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礼治思想是什么样的?

作者&投稿:弘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荀子的思想是什么~

荀子对儒家礼治思想的另一重大发展是重新解释礼法关系。他认为礼与法不是互不相容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他说:“礼者,法之大分也,类之纲纪也。”在荀子看来,礼不仅仅是道德规范,它本身就具有强制的约束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礼也就是广义的法。荀子指出,礼与法都是维系社会群体不可缺少的手段,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政治学原理。他不同意孟子尊王贱霸的观点,主张王霸杂用,礼法双行。“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荀子·强国》)荀子作为儒家大师,当然不是把礼法无原则地并列起来。他的王霸杂用主张其实是以王道为主、以霸道为辅。荀子的这一思想实际上为封建社会统治者采纳。汉宣帝曾直言不讳地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荀子王霸杂用、礼法双行的主张以性恶论为理论依据。他说:“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人所具有的一般的生物属性。他认为,如果对此不加限制,任其自然发展,便会表现为贪欲:“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由此得出“人性恶”的结论。正因为人性恶,所以才有设置礼义,对人性加以改造的必要。

荀子的礼治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荀子十分强调礼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作用,因而极力宣传和推行他的礼治思想。他主张要以礼修身,以礼齐家,以礼治国平天下。荀子在《礼论》中,将他所说的礼的含义定义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其一是“养”,即所谓“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其二是“别”,即所谓“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荀子还在《礼论》中集中论述了礼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荀子指出,礼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荀子还在《修身》中从更为宽泛的角度论述了礼的作用,他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基于此,荀子极力主张“隆礼”,从而形成了他的礼治思想。

修身,从字面上理解,即修养身心之义。中国历代均有重视修身的传统,将修身看做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那么,怎样修身呢?用什么作为修身的指导思想呢?荀子特别强调“礼”的作用,强调要以“礼”修身,即修身靠“礼”。

首先,荀子认为以礼修身是学习做人的正道。荀子指出:不遵照礼去做,不重视礼,叫做不走正道的人;遵照礼去做,重视礼,叫做走正道的人。能够深刻地认识礼,坚定地相信礼,不变地喜好礼,就能够修养成为圣人。荀子认为学习从诵习《诗》、《书》开始,读完《礼》结束;也就是从做一个有知识的人开始,到成为圣人结束。荀子说:仅仅读一些杂书,训解《诗》、《书》,这样一辈子,也不过是一个学识浅陋的儒生而已。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必须把“隆礼”放在核心的位置。尊崇礼法,虽不能深刻理解其精义,仍然可称做是遵礼守法的读书人;不尊崇礼法,即使明察善变,也依旧是不守礼法的儒生。

其次,荀子认为以礼修身是人类强盛的根本。荀子提出:礼义是人类与兽类的根本区别,也是人类能够战胜万物、强盛兴旺的根本原因。荀子在《王制》中对人与水火、草木、禽兽进行区分,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这一思想。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他故焉,得之分义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

再次,荀子认为以礼修身是个人生存的需要。荀子说,无论是个人的衣食住行,还是个人的礼仪交往,都应该符合礼的规定,只有这样,各方面才能通达顺利。在个人的衣食住行方面,荀子在《修身》中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饮食、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而不生”。在人与人交往方面,荀子在《修身》中也说:“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

荀子在论述以礼修身时还特别强调“修”的作用,强调要以礼“修”身,即身靠礼“修”。首先,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可修。荀子指出,人的本性就是人天生的可以用来修养的自然材质。没有人的天生的自然材质,那么就没有被礼法加工、改造的对象;没有礼法的完善,那么人的天生的自然材质就不能变得美好。天生的自然材质和完善的礼法相结合,就能修成圣人的名望。荀子在《礼论》中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认为,圣人不是天生的,只要坚持不懈地以礼修身,普通百姓都可以成为圣人。荀子在《儒效》中说:“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其次,荀子认为人的本性需修。众所周知,荀子是人性恶论者。荀子认为,人之性恶既不利于人的自身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秩序的保持,因而有必要用礼义来加以矫正。荀子在《性恶》中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荀子在论述以礼修身时特别强调老师的作用。荀子认为,礼,是为了端正人的行为的;老师,是为了正确解释礼的各项规定的。没有礼,就不能端正人的行为;没有老师,就不知道礼是什么样子。因此,以礼修身,需要有老师的教导。荀子在《修身》中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辩色,以聋辩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正因为如此,荀子在《儒效》中说:“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不仅如此,荀子还认为老师的作用还能使人们大大提高修身的效率,使以礼修身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荀子在《劝学》中说:“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在谈到以礼修身时还特别强调要深入了解礼和仁、义之间的关系。荀子认为,礼、仁、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只有对仁、义、礼三者的关系都已经了解了,才算明白以礼修身的要求了。(刘冠生)




