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进程由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的开始?

作者&投稿:兆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安史之乱为什么是中国历史进程向内尚型转变的开始?~

首先,这次战乱之后大唐王朝不得不放弃了积极进取的对外战略,放弃了整个西域,实行收缩之后的唐朝也失去了早期那种奋发图强的乐观精神,内敛保守思想开始抬头。
其次,由于造成安史之乱的是边关的胡人将领,加上后来的藩镇跋扈,这让人们开始对武夫和胡族产生了警惕,为后来的崇文抑武国策奠定了基础,并且对开疆拓土之类行为产生了反感排斥,这些都是之后的朝代向内向型转变的原因。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影响深远。司马光《资治通鉴》:“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不仅仅是唐朝命运的转折点,更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唐以后的历史进程。

虽然安史之乱对于国势的影响不应被夸大,但是其带来的一系列结构性、制度性的影响却无法忽视。这一系列影响,比之单纯战争的破坏,对后世的影响更大,甚至持续了千年。 节度使权力的专断,也对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催化剂,那就是玄宗时期——外重内轻军事布局。面对府兵制的瓦解,关中兵力的空虚,而玄宗与此同时又持续加大边帅统兵势力,改变了边帅不常任的制度,对安禄山的宠信,亦造成了河东平卢地区不可控的因素。

安史之乱的确大大地削弱了唐王朝,但是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并不像很多人所认为的“一蹶不振”。战乱之后,经过代宗、德宗时期的恢复,唐王朝到了九世纪初呈现了一系列“中兴”的迹象——比如宪宗时期对内镇压藩镇,重振中央权力,宣宗时期对外从吐蕃手中收复河西。所以,我们不应夸大“安史之乱”对唐朝国势的影响——它对唐王朝的打击的确是决定性的,但安史之乱后的唐帝国仍然是一个强大且有活力的中原王朝。

从形式上看,安史之乱乃地方势力对中央政府的反叛,但从实质上看,则类似于西晋末年发生的“五胡乱华”。 闭关锁国最终成为基本国策,明中期到清末,民国南渡后至30年前,当今“墙”的存在也是这种思想的余孽。 自此,埋下了无数的祸根,中华文明开始了命运多舛的又一个千年。

首先,这次战乱之后大唐王朝不得不放弃了积极进取的对外战略,放弃了整个西域,实行收缩之后的唐朝也失去了早期那种奋发图强的乐观精神,内敛保守思想开始抬头。
其次,由于造成安史之乱的是边关的胡人将领,加上后来的藩镇跋扈,这让人们开始对武夫和胡族产生了警惕,为后来的崇文抑武国策奠定了基础,并且对开疆拓土之类行为产生了反感排斥,这些都是之后的朝代向内向型转变的原因。
中国唐朝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不仅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国历史进程由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的开始,安史之乱前后持续达八年之久,是中国自魏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又一次大规模动乱局面。中国人口损失3600万也并非耸人听闻,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肃宗乾元三年,也就是公历760年,全国各州上报的户口为2933174户,大致为1600万的人口数量,同安史之乱前的玄宗天宝十三年各州上报的人口数量5200万相比,当时人口损失大致也就是3600万这个数字。

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盛世王朝之一,唐朝以繁荣的经济、先进的文化成为那个时代的世界第一大国。
大唐盛世在整个中古代史中有着璀璨光辉,统治者开明的政治体系,使得各民族能够和谐共存,吸引了外邦甚至是外族人在长安定居、经商甚至是从政。

唐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将唐朝带入了兴盛高峰,那时的唐朝是众望所归的国际大国,不仅国内的百姓安居乐业,而且外族也是对唐朝的政治力量表示信服,所以内外祥和一片。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逐渐走向衰败,最为可惜的是唐朝的灭亡与其他封建王朝有所不同。其他王朝多是由于社会矛盾过于激化而导致中央政权的统治越来越薄弱,从而最终走向了灭亡。

