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考落第还能当官吗?唐朝有哪几种入仕方式?

作者&投稿:尉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代科考落第还能当官吗?唐朝有哪几种入仕方式呢?~

隋文帝时期开创科举,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科举制的出现,可以说是改变了中国官吏选拔制度,整个唐朝时期可以说是科举制由初立到逐渐成型的一个重要阶段,但这个时候的录取率是非常低的,要想通过科考当上官儿的人数是非常少的。

大部分的人还是要落榜的,但并不是说落地之后的人当不了官,还有这么几个途径进入仕途。据有关数据统计,唐代科考每年只录取100人,而官员的缺口达到了2000人,所以这么大的缺口必然有其他的途径,可以使落榜的读书人走上仕途。第1种方法是异地取解,异地取解跟我们现在异地考生、高考移民有点类似,当时唐朝规定每一个州的参考的士子的数目是有一定限额的,超过一定限额就不得报考,考生必须在本地取解。但是安史之乱之后,国家对这一个条件的规定并没有充分贯彻,异地取解的事情时有发生。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就是属于高考移民性质考上的进士。沈亚芝这个人曾在三个州占用他州名额参加科举考试。

第2个途径入仕的人数更为众多,就是通过门荫。由于科举读取的人数实在是太少,唐朝规定,豪门大族皇亲国戚都有很大的权利使自己的子弟入朝为官。大部分中高级官吏的子弟只需要入学成为生徒,科举考试落地之后可以通过充任任官、斋郎、挽郎等方式进入仕途。

第3种途径是进入幕府充当幕僚。唐朝中后期以后,节度使成为了地方的实权派人物,拥有开设署衙的权利,落榜的读书人往往都投奔这些节度使,充当节度使的幕僚来走上仕途。为什么唐代除了科举制之外还有这么多途径来当官,主要因为唐代的科举制度尚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再者唐代的风气比较开放,有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风范。

]在唐代,除了科举考试之外,还有哪种方式是文人获得升迁的途径
A、省试
B、温卷
C、入幕
D、行卷
参考答案:C
唐代文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极盛时期的一个特殊阶层,既具有民族文化的某些传统心理,又体现出不同于其他时代和阶层的独特风貌。他们的科举仕途欲望十分强烈,然而现实生活又不能不使他们常常失望。于是,幕府便成了科举制的补充和入仕捷径。从初唐开始,文人入幕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到盛唐以后更是蔚然成风。
幕府的起源甚早,《史记》卷81载称:战国时,赵国良将李牧居代,备匈奴,赵王命“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慕府”。为什么把这种军事指挥部称作慕府呢?《索隐》注:“古者出征以幕帟为府署,故曰幕府”。《汉书·李广传》也说:卫青征匈奴,大克获,帝就拜大将军于幕中,因曰幕府。李广从征,数有功,后来在一次战斗中“失道”,损失惨重,卫青急忙派人“责广之幕府对簿”,接受审问。后来,便逐渐把方面军政大员的衙署也称为幕府。《后汉书· 班固传》记载:窦宪平匈奴,将班固、傅毅等延入幕府、典文章,“威名大盛”。东平王刘苍辅政时,班固请他“幕府新开,广延群俊”。东晋初年,丞相王导在今南京市的一座小山上建立幕府,招贤纳俊,以谋恢复,后遂称此山为幕府山。“幕府大将军之爱客,丞相平津侯之待士”,成为流传甚广的佳话,使身陷北方的庚信在《哀江南赋》中念念不忘。从战国到南北朝,把带有军事性质的衙署称为幕府,已有八百年以上历史了。
唐代,幕府又有进一步发展。最初,虽无常设的幕府机构,但若战时出征,主帅必须置幕,也是想象得到的事情。例如,李世民在唐朝创建过程中,经常带兵打仗,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初封秦王,他的秦王府实际上就是一个幕府。《新唐书·房玄龄传》称其“为秦王府记室,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即是明证。不过,这都仍然只具临时性。
但是随着军事性的节度使逐渐成为地方行政中“道”级长官后,幕府也就正式成为节度使的代名词了。永瑢的《历代职官表》卷50把这段历史作了简要的叙述:“唐自武德至天宝以前,边防之制,其军城镇守皆有使。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高宗永徽后,都督带使持节者,谓之节度使,犹道未以名官。景云二年,以贺拔延嗣充河西节度使,自此接乎开元、天宝之间,朔方、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安史乱起,中原内地,所在兴兵,要冲大郡亦有节度使之号。至唐后期,以节度使(或都团练使、教防御使)为首脑的“道”发展到五十个以上。他们统管一道和数州,军民财权皆可自主。节度使的幕府,真正成为独霸一方的军政衙署了。
幕府既然掌握一定的权力,幕主不可能事事亲办,势必要有一些帮办各种事务的僚属。主要有行军司马:掌军籍符伍,号令印信。判官:处理兵马钱粮事务。掌书记:凡文辞之事,表奏书檄,皆出其手。巡官:掌巡察事务。推官:掌推鞠狱讼。参谋:掌参划谋议。这些幕僚一般都由幕主延请文人担任。
当时,文人被延入幕府担任幕官的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一为布衣入幕,如崔懽以布衣入魏博幕,李戡以处士入平卢幕。二为登第未久即入仕者,如韩愈进士及第后吏部试不中入宣武幕,殷平仲登进士第后入淮南幕。三为有前资的待选者,如宇文籍考满后连辟入幕。四为现任官入幕,如许孟容以校书郎入荆襄幕,崔汉衡以费县令入滑州幕,等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一股令人注目的社会风气。洪迈在《容斋续笔》卷1中写道:“唐世士人初登科或未仕者,多以从诸藩府辟署为重。”虽尚说得不够全,但多以入幕为重这一点,确实道出了唐代文人的一种颇具代表性、而又有普遍意义的心态。
唐代的幕府,进出自由,文人们如果不愿走科举入仕的老路,或者走而不通时,大可以到幕府中去,走完一个“兼济”、“独善”的人生历程。纵观唐代的历史,不仅韩翃、戴叔伦、李益、李商隐、罗隐之类的寒士奔走于幕府,而且后来出将入相、官居高位的张建封、令狐楚、李德裕、高骈等人也都有过幕府生活的经历。唐代文人入幕心态的形成,看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有现实因素的促成,客观的环境和条件,个人的志愿和爱好,也都发生了一定的作用。

