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隋唐是封建社会的盛世?

作者&投稿:滕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说隋唐是封建社会的盛世?~

1.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
  (1)隋朝在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隋朝在借鉴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积极影响。
  (3)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实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开凿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
  (4)隋朝加强了同流求、西域等地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对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2.唐朝的繁盛和衰落
  (1)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唐朝建立后,唐朝统治者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积极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发展生产,重用人才;唐玄宗前期,基本上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励精图治,重用人才,从而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
  (2)唐朝的衰弱。第一,唐玄宗后期,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八年战乱使农业生产
遭到极大破坏,唐朝从此由盛转衰。第二,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的混乱局面。同时,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终于引发了唐末农民战争。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唐朝名存实亡。3. 隋唐经济的发展
  (1)隋唐时期,由于完成统一,开凿了大运河,以及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行,隋朝经济得到了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产量提高,造船业发达,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2)唐朝前期,通过调整统治政策,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行保证了农民土地的生产时间;同时,由于唐政府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有利地吸收境内各族、周边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因此,唐朝的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方面:曲辕犁、筒车发明应用,水利工程大量兴修,垦田面积大量增加;手工业方面:丝织、造纸、制瓷业成就突出;商业方面:唐都有长安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而且不是最大的商业城市和国际交往中心;广州成为南方的大都市,有政府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使。
  (3)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庄园经济发达,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代之以两税法,成为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改革。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
  (1)唐朝时, 疆域辽阔, 各民族往来密切, 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2)唐太宗、唐玄宗等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尽量以和平方式处理民族关系。对东北、北部回纥、西北突厥、西南南诏等民族或设机构管理,或实行册封制度,任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用和亲手段,加强了同西藏吐蕃政权的友好关系。
  (3)边地各族发展迅速,各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大加强,各族人民对边疆开发、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5. 盛况空前的对外关系
  (1)唐朝时, 我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对外交通发达,又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因而对外交往呈现出空前的盛况。
  (2)唐朝与日本、朝鲜、印度、波斯、大食甚至欧洲一些国家往来频繁,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3)唐朝不仅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由于兼收并蓄,唐朝的对外交往也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6. 辉煌灿烂的文化
  (1)唐朝时期, 在国家统一, 经济发达,对外开放,民族交往频繁的基础上,文化进入了辉煌灿烂的高峰期。建筑、雕版印刷术、天文、医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书法绘画名家辈出,哲学、史学、宗教、教育繁荣,体育活动兴盛。全面繁荣,兼收并蓄,泽被深远的唐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圈”的源流,在世界文明史上发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恐怕是全世界最多的,传说中的尧舜禹治理下的是上古时代盛世,成康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都是历史上公认的盛世。五千年的历史中出现过这么多的盛世,这在其它国家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仅此而论,我们就该无限推崇祖先们的治世能力。这些还只是史学家们笔下描绘出的盛世,如果连皇帝们自封的盛世算在内,则中国历史全部是盛世,因为没有一个皇帝会认为自己治理的时代不是盛世。

然而,不争的事实是,自古以来,盛世的标准就没有统一过。史书上的盛世是以史学家的标准来衡量的,其它盛世却是用皇帝们的标准得出来的结论。盛世标准的混乱必然导致结论的混乱。如果让一只大灰狼评选最佳羊倌,那么亡羊不补牢的懒汉是最佳羊倌;如果让希特勒评判最佳人种,则对犹太人必须进行种族灭绝。看来盛世不盛世并不是最首要的问题,而盛世的标准才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那么,盛世的标准由谁来制定才是最科学的呢?真正有资格有能力制定较为科学的盛世标准的,是占全部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是那些田间地头的赤脚农夫们,工厂车间挥汗如雨的工人师傅们,是那些引车卖浆的走卒贩夫们,是那些流汗流血流泪的农民工们……这些所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构成中国人主体的平民才最有发言权。这些人最能体会盛世究竟到了什么程度,他们才是中国的真正脊梁!

其实,盛世不是虚无飘渺的经济学数字,不是辞藻华丽的诗词歌赋;盛世的标准是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是农夫们金灿灿的米粒,是就业率,是朗朗读书声,是病人能够得到起码的医疗护理,是人们生活的安全感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这就是老百姓的盛世标准。在这个标准里,蕴含着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希望,蕴含着政治清明和人类个性张扬的理想,蕴含着人类对未来的崇高追求。如果以这个标准衡量中国历史,那么,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就要打折扣。历史上那些拚命叫喊“我们已经处在盛世中”的官吏们,他们的目的就是邀宠。其实,连他们自己也不相信大多数老百姓真的进入了盛世。在他们的标准里从来没有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指数。

