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和王士祯谁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更高

作者&投稿:贠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世禛与王世贞是一个人吗?我分不清,他们的朝代以前生平~

是两个人。
1、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2、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然辨驳议论多错愕、失当。

希望能够帮到您!

王士祯,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清初杰出诗人。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只知道有这两个,唐朝似乎没什么有名的诗人叫“wangshizhen”这个音的。

学习《史记》中的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往往会接触到另一名人的名篇,即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氏“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的观点,让他的文和人齐名。由此,我们知道了王世贞。

历史上,还有一名人,和王世贞的名字同音,叫王士祯。王士祯是清初杰出的诗人,和济南富有渊源。虽出生新城(今桓台),但常自称济南人。最著名的诗作《秋柳》四首,于顺治14年作于济南大明湖,写的是大明湖岸边的垂柳。现大明湖东北岸汇泉堂附近有一处馆舍院落名叫“秋柳园”,即为纪念此公之意。秋柳诗当时闻名全国,大江南北和者众多,由此产生了享誉当时文坛的诗社“秋柳诗社”,秋柳诗社在中国文学史上留有彩色的印记。

  王世贞生平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屡迁员外郎、郎中,又为青州兵备副使。三十八年,父王予以滦河失事为严嵩所构,论死,世贞解官奔赴京师告免。未成,持丧归,三年丧满后犹却冠带。隆庆元年(1567)讼父冤,得平反,被荐以副使莅大名,迁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又历广西右布政使,入为太仆寺卿。万历二年(1574)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数奏陈屯田、戍守、兵食事宜。咸切大计。因忤张居正罢官。后起为应天府尹,复被劾罢。居正殁后,起为南京刑部右侍郎,辞疾不赴。久之,起为南京兵部右侍郎,擢南京刑部尚书,以疾辞归。二十一年卒于家。

王世贞倡导文学复古运动,认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当时有一定影响。家藏书甚富。自称平生所购《周易》、《礼经》、《毛诗》、《左传》、《史记》、《三国志》、《唐书》之类,过3000余卷,均为宋本精椠。家有别墅“弇州园”,于园后建“小酉馆”,贮书达3万余卷。另将经学之书专藏于“藏经楼”中。对宋椠元刊之书,作“尔雅楼”贮之,又于“九友斋”中,藏宋本两汉书,为斋中第一宝。此书后归于“天禄琳琅”。与唐顺之结为莫逆之交,二人皆以文学、藏书而知名。他以诗文名于世,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并称后七子。攀龙殁,独领文坛二十年,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僧道莫不奔走其门下。鉴于台阁体文风不振,他提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所作诗文,也多为复古模拟之作,但往往失于藻饰。晚年深有所悟,于唐好白居易,于宋好苏轼,诗文以恬淡为宗。又好史学,以史才自许。自弱冠登朝,即好访朝家故典,晚年又得见内府档案秘籍,著述甚丰。既是文人,也是学者。学问渊博,文章不拘一格,虽摹秦仿汉,依旧自有特色,具有“博综典籍,谙习掌故”之特点,如《题海天落照图后》。其著作文学方面有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弇州山人续稿》二百零七卷和《艺苑卮言》十二卷;史学方面有《弇山堂别集》一百卷,松江人陈复表将其所著的各种朝野载记、秘录等汇为《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十卷,内容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传记、边疆史地、奇事佚闻等,是一部较完整的明代史料汇编。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原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翻译

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得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好的。

秦国用?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氏璧。(秦国)那时说是要和氏璧,这是实情,不是为了试探赵国。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把和氏璧交给秦国,没有得到秦国的人情却将和氏璧交给他们;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害怕他们就不将和氏璧交给秦人,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又害怕他们就将和氏璧交给秦人。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怎么会有又害怕秦人却又挑起了他们的怒气的。

至于(如果)秦国要和氏璧,而赵国不给秦国,那么双方都没有什么过错。(如果)赵国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但秦国不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这是秦国的不对。(如果)秦国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而赵国不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这是赵国的不对。(如果)想要使偏邪在秦国一方,那就应该放弃和氏璧;害怕放弃和氏璧,那就应该不同意秦国的请求。而那秦王不但拿出地图来商量,又设立了九宾的礼节还要沐浴焚香来取得和氏璧,看他的情形不可能不交出十五座城池。(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不交出十五座城池,那蔺相如可以这样说:“我本来就知道秦王不会交出城池。那和氏璧,不是赵国的宝物;但那十五座城池却是秦国的珍宝。现在秦王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将十五座城池交给外人,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一定会抱怨秦王丢弃他们象丢弃小草一样。秦王你不交出城池从而欺骗赵国得到了和氏璧。但是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让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讲信用。我希望就死在你们国家,来表明秦王的失信。”象这样秦王不一定不交出和氏璧。只不过现在蔺相如叫门客带着逃回了赵国,却将责任推给秦国。那时秦国还想和赵国交好。假使秦王生了气而在市集将蔺相如杀掉,派武安君白起带领十万大军来攻打邯郸。获胜一次就能将蔺相如一家灭族。再次获胜那么和氏璧还是属于秦国的。

于是我认为:“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因为上天在帮他忙。”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对秦王态度强硬,和廉颇搞好关系,是由于越出乎意料越好;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上天的关系啊!