唐代的落榜考生还是有机会做官的,唐朝的入仕方式可以总结为三种:科举考取、门荫入仕、加入幕僚。

隋唐科举制度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的出现完全打通了社会底层走向上层的渠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变成了现实,无数寒门学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阶层跨越。

在唐代科举制度已经逐步完善,朝廷通过定期举行的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要想入仕,参加科考是最主流的选择。但唐代科举的录取率相当之低,全国范围内,每年能考取的人数只有一百人左右,大多数考生都无法如愿考取功名,苦读一生而无果的大有人在。这些落榜的考生中一样不乏人才,他们还有其他途径可以入仕为官。

门荫入仕

对于寒门子弟而言,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但如果士族子弟,他们入仕就多了条门路。唐代的皇亲国戚、朝中官员都有门荫特权,其族中子弟可以享受到不同层级的优待,大部分的中高级官僚,其后代即便科举落榜也一样可以入仕为官。

加入幕僚

在唐朝中后期,各地的节度使成为了行政长官,这时节度使需要招募的幕僚为自己效力。这对落榜考生而言又是一个机会,他们可以加入节度使的幕府,协助处理各种差事,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参谋等职他们都可以担任,这也相当于以另一种形式入仕了。

唐代的入仕之路,远不仅科举考试一条路,这其中的原因可以细分为两点:首先科举考试的录取率太低,每年产生的官缺有数近千个,而录取的人数仅有其十分之一,大量为考取功名的人才需要其他途径实现抱负。

其次科举考试还未做到最大程度的公平,贵族的门荫特权还很大,大量的贵族子弟可以因为身份的特殊直接步入仕途。



隋文帝时期开创科举,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科举制的出现,可以说是改变了中国官吏选拔制度,整个唐朝时期可以说是科举制由初立到逐渐成型的一个重要阶段,但这个时候的录取率是非常低的,要想通过科考当上官儿的人数是非常少的。

大部分的人还是要落榜的,但并不是说落地之后的人当不了官,还有这么几个途径进入仕途。据有关数据统计,唐代科考每年只录取100人,而官员的缺口达到了2000人,所以这么大的缺口必然有其他的途径,可以使落榜的读书人走上仕途。第1种方法是异地取解,异地取解跟我们现在异地考生、高考移民有点类似,当时唐朝规定每一个州的参考的士子的数目是有一定限额的,超过一定限额就不得报考,考生必须在本地取解。但是安史之乱之后,国家对这一个条件的规定并没有充分贯彻,异地取解的事情时有发生。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就是属于高考移民性质考上的进士。沈亚芝这个人曾在三个州占用他州名额参加科举考试。

