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作者&投稿:玉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隋朝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民间多年的自然灾害和朝廷的强征劳徭役过度。在隋朝末年的时候,在我国的粮食主要生产基地北方平原一带爆发了连年的干旱和严重的虫灾,这些自然灾害直接导致了导致了老百姓生活困难并且难以交上朝廷的税粮,这直接导致了很多老百姓走投无路,有的南下逃荒有的趁机起义而根本解决这件事的方法就是必须推翻这一个过于严苛的朝廷,所以在山东一带是最早在隋末年间起义的地方爆发之地,并且在隋朝末年隋炀帝大兴土木,不断建设众多的工程在民间强征了大量劳动力,导致民间生活十分困难,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面积荒废。
其次,隋炀帝能力不足并且朝廷消息密闭奸臣当道。在隋朝末年隋炀帝执政期间,他沉迷于骄奢淫逸之中不理朝政,导致很多奸臣当道封闭了民间疾苦的消息,民间本来需要政府给予粮食赈灾但是由于层层的剥削,最后到达农民手里的少之又少,而在当时闹饥荒堪比天灾人祸,这些直接导致了长时间的灾民四处逃离,并且萌发了推翻朝廷的想法,另外在朝廷当中有奸臣想要谋朝篡位,趁机掌权,另外在朝廷当中有奸臣想要谋朝篡位趁机掌权,作为一个内忧外患的隋朝来说岌岌可危民间爆发的起义只是一场开始。
最后,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起义是农民突破自己阶级的途径。历朝历代从来不缺少农民起义的战争,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陈胜吴广起义,很多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阶级制度严格,农民想达到更高的阶级就必须得通过战争或者是读书这种途径,而在当时读书最多只能在朝廷为官,在当下的条件是极其符合推翻朝廷突破自身阶级的一种最佳途径。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首先,民间多年的自然灾害和朝廷的强征劳徭役过度。在隋朝末年的时候,在我国的粮食主要生产基地北方平原一带爆发了连年的干旱和严重的虫灾,这些自然灾害直接导致了导致了老百姓生活困难并且难以交上朝廷的税粮,这直接导致了很多老百姓走投无路,有的南下逃荒有的趁机起义而根本解决这件事的方法就是必须推翻这一个过于严苛的朝廷,所以在山东一带是最早在隋末年间起义的地方爆发之地,并且在隋朝末年隋炀帝大兴土木,不断建设众多的工程在民间强征了大量劳动力,导致民间生活十分困难,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面积荒废。
其次,隋炀帝能力不足并且朝廷消息密闭奸臣当道。在隋朝末年隋炀帝执政期间,他沉迷于骄奢淫逸之中不理朝政,导致很多奸臣当道封闭了民间疾苦的消息,民间本来需要政府给予粮食赈灾但是由于层层的剥削,最后到达农民手里的少之又少,而在当时闹饥荒堪比天灾人祸,这些直接导致了长时间的灾民四处逃离,并且萌发了推翻朝廷的想法,另外在朝廷当中有奸臣想要谋朝篡位,趁机掌权,另外在朝廷当中有奸臣想要谋朝篡位趁机掌权,作为一个内忧外患的隋朝来说岌岌可危民间爆发的起义只是一场开始。
最后,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起义是农民突破自己阶级的途径。历朝历代从来不缺少农民起义的战争,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陈胜吴广起义,很多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阶级制度严格,农民想达到更高的阶级就必须得通过战争或者是读书这种途径,而在当时读书最多只能在朝廷为官,在当下的条件是极其符合推翻朝廷突破自身阶级的一种最佳途径。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隋朝是由杨坚推翻北周政权建立的大统一王朝,杨坚在灭陈之战中大获全胜,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南北分割局面,完成南北统一。杨坚节俭勤政,体恤百姓,将大隋王朝推向“开皇之治”,从而建立内无忧患,外无强敌的大统一王朝。但是仅仅过了十几年,农民起义大规模爆发,遍及全国,那么隋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隋书·杨玄感传》:“轥轹轩唐,奄吞周汉,子孙万代,人莫能窥”

