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诉齐桓公霸道的危害是什么?

作者&投稿:穆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王道高于霸道,长治久安才是正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王道高于霸道
春秋战国的一段典故: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争权夺利,齐国实力较强。鲍叔牙把自己的好友管仲推荐给齐桓公,管仲任相,一起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业。

其实,齐国先后有两个“齐桓公”,一个是春秋霸主的齐桓公,另一位是战国时代的齐桓公。

“巧言令色,鲜亦仁矣”

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名叫姜小白,是姜太公的子孙。

作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这位齐桓公的知名度很高,事迹流传也很广。

然而, 齐桓公的晚年任用身边三个奸佞小人为臣。

其实,管仲在临死前已经交代齐桓公:“易牙、竖貂、开方这三个人,绝不可近,近必误国。”

管仲死后,齐桓公迫于压力,不得不将易牙、竖貂、开方三人免职。但长期见不到三位宠臣,齐桓公感到食不甘味、夜不能寝、面无笑颜、口无好语。过了不久,又将这三人召回复职。

三人回宫后,便沆瀣一气,朋比为奸,培养奸佞,打击忠良。后来齐桓公病重,他们用桓公的名义张贴了一张布告,禁止任何人入宫,又在桓公寝室周围筑起三丈高的围墙,不给送饭送水,终于把桓公活活饿死在宫禁中,六十七天无人过问。

可怜齐桓公小白开明一世,称霸一方,到晚年却糊涂一时、惨烈收场。齐桓公之后,齐国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

无论普通人,还是君主,多爱听奉承讨好之语,也常陷入“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的迷局之中。

对此现象,孔子早就有过警示“巧言令色,鲜亦仁矣!”过分的热情,过分的迎合,过分的奉承,隐隐约约之中透出一种虚伪与做作,以及图谋不轨的野心。

对于这一点,管仲及其左右许多大臣都看出来了,惟独身居高位的齐桓公却“雾里看花看不透”,其晚年悲剧当然是自作自受,是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必然结果。

然而,齐桓公晚年的悲剧,也像长鸣的警钟在敲打着世人:

奉承迎合是毒,取悦谄媚是奸,看人当看心地,信人莫信美言!

稷下学宫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齐桓公,名叫“田午”,是田姓家族取代姜姓家族夺取齐国之后的第三位君主。

他虽然没有成为霸主,但是却推动了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事,这件大事即是“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的创建者就是齐桓公田午。


对齐桓公的评价观点加理由
锤基LOL说了几句将计就计

齐恒公伐楚盟屈完的道理
人们常说,“春秋无义战”,即春秋是一个诸侯混战的时代。大家都是为了实际的利益(攻城掠地、抢夺财富之类)而打仗,大国凭借实力抢夺、吞并小国,弱肉强食,没有谁是为了真理、正义而战。这种说法也许过于夸张,但齐桓公伐楚,似乎证明了战争的不合道义。“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

对齐桓公的评价
孟子对齐桓公持批评态度,认为他不过是靠霸道,而不是王道。《史记》:“桓公好内,多内宠,如夫人(小老婆)者六人”“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可见齐桓公生活糜烂,如此多的儿子也为以后的内乱埋下了隐患。《管子·小称》记载“易牙献婴”故事:‘夫易牙以调和事公。公曰:“惟蒸婴儿之未尝...

齐桓公曾称霸中原,为何秦孝公却对此嗤之以鼻?
秦孝公当然不是看不起齐桓公,而是在当时那个局势下,以他的眼界,他不会采取当时齐桓公称霸的方式。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他主要的思想就是尊王攘夷,就是在已经礼崩乐坏的时代对周天子的权威发起了挑战,类似于后来的清君侧,他们打着保护周天子的名义,自命为中原秩序的守护者,束缚住各诸侯的手脚...

《管仲列传》中“桓公实怒少姬”,请详细讲述下少姬改嫁这个典故。_百 ...
当时齐桓公为霸主,蔡穆侯为巴结他,将妹妹蔡姬嫁去齐国。蔡姬戏水 有一天,蔡姬和齐桓公在湖上泛舟,蔡姬见了水就顽皮起来,向齐桓公泼水,一阵玩闹,船猛烈摇晃起来,齐桓公害怕,大声制止她,而蔡姬性格活泼好玩,便故意让船摇晃得更剧烈一点。齐桓公吓得紧紧抓住船帮,脸色煞白。上岸之后十分恼怒,...

