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灭亡是应该怪藩镇?还是有哪些其他原因呢?

作者&投稿:谷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唐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是谁?大多数朋友脑海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藩镇割据”。自安史之乱后的近150年间,唐王朝一直在支离破碎的处境中支撑,直至在公元907年被正式终结。

那么。唐王朝为什么一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是因为藩镇离心力过大、实力太强吗?结合一位“另类”节度使的特殊经历,也许有助于我们得到更全面的答案:

他的藩镇,是令唐朝廷谈之色变的“河朔三镇”之一;当初为了夺取节度使之位,他曾弑父杀兄、穷凶恶极;十余年后,洗心革面,主动放弃一切、孤身求死;在退位之前,他将所统领藩镇的事务安排得妥妥当当,只为了帮助朝廷顺利接手;然而在他死后,朝廷却以拙劣的应对方式,辜负了他的一片苦心。

此人就是唐宪宗后期的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总。

时代背景:藩镇割据的鼻祖——河朔三镇的由来

藩镇又称军镇,其最高统帅为节度使。早在唐睿宗时期,唐朝就在各州设置了节度大使,但赋予的权力比较有限;到了开元年间,为了在不增加中央财政负担的情况下更有效的经略外敌,唐玄宗在北、西、西南三大方位设立了数个军镇,并且大幅提高节度使的职权,让他们全权负责辖区内军事、财政、监察等各项事务。

这种军、政、民合一的体系,赋予了军镇强大的战斗力。在安史之乱前,边境的九大节度使汇聚了全国的精兵强将,对周边政权保持了有效压制,并让唐王朝的实控范围延伸至中亚地区:“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这也正是开元盛世得以实现的前提。

但这一制度也是柄双刃剑:掌控得好,是进攻的利器;反之,则会伤及自身。公元755年,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反叛,几乎将强盛富庶的唐王朝付之一炬。历时近八年,唐王朝才暂时度过危机。

但这一胜利是妥协的产物,为了安抚河北军镇,唐王朝任命叛军降将张忠志(赐名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它们并称河朔三镇,拥有高度的自治权:不用向中央缴纳税赋,可以自任官员,甚至节度使之职也实现了家族世袭:河北三镇,相承各置副大使,以嫡长为之,父没则代领军务。

即长子继承父业,但麾下武将夺权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同时,当初为了对付叛军,在统治腹地也陆续出现了大量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规模不等的军镇。不过在大部分时期,大部分军镇都处在唐朝廷掌控之下,不仅按时按量缴纳税赋、由朝廷任命官员,还要听从朝廷的调派执行军事任务。

出于对权势的渴望权力,刘总趁乱弑父杀兄

安史之乱后,朝廷对全面收回河朔三镇念念不忘。公元781年,唐德宗利用藩镇打藩镇,最终却迎来了三镇及淄青、淮西的联手反叛;公元783年,朝廷军队发生了泾原哗变、占领长安,削藩之战由此停止,其后唐朝廷不得不对藩镇多事姑息。

公元805年,唐宪宗李纯继位,决定继续祖父的事业。公元809年,趁着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去世、其长子王承宗抗命自立之机,唐宪宗派宦官吐突承璀率各军镇挥师讨伐。当时的平卢节度使刘济并不愿意站在朝廷的对立面,也主动率军从背后攻打王承宗,并亲自夺下了饶阳、束鹿两城。

刘济在前线时,任命长子刘绲为副节度使,留守幽州负责各项事务,次子刘总则担任瀛洲刺史,这也符合上文提到的“各置副大使,以嫡长为之”的老规矩。但刘总可不是泛泛之辈,他为人“阴贼险谲”,不仅极有心计,而且野心勃勃,对于节度使这一土皇帝之职觊觎已久。

公元810年七月,在面对多方压力之下,王承宗主动向朝廷示好;而唐宪宗则担心把各军镇逼成一股绳,也顺势见好就收,正式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并加封刘济为尚书令,以表彰其对朝廷的忠诚。

刘济撤回后前往瀛州驻扎,并让刘总暂任行营都知兵马使(掌控军府兵权的职务)、屯兵饶阳。不久后,刘济卧病在床,刘总决定抓住兵权在握的时机、攫取军镇大权,其手段之成熟、狠辣,令人不寒而栗:

