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一句孔,孟名言,这句名言给你了什么启发?

作者&投稿:赞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孟名言~

  孔子的六则语录大致可概要如下:
  第一则:不因富贵或贫贱违仁。
  第二则:“三人行必有我师’\语录中的后两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是“师”的两个方面,即一是从其善者,二是去其恶者。这精神已包涵在“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句中,因为肯定了“人人可师”,而人人又都有善与不善两个方面,那就必须既从其善又去其不善。“从其善”与“去其不善”都是“师”,故而“人人可师”。
  第三则: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这是以河水的不停流逝为喻,彰明自然、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无论运用到哪里,都有积极的认识和激励意义。
  第四则:松柏后凋。当从“真金不怕火炼”方面去理解。
  第五则:身正令行。如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六则:杀身成仁。这里当然要讲究“仁”的实际内涵。


  孟子的六则语录大致可概要如下:
  第一则:做官要为民父母。在今天,应从“公仆”的角度去理解。
  第二则:推善及人,从“仁爱”到“仁政”。
  第三则:与民同忧乐。后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四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这段话的论证逻辑是: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成败因素中,人和是关键;而“人和”的关键则在于“得道”。孟子的“道”,主要就是“仁政”、“民本”。
  第五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百炼成钢”、“磨炼出人才“失败乃成功之母”,这都是符合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格言。
  第六则:民贵君轻。


  [内容述评]

  孔孟的这十二则语录,涉及面很广,内涵十分丰富,但有一核心思想贯穿其中,那就是“仁”。在孔子那里,“仁”主要是做人的标准。<说文):“仁,亲也。”(札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实际上是把这种原本在血缘关系中已有的“亲亲”之心,发扬为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仁心、爱心。他强调不能因为“富与贵”、“贫与贱”而“违仁”,提倡“杀身以成仁”,显然是把“仁”崇尚为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在孟子那里,“仁”主要是善政的标准。他提倡“仁政”、“王道”,实际上是主张用仁爱之心来治国平天下,将“爱人”演化为“爱民”,从而也就形成了他的“民本”思想。他强调“为民父母”、“与民同忧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贵君轻”,显然是把“爱民”崇尚为政治的最高准则。
  不难看出,无论是孔子讲做人,还是孟子讲政治,都是以“仁”为出发点的,从做人到治国,仁爱之心一脉相承,这就是孔孟思想的仁学核心。这仁学的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心性、道德,因而孔子和孟子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人格修养。孔子提倡“好学”,孟子倡导“养气”,都是重视人格修养的体现。在这十二则语录中,不仅讲仁、讲义、讲仁政、讲爱民是讲人格修养,其他几条,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松柏后凋”,“身正令行”,孟子的推善及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都是在讲人格修养。可以说,在重视和讲求人格修养这个方面,集中了更多的孔孟思想精华。
  当然,任何思想都受到时空的限制,都是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结构整体,因而即使是精华,也不可能、不应当全盘照搬到今天来;只能是批判地继承乙但我们决不能忽视汉儒和宋代理学对孔孟思想的阉割,也不能倒脏水时把孩子一起倒掉,而应当像马克思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哲学那样,把孔孟思想中那些具有合理性的内核分解出来,并依据今天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地予以改造利用。事实上,这里所说的“民本”思想、“好学”精神、“从善”意识、“得道”观念、“成仁”节操,只要对“民”、“学”、“善”、“道”、“仁”作出正确的解释,也许都是十分可贵的精神财富;至于“逝者如斯”、“松柏后凋”、“得道多助”、“身正令行”、“生于忧患”等所潜沉的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内涵,恐怕也是永远颠扑不破的。


  [艺术特色]


