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雷雨》和《北京人》对艺术观念的异同点

作者&投稿:温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析《北京人》的艺术特色~

简析:《北京人》描写曾氏封建家庭的没落。曾家是衰败的封建社会的缩影。它的确也有过诗书礼仪的鼎盛时代,可大幕启开,各种要账的逼上门来讨债,这颓败的现实,对于它过去的辉煌历史,就是辛辣的讽刺。而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处于诗书礼仪熏陶中的封建世家子弟们精神上的颓败。曾皓,作为大家庭的家长,眼睁睁地看着家道的没落,连挣扎的力气也没有,他唯一关心的是十五年里上了一百多道漆的棺材,认为再漆个四、五遍才勉强可以用,。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如何想法活,而是如何死得体面。曾皓这具封建僵尸正是一个象征:旧社会、旧制度已经行将就木,传统的旧文化也日趋没落,失去任何存在的合理性了。
曾文清天资聪敏,心地善良,但封建士大夫文化教养,已经造成了他精神上的瘫痪。他成天沉溺与下棋、品茶、赋诗、作画、养鸽、喂鸟、游山、逛水的士大夫情趣之中,自以为高雅飘逸,其实是在悠忽中打发生命。这种长期的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使曾文清变得极其懒怠。当然他也有感情上的苦闷。他喜欢愫芳,可是始终不敢真爱她,保护她;不满曾思懿的骄横恣肆,也只能逆来顺受。他被逼外出,但他早已失去了飞翔的能力,有不由自主地回来,最后寂寞地死去。曾文清的悲剧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如何扼杀人的希望,扭曲人的个性,造成曾文清这种徒有"生命空壳"的"多余人"。
曹禺不只是给旧制度唱挽歌,他在清算传统封建文化的弊害时,又发掘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以此作为挣脱封建枷锁,跨向新生活的精神力量。愫芳是体现这种精神力量的典型。在曾家这个恶浊的环境中,她已经消耗了自己的青春,生活是如此冷酷,可她不象曾文清那样敷衍麻木、得过且过,她仍然时时在追索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她那么善良、无私,富于献身精神,尽管自己受苦,却不忘用自己的爱照拂与自己同样不幸的人。她默默地忍受欺凌和侮辱,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执著的追求。在剧本的末尾,作家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写了"没出息"的文清最后归来,使她下定决心与封建士大夫家庭彻底决裂,走出家门。愫芳的出走是时代召唤的结果。
曹禺也给曾家这发着霉的家庭,射进一束光芒。剧中出现了北京人头像的投影,通过住在曾家的人类学家袁任敢之口,说明人类曾经有过令人向往的"北京人时代"。"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他们自由地活着,没有礼教来束缚,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阴险,没有陷害×××××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人吃人的礼教同文明,而他们是非常快活的"。又写了袁任敢和女儿袁圆平等的父女关系,以袁圆和她的同辈、曾家第三代曾霆做对比,展现了两中文明之下所造就的两种人,其中寄托着作家进步的社会观。




谈《北京人》

创作总是有现实生活依据的;但是,它又不是简单地按照现实那个样子去写。创作也是复杂的,这其中有着许多似乎说不清楚的因素在起作用。当你写作的时候,真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那些生活的印象,人物、场景、细节等等都汇入你的脑海之中,在化合,在融铸,在变化,是在创造新的形象、新的场景、新的意境。

我写《北京人》时,记忆不仅把我带到我的青年时代,而且带回到我的孩提时代。那是非常奇怪的,不知怎么回事,那些童年的记忆就闯入我的构思之中。譬如第三幕,愫方和瑞贞谈着知心话,在瑞贞说话的时候由远远城墙上断续传来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在凄凉的空气中寂寞地荡漾,一直到闭幕。我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印象是有生活根据的。在我六七岁的时候,父亲到宣化任镇守使。我一个人非常寂寞,就常常走到城墙上坐着,经常听到那种单调的却又是非常凄凉的号声。偌大的宣化城,我一个小孩子,知道自己没有了亲生的母亲,心情是十分悲凉的。听到那号声似乎是在呜咽,在哭泣。号声引起的是伤痛,是心灵的寂寞和孤浊。我写这一幕时,这种生活的印象和感受便进入形象思维之中,化入这场戏的意境和氛围之中。它当然和我童年的生活有联系,但又不是我那时生活印象和感受的简单重现。

