长要一直持续到10岁左右(Trehub,et al.,1988)。

  2.辨别

  在婴儿早期,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声强进行辨别。6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对近前的声音转移到3英尺以外觉察(Moffitt,1973)。1岁的婴儿能够辨别出非常微小的声强变化(Trehub & Schneider,1983)。频率方面,5~8个月的婴儿能够区分以2%增加或减弱的音频变化,而成人能够做到1%的辨别(Olsho,School,Sakai,Turpin & Sperduto,1982)。新生儿能辨别持续时间不同的声音,即便声音具有相同的频率和强度,他们也能辨别出那些声音到达最大强度的过程差异。5个月大时,婴儿能够像成人一样分辨出高频音中的细微变化(Werner & Bargones,1992)。

  3.定位

  新生儿表现出一种原始的定位能力,他们能把耳朵正确转向声源方向。然而在2~3个月中,这种反应几乎消失,只有4个月后才再次出现。一般6个月的婴儿的听觉定位能力才能达到视觉定位能力的同等水平。这种现象被认为这是行为系统发展的U形过程,原因是由在个体不同的发展时间内支配其声音定位的生理基础不同所造成的。有专家(Kellman & Arterberry,1998)认为,开始的声音定位是婴儿皮层下的反射性事件,和条件反射相类似;当年龄增长后,大约2~3个月大时定位行为更多的是一种皮层事件;直到4个月大的时候,由皮层部位所支配的声音定位才能准确,这样的定位就更精确。能够预测生理成熟带来婴儿的定位能力更加精确。

  (四)听知觉的发展

  1.语音知觉

  出生只有1天的新生儿对成人的语音和磁带播放的语音都表现出明显的同步动作反应。研究(E.Siqueland,Jusczyd & Vigorito,1971)发现,一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分辨“pah”和“bah”的差别,于是有人推测人类在语言方面的某些能力具有先天成分。婴儿可以完成成人所不能的某些语言的音素辨别(Trehub,1976)。可以看出,随着婴儿的年龄增长,他们逐渐失去过去拥有的某些语音的辨别能力,而随着他们经验的增加又形成了某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下降大概在青春期前后,语言的灵活性也同时下降(Lenneberg,1976)。元音的敏感性接近6个月大时就开始下降,而辅音在12个月后下降(Jusczyk,1997;Werker & Tees,1999)。

  婴儿对人类言语特别关注(Cooper & Aslin,1990),他们表现出对“妈妈语”的偏好。这种语言形式具有语速慢、声音高和音调夸张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起伏性,特别能引起婴儿注意。由于听觉系统形成于胎儿期,婴儿对母亲声音有特别的偏好,这有助于语言学习和形成对母亲的依恋。3个月的婴儿能够区分成人悲伤的声音和快乐的声音(Walker-Andrews & Grolnick,1983)。

  2. 音乐知觉

  婴儿对不同的乐音能够予以辨别。两个月的婴儿就能辨别出由小提琴演奏出的不同乐音。他们对乐音的辨别是以类别划分为基础的。人脑的右半球分管对音乐的感知,这种分化开始于新生儿时期。有研究(Unyk & Schellenberg,1991)表明,4~7个月的婴儿能够对摇篮曲和一般的成人乐曲进行辨别,哪怕这些曲调来自于不同语言、文化。5个月大他们可以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24个月大时他们表现出随音乐节拍的身体运动。

  音乐知觉的发展受文化环境的影响。针对西方国家和日本的6个月大的婴儿和成人,研究者让他们分别听不同地区的主流音乐(Lynch,et al.,1990)。被试反复听一首旋律时偶然被7个音阶打断,这7个音阶中的第五个音律轻微变化,要求被试如果发现走调时给予报告。结果发现,那些非音乐专长的成年人更容易在西方旋律中发现走调;婴儿能发现走调,但是没有表现出对西方旋律和日本旋律的判断的明显差异。这表明了人类出生时的音乐知觉能力无文化差异,但它的发展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三、其他感知觉的发展

  (一)触觉、嗅觉和味觉

  婴儿的触觉在他们的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生儿明显的表现出对触摸的敏感,他们表现的第一个感觉现象就是通过触摸去反应。触觉的敏感性在他们出生的开始几天内就快速增长。他们的手掌(抓握反射)、脚掌(巴宾斯基反射)和面颊(根部反射)相当敏锐,大多数对早期婴儿的研究都集中在这些简单的条件反射上。触觉作为联系成人和孩子的有效手段显得十分重要。把手放在哭泣的新生儿胸部轻轻的抚摸可以让他们平息下来,哪怕对那些早产儿也同样有效。在同成人的交流过程中,那些较大的婴儿可以通过对成人的触觉感知产生积极的视觉注意。婴儿通过触觉对外界的积极感知帮助他们形成触知觉。在婴儿1岁时,他们已经能够只用手的摸索认识规则物体;学前期的儿童趋向于用手指摸索物体的外形。这种知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稳步提高,他们越来越熟练地用手指探索物体、认识物体。

