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社会各界对战后中国的历史走向问题引发大讨论

作者&投稿:谭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近代中国被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强行裹进西式近代化的浪潮中,西方的事务、制度、思想如潮水一样涌入中国。
客观原因:
1、经济方面自洋务运动以后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开始,工业化会改变社会面貌的。
2、政治方面变法维新运动促进了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至少中国封建统治有所松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对于后来辛亥革命的促成是不可小视的。
3、近代以来思想文化方面西方思潮的涌入,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生活习俗方方面面的变化。

扩展资料
一、解放思想: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二、开放格局
1、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的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改革开放

具体可以看看这些内容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希望对你有帮助
还有下面的这些观点:
一、关于“中国近代”的概念严格说来,“近代”这个词,并不是社会发展史上指称某一确定历史时期的科学概念。使用上很不统一。一般而言,就欧美目前来说,是把它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期作为“近代”的开始。所以世界历史是把最早的资 产阶级革命爆发(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近代”历史开端的标志。但中国情况不同。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把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发端,并不是由于这个时候中国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的封建生关系的程度,因而导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就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那样。而主要是由于外来的侵略。引起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把中国推到一个与过去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半封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这个社会虽然后来也产生了资产阶级,也曾有过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阶段,但是难以说它是一个完全的资 本主义社会。只是从中国历史发展阶段来说,它约略地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范畴。这样说来,就是把半殖民半封建的一个社会历史阶段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当然,国外有的历史研究者不这样看,他们把中国近代的起点上推到十七世纪中叶清朝建立的时候,一方面强调与西欧历史分期的对应性,另一方面又是意在把中国近代史的主题说成好像是中国国内的民族矛盾。这是不科学的,我们还是着眼中国社会的特点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阶段作为中国近代。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从1840年开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才告结束。那么是不是应该把整个这一时期都算作“中国近代”史呢?从科学意义上讲,应该是这样。这一观点,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例如荣孟源在1956年写的“关于近代史分期问题”一文,就明确表示赞同中国近代史的断限从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的意见)后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到现在看来,应该说得到了基本公认。但是从教学习惯上,一般还是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把这段历史划开,前半段作为“中国近代史”。后半段归入“中国现代史”。也就是说,只把旧民主主义阶级归入“中国近代史”,而把新民主义革命阶段归入中国现代史。虽说这两个阶段确有不同的特点(主要是革命领导力量不同),但社会性质并没有变,都应划在中国近代历史时期。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问题。二、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和中国古代历史相比较,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呢?第一,它的历史变化非常迅速和剧烈中国古代历史时间漫长,内容丰富,但从历史发展的宏观方面,也就是生产方式、政治体制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看,应该说是处于长期相对停滞的状态,变化非常缓慢,外国一些学者对此大感惊异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叹“中国真是保存胎儿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尔曾这么说:“中国历史本身没有什么发展,因此我们不必再与闻该历史的各个细节方面。”当时德国还有学者说:“在我们面前的中国它没有过去,而是一个我们古代就认识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样存在的国家。”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朗克(1795-1886)的说法更典型:“中国人民永远静止的人民”(见《中外文化交流史》页118-119)当然,这种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历史偏见,但确也反映出,与外国古代历史相比,中国古代历史变化较小。中国近代历史就不一样了。算到新中国成立也不过110来年的时间,而历经新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阶段,可以说是飞跃式的变化。除了社会性质,革命阶段的变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现出来,譬如,单说我们要讲的近代80年中,就发生了不下十余起震荡全国甚至有国际影响的战争、事变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争。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变化之剧烈,我们学习当中应注意体察。第二,它的社会变化非常复杂这种复杂性主要源于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单一的社会形态。它的表现可以分这么几点来大致看一下:(1)表现在生方式上。中国近代始终处于旧的生产方式衰败而末死亡,新的生产方式产生而末壮大的状态。封建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呈衰败趋势,但封建经济的基石,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自然经济,始终没有完全瓦解,相当一部分穷乡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这种痕迹仍比较明显,而应该作为社会上新的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生产,却主要又不是来源于明末清初以来曾经孕育于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这种萌芽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几乎都被摧残殆尽),而是由依附于洋务派所办的民用企业的商股和较小规模的商办企业,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主义束缚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的,很有限,在社会生产中始终未能占主导地位。