人们总爱问我,你剧中的人物是写的某某人吧?碰到这种发问,我总是不以为然。我常说,我十分熟悉我剧中的人物,但这并不等于说我写的就是生活中熟悉的某个人。《北京人》中的曾皓这个人物,就有我父亲的影子,但曾皓毕竟不是我父亲的再现。我对我的父亲的感情也是很复杂的,我爱他,也恨他,又怜悯他。他是很疼爱我的,他盼着我出国留学。那时,家境逐渐欠佳,他就对我说:“为了你留学,我再出去奔一奔,赚点钱!”曾皓的台词也有类似的话,就是从我父亲那里借来的。还有,曾皓发现文清还偷着抽大烟,于是便跪在文清面前,求他不要再抽了。这个细节也取自我的父亲。我父亲这个人总是望子成龙,他看我的大哥不争气,便恨他。我大哥也抽鸦片烟。有一次,我父亲对我说,“你哥哥又抽大烟了,我就给他跪下,求他!”像这些,我就说曾皓有我父亲的影子。但是,我的家和曾家不大一样,我的父亲也和曾皓不一样。曾家这个封建官宦的世家,曾经是炫耀几代、气象轩豁的望族,而如今却是家道衰微,内里蛀空,徒有其表了。这个家庭,我是有生活依据的。我认识这样一个家庭,它的老主人就颇有曾皓的遗老之风,原先在北平也是颇有名气的官宦人家,现在败下来了,手中还有点钱,便还摆着阔绰的架势,每天去中山公园吃茶聊天。他家少爷、姑娘不少,外表看上去,都是知书明礼的,一到夜晚,少爷们就把家里的东西偷出去卖。曾家的住宅,小花厅的格局,诸如装饰摆设,都和我认识的这一家有点关联,但是,又不全是这一家的。《北京人》中的北平的秋天景象和生活习俗,我是根据剧情费了些思索的。像白鸽的哨响,还有奶妈送给文清的鸽子,北京胡同里的水车的“孜妞妞”的声音,剃头师傅打着“唤头”的声响,我有的用来作为渲染刻画典型环境,有的就融入人物的创造。至于思懿、愫方、文彩、瑞贞这些妇女形象,我记得曾经同你谈过,我很熟悉她们。特别是像愫方这样秉性高洁的女性,她们不仅引起我的同情,而且使我打内心里尊敬她们。中国妇女中那种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我是愿意用最美好的言同来赞美她们的,我觉得她们的内心世界是太美了。说到这里,还可以插入一段故事。大概是一九五七年,中央广播电视剧团演《北京人》,周总理去看戏了。散场后,他请剧团把第三场“天塌了”那场戏重演一遍。总理看完后就问导演说,台词中“把好的送给别人,坏的留给自己”这句,是不是新给愫方加的?导演说,原来的本子上就有。总理说,那就好。在那黑暗的年代里,我就是这样理解愫方这些妇女的,我没有夸张。人都说愫方傻,她怎么能爱上文清这个“废物”?她不是傻,是她心地晶莹如玉,是她忘记了自己。只有“天塌了”她才能改变她的看法。她跟着瑞贞走了,毅然决然地走了,的确是“天塌了”。她总是向往着美好的未来的,离开这个家,也说明她对美好的前途的憧憬和追求。思懿这个人是招人恨的;她的性格虽然奸险,她也有她的难处。她为人惹人嫌恶,但这个“家”是她支撑着。

生活的感受终于化为舞台形象,或者写到剧本里,是要经过许许多多的过滤、透视,经过蒸腾,或是说是发酵才能实现的。这里,既有思想的,也有感情的、心理的因素。在《北京人》中,我不只一次提到耗子。我为什么会写耗子?曾皓老是把儿孙比作耗子:“活着要儿子干甚么哟,要这群像耗子似的儿孙干甚么哟!”我在北方生活,也看到过耗子,印象不深。抗战期间到了四川江安,江安的耗子好大哟,耗子成了灾。我准备写历史剧《三人行》,把搜集来的资料放到抽屉里,想不到资料与一部分稿子被耗子啃啮成了碎片,那是费了不少心思得来的。有一次,耗子竟然钻到我的棉袍子里,吓了我一跳。因之,我就对耗子格外憎恶。吴祖光同志为此曾写过一篇《鼠祟》,他说的是实情。但是,一旦我把耗子写入《北京人》里,就不是我那时对耗子的憎恶所能概括的了,可以说,是那时对耗子的认识,对耗子的厌恶的一种延伸、升华。它含蓄着更多的东西,但又不是直接说出来的,你说耗子是象征什么隐喻什么,说什么都可以,那就任凭群众去联想了,也任凭评论家去分析了。我写的时候,倒没有想得那么多。

