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制约因素是什么?

作者&投稿:蔺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在各个阶段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恢复发展时期的中国经济(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治魄力和政治智慧,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奇迹般地在战争废墟上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在此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一五”时期开展了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为我国基础工业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大大缩短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距离。
2、动荡发展时期的中国经济(1958~1978年)。
1958~1966年,是全面进行经济建设的时期,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时期,前几年是失误,后几年纠正和弥补失误。
总的来说,1958~1978年的20年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带着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和“一五”计划成功的喜悦开始,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最后带着对“文化大革命”痛苦反思、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困惑而结束。
3、经济体制转型初期的中国经济(1979~1991年)。
中国20年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所经历的曲折、挫折、灾难、困惑,孕育着一场新的探索。国民经济经历了1986~1987年的“软着陆”,1988年价格“闯关”和1989~1991年治理整顿的曲折。
4、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中国经济(1992~2002年)。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统一了全党关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方面的认识,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在各个阶段取得的重大成就有:
1、第一阶段
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承上: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问题。启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巩固了人民政权;
(2)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4)一五计划制定及超额完成;
(5)召开全国一届人大,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过于迅猛,在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 。
2、第二阶段
中共八大制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了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开始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1)钢、煤、原油、发电等主要工业品产量都有很大增长。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
(2)涌现出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社会主义建设的杰出代表;
(3)新兴的电子计算机工业、原子能工业和航天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3、第三阶段
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前进,粮食、钢、煤、原油持续增产,成昆铁路、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十年间,使我国经济损失约五千亿元。
4、第四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工业上,建成了上海宝山钢铁公司、湖北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南昆铁路等一批重点工矿企业。建立起独立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强国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
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历史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扩展资料: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据此我们可以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主线。
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判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今年是中共八大胜利召开60周年。
60年前,八大明确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八大对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判断是基本正确的,但是由于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准备不足,八大提出的正确意见后来没有能够坚持下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1981年作出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32年特别是10年“文化大革命”的历史。
再次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这一提法一直沿用下来。6年之后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了更为成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既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那么不断解决这一矛盾就构成这个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线。经济是基础,是手段,落实到社会层面就是要着眼于民生问题的解决,这也是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全一致的。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把新中国60余年的历史分作六个阶段加以讨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之前是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革故鼎新,为新中国未来的社会建设奠定环境基础和制度基础。
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是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历经曲折,但是大规模开展的工业化建设为下一步的民生改善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人们从亲身经历的探索和曲折的反思中获得了开辟新路、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
之所以将这20年放在一起来看,主要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民众生活变化不大,相关体制包括计划经济、二元结构、单位体制等等也一直延续下来,还有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战略和越来越“左倾”的指导思想等。
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到1982年是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时间不长,是一个结束动乱后休养生息、拨乱反正的阶段,执政党的工作重点重新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从酝酿、徘徊、躁动中逐步形成改革开放的新思路,中国再次迎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春天。
从1982年到1992年是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开启了全面改革的新征程,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从1992年到2002年是第五个阶段,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接下来的10年是第六个阶段,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更为全面的小康社会,民生建设民生保障受到空前重视。
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中国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各阶层利益多元化,社会矛盾易发多发且极为复杂,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需要实现更加和谐更加协调的发展,因而社会建设的地位大大提高。
新中国60余年的社会发展史,也就是围绕民生主线开展的社会建设史。特别是改革以来几个阶段的民生进步和发展取向,也暗合着马斯洛揭示的人类需求层次阶段性台阶式提升的基本走势。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经验和展望

1、设立经济特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定名为“经济特区”。

2、加入世贸
1995年7月11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中国自1986年申请重返关贸总协定以来,为复关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进行了长达15年的努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中华民国是世贸前身——关贸总协定的创建国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因为政治对立的原因,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继续承认中华民国政府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无法获得在关贸总协定中缔约国成员的身份。
在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会议推出2758号决议,即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上做出表态,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得了合法地位,中华民国政府也不再出现在关贸总协定的列表之中,直到2001年,中国与中国台湾才陆续加入WTO。
3、农业建设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要用不足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1/5的人口。为保证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国家不断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1979年至2007年,农林牧渔水利业累计完成投资16202亿元,年平均增长13.2%。这些投资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和防护林工程建设。
通过30年大规模的建设,我国农林牧渔水利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增强了防洪、防涝、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07年,我国共有水库85412座,水库总库容6345亿立方米,分别比1990年增加2025座和1685亿立方米;
堤防长度增加6.4万公里,堤坊保护面积增加1352万公顷;建设灌区506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新增711万公顷。
2007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50160万吨,比1978年增产64.6%;棉花762万吨,是1978年的3.5倍;油料2569万吨,是1978年的4.9倍;糖料12188万吨,是1978年的5.1倍。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建设稳步推进,规划调水总规模448亿立方米,建成后将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共同构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全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目标。
4、交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979年至2007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累计完成投资74246亿元,年均增长19.9%,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

