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文人误国”,历史上有哪些文人误国的例子呢?

作者&投稿:曾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秦朝末年,在秦皇胡亥的身上,就上演了一桩“文人误国”的好戏。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古代,一直实行着所谓的“外儒内法”,也就是“儒表法里”的政治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固然涌现出了一部分君王想要的“忠臣良将”,但还有一些人,只懂清谈,却对安邦定国没有什么用处,这种现象也叫“文人误国”。那么在历史上,到底有多少文人误国的案例呢?

秦末胡亥听信叔孙通,就是一场“文人误国”的实例。这次事件,堪称历史上“文人误国”的鼻祖。不过叔孙通其人,和后世那些不懂应变的腐儒,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人用谭嗣同的话来说,就是个货真价实的“乡愿”,虽然是当时闻名的大儒,但是最擅长趋炎附势,拍君主的马屁,连刘邦都被他拍的舒舒服服。太史公司马迁这么评价他,“所事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当年他在秦皇胡亥的手下办事,也是胡亥信任的心腹重臣之一。

秦末的天下格局想必大家也都有所了解,可谓是“岌岌可危”,陈胜吴广和当年的六国贵族都揭竿而起,天下大乱。胡亥这个时候,就把他信任的大臣们都召集来议事,商讨一下怎么应对。其他大臣都是实心办事的重臣,就向胡亥说,当今天下大乱,形式非常不好,请陛下赶紧想办法吧。结果胡亥一听,很不高兴。这个时候叔孙通就恰到好处的向胡亥说:“今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 ”说我们现在的大秦江山这么稳固,伟大领袖这么英明,哪来的什么犯上作乱的呢!结果胡亥听了就非常的高兴,撤去了函谷关守备的兵力。随后的故事,想必就不用我介绍了:秦就这样亡于二世之手。

综上所述,胡亥听信叔孙通的谗言,就是历史上“文人误国”的典范。




总说“文人误国”,历史上有哪些文人误国的例子呢?
秦末胡亥听信叔孙通,就是一场“文人误国”的实例。这次事件,堪称历史上“文人误国”的鼻祖。不过叔孙通其人,和后世那些不懂应变的腐儒,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人用谭嗣同的话来说,就是个货真价实的“乡愿”,虽然是当时闻名的大儒,但是最擅长趋炎附势,拍君主...

历史上说文人误国有这么回事吗?
并未有人明确说过这句话,但从历史上看确实是有这个意思的。文人误国,从明史来看确实有那么点意思,从朱棣之后,言官当道,上至皇帝,下至囚犯,上至国家生死存亡,下至鸡毛琐事,皆能喷个狗血淋头;其次言官结党营私也不在少数。当然也不是一棒子打死,譬如于谦。有宋一代善待文人,太祖皇帝教后世...

历史上说文人误国有这么回事吗?
当然有。远至王莽妄套经典,硬将汉制全盘改为周制;近至明清各种党争,尤其是明末东林党争,以上种种,皆是文人误国。但是“文人误国”这话本身有斟酌。古中国本就是以文人充官吏,科举制后尤甚,管理国家以文人为主:以此,误国固然有文人,但是历朝盛世中丰国、壮国的又有多少不是文人?可知丰国、...

为什么总说“文人误国”呢?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文主内,武主外,长年不再皇帝身边,自然没有多少感情,而且功高盖主,文官的花言巧语就很有可能让一个国家损失一名得力干将。还有很多时候,只要国家局势动荡,不少学生就会上街游行,很容易就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做出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来。很多读书人,社会经验不足,只是理论...

历史上的文人为什么总是会被说是误国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古话,是说有些人不切实际纸上谈兵,但实际上却无法对国家做出有效的贡献,反而是一心做实事的人更能振兴国家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书生误国”
现实和理想中的状态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可以说,是书生误国的一个很经典的例子。2.朱熹。一提到朱熹的时候,肯定很多的人认为,怎么可能是朱熹呢?朱熹作为我们唐宋时期十分结杰出传播我们儒家文化的大学问的人,怎么会成为祸国殃民的书生呢?虽然朱熹为儒家学说在我们中国的传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就...

为什么总有人说文人误国呢?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朝堂上大多是文人,有时候就是因为他们才耽误了很多重要的事情,比如耽误开战的时机,还有就是不利于时代的创新。一、文人过于空谈道理因为科举制度可以让很多社会底层的人有翻身改变命运的聚会,所以很多人终其一生也在科举考试的路上。但是他们走这条路的唯一方式就是读书,而且很多都把所有的实践花在...