我总觉得现实主义的东西,不可能那么现实。在这个戏里,瑞贞觉悟了,愫方也觉醒了,我清楚地懂得她们逃到什么地方去了,那就是延安。但是,我没有点明。她们由袁任敢带到了天津,检查很严,又是在日本占领的地区。这样写,不但要写到日本侵略军,当然把抗战也要连上了。这么一个写法,戏就走了“神”,古老的感觉出不来,非抽掉不可。这个戏的时代背景是抗战时期,但不能那样写,一写出那些具体的东西,这个戏的味道就不同了。这点,我和有些人的主张是不大一样的。现实主义当然要写时代,但不一定把那个时代的事都写进去。写对时代的感觉,我很佩服我的师辈茅盾先生,时代感写得很准确,政治是个什么情况,经济是个什么情况,都写进去了。这个戏是在四川江安写的,写的是北平。要明写,袁任敢带瑞贞走,他是有路子的,他自己可能就是共产党人,或者是靠近党的人士,他装傻就是了。甚至连江泰也知道瑞贞是接近共产党或进步人士的。我不能这样写,我也不愿意这样写,更不能把这些都写个透底。如果这样,我就觉得这样的戏失去了神韵。说得明白些,戏就变了味,就丝毫没有个捉摸劲儿,也就没有“戏”了。说到底,我的体会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路子,并不是说都按现实的样子去画去抄。我还是那句话,现实主义的东西,不可能那么现实。

《北京人》里的瑞贞去的是延安,我没有指明。但在我的剧本前面,我引了唐朝诗人王勃的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隐喻共产党的朋友们的。那时,我已经见过周恩来同志了,他不单是作为一个长我一辈的南开学长,更是作为一个革命家来关心一个年轻作者的。从政治上指点着前进的方向,生活上也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国立剧专也有党的支部,当然是不公开的。我知道谁是共产党员,我不说,我心中明白。我的学生方琯德、梅朵等都是党员,他们每天都到我家里来。从他们身上我受到启示和鼓舞,他们同我讨论着我的作品,那么坦诚那么友爱。我总是怀念江安那些十分清苦但却充满令人温暖的师生情谊的生活。我家的房东,他的大儿子和大儿媳,都是共产党人,都是我家里的常客。我就生活在这些共产党人身边。可以说,写《北京人》是党影响着我。

我曾说过,我喜爱契诃夫的戏剧,受过契河夫的影响。《日出》还不能说有契诃夫的影响,《北京人》是否有点味道呢?不敢说。但我还是我。契诃夫那种寓深邃于平淡之中的戏剧艺术,确曾使我叹服。像他的《三姊妹》,每次读了都使我感动。在苏联莫斯科艺术剧院,我看过演出,更迷恋着他的艺术。但是,只能说是受点影响。我以为学某某艺术家,学是学不像的。契何夫的戏剧,中国是演不出来的,就是演得出,也没有很多人看,学外国人的好的东西,是不知不党的,是经过消化的。不是照搬模仿,而是融人,结合。在这种融入结合之中,化出中国自己的风格,化出作家自己的风格,总之,是引出新的创造来。我说《北京人》受点影响,但我还是那句老话,我写作时,也没想到我是在学习那位大师。

结构特色:
第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剧作所讲述的两个家庭的悲剧、两个荒唐的乱伦故事都与周公馆发生了联系;三十年前的旧事和三十年后的现实都与周朴园有关,而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事纠葛又互相交叉迭映在一起,,使剧本充满戏剧性和传奇色彩,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第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剧作从事件的危机开幕,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以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而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浓缩在早晨至半夜的二十四小时之内,集中在周公馆的客厅和鲁贵的家中发生。全剧周朴园与蘩漪矛盾冲突的主干线索十分突出,由此牵连出的其他线索将全剧八个人都卷入紧张的矛盾冲突之中,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集中严密的结构。
第三,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入胜。剧作中周朴园和蘩漪的冲突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则是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交相钳制,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最后,在三十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戏剧矛盾推向高潮,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这一结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它既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又深刻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雷雨》的独特结构,使作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爆发力大的优秀剧作。这是作者在借鉴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并照顾到我国群众艺术欣赏习惯的基础上,出色地创造而成的。
人物形象解读请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676.htm#3