第2个途径入仕的人数更为众多,就是通过门荫。由于科举读取的人数实在是太少,唐朝规定,豪门大族皇亲国戚都有很大的权利使自己的子弟入朝为官。大部分中高级官吏的子弟只需要入学成为生徒,科举考试落地之后可以通过充任任官、斋郎、挽郎等方式进入仕途。

第3种途径是进入幕府充当幕僚。唐朝中后期以后,节度使成为了地方的实权派人物,拥有开设署衙的权利,落榜的读书人往往都投奔这些节度使,充当节度使的幕僚来走上仕途。为什么唐代除了科举制之外还有这么多途径来当官,主要因为唐代的科举制度尚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再者唐代的风气比较开放,有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风范。



能。
第一,异地取解,步入仕途。
第二、门荫入仕。
第三、入幕为吏。
从以上三种如是途径来看,落第考生基本都可以任意选择一条进入仕途,从这一点来看,第一,唐代的科举制还不够成熟,原因自然在于唐代所处的历史节点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第二,唐代的社会风气十分开放,导致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现象出现。

古代科举落地还是可以当官的,因为古代当官还有其他的方式,例如可以承蒙祖上恩德,如果祖上有立过功德的,就可以承蒙祖上恩德,做官。

在唐朝如果科举落榜还是可能当官的。唐朝的入仕方式有很多,比如科举考试,异地取解,门荫入仕,入幕为吏等诸多方式。


唐代科考落第还能当官吗?唐朝有哪几种入仕方式?
唐代的落榜考生还是有机会做官的,唐朝的入仕方式可以总结为三种:科举考取、门荫入仕、加入幕僚。隋唐科举制度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的出现完全打通了社会底层走向上层的渠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变成了现实,无数寒门学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阶层跨越。在唐代科举制度已经逐步完善,朝廷通过定期举行的科举...

唐代科考落第还能当官吗?唐朝有哪几种入仕方式呢?
大部分的人还是要落榜的,但并不是说落地之后的人当不了官,还有这么几个途径进入仕途。据有关数据统计,唐代科考每年只录取100人,而官员的缺口达到了2000人,所以这么大的缺口必然有其他的途径,可以使落榜的读书人走上仕途。第1种方法是异地取解,异地取解跟我们现在异地考生、高考移民有点类似,当...

唐代科考落第还能当官吗
大部分中高级官僚的子弟只需要通过入学成为生徒,科举考试落第后仍可以通过充任卫官、斋郎、挽郎等途径入仕。第三、入幕为吏。科举虽然是入仕的正当途径,但如果经由方镇辟署,也一样可以入朝做官,这也是一众落第士子的另一个值得考虑的入仕选择。唐代中后期,随着侧重军务的节度使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后...

【说文】唐朝诗人,拎出一个就是神(2):赵嘏
科考落第,对赵嘏肯定有打击,但他摆出无所谓的姿态,多少有些言不由衷。他科考失利后在长安寓居多年,周旋于高官王侯中间,就是为了能有个好的去处,可见还是想当官。 赵嘏的为官之路不顺,中进士时已年近四旬,个中磨难,从他诗里也能看出来。 比如《自遣》: 晚树疏蝉起别愁, 远人回首忆沧洲。 江连故国无穷恨,...

“又趁游蜂去”的出处是哪里
柳永进士及第在公元1034年(宋仁宗景祐元年)。若将此词与写于汴京的《柳初新·东郊向晓星杓亚》,以及写于睦州的《满江红·暮雨初收》对读,或许能有所感悟。黄莺儿·园林晴昼春谁主创作背景 柳永一共参加五次过科举考试,先后四次落第。这首词当作于柳永早期参加科考落第之后,具体创作时间未详。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拼音版
远yuǎn树shù带dài行xíng客kè,孤gū城chéng当dāng落luò晖huī。吾wú谋móu适shì不bù用yòng,勿wù谓wèi知zhī音yīn稀xī。《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围绕送友还乡,对友人科考落第一事多方给予慰藉和劝勉,对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并鼓励友人不要灰心懊丧,要相信世...

