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须弃袍”出自于三国中哪位武将的故事?(回复ws+答案,比如你的答案赵云,则

作者&投稿:校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除了孔明外还使用过“空城计”的蜀将是谁?(回复ws+答案,比如你的答案赵云,则~

厦门大学的易中天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里讲解《三国志》时,讲了一句“空城计是诸葛亮抢了曹操的发明权”。就是这一句话,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在网络上、平面媒体里还是街谈巷议中,都出现了与之不和谐的语调。认为易先生在乱侃的人大有人在,而且有的甚至上升到了人身攻击的地步!这点我是坚决反对的!学术见解不同是很正常的事,《三国》可谓人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版本的书。有的是演义,有的是评书评话,有的是正史,有的是民间故事……不胜枚举。但是因为一言不和,就搞人身攻击,骂人家没有文化,是说评书的演员,是曹操的奸党,都是不可以的。毕竟人家易先生能在厦门大学任教多年,不是白给的。
  不过,“空城计”的确不是曹操发明的。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使用过。见于《左传》庄公廿八年:“楚令尹子元……以车六百乘伐郑,入于桔柣之门。……众车入自纯门,及逵市。县门不发,楚言而出。子元曰:‘郑有人焉。’诸侯救郑,楚师夜遁。郑人将奔桐丘,谍告曰:‘楚幕有乌’,乃止。”《左传正义》注:“县门,施於内城门。郑示楚以闲暇,故不闭城门,出兵而效楚言,故子元畏之,不敢进。”顾颉刚在《诸葛亮空城计非实事》一文中说:“楚军突至,郑不及防,遂不发悬门,楚言而出,以镇静与滑稽之态度施之,子元竟因疑而遁,是即空城计之成功也。”这很符合易中天先生所说的“具备了‘空城计’最基本的要素和内核,那就是公开示弱示虚,让对方不知深浅不知虚实,进而因生疑而不敢进攻甚至撤退。”

  所以,易先生把“空城计”的发明权“授予”曹操,是欠思量的。

  就三国时,谁曾经用过“空城计”,我倒是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我翻阅了有关三国时期“空城计”的各家记载,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四大“空城计(含一个空营计),都未见于《三国志》正文记载。而在《三国志》记载它们的是另一个人。谁呢?卖个关子,暂且不提。但是我首先得把这四家“空城计”的出处点出来。

  曹操乘氏的:出自晋王沈的《魏书》。内容如下:于是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余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

  这段文字,《武帝纪》正文并无记载。只是这么提的:“夏,布将薛兰、李封屯钜野,太祖攻之,布救兰,兰败,布走,遂斩兰等。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余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也就是说曹操没有用疑兵之计,而是直接埋伏奇兵胜之;地点也不在乘氏而在钜野。这也符合曹操打仗的一贯作风,爱出奇兵,用奇谋。而《魏书》的作者王沈虽是魏国末代时人,却不是对曹操时代的事情都通晓的。何况陈寿写《三国志》时,应该可以去请教王沈或者看到他写的这本史料的,陈寿不录此段话,纯粹因为没有发生这样的故事。这可以说是王沈根据别人的故事改编的。

  再看文聘石阳的:出自魏鱼豢的《魏略》。内容如下: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这段文字与《文聘传》的内容正好相反。《文聘传》是这么记载的:“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于石阳,甚急,聘坚守不动,权住二十余日乃解去。聘追击破之。增邑五百户,并前千九百户。”也就是说,文聘只是坚守不战而不是“无为守城”,后又“宜将剩勇追穷寇”,获得战功。况且陈寿既然知道有这“空城计”事件,为何不写?所以也只能说是虚构的。

  赵云在汉水的呢?出自《云别传》。内容是这样的: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此故事在正史中不见任何说明(历史上赵云是否参加了汉中之战还未可知),倒有点像小说的味道。后来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也就没做出什么改动而照单全收了。其实,这和《赵云传》是有一点不符的。《赵云传》这么写的:“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这里没有虎威将军的记载。有人问,虎威将军会不会是一种尊称而并非官爵?有这个可能,但是太牵强了。因为据有人考证:《云别传》实为赵云族人所写的家传,对祖先有所吹捧是很正常的(有兴趣者,可参看此链接来阅读有关考证 http://www.e3ol.com/wen2/html/2006/8243_2006317.asp)。因此可信程度大为降低。何况,《陈寿传》并未提到陈寿与赵家有什么过节,怎么会将赵云如此重大的事件给漏记了呢?所以说,这也不是真的。