 王士祯生平

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谥文简。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余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李攀龙)。然传其衣钵者不少。有《带经堂集》。

王士祯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家庭。他五岁入家塾读书。六七岁的时候读《诗经》。顺治十五年(一六五八)进士(广印人传作乙未误),文名渐著。23岁游历济南,他邀请在济南的文坛名士,集会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作者甚多,当时被文坛称为“秋柳诗社”,从此闻名天下。后人将大明湖东北岸一小巷名“秋柳园”,指为王士祯咏《秋柳》处。王士祯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王士祯的诗清新蕴藉、刻画工整,散文、词也很出色。他提出的神韵诗论,渊源于唐司空图“自然”、“含蓄”和宋严羽“妙语”、“兴趣”之说,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作诗要诀。所传诗文中,有不少题咏济南风物,记叙济南掌故之作。曾为蒲评点《聊斋志异》并题诗共勉。

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杂俎类笔记《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五代诗话》。

《秋柳》诗四首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痕。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哀怨总难论。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向永丰坊。

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影物非。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往日风流问枚叔,梁园回首素心违。

桃根桃叶镇相邻,眺尽平芜欲化烟。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枝相映夕阳边。

 王士祯与“三柳”

提起清人王士祯,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三柳”——“《秋柳》诗”、“秋柳诗社”、“秋柳园”。

王士祯,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出生于济南属地的新城(今桓台县),是清初杰出的诗人。他自幼聪慧过人,尤喜赋诗。他少年时在济南居住,向以济南人自称,一生写有许多咏济南山水风光的诗作。

清顺?十四年(1657年)一个秋日的下午,济南大明湖上,王士祯正和几个文友观览游玩。此时,天气渐凉,大明湖岸边的垂柳,已是翠褪黄显,乍染秋色了。王士祯为眼前的景色所感染、触动,遂赋出了著名的《秋柳》诗四首: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聪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水丰坊。”

“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希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往日风流问枚书,梁园回首素心违。”

“桃根桃叶正相连,眺尽平芜欲化烟。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柏相映夕阳边。”

这四首《秋柳》诗,意韵含蓄,境界优美,咏物与寓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更叫人叹绝的,是全诗句句写柳,却通篇不见一个“柳”字,表现出诗人深厚的艺术提炼功底。

王士祯写《秋柳》四首时,才24岁,在这之前,他已经高中进士,并以众多诗作声名在外,然而真正使他举国“文”名的,却是这《秋柳》四首。此诗传开,影响巨大,大江南北一时应和者甚众,连顾炎武也由京抵济,作《赋得秋柳》唱和。由于各地众名家对《秋柳》诗的唱和,因此产生了享誉当时文坛的文社——“秋柳诗社”。“秋柳诗社”在中国文学史上留有彩色的印记。

《秋柳》诗四首,究竟是在大明湖什么地方作成的呢?王士祯在其《菜根堂诗集序》中云:“顺治丁酉秋,予客济南,诸名士云集明湖。一日会饮水面亭,亭下杨柳千余株,披拂水际,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予怅然有感,赋诗四首。”这里清楚地说明,《秋柳》诗是在大明湖水面亭所作。据考证,所谓“水面亭”,全名应该是“天心水面亭”,位在当今大明湖南岸稼轩祠附近,早已毁佚。

由于《秋柳》诗是王士祯的成名代表作,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诗人,就把大明湖东北岸汇泉堂附近的一处馆舍院落命名为“秋柳园”。(亦有人说秋柳园就是王士祯少年时在济南的故居。)旧时的秋柳园土墙木栋,柳丝袅袅,是个幽静清宁的地方。如今,秋柳园早已湮没,但其遗址风光依旧,从这里看去,水光粼粼,荷红芙绿,岸柳披拂,明湖风光尽收眼底。作为济南重要的人文景观,秋柳园在济南的人文史上有着显著的位置。


王世贞和王士祯谁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更高
历史上,还有一名人,和王世贞的名字同音,叫王士祯。王士祯是清初杰出的诗人,和济南富有渊源。虽出生新城(今桓台),但常自称济南人。最著名的诗作《秋柳》四首,于顺治14年作于济南大明湖,写的是大明湖岸边的垂柳。现大明湖东北岸汇泉堂附近有一处馆舍院落名叫“秋柳园”,即为纪念此公之意。...