  哺乳动物在没有睁开眼睛的时候靠气味同母亲产生联系,所以嗅觉在婴儿的知觉中相当重要。1976年,拉塞尔(M.Russell)分别用“母亲垫子(测试前在婴儿母亲的乳罩内放置3小时)”、“非母亲垫子(测试前在其他哺乳期女性乳罩内放置3小时)”和“控制垫子(干净湿润的垫子)”对婴儿进行测试。出生6周以前的婴儿对前两种垫子都表现出吮吸反应;6周以后,他们对自己母亲的垫子作出更明显的反应,表明这时他们偏好母亲的气味。这一实验表明,对母亲气味的偏好在6周前形成。婴儿对气味的辨认能够帮助他们对母亲的辨认。

  婴儿从出生起就对味觉敏感。研究人员发现,甚至出生两个小时的婴儿也能对不同的味道表现出不同的反应(Rosenstein & Oster,1988)。当婴儿4个月大时,他们开始对过去不喜欢的盐味感兴趣(Beauchamp,et al.,1994)。能够发现婴儿通过吮吸甜的流体能使他们从哭泣中平静下来,这时他们的吮吸速度和吮吸量都比平静时大(Blass & Smith,1992;Nowlis & Kessen,1976)。婴儿在饥饿状态下进食一些平时不喜欢的食物可以使他们形成条件性的味觉倾向(Harris,1997)。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白昼和黑夜的交替物理变化,让4~5岁儿童首先使用标志时间的一些简单词汇,如“早上”、“晚上”、“今天”。6岁儿童能掌握一些时间间隔较长的名词,如“周”、“年”等,但不意味着他们就具有相应的时间知觉。这个时期的儿童能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掌握时间关系的逻辑,有时还是会把时间和空间混淆,用空间概念来代替时间概念。有研究(黄希庭,1980)表明,5~9岁的儿童中,年龄越小,Kappa效应(时间知觉受空间事件影响称为Kappa效应)越明显。5~8岁儿童估计时间间隔的研究发现,5岁儿童时间知觉不准确、不稳定,根本不会用时间标尺;6岁儿童的时间间隔判断变化不大,只是在短时距(3秒、5秒)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上略有提高;7岁儿童大多能利用时间标尺,长时距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所提高。各年龄段儿童再现短时距都表现为“错后”多于“提前”,再现长时距则表现为“提前”多于“错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提前”的趋势下降,“错后”趋势上升(黄希庭,1979)。在小学一年级末,儿童具有了时间观念,即在时间顺序的认知上有明显提高(方格,1984)。可以认为,7岁是时间观念发展的“质变阶段”。

  (三)跨通道知觉

  实际生活中,通过各种感觉通道同时接受并加工信息所产生的知觉为跨通道知觉。婴儿出生时已具有跨通道知觉的能力,至少他们拥有某种能迅速通过经验获得这种能力的先天倾向。研究者通常应用两种方法去了解早期婴儿是否能够运用不同的知觉方式形成对象的抽象表征。第一种方式是研究婴儿是否能够在不同的知觉方式转换中获得经验积累,检测先前的知觉结果能否让婴儿对接下来的检测中得到知觉认识的提高。第二种就是了解婴儿是否知道同一对象的不同刺激方式,婴儿分别用不同的知觉方式去感受同一个对象,然后让他们判断先前的对象是否是同一个。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去研究视觉—触觉和听觉—视觉的关系。

  研究(Meltzoff & Borton,1979)认为,视觉和触觉之间的转换发生在1个月以后的婴儿身上,而在此之前的婴儿的这种能力很差。实验者先将一个特殊的橡皮奶头给出生1个月的婴儿吮吸(一半用光滑奶头,一半用上面有八个小硬块的奶头),然后让他们看两个塑料球体20秒,这些球体在视觉上分别和先前吮吸过的奶头相似。结果发现,婴儿更多地注视那些和他们嘴里吮吸过的奶头相似的球体。还有研究(Rose & Orlian,1991)发现,6~12个月大小的婴儿已经能比较清楚的分辨手中的物体和所见对象的匹配。那些更大的婴儿已清楚表现出他们能够将视觉和触觉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觉能力。

  斯佩尔克(1997)发现,3~4个月的婴儿已经表现出将当前的视觉景象和源自特定面孔的声音匹配的能力。沃克等人(1991)发现,4个月左右大小的婴儿能够通过面孔对不同情绪、性别、年龄的语音进行匹配。更有最近的研究(Aldridge,Braga,Walton & Bower,1999)表明,新生儿似乎出现了某种类似的读唇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能力的精细程度会得到提高。