而外国资本则比民族资本要强得多。这样,中国近代的社会经济就有地方经济、小农经济、不同成份的资本主义等经济多种形态。总之在近代中国始终是多种经济并存,并不是一种生产方式出现就代替了旧的生产方式那么单纯。(2)表现在阶级结构上。正是基于上述一点,各种经济成份交错并存,相应,也就造成多种阶级力量并存,阶级关系错综复杂的状况。我们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最基本的阶级。而中国近代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另外,还有个别少数民族地区有奴隶主和奴隶、农奴主和农奴的存在,不占主要地位)。而这四个阶级各自内部情况又比较复杂且处于剧烈的分化变动之中。例如官僚、买办、商人等形成的资产阶级,许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资本家二任。农民和工人阶级又有着天然的联系,就是破产农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当了无产阶级的后备军,成为工业无产者。就单说资产阶级吧,阶层十分复杂,可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大部分,而民族资产阶级之中,又明显地表现出上层和中下层的阶层的分野。总之,中国近代的阶级状况是很复杂的。(3)表现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交织。中国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比较单纯,就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而到了中国近代,不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依然作为社会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这对主要矛盾,中国人民肩负了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而中国封建统治者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关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冲突的一面,又有勾结联合的一面,具体情况又因时因事而异,所以,近代中国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格局就十分复杂。(4)还表现在中国是列强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这样一种特别状况。近代中国既不象独立的国家那样,也不象被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样,它是被列国诸国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强各国的社会特点、地理环境、国力强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等条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国的手法、特点也不完全一样,但它们又都力图控制和影响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挟持一派或几派政治势力。在侵略当中既相勾结又相争夺,都想尽多地攫取侵略权益,但又不能独吞中国这块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势将中国置于半殖民地状态。这也增加了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复杂性。(三)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是胡绳同志于1954年在该年度《历史研究》第1期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首先系统地提出的,该文题目就叫《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在此以前,中国近代史著作一般没有作明确的历史分期,多是“纪事本末体”,就是:以重大事件为主干,分若干章分别交待各事件的来龙去脉,评述其成败利钝和历史意义等(像范老的《中国近代史》上册基本就是这样)。这种体裁、体例的优点是能使读者对某一特定史事的全过程有较完整的了解,但由于一般是以政治事件的始未为主题,从而易于忽略与此事件相联系的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且不易显示整个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线索和规律。自胡绳同志发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引起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大讨论,结果 ,胡绳同志在其文中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说”为学术界所公认,几成定论。所谓“三个高潮说”,是基本上用阶级斗争的表现来做划分时期的标志,据此,从中国近代历史划出三次革命高潮时期:第一次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时期;第二次是甲午战后的几年,也就是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时期;第三次是由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到辛亥革命时期;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了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据此分别以每一次高潮为一个中心,将整个中国近代史划分为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段落:一是1840-1864年;二是1864-1901年;三是1901-1919年,多年间不管是教科书还是中国近代通史著作,一般都是这个模式。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从80年代初开始,中国近代史学界就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展开了第二次大讨论。这次讨论是以李时岳同志在《历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的文章为起点的。这篇文章是主张按照如其标题所示来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的,旨在把资产阶级运动的发生、发展认定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人将这种观点概括为“三个阶梯说”。不过,文章中也把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基本线索中的最初一阶。李时岳同志对将他的观点概括为“三个阶梯说”也表示不同意(主要是不同意数码“三”,至于“阶梯”之喻,他表示很欣赏),故我们不妨称之为“四个阶梯说”。“三个阶梯”也罢,“四个阶梯”也罢,反正是突出资产阶级运动这条线索,这一点很明显,这和“三次高潮说”大不相同,是对“三次高潮说”的挑战。具体历史事件上,两者的分歧和差异主要在于:在“三次高潮说”中,没有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而突出了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地位(是第二次革命高潮的主要标志);在“四个阶梯说”中,有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而排去了义和团运动