  《论语》是语录体。《孟子》是论辩性很强的论文,但一经摘录也成了语录。这些语录体现了语录的一些基本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如下两点:
  一、深邃的哲理性
  语录的基本特点是短小。短小而又要有意义,那就必须短而见深,小而有味,包蕴令人深思乃至惊醒的哲理内涵。这里所选取的几则孔孟语录,就因其识见真灼、哲理丰赡而具有历久常新的生命力,o“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以小见大,体现了自然、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揭示了政治成败的根本原理;只要是为了真理。贫富不移,杀身成仁,不就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吗?只要是出于真诚,“为民父母”、“身正令行”为什么不可以作为当官的准则呢?“松柏后凋”、“苦其心志”,恐怕是磨砺、培育真正能担负“大任”人才的必由之路;能否推善及人,能否忧乐与共,恐怕是衡量人心的一杆永远不可或缺的秤。这类哲理名言,千古流芳,绝非偶然。
  二、语言的精练美
  古人云:“通道必简。”这个“简”,就是精练的意思。深邃的哲理内涵,必须通过精练的语言凝结下来,方能成为上乘语录。精练之法极多,就这十二则语录来说,至少有下列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将深远难尽之意溶化在生动的比喻之中,如:‘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等。这类语录的突出特点,就是意理的疆界无边,张力极大,有发人邈思、含蕴无穷之感。二是将正反两个方面凝聚在简明的对偶句中,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这类语录的特点,在于正反对举,意理鲜明,双向·道断,理在必然,从而强化了道理的全面性和精辟性。,’三是不论用什么手法和句式,都要尽可能地凝缩字句,使其像格言、警语那样简洁醒豁,这十二则语录中的许多断语,之所以能成为广为流传的成语、座右铭乃至对联·,语言的凝练美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圆。


  [译文]


  孔子说:“发大财与做高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应当接受。穷困与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抛掉它,就不应当逃避。君子抛弃了仁德,以什么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不能瞬间离开仁德,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要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要这样。”
  孔子说:“三个人二起走路,一定有我可以师法的地方:选取优良的东西跟着学习,看到不良的东西则可以对照着改进自己。”
  孔子站在黄河岸边说:“一去不复返的就像这流水啊,白天晚上都不停!”
  孔子说:“年末天寒,然后就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了。”
  孔子说:“他自身的行为端正,不用强迫命令事情就行得通;他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孔子说:“有志之士和仁义之人,没有为了活命而损害仁义的,只有用自我牺牲来成全仁义的。”
  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肥马,但老百姓却有饥饿的颜色,田野上有饿死的尸体,这就是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相互吞食,人们尚且对其十分厌恶,而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实行政治管理,却不免于带领着野兽来吃人,那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体现在哪里呢!
  敬重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敬重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在自己的手掌之中。
  齐宣王在雪宫召见了孟子。齐宣王说:“有道德的人也有这样的欢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得不到这样的欢乐,就埋怨他们的君王。由于自己得不到欢乐就埋怨自己的君王,是不对的;但作为老百姓的君王而不与老百姓一起欢乐,也是不对的。以老百姓的欢乐为欢乐的人,老百姓也会以他的欢乐为欢乐;以老百姓的忧虑为忧虑的人,老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虑为忧虑。以天下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的忧虑为忧虑,这样而不能统一天下的人,是没有的。”
  天赐良机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不如人心所向。三里长的内城垣,七里长的外城墙,四面围攻它而不能取胜。况且四面围攻,一定会有得到天赐良机的时候,然而却不能取胜,这说明天赐良机不如地形有利。城墙不是不高,城池不是不深,武器和铠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也不是不充足,然而却不得不丢弃城池而逃跑,这说明地形有利不如人心所向。所以说:防民流失不能凭靠封地的疆界,巩固国防不能依恃山河的险要,威服天下不能仰仗兵革的坚利,得到人心者相助者多,失掉人心者相助者少,相助者少到极点,连亲戚也会背叛他;相助者多到极点,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让全天下所顺从的人,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常常不用作战,要作战就一定会胜利。
  舜,是在种田人中发现的;傅说,是在筑墙人中发现的;胶鬲,是在盐民中发现的;管夷吾出之于家臣;孙叔敖出之于船民;百里奚出之于商人。所以说,老天爷将要降下大任务给这个人,一定先要磨炼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饿损他的皮肉,空乏他的身体,有意违背和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以此来启动他的心智,磨炼他的情性,增长他的实际才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取得教训。内心感到窘迫,头脑反复权衡,而后方能有所作为。表征于颜色,兴发于声音,而后方能表达明白。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弼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忧患,这样的国家一定会衰亡。这样就可以知道:生机来自忧患,死亡来自安乐。
  人民最重要,国家在其次,而君王是最轻微的。所以,为老百姓所拥戴就可以作天子,为天子所喜爱就可以作诸侯,为诸侯所喜爱就可以作大夫。诸侯危害国家,就应当废旧而立新。(陶型传)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孔子的六则语录大致可概要如下:
第一则:不因富贵或贫贱违仁。
第二则:“三人行必有我师’\语录中的后两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是“师”的两个方面,即一是从其善者,二是去其恶者。这精神已包涵在“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句中,因为肯定了“人人可师”,而人人又都有善与不善两个方面,那就必须既从其善又去其不善。“从其善”与“去其不善”都是“师”,故而“人人可师”。
第三则: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这是以河水的不停流逝为喻,彰明自然、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无论运用到哪里,都有积极的认识和激励意义。
第四则:松柏后凋。当从“真金不怕火炼”方面去理解。
第五则:身正令行。如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六则:杀身成仁。这里当然要讲究“仁”的实际内涵。