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至2007年的7.8万公里,增加了2.6万公里。这些新增里程大部分是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电气化铁路营业里程。
1978年我国国家铁路电气化里程仅为1000公里,2007年达2.4万公里。建成了上海磁悬浮、广深高速铁路等工程。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时速350公里的京津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正式通车,京沪高速铁路也已经开工建设。

2007年,公路通车里程由1978年的89万公里增至358万公里,增长了3倍,其中高速公路由1988年的0.01万公里增至5.39万公里,增长了538倍。
“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初步形成,公路等级明显提高,路况明显改善,带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到2007年底,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为2876万辆,而1985年仅为28.49万辆,增长了近100倍。

民用航空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07年底,我国民用航班飞行机场148个,比1985年增加了66个;航线1506条,比1990年增加了1069条;民用航空运输线路长度为234万公里,比1990年增加183万公里。

水运和管道运输也取得很大成绩。2007年,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8.82亿吨,是1980年的17.9倍;管道输油(气)里程5.45万公里,是1978年的6.6倍。上海港口已成为全世界最大港口,年吞吐量近5亿吨。
5、城市建设

环境管理和公共设施服务业涉及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环境管理和公共设施服务体系的建设。1979年至2007年,我国环境管理和公共设施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37705亿元,年平均增长31.6%,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中年平均增速最快的行业。
2007年末,全国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车34.8万辆,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0.2标台,比1990年增加8台;城市道路24.6万公里,是1980年的8.2倍;城市道路面积达42.4亿平方米,人均11.4平方米;城市园林绿地面积170.9万公顷,是1980年的20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

30年来,我国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保障能力大幅度增强。2007年,城市供水总量502亿立方米,是1980年的5.7倍,用水普及率达到93.8%,比1980年提高12.4个百分点;
城市供气管道长度22.1万公里,是1980年的39倍,用气普及率达到87.4%,而1980年仅为16.8%。2007年,我国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10337万立方米,是1996年的9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改革开放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改革开放30年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在农业方面,出现了犁耕、铁犁牛耕等先进的技术,同时水利设施的修建和灌溉工具的发明也使得农业生产得以进一步提高。手工业方面,丝织品、瓷器、漆器等制品闻名遐迩,同时出现了冶铁业、造船业、造纸业等重要行业。商业和城市也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贸易网络。
然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首先,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导致了商业和手工业的资本流动受阻。此外,古代中国社会的封建官僚制度也使得政府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在成就可以说是古代农业、手工业的繁荣,而制约因素则包括土地兼并、科举制度、封建官僚制度等。

我国的古代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在世界最前列的,只是到了近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我们拒绝了。所以我们才开始落后。

我们古代的制约因素就在于土地跟人口矛盾了,我们当时的社会人口有峰值就是2亿人口


高一历史:什么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封建经济在隋唐基础上持续发展,总体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繁荣,南宋时超过北方,实现经济重心南移;新的农作物品种引进,棉纺织业有较大发展;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交子”。6、明清:随着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封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于明朝中后期产生,但腐朽...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简史是什么?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在同自然界的艰苦斗争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发展了原始农业、畜牧业,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组织的演变。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阶级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奴隶制的确立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商朝的农业和畜牧...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此时的和亲是西汉王朝与匈奴贵族上层的共同愿望,促进了两族友好关系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四)是互市措施。它是指在中原王朝 *** 的主持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进行经济沟通的主要手段。这种互通有无的贸易关系,虽然是由社会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但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互市往往由官方垄断,从而成为中央王朝调...