内容摘要:蘩漪、愫芳,是曹禺贡献给新文学的杰出女性,她们都是活脱脱的人。由于特殊环境和地位,决定人物不同的性格,性格地位不同,就有了各自的行动方式。实际上《北京人》戏剧冲突的错综复杂程度不亚于《雷雨》,在艺术构思上也是显示了不同的风格。
关键词:环境 地位 戏剧冲突 艺术构思
曹禺在谈他的创作道路时,透露出他走上这条路似乎颇有些偶然的因素。然而,这一“偶然,”则一发不可收拾,写出了十多部剧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戏剧艺术大师。
艺术,本来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情感的形象反映。曹禺是一位具有巨大热情的作家。三十年代的中国,革命正处于暂时的低潮,但同时也正酝酿着一场大的变革。当时的曹禺,对黑暗社会的残忍和冷酷充满义愤,为一件件“不公平的血腥事实”而焦灼不安,有“被压抑的愤懑,”他痛苦,他不平,他要在这“残酷的井”里挣扎呐喊,他要为逃脱这“黑暗的坑”而呼号。
这就是《雷雨》的氛围。强烈责任感的支配。灼热的情绪和按捺不住的愤懑就形成了《雷雨》风格的基调。在这思想情感的彭荡中,人物形象也随之诞生了。于是作家选择了蘩漪,蘩漪是“雷雨”。蘩漪,蘩多也;漪,水之纹也。是她首先抓住了作家的想象,在她身上凝结着作家的爱和恨、血和泪,她是作家热情的标志,在她导演下,完成了一幕震撼人心的悲剧,一幕社会历史悲剧。
《雷雨》发表后,获得巨大成功。但曹禺没就此止步,在他以后的剧作中表现了可贵的探索精神。于是他选择了他熟悉的生活,把现实的感受熔铸于一个家庭的生活描写之中中。一九四一年,作家写出了《北京人》。
一部作品,曲折复杂,激烈亢奋,起伏跌宕的情节固然能抓住人,但是写生活、写家庭的日常琐事,写平淡无奇生活中人的活动、矛盾和思想,也能打动人,感染人。
《北京人》就是这样的作品。它绝少那种“张牙舞爪”的痕迹,也听不到作者捶胸顿足的声音,它似乎“平铺直叙,”缺少修饰雕琢,但却丝丝不扣,自然地步步展开,含蓄熨帖,有其内在的哲理和旋律,象首诗,有诗的抒情,诗的意境。在这幅诗一样的生活画卷里,曹禺为我们埋下一颗金子似的心灵。这颗“金子”在那昏黄的屋子里,在那郁闷的环境中闪着光亮,没有她,《北京人》将失去光彩。
蘩漪、愫芳,是曹禺贡献给新文学的杰出女性,她们都是活脱脱的人。
一、特殊环境和地位,决定人物性格。
曹禺认为,蘩漪的个性是“极端”的“矛盾”的,称她为“最雷雨”的性格。的确,她的个性独特到仿佛不近情理的程度,人们为她的奇异而惊讶,但又无法立刻理解她。你说不清这女性是可爱或是可恨,有时你同情她,但觉得或许又不该同情;有时你恨她,但又发现这“恨”没有多长,又为另一种情感所替代……总之,你必须认真地去思索,去体会,然后才能作出你的判断,而这判断又不能只用爱或恨。同情或厌恶等这些词句去简单概括。这个形象,始终吸引着你,牵着你进入各种情感境界里而无法摆脱……这独特的个性所以经得人们细细咀嚼,就在于她的性格是环境中产生的。蘩漪生活在一个仍固守封建秩序的资产阶级家庭里,置身于一个冰冷郁闷的环境中。资产阶级灭绝一切与它相抵的东西,为了金钱,可以干那种伤天害理的事,而封建主义的因素又禁绝一切自由的空气,扼杀一切合理的正当的要求和行动,窒息着一切生的气息,活的生机。蘩漪则是个受新思潮影响,向往美好的热情的女性,她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所期望的爱情,有自由支配自己行动的愿望,但这都与环境格格不入。这热情美丽聪慧的心灵,在这监狱式的公馆里被磨得畸了形,她变得乖戾、阴鸷和极端,似乎为人所不能理解了。
愫芳则恰相反了。这是一个怎样沉默的女性啊!她性格似乎是柔弱的,整天忍气吞声地过日子,犹如深井一样沉静,不起一点波纹。她有异常惊人的忍耐力,承受着生活对她的超乎寻常的凌辱和压力而默默地生活着……她是异常“缄默”的,这也是由她的特殊环境和地位决定的。她生长在一个江南世家,父母早逝,她伶仃孤独,寄居在亲戚家里。她从小受着旧式教育,知书识画,但却背负着一套相当重的封建伦理包袱,在这破败的封建士家的姨妈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忧苦生活。
二、性格地位不同,就有了各自的行动方式。