但是唐朝有所不同,即使到了中后期,唐朝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起义,也很少因为灾难而发生的流民引起的民变。
这说明唐朝社会整体还是比较和谐的。唐朝的许多动乱和变化不是来自底层,而是统治集团内部的异己力量造成的。

一、军事用兵阶段性的变化,边疆形势也随之变化
1、唐代中期之前一直应用府兵制
府兵制起于西魏北周,唐建朝初期开始就一直延续此军事制度。府兵制促使魏周形成了关陇集团,并夺得了天下。府兵制保障了关中区域的安全。
初期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也有一定的作用,避免了将领专兵的危险。因为府兵制下兵士同时还是均田制的农民,既利于安置流民,户籍安置,同时又可以减轻国家的军费负担。

2、府兵制的问题所在
但是府兵制的问题也较为明显,一是不平等,贵族从一开始就可以免赋役,第二是土地兼并严重之下,国家已无田可授,三是立功授勋的执行不足,最后是赋役过重,最终府兵逃亡的比较多。
除此之外,最严重的一点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使得军事力量显得比较薄弱,只能维持中等强度以下的地区冲突,但凡大规模野战就显出劣势,比如太宗征高丽时,军事力量明显薄弱。

3、与军事制度相对应的变化,边疆形势也由攻转守
唐初武德年间唐朝以休养生息为主,贞观唐太宗先是软硬兼施,力避战事,后力量充沛之时主动扩张。
向边疆的外族政治势力开战,并且取得了十分良好的结果。高宗之时唐朝的疆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潮。
但是自高宗仪凤年间开始,一直到玄宗开元初年,边疆形势不如以前,中亚和东北亚新的强国崛起,唐朝东西两线都有侵扰,无奈之下,只好维持现状,不再扩张。

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所以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1、政治方面

①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唐朝采姑息政策,封赐平乱有功之将领及安史降将等为节度使;节度使拥有辖境内之军事、政治及财政大权。其后,节度使互相世袭,割据地方,不听中央命令,使唐室中衰不振。