孟浩然是如何错过入仕机会的,见到玄宗却读错诗
虽然初次科考落第,被引荐玄宗又失败。但这并不等于孟浩然的一生就这样完了。相反,沮丧中也有开心事,不顺的科考歪打正着地张扬了他的诗名,求仕失败的悲情又为他吸引了许多重量级粉丝。 日后将成为诗佛的王维,为了替老大哥做广告,怕别人认不出他,亲自操笔,他为画像,一遇朋友就对着画像,向他们推介孟浩然的诗作。

遂令东山客。 遂令的意思? 谢谢
出自唐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原文为: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译文: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

杜甫豪放洒脱的诗
这首诗就是写在杜甫第一次科考落第后,他并没有什么挫折感,而是继续自己不羁的漫游生活,当他来到泰山后,写下这首望岳。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堪称是千古名句,既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2.《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㧐身思...

【哲哥品宋词】 柳永《鹤冲天》
唐朝是一个诗的国度,宋朝则是词的时代。两宋三百多年涌现出大量优秀的词人。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辙兄弟、秦观、周邦彦、辛弃疾、陆游、姜夔、吴文英……但要说到柳永,这些词人也要敬他三分,连苏轼也曾模仿过柳永的词作。柳永称自己是白衣卿相,就来自于这首词。当时的柳永,科考落第,政坛上暂时...

烈山区19520567438: 唐朝 科举的特点
郗震思可: 1.吏部授官: 唐代科举考试及第者,只是取得出仕资格,如欲出仕,还须经过吏部的释褐试,方得授官.吏部择人的标准有四:一为体貌端正,二为说话有条理,三为书法工整美观,四为文辞优美. 2.重进士科: 唐代对进士科出身的士人特别尊重,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大抵应进士科的考生,每百人取录一、二人,而应明经科的考生,则约每十人取一、二人. 3.评行与公卷: 唐代的科举考试仍保留汉代以来的誉望风气,主考官并非单凭考生的成绩而定等第,还考虑考生的知名程度,故应考前,必云集京师,竞将自己的得意作品,送呈京师的达官贵人,以邀名誉,观素学,以期即使临场失准,亦可被录取,此种做法称为「公卷制」.

烈山区19520567438: 唐朝考取进士科 -
郗震思可: 1、唐朝依然是贵族社会,科举的作用十分有限,进士科录用的人数也非常少,武德、贞观年,每年录用人数只有几人,多的时候十几人.之后人数有所增加,但是每年录用人数也就二三十人.白居易中进士后赋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

烈山区19520567438: 唐朝科举制度是怎样的? -
郗震思可:[答案] 1 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

烈山区19520567438: 科举制下的“三甲”是什么? -
郗震思可:[答案] 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时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1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

烈山区19520567438: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开始于历史哪个朝代 -
郗震思可: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皇上为选拔官员而设立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最初设立是在隋朝时期,隋文帝设立进士科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源阶段,第二个阶段...

烈山区19520567438: 历史上哪些人通过科举制度当上官的 -
郗震思可: 唐朝:王维,柳公权,张九龄,狄仁杰 北宋:范仲淹,王安石,三苏(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南宋:文天祥 明朝:解缙,方孝孺,张居正,杨继盛,杨涟,夏言,于谦. 清朝:翁同龢,刘春霖(最后一个状元)

烈山区19520567438: 历史上有哪些人因为科举失败而在其它方面很有成就的? -
郗震思可: 唐伯虎,因为涉嫌漏题..后来在书画方面很有成就张继 落榜后写出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蒲松龄 《聊斋志异》的作者 70岁时还参加科举 康有为 五十多岁了还跟一帮小童生参加考试

烈山区19520567438: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进"有什么关系? -
郗震思可:[答案] 科举制度选的是进士 刚才的有点问题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烈山区19520567438: 唐朝的科举制度有哪些漏洞 -
郗震思可: 由于科举制度在唐代仅仅只是确立,在具体的考试规则上它还有很多“随心所欲”的地方,因此在当时由皇帝临时设立的“制科”颇受重视,参加制科被皇帝看中的人才很多,而一些才华突出,却恰恰不对皇帝口味的才子也可能郁郁而不得志.韩愈在“制科”考试中的失利,以及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制科”中的得意正说明了唐代“制科”选士的一些不规范性.

烈山区19520567438: 科考后 考生被皇帝直接录取 被称作天子门生的是哪朝哪帝?
郗震思可: 殿试早在武则天时就已经有过了.武则天为了避免人才被埋没,就在省试结束后,亲自对所有的新进士进行一次殿前的加试予以考察,这就是当时的殿试.但这类殿试在唐代时断时续,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所以唐代的科举考试实际上还是两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