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思想主张:主张“仁义礼智”的学说,“仁”包含了对社会、政治的最高期待;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口中的“周礼治国”具体指什么?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孔子不满当时“天下无道”,动荡不安的社会,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奔游列国,汲汲以求,倡导“德化”、“礼治”。他说:“为政以德...

礼治是什么意思
礼治的意思是:以礼仪制度和道德为准则,统治人民、处理国事。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礼治”与“法治”相对应。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礼同仁是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

孔子的思想核心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孔子并没有否定“礼治”,孔子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登降揖让,贵贱有...

孔子思想简介:礼治德化
从孔子的后学来看,他的礼治思想得到了荀子的继承,荀子的学说,主要强调的是礼,他认为人性有恶,必须有礼教的约束才可以使人向善。他培养的两名弟子韩非和李斯,从礼治发展到法治,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孔子的德化思想被孟子所继承和发扬,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没有这四...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四治”,即“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一、仁治:“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

孔子思想核心是什么?
仁,孔子在继承西周礼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基础上提出了“仁”的概念。“仁”在《论语》中,有“孝悌”、“忠恕”、“爱人”等多种含义。孔子从“仁”的概念出发,重新阐述了西周礼治的基本思想。他要求人们用“仁”的精神去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以仁释礼、纳仁入礼的观点,是孔子礼治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孔子...

.孔子仁、礼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

简述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

孔子思想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孔子的思想主张的核心就是仁和礼。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孔子思想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思想主张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

温岭市13924808426: 荀子在礼法起源上的基本主张 -
元李盐酸:[答案] 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是他是最早将礼和法结合起来的人,具体如下:荀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他引礼入法,将体现贵族利益的旧礼改造成了维护封建官僚等级制的新礼,具体表现在...

温岭市13924808426: 孔子、孟子、荀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您对他们有什么看法? -
元李盐酸:[答案]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1、关于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

温岭市13924808426: 苟子的思想是什么? -
元李盐酸:[答案] 荀子是继孔子和孟子之后的第三位儒家代表人物,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为“儒家的现实主义学派”,与“理想主义学派”的孟子相对应.下面我将在“天人关系”、“人性论”、与“治世之道”三个方面粗浅的介绍一下荀子的思想. 首先,在“天...

温岭市139248084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分别是什么 -
元李盐酸:[答案] 孔子: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

温岭市13924808426: 荀子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
元李盐酸:[答案] 荀子是战国末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和成就卓著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思想以儒家为中心,并具有兼融百家的色彩.(1)荀子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2)荀子发展了先秦时期的自然...

温岭市13924808426: 荀子主张什么 -
元李盐酸:[答案]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

温岭市13924808426: 荀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他的政治思想基础是什么? -
元李盐酸:[答案] 荀子的政治思想,沿袭孔子的道路,和孟子非常不一样. 总体上来看,推崇礼,但同样肯定法在国家社会的重要作用;主张君主要有仁义之心,却也论证说明了国君对国家的重要作用,没有武断的说不仁义的君主就应该被造反;就归结点来说,还是...

温岭市13924808426: 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和荀子的礼法并用主张之间是什么关系? -
元李盐酸:[答案] 仁义,王道是指为君者要施行仁政,王道就是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这两者的核心都是“仁”,“爱人”.荀子所认为的“礼”的范围很广,在张荫麟的中国史纲中这样写道“大约包括所有礼仪,传统的行为规范和一些他所认为合理的社会制度,尤其...

温岭市13924808426: 荀子主张以什么为主,礼法并施 -
元李盐酸: 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温岭市13924808426: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分别是什么?不要个人资料,只要思想. -
元李盐酸:[答案] 孔子: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