愫芳和蘩漪,尽管性格上有天渊之别,环境、地位各异,但她们都没得到她们所期望的东西——人格和爱情,她们都受着两代人的欺负、压抑、凌辱,由于性格地位不同,就有了各自的行动方式,从中也体现出两幕剧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周公馆里,周朴园具有绝对的权威,这个靠发断子绝孙财起家的大资本家,在思想感情上与封建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他冷酷、自私、专横、虚伪,为了维护他那所谓“平静”和“圆满”的家庭秩序,他窒息着一切自由的空气。蘩漪在家庭里是女主人,她可以支配一切,可以任意挥霍钱财,但是就是不准有任何违抗周朴园意愿的举动,一切要成为“服从”的榜样。可以想象,十八年来她在这阴冷。残酷、专横的环境里是怎样熬过来的了。这还不够,还有那“象父亲”的周萍,在玩弄她后,又要抛弃她,想一走了之。她这一形象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然而,蘩漪采取的方式不是消极待毙的,她的“雷雨”般的性格决定了她不会这样做。她反抗着,抵御着,步步设防,把欺侮降低到最低程度。当一切都无济无事时,一种绝望后的竭斯底里的疯狂报复性终于爆发了,彻底轰毁了这所谓圆满的家庭秩序。在她这一抵御、反抗、毁灭的贯串动作中,表现在剧中的气氛是那么抑郁、激烈、惊心动魄,具有一种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紧迫感,这是人物失望和痛苦、压抑和愤懑之火烧炙的心壁熔浆的喷发,这样,人物“雷雨”般的性格也得到淋漓尽致地表现,形成了剧作特有的氛围和艺术风格。
愫芳的表现则不同,她也受着两代人的压抑,在寄人篱下的地位上,她几乎是生活在处处有预伏着的阴谋,周围满是芒刺的环境中,年长一辈的曾皓,是这个家庭中权势和精神的代表。但他也象这象征着封建堡垒的家庭一样,是又老又朽,经不志任何风雨的空壳。由于经济与权势的日益颓败,于是封建的诗礼信条就成了他精神寄托和借以矜视一切的资本,成为维护这摇摇欲坠的家庭的手段。但这是多么软弱无力啊,钱囊空虚,穷,成了对他的最大威胁,他怕儿媳,甚至怕儿女们,怕他们给他难看的脸色,因为他知道自己已没足够的尊严使他们服从孝顺了,他怕死,自私,又虚伪,自己行将就木,却涎着老脸,拼命抓着一个柔弱、孤苦无告的愫芳不放,把她当作自己的拐杖,服侍他,几乎成了他的贴身女仆,让她承担着她不应该承担的角色。如果说肉体上的痛苦尚可忍受,精神上,心灵上的摧残实难忍受了。愫芳在这里耽误了自己最宝贵的年华,三十岁了还未出嫁,这哀愁痛苦可想而知的,但曾皓非但没有表示过任何关心,为了达到自己卑鄙的念头,反而经常不断地在她那受伤的心灵上下刀子。第一幕的“说嫁”和第二幕的中秋节夜晚,曾皓与愫芳的单独谈话就是例子。他装作一副哀怜样,利用愫芳的年岁和孤单的处境一步紧一步地蹂躏着她那善良而又痛苦的心,象幽鬼一样纠缠着她,啃啮着她的灵魂。在这令人发指的凌辱中,我们可怜的愫芳,只有左右招架,用哀求的声音,用从心里流出的痛苦的泪水来作无谓的抵御,“我今天没有冒犯您老人家啊!”多么脆弱的声音,多么悲凉的语调,看到这里观众的爱和恨,同情和愤怒的感情潮水几乎是倾泼出来了。而这种效果,是通过极其平常的,沉缓的但有内在压迫力的对话来达到的。
如果说曾皓对愫芳的欺侮还是包藏在一种较含蓄的言行里,他这个表面知书达理的老夫子,不得不摆出些体面的老者的虚伪架势,在一些场合上,他还有所顾忌的话,到了大奶奶曾思懿那里,情形就不同了。有人说她像《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这不是没有根据的。她有才干,有旺盛的活动能力,但生不逢时,在这四面楚歌的家庭里,她无处施展。但在这公馆的“一群废物”的人里,她可算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支撑着这腐朽门庭的铁碗人物了。在这环境中,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性格。她势利贪财,虚伪泼辣,尖刻狠毒。在家庭中,她最苦恼的是没有征服丈夫,而这主要原因她认为是来自愫芳。于是她无一刻不在旁讽讥,指鸡骂狗,时时挖苦愫芳,而且惟恐刺人不伤,蜇人不痛。而愫芳往往在经历一场场刀林箭雨的袭击后,心中压满了多少委屈、痛苦和羞愤啊,她常僵立着,低着头,嘴角抽动着,然后又不声不响地把这难以容忍的欺辱收纳起来,吞进肚里,不让半点表露在外,实在逼得过甚时,在明白人面前她只想“痛哭一场”,只想通过眼泪把心头的哀痛愁怨排泄出来而已。那么坚韧的性格!有时她的忍让简直难以饶恕,观众对她的同情有时达到了怨恨的地步。然而,这就是愫芳,这是她特殊性格决定了的独特的抵御方式。而作家在用冷静平和的笔触刻画人物内在的心理感情中,也形成了戏剧的舒卷而恬淡风格。