  最后看诸葛亮阳平的:出自晋郭冲的《三事》。内容如下: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这个故事同样在《诸葛亮传》里没有记载。不载的原因很简单:根本没有这回事。当时司马懿平定孟达的叛乱后,就归于荆州,根本就没有攻打过汉中。诸葛亮又如何摆“空城计”呢?而且易先生也说过,《条亮五事》是在陈寿后才写出来的,陈寿根本无法知晓。所以说,这最出名的四大“空城计”其实没有一个是真实的。

  有人就问了:既然没有这些事,为什么后人会对他们越传越神?很简单,包括易先生和罗贯中等人在内,都中了一个人的计策。谁的?裴松之。是他把这些似是而非的材料加塞进《三国志》作为备注的。

  裴松之确实不象话,也不负责任。我读《三国志》时,看到他加入的注解,开始还很高兴,认为他补充了陈寿的不足。可是后来我越看越生气,因为很多注解的内容连他自己都表示不可信。我真想问他一声:既然你认为不可信,你往别人的书里乱加什么注解呀?就是你认为可信的,也未必就是真实的。这样做在当时就是误人子弟,何况我们这些隔了许多世纪的后人,又要呕心沥血才能勉强考证出一件史事的真相。所以我现在手头上的《三国志》,是陈寿原文版的,没有任何注解。

  关于陈寿和裴松之,我是这么评价的:陈寿确实有小人行经,但是总的来说,他是个严谨的史学家。裴松之为人没听说有什么恶习,但是却是一个不负责人的假冒史学家——充其量和刘心武先生差不多——是一位三国历史的爱好者。

  关于四大“空城计”的破绽,实际简单得不值得一驳。诸葛亮的有裴松之的注解和易先生在“百家讲坛”的论证,无须我重复了。我们看曹操的:且不说地点错误了,单当时,吕布手下有张辽、高顺等虎将,只消派数将,直接引少量人马攻打,必然破了此计。即使担心边上林子里有埋伏,也只要派张辽这样的战将,带上足够的兵士,往林子里放火,我就不相信曹兵都是邱少云,会在那里挨烧。那么攻下乘氏的时间最多晚一会,而不会让曹操好过的。文聘石阳的计策破法同理:孙权已经围了该城,如果真的“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那么以孙权把士兵当奴隶的个性来看,他只要派一支敢队,也就破了这条计策。最后是赵云的,确实写得无懈可击,但可惜不见于正史。虽然后来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把它收录了进去,毕竟已非第一手材料了。而且我马上就要讲到它的原型了,所以也不难破解。

三国正史和三国演义的差别
吊公瑾

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落凤坡落凤

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里,写到庞统在落凤坡被张任军乱箭射死。自此以后,很多人都信以为真。然而,庞统并不死于落凤坡……
在正史《三国志.庞统传》中记载到:『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由以上所知,庞统在进攻雒城时中箭死去,而非死于落凤坡。
荆州南征

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事。
黄忠战关羽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有『关羽义释黄忠』的故事:赤壁之战后,关羽攻取长沙,长沙太守韩玄部将黄忠与关羽交战,不分胜负。第二天再战,黄忠不慎马前失蹄,跌在地上,关羽不欲乘人之危,放走了黄忠。到第三天再战时,黄忠被关羽的「义」所感动,在有机会射箭射死关羽之下,而刻意射不中。
故事颇为精彩,但是否真有其事呢?
『黄忠战关羽』的事于正史三国志中全无记载,纯属三国演义虚构。另外,正史中关羽曾嫌弃黄忠是老兵,他们之间又怎会存在『义』的事呢?
西蜀地形图

刘备入蜀后,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
孔明奇谋征汉中

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中,写到马超与许褚的交战:力大无穷的「虎痴」许褚,与马超厮杀,许褚杀得性起,赤身与马超交战,但仍不敌马超,最后中箭而逃。 三国演义的读者先前已被力大无穷的「虎痴」许褚塑定了无人能敌的形象,现已又为马超塑定战胜许褚的无敌形象。
正史中,马超是见许褚怒目以视而心虚,而不敢进攻。并没有什么「中箭而逃」之事。因此许褚「祼衣斗马超」完全是为了「表达」出马超的勇,是虚构的。
马超反曹报父仇