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勤俭节约,关心民生疾苦,因为他深知百姓是一个王朝得以延绵的基础。隋文帝灭陈之后,为了抚慰长期奋战的百姓,稳定民心,实施减免赋税的仁政。且在政治、经济上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他修内政,安抚四夷,提倡勤俭节约,将隋王朝推向“开皇之治”。

到了隋炀帝时期,隋炀帝杨广想建立一个超过轩辕黄帝、唐尧、周王朝、两汉的千古未有的盛世王朝。众所周知,轩辕黄帝乃五帝之首,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唐尧乃五帝之一,三皇五帝是上古传说中赫赫有名的圣君,而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隋炀帝即位第二年,将年号改为“大业”,希望将父亲的开皇之治推向大业盛世。

就隋炀帝的作为而言,我不能否认他的高瞻远瞩和聪明才智,这点远远超过隋文帝,但是对待民生的态度,隋炀帝是远远不如隋文帝。因为态度的问题,隋文帝能够成就“开皇之治”的霸业,而隋炀帝却沦为亡国之君。那么隋炀帝在位期间是如何触犯农民阶级利益,从而引发农民起义的呢?


建立东都洛阳

《资治通鉴》:大业元年,三月,丁未,诏杨素与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每月役丁二百万人。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隋炀帝下令任命宇文恺为总设计师,开始营建东京(后改名东都),那么建立东都洛阳的目的何在?都带来了哪些影响?

营建东都洛阳的原因

洛阳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心,地处四方之中,且交通发达,乃多朝代定都之地。西周周公旦平息“三监之乱 ”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开始营建洛阳。周平王时期迁都洛阳,东汉也定都洛阳。隋文帝灭陈之后,南方一直比较动荡,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洛阳离南方更近,便于统治南方,东都洛阳的建立改变了当时政治割据局面。

建立东都洛阳过程

营建东都洛阳是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开始动工, 大业二年(606年)正月竣工,用时十个月,每月征调民工多达200万人。与此同时隋炀帝还在各地营建宫殿,其中最著名的是显仁宫。为了让洛阳人口充实,繁荣洛阳经济,隋炀帝将全国各地富商大贾迁居洛阳,将江南奇材异宝调至洛阳。还在洛阳西边营建二百里的西苑,西苑内共设十二个小苑,西苑曲径通幽、富丽堂皇。东都洛阳竣工后,隋炀帝在洛阳的北边建立回洛仓,东边建立兴洛仓用来储存粮食。

建立东渡洛阳的影响

《隋书》记载:“营建东都洛阳,僵仆而毙者十四五”

史载在营建东渡洛阳的过程中,死亡人数达到总用工人数的近一半。


开凿大运河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营建东都洛阳同一年,隋炀帝下令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及其影响有哪些?

1)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隋朝虽然统一北齐、北周、陈朝,但是整个政治局面不稳定,隋炀帝想改变这种局面,以洛阳为中心,将南北五大水系相连(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通过建立交通大动脉来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及改善南北文化的交流,最终将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经济中心连为一体。

2)开凿大运河过程

《隋书》:“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开凿大运河工程浩大,分四段进行。

2.1) 第一段通济渠,是开凿大运河的首期工程,从洛阳的西边通向淮河,目的连接黄河与淮河,全长2000里,动用人力约100万。

2.2)第二段山阳渎,从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淮安),向南直通江都西南方向(今扬州),与长江相连,全程约350里,动用人力约10万。

2.3)第三段永济渠,引洛阳对岸黄河支流沁水,通过永定河,经过今天津、河北,直接抵达涿郡(今北京),全长约2000里,动用民工100万以上。当时河北男丁不足,便征调女丁补充。

《隋书》:大业四年正月,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2.4)第四段江南河,从今天江苏镇江过扬州,南至江苏苏州,最终抵达浙江杭州。全长700里,江南河耗费多少人力,史料没有明确记载,据估计不少于20万。


3)开凿运河带来的影响

《隋书》记载:挖运河,死尸满野

开凿大运河全长五千里,史载开凿大运河之时,死尸满野,河挖到哪儿运送尸体的车便开到那儿。看似造福千秋万代伟大的工程,并没有造福当代百姓,反而让百姓苦不堪言,从而加重底层人民的生活负担。