首先,他派人假装从长安前来,忽悠病得迷迷糊糊的刘济:“我在长安城打探到一个消息,由于您之前讨伐王承宗出工不出力,皇帝龙颜大怒,已经决定任命副大使刘绲为节度使。”

第二天,刘总又命人向刘济如此报告:“前来颁布任命状的朝廷使者,已经抵达太原了!”这还没完,他让人在军府边跑边喊:“颁送节度使旌节的朝廷使者已经过了代州啦!”对于这一爆炸性消息,全军将士深表震惊,一时间不知所措:“举军惊骇”。

面对这种情况,一般人都会认为刘绲在暗中勾结朝廷。对此信以为真的刘济怒不可遏,他下令把刘绲的几十位亲信悉数诛杀,并命他本人立即前来行营领罪。下达这些命令后,刘济仍旧气闷攻心,一整天都没进食;到了晚上,他感觉口干舌燥,便让人送水;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亲儿子刘总竟然偷偷在水中下了毒。

没过多久,刘济就因病、毒、怒交加而死;而老大刘绲还不明就里,正乖乖地按照父亲的命令日夜兼程赶来。当他走到涿州时,刘总诈称父亲的口谕,命人将其乱棍打死。

就这样,在除掉父亲、大哥之后,刘总如愿夺取了卢龙节度使之位。

饱受精神摧残,万念俱灰的刘总归还军镇,并留下两道建议

在封建时代,面临绝对权力的诱惑,这种毫无人性、对至亲挥动屠刀的恶性事件并非个例,在那些礼崩乐坏的社会动乱期尤为常见(特别是在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大部分大部分野心家对此不仅毫无悔意、洋洋自得,甚至还以“无毒不丈夫、兵不厌诈”等说辞来为自己开脱。

但刘总是个特例。不知是由于胆小还是内疚(显然不可能胆小),自从夺取节度使之后,他常常惊恐不安,多次梦到父亲和大哥的鬼魂前来找自己索命。为此,他刻意供养了几百位僧人,让他们日夜为自己念经拜佛;每次处理完公务,他绝不从事任何娱乐、消遣活动,立即返回,与这些僧人们吃住在一起;万一因特殊情况不得不外出,他一定会被吓得彻夜难以入眠。就这样,在精神的折磨下,他日夜魂不守舍、逐渐憔悴,对朝廷的态度也空前温顺。

但大唐朝廷这段时间可忙得热火朝天。公元815年,唐宪宗对深处中原腹心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动手,即使面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名臣裴度被伤等一系列暴恐活动,他仍毫不退缩、持续用兵。这样的坚持换来了回报:朝廷军队逐渐占据了主动;公元817年10月,李愬风雪入蔡州,以破袭战端掉了吴元济的老巢,历时数年的平淮之战以朝廷获胜落下帷幕。见识到唐宪宗的决心后,之前还桀骜不驯的成德、淄青、宣武等藩镇相继归附朝廷。

而这样的局面,也促使刘总下定了决心。公元821年,他上奏朝廷,请求让自己弃官出家,并请朝廷赏赐卢龙将士钱百万串。唐穆宗(唐宪宗已于公元820年驾崩,原因见后文)自然表示欢迎,于是改任刘总为天平节度使,并加封侍中之职。

刘总则向朝廷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首先,把辖区一分为三:幽州、涿州、营州为一道,请求任命张弘靖为节度使;平州、蓟州、妫州、檀州为一道,请求任命平卢节度使薛平为节度使;瀛州、莫州为一道,请求任命自己的妻族卢士玫为观察使。

其次,把麾下那些生性悍勇、常人难以驾驭的将领一股脑的送往长安,请求朝廷酌情提拔。

在完成上述安排后,刘总再次请求朝廷让自己出家,并且把自己的私宅改为佛寺。唐穆宗则如刘总所愿,将其赐法名大觉,将其私宅命名为报恩寺;同时,他让使者带着天平节度使的节钺、紫色僧服前往幽州,让刘总自行选择。

但刘总早已做好了抉择:三月,在诏书还没下达时,他已经自行削发为僧、准备离开兵府;但由于其颇得人心,手下的将士们甚至对其强行截留。此时他再度体现出了狠劲:杀鸡儆猴,把那些带头的十多人悉数诛杀,震住了众人;当晚,他丢下印玺、节钺逃走,不久后,只身死在定州境内。

