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中矛盾的观点阐述孟母三迁,包括原理方法论

作者&投稿:彩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母三迁的故事包含了什么哲学原理? 要是有谢桥职业中学2010~2011学年第二期期末考试的答案一起发上去~

(1)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能够加速或者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孟母就是看到了外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才进行了三迁。
(2)一个人的成才和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矛盾,即内因是关键。内因是存在的基础,是一切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依据,是事物发展的方向。
(3)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因素。

有关儿童的读物,寓言故事、典故等等都可,针对不同年龄段选择。

孟子幼时家贫。其父名激,字公宣,并无什么功绩可称道。但据史籍记载,其母仉氏却是一位极有见识又很会教育子女的人。孟子幼年丧父以后,母亲就成了他第一任启蒙老师。孟子的成长深受其母的教诲。孟母教子故事久为世人传诵,已经成为后世教育子女的范例。
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和邻居的孩子嬉游时,也模仿出殡、送葬时的情景,拿着小铁锹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看到儿子的这些怪模样,心里很不好受。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战国初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既有坐商的店铺,也有远来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条街十分热闹,有卖杂货的,有做陶器的,还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闹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好不热闹。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最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模仿商人做买卖。
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少年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孟子以后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又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买肉啖子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矛盾的观点哲学中的矛盾有哪些观点
哲学中矛盾观点的主要内容: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和理解其他规律、范畴的钥匙;矛盾分析方法是辩证法中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否承认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

哲学 请大家说说自己对矛盾的理解
矛盾是马克思基于辩证法提出的一个范畴,其实就是他的本体论。他以黑格尔的辩证法(普遍联系,永恒运动,对立统一)来解释世界,发现任何事物都具有内部的对立统一性,由此他想象这个对立统一就是宇宙的根本大法,就是世界的本质,他把这个对立统一叫做矛盾。他的意思就是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为什么呢,因为构...

三个哲学家关于矛盾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讲的矛盾,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辩证法的矛盾范畴不同于平时说的逻辑矛盾,逻辑矛盾则是由于违反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而出现的逻辑错误,是思维混乱的表现。毛爷爷:著《矛盾论》。从...

哲学上的矛盾到底是什么?
哲学所说的矛盾是指无论任何东西都是矛盾体都有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组成,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就没有问题,(正和负,作用和反作用,雌和雄,加和减,呼和吸,上和下等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比如所有的量都可以数1、2、3等等),但各种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比如一个、...

哲学中提到的矛盾。什么是矛盾?
马克思哲学中的矛盾简介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在古代哲学中,矛盾概念已包含有对立面的统一的思想。黑格尔在其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提出矛盾即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系统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把矛盾规定为反映事物的...

用哲学中矛盾的观点阐述孟母三迁,包括原理方法论
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

哲学 怎样理解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举例说明
在哲学发展的初期就已具有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易经》 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 。《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这一命题,概括了矛盾的存在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后世的哲学家常用分合 、两一、参两、相反相成等概念表达事物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思想。...

在线等,求几句哲学家们阐述矛盾的名言。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

哲学中说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一个动作也有矛盾吗?
1、马哲所说的“矛盾”,直接源于黑格尔哲学和德国浪漫派哲学。这个“矛盾”不是“自相矛盾”的矛盾,而是事物发展而展现出来的矛盾。也就是说,马哲里的矛盾是辩证逻辑和发展逻辑的矛盾,而不是形式逻辑和静止逻辑的矛盾。只有将一切事物都看作发展的和辩证的,才能发现马哲所说的在一切事物之中的矛盾...

哲学的矛盾的观点就指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吗
无矛盾的联系体现终极理性。矛盾及其对立统一过程转化为抽象及其之间的关联形成主观经验,联系的无意识境界的抽象关联表达成客观知识,它们把精神当成具有独立意义的整体联系反映自身、外部世界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支持精神相对物质运动的存在、独立、自由、圆满的阐释。因为客观是唯一的,所以矛盾的观点,就是不...

北道区13963875410: 请说出孟母三迁的故事哲学道理 -
仇由霞丁香: 孟母三迁包含着这样一个哲学道理,就是内外因的辨证关系: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因此外因也是不可忽视的. 内因与外因关系.一个人的成才,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样,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又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外因的作用是有决定性的.

北道区13963875410: "孟母三迁"包含了什么哲学寓意?是不是"近朱者赤,业近墨者黑"? -
仇由霞丁香: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环境对人的思想意识有巨大的影响,"孟母三迁"就是要选择最优的物质环境,以使孩子获得最佳的发展环境. 意识能动作用,"孟母三迁"就是主动选择环境,为孩子的发展创造条件,体现了意识的主动选择性.

北道区13963875410: 孟母三迁的故事包含了什么哲学原理? 要是有谢桥职业中学2010~2011学年第二期期末考试的答案一起发上去 -
仇由霞丁香: 第一层含义:外因对内因的引导作用,会因为外部因素而改变其人性本质,也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的一种.第二层含义:未知的未来在无法被肯定的同时,虽然有之未必然,但是无之必不然,这是孟母三迁当中所透露的主观意识存在,有其原因的存在,必然会引导出必然和偶然结果,此偶然也属于必然性结果当中的特殊性偶然.

北道区13963875410: 孟母三迁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
仇由霞丁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就像吃饭一样 不被同化就会被异化 如果你不能融入这个集体 就只能被这个集体所抛弃 所以选择一个好的环境 是那么的重要

北道区13963875410: 求一个好的富含哲学知识的故事 -
仇由霞丁香: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买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官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即让进退...

北道区13963875410: 古时就有孟母三迁故事,至今人们依然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墨,这种看法对吗?用相关的哲学原理分析一下 .. -
仇由霞丁香:[答案] 和好的人在一起当然会变好,因为你会受其影响,其次,和不好的人在一起,会变坏.这也可以理解为互相影响的关系.

北道区13963875410: 孟母三迁中含有什么哲理? -
仇由霞丁香: 环境对人的养成具有影响作用

北道区13963875410: 名师出高徒”、“孟母三迁”.哲理 -
仇由霞丁香: 外因影响内因的发展.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北道区13963875410: 孟母三迁 包含了什么哲学寓意?是不是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仇由霞丁香: 是的.

北道区13963875410: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蕴含怎样的人生哲理 -
仇由霞丁香:[答案] 同样是橘子,生长的环境不一样,最后结出的果实就不同,一个甜美甘香,一个酸涩难尝;这说明了环境对植物的重要影响,人也一样,否则就不会有“孟母三迁”的典故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