马超起兵反曹,马腾﹝当时在长安任官﹞因此被曹操所杀,非曹操杀马腾,马超为报父仇而起兵。两者因果颠倒。
马超不顾爹娘死活而起兵?请看详细的前因后果:
公元208年  曹操欲南征﹝即讨伐刘表等,十一月在赤壁大败而回﹞。为了怕马腾捣乱,于是劝诱他到中央任官﹝卫尉﹞。长子马超被任命为偏将军,留在关中的槐里﹝陜西兴平市﹞继续带领父亲的旧部属,马腾家族则全部迁到邺城 。
公元211年  曹操派钟繇讨伐汉中张鲁,命令夏侯渊率军会师。这极可能是曹操的计谋,因为攻伐汉中,大军须经过关中,关中诸侯必疑心而起兵反抗,高柔曾劝告曹操,曹操的智商也不可能不明了,所以曹操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以伐汉中为名,激诱关中起兵反抗﹞”。关中诸侯基本上受到朝廷册封,曹操不能平白无故出兵征讨。所以关中的马超、韩遂等一如曹操所愿的出兵反抗时,曹操也就名正言顺的“讨伐逆贼”。9月,操以离间计大败马、韩联军。
公元212年  五月,曹操杀马腾,屠三族﹝三族:父族、母族、妻族﹞﹝此举是为了报复马超在去年起兵抗曹。三国演义说马腾奉衣带诏欲谋刺曹操被杀,不合史实﹞。
公元213年  马超再度兵败投靠张鲁。张鲁欲把女儿嫁给他,有人警告说:「有一种人连爹娘都不爱,怎能爱别人?」张鲁打消念头。
总结:
马超会起兵可说是曹操一手策划的阴谋,所以评定马超「不爱爹娘」实在有失公平。马腾在正史上是一个投机份子,东汉末年时就一直叛服无常,常趁乱攻击地方。曹操明里推举他到中央任官,实际上是挟持掌控他,并牵制马超。所以马腾将全族内迁到到曹操的地盘,就注定是悲剧上演的开始。曹操先激起马超的反抗,再藉此诛杀马腾三族,所以悲剧的幕后超级大为曹操,副为无知的马腾,马超只能算是可怜的配角。
割须弃袍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被马超逼得「割须弃袍」而出尽洋相,都觉得大快人心。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写到此事:马超为报杀父之仇,与韩遂起兵反曹,击败曹操的各部将。曹操被马超逼得只身逃命,而马超军中,有人喊有须子的是曹操,曹操立即割掉须子,接着马超军中又有人大喊「穿红袍的就是曹操」,曹操立即弃袍逃走……
由此也可见出马超的勇武。
在正史三国志中,完全没有记载此事,因此「割须弃袍」是虚构的。
看来又是为了表达马超的「勇武」及让曹操出尽洋相,对他们作出的虚构。
马超战张飞

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写到张飞和马超的交战。两名稀世的武将「约战百余合,不分胜负」。
不知情的人,便佩服马超的「勇武」,因为他能与『万人敌』张飞不分胜负。但马超真的曾和张飞大战吗?
正史上,马超是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并没有记载什么马超和张飞大战、李恢劝降的事。(三国演义中,是李恢劝马超投降。)这又是为了神化马超的「勇」,而虚构的「马超张飞大战」。

正史从未提到蜀汉有五虎将。
刘备打败曹操,占有汉中后,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各为前、右、左、后将军,魏延为汉中太守,赵云并未并列其中。
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说刘备进位汉中王后,赵云也被任命为中将军,与关、张、马、黄合称为五虎将,并不符合史实。
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关羽、张飞、黄忠、赵云、马超五名大将列为一卷记载。quot;五虎将quot;的称号大多学者认为是由罗贯中及民间艺人(宋、元两代)穿凿附会而成。为什么呢?当然在三国演义中有五虎将五名大将确实生息不少,但主要原因有人认为为了抬高赵云的地位。五虎将五人在正史上地位是悬差很大的:
以赵云为例,在刘备期间,赵云只是翔军将军(十分低微),而当时的张飞已为车骑将军(地位甚高),其后虽然在刘后主期间升为征南将军,但地位仍不甚高。于是罗贯中及民间艺人(宋、元两代)奋然将赵云升为五虎将,并指是刘备封的,藉以抬高赵云的地位。
赵云的地位类似曹操的许褚,皆为君王的侍卫官和禁军的队长,这种职位当然是受到君王极端信赖的人才足以担任,不过也由于职位性质,统领大军出外打仗的机率自然大为减少,更不用谈立战功升官了。赵云少有统领大军的机会,所以也就难以评论他的领兵作战才能。不过从正史和野史来推断,赵云的政治思维相当不错,打仗有勇有谋,个性上又没有关、张二人令人不敢恭维的缺陷,刘备非常信赖他也是无庸置疑的,刘备临终时,赵云是极少数被托孤的人选之一。这样一位好人才,难怪三国演义会极力美化他,还帮他升官,实际上赵云官位并不高,年纪也比刘备还大﹝项羽和刘邦也有同样的情况。刘邦比项羽老了几十岁,但是在戏剧中,项羽反而成为满脸胡子的老生,刘邦变成白面小生﹞,都无损中国人对他的敬仰。