②宦官掌政:安史乱时,宦官李辅国拥立肃宗;肃宗以李辅国拥立有功,命出掌中央禁军,开宦官控制军权之先例。使日后宦官权力不断扩大,使朝政日坏。

③外族侵扰:安史乱时,唐向回纥借兵平乱,恃功掠夺,令唐国威荡然无存,自此吐蕃、南诏等侵扰不绝,使唐国力衰微。

2、经济及社会方面

①经济重心南移:安史乱后,北方经济残破,唐代租税收入逐渐依赖江南,隋代建设的运河,至此产生最大作用。

②行两税法:由于人口流散,租庸调无法推行;德宗时,杨炎奏请废租庸调,行两税法。

③物价飞涨:战争后,物资短缺,物价飞涨,只米价一项,已比开元时上涨三百多倍。

④回纥苛索:回纥助唐平乱,恃功苛索,唐室岁赠绢帛,经济由是日衰。

⑤土地荒废:战争后,人民若不死于战乱,亦迁移至其他地方,于是出现土地荒废,人口锐减的情况。

首先,这次战乱之后大唐王朝不得不放弃了积极进取的对外战略,放弃了整个西域,实行收缩之后的唐朝也失去了早期那种奋发图强的乐观精神,内敛保守思想开始抬头。
其次,由于造成安史之乱的是边关的胡人将领,加上后来的藩镇跋扈,这让人们开始对武夫和胡族产生了警惕,为后来的崇文抑武国策奠定了基础,并且对开疆拓土之类行为产生了反感排斥,这些都是之后的朝代向内向型转变的原因。
一、安史之乱前后人口数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肃宗乾元三年,也就是公历760年,全国各州上报的户口为2933174户,大致为1600万的人口数量,同安史之乱前的玄宗天宝十三年各州上报的人口数量5200万相比,当时人口损失大致也就是3600万这个数字。户数损失率高达67.1%,人口损失率高达67.9%
唐朝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不仅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国历史进程由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的开始,安史之乱前后持续达八年之久,是中国自魏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又一次大规模动乱局面。
安史之乱持续的时间很长,波及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等当时的人口稠密地区。长时间的动乱,叛军所到之处,百姓也都遭殃,再加上连年征战,物资短缺。广大百姓都处在流离失所中,饥荒、疾病以及自然灾害让死亡率大大提升。
各个力量为了扩大势力,都强行征召民夫,像杜甫的《石壕吏》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整个北方都处在一片动荡之中,《旧唐书》中记载“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安史之乱不仅仅是中国唐王朝的内乱,同时也夹杂这唐王朝同边境少数民族政权的斗争,为了应对国内的叛乱,西北的军队大都调度到内地平乱。造成西北防守空虚,吐蕃趁虚而入,侵犯唐朝河西陇右地区。
吐蕃军队不仅大肆杀掠百姓,抢夺财物,而且大量掳掠人口为奴,造成河西一带很多地方变成空城。当时西南地区的南诏也同样蠢蠢欲动,和唐朝发生多次战争。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疆域范围也明显缩小,西域地区的统治被吐蕃霸占,同时丧失了河西陇右。

经济上:促使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在此之后,南方的经济发展程度逐渐超过了北方。

政治上:使唐朝由盛转衰,中央政府掌控地方能力迅速下降,地方节度使成了土皇帝,为后来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打下基础,也为后来宋朝的改革埋下伏笔。

文化上:诗歌内涵出现变化,安史之乱以前以李白的豪放浪漫和杜甫的雄浑写实为高峰,安史之乱之后,唐诗更加重视对统治者的批判,亦或是讲和情人之间的情情爱爱。词的文学形式逐渐兴起。

社会上:安史之乱后,唐朝人口大量削减。

因为整个社会方方面面变了。比如,此前朝廷的主力是世家大族,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虽然唐朝从武周开始打压关陇门阀,但是统治阶级的官僚主体还不是通过科举晋级的庶人百姓,安史之乱后这种形式出现逆转,到了宋朝三分之二以上的文武官员都是庶民出身的人通过科举途经获得。过去的土地制度,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等此后都开始大革新。


唐玄宗为何会在安史之乱中赐死心爱的杨贵妃?
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冥冥中自有天意吧。当初他利用皇权和父权把杨玉环从儿子李瑁手中夺过来,是何等的强势,十年后的今天,他却只能闭上眼等待杨贵妃的死亡,想必,这个时候的唐玄宗终于能理解了儿子那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留不住的挫败心情了吧。745年,唐玄宗赐给儿子李瑁一个新的寿王妃,一个月之后,册...

安史之乱中,唐军兵力远胜叛军,为何平叛仍用了八年?
首先在刚开始发生战乱的时候,唐玄宗并不把它当回事,也许是处在盛世太久了,忘记了这世间的险恶,觉得自己还是战无不胜。唐玄宗当时迷之自信,他就是觉得安禄山根本不可能叛变,所以即使有人上书他也不信,直到听到了战鼓声他才知道原来是真的,但其实已经为时已晚。而且唐朝在此之前一直都是很和平...

关于安史之乱的诗句
3、背景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并对唐军补给线施压,加之唐军内部矛盾重重,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鱼朝恩不听诸将建议,直意与叛军决战,期初两军陷入苦战,均...

为什么说隋唐是封建社会的盛世?
3、影响 安史之乱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具体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史之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的一场空前浩劫,北方经济遭受极为严重的破坏。据史书记载,那时候“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资治通鉴》),“(洛阳)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

“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的朔方军,为何在平叛后受到唐王朝打压?
在“安史之乱”中,因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中原地区的唐朝军力无法更好地应对安史叛军的步伐。其中,在保卫长安的潼关之战中,唐军的羸弱更是被暴露无疑。无可奈何之下,唐王朝只能依仗于一直抵御边患的朔方军来同安史叛军鏖战。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朔方军真的是一只很厉害的军队。当然了,朔方军...