齐桓公?
齐桓公晚年患病,被乱臣所禁锢,最终饿死.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公元前686年与公子纠争夺君位取得胜利,做了齐国国君,是为齐桓公。即位后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在齐国实行全面改革,使得国力迅速强盛;在外交上,齐桓公首先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借以团结中原各诸侯,受到中原各诸侯的信赖。他...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谈话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他提出的措施?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谈话的中心论点是: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提出的措施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具体的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为何齐桓公休妻会引发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呢?
原因在于齐桓公并不是真心休妻而是只是想要借此使蔡姬反省,但是蔡姬在被他送回国之后却进行了改嫁。因此感觉颜面尽失的齐桓公因此出兵伐蔡,继而又引发了其余战事。春秋时期实力相对较弱的蔡国为了生存,只能借助与强国联姻的方式来进行自保。待齐桓公率先成为中原霸主之后,当时身任蔡国国君的蔡穆侯为讨好...

齐桓公曾是霸主,为什么死了连个收尸的都没有?
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没人给齐桓公收尸,给他收尸的是他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侍女,名叫宴娥儿。宴娥偷偷从齐桓公身边的贼人易牙、竖刁等人砌筑的包围宫殿的高墙下方的小洞中溜了进去,见了齐桓公最后一面,拆下两扇窗户板盖住了齐桓公的尸体,算是棺材了。这还没完,宴娥儿一头撞向大殿的柱子...

齐国兵强马壮,为什么齐桓公背着武器很少出手呢?
想想齐桓公那么霸道,鲁庄公带上了曹刿,最少吵架也能多个帮手。到了齐国会盟的现场,四周都是抄着家伙的士兵,鲁庄公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一时腿软,差点摔倒。曹刿给了他吃了颗定心丸,大王不要害怕,凡事有我,就这样曹刿拎着宝剑,护送鲁庄公走进会场。 齐鲁两国国君落座,寒暄了一阵。 您病好了? 拖你的福,好了...

如东县19136113067: 孟子在 齐桓晋文之事 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 -
纪冰强力: 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开始,齐宣王 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

如东县19136113067: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 -
纪冰强力: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

如东县19136113067: 孟子游说齐王施行王道分为几步 -
纪冰强力: 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

如东县19136113067: 齐桓晋文之事中涉及王道霸道问题 -
纪冰强力: 答: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也就是我所认为的王道.

如东县19136113067: 齐恒晋文之事的鉴赏 -
纪冰强力:[答案]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

如东县19136113067: 试以《齐桓晋文之事》说明孟子论辩文字的特点 -
纪冰强力: 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各诸侯国国君都野心勃勃,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他们崇尚的是“霸道”.而孟子宣扬的是王道仁政学说...

如东县19136113067: 高分~!想了解春秋战国时,法家的霸术~! -
纪冰强力: 按古人的说法,霸道是与王道相对待的.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和以理服人,是就两者的根本区别而言.以力服人确属霸者的共性,但是在春秋时代,即使霸道也须假仁义而行,五霸在以力服人的同时,尚能以尊...

如东县19136113067: 孟子在(齐恒晋文之事)一文中宣扬了什么思想?你对这种思想如何评价 -
纪冰强力: 他的主要观点是该篇的结尾部分,论述了古代的士的问题(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关于这一点,余英时先生有过详细的考察,汝其细参之

如东县19136113067: 可得闻乎?《孟子中齐宣王问曰?孟子》中齐宣王问曰:齐桓
纪冰强力: 齐宣王含蓄委婉地向孟子请教历史问题:“齐桓、晋文之事, 可得闻乎? ”其实他最关心的事情还是如何称霸天下.因为齐桓 公与晋文公都是靠着“霸道”在春秋时期称霸天下的.不过,齐 宣王没有料到,孟子素来反对“霸道”,因此当孟子听到这个问 题之后,首先拒绝给齐宣王讲“霸道”而选择给他讲“王道”,也 就是不靠武力取胜,而是靠道德来教化,靠仁政来统一天下,让天 下归服. 这一段“君子远庖厨”的心理解析,是孟子最常采用的手法, 深入浅出,切中要害.它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唤醒齐宣王心中 “不忍”的仁慈之心.只要齐宣王的仁义之心被唤醒,那么仁政、 王道便有了可以生长的土壤,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