曹魏五虎将

在正史记载中,曹操就真的有五虎将:张辽、乐进、于禁、张合、徐晃。被列为五虎将之中,可说是武将至高的荣誉,曹操也藉此拢络这些人才的向心力。至于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人,才高功高官大,与前五位相比毫不逊色,不过他们皆是曹操族人,所以曹操用不着拿五虎将之名拢络他们。
麦城凛然拒降

正史: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
彝陵之战

刘备仅带了四万多人,而孙权给了陆逊五万人。陆逊之所以能够取胜,不仅仅靠的是优良的战术。
七十二疑冢

曹操葬在高陵,没有七十二疑冢这一说。
曹真真面目

还记得那个老是打败仗,而且看到孔明写的信就被气死的曹真吗?三国演义为了突显孔明和曹真接班人司马懿的智慧,把曹真写的一无长处。曹真果真那么没用吗?实际上刚好相反,正史的曹真不但战功彪炳,更让诸葛亮吃了不少苦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真的部将张合在街亭大败马谡,使情势逆转。曹真更精确算准了诸葛亮下次会攻陈仓,所以先派郝昭防守。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大军就是因为屡攻不下陈仓,只好撤兵。曹真还主动率大军想要大举攻蜀,结果因为连续大雨造成路断而班师。他最后是病死于洛阳,并非被诸葛亮写信骂死。曹真的长子曹爽就真的是无能,他因为专权,最后司马懿发动政变,曹爽兄弟慌张不知所措,他的谋士桓范因此大哭说:曹真乃一世英雄,没想到却生了一群死蠢猪。
七擒孟获

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孟获后来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关兴、张苞、夏侯霸的勇猛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或玩有关三国游戏的人,无一不叹服三人的勇武、忠心尤其是关兴、张苞在关羽遇害后的伐吴战争中,表现突出,二人屡立战功,称兄道弟,好不威风;夏侯霸方面,投靠蜀汉后,成为姜维的主要助手,屡立战功,最后死在最前线,令人惋惜。可是实际上,真相并不如此……
先说关兴:
关兴是关羽的次子,他不是一员武将。正史三国志只是略略提及他「少有令问(好名声),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
侍中是的返臣,主持朝廷礼节及答复咨询;中监军是在京城监督军事的~
以上两种职务,都不用亲自带兵打仗,何来勇武可言?
另外,关兴二十多岁便病死了,所以你不难看出在三国演义中关兴手执父亲青龙偃月刀的威风样子,全是虚构的。
再说张苞:
在正史中关于他的记载更小得可怜,只见《三国志.张飞传》的五个字「长子苞,早夭。」由此可知在三国演义中一切有关张苞的事迹全部虚构。
关于夏侯霸:
夏侯霸是夏侯渊的第二子,父亲夏侯渊曾被黄忠杀死,因此活跃在征蜀的前线。魏国内部司马懿夺权后,夏侯霸深感迫害,于是投奔蜀国。
另外,夏侯霸的堂妹原来是张飞的妻子,一次夏侯霸的堂妹到山上打柴被张飞捉住,后来成了张飞的妻子。而夏侯霸的堂妹生了两女,长女嫁了刘禅,当了皇后,因此夏侯霸和刘禅有亲戚关系。说到这里已可写句号,因为正史上已再无记载他。然而在三国演义中,却将夏侯霸写成为姜维的主要助手,屡立战功,最后死在最前线。
有人认为当时蜀中已无大将,于是罗贯中将夏侯霸写成为姜维的主要助手,增加气氛罢了。
后出师表

乃后人伪托,并非诸葛亮所作。

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诸葛亮骂死王朗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写到孔明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与王朗的一场骂战。厚颜无耻的王朗向诸葛亮劝降,但反诸葛亮臭骂了一顿,气得大叫一声,死于马下。
正史记载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没随军上战,因此王朗被诸葛亮骂死是完全虚构的。
为什么要虚构诸葛亮骂死王朗呢?
原来王朗曾厚颜无耻劝诸葛亮、许靖投降,于是罗贯中虚构王朗被诸葛亮骂死,以大快人心。
空城计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司马懿大军压境下在空城上扮作淡定,使司马懿以为有诈而退兵。但正史中却没有提到,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三国演义的应该是赵云的空营计之改版,因为赵云在汉中之战用空营计吓跑曹操大军。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