三、实际上《北京人》戏剧冲突的错综复杂程度不亚于《雷雨》。
读《雷雨》,蘩漪喝药,四凤说誓,周萍与四凤雨夜的会面,周朴园令周萍认侍萍……那种场面,那种气氛真令人喘不过气来。再读《北京人》,愫芳说嫁,文清与愫芳夜会,曾皓中风,文清回来,愫芳出走……也不乏浓烈的场面,但《北京人》不象《雷雨》那样,《雷雨》是把人物纠葛都交织在血缘关系之中,作家的热情思想都倾注于人物性格感情、情节的组织和提炼之中,并通过人物“雷雨”般的性格,通过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所激起飞溅的感情浪花表现出来。谁不为那郁热逼人、气闷窒息的暴雨将至的氛围以及由此联想到那沉郁的周公馆的环境而烦燥不安!谁不为那热烈紧张、剑拔弩张的对垒而揪心拭目!谁不为那美好纯洁的心灵受到摧残甚至死于非命的场面而潸然泪下。恨从心起!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剧情大起大落,跌宕多姿,表现为高度的紧张性;而《北京人》则是把日常生活的冲突提炼出来,让尖锐的矛盾埋藏在不那么尖锐的生活中,写得平直自然,含蓄蕴藉,但又那么具有内在的紧张性、威逼感。虽也有冲突表现得较露的,如第三幕的“退信”,但多是通过抒写生活,通过人物性格的发展而展开的潜在的、内在的矛盾冲突,“说嫁”一场,就是一场在特定场合下的一切矛盾冲突的心理战:由一文青和愫芳有那么点幽隐丝连的情感,使思懿恨死了愫芳;公公死命攥着那红皮本存折而不愿公开,对思懿这个视财如命的人来说,也是件大为不满的事,于是思懿把愫芳的婚事提出来,表面是关心愫芳,实际上是为了把愫芳推出曾家,以掐断文清的幽思,同时又撤掉了公公的“拐杖”,以打击公公,一箭双雕;而曾皓也深知大奶奶的厉害,不敢当面得罪她,就利用愫芳的善良心理和性格弱点,坚持要愫芳当众表态。这样既达到了缠住愫芳的目的,又给了思懿暗暗一击;江泰则要打抱不平,他真诚希望愫芳出嫁,以逃脱这非人的境地……
这里,似乎是采取关心,商量的平和方式,没有风狂雨暴般的高潮,但各人怀着不同的机谋和隐衷以及他们各自在特定场合所采取的特定表现方式,使每个人都心照不宣,具有一方咬住另一方的强烈的动作性,充满了紧张性和危机感,充满着火药味。以此把一个大家庭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物纠葛的复杂性、微妙性揭露着淋漓尽致。在这场戏里,愫芳是焦点,是替罪羊,他们各自居心叵测的对话,都象一把把利箭狠刺着愫芳的心,引起人们无限的同情。这里,作家并没有加入自己任何主观的评判和说教,作家那诗样的情怀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人物的冲突而自然流露出来的。剧情平和,但却引人入胜,富有无穷的韵味,这正是作家所追求的理想和美学境界,作家把人物性格、言行与剧的风格融合得那么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四、在艺术构思上也是显示了不同的风格。
《雷雨》是采取事件集中于几个人物身上一贯到底的写法,几个主要人物都有可以独立出来的故事,都有自己的贯串动作。作家只截取矛盾最后爆发并转化的一段来集中表现,而这些事件和人物性格的矛盾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则在情节展开过程中予以展现,彼此交错,互相衔接,前后呼应。蘩漪是组织矛盾、推动剧情发展的人物,她把侍萍召到公馆里,就挑开了侍萍两代人三十年前后遭遇的帐幕,揭露控诉了周朴园的罪恶;她死命拖住周萍,反抗周朴园,又是一曲争取独立人格和人的尊严的悲壮的歌(尽管这首歌旋律是那么低沉微弱),这性格的多面性、情节的丰富性和一贯性,这使剧有一种回环交错,波谲云诡,一气呵成的气势。作家的愤怒已不可遏止了,他要迫不及待地渲泄出自己强烈的感情。这种心理状态也影响着整幕剧的结构和风格。