孟子的六则语录大致可概要如下:
第一则:做官要为民父母。在今天,应从“公仆”的角度去理解。
第二则:推善及人,从“仁爱”到“仁政”。
第三则:与民同忧乐。后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四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这段话的论证逻辑是: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成败因素中,人和是关键;而“人和”的关键则在于“得道”。孟子的“道”,主要就是“仁政”、“民本”。
第五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百炼成钢”、“磨炼出人才“失败乃成功之母”,这都是符合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格言。
第六则:民贵君轻。

[内容述评]

孔孟的这十二则语录,涉及面很广,内涵十分丰富,但有一核心思想贯穿其中,那就是“仁”。在孔子那里,“仁”主要是做人的标准。<说文):“仁,亲也。”(札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实际上是把这种原本在血缘关系中已有的“亲亲”之心,发扬为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仁心、爱心。他强调不能因为“富与贵”、“贫与贱”而“违仁”,提倡“杀身以成仁”,显然是把“仁”崇尚为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在孟子那里,“仁”主要是善政的标准。他提倡“仁政”、“王道”,实际上是主张用仁爱之心来治国平天下,将“爱人”演化为“爱民”,从而也就形成了他的“民本”思想。他强调“为民父母”、“与民同忧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贵君轻”,显然是把“爱民”崇尚为政治的最高准则。
不难看出,无论是孔子讲做人,还是孟子讲政治,都是以“仁”为出发点的,从做人到治国,仁爱之心一脉相承,这就是孔孟思想的仁学核心。这仁学的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心性、道德,因而孔子和孟子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人格修养。孔子提倡“好学”,孟子倡导“养气”,都是重视人格修养的体现。在这十二则语录中,不仅讲仁、讲义、讲仁政、讲爱民是讲人格修养,其他几条,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松柏后凋”,“身正令行”,孟子的推善及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都是在讲人格修养。可以说,在重视和讲求人格修养这个方面,集中了更多的孔孟思想精华。
当然,任何思想都受到时空的限制,都是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结构整体,因而即使是精华,也不可能、不应当全盘照搬到今天来;只能是批判地继承乙但我们决不能忽视汉儒和宋代理学对孔孟思想的阉割,也不能倒脏水时把孩子一起倒掉,而应当像马克思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哲学那样,把孔孟思想中那些具有合理性的内核分解出来,并依据今天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地予以改造利用。事实上,这里所说的“民本”思想、“好学”精神、“从善”意识、“得道”观念、“成仁”节操,只要对“民”、“学”、“善”、“道”、“仁”作出正确的解释,也许都是十分可贵的精神财富;至于“逝者如斯”、“松柏后凋”、“得道多助”、“身正令行”、“生于忧患”等所潜沉的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内涵,恐怕也是永远颠扑不破的。

[艺术特色]