正史中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

三国正史和三国演义的差别
吊公瑾

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落凤坡落凤

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里,写到庞统在落凤坡被张任军乱箭射死。自此以后,很多人都信以为真。然而,庞统并不死于落凤坡……
在正史《三国志.庞统传》中记载到:『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由以上所知,庞统在进攻雒城时中箭死去,而非死于落凤坡。
荆州南征

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事。
黄忠战关羽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有『关羽义释黄忠』的故事:赤壁之战后,关羽攻取长沙,长沙太守韩玄部将黄忠与关羽交战,不分胜负。第二天再战,黄忠不慎马前失蹄,跌在地上,关羽不欲乘人之危,放走了黄忠。到第三天再战时,黄忠被关羽的「义」所感动,在有机会射箭射死关羽之下,而刻意射不中。
故事颇为精彩,但是否真有其事呢?
『黄忠战关羽』的事于正史三国志中全无记载,纯属三国演义虚构。另外,正史中关羽曾嫌弃黄忠是老兵,他们之间又怎会存在『义』的事呢?
西蜀地形图

刘备入蜀后,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
孔明奇谋征汉中

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中,写到马超与许褚的交战:力大无穷的「虎痴」许褚,与马超厮杀,许褚杀得性起,赤身与马超交战,但仍不敌马超,最后中箭而逃。 三国演义的读者先前已被力大无穷的「虎痴」许褚塑定了无人能敌的形象,现已又为马超塑定战胜许褚的无敌形象。
正史中,马超是见许褚怒目以视而心虚,而不敢进攻。并没有什么「中箭而逃」之事。因此许褚「祼衣斗马超」完全是为了「表达」出马超的勇,是虚构的。
马超反曹报父仇

马超起兵反曹,马腾﹝当时在长安任官﹞因此被曹操所杀,非曹操杀马腾,马超为报父仇而起兵。两者因果颠倒。
马超不顾爹娘死活而起兵?请看详细的前因后果:
公元208年  曹操欲南征﹝即讨伐刘表等,十一月在赤壁大败而回﹞。为了怕马腾捣乱,于是劝诱他到中央任官﹝卫尉﹞。长子马超被任命为偏将军,留在关中的槐里﹝陜西兴平市﹞继续带领父亲的旧部属,马腾家族则全部迁到邺城 。
公元211年  曹操派钟繇讨伐汉中张鲁,命令夏侯渊率军会师。这极可能是曹操的计谋,因为攻伐汉中,大军须经过关中,关中诸侯必疑心而起兵反抗,高柔曾劝告曹操,曹操的智商也不可能不明了,所以曹操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以伐汉中为名,激诱关中起兵反抗﹞”。关中诸侯基本上受到朝廷册封,曹操不能平白无故出兵征讨。所以关中的马超、韩遂等一如曹操所愿的出兵反抗时,曹操也就名正言顺的“讨伐逆贼”。9月,操以离间计大败马、韩联军。
公元212年  五月,曹操杀马腾,屠三族﹝三族:父族、母族、妻族﹞﹝此举是为了报复马超在去年起兵抗曹。三国演义说马腾奉衣带诏欲谋刺曹操被杀,不合史实﹞。
公元213年  马超再度兵败投靠张鲁。张鲁欲把女儿嫁给他,有人警告说:「有一种人连爹娘都不爱,怎能爱别人?」张鲁打消念头。
总结:
马超会起兵可说是曹操一手策划的阴谋,所以评定马超「不爱爹娘」实在有失公平。马腾在正史上是一个投机份子,东汉末年时就一直叛服无常,常趁乱攻击地方。曹操明里推举他到中央任官,实际上是挟持掌控他,并牵制马超。所以马腾将全族内迁到到曹操的地盘,就注定是悲剧上演的开始。曹操先激起马超的反抗,再藉此诛杀马腾三族,所以悲剧的幕后超级大导演为曹操,副导演为无知的马腾,马超只能算是可怜的配角。
割须弃袍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被马超逼得「割须弃袍」而出尽洋相,都觉得大快人心。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写到此事:马超为报杀父之仇,与韩遂起兵反曹,击败曹操的各部将。曹操被马超逼得只身逃命,而马超军中,有人喊有须子的是曹操,曹操立即割掉须子,接着马超军中又有人大喊「穿红袍的就是曹操」,曹操立即弃袍逃走……
由此也可见出马超的勇武。
在正史三国志中,完全没有记载此事,因此「割须弃袍」是虚构的。
看来又是为了表达马超的「勇武」及让曹操出尽洋相,对他们作出的虚构。
马超战张飞