为什么说“文人误国”
因为国家的兴衰成败需要找到一个替罪羊,惹最高统治者显然不妥,因为中国人的首要政治道德就是要求臣子忠君,不得随意批评和评价皇室,骂以前的皇帝也可能会让当前的有权大爷不爽;惹武夫也不太合适,没准马路上就被大头兵打了黑枪。所以,只好骂骂女人、文人这些伤害值比较低的人群咯 ...

有种说法叫文人误国,为什么?
所谓的文人误国,大概是指那些太过重文轻武的朝代了。文人权势过重,势必会导致朝廷内部拉帮结派,想要弹劾哪个武将就弹劾。就比如承受了“莫须有”罪名的岳飞,那这样,武官还要在文官裤裆子底下讨生活,就会形成极不平衡的局面,不利于朝政。另外若是武大于文,那也会造成危险的局面。就比如...

盘点历史上那些经典的书生误国案例
文人相轻,书生误国,莫过如是。3、理学创始人朱熹 朱熹篡改儒家学说,创造了一派忠君而不是忠国忠民的愚忠思想,他的学著演变出八股文。使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陷入黑暗!看看宋朝之前的中国历史多么辉煌灿烂,中国出了多少伟大的文人。朱熹之后,中国再无成就斐然的文人。宋朝以后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不...

三都水族自治县19286831652: 历史上有哪些"书生误国"的典型代表 -
驷汤托马: 赵括纸上谈兵. 文天祥除了气节比较高不投降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能力,每次打仗都败仗. 清朝的清流派像翁同龢反对洋务运动.

三都水族自治县19286831652: 书生误国指的是中国古代哪些人 -
驷汤托马: 我印象中就是明朝建文帝那一帮大臣,要不是他们书生之见建议削藩,朱棣不会那么快反.比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三都水族自治县19286831652: 历史上说文人误国有这么回事吗? -
驷汤托马: 你认为现在的人比起汉唐时的人有血性吗 一代代的血性 阉割在那些所谓的文人手里 误的是我们的华夏族

三都水族自治县19286831652: 为什么说王衍清谈误国? -
驷汤托马: 清谈是魏晋时期的一种风气.所谓清谈,是指对玄学的漫谈,主要对《庄子》,《老子》等谈,清谈主要自己的观点新即可.官员们不专于政务,而是把精力放在这些虚无飘渺的东西上,致使官场效率低下,国家的执政荒废.王衍只是当时的清谈名士而已,他只是当时晋朝官场的一个代表.这样的官场能不误国吗?

三都水族自治县19286831652: 为什么说“文人误国” -
驷汤托马: 因为国家的兴衰成败需要找到一个替罪羊,惹最高统治者显然不妥,因为中国人的首要政治道德就是要求臣子忠君,不得随意批评和评价皇室,骂以前的皇帝也可能会让当前的有权大爷不爽;惹武夫也不太合适,没准马路上就被大头兵打了黑枪.所以,只好骂骂女人、文人这些伤害值比较低的人群咯

三都水族自治县19286831652: 历史上说文人误国有这么回事吗? -
驷汤托马: 当然有.远至王莽妄套经典,硬将汉制全盘改为周制;近至明清各种党争,

三都水族自治县19286831652: “书生误国”这句话从何而来?求详细解释
驷汤托马: 害死岳飞的秦侩是书生,害的北宋灭亡的也是书生.主要还是有知识分子的劣根性,因为在古代这些人念书念的体能不好,很少出国看外面,而皇帝对武将不能够很信任.正因为书生读多书了,看上去就是那么懂礼貌,皇帝喜欢听书生的话,往往国难当头的时候,需要国家拿出决策,基本上决策的DD都是书生来制订,而制订的东西不切合实际.导致国家灭亡!!而后,就有书生误国之说

三都水族自治县19286831652: 为什么古人总是说“书生误国”? -
驷汤托马: 他们的想法都是很理想的,并不是特别的现实,如果按照他们的做法去弄的话.肯定会耽误事儿的.

三都水族自治县19286831652: 百无一用是书生吗? -
驷汤托马: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耳熟,但是往往不能详.譬如,赵括输掉长平之战,葬送赵兵四十万,马谡失街亭,断送蜀国战略先手,都是书生误国的著名案例.人们常以一句“纸上谈兵”来说明书生什么性格坏了事,为什么决策误了国.决策依靠“...

三都水族自治县19286831652: 史上著名亡国皇帝 -
驷汤托马: 李煜即南唐后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莲峰居士、钟峰白莲居士,徐州(今江苏徐州)人.他是南唐中主的第六个儿子,历史上称他为李后主,祖父就是南唐开国皇帝李弁. 李煜从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