这个算吗?Kelly等人(2005)把高加索新生儿与3个月的婴儿随机分配到四个种族面孔条件下(高加索、中东、非洲、亚洲),每次看两张面孔,完成视觉偏好任务:以婴儿注视哪张面孔的时间更长为偏好指标。结果发现新生儿对各族面孔的注视时间没有差异,而3个月婴儿对本族面孔的注视时间更长。不过,居住在非洲的高加索婴儿对非洲面孔和本族面孔的识别就没有差异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对图案的偏好的复杂程度逐步增加。研究人员发现,3周大的婴儿注视6×6方格图形的时间长于12×12和24×24的复杂图形;6周大的孩子更喜欢稍微复杂点儿的图形;3个月大的婴儿表现出更喜欢注视最复杂的图形(Karmel & Maisel,1975)。

对此,有观点(Banks & Salapatek,1983;Karmel & Maisel,1975)认为是由于图形复杂时包含轮廓线更多的缘故(即“轮廓密度理论”)。

扩展资料:

孩子出生后,眼的结构已经成形,但健全的视觉功能全靠后天的发育完善。出生到3岁是眼睛生长发育的第一个关键期,应该定期进行儿童眼保健,对孩子眼睛的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使他的视力在科学的监测指导下健康地发育起来。

就是患了某些先天性遗传性眼病,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角膜白斑、先天性斜视等,一出生就进行眼保健,也有利于早期发现及时得到手术治疗,把损害减到最小最低的程度,使孩子终身受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婴儿视觉偏好



宝宝刚出生时,对光线就会有反应。视野只有45度左右,视力也只有成人的1/30。而且只能追视水平方向和眼前18~38公分的人或物。


宝宝吃母乳的好处 母乳喂养对妈妈的好处
许多用奶瓶喂养婴儿的父母往往只是简单的把奶嘴放到婴儿的嘴里,忽视了与婴儿人际交流。现在,母乳喂养已不再是简单的一种喂养婴儿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这是使婴儿感到温暖,安全和舒适的重要途径。 4.母乳可以让宝宝更聪明 据最新研究,母乳甚至可以提高宝宝智商。研究发现母乳中含有对脑发育有特别作用的牛磺酸——一种...

宝宝出生之后的哪些行为表现,说明很喜欢粘着妈妈?
老人常说孩子在三月份入母,真的这么早吗?科学研究发现,婴儿七个月大时可以听到母亲的声音,在怀孕的最后一个月,婴儿会积极聆听腹部中母亲的声音,这意味着婴儿可以通过声音识别出母亲。当他们出生时,但大多数人认为新生婴儿一无所知,根本不了解她的母亲。尽管婴儿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他们可以通...

脑科学证明了早教的重要性:掌握这4点,父母也能为孩子做好早教
大脑传递信息是依靠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孩子刚出生时就像一个小接收器,通过视听嗅味触等感官来接收外界的信息,越来越多的突触是宝宝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 脑科学研究发现,婴儿的大脑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他们出生以后,大脑就开始飞速发展,到两三岁时,他们的大脑突触数量是成人的两倍。 但是,突触的数量也不是越多越好...

365婴儿期0-3的心理发展
现在发现大脑具有一定的补偿能力。一侧脑半球受损伤后,另一侧脑半球会产生替代性功能。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1)动作发展对婴儿发展的意义。婴儿期动作发展非常迅速。动作不等同于心理,但是动作与活动与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婴儿对世界的最初认识...

3岁前没有记忆的婴儿若受到伤害,会在大脑中留下创伤吗?
有科学研究表明,3岁是孩子记忆的分水岭。1岁的宝宝能记住几天之前的事;2岁宝宝能记住几周之前的事;3岁之后的宝宝记忆力会有明显的提升,能够记住几个月之前的事情。因此对于3岁之前的宝宝来说,他们基本没什么记忆,但心理学研究发现,婴儿3岁前虽没什么记忆,但所有的伤害会在大脑中形成创伤,...

2个月婴儿认识妈妈吗
经过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宝宝三个月会开始认识妈妈,到四个月的时候就会清楚的分辨人的影响。两个月的宝宝还分不清人脸,所以只会对妈妈的奶味很敏感,只要接触妈妈以后就会很安静。 这时候宝宝的嗅觉很灵敏,他们从出生就开始吃母乳,会从母乳身上闻到奶香味,就知道是不是妈妈了。而且宝宝也特别喜欢妈妈的气味,对妈妈...