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写到张飞和马超的交战。两名稀世的武将「约战百余合,不分胜负」。
不知情的人,便佩服马超的「勇武」,因为他能与『万人敌』张飞不分胜负。但马超真的曾和张飞大战吗?
正史上,马超是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并没有记载什么马超和张飞大战、李恢劝降的事。(三国演义中,是李恢劝马超投降。)这又是为了神化马超的「勇」,而虚构的「马超张飞大战」。

正史从未提到蜀汉有五虎将。
刘备打败曹操,占有汉中后,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各为前、右、左、后将军,魏延为汉中太守,赵云并未并列其中。
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说刘备进位汉中王后,赵云也被任命为中将军,与关、张、马、黄合称为五虎将,并不符合史实。
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关羽、张飞、黄忠、赵云、马超五名大将列为一卷记载。"五虎将"的称号大多学者认为是由罗贯中及民间艺人(宋、元两代)穿凿附会而成。为什么呢?当然在三国演义中有五虎将五名大将确实生息不少,但主要原因有人认为为了抬高赵云的地位。五虎将五人在正史上地位是悬差很大的:
以赵云为例,在刘备期间,赵云只是翔军将军(十分低微),而当时的张飞已为车骑将军(地位甚高),其后虽然在刘后主期间升为征南将军,但地位仍不甚高。于是罗贯中及民间艺人(宋、元两代)奋然将赵云升为五虎将,并指是刘备封的,藉以抬高赵云的地位。
赵云的地位类似曹操的许褚,皆为君王的侍卫官和禁军的队长,这种职位当然是受到君王极端信赖的人才足以担任,不过也由于职位性质,统领大军出外打仗的机率自然大为减少,更不用谈立战功升官了。赵云少有统领大军的机会,所以也就难以评论他的领兵作战才能。不过从正史和野史来推断,赵云的政治思维相当不错,打仗有勇有谋,个性上又没有关、张二人令人不敢恭维的缺陷,刘备非常信赖他也是无庸置疑的,刘备临终时,赵云是极少数被托孤的人选之一。这样一位好人才,难怪三国演义会极力美化他,还帮他升官,实际上赵云官位并不高,年纪也比刘备还大﹝项羽和刘邦也有同样的情况。刘邦比项羽老了几十岁,但是在戏剧中,项羽反而成为满脸胡子的老生,刘邦变成白面小生﹞,都无损中国人对他的敬仰。

曹魏五虎将

在正史记载中,曹操就真的有五虎将:张辽、乐进、于禁、张合、徐晃。被列为五虎将之中,可说是武将至高的荣誉,曹操也藉此拢络这些人才的向心力。至于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人,才高功高官大,与前五位相比毫不逊色,不过他们皆是曹操族人,所以曹操用不着拿五虎将之名拢络他们。
麦城凛然拒降

正史: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
彝陵之战

刘备仅带了四万多人,而孙权给了陆逊五万人。陆逊之所以能够取胜,不仅仅靠的是优良的战术。
七十二疑冢

曹操葬在高陵,没有七十二疑冢这一说。
曹真真面目

还记得那个老是打败仗,而且看到孔明写的信就被气死的曹真吗?三国演义为了突显孔明和曹真接班人司马懿的智慧,把曹真写的一无长处。曹真果真那么没用吗?实际上刚好相反,正史的曹真不但战功彪炳,更让诸葛亮吃了不少苦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真的部将张合在街亭大败马谡,使情势逆转。曹真更精确算准了诸葛亮下次会攻陈仓,所以先派郝昭防守。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大军就是因为屡攻不下陈仓,只好撤兵。曹真还主动率大军想要大举攻蜀,结果因为连续大雨造成路断而班师。他最后是病死于洛阳,并非被诸葛亮写信骂死。曹真的长子曹爽就真的是无能,他因为专权,最后司马懿发动政变,曹爽兄弟慌张不知所措,他的谋士桓范因此大哭说:曹真乃一世英雄,没想到却生了一群死蠢猪。
七擒孟获

