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出自《达摩悟性论》

作者&投稿:堵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出自《达摩悟性论》~

前两句不用解释。
无所不乘,亦无所乘。既肯定,又否定。肯定,是告诉你此法无所不包,一法即万法,乘此一法即可达彼岸,成就不退;否定,是指到达彼岸,证入实相无相,则已无法可取。既然无法可取,也无法可舍,故无所乘,亦无所不乘,两者互不矛盾,说二即一,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终日乘未尝乘。这是成就以后的境界。日常生活之中,天天用、时时用,没有发觉而已。就象我们的道德规范,大家天天都在用,但很多人并没有去注意它是道德规范。这就是悟道之人为什么与常人没有区别的道理。悟道之人,道在生活中,道在行住坐卧一切时中,道在吃饭睡觉中,道在一言一行中。悟道之后,举手投足,无不充满智慧,无不彰显平淡。所以,道并不稀奇,并不古怪,它很亲切,很平易。最上乘的佛法都是平易的,并不深奥神秘。

  呃,黑旋风老大,原句是“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吧?意思是说,一切诸佛所传的法印,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是一切众生本有的,成佛不会增长一点,下地狱也不会缺少一点。觉悟一切万法的实相就叫成佛,诸佛根据所证到的实相传法,想让所有众生都觉悟实相,觉悟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如果证悟成佛,也是一无所得,证到的都是“自家故物”,都是“本地风光 ”。
  佛讲过演若达多的故事,佛在世的时候,在室罗筏城,有一个人叫做『演若达多』,这个人早上起床的时候,还没有很清醒…就半迷半睡的状态,他去照镜子;那麼他本身没有很清醒,镜子又模模糊糊的,所以他照镜子时,突然间…「唉!怎麼只看到我的身体,没看到头呢?」没有见到「头」啦!他就以为他的头失掉了,到处去找头…这时候有一个善知识过去「啪」——把他头打一下;唉!醒过来,原来「头」还在。 你看,他“找到”自己的头,不是善知识给他的(非从人得),他的头本来就没丢。可是善知识不给他指出来,他就会一直疯下去,以为自己头丢了,各种纠结。诸佛传法也是这样。所以参禅要见到自己“本来面目”。 佛不是东东,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佛是导师,不是上主。佛是你的觉悟之心。 二祖心不能安,跟丢头那哥们儿是一个状况。以为诸佛一定有秘传,要搞到手才会成佛,哪晓得自己本来具足佛性,自己疯了才有烦恼,才想成佛。二祖觅心不得,才晓得无心可安,本来现成,无佛可成。

乘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途径,方法,说到底就是到达如来境地的方法和途径。
文中每个“乘”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无非都是指到达彼岸的方法和途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是一个对立面矛盾的概念,和《金刚经》所阐述的道理一样,用《金刚经》的经文解释:“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根本的意思就是不要执著于到达彼岸的方法,而是要重视彼岸,方法是次要的,最终到达彼岸才是根本的。所谓的“佛乘 ”就是指不执著于到达彼岸的方法,重视到达彼岸的境界。

乘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途径,方法,也可做目的解释。方法和途径。
文中每个“乘”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无非都是指到达彼岸的方法和途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是一个对立面矛盾的概念,和《金刚经》所阐述的道理一样,用《金刚经》的经文解释:“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根本的意思就是不要执著于到达彼岸的方法,而是要重视彼岸,方法是次要的,最终到达彼岸才是根本的。所谓的“佛乘 ”就是指不执著于到达彼岸的方法,重视到达彼岸的境界。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有的感知都空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这个乘字应该没有标准的答案了,要是有,反倒是误了佛法。我的理解乘是思想的境界。


何谓“心中有佛”?“心中有佛”是如何用心?如何表现的?请用经典注明...
对于狂禅,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不知批驳几多了。。。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中说: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炼;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于念念中,常供养十方恒沙诸佛。。。努力莫造作,如此真实不妄语,难可得闻,闻而能行者,【恒沙众中,莫过有一】。行而能道到者,【亿万劫中,希有一人】。...