刘总的高明建议、却迎来朝廷的低级应对,藩镇割据反而变本加厉刘总退位前的一揽子建议,乍一看好像有私心,实际上却暗藏玄机:

行政区划上,为了避免卢龙势力过强难以控制,他建议将其分而治之。这样的话,即使有部分势力心怀不轨,但也会孤掌难鸣,颇有些李世民当初“众建诸侯而少力”的思路;

行政长官的安排上,他之所以张弘靖镇守核心幽州,是因为此人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为政宽简、深得人心,毗邻的卢龙地区将士对其早有耳闻、心存仰慕,若由他替代自己,有助于稳定人心,实现权力顺利过渡。而让卢士玫管理瀛、莫,是为了让本地派占得一席之地,以免因心理落差过大出现强烈反弹;

将强悍有力的本地将士送往京城,则有两层目的:其一,加强中央军队的实力、削弱卢龙军队的战斗力,实现“强干弱枝”的目的;其二,请求提拔那些悍将,则是为了体现朝廷对藩镇人才的信任,弥补卢龙与中央分割数十年而形成的的心理隔阂。

甚至他当初请求赏赐卢龙将士,也是出于替朝廷收买人心的目的。

这些釜底抽薪般的建议,无不体现刘总对藩镇割据现状的深刻理解,这才是藩镇割据者的视角、这才是真正的决心归顺朝廷!

而接下来朝廷的应对,则也体现了上述建议的正确性,不过却是一种完全反面的形式:首先是皇帝本人的问题。唐宪宗的平藩行动初见成效,继位的唐穆宗以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卢龙的消息传来时,他正在饮酒作乐,将这件大事交给了宰相们;

其二,宰相们的问题。一朝天子一朝臣,名臣裴度早已被罢免,管事的宰相崔植、杜元颖则毫无战略眼光,他们一心想着加强朝廷的势力,于是强硬的仅将瀛、莫留给卢士玫,其他地区则全部划给张弘靖;本来1:1:1的格局,现在变成了2:1,这一动作体现出的戒备心理,让本地派极为不忿;

其三,被送到京城的朱克融等悍将长期没人搭理,甚至窘迫到借衣讨食的地步。他们每天到中书省去请求授予官职,崔植、杜元颖均置之不理。待到朝廷正式任命张弘靖为幽州节度使后,更是勒令朱克融等人打道回府、为张节度服务,这些悍将无不怨怒异常;

其四,卢龙人发现了张弘靖的优点,却没看到他的缺点。几十年来,历任卢龙节度使向来不畏严寒酷暑、与士卒同甘共苦,当地军民也早已习惯了这样的领导方式;而张弘靖上任后,却一副傲慢华贵的官老爷架势,让人用轿子太子初入军府,让卢龙将士看得目瞪口呆。

这还不算,张弘靖每隔十天才露面一次,本地官员、将士很难有与其交流的机会;而替他负责军政事务的亲信韦雍等人,则大多年少轻浮:“嗜酒豪纵,出入传呼甚盛,或夜归烛火满街”,与淳朴、简单的幽州人格格不入;

此外,唐穆宗赏赐给将士们的一百万串钱,却被张弘靖截留了二十万;韦雍等人不仅克扣兵士粮饷,还动辄以“反虏”相称,并施以重法;甚至还大肆嘲笑将士们没文化:“今天下太平,汝曹能挽两石弓,不若识一丁字!”

就这样,多种因素之下,卢龙军民的怨气正慢慢积累,缺的就是一个导火索,但这并不需要太久。七月的一天,韦雍外出时,一位骑马的小将不小心冲撞了他的队伍。架子大的韦雍相当不高兴,下令将这个小将拉下马来,并计划当众棒打。而河朔三镇的将士们向来没受过这种羞辱,因此拒不服从。韦雍无奈,只得报告张弘靖,后者却不问青红皂白小将拘捕治罪。