安史之乱的故事550字左右
他假借为安庆绪解围的机会,杀了安庆绪,在范阳称帝,国号大燕,建元顺天。封儿子史朝义为怀王、周挚为宰相、李归仁为将军,改称范阳为燕京。当了皇帝的史思明心情大好,一天,他在宫中宴会群臣的时候吃到新鲜樱桃,觉得味道特别好,便想着给驻守邺城的儿子史朝义寄一篮,让他也尝尝鲜,并作了首诗。诗...

关于安史之乱的一些疑问...
1:以唐玄宗的精明在安史之乱中为什么对窥视皇位已久的儿子没有防备而把军权交给他来平叛而导致自己被架空而伦为太上皇?对唐玄宗来说重要的不是权力,而是命,保命要紧。军权交给他同时也把危险留给他。对玄宗来说,只有成都是安全了,而灵武,随时都会被叛军攻破。2:安路山起的是20万精兵而唐朝却...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件【三篇】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

安史之乱可以算某种程度上的民族战争么
按雇佣军的定义:“雇佣军是不顾国家民族利益和一切后果而受雇于任何国家或民族并为之作战的职业士兵。”如果唐中期边防军确实类似西方雇佣军,则安史之乱的性质除地方军阀武装叛乱外,似乎还可按西方说法归属于雇佣军哗变;而期间收复长安洛阳的战斗则更像是雇佣军间的战争。个人见解,有不屑处,权当一笑...

安史之乱的"吏"是指__
《三吏》、《三别》是安史之乱、玄宗出逃、肃宗灵武继位后,杜甫奔赴灵武途中写的一组诗。这组诗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杜甫的写作风格与艺术特色。不妨以其中的《石壕吏》为例作一浅析。人称杜甫为“现实主义大师”,这点在《石壕吏》一诗中表现得很突出。前六句都是眼见,讲述了自己暮宿石壕村,遇到了...

山东省17254424246: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大转折 在线观 -
毕包伊达: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安史之乱是对中华民族影响最大的一个历史事件.安史之乱前,中华民族的性格是外向的,开放的,进取的.而安史之乱后,中华民族的性格变为内敛的,封闭的,保守的.这是远超一般的王朝兴替的大事件.就算有些组织再把自己的诞生说成是什么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在安史之乱这样的历史事件之前也都不值一提.

山东省17254424246: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点?
毕包伊达: 1000字没有人回答. 安史之乱后我国封建经济中心开始转移到长江流域.

山东省17254424246: 安史之乱的起因、经过、结果? -
毕包伊达: ┌————————┐ │ 安史之乱的背景 │ └————————┘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世走向衰亡的转捩点,其产生背景如下: 一)玄宗荒怠政事 —— 玄宗晚年沉溺於酒色之中,他怠於政事,不纳忠言,政事全委於李林甫.口蜜腹剑的李林...

山东省17254424246: 《长恨歌》的情感主线是什么 -
毕包伊达: 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

山东省17254424246: 对鲁迅对〈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何理解?
毕包伊达: 如何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 就史学而言: (1)“不拘于史法”,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创造了五种体例,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作为古代修史的范式,《史记》一直被后代...

山东省17254424246: 陈桥兵变的历史意义 -
毕包伊达: 陈桥兵变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之初,陈桥这个小小的驿站里,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长远影响后世的大事件,三军拥戴殿前部点检赵匡胤为天子.回戈东京,建立北宋,史称“陈桥兵变”.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唐宋之间有...

山东省17254424246: 第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下有什么重要意义 -
毕包伊达: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二、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

山东省17254424246: 如何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
毕包伊达:[答案] 1.鸦片战争打断了中国由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正常过程.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由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趋势.中国若无外来因素干扰,应当能按这一规律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尽管这一假设不知到何年月才能实现....

山东省17254424246: 关于安史之乱,下列描述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①安史之乱的根源在于节度使权力过大,王朝统治内轻外重 ②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国事日... -
毕包伊达:[选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山东省17254424246: 如何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
毕包伊达: 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理解如下:国内意义: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世界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信心.历史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尽艰险,英勇奋斗,终于推翻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建设我们的国家,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