巡游扬州

《资治通鉴》:大业元年,八月,壬寅,上行幸江都,发显仁宫,王弘遣龙舟奉迎。乙巳,上御小朱航,自漕渠出洛口,御龙舟。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十尺,长二百尺。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先乘坐小舟,从洛阳西苑出发来到黄河改乘龙舟。龙舟一共四层,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第二层和第三层有120多个房间,供随行人员和嫔妃居住,底层为侍卫之住所。萧皇后乘坐螭舟,加上几千艘大小不等的船只,载着皇亲贵族及各部落首脑,浩浩荡荡向江都(扬州)进发。

一路随行拉纤的民工和士兵近八万人,隋炀帝龙舟周围跟随几千艘战船,保护隋炀帝安危,沿途耗费的人力和物资可想而知。隋炀帝巡游扬州遭到百姓和士大夫的诟病,他们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只是为了满足巡游江都的一己私欲。


南攻林邑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建东都与开凿大运河同年,隋炀帝派刘方率军讨伐林邑(今越南中部)。林邑军调集大象,布置象阵大败隋军。不久隋将刘方在地上挖坑数万个,铺上草皮掩盖,向林邑军挑战,林邑军率领象阵大败。隋军成功攻克林邑都城,在班师回朝之时,隋军因水土不服,死亡过半,隋将刘方也感染疾病而亡。

征讨流求

《隋书》:大业三年,拜武贲郎将。后三岁,与朝请大夫张镇周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月余而至。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派朱宽到海外四处寻找可以跟大陆联络的民族和国家,朱宽来到流求后,劝流求归降大隋却遭到拒绝。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派陈棱、张镇周率领隋军一万攻打流求,俘虏流求万人而去。随后隋炀帝还派人去海外继续寻找可以跟大陆建立联系的部落。

隋炀帝不断的开疆扩土,将领土扩展到印度支那和占婆(越南)一带,在海南岛上设立三个郡进行管理。之后又打通西域,从青海到塔里木盆地,东西4000里,南北2000里都归属隋朝。


向突厥示威

《资治通鉴·隋纪四》:八月,壬午,车驾发榆林,历云中,溯金河。时天下承平,百物丰实,甲士五十馀万,马十万匹,旌旗辎重,千里不绝。令宇文恺等造观风行殿,上容侍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倏忽推移。又作行城,周二千步,以板为干,衣之以布,饰以丹青,楼橹悉备。胡人惊以为神,每望御营,十里之外,屈膝稽颡,无敢乘马。

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率领甲士50万,十万匹战马,前往塞北向突厥示威。前往塞北之前隋炀帝命宇文凯设计一座可移动的宫殿,叫“观风行殿”。观风行殿可容纳几百人,下设轮轴,可拆卸和拼装,又称之为行城。观风行殿在几十万士兵的护送下来到塞北向突厥耀武扬威。

同年八月,各部落首脑来参拜隋炀帝,突然看见草原上一夜之间出现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惊奇万分,误以为是神殿。隋炀帝看见突厥、契丹、铁勒以及其他部落的首脑跪拜在自己的面前,踌躇满志的隋炀帝于是吟诗一首,诗的大意是,各部落首脑纷纷赶到这里叩拜,让他不由自主的想起汉武帝,当年汉武帝来到单于台时,已是人去台空,所以汉武帝倍感惆怅,隋炀帝言下之意是想超过汉武帝。

《隋书.突厥传》: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索辫擎膻肉,韦鞲献酒杯。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三征高句丽

《资治通鉴》大业七年:壬午,下诏讨高丽。敕幽州总管元弘嗣往东莱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役,昼夜立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什三四。诏总征天下之兵,无问远近,俱会于涿。又发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于是四远奔赴如流。五月,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高阳,供载衣甲幔幕,令兵士自挽之,发河南、北民夫以供军须。秋,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馀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1) 第一次征伐高句丽,拉开农民起义爆发的序幕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发布召令征讨高句丽(今辽宁东部,吉林中部、朝鲜北部),造战船300艘,征调天下士兵,无论远近皆需集聚于涿郡。又征集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排镩手三万人。同年四月隋炀帝从江都乘坐龙舟前往涿郡,准备亲自部署对高句丽的战争。同年五月,隋炀帝下令造戎车五万,运往高阳,同时征集河南民工备用。同年七月征集江淮以南民工至涿郡。往来在道路上的民工多达十万人,道路拥挤不堪,日夜不停,死伤无数,天下骚乱不安。

