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作者&投稿:道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晋的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立的晋惠帝痴呆低能,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元康元年(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司马遹,次年杀之。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不断进行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先是,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起兵杀贾后。   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司马伦篡位后,驻守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伦,镇 八王之乱
邺的成都王司马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举兵响应。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杀死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以大司马入京辅政。太安元年(302年)底,河间王又从关中起兵讨司马冏,洛阳城中的长沙王司马乂也举兵入宫杀齐王司马冏,政权落入司马乂手。太安二年,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合兵讨长沙王司马乂。司马颙命都督张方率精兵7万,自函谷关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大军20余万,也渡河南向洛阳。二王的联军屡次为长沙王司马乂所败。次年正月,洛阳城里的东海王司马越与部分禁军合谋,擒长沙王司马乂,将其交给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被张方烧死。成都王司马颖入洛阳为丞相,但仍回根据地邺城,以皇太弟身份专政,政治中心一时移到邺城。东海王司马越对成都王司马颖的专政不满,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荡阴(今河南汤阴)一战,被成都王司马颖击败,惠帝被俘入邺,东海王司马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北)。与此同时,河间王司马颙派张方率军占领洛阳,接着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弟)与幽州刺史王浚联兵攻破邺城,成都王司马颖与惠帝投奔洛阳,转赴长安。永兴二年(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司马颙。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相继为其所杀,大权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西晋进入人们常说的“五胡乱华”时期。八王之乱是导致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

八王之乱-过程 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惠帝是个白痴,除了享乐以外,什么事也不懂。时值天下荒乱,百姓多饿死,他得知后竟说:“为什么不吃肉粥?”这样糊涂的皇帝,自然无法掌管朝政,由他的外祖父杨骏辅政,独揽了晋王朝中央大权。惠帝的皇后贾南凤,是一个有政治野心和阴险毒辣的女人,她不满意中央大权落入杨氏手中。公元291年,贾后与宫中侍从官阴谋策划,秘召都督荆州的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今河南洛阳),挟惠帝下诏杀死杨骏、杨珧、杨济兄弟3人,其亲族和党羽被株连而死者达几千人。贾后又废黜杨太后为庶人,迫使她绝食而死。晋朝内部大乱就从这次宫廷政变开始了。 八王之乱形势图杨氏集团被消灭后,晋廷推举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共执朝政,楚王司马玮因协助贾后政变有功,乃封为卫将军兼领北军(守卫京城北部的禁兵)中侯,在中央掌握兵权,亮、玮之间因而经常发生矛盾。贾后认为亮玮2人皆妨碍了自己专权,便又施展手段,先要惠帝下手诏给司马玮,令其率领北军,杀死南王亮和卫瓘,然后又否认惠帝下过这道诏书,反而以司马玮擅杀大臣的罪名,杀了楚王玮。这样贾后就完全掌握了晋王朝的大权。 贾后掌权后,大树自己的党羽,除了依靠族兄贾模、内侄贾谧,母舅郭彰这些亲党外,还起用当时的名士张华为司空,世族裴頠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令他们4人共管京城机要。由于这几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统治经验,又和贾模等人能“同心辅政”,所以从公元291年至299年的七、八年间,贾后还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公元299年,贾后与太子司马遹的矛盾又爆发了。惠帝只有一个儿子,即太子司马遹,是后宫谢玫后生,他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贾后一伙的擅权渐露不满之意,引起了贾后的关注,贾氏的亲党贾谧等人,又害怕太子得政之后,也像贾后杀杨骏、逼死杨太后一样来对付自己,所以竭力劝贾后废太子。于是贾后诬谄太子有杀害惠帝和她的企图,废太子为庶人,接着又把太子杀了。太子无罪被害,引起了诸王和一部分拥护太子的朝臣不满。就在太子遹死后一个月,即公元300年四月,在京师洛阳任车骑将军的赵王司马伦,借为太子报仇,利用自己掌握的宿卫禁兵,入宫杀掉了贾后和张华、裴頠等党羽,并重用嬖人孙秀,杀害异己。次年正月,司马伦又迁惠帝为太上皇,自立为皇帝,从此宫廷政变又转变为皇族争夺皇位的斗争。 赵王伦篡夺了帝位,马上激起了其他宗室诸王的反对,出镇许昌(今河南许昌市东)的齐王司马冏首先起兵讨伦,并得到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冏等的响应。三王联军与伦兵在洛阳附近战斗了两个多月。结果,赵王伦兵败被杀。同时,司马伦的亲信将领王舆也在京城内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司马冏入京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 司马冏自辅政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久专朝廷大权,把本来可以立为皇太弟的司马颖和长沙王司马乂改立惠帝弟清河王司马遐之子,年仅8岁的司马覃为皇太子。这一招,不但导致司马颖与司马冏关系的破裂,而且也引起司马乂的不满。公元302年十二月,司马卹联合西镇关中的河间王司马冏反对司马颙。司马颙出兵进攻洛阳,军抵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在洛阳的司马乂也举兵讨冏,双方军队在京城内展开激战。一时间,飞矢如雨,火光冲天,混战了3天3夜,冏败,为乂所杀。长沙王乂掌握了政权。 公元303年八月,司马颙又派大将张方率领精兵7万联合成都王司马颖的20多万大军,借口司马乂“论功不平”对京城发动进攻。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洛阳城危在旦夕。这时城内的统治集团开始分裂。公元304年正月,东海王司马越勾结部分禁军。拘禁司马乂,向外兵求和,并把司马乂交给张方用火活活烤死了。司马颖进入洛阳,虽然当了丞相,但他仍然回到自己的根据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遥执朝政,废太子覃而自兼皇太弟,一时政治中心由洛阳移到邺城。 惠帝的皇后贾南凤成都王司马颖在邺城遥执朝政期间,政治腐败,比以前司马冏,司马乂执政时还要坏,大失人心。因此,东海王司马越统率洛阳禁军,拥戴惠帝讨伐司马颖,结果在汤阴(今河南汤阴县西南)战败,惠帝被俘至邺城。司马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县北)。河间王司马颙命部将张方率兵占领了洛阳,不久,幽州刺史王浚与并州都督司马腾联兵攻破邺城,战争进一步扩大。司马颖挟惠帝出奔洛阳,皆落入张方之手,又被迫前往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公元305年七月,司马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次年攻入长安。司马颙和司马颖败走,相继被杀。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后把惠帝毒死,另立惠帝的弟弟豫章王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晋朝大权最后落入司马越手中。至此,“八王之乱”才告结束。