当晚,各营士卒联合哗变作乱,将校无法控制;他们冲入节度使府邸,掠夺财产、妇女,并把张弘靖扣押起来,幕僚韦雍等人则悉数被诛杀。

第二天,冷静下来的将士们向张弘靖请罪,并表示愿洗心革面,继续做其部属。但如此三番五次,张弘靖一直不发一言。这种态度,却使得形势进一步恶化:卢龙将士们迎回幽州老将朱洄,拥戴其为统帅;后者以年老多病为由,将这一重任让给了他的儿子——满怀怨气从长安返回的朱克融。(这一事故的第一责任人张弘靖,则被卢龙将士们释放)

消息传来,唐朝廷束手无策,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只得暂时承认了朱克融的地位。没多久,成德军也发动叛乱,将领王庭凑掌握了实权;第二年,魏博兵马使史宪诚也成功鼓动军士骚动,逼死节度使田布,自掌大权。对这一系列的叛乱,大唐朝廷无力应对,只得承认了现实,就这样,归附不久的河朔三镇再度脱离了朝廷的掌控,唐宪宗时期的努力不仅“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进一步加剧了藩镇军民与朝廷的心理对立,使得割据的局面更加恶化,直至覆水难收。




唐王朝是怎样灭亡的?
唐朝的灭亡,主要是三大因素的结果,就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首先我们看下宦官专权,我们知道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东汉,唐朝和明朝都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三个朝代。与东汉和明朝相互比较,唐朝的宦官专权的程度要比后两者严重的多。东汉王朝和明朝虽然有宦官专权,但是宦官是狐假虎威。但是唐朝的宦官操纵着...

唐朝灭亡时,场景究竟有多惨烈?
安史之乱被压下去之后,帝国出现了三大问题:藩镇、宦官和朋党。相比较而言,朋党之争似乎算是影响最小的,而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一步步蚕食着大唐,最终将大唐推向灭亡。在中晚唐的历史上,也曾出现了几位比较优秀的皇帝,比如唐宪宗、唐武宗和唐宣宗。其中唐宣宗是帝国最后一位称得上有能力的皇帝,他在位...

为什么说“汉亡于外戚,唐亡于藩镇,宋亡于外敌,明亡于党争”?
汉时,外戚是合法合理的政治势力,皇后的父亲一般都要封侯,皇帝有时也会倚重外戚,卫青其实就是外戚集团的一个代表,只是他的光芒让人忽视了他是外戚这一事实,卫霍两家稳扎汉廷数十年,显赫为时人所羡慕。唐朝由于中后期实力衰弱,政治腐败,国都数次沦陷,重用宦官,君权被削弱,后来就无力节制藩镇,...

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唐亡于藩镇。唐朝强盛之时以开放的胸襟对待各族,这样使唐朝的北方野战军队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联合国军,再加上中后期为了方便军事行动将权利下放给各地节度使,这种军事制度确实保证了军事力量的运作效率和降低成本。但是这样的军事制度很大程度要求本国必须拥有极为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能力,才能保证这些各种各样...

唐代灭亡后,皇室后代怎么没有复国的决心?
在历史上,很多朝代灭亡之后,皇室后代都想要复国,然后有所行动。回顾唐朝灭亡,却没有人提复国的事。首先,唐朝末年,社会动乱不堪,朝廷腐朽,藩镇势力颠覆王朝。黄巢起义之后,腐朽的唐王朝已经摇摇欲坠,于是求助于各地的藩镇势力。藩镇却势力借机扩充兵力,扩张势力,但是他们却不出力,导致起义军攻破了...

藩镇强大让唐朝变弱,为什么后来藩镇变弱,唐朝却先灭亡了?
也都类似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的局面,朱温也玩了曹操那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是他不是曹操,他面对的对手也不是孙权和刘备。所以这也是后来藩镇变弱了的原因,无大略!总而言之离不开那句“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一统之下就会有大祸乱,反之亦然。唐朝灭亡是必然,被第三方势力取代是必然。唐朝想...

为何说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统治
因为以讹传讹的缘故,大家一般都认为唐亡于藩镇。典型的说法有二,一是安史之乱的巨大破坏,二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宰相赵普的对话,明确认为唐亡于藩镇。这话不能说错,但是嘛,越读史书越觉得,可能没那么简单。细品唐史,你会发现,也许藩镇不仅不是唐灭亡的原因,甚至可能是唐在安史之乱后还能延续...