中国社会史大论战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这与当时特定的理论和历史背景密不可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受到普遍重视,这为社会史论战提供了理论前提。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则直接促成了大论战的发生,“中国向何处去”成为社会各界重新思考的问题。
1
呈现复杂局面
中国革命受到共产国际的指导,社会史大论战之所以在短时间内颇具声势,与苏联领导人对中国革命的不同见解有密切关系。斯大林、布哈林等认为,中国的封建残余势力仍占据优势,应当进行民主革命,以反封建和反帝国主义结合为主;托洛茨基、拉狄克等则主张,中国已经是资本主义主导,革命目标还应包括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及社会各界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中共六大将中国社会性质确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指出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托派分子和国民党改组派则持反对态度。各方各抒己见,由此,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大规模展开。
在论战中,各派围绕当时及历史上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展开了激烈论争,不同问题、派别交织在一起,呈现异常复杂的局面。
2
四个阵营陆续出场
参与论战者大致可分为四个阵营。最先出场的是新生命派。1928年10月,陶希圣在上海的《新生命》杂志上发表《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一文,认为中国的社会性质不能被笼统地称为宗法社会或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宗法封建社会。“新生命派”成员多属于国民党改组派,所以也有“改组派”之称。
1929年11月,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另一重要阵地《新思潮》杂志在上海创刊。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下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希望通过《新思潮》来宣传中共六大的主张,与反对的声音相抗衡。因此,次年5月,《新思潮》出版“中国经济研究专号”,刊登了潘东周《中国经济的性质》、王学文《中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其发展及其前途》等文,指出封建半封建经济在中国占支配地位,认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被称为“新思潮派”、“中共干部派”,代表人物包括李立三、张闻天等中共领导和一些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工作者、左翼学者。
论战中,托派的主要阵地是1930年创刊的《动力》杂志。任曙、严灵峰等代表人物多次在该杂志发表文章,阐明其观点。他们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常有分歧,但总体而言,与“新思潮派”针锋相对,他们都主张中国经济已经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当时也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些人被称为“动力派”。
此外,在论战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阵营,即自称不属于任何派别的个人,如胡秋原、王礼锡、孙倬章、王亚南等。他们的观点虽远不及上述三派影响大,但也在论战中产生了很大作用。
3
从历史角度纵向考察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充分展开后,随即陷入僵持状态,从既有的角度已无法再深入下去。于是,人们转而开始从历史的角度纵向考察中国社会各阶段的社会性质,以期有助于认清现实。
1929年,陶希圣出版了《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和《中国封建社会史》,将讨论延伸到中国社会史领域。在这两本书中,他论述了中国社会史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
1930年,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出版。此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古代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探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为之后各家继续从五种社会形态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奠定了基础。郭沫若的研究也大大提升了论战的学术水准,该书也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1931—1933年,社会史论战以王礼锡主编的《读书杂志》为阵地展开。在此期间,《读书杂志》先后刊出4辑“中国社会史论战专号”,将论战推向高潮,盛况空前。
4
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
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中国历史上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第二,中国封建社会的起讫时间和特征是什么;第三,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实质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与马克思主义所总结的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规律是否一致,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
由于农业是中国的主体产业,农村占据着中国的大部,若能明确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也就容易理清整个中国的社会性质。因此,1934年又引申出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论战中,以《中国经济》杂志为阵地的“中国经济派”认为,中国农村已是资本主义社会。以《中国农村》杂志为阵地的“中国农村派”则认为,中国农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以分析生产关系为主,托派成员则认为应以分析生产力为主。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社会史大论战在1937年基本结束。总体而言,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论述的是现实问题,政治性较强;中国社会史论战则由现实诉求引申到历史问题,学术性较强。经过论战,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得到广泛认同。在此次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被广泛地应用于对中国现实和历史问题的研究中。可以说,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直接促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社会各界对战后中国的历史走向问题引发大讨论
中国社会史大论战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这与当时特定的理论和历史背景密不可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受到普遍重视,这为社会史论战提供了理论前提。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则直接促成了大论战的发生,“中国向何处去”成为社会各界重新思考的问题。1 呈现复杂局面 中国革...

请给我一些关于战争的资料,要短一点!要快一点!下周一就要用!
南疆保卫战也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越两国的陆地边界全长1300余公里,是双方都承认了的已定界。中国人民曾为越南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作出过巨大的牺牲。然而,越南在结束抗美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后,便实行地区霸权主义政策,并把中国视为其推行扩张政策的主要障碍,极力恶化中越关系,迫害和驱赶在越...