《北京人》则相反。这里,作家并没有安排什么重大事件,从而把人物都卷入其中,以产生激烈的紧张的戏剧动作,甚至场面的转换、事件的发展似乎都没有逻辑的联系而是让每个人物按自己的意向、自己的性格发展进行活动,互相交往,通过人物之间错综的关系去把不同的画面衔接起来,组成一幅完整的生活画面。在那间小花厅这唯一场景里活动着的十多个人物,他们各自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言行,各种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却又交织成情节的起伏跌宕,有时有些场面似乎并没有充分展开,而由于新的人物新的事件的出现而中断,这就使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并不是一贯到底的,而是此隐彼现、时断时续却又互相影响、交错向前推进。如第一幕,愫芳出场之前,思懿和文清就愫芳的“婚事”闹口角,愫芳出场了,思懿马上满脸堆笑,说了一大通言不由衷的奉承话;临了,愫芳发现被老鼠咬破了的文清画的山水画,并且表示要给“补补”,却被这嘴如刀子的大奶奶冷嘲热讽,使愫芳进退维谷;之后瑞贞上场,思懿又把火力转向刚从娘家回来的瑞贞,愫芳从中调停,思懿又找到了借题发挥的机会,在教训瑞贞时,指桑骂槐:“……这种女人我一看见就知道想勾引男人,心里顶下作啦!”顺便朝愫芳心头踩一脚;以后话题转到曾皓的病,思懿又借新题,在愫芳和文清的关系上砍上一刀,然后,才心满意足地走了……
这里,人物并不是卷入重大的冲突中,而似乎都是些日常事件的纠纷,但却矛盾纷呈,危机四起,连成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这幅画的风格又不是浓烈的,而是一种清淡的、田园牧歌式的风格。
一个有正义感、有良心但思想认识水平又没达到一定高度的作家,置身在罪恶的社会里,就只能停留在批判上。但如果作家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就能站在更高的高度,预示或预感到生活发展的趋势来。
《雷雨》和《北京人》正是这样。蘩漪在整幕剧中一次比一次强烈的反抗,实际上是她一次次失望而最后绝望的心理过程,最后不得不毁灭一切,这也体现出作家追求出路的一种迷惘,是作家的局限。到了《北京人》,作家较之前者更能真切地把握住了生活的主潮,他发现了这不合理世界的喜剧性,因为历史发展到这时,也把曾皓、曾思懿之流变成了喜剧对象;而在那悲剧的环境里受压抑的人终于也忍受不住而跨出新生的艰难的第一步。愫芳,作家在安排这个形象的体系中,有着对生活真正进行着艰难而富有诗意的探索,她在思考着“活着是干什么呀”的人生课题,这个富有哲理性的探索声音,象抒情诗那样伴随着她,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追求这个人生的奥秘。她对爱情的追求也是这种追求的一个部分,这是愫芳出走的始终贯串于剧中的一个潜在因素。所以,如果生活的重压她还能承受的话,那么,当寄托着她的一切希望的文清被外面的风浪打回来时,她的“快乐的梦”就破灭了,天塌了。她说过,人总有活不下去的时候,在“娶妾”一事的触发下,她终于也说出:“这是监牢”“我是应该走了”,在文清毁灭的同时,她迈步走向新的生活。作家虽还不能说已明确知道革命是什么,但他已“朦胧地知道革命在什么地方”。于是他就无需象《雷雨》那样的“捶胸顿足”、那样明露地、急不可耐地宣怨泄愤,而是满怀信心地让他的人物各自走完自己的路,找到自己应有的归宿。这反映在艺术风格上也必然是含蓄、内在的、富有诗意的,让提炼的、流动着的生活去阐明和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和愿望。
所以,《雷雨》和《北京人》相比,后者不仅在艺术技巧上更加圆熟,更加高超,而且也表明了作家在思想上也大大进了一步。如果说《雷雨》愤怒揭露和控诉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那么《北京人》就是宣判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崩溃。作家是含着微笑、满怀希望写出这生活发展的必然趋势来的。这蕴含着的深厚的思想力量、富有情感的艺术形象以及塑造这些形象过程中所形成的属于曹禺自己的艺术风格,是曹禺剧作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的原因所在。