家长怎么教宝宝认识颜色
因此,对于1岁以内的宝宝,父母主要是在生活中多为宝宝创造五彩缤纷的世界,让宝宝爱上色彩。 1、装饰一个五颜六色的宝宝房。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婴儿一般比较喜欢黄色、橙色、浅蓝、浅绿等较为明快的颜色,在这种色彩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智商较高。由此可见,父母在居家布置上,应充分考虑色彩效应,使孩子拥有一个欢快、...

高智商婴儿的20种表现
高智商婴儿的20种表现。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不论是对于家庭来说还是国家来说都一样,因此孩子的成长值得我们倍加重视,如何培养孩子是个问题,下面和大家分享高智商婴儿的20种表现。 高智商婴儿的20种表现1 1、善于用语言描述所听到的各种声响。 2、常给孩子朗读的故事,要是你更换了里面的某个词,孩子就会说读错了,...

出生四个月的宝宝知道些什么?
四个月的宝宝会什么 四个月的宝宝,每天都充满了令人兴奋的发现。那么,四个月宝宝会什么呢?1、高兴时,会大声笑。当有人与他讲话时,他会发出咯咯咕咕的声音。对自己的声音感兴趣,可发出一些单音节,而且不停地重复。2、视线灵活,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头眼协调能力好,两眼随移动的...

婴儿会做梦吗?如果会,会梦到什么?
科学家们却为此大费周章的研究起“婴儿到底会不会做梦”。研究发现,婴儿4个月开始就有睡眠中的“眼球高速转动”,这意味着,婴儿宝宝们当然也会做梦。宝宝有时候睡觉做梦时会发生有哭有笑的情况,妈妈就总担心这样对宝宝的身体会不会不好。其实,宝宝做梦不必担心,一定数量的梦...

甘肃省13545051285: 2~6个月大的婴儿喜欢注视什么东西?
敖娜丹奥: 心理学家范茨的实验发现,2~6个月大的婴儿在人脸图形、同心圆、报纸、白纸、红纸和黄纸中间,注视人脸图形的时间最长

甘肃省13545051285: 简述婴儿注意发生与发展的主要过程 -
敖娜丹奥: 新生儿的注意儿童在新生儿期即出现注意.当新生儿在觉醒状态时,可因周围环境中发生的巨响、强光等刺激引起一种原始状态的注意,表现为:正在吮乳的儿童停止吮吸动作,或原来停止吮...

甘肃省13545051285: 新生儿双眼皮什么时候能看出来
敖娜丹奥: 传统观念认为,刚出生的宝宝没有视力,出生几天后才有光感,即使到了两个月,宝宝的视力也仅能达到0.01.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最新医学研究的发展,目前已经推翻了这些...

甘肃省13545051285: 什么时候可以让孩子接触画画?
敖娜丹奥: 学前儿童的手、眼由未分化到初步协调,但未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肌肉的发展遵循... 相对于黄色和绿色,婴儿注视红色和蓝色的时间要长一些. 在深度视知觉方面,著名...

甘肃省13545051285: 心理学复杂程度越高的图形,婴儿注视的时间越短的意思是对的还是错的,意思 -
敖娜丹奥: 错,婴儿只对明暗差距较大的场景有兴趣,这时还未能对图形形成理解.

甘肃省13545051285: 什么叫视觉偏爱法 -
敖娜丹奥: 视觉偏爱法是由著名心理学家范茨创立的一种研究婴儿知觉的方法技术.他运乱雀衡用此方法的目的在于考察婴儿能否在视觉上区分两种刺激.即是否具有视觉分辨能力.在研究时,婴儿平卧于小床上,并可以注视出现在小床上方的两种刺激.两刺激呈现时其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使儿童的视线无法同时聚焦于两个刺激,哗做只有稍稍偏动头部,某个刺激才能完整地投入视线中.研究者在实验时,可以从这个特制装置的上方向下观察婴儿眼中的刺激物映象.一旦发觉婴儿注视某侧的刺激即按动相应一侧的按钮记录婴儿注视该刺激的时间.本方法的假设在于,如果儿童能够在某个刺激物上注视了更长的时间,说明他对该刺激有所“偏爱”,也就表明他区分了这两种刺激.岁饥

甘肃省13545051285: 在Wardwood()的研究中,当婴儿在去习惯化阶段看到“手去抓小球”时,相...
敖娜丹奥: 满月宝宝的智能测评方法 1认知能力 看笑脸:将笑脸的卡片或黑白相间的图片等放在宝宝正面20厘米处. A:7秒以上 B:7秒. C:不足7秒. 题目解析:通过看笑脸或图片来测试宝宝的注视能力.当宝宝看到新奇的图片时,可以用较长的时间去...

甘肃省13545051285: 新生婴儿喜欢看什么?
敖娜丹奥: 新生儿喜欢看轮廓鲜明和深浅颜色对比强烈的图形,原来这样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