我们期待着盛世的到来,中国人都需要为盛世的到来埋头苦干,而不是像有些经济学家那样埋头苦算。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是实事求是之论。此论足以说明我们还不是盛世,要想达到盛世还有很多路要走。我们应该向高水平的、全面的、发展平衡的社会目标迈进,这也是实现盛世的基本前提。盛世是全方位的盛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盛世,是经济和人文的盛世。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恐怕是全世界最多的,传说中的尧舜禹治理下的是上古时代盛世,成康盛世、文景之治、“武帝极盛”“昭宣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都被说成是盛世。这些还只是史学家们笔下描绘出的盛世,如果连皇帝们自封的盛世算在内,则中国历史全部是盛世,因为没有一个皇帝会认为自己治理的时代不是盛世。但是盛世的标准却从来都没统一过,
      



2.史书上的盛世是以史学家的标准来衡量的,其它盛世却是用皇帝们的标准得出来的结论。盛世标准的混乱必然导致结论的混乱。所以盛世不盛世并不重要,盛世的标准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我谈一点个人的意见,我认为,真正的盛世不仅仅是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民生殷实,而且是一种气象。它不仅是一个经济指标,还应有一个人文指标。在这个社会里,充盈着宽容、大度、自由的氛围,它允许每一个公民都能葆有自己的个性,允许他们发出自己的真声音,不管这种声音在当局者听来是否有些不和谐。没有个体生命的张扬,只有整齐划一的思维,只允许一种声音,这样的时代即使很富庶,也是称不上盛世的。
     中国历史上到底存在过这样的盛世没有呢,答案是有的,就是汉唐盛世,西汉盛世(公元前179年--公元前49年):政治上平定七国之乱,击溃匈奴,实现国家统一,疆域东抵日本海、黄海、东海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经济上西汉文景之际,据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武帝时,大兴水利,农业手工业都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丝织业,国家财政日益加强;文化上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奠定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设太学,汉赋乐府诗盛行,造纸术也产生于西汉,对周遍国家有重要影响。唐朝盛世(公元627年--755年):政治上消灭中原各股割据势力,逼退突厥,疆域在汉朝的基础上,北边到贝加尔湖以北,到叶尼塞河这个下游,西边一直到波斯境内,整个现在中亚西亚那一代,那个时候的疆域比现在要几乎大一倍;经济上改善曲辕梨,大兴水利工程,唐朝开元年间,河北河南这几个国家级的粮仓里边储备的粮食总共达到了9600万石,,国家的储备粮就够全国每个人将近两石粮食当时一斗米只要五文,五个子钱,五个制钱,就是中间有那个方窟窿眼的,那叫开元通宝,便宜到那个程度,那个米都到了烂掉的程度,不是有首诗称“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就是当时开元盛世的真实写照;文化上,在科学、文学、艺术上都有卓越的创造。贞观之时,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来朝,璀璨绚丽的唐诗,终在盛唐时臻于大成。“中华文化圈”世界公认就是在隋唐时期形成,而唐朝是源流,就自身地位而言,唐文化是公元七八九世纪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唐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文化是“中华文化圈”的源流,唐对日本、朝鲜、越南以及其他邻国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的造纸、纺织、印刷术的传播,大大促进了世界文明和经济的发展。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就有疑问:其他的盛世在当时不也是很强的吗,为什么他们不是盛世而汉唐是呢?说到这里,就要求我们不但要从纵向比较历史,还要横向比也就是拿中国和世界比,从比较的结果来看,汉朝和唐朝的盛世,它和当时世界上其它的强国来比较,是远远领先的,汉朝的时候,能和它相比的,只有横跨欧洲北非的罗马帝国,如果把汉朝的中国比作美国的话,它就是欧盟,这两个国家可以相提并论,唐朝则是独一无二的。其他的所说的盛世和汉唐盛世的差距在那里呢?不仅仅在于经济,不仅仅在于它的强大,而是文化和精神,汉唐之所以一直被公认为盛世,并不仅仅由于它高居世界首位的物质生产水平,更重要的是汉朝和唐朝的精神面貌。汉高祖刘邦自身是个大老粗,不识几个字,也看不起儒生,但是善于纳谏,敢于顶撞他的陆贾写的《新语》十二篇就是刘邦的施政纲领;唐太宗就不说说拉,善于纳谏是出拉名的,对于提意见非常尖锐的魏征不但能忍耐,还能虚心接受意见。从李白的诗歌中可以感受到当时文人的自信和精神风貌,“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可以看到李白的自信和豪迈。总体来看之所以说汉唐是真正的盛世是它有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文化和高昂的民族精神,而这些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品格和财富。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一、一章知识概述 隋唐时期,我国再度出现大一统的局面。隋的统一是多种历史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隋短暂而亡,其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唐朝前期统治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但安史之乱使唐的统治受到沉重打击,逐渐崩溃。隋唐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所革新,对隋唐的政治经济的发展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重点知识讲解 (一)、隋朝实现统一的历史条件 隋实现全国统一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大分裂中孕育着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因素的基础上逐步综合作用产生的必然结果。 1、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加强,南北统一条件成熟。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并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到北周后期,内迁少数民族已基本完成封建化。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逐渐融为一体。在北方各族之间以及南北之间,都已不再存在隔阂,造成数百年分裂对峙的最主要原因已经基本消除。 2、南北朝后期,内迁少数民族贵族与北方豪强势力有所削弱,南方士族也逐渐衰败没落,造成分裂割据的另一重要因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 3、长期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各族人民渴望统一。 4、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也有了恢复与发展。随着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相互联系的加强,结束南北对峙、争战不息的局面,实现统一,已成为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隋承北周,统治地域辽阔,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统一奠定经济基础。侯景之乱后,南朝力量大为削弱,“北强南弱”已不可逆转。 6、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陈朝统治腐败,不堪一击。 (二)、秦隋两朝的相似点 1、秦朝与隋朝都以统一战争结束了此前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大一统的时代,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秦朝和隋朝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都有建树。