隋炀帝成功征集113万大军,运输粮草者约200万人,隋炀帝将133万军队分为24军,并亲自检阅,每检阅完一支便在涿郡向高句丽进发,前面的军队已到达高句丽,后面的军队才刚完成检阅。以此同时,隋炀帝颁布一条召令:“大隋的军队是王者之师,圣人之教,不轻易对敌军痛下杀戮,倘若高句丽国君能负荆请罪,抬着棺材前往我方军营求饶,前线将士们必须立刻松绑,将其棺材烧毁,款待归降大隋之人。”这条召令一颁布带来两大弊端:

《隋书·炀帝纪下》:“王者之师,义存止杀,圣人之教,必也胜残。天罚有罪,本在元恶,人之多僻,胁从罔治。”若高元泥首辕门,自归司寇,即宜解缚焚榇”

召令扰乱军心,让前线将士无所适从,他们不知是奋勇征讨高句丽,还是劝其投降。

给敌军提供有机可乘的机会,隋炀帝认为以大隋的兵力可不战而胜,而高句丽却把此战视为自己生死存亡之战。在高句丽军无力抵抗之时,假意投降隋军,当隋军放下警惕、停止攻击之时,高句丽军再次进攻。

隋军由于庞大的水陆军,后勤保障跟不上,加之前线将士由于水土不服染上疾病,隋军以全败而告终。

同年,山东的王薄对长年累月的徭役深恶痛绝,与孟让联合以长白山为革命根据地,号召农民起事反隋,拒绝征讨高句丽,很快便得到山东农民的大力支持,纷纷赶来响应。王薄公然反隋拉开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他们攻占城池,将贪官污吏、地方土豪杀害,严重影响隋王朝的统治。到了公元612年,起义军人数多达几万人。虽然起义军军节节败退,也遏制不了农民起义军迅速发展的趋势,王薄点燃的火焰继续蔓延。倘若隋炀帝此时向汉武帝学习,暂时免除徭役,可能还有一线转机。但是他无法在穷兵黩武这条道路上回头,再次对高句丽发动第二次战争。


2) 二次讨伐高句丽,农民起义发展壮大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就在高句丽快要投降之时,杨素之子杨玄感率领10万大军公然起事反隋。隋炀帝无奈之下立刻班师回朝,虽然起义军成功镇压,但是隋朝国内早已是怨声载道。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王薄由于节节败退,被迫北上与孙宣雅、郝孝德农民起义部队联合,人数多达十几万人,向章丘进发,被隋军击败。此时隋炀帝没有适可而止,继续第三次征讨高句丽。

3) 三次征讨高句丽,农民起义全面爆发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隋炀帝再次下令征集天下兵,讨伐高句丽。同年三月,当隋炀帝到达涿郡之时,隋军纷纷逃亡,炀帝以斩杀叛军来警示临阵逃脱的士兵,可仍阻止不了隋军逃亡。

同年七月,隋炀帝到达高句丽怀远镇时,国内已是天下大乱,征调的士兵多数未如期而至。隋将来护儿在毕奢城击退高句丽军,高句丽欲归降大隋。来护儿认为此为攻占高句丽的最佳时机,但是此时国内农民起义已大规模爆发,隋炀帝无心伐战便撤军。


腐败的政治制度

隋炀帝对内大兴土木,对外长年伐战,征税繁多,百姓赋税承重,颇有怨言。官吏为了完成任务胁迫百姓,公然受贿,让百姓无路可走,百姓只能以盗窃维生,杨广下令严惩盗贼,犯盗窃罪之人,无论情节轻重一律处以极刑,不必上报朝廷。此时百姓为求活路集聚起事反隋。大业九年,杨广再次下令没收盗贼者财产,导致盗贼大规模兴起。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炀帝在第三次巡游江都之时,被困江都,此后再也没能回去,因为中原大地已经陷入一片战火之中,农民起义烈焰已蔓延全国,再也无法扑灭。据史料记载反隋势力多达百余支,遍及全国。被民间史学家视为“为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隋炀帝返回洛阳的路被隔断,在江都被叛军所杀。