《论语》是语录体。《孟子》是论辩性很强的论文,但一经摘录也成了语录。这些语录体现了语录的一些基本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如下两点:
一、深邃的哲理性
语录的基本特点是短小。短小而又要有意义,那就必须短而见深,小而有味,包蕴令人深思乃至惊醒的哲理内涵。这里所选取的几则孔孟语录,就因其识见真灼、哲理丰赡而具有历久常新的生命力,o“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以小见大,体现了自然、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揭示了政治成败的根本原理;只要是为了真理。贫富不移,杀身成仁,不就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吗?只要是出于真诚,“为民父母”、“身正令行”为什么不可以作为当官的准则呢?“松柏后凋”、“苦其心志”,恐怕是磨砺、培育真正能担负“大任”人才的必由之路;能否推善及人,能否忧乐与共,恐怕是衡量人心的一杆永远不可或缺的秤。这类哲理名言,千古流芳,绝非偶然。
二、语言的精练美
古人云:“通道必简。”这个“简”,就是精练的意思。深邃的哲理内涵,必须通过精练的语言凝结下来,方能成为上乘语录。精练之法极多,就这十二则语录来说,至少有下列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将深远难尽之意溶化在生动的比喻之中,如:‘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等。这类语录的突出特点,就是意理的疆界无边,张力极大,有发人邈思、含蕴无穷之感。二是将正反两个方面凝聚在简明的对偶句中,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这类语录的特点,在于正反对举,意理鲜明,双向·道断,理在必然,从而强化了道理的全面性和精辟性。,’三是不论用什么手法和句式,都要尽可能地凝缩字句,使其像格言、警语那样简洁醒豁,这十二则语录中的许多断语,之所以能成为广为流传的成语、座右铭乃至对联·,语言的凝练美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圆。

[译文]

孔子说:“发大财与做高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应当接受。穷困与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抛掉它,就不应当逃避。君子抛弃了仁德,以什么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不能瞬间离开仁德,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要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要这样。”
孔子说:“三个人二起走路,一定有我可以师法的地方:选取优良的东西跟着学习,看到不良的东西则可以对照着改进自己。”
孔子站在黄河岸边说:“一去不复返的就像这流水啊,白天晚上都不停!”
孔子说:“年末天寒,然后就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了。”
孔子说:“他自身的行为端正,不用强迫命令事情就行得通;他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孔子说:“有志之士和仁义之人,没有为了活命而损害仁义的,只有用自我牺牲来成全仁义的。”
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肥马,但老百姓却有饥饿的颜色,田野上有饿死的尸体,这就是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相互吞食,人们尚且对其十分厌恶,而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实行政治管理,却不免于带领着野兽来吃人,那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体现在哪里呢!
敬重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敬重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在自己的手掌之中。
齐宣王在雪宫召见了孟子。齐宣王说:“有道德的人也有这样的欢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得不到这样的欢乐,就埋怨他们的君王。由于自己得不到欢乐就埋怨自己的君王,是不对的;但作为老百姓的君王而不与老百姓一起欢乐,也是不对的。以老百姓的欢乐为欢乐的人,老百姓也会以他的欢乐为欢乐;以老百姓的忧虑为忧虑的人,老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虑为忧虑。以天下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的忧虑为忧虑,这样而不能统一天下的人,是没有的。”
天赐良机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不如人心所向。三里长的内城垣,七里长的外城墙,四面围攻它而不能取胜。况且四面围攻,一定会有得到天赐良机的时候,然而却不能取胜,这说明天赐良机不如地形有利。城墙不是不高,城池不是不深,武器和铠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也不是不充足,然而却不得不丢弃城池而逃跑,这说明地形有利不如人心所向。所以说:防民流失不能凭靠封地的疆界,巩固国防不能依恃山河的险要,威服天下不能仰仗兵革的坚利,得到人心者相助者多,失掉人心者相助者少,相助者少到极点,连亲戚也会背叛他;相助者多到极点,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让全天下所顺从的人,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常常不用作战,要作战就一定会胜利。
舜,是在种田人中发现的;傅说,是在筑墙人中发现的;胶鬲,是在盐民中发现的;管夷吾出之于家臣;孙叔敖出之于船民;百里奚出之于商人。所以说,老天爷将要降下大任务给这个人,一定先要磨炼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饿损他的皮肉,空乏他的身体,有意违背和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以此来启动他的心智,磨炼他的情性,增长他的实际才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取得教训。内心感到窘迫,头脑反复权衡,而后方能有所作为。表征于颜色,兴发于声音,而后方能表达明白。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弼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忧患,这样的国家一定会衰亡。这样就可以知道:生机来自忧患,死亡来自安乐。
人民最重要,国家在其次,而君王是最轻微的。所以,为老百姓所拥戴就可以作天子,为天子所喜爱就可以作诸侯,为诸侯所喜爱就可以作大夫。诸侯危害国家,就应当废旧而立新。(陶型传)

孔子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孟子名言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意思是: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我最喜欢的一句孔,孟名言,这句名言给你了什么启发?
第二则:“三人行必有我师’\\语录中的后两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是“师”的两个方面,即一是从其善者,二是去其恶者。这精神已包涵在“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句中,因为肯定了“人人可师”,而人人又都有善与不善两个方面,那就必须既从其善又去其不善。“从其善”与“去其不善”都...

