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

作者&投稿:春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

马嵬驿兵变看似是将士欲杀死宰相杨国忠以平息愤怒、逼死杨贵妃以求自安,实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宫廷权力争斗,是太子李亨为了上位,利用将士激愤的情绪,发动的一场政变。
唐朝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开始,宫廷内部的血腥争斗就没有停止过。远的就懒得说了,就从李亨被立为太子说起吧。

太子李亨与宰相李林甫、杨国忠的争斗,实质上就是皇权与东宫太子的较量。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太子李瑛被废,玄宗经过斟酌,把第三子、在十王宅中生活了十三年的李亨,立为太子,时年李亨二十八岁。同日,韦氏被立为太子妃。
李亨从此被推上了政治前台,之后一直处于政治威胁包围之中。首先是来自宰相李林甫陷害,继而是与杨国忠的权力争斗。

在太子李亨于李林甫的较量中,玄宗始终态度暧昧,他不希望李亨羽翼丰满,扩展势力,对于李林甫的围攻,几乎不出面遏制和阻拦。致使李亨遭遇了太子妃韦氏及杜良娣的两次婚变,并经历了与之关联的两次大案。虽然李亨个人安危及太子之位,没有受到致命威胁,但使李亨身心备受摧残,精神受到极大刺激。
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终于死去。但杨国忠在清算李林甫的同时,又成了李亨的死对头。此后,李亨与杨国忠明争暗斗,又度过了几年貌似平静实则险象环生的时光。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次年,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离开京都长安出逃,太子李亨终于得到了反击的良机。

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借机除掉杨国忠,逼死杨贵妃,逼迫玄宗让位。
天宝十五年(756年),玄宗带领太子李亨、杨贵妃姊妹、杨国忠等人逃到了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北23里)。
此时,禁军将士因为饥饿疲惫,发生了骚乱。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太子贴身宦官李辅国,暗中操纵与策划,发动了马嵬驿兵变。
当时,太子李亨的态度犹豫不决,但愤怒的军士斩杀了杨国忠,逼迫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兵变发生以后,马嵬民众请求玄宗留下,但玄宗不从,任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留下收集部队对抗叛军,自己继续南行入蜀。
玄宗在陈玄礼的护卫下,一路艰辛,到达成都,扈从官吏军士总共1300人,宫女仅仅24人。

马嵬驿兵变,陈玄礼逼死杨贵妃,那么他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由于唐朝有篡改史料的传统,再加上马嵬驿兵变之前,唐玄宗是秘密出逃,就连禁军也只带了几百人,他带着史官逃跑的可能性极低,此事件存在捏造史料的重大嫌疑。所以现在一般认为马嵬驿兵变有三个剧本。

剧本一:禁军兵变属于临时起意,这场兵变没有幕后黑手,但太子李亨客观上借兵变削弱了唐玄宗的影响力,成为最大赢家。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唐玄宗逃出长安的第三天,随行的禁军将士止步不前,再也不往前走。因为从长安这一路走来,他们心里已经淤积了太多的不满。这些禁军都是长安人,仓促跟随玄宗出逃,被迫抛弃了妻儿老小,本来心里就一百个不乐意,再加之一路上连饭都吃不饱,这更是让他们感到委屈和愤怒,于是他们走到马嵬驿时,心中怒火逐渐升腾,种种不满的情绪彻底爆发。

面对群情汹涌的六军将士,管理禁军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心中暗暗叫苦。此时此刻陈玄礼很清楚,他如果不能给怒火中烧的六军将士找一个发泄对象,后果不堪设想。禁军很有可能会杀向唐玄宗。所以在这种危急情况下,陈玄礼把愤怒的矛头指向朝野共愤的杨国忠。他大声对部下说:咱们现在沦落到如此地步都是杨国忠害的,走!咱们找杨国忠算账去。

“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由杨国忠割剥氓庶,朝野咨怨,已至此耶?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

陈玄礼的话,就像一把火把扔进柴草堆,禁军将士纷纷表示早就想这么干了,大家愿意追随陈将军诛杀杨国忠。

“念之久矣,事行身死,固所愿也!