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孟获后来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关兴、张苞、夏侯霸的勇猛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或玩有关三国游戏的人,无一不叹服三人的勇武、忠心......尤其是关兴、张苞在关羽遇害后的伐吴战争中,表现突出,二人屡立战功,称兄道弟,好不威风;夏侯霸方面,投靠蜀汉后,成为姜维的主要助手,屡立战功,最后死在最前线,令人惋惜。可是实际上,真相并不如此……
先说关兴:
关兴是关羽的次子,他不是一员武将。正史三国志只是略略提及他「少有令问(好名声),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
侍中是皇帝的返臣,主持朝廷礼节及答复皇帝咨询;中监军是在京城监督军事的~
以上两种职务,都不用亲自带兵打仗,何来勇武可言?
另外,关兴二十多岁便病死了,所以你不难看出在三国演义中关兴手执父亲青龙偃月刀的威风样子,全是虚构的。
再说张苞:
在正史中关于他的记载更小得可怜,只见《三国志.张飞传》的五个字「长子苞,早夭。」由此可知在三国演义中一切有关张苞的事迹全部虚构。
关于夏侯霸:
夏侯霸是夏侯渊的第二子,父亲夏侯渊曾被黄忠杀死,因此活跃在征蜀的前线。魏国内部司马懿夺权后,夏侯霸深感迫害,于是投奔蜀国。
另外,夏侯霸的堂妹原来是张飞的妻子,一次夏侯霸的堂妹到山上打柴被张飞捉住,后来成了张飞的妻子。而夏侯霸的堂妹生了两女,长女嫁了刘禅,当了皇后,因此夏侯霸和刘禅有亲戚关系。说到这里已可写句号,因为正史上已再无记载他。然而在三国演义中,却将夏侯霸写成为姜维的主要助手,屡立战功,最后死在最前线。
有人认为当时蜀中已无大将,于是罗贯中将夏侯霸写成为姜维的主要助手,增加气氛罢了。
后出师表

乃后人伪托,并非诸葛亮所作。

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诸葛亮骂死王朗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写到孔明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与王朗的一场骂战。厚颜无耻的王朗向诸葛亮劝降,但反诸葛亮臭骂了一顿,气得大叫一声,死于马下。
正史记载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没随军上战,因此王朗被诸葛亮骂死是完全虚构的。
为什么要虚构诸葛亮骂死王朗呢?
原来王朗曾厚颜无耻劝诸葛亮、许靖投降,于是罗贯中虚构王朗被诸葛亮骂死,以大快人心。
空城计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司马懿大军压境下在空城上扮作淡定,使司马懿以为有诈而退兵。但正史中却没有提到,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三国演义的应该是赵云的空营计之改版,因为赵云在汉中之战用空营计吓跑曹操大军。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

正史中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


三国时期是谁在哪场战斗中打得曹操割须弃袍?
割须弃袍是一则成语故事,来源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58回,曹操率军与马超在潼关交兵,曹军被打败后马超追击曹操时,曹操为了不被认出来,把胡须割掉,把长袍丢弃之事。描写了曹操狼狈逃窜的景象。《割须弃袍》故事梗概 曹操与马超在潼关地区展开激战。马超在两军阵前先后打败了于禁、张部这两员曹...

割须弃袍在三国演义中指的是谁
割须弃袍是一则成语故事,来源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58回,曹操率军与马超在潼关交兵,曹军被打败后马超追击曹操时,曹操为了不被认出来,把胡须割掉,把长袍丢弃之事。描写了曹操狼狈逃窜的景象。可以看看我给你的链接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43565.html?wtp=tt ...

割须弃袍、老骥伏枥、望梅止渴、哪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
割须弃袍,拼音是gē xū qì páo,意思是形容战败落魄狼狈的样子。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意思是:曹操身在乱军志宏,听见西凉军大叫:“穿红袍...

三国时期“割须弃袍”的是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58回中,曹操与马超交战于潼关。战事不利时,曹操为了混淆视听,逃避马超的追捕,采取了割须弃袍的计策。他将胡须割掉,丢弃了自己的长袍,以此来隐藏自己的身份。这一行为展现了曹操机智和临危不乱的一面,但也暴露了他为了生存不惜一切代价的性格。

曹操割须弃袍是因为被哪位武将追赶
曹操被马超追赶,被迫割须弃袍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书籍介绍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

《三国演义》中曹操"割须弃袍"的故事情节是什么
简介:在曹洪被马超战败,丢失潼关之后,曹操率领后续部队赶至潼关关前。在曹操与马超的首次交锋中,曹军溃败。马超统领庞德、马岱等,直入曹军,要亲自捉拿曹操。马超的凌厉攻势,迫使曹操“割须弃袍”,曹操狼狈而逃。曹操混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

“割须弃袍”出自于三国中哪位武将的故事?(回复ws+答案,比如你的答案...
曹操先激起马超的反抗,再藉此诛杀马腾三族,所以悲剧的幕后超级大导演为曹操,副导演为无知的马腾,马超只能算是可怜的配角。 割须弃袍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被马超逼得「割须弃袍」而出尽洋相,都觉得大快人心。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写到此事:马超为报杀父之仇,与韩遂起兵反曹,击败曹操的各部将。曹操被马超逼...