综上,据史学家胡如雷先生计算,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4年)至大业八年(公元612年),炀帝共修22项大工程,累计动用人力约3012万人次,平均每年用工约400万人次,而当时隋朝全盛时期人口约4600万,每年动用全国人力10%,几乎占据全国青年男丁的总数。三征高句丽动用人力上百万,大量征调民工,使得民工战死沙场,死于劳役。隋炀帝忽视百姓,长年徭役加重农民的生活负担。由于农民劳动力的匮乏,导致大量土地荒芜,老百姓难以维持生计,各地反隋势力揭竿而起,纷纷投入到反隋的洪流之中,从而引发隋末大规模农民起义。隋炀帝最终重蹈秦二世而亡的覆辙。




隋朝末年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隋炀帝无奈之下立刻班师回朝,虽然起义军成功镇压,但是隋朝国内早已是怨声载道。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王薄由于节节败退,被迫北上与孙宣雅、郝孝德农民起义部队联合,人数多达十几万人,向章丘进发,被隋军击败。此时隋炀帝没有适可而止,继续第三次征讨高句丽。 3) 三次征讨高句丽,农民起义全面爆发 大业十年(公...

隋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是为何?
所以在山东一带是最早在隋末年间起义的地方爆发之地,并且在隋朝末年隋炀帝大兴土木,不断建设众多的工程在民间强征了大量劳动力,导致民间生活十分困难,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面积荒废。其次,隋炀帝能力不足并且朝廷消息密闭奸臣当道。在隋朝末年隋炀帝执政期间,他沉迷于骄奢淫逸之中不理朝政,导致很多奸臣...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最多的王朝究竟是哪个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最多的王朝是清朝。清朝虽然前期和中期国力强盛,但到了后期衰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爆发了多次的农民起义,严重动摇了清朝的统治。这些农民起义的领袖包括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赵烈文、曾国藩等,其中洪秀全是清朝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是...

瓦岗军起义:隋朝的一支农民起义军
瓦岗军起义是隋朝末年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从611年到618年瓦岗起义军在中国的大地上轰轰烈烈,浴血奋战了八年之久,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在当时直接威胁到了隋朝腐败的统治,并且对后来唐朝的统治者的统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是说唐朝初年的政治清明与瓦岗军起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做一下...

山东王薄孟让起义:隋末一系列农民起义的发起点
据统计资料显示,隋朝末年全国农民起义共爆发126次之多,而山东就有31起,占全国总数的25%强,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王薄领导的起义,窦建德与刘黑闼领导的起义,张金称、刘霸道等领导的起义,郭方预、綦恭顺、杨元等领导的起义,徐圆明、孟海公、卢明月等领导的起义等。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王薄领导起义后,多次击败官...

两宋期间一共爆发了多少次农民起义?
有记载的农民起义中,从宋太祖乾德三年(963年)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到宋朝末年(1275年)最后一次农民起义,宋朝前后300余年中经历了433次农民起义,其中230次发生在北宋,203次发生在南宋,平均一年就有1.4次。宋朝可以说是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产生、发展直至灭亡。农民起义”一年多似一年,一伙强似一伙。”由于具有相对较...

瓦岗寨足智多谋的人不少,为什么会相信李密这样的人?
隋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隋朝已经快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其中瓦缸寨起义军是所有的是那种最强大的一个。他从根本上动摇了隋朝统治的根基,打败了隋朝最精锐的部队。成为所有起义军中名副其实的领袖,瓦岗寨之所以能够攻城略地的打败隋朝大军,因为内部有很多的人才。足智多...

隋末农民起义简介
隋朝末年,由于统治者的过度征敛,民众生活困苦。民夫徭役繁重,士卒战死者众多,遗骸遍野,黄河以北地区荒凉,江淮地区则满目萧条。灾荒和粮价飞涨加剧了百姓的苦难,许多人陷入饥饿和寒冷的困境。在生存无望的情况下,农民们纷纷揭竿而起,全国范围内约有上百支起义队伍,主要活动于公元614年至617年间,...