稳定住军心后,陈玄礼并没有马上动手,因为他早在四十多年前就跟着唐玄宗发动过唐隆政变,对于兵变这种事,他轻车熟路。他深知杨国忠是唐玄宗的头号宠臣,杀他就意味着要和唐玄宗翻脸。

把话说白了,诛杀杨国忠这种事情,说好听点是清君侧,说难听点就是逼宫谋反!陈玄礼不傻,他可不想背上谋反罪名,所以他迅速派人找到了太子李亨,想以太子为这场兵变的政治后台,使诛杀杨国忠的行动更具政治合法性。

对于诛杀杨国忠的计划,太子李亨当然是极度赞同的,他的内心蠢蠢欲动。不过李亨也是有多年政治斗争经验的人,他知道这种事情非同小可,一不留神就引火烧身,所以他没有做出任何明确的表态。当然,他也没有表示反对。

李亨的不表态非常重要,他不反对,即表明他默许了这场行动,陈玄礼心领神会,遂即带兵杀向了杨国忠。

也是巧了,就在陈玄礼找到杨国忠时,杨国忠当时正在会见吐蕃使节,陈玄礼见状,顿时灵机一动,朝着士兵大喊:“杨国忠勾结胡虏谋反啦,大家杀了他!”

士兵们早就等的不耐烦,陈玄礼这一声命令下达后,众人随即一拥而上,将杨国忠乱刀砍死,并把他的头颅割下,挂在了马嵬驿驿站的大门上。

杨国忠被杀后,局势失控,对于哗变的士兵们而言,杀一个人是杀,杀一群也是杀,他们不在乎再多背几条罪名,于是乱兵们紧接着又杀了杨国忠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以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御史大夫崔方见士兵们杀戮不止,高声呵斥,结果也被杀掉。

当时唐玄宗就在马嵬驿,驿站外边的大肆屠杀他就算没看到,也听到声音了,于是他让高力士出去问士兵们到底想干什么?

高力士出去片刻后,回来禀报说士兵们杀了杨国忠一家,现在还想杀杨贵妃,士兵们的理由是“杨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

唐玄宗当时想保杨贵妃,就说贵妃平时都住在宫内,杨国忠谋反跟她有何关系?(“贵妃常居深宫内,安知国忠反谋?”)

高力士见唐玄宗不表态,就走到玄宗而对旁边小声说道:贵妃是无罪,但士兵们已经杀了杨国忠,现在不杀贵妃,士兵们担心贵妃会给您吹耳边风,事后清算他们。(“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

唐玄宗觉得高力士言之有理,便忍痛下旨赐死了杨玉环。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并不是逼死杨贵妃,而是通过杨贵妃的死能够让唐明皇醒悟过来,开始处理各种朝政事物,重新整顿大唐的社会和政治。

并不是,马嵬坡兵变主要目的是铲除杨氏在朝中的势力,逼迫唐玄宗将当时的宰相杨国忠罢免并处死。

不是。唐肃宗运用兵变等系列手段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既然杨贵妃都死了。那么杨国忠也就没有任何根基可言了