司马炎建立晋王朝以后,第一个措施就是大封同姓诸侯王二十七人,授以中央和地方的军政大权,允许他们自己选任王国内的大小官吏。由此种下了西晋王朝内部割据纷争的祸根,导致后来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内战,称为八王之乱。所谓八王,是指先后参与争夺政权的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齐王司马同(司马昭之孙)、长沙王司马义(司马炎第六子)、成都王司马颍(司马炎第十六子)、河间王司马颙(司马懿弟司马孚孙)、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弟司马馗孙)。这八个诸侯王之间争斗厮杀,把西晋王朝搞得元气大丧。短命的西晋王朝,在司马炎去世后,只维持二十七年就被汉(后称前赵)灭亡。

晋元熙元年(公元290年),司马炎病危,下诏司马亮、杨骏共同辅政。杨骏指使其女儿杨皇后,假传武帝口授诏书,由杨骏独掌朝政,逼走司马亮。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太子司马衷继位为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而皇后贾南风却凶狠奸诈。晋惠帝接位后,杨骏独揽朝纲,令贾后十分恼恨。元康元年(公元291年)三月,贾后与楚王司马玮合谋,由司马玮领兵进京,杀了杨骏和他的两个弟弟,杨氏亲属徒党被杀数千人。接着,贾后又把杨太后废为庶人,逼她绝食而死。贾后策动的宫廷政变,拉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

杨骏死后,朝廷大权改由宗室元老司马亮和元老重臣卫瓘共同掌握。一心想专权的贾后仍然未能如愿,自然于心不甘,便又利用楚王司马玮与汝南王司马亮之间的矛盾,先以惠帝的名义下手诏给司马玮,以司马亮要废惠帝为借口,命其领军诛杀司马亮和卫瓘。待司马玮杀了司马亮之后,贾后又知否认惠帝曾经下过手诏,给司马玮加上假传圣旨、擅杀大臣的罪名,除掉了司马玮。

贾后为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对惠帝与嫔妃谢氏所生的儿子立为太子,恐日后当政对她不利,便将太子废为庶人。贾后废黜太子之举,引发朝廷大臣纷纷议论,愤愤不平。掌握宿卫禁军的司马伦见有机可乘,便在亲信孙秀的建议下,派人四处散布流言,诱使贾后毒杀了被废的太子,随即利用朝臣和禁军对贾后杀太子的怨恨情绪,邀约齐王司马同等一同起兵,于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四月,杀了贾后。次年正月,野心勃勃的司马伦干脆废黜了晋惠帝,自己当起了皇帝。