西汉末年的大规模起义叫什么?
西汉末年的大规模起义叫绿林赤眉起义。绿林赤眉起义是在西汉末年爆发的一场农民起义,当时因为西汉末年王莽想要改朝篡位而引起的战争。王莽在位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公元17年,南方荆州(今河南南部,湖北中部,湖南西部)闹饥荒...

“红巾军”是哪个朝代的农民起义军?
河北永年县的韩山童是红巾军起义的首倡者。韩山童一家从他祖父开始就是白莲教的教主,白莲教的教义是现世正值动乱,人类面临灭亡,弥勒佛转世来到人间,信徒即可得到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元末农民渴望被拯救,这样的一个组织使他们有了精神的寄托。白莲教抓住了汉人反元的心理特征和对现状进行改变的迫切...

灵川县18055832966: 隋朝统治的不稳定性 -
桓美已烯: 隋朝统治短暂的原因: 1、最根本原因是:繁重的徭役、兵役,毫无限制地压迫劳动人民,甚至贵族地主,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 隋炀帝对内大兴土木,对外穷兵黩武,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大量的劳...

灵川县18055832966: 请问什么是隋末大起义呀
桓美已烯: 隋末农民起义是七世纪初推翻隋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隋朝末年,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在隋朝大业十二年后,形成了三支强大的起义军,即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的王薄领导的长白山首义开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辅公祏的反唐失败结束,前后历时14年.沉重打击了隋王朝.

灵川县18055832966: 隋朝是被谁给灭亡了? -
桓美已烯: 自打隋文帝以后,隋炀帝杨广暴虐好大喜功,瓦岗军起义,李渊在太原起兵,可怜隋文帝的一世英名,隋朝才37年江山.

灵川县18055832966: 隋末农民起义与大运河的关系 -
桓美已烯: 隋炀帝下令名人开凿大运河意识为了他能够方便的浏览江南的风景而是为了能够将江南剥削来的物资更方便和快捷的运往北方的首都,所以花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但是他的暴虐的执政态度和手法...

灵川县18055832966: 隋朝末年农民战争 为什么没有影响经济 -
桓美已烯: 隋末农民战争,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起义一次次被隋军镇压,但是在关陇贵族支持下,一次次再爆发,杀人无数.隋朝大业二年全国人口2200多万户,到唐朝初年只剩下350万户.劳动力都没了,怎么会不影响经济呢.唐朝前100年,经济都没办法恢复到隋炀帝的水平,直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人口数据、赋税收入才达到,略微超过隋朝.

灵川县18055832966: 隋炀帝是怎么死的?为什么? -
桓美已烯: 隋炀帝(569—618年),名杨广,杨坚次子.581年封晋王.588年十月,为行军元帅,统兵伐陈.灭陈后,晋为太尉.他平时伪装仁孝俭朴,博得文帝欢心.600年,立为太子.604年七月,文帝死(相传为杨广所害),杨广即位,杀死兄长杨...

灵川县18055832966: “娘子军”的由来是什么?
桓美已烯: 《新唐书.诸公主列传》记载: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无道,对 内实行残暴统治,对外穷兵黩武,弄得民不聊生,于是爆发了农民 大起义.大贵族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乘关中空虚占领了 隋都长安.不久李渊称帝,建立了唐朝. 平阳公主是李渊19位公主中名留青史的一位.她下嫁给武将柴绍,当柴绍随李渊起兵的时候,平阳公主用自己的家资,招募 南山的逃亡者数百人响应.之后,又派人招降了“名贼”何潘仁的 队伍,一连打了几次胜仗.她“乃申法誓众,禁剽夺.远近咸附,勒 兵七万,威振关中”.后来,她与丈夫配合“对置幕府,分定京师. 号'娘子军'”. 人们由此泛称由妇女组成的军队为“娘子军”.现在也借以比 喻善于工作或劳动的妇女组织或团体.

灵川县18055832966: 隋唐至清前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 -
桓美已烯: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