二战后日本的发展史
而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却在充分认识客观条件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变了其不利的一面,从而实现了经济的长期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日本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均处于严重的瘫痪和混乱状态,大多数国民在饥饿失业的困境中几乎失去了恢复和重建经济的信心。但事过不久,日本政府...

试比较“管理理论丛林”阶段中各类理论流派的特点和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生产迅速增长,规模扩大;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生产社会化城的不断提高;政府干预经济不断加强。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流派,孔茨称其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社会系统学派 创始人:美国巴纳德(Chester I.Bar...

请求翻译下段文字成英文
various universities and the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all sorts of strengths unite carry on the relief together to thewartime universities students. Relief method many and varied, studiesat school temporarily, the economical relief including thedistribution, works and studies and conduc...

"翘首东望"是什么意思?
拼音:qiáo shǒu yuǎn wàng 同义词:翘首企足 翘足引领 出处:但东望、故人翘首。——宋代 戴复古《贺新郎·寄丰真州》造句:不知各位对战事有何想法,本督师领兵作战二十几年来,一向是举贤纳能,凡是真知灼见,无不翘首东望,佛眼相看。尽管平台尚未正式开通,但社会各界已对这个网站翘首东望了...

看了《都挺好》,你都有什么感触,反应着怎样的社会气息?
苏明玉从小被苏明成看成“毒水母”,被大哥看成“弱势群体”苏明玉从小被苏明成看成“毒水母”,被大哥看成“弱势群体”,但是当家出现问题的时候哥仨是一致对外的,特别是从他仨“对战”舅舅那一段看出,而且当他哥俩工作、生活出现问题的时候苏明玉也是在得知后第一时间帮他们解决。当保姆小蔡上场之后,...

克莱门特·理查德·艾德礼的晚年与身后
马丁·理查·克莱门特·艾德礼在1991年去世后,伯爵爵位则由克莱门特·艾德礼的孙子约翰·理查·克莱门特·艾德礼所继承。虽然《1999年上议院法案》使大部分世袭贵族丧失上议院席位,但约翰·理查·克莱门特·艾德礼仍成功保住自己的世袭议席。克莱门特·艾德礼死时房产值约7,295英镑,对一位富知名度的显要来...

中考历史总复习提纲
济掠夺,社会各界吃现“实业救国”的思潮。 代表人物:状元事业家张謇 第2课 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 背景:1895年春,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 过程: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举人共同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因顽固派阻挠,上书...

怎么看待《一站到底》这类答题类节目?
伙哥觉得《一站到底》这档节目的存在是有着非常大的必要性的,首先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这档节目对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和储备有着非常大的提高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在大家享受轻松惬意的休闲时光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非常多的文化知识,何乐而不为呢?虽然各大电视台所推出的益智类...

滕州市14734757611: 试论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历史走向 -
枝唯艾鲁: 结束战争局面,完成国家统一;选择建国方式,国家体制;经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

滕州市14734757611: 如果没有西安事变,中国历史的走向是什么? -
枝唯艾鲁: 中国历史的走向是由整个历史的大环境决定的,没有西安事变,也一样是现在的样子,这是历史发展趋势,是必然结果区别只在于,西安事变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只是促进作用,没有...

滕州市14734757611: 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有史以来的剧烈变化的原因? -
枝唯艾鲁: 总结一下,就是内忧外患,救亡图存,首先是面对本国的国情的落后腐朽,然后面对外国的侵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被迫走向变革,走向复兴,然后再经历了长期的艰苦奋斗和艰难的生活之后,终于走向了新时代

滕州市14734757611: 一战世界大战对社会主义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一战世界大战对社会
枝唯艾鲁: 1 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2 消弱了老牌帝国主义新兴帝国主义. 3 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 4 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灾难. 5 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

滕州市14734757611: 社会各界对鸦片战争的看法 -
枝唯艾鲁: 整体上有以下几种看法:1.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战争,是不公平的非正义的战争,从此西方帝国主义获得大量在中国的特权,中国沦落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据西方史学界说法,西方国...

滕州市14734757611: 求助三道近代史论述题1.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枝唯艾鲁: 1.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改变的作用: (1)一战对中国社会性质影响: 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但使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形成日本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