曹操什么时候割须弃袍了? 《三国志》上记载的是,曹操把马超给杀败了...
割须弃袍是民间故事,曹操虽然最终战胜马超,但渭水一战,马超确实险些就击杀或擒住曹操。《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许褚传》、《曹瞒传》都有记载。《三国志·武帝纪》: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三国志·许褚传》超将步骑万馀人...

三国典故:割须弃袍
割须弃袍原文:操进兵直叩潼关。曹仁曰:“可先下定寨栅,然后打关未迟。”操令砍伐树木,起立排栅,分作三寨:左寨曹仁,右寨夏侯渊,操自居中寨。次日,操引三寨大小将校,杀奔关隘前去,正遇西凉军马。两边各布阵势。操出马于门旗下,看西凉之兵,人人勇健,个个英雄。又见马超生得面如傅...

三救阿斗 割须弃袍 连环计 以下事迹 哪个是写曹操的
割须弃袍这是是一则成语故事,来源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58回,曹操率军与马超在潼关交兵,曹军被打败后马超追击曹操时,曹操为了不被认出来,把胡须割掉,把长袍丢弃之事。描写了曹操狼狈逃窜的景象。三救阿斗是主要写赵云的。第一次长坂坡乱军中找回阿斗,第二回刘备摔阿斗,赵云拦接。第三回截...

平南县17685102624: 三国时期“割须弃袍”的是 -
夔媚竹沥: 是曹操.曹军打败被马超追击时,曹操为了不被认出来,把胡须割掉,把长袍丢弃.

平南县17685102624: 割须断袍的人是谁 -
夔媚竹沥: 是的,因为马超的兵喊胡须的是曹操和穿泡子的是曹操,因为太显眼所以曹操就割须弃袍

平南县17685102624: 割须弃袍是谁与谁之间的事? -
夔媚竹沥: 曹操和马超 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锦袍;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曹操正走之间,背后赶来一员战将,回头一看,正是马超.曹操惊恐万状.左右将校见马超追来,各自逃命,只撇下曹操.马超厉声大叫:“曹操,你跑不了...

平南县17685102624: 割须弃袍说的是哪个人物 -
夔媚竹沥: 曹操

平南县17685102624: 三国时期是谁在哪场战斗中打得曹操割须弃袍? -
夔媚竹沥: 楼主你好,我是一个非常热爱三国的人,我来替你回答.曹操“割须弃袍”是指:当时曹操手下文将钟繇丢了长安之后退守潼关,上书给曹操,然后曹操派曹洪、徐晃两个人去帮助钟繇守潼关,曹操让他二人在10天之内守好就可以了,曹洪生性...

平南县17685102624: 三国演义中割须弃袍五十字简介故事 -
夔媚竹沥: 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耻,曹阿蛮割须弃袍 最后关头——丁斐放出牛马,西凉兵追赶牛马,曹操得以逃命 在曹洪被马超战败,丢失潼关之后,曹操率领后续部队赶至潼关关前.在曹操与马超的首次交锋中,曹军溃败.马超统领庞德...

平南县17685102624: 割须弃袍是败走华容道吗 -
夔媚竹沥: 割须弃袍是一则成语故事,来源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58回,曹操率军与马超在潼关交兵,曹军被打败后马超追击曹操时,曹操为了不被认出来,把胡须割掉,把长袍丢弃之事.描写了曹操狼狈逃窜的景象. 公元208午冬.赤壁之战公元209年初败走华容道 割须弃袍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这两个发生的时间相差不远,但不是同一事件.

平南县17685102624: 三国演义中,曹操割须弃袍是因为被哪位武将追赶? -
夔媚竹沥: 在曹洪被马超战败后,丢失潼关之后,曹操率领后续部队赶至潼关关前.在曹操与马超的首次交锋中,曹军溃败.马超统领庞德、马岱等,直入曹军,要亲自捉拿曹操.马超的凌厉攻势,迫使曹操“割须弃袍”,曹操狼狈而逃.

平南县17685102624: 曹操什么时候割须弃袍了?《三国志》上记载的是曹操军将马超杀败了?! -
夔媚竹沥: 割须弃袍 出处:《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 战例:《三国志》记载,马超战败曹操,曹操有幸逃脱. 原文:《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张合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

平南县17685102624: 《三国演义》中起兵报父仇,割须弃袍,单骑救主的是谁? -
夔媚竹沥: 起兵报父仇、割须弃袍的曹操 单骑救主的赵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