比较《雷雨》和《北京人》对艺术观念的异同点
所以,《雷雨》和《北京人》相比,后者不仅在艺术技巧上更加圆熟,更加高超,而且也表明了作家在思想上也大大进了一步。如果说《雷雨》愤怒揭露和控诉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那么《北京人》就是宣判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崩溃。作家是含着微笑、满怀希望写出这生活发展的必然趋势来的。这蕴含着的深厚的思想力...

曹禺的作品
曹禺的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王昭君》等。1、《雷雨》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2、《日出》《日出》是近代剧作家曹禺创作的戏剧,该剧1936年6月在《文学季刊》第一期开始连载,同年10月首次出版。3、《原野...

曹禺的四大名剧是什么?
01 《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曹禺剧作中被誉为“四大名剧”的是《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其艺术功力所达到的境界,迄今为止,尚无人能超越,而创作时他仅有31岁。1934年曹禺的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

《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被称为田汉的四大名剧,是...
曹 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现代话剧住主要的代表作家之一,曹禺及其代表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另有剧作《蜕变》等,并将巴金小说《家》改编为话剧。

《北京人》、《雷雨》、《日出》三个话剧剧本的作者分别是谁?各是哪...
作者都是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都是剧本。1934年《雷雨》(曹禺的处女作)问世,1936年发表,文生(可能是出版社);1935年《日出》完成,1936年曹禺发表,文生;1941年《北京人》完成,1941年发表,文生。

曹禺的四大戏剧在主题阐述上有什么区别
主题在家庭和社会矛盾的表达上有很大不同。《雷雨》叙说了家庭矛盾和纠葛,又痛斥了腐朽顽固的封建家庭,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时代问题;《日出》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强烈爱恨情仇和对东方红日的热切期待;《北京人》反映封建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生活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

曹禺的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等还有什么?
曹禺的代表作品除了《雷雨》、《日出》外,还有《原野》、《北京人》。1、《原野》通过一个复仇的命运悲剧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对“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对神秘宇宙的哲学思考。为了戏剧化地传达这种认识,《原野》借鉴了西方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段,参考尤金·奥尼尔的戏剧《琼斯皇帝》,并结合本民族的欣赏...

曹禺作品有哪些
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1、《雷雨》《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

如何理解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等话剧中的诗 ...
《北京人》实际上是曹禺先生走剧创下坡路。雷雨"作为一种以"郁闷,压抑,触目惊心''为特征的意象在《雷雨》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雷雨,,既是作品人物性格特征的象征,也是整个戏剧的氛围和剧情展开的节奏,更是作品矛盾冲突的特征.曹禺这位现实主义大师的戏剧作品,感受最深的是他象征手法的运用.例如《雷雨...

曹禺的简介与作品?
中国现代话剧大师曹禺,本名万家宝,以“草禺”笔名闻名,出生于天津一个落魄的封建官僚家庭,其戏剧种子源于早年随继母在戏院的耳濡目染。曹禺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以《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等作品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他的剧作结构以矛盾冲突为核心,早期剧作如《原野》...

松滋市17378537819: 从《雷雨》、《日出》、《原野》到《北京人》,曹禺创作显示什么样的新的发展和追求? -
严废安射: 题材上由小家走向大家,由家庭走向社会.艺术特色 剧本内容和情节方面,由《雷雨》强烈的戏剧性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但个人感觉他后来的作品更接地气,更有戏剧性,但艺术价值还是雷雨最棒

松滋市17378537819: 曹禺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
严废安射: 曹禹的戏剧语言,精湛优美,简洁含蓄,明白晓畅,细致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高度艺术化的语言.他的剧作,无论是人物对话,体态语,还是舞台指示语言,都独具特色.

松滋市17378537819: 各地戏剧艺术特点 -
严废安射: 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 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 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表现在: 1、 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 2、 地点集中:故事在...

松滋市17378537819: 关于曹禺的戏剧问几个 -
严废安射:1933年《雷雨》1936年《日出》1937年《原野》1941年《北京人》 北京人简介:曾经显赫的曾公馆如今无可奈何的被不孝子老一代的曾皓孙坐吃山空和迷恋他的楠棺木,曾家第二代无所事事,长子...

松滋市17378537819: 论述 《日出》 《雷雨》 《北京人》《原野》 的剧作题目的象征意义 -
严废安射: 《雷雨》中"雷雨"的多重象征意义陈霞(江苏省常州物资学校,江苏常州213001)摘要:"雷雨"作为一种以"郁闷,压抑,触目惊心''为特征的意象在《雷雨》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雷雨,,既是作品人物性格特征的象征,也是整个戏剧的...

松滋市17378537819: 曹禺戏剧的结构模式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为例 -
严废安射:[答案] 发表日期:2006年12月13日 出处:《艺术百家》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戏剧·戏曲》1997年第7期 作者:王晓华迄今为止的曹禺戏剧研究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对曹禺戏剧作品进行逐一的...

松滋市17378537819: 简述曹禺从《雷雨》到《日出》艺术创作的发展 -
严废安射: 曹禺从《雷雨》到《日出》艺术创作的发展: 从《雷雨》到《日出》的变化,是曹禺在《雷雨》取得成功后,试图超越自己的一次大胆尝试.他曾在《日出·跋》中说:"写完《雷雨》,渐渐生出一种对《雷雨》的厌倦.我很讨厌它的结构,我...

松滋市17378537819: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何在
严废安射: 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是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在他之前的话剧先驱者们,大都是以话... 因此,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后的《日出》、《北京人》、...

松滋市17378537819: 美学风格等于艺术风格吗 -
严废安射: 不,艺术包括美术,音乐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