唐朝是怎么灭亡的被谁推翻的
唐朝的灭亡与多方面原因相关,最终在公元907年被朱温推翻。唐哀帝李柷在位期间,唐朝已经国力衰弱,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这些内忧外患导致了国势的进一步衰退。1.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这场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严重破坏了唐朝的统治基础,标志着唐朝开始...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政治局面怎么了及其性质是什么?
唐朝灭亡以后,中国是五代十国,陷入了政治分裂的局面。

导致唐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禅让制比父子相承好吗?
然而,这样一个巨大的朝代,也终究消亡了。今日来看,大唐的消亡,首要是三大要素的成果:宦官擅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首要,宦官擅权。我们知道,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东汉、唐朝、明朝,是宦官擅权最严峻的三个朝代。与东汉和明朝比较,唐朝宦官擅权的程度,要比前两者严峻的多。东汉和明朝,尽管...

白碱滩区18971337422: 藩镇割据和黄巢起义哪一个是唐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为什么? -
坚环威哌:[答案] 边患不稳(如安史之乱、安南叛乱、外有吐蕃入侵等) 藩镇割据(如节度使李希烈称帝等) 宦官专权(如李辅国、俱文珍、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杨复恭、刘季述) 党争内耗(如牛李党争) 农民起义(如王仙芝、黄巢起义) 当然,皇帝作为一...

白碱滩区18971337422: 唐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
坚环威哌: 唐代灭亡,最直接的原因是藩镇格局被打破,可以参考八十年代出版的博士论文唐代藩镇研究.不要认为君主昏庸是主要原因,可以看看当时君主的详细记录,唐代的君主总的来说比较强势,而且颇为狡诈.明代亦然,参看万历十五年.总的来说晚明最昏庸的就是崇祯,不懂得权术的平衡之道对于历朝历代都是最致命的. 自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河北藩镇是安禄山史思明旧部,且中原王朝无力平定河北四镇,四镇不动则中原的藩镇也不能动. 朱温平了河北的藩镇之后,就乱套了.中原林立的藩镇是用来牵制河北藩镇的,神策军是用来牵制中原的藩镇的,当这个格局被打破之后,平衡就不存在了.

白碱滩区18971337422: 考唐朝衰亡的原因,给我们启示是什么? -
坚环威哌: 唐朝衰亡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懦弱和不作为引起的,我们要吸取他们的教训

白碱滩区18971337422: 唐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
坚环威哌: 唐的灭亡实际上是在唐初就注定了!唐随隋制,而隋的一个重大变化便是压制士族,扩大皇权,主要的手段便是科举制、六部制、均田制. 隋朝也获得了成功,这主要得益于 (一)改革的长远意义还没有...

白碱滩区18971337422: 为什么说唐朝灭绝于藩镇之手?
坚环威哌: 割据的藩镇在本境内,召集党徒,练兵修城,自收租税,自定法令,自除文武官员,尽量保持独力的权力.“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

白碱滩区18971337422: 唐朝是怎么灭亡的 -
坚环威哌:简单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其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然而天下没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朝代,也最终灭亡了.我们今天来看下,它为什么...

白碱滩区18971337422: 唐朝后来的衰落和藩镇割据和唐太宗有没有关系 -
坚环威哌: 唐朝的衰落完全是因为藩镇割据所直接导致的,不过与唐太宗的关系并不大. 虽然唐太宗沿袭旧制,设置总管以及都督.但是因为强大的王权控制下. 完全造不成任何问题以及威胁.但一旦朝廷孱弱或者控制不力,周边不稳也是必然. 这个问题始终考验着帝制,因为古代交通不便,山高皇帝远造成疆土越广控制力越弱.

白碱滩区18971337422: 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杨贵妃的证据是什么? -
坚环威哌: 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藩镇叛乱,唐中期后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几十个个节度使都有自己的军队,少的几千,多的几十万……杨贵妃只是一个引子,就算没有杨贵妃,也会有安史之乱的,这种事情根本就不是一个可怜的女人能左右的.

白碱滩区18971337422: 唐朝是如何灭亡的?原因? -
坚环威哌: 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

白碱滩区18971337422: 《新唐书•方镇表序》记载“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病是() -
坚环威哌:[选项] A. 藩镇割据 B. 重武轻文 C. 宰相专权 D. 劳役繁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