明清以来有什么脍炙人口的诗歌吗?
特别是以纳兰性德、钱谦益、朱彝尊、陈维崧、袁枚、仓央嘉措、苏曼殊、龚自珍、王士祯、曹雪芹、郑板桥等一大批诗词俱佳的文人,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佳作。纳兰性德,清朝初年词人,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

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王士G简介,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
后世文学史中,“王士G”或“王士祯”两名并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当我朝开国之初,人皆厌明代王(世贞)、李(攀龙)之肤廓,钟(惺)、谭(元春)之纤仄,于是谈诗者竞尚宋元。既而宋诗质直,流为有韵之语录;元诗缛艳,流为对句之小词。于是士祯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

传奇古刹天宁寺
清初诗人、文学家王士祯曾是康熙年间诗坛盟主,官至刑部尚书。他曾写《天宁寺观浮图》诗赞云: 千载隋皇塔,嵯峨俯旧京。 相轮云外见,蛛网日边明。 近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也曾称赞天宁寺塔:“富有音乐韵律,为古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杰作。” 除了赞美天宁寺塔壮观的诗文,也有叹息其毁败衰颓之诗篇。明初著名画家王...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的整首诗
王士祯出身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为明朝布政使。崇祯七年闰八月二十六日(1634年9月17日) ,王士祯出生于豫省官舍,祖父呼之小名“豫孙”。娶山东邹平张延登之孙女为妻。顺治七年(1650年),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与大哥王士禄、二哥王士禧、三哥王士祜皆有诗名。顺治八年乡试第六,...

王渔洋的诗作
一、《真州绝句》作者:清代王士祯(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1、原文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2、翻译 江边上居住的大部分是以捕鱼为生的人,在杨柳依依的路边和菱角飘香的塘堤上房屋稀稀疏疏的分布着。夕阳西下、微风习习的傍晚美不胜收,江边红枫树...

王世祯清朝诗作家
王士祯的神韵说强调诗歌的内在精神和韵味,其理论体系完整,对当时的诗坛影响深远,他创立的神韵诗派成员包括吴雯、洪升和宗元鼐等。他的诗歌创作和神韵理论在清代达到了巅峰,为中国诗歌理论史留下了辉煌篇章,对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士祯于1711年在康熙五十年去世,享年78岁,...

关于王士祯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王士祯最有名的诗句
有关王士祯最有名的诗句如下:1、遥指平山山外路,断鸿无数水迢迢,新愁分付广陵潮——清·王士祯《浣溪沙·红桥》2、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清·王士祯...

王士祯是哪个朝代 王士祯是什么朝代
王士祯是哪个朝代1、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2、王士祯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康熙...

临夏县18638834599: 文学史上的三曹,文学成就最高 的是 -
那玉复方: 词彩华茂,情兼雅怨,卓尔不群.”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baike:http.baidu

临夏县18638834599: 后七子中谁的散文成就最高 -
那玉复方: “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有两个:李攀龙(1514-1570)和王世贞(1526~1590),但因为王氏活得比较长,所以他的成就相对较高.

临夏县18638834599: 明朝文学史上的“前七子”和“后七子”各指哪些人? -
那玉复方: 前七子: 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后七子: 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临夏县18638834599: 前后七子 - 文学史上的前七子和后七子分别指谁?
那玉复方: 前七子后七子 明前七子是弘治、正德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以李、何为代表; 后七子是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

临夏县18638834599: 结合李白的实际作品,谈谈盛唐诗作为时间艺术的特征
那玉复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 李白诗在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之成为中国诗歌遗产中的瑰宝. 王世贞《艺苑卮...

临夏县18638834599: 列举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话,词话.并说出作者. -
那玉复方: 1、《岁寒堂诗话》宋·张戒撰.《岁寒堂诗话》是南宋诗话中最富有理论价值的一部,在整个中国诗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该诗话旧存一卷,如《学海类编》本.原本久佚,自明清始见大量著录,清乾隆间,逐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临夏县18638834599: 我国历史上最擅长写山水诗的诗人 -
那玉复方: 唐代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山水诗派的创作及其艺术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诗歌的特质. 清代著名诗论家王士祯(渔洋)论诗“独以神韵为宗”(《清史稿》卷266),标...

临夏县18638834599: 中国古代四大才子分别是哪几位 -
那玉复方: (1)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大词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于二十二岁时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后循进一等,武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