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作者&投稿:哀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此句中“之”的用法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译文: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基本字义:

1、往:由京~沪。君将何~?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

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之的笔顺为:

扩展资料:

词组解释:

1、之后[zhī hòu] 

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他们又提出了具体的计划。

2、兼之[jiān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加以。

3、总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政治、文化、科学、艺术,~,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跟社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你爱唱歌,我爱下棋,他爱打乒乓球,~,都有个人的爱好。

4、向之[xiàng zhī] 

过去的。

5、之者[zhī zhě] 

唐 宋 时习语,相当于“之人”、“之物”。

6、上之[shàng zhī] 

治法。

7、则之[zé zhī] 

则:准则,法则。之:代词,这、那。以这为准则。

8、之外[zhī wai] 

之外:zhi(平声)wai(去声):

①指包含原有的基础上,另外的东西,例如:除此之外。

②之无法接触无法到达的距离、程度等,例如:千里之外。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刘绍华
附录 原题7、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1)先帝不以臣卑鄙( )(2)给馈饷,不绝粮道( )8、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两组是 ()① 当世之事 ② 决胜于千里之外 ③ 未知其二 ④ 可计日而待也。 百万之军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以彰其咎 有一范增而不能用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

卢叔武文言文阅读理解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1、黄琬巧对 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

就《论语》中的某个问题或概念谈谈你的理解
因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可以理解为,一条正确的适合自己走的路,一条指导自己人生宏观运行轨迹的路。现在的命理学虽不曾为所有的人所看好,但它以顽强的生命力,从古到今流传下来了,究其原因,便是它可指导你怎样正确的走路。一个人的富贵贫贱其实在命中都有标志,看似平常的八字,实际玄机很...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

高中卷文言文题及答案2015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

郑育子文言文
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 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

有关《师说》古文练习
李氏子蟠,年比,如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

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四)
2.求文言文常识题目 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

古文解释
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二 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注意文中重要的字词,正确理解其含义。参考答案如下: 1.臣以险衅,夙...

知与不知文言文阅读答案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 ②安敢戏君乎: 。 ③如日出之阳: 。 ④臣闻之: 。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

天门市17752458903: 求闻之若此,不落无闻也,是什么意思? -
汝烁吉派: 这句话的意思是: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天门市17752458903: 《穿井得人》中的“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何意? -
汝烁吉派: 闻,即听到.引申为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望采纳~

天门市17752458903: 文言文《穿井得人》的最后一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怎么翻译? -
汝烁吉派:[答案] 听话听成这样,不如不听.

天门市17752458903: “求闻之若此”的“求”是什么意思 -
汝烁吉派:[答案]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求,寻找到、找寻到的意思

天门市17752458903: 求闻之若此的之是什么意思 -
汝烁吉派: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此句中“之”的用法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译文: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基本字义:1、往:由京~沪.君将何~?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

天门市17752458903: 翻译《穿井得一人》中的一句(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
汝烁吉派: 求能之若此,不若不闻. 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不闻. 译文: 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和取水,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里打井时,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丁氏打井得一人.”国人谈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者件事.他就派人去问姓丁的.姓丁的回答说:“得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 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天门市17752458903: 文言文及一些练习答案 -
汝烁吉派: 要题目有,答案我没 我初一,所以这些题目应该算是简单的` 王戎识李 王戎(晋朝人)七岁,尝与诸(众)小儿游(玩),看道边李树多子(果实)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只有)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天门市17752458903: 穿井得一人的原文与译文 -
汝烁吉派: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

天门市17752458903: 求穿井得一人 -
汝烁吉派:[答案] 百科名片 出于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典故,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提水. 目录 ...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编辑本段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

天门市17752458903: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
汝烁吉派:[答案] 闻,即听到.引申为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