我觉得不是的,马嵬坡兵变主要目的是推翻当朝皇室政权,而杨贵妃的牺牲恰恰可以挽救这个局面。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解除唐玄宗的最高权力,处死宰相杨国忠、缢死贵妃杨玉环只是达成这个目的的手段。公元756年8月12日,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尊避难成都的唐玄宗为太上皇。唐玄宗喜欢杨玉环,因此他设计手段,强迫儿媳妇杨玉环与儿子寿王离婚,再让杨玉环出家当尼姑,不久后娶杨玉环为贵妃。因为唐玄宗对杨...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
马嵬驿兵变看似是将士欲杀死宰相杨国忠以平息愤怒、逼死杨贵妃以求自安,实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宫廷权力争斗,是太子李亨为了上位,利用将士激愤的情绪,发动的一场政变。唐朝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开始,宫廷内部的血腥争斗就没有停止过。远的就懒得说了,就从李亨被立为太子说起吧。唐...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
由于唐朝有篡改史料的传统,再加上马嵬驿兵变之前,唐玄宗是秘密出逃,就连禁军也只带了几百人,他带着史官逃跑的可能性极低,此事件存在捏造史料的重大嫌疑。所以现在一般认为马嵬驿兵变有三个剧本。剧本一:禁军兵变属于临时起意,这场兵变没有幕后黑手,但太子李亨客观上借兵变削弱了唐玄宗的影响力...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
马嵬坡哗变是一场政变事。太子李亨,高力士,陈玄礼整合了所有力量铲除了杨家的行为,是为自己夺权做好舆论准备,杀杨氏一门就是最好的方式,而杨玉环被杀只能说是个意外。杨玉环肯定不该死,一切都与杨玉环无关,虽然杨国忠上位与杨玉环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面对...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
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才最终明白自己错在哪里,错在了宠信女人身上,导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所以晚年的唐玄宗有一些当年创造开元盛世的雄心,想在生命最后时刻通过这种方式,挽回大唐的命运,所以才在幕后安排禁军杀死了杨国忠父子和杨国妃姐妹,这就是马嵬驿兵变最大的秘密,也是马嵬驿兵变的目的。

历史上杨贵妃的死因是因为马嵬驿兵变吗?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要除掉杨国忠,杨贵妃只是一个附带的牺牲品。马嵬驿兵变是怎么回事呢?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由,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乱。唐玄宗听说叛军已经攻破长安门户潼关,魂飞魄散,声称要御驾亲征安禄山。实际上,却携带了杨贵妃姊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

逼死杨贵妃,是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吗?
李亨作为“马嵬驿兵变”的主谋,其目的自然是为了摧毁杨氏集团,而杨氏家族之所以能够飞黄腾达,则是源自于杨贵妃的受宠,因此杀死杨国忠之后再逼死杨贵妃,便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对于发动兵变的禁军,包括仍然忠于唐玄宗的陈玄礼来说,既然已经杀死了杨国忠,自然也不能继续放任杨贵妃留在唐玄宗...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
至于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不是逼死杨贵妃这个问题,是一个难以简单以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因为每个参与者的目的都不尽相同,接下来我们就从每个参与者的目的来分析一二。马嵬驿兵变的直接发动者:禁军的目的从史书记载来看,“马嵬驿兵变”的直接发动者是护卫在唐玄宗身边的...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
其实我个人觉得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逼死杨贵妃,而是为了谋权篡位,或者是想让皇上回头是岸。

“马嵬驿兵变”的目的真的是逼死杨贵妃吗?如果不是,那目的是什么呢?
当然不是,那场兵变中逼死杨贵妃只是士兵们的诉求之一,而他们的目的是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以达到向唐玄宗宣泄他们的愤怒。这是安史之乱时,士兵们对唐玄宗逃离长安,不顾大唐子民生死的不满,更是对唐玄宗统治的一种质疑。马嵬兵变说起这个马嵬兵变,就不得不提一下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因为唐...

农安县13562194198: 杨贵妃到底是死在兵变里还是逃亡去了日本? -
丛葛抗肿: 我也不知道,看看下面的故事吧!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杨玉环大大得罪了玄宗,玉环的从兄杨国忠请教吉温,吉温跑过去对玄宗说:“宫里女人犯错该死,但为啥吝惜宫中一席之地让她在外头受辱?”这话让玄宗动容,又不吃饭了,并马...