赵王司马伦一旦称帝,顿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诛杀贾后之后出镇许昌的齐王司马同首先发难,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和驻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等人响应起兵。三王联兵打败了司马伦的军队。司马伦和孙秀相继被杀。但诸侯王之间的混战并未止息,反而越演越烈,规模也越来越大,从宫廷逐渐扩展到地方。

赵王司马伦被杀以后,齐王司马同入京辅政。但他辅政有失众望,特别是在选立太子的问题上,同其他诸侯发生矛盾。此时,惠帝的子孙都已死去,司马颖和司马义作为惠帝的兄弟,本来都有可能被立皇太弟,成为皇位的继承人。而司马冏却立清河王司马遐(司马炎第十四子)年仅八岁的儿子司马覃为皇太子,以便于他长久专制朝政。因此,遭到司马颕和司马义的剧烈反对。此时,镇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也加入反对行列。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十二月,司马颙首先派兵进攻洛阳。已在洛阳的司马义,乘此良机,举兵讨伐司马同,在京城展开了激战,齐王司马同兵败被杀,其党羽被杀二三千人。

三王联合打败司马同以后,司马义留在洛阳执政,司马颕以大将军名义在邺城遥加控制。司马颙原想废黜惠帝,拥立司马颕,而他自己则当宰相专政。司马颍也嫌司马义不肯完全听从自己的摆布。因此,仅仅数月,原先同盟者之间发生了新斗争。司马颍与司马颙联合起兵,发动对洛阳的进攻。司马颙以部将张方为都督,领兵七万进攻洛阳,司马颖以陆机、石超等督兵二十万,南攻洛阳。此时,司马义所能指挥的洛阳军队也有数万人。交战双方集结的军队达到三十万以上,是八王之乱以来军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激战。司马义的军队,曾在建春门外一度击败司马颕南下的军队,陆机、陆云兄弟因战败遭诬陷被杀,但毕竟众寡悬殊而渐趋劣势。洛阳城被围日久,内部发生了变乱。东海王司马越暗中与殿中诸将相约,动用皇城禁卫军收捕了司马义,交给了司马颙的部将张方,被张方用火烧死。司马颍进入洛阳,担任了丞相,司马越担任尚书令。

司马颕废黜了太子司马覃,自为皇太弟,又返回邺城。司马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惠帝的弟弟,由他担任西晋皇位的继承人,但司马颕恃功骄奢,邺城实际上成了西晋朝廷的政治中心。东海王司马越也野心勃勃,乘机统率洛阳禁军,于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七月,拥持着惠帝讨伐司马颍。在汤阴一战中,讨伐军遭到了惨败,惠帝被作为俘虏落到司马颍军队之手,司马越逃回自己的封国。司马颍打败了司马越,并将惠帝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但在此时,幽州刺史王浚,联合鲜卑、乌桓等部的军队,讨伐司马颖,很快攻破了邺城,司马颖仅带数十骑挟持惠帝投奔洛阳。而此时的洛阳,已经由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控制。司马颍到了洛阳,已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再也无法干预政事了。同年八月,匈奴族刘渊起兵反晋,使控制洛阳的张方感到威胁,便挟持惠帝和司马颕、司马颙迁往长安。一到长安,司马颙就废黜了司马颍,另立司马炽为皇太弟。

司马越不甘心失败,又在永兴二年起兵征讨长安,被王浚等人推为盟主。豫州刺史刘乔抗击司马越,司马颙、司马颍声援刘乔。河桥一战,司马越击败刘乔,随即进攻司马颙。司马颞想和司马越讲和,又怕张方不从,便派人杀了张方,送首级给司马越求和,遭到拒绝。数月后,司马越的军队攻入长安,把惠帝迎回洛阳。司马颖、司马颞如丧家之犬,分头逃窜,不久就被司马越的部属所杀。至此,八王之乱便画上了句号。在八王之乱中,除司马越后来因病去世,其他七王都被杀。西晋王朝也在旷日持久的战乱中耗尽了元气,很快就灭亡了。


在历史上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不久,毒死惠帝,另立惠帝之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八王之乱至此结束。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这场大乱持续了 16年,黄河流域人民蒙受空前浩劫,经济文化遭到严重破坏。西晋各派统治力量也在内乱中消耗殆尽,终被流民起义及各族人民反晋斗争浪潮所湮灭。

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只是,他不会想到,这个过渡承袭的过程中,司马宗族的藩王们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司马衷接手西晋政权之后,司马衷因为脑子问题,皇权很快落到了以杨骏为首的三杨手中。而她的夫人贾南风又噬爱权力,一场围绕在杨骏、贾南风两人之间的权力争夺赛瞬间展开。八王之乱的祸端也由此拉开历史大幕。第一波:杨骏和...