佛渡有缘人是什么意思
是应机语。正如《六祖金刚经口诀》开示:“大乘者智慧广大。善能建立一切法。最上乘者。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涅般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亦名一切智。亦名无生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渡有缘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佛能渡人吗?
说到底还是自渡,外在的一切都是助缘。佛渡人其实是在渡自己。宇宙全息,万物都是连在一起的。 另外,关于“佛”的解释是: 佛者,弗人,不是人的人。不是人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不是人的人是没有任何相状的人。没有任何相状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没有人的相状,却有人的意识思维的人就是没有...

谁能给我发点心经,之类的佛经,安心定神的。
又云如来五眼者何?答: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著,于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又云:大乘、最上乘,其义云何?答:大乘者是菩萨乘,最上乘者是佛乘。又问:云何修而得此乘?答:修菩萨乘者,即是大乘。证菩萨...

什么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今略说之。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

经上说,自心是佛,那么我一心念自己的名字,是否可以成就?
这其实是《金刚经》的高度决定的,佛在经中已经讲了,是对大乘者说,是对最上乘者说,这可不是鼓励大家的安慰法,而是真实的情况,是对最高智慧的批驳分析,如果讲《金刚经》是在山顶上才可看到的风景,那后世众多注释则是处在各个角度,各个高度对它的见解,当然如看景一样,不能说不对,但绝不全面。也就因为如此...

球这篇经文的出处,最好也给出它的唱诵!!!
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

佛教如何降伏其心?怎样才能不动念?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要安住其心。如何安住其心呢?就是要生出“无常心”。就是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就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今略说之:《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应无所...

何谓贪嗔痴?难道修行就可以摆脱一切苦难吗?无欲无求。。如何能做到...
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於三毒,长养於白法,而成於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

求《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全文
“妙生!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他说,如来悉知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不可思议福业之聚。当知是人,则为以肩荷负如来无上菩提。何以故?妙生!若乐小法者,则着我见、众生见、寿者见、更求趣见,是人若能读诵受持此经,无有...

太谷县18073826657: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出自《达摩悟性论》 -
示沸佳和: 前两句不用解释.无所不乘,亦无所乘.既肯定,又否定.肯定,是告诉你此法无所不包,一法即万法,乘此一法即可达彼岸,成就不退;否定,是指到达彼岸,证入实相无相,则已无法可取.既然无法可取,也无法可舍,故无所乘,亦无所不...

太谷县18073826657: 何谓“贪嗔痴”? -
示沸佳和: 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治疗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

太谷县18073826657: 金刚经属于几成佛法 -
示沸佳和: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当乘,此为佛乘. 经云:无乘为佛乘也.

太谷县18073826657: 关于佛理的问题 -
示沸佳和: 劝你读读这个,达摩祖师的〈悟性论〉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

太谷县18073826657: 佛教所说的“三乘”是什么意思? -
示沸佳和: 佛教所说的“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缘觉乘又名中乘 、菩萨乘又名大乘,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 1、声闻乘,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 ...

太谷县18073826657: 佛教的小乘、中乘、大乘、上乘怎么区分? -
示沸佳和: 佛教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这个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讲的.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大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 小乘,亦名声闻乘,谓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人於涅盘者也....

太谷县18073826657: 如是我闻的示例 -
示沸佳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经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

太谷县18073826657: 西藏密宗佛教是大乘还是小乘佛教 -
示沸佳和: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西藏密宗喇嘛教之间的详细区别是什么?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在修行方式、修行目的和佛陀观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看法.所谓“乘”,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

太谷县18073826657: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
示沸佳和: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 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

太谷县18073826657: 菩萨戒内容(菩萨戒内容)
示沸佳和: 1、菩萨戒是大乘菩萨所受持的戒律,又称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属于七众戒以外的别解脱戒.2、其特色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3、因此,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