农安县13562194198: 杨贵妃怎么死的 -
丛葛抗肿: 马嵬兵变的最根本目的只在除去杨国忠,迫杨贵妃死,旨在损玄宗的尊严.验尸云云,叛军之将陈玄礼不会认真.再者,陈玄礼以一个军人叛迫皇帝之后,如再认真验看贵妃遗体,亵渎之罪大矣.这方面,史书所载亦已很明白:四军将士闻杨贵妃死讯即欢呼,陈玄礼免甲胄而拜,说明他们并未去验看杨贵妃的遗体. 杨贵妃被缢,执行者是内侍们,可能缢至气绝而未毙命.以杨贵妃死而解围罢乱,皇帝不忍看,皇帝走后,贵妃复苏.杨玉环待人仁厚,内侍们定会设法救援.往返途中的寿王李瑁和高力士,肯定也会施以援手.所以不曾死也确系可能. 所以在扬州东渡去日本 完全是真实的 是在日本死的

农安县13562194198: 杨贵妃是不是被唐玄宗处死的?
丛葛抗肿: 李隆基任由李林甫等专权擅政,“从此君王不早朝”,并非全因杨玉环而突然转变.便是唐玄宗后来重用杨国忠,虽有讨好贵妃的一面,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牵制李林甫的...

农安县13562194198: 在马嵬驿,将士们为什么要杀死杨国忠和杨贵妃?简略回答 -
丛葛抗肿: 叛军攻不进潼关,但唐庭内部却发生内讧.哥舒翰主张坚守潼关,等待时机;郭子仪、李光弼也从河北前线给唐玄宗上奏章,他们请求引兵北上,攻打安禄山的老巢范阳;要潼关守军千万不要出关.但是,宰相杨国忠却反对这样做.有人对杨国忠说:“现在重兵都在哥舒翰手里,如果哥舒翰打胜了,回到长安,你的宰相位子就保不住了.”杨国忠自己知道他这个宰相最不得人心,听了这番话,更加害怕,就在唐玄宗面前说潼关外的叛军已经不堪一击,哥舒翰守在潼关按兵不动,会丧失歼灭叛军的时机.昏庸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话,接二连三派使者到潼关,逼哥舒翰带兵出潼关.

农安县13562194198: 杨贵妃怎么死的 杨贵妃到底是自杀还是被杀 -
丛葛抗肿: 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兵变”,不论新旧《唐书》官方记载,还是民间笔记小说、文集,甚至唐宋后人诗咏词赋,均持此说.但民国以来,学术界对杨贵妃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具体表现为:“马嵬驿兵变”为传统说法有异,杨贵妃之死存...

农安县13562194198: 杨贵妃的去向
丛葛抗肿: 杨贵妃为躲避追捕,就和阿蛮跟随日本来使一起渡船到了日本.(详细情形请看《杨贵妃秘史》)

农安县13562194198: 唐朝安禄山叛乱,背后的真实原因真的是为了杨贵妃吗? -
丛葛抗肿: 安禄山起兵叛乱还真和杨贵妃有关系,当然并不是为了得到杨贵妃,而是用问罪于杨贵妃来为自己的起兵寻找借口.《新唐书·后妃》记载:“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这里的“妃”指的就是杨贵妃.政治从来都是冰冷...

农安县13562194198: 杨贵妃到底是怎么死的
丛葛抗肿: “马嵬驿兵变”中的主要受害者杨贵妃是怎样死的呢?正史所载是被缢死的.如《旧唐书·杨贵妃传》载,诛了杨国忠父子后,“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得已,与妃决,遂缢死于佛室.”...

农安县13562194198: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结构与诗歌主旨分析..的资料..《三吏》《三别》与杜甫的儒家情怀.. -
丛葛抗肿: 层次结构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色彩相当浓郁的叙事长诗,凡一百二十句,八百四十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叙述...

农安县13562194198: 杨贵妃最后怎么死的 -
丛葛抗肿: 死于马嵬坡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死民愤极大的杨国忠,又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便命高力士赐她自尽,最后她被勒死在驿馆佛堂前的梨树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