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呢?
反观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你会发现,那个时代真是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时代。那个时代,不存在什么“正义”、“公正”,高层统治者也没有什么道德高尚的品质。人人都可以为了自己的权力,杀害别人的生命,毁掉伦理纲常。先来说一下“八王之乱”的背景。晋武帝司马炎宅心...

西晋乱局——“八王之乱”到底是怎么回事?
至于“驺虞幡”是啥?这是西晋特色,有“驺虞幡”和“白虎幡”。“白虎幡”就是主战,代表皇帝号召士兵冲锋陷阵;而“驺虞幡”主和,号召士兵解兵回营。两种幡代表的含义,类似擂鼓进军、鸣金收兵的意思。八王之乱后续中会出现,一方拎着皇帝本尊,一方摇着“驺虞幡”相互对战的尴尬事。八王之乱第一...

西晋时期发生的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最后是如何被平息的?
晋武帝大封司马宗室子弟为王,同时赋予宗室王在封国内有自置军队、允许宗室王出镇和参政。殊不知晋武帝此举是拔虎齿肥豹志,宗室王势力过度膨胀,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这下可让其他的诸侯王找到了口实,齐王司马囧(司马炎弟弟司马攸之子)首先举起讨伐大旗,河间王司马颙(司马懿弟弟司马孚的...

历史上真实的西晋八王之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八王之乱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会风气的畸变,造成了秩序的崩溃,把所有的人推向动乱的深渊,给社会带来深重而又长久的...

西晋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司马炎建立晋王朝以后,第一个措施就是大封同姓诸侯王二十七人,授以中央和地方的军政大权,允许他们自己选任王国内的大小官吏。由此种下了西晋王朝内部割据纷争的祸根,导致后来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内战,称为八王之乱。所谓八王,是指先后参与争夺政权的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楚王司马玮(司马炎...

晋末八王之乱是怎么一回事?南北朝是哪些朝代?建立者是谁?要按先后顺序...
八王之乱虽告结束,但它对西晋统治所造成的恶果是极其严重的。这一场祸乱由公元二九一年至三○六年,长达十六年之久。西晋立国伊始,就发生长时期的同室操戈、骨肉相残。这场群兽狂斗使晋室元气大伤,根基动摇,加速西晋走向灭亡。本来全国自东汉末起已久经战祸,才获统一不久,旋又陷入新的动乱...

西晋时期,八王之乱,怎么回事
司马衷是白痴,白痴当皇帝,在我国古代的政治生态环境下,只有一种可能发生,那就是,会有野心家考虑携天子以令诸侯。因此,从杨家(太后家族)、贾家(皇后家族)到司马家族的王爷们,都打算把白痴皇帝控制在手里,因此,这三方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八王之乱”,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所谓八王:...

西晋内乱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西晋内乱指的是“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西晋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以杨骏被杀后卫瓘、汝南王司马亮辅政,并与贾后对抗为起始,以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宣告结束。从元康元年(291年)起至光熙元年(306年),共持续16年。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300年...

孙吴县19513297642: 八王之乱(历史事件) - 搜狗百科
李戚根宁:[答案]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太熙元年(290...

孙吴县19513297642: 八王之乱的本质是什么? -
李戚根宁: 八王之乱 加速了 西晋王朝 的灭亡 让 本以 陷入 绝地的西晋更加无力改变局面 直接导致了后来北方胡人的入侵 攻城掠地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西晋是不战而亡的

孙吴县19513297642: 晋朝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
李戚根宁: 西晋年间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年.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孙吴县19513297642: “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 -
李戚根宁: 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引起战争

孙吴县19513297642: 八王之乱指什么? -
李戚根宁: 八王之乱的略述: 一、惠帝继位,贾后专政:晋武帝立国后,分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以屏藩皇室,孰料竟造成外重内轻、尾大不掉之局势.永熙元年(二九年),武帝死,子惠帝(二九 -- 三六)继...

孙吴县19513297642: 谁能告诉我西晋的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
李戚根宁: 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

孙吴县19513297642: 西晋八王之乱指的是那八王 -
李戚根宁:[答案]八王之乱 晋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晋皇室诸王争夺中央朝权的作战.其代表人物为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史称“八王之乱”. ...

孙吴县19513297642: 八王之乱的背景 -
李戚根宁: 西晋年间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年.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孙吴县19513297642: 历史上的八王之乱发生在那个朝代?是东晋 西晋 五代还是西汉?? -
李戚根宁:[答案] 中国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太熙元年(290)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