关于孔孑和孟孑的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道不同,不相为谋。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己所不欲,匆施于人。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1、老吾老,以及人之...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是什么意思?
孔曰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就是说,志士仁人是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孟曰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

孔孟名言名句大全
一、人之忌,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点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毛病,就是自以为是,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其实他自己未必是对的,自己也未必做得到。二、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孙丑下》点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君子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下一句是什么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释义: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道义做到了极点,那么所希望的仁德自然也就做到了极至。全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全句释义: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道义践...

有谁知道"孔曰成人,孟曰取义"的说法.
孟曰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选择义。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有所发展,突出了“义”。他提出“仁义礼智”四端,认为“人之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释义: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道义做到了极点,那么所希望的仁德自然也就做到了极致。出处:《绝命词》作者:文天祥 朝代:宋朝 原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解释: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道义做到了极点,那...

孔孟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孔孟之道的精髓是: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所谓孔孟之道,就个体而言,是弘扬、践行仁、义、礼、智、信等德行;对社会而言,是弘扬中华之德道:即厚生、爱民,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之道。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

我心中的孔孟
孔子篇 一个充满爱心、智慧和勇气的杰出人物,真正做到了“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理论基础,并借此建构了儒学的大厦。孔子曾说过:“仁者爱人。”而一个“仁”字涵盖了儒家的全部思想核心小学时老师讲的孔子的故事让我们稍稍对孔子有一点了解,而孔子的《论语》便...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是什么意思?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是一句出自《论语》的名言。孔子认为一个人还是应该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而成仁便是指在行动中实现有道德的行为,尽量帮助人们。这种行为不在乎功利,不求回报,因此它是一种无尽的奉献。而孟子则觉得这种道德行为应该与追求正义相结合。人们应该通过教育和训练,建立起内心深处的正义感...

共和县15358047906: 你最喜欢孔子的一句名言,并说出原因 -
包筠达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原因:这句话教导了我们要从他人身上看见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的学习与改进.

共和县15358047906: 你喜欢孔子的那些名言,请写下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那句名言是什麽意思 -
包筠达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孔子的名言让人明白了学习与思考是分不开的.而我是喜欢学习与思考,所以我喜欢. 意思: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共和县15358047906: 孟子和孔子最经典的语录是哪些? -
包筠达先: 孔子语录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

共和县15358047906: 你印象最深刻得一句孔子名言()是()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和感受是() -
包筠达先:[答案] 三人行必有我师. 周围的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虚心学习,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共和县15358047906: 你印象最深的刻的一句孔子的名言_______是________,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和感受是______________ --
包筠达先:[答案] 过则勿惮改. 人没有没有过错的,知道它是过错的时候往往就害怕了,不敢,去正视错误.找这样或者那样的借口.孔子说的对,主忠信,过则勿惮改.

共和县15358047906: 作文:我最喜欢的一则名言,怎么写?400——500字左右,急需,要快! -
包筠达先: 我最喜欢的一则名言名言是我们生命中的一小部分,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名言,这些名言可以在我们失落的时候鼓励我们,成功的时候警告我们不要骄傲.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名言.我从小就喜欢一则名言,这就是孔子说...

共和县15358047906: 写出孔子的一句名言谈谈你你的启发 -
包筠达先: 孔子一生勤奋好学,他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他谦虚好问,经常告诫他的门徒: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共和县15358047906: 以你感受最深的一句孔子的名言写一篇作文,并写出这句名言对你的启示,要450字以上. -
包筠达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意思是,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儒家的信条之一,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句孔子的名言.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说:因为...

共和县15358047906: 以你感受最深的一句孔子的名言写一篇作文,并写出这句名言对你的启示,要450字以上. -
包筠达先:[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意思是,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儒家的信条之一,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句孔子的名言.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说:...

共和县15358047906: 你喜欢孔子的那句格言?为什么? -
包筠达先: 知耻而后勇 因为真正的敌人,是自己的内心.意识到自己的不对,才能有针对性的改变自己,也才能勇往直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