先秦至西汉中国古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及其意义?
农业经济为主:先秦至西汉时期,农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的发展与农耕技术的改进密切相关,农田水利的建设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农业产出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差异: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河南、江南和四川等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农业生产上 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行,开垦荒地增多。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确立。2、在社会制度上 社会制度开始由奴隶制经济开始向封建经济的飞跃,极大地释放...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制约因素是什么?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在农业方面,出现了犁耕、铁犁牛耕等先进的技术,同时水利设施的修建和灌溉工具的发明也使得农业生产得以进一步提高。手工业方面,丝织品、瓷器、漆器等制品闻名遐迩,同时出现了冶铁业、造船业、造纸业等重要行业。商业和城市也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以丝绸...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简史
秦汉时期 由于中国早在公元前3 世纪就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迫使封建统治集团对古代社会的自然经济状态进行干预,以使社会经济朝着有利于巩固封建统一的轨道运行,于是形成了封建经济的自然发展与封建国家经济制度的矛盾,也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

我国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6. 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7. 社会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变化都直接影响了土地的分配和经济的发展。总之,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众多的因素中政治、农业、商贸、科技、地理环境、水利工程和社会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概述(全面的如经济、军事、政治)
经济:一、原始社会 生产工具:粗糙的石器到打磨的石器;木制工具;原始农作物的出现:水稻、粟、蔬菜等;原始畜牧业:猪、狗、牛、羊等牲畜的驯养等。二、三代的奴隶制经济 土地制度:奴隶制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发展,诸如 井田制;生产工具:石制工具、木制工具,青铜工具;商品交换:简单的交换,以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有什么特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邓州市15773889461: 请举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六项成果并说明原因 -
鄣馨奥帝: 1.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成果整合古代社会历经渔猎文明和农业文明两个阶段,在中国封建时代,农耕文明成果辉煌,并直接决定了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2、古代赋税制度①分封制中的贡赋制度(后市仍存在,如对周边封...

邓州市15773889461: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制度 -
鄣馨奥帝: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部类.其中,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受小农经济和观念、意识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表现出分散式经营,封闭性强,规模小等特点.

邓州市15773889461: 简述古代各经济部门的突出成就,分析评价传统经济结构的利弊. -
鄣馨奥帝: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

邓州市15773889461: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农业 手工也 商业 -
鄣馨奥帝:[答案] 2、古代经济发展原因 1)、政治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2)、经济 生产关系的调整(如西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水利工程的兴建,保证了农业生产...

邓州市15773889461: 古代中国农业的成就和特点
鄣馨奥帝: 特点:①以家庭生产为单位的小农经济②:自给自足较为封闭③落后脆弱,但对于封建统治的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成就:①使国家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推动了历史进步与发展②形成了一套古老的中国农田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等等.对后世的灌溉治水工程起到推动启发作用.③孕育出农具,提高生产力④促进中国纺织业发展,蚕桑业的贡献巨大④农作物育种领先世界⑤家畜饲养也成为社会经济来源的一部分,举足轻重最重要的是,农业的重要性是其支撑了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人民的生存与休养生息

邓州市15773889461: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耕作方式、生产方式是怎样的?? -
鄣馨奥帝: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经济状况都不一样.原始社会应该谈不上经济,那时候人们都是按需分配,按劳而作.奴隶社会是国有土地制度,那时候经济相对不发达.封建社会是以小农为生产的主要经济制度,取决于其土地制度. 1.官营...

邓州市15773889461: 中国古代重要的成就 -
鄣馨奥帝: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中国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

邓州市15773889461: 简述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的主要成就 -
鄣馨奥帝: 1、冶金技术 商周时期青铜冶炼鼎盛,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开始发展,两汉时期已经高炉炼铁、炒钢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2、制瓷业 新石器时期开始制作陶器,到了东汉技术成熟,开始生产青瓷;魏晋南北朝制成白瓷,为制瓷业...

邓州市15773889461: 中国古代各项经济制度发展脉络?
鄣馨奥帝: http://wenku.baidu.com/view/52609f3b580216fc700afde6.html 详情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总体特点是:征收的标准由人丁向田亩、资产过渡;征收的方式由实物地租转向货币地租;征收的名目由多种成分转向单一货币;征收时...

邓州市1577388946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鄣馨奥帝:[答案] 一、农业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业的起源:原始社会即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作物种植格局. (2)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其中: ①早期/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基本模式: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