它们采取的措施都对当时巩固统一与维护统治秩序有积极作用,对于后世历代封建体制也有重大影响。 3、秦朝和隋朝在军事行动上、建设工程上都有一些大规模的举动。秦朝的长城、隋朝的大运河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古代建筑工程。 4、秦朝和隋朝的暴政都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5、秦朝和隋朝都很短暂,统治末期都爆发了农民起义,秦朝因农民起义而覆亡,隋朝统治也因农民起义而风雨飘摇。 6、秦朝和隋朝都给后继的朝代提供了统治的经验、教训。秦汉时期与隋唐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发展高峰。 7、都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特点。 (三)、安史之乱 1、根本原因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 2、性质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3、影响 安史之乱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具体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史之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的一场空前浩劫,北方经济遭受极为严重的破坏。据史书记载,那时候“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资治通鉴》),“(洛阳)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棘,豺狼所号……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原来经济最发达的中原地区满目疮痍,一片荒凉,生产几乎停顿下来。这使原来的土地赋役制度也进一步瓦解。 (2)安史之乱使唐朝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平定安史之乱以后,参加平叛的将领拥兵自重,安史余部降将还保持着很强的实力,唐朝又“瓜分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以至“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新唐书》),中央政府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绝对优势,无力驾驭各地,而各地节度使则形成了“虽称藩臣,实非王臣”的割据势力。 (3)安史之乱使唐朝边防空虚。唐朝原本在河西、陇右一带设有重兵戍防,安史之乱时,“及潼关失守,河、洛阻兵,于是尽征河、陇、朔方之将镇兵,入靖国难”,这样,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趁机进扰,“数年之后,凤翔之西,邠(bìn)州之北,尽蕃戎之境,堙没者数十州(《旧唐书》)。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尽失。 (4)安史之乱以后,南方经济发展逐渐超过北方。安史之乱时,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中原人口再次部分南迁,江南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唐政府财赋来源的重心。安禄山祸害中原之时,“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新唐书·忠义传》),唐朝中后期,“每岁县赋入倚办止于浙西、浙东、宣歙(shè)、淮南、江西、鄂岳、湖南、福建等道,合四十州”(《唐会要》),人们已公认“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四)、隋唐的科举制度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全面认识隋唐的盛世局面 隋唐先后出现了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 1、表现 (1)政治清明。 (2)经济高度繁荣。 (3)民族和睦,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4)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对双方影响大。 (5)科技文化高度繁荣,博大精深,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 2、汉唐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1)两朝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后建立的,都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2)前期的君主都很注意吸取前朝暴政而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注意发展生产。 (3)都是在结束战乱,社会趋于安定,国家统一时,社会经济才得以恢复与发展的。 (4)农业发展都与生产技术改进、水利兴修有重要关系。 (5)统治者大都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既打败了侵扰中原的少数民族,又积极发展同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开发与各民族发展。 (6)统治者都重视发展同外国的友好关系。通过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双方的发展。 (7)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 3、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2)正确的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3)先进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4)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民族间、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5)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二)、府兵制与募兵制的区别 1、府兵已有田亩;募兵则是募后受田。 2、府兵由农户按规出丁;募兵则是自由应募。 3、府兵自备兵器资粮;募兵衣食装备由国家供给。 4、府兵兵将分离,临时征调;募兵则将兵隶属,是职业兵。 5、府兵制以均田制为其经济基础;募兵制最大的弊端则是它是军阀割据的根源。 (三)、两税法 1、原因 隋唐封建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为增加收入,行两税法 2、特点 每户按资产多少交纳户税,按田亩多少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3、作用 (1)使唐中期以来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的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而以土地和资产的多少为征税标准,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3)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从而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从而使户口明显增多,赋税收入相对增加。 4、局限性 实行两税法使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越来越严重,地主千方百计隐瞒财产,把赋税收入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实际上农民负担更加沉重。课外拓展关于两税法的实施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心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帝善之,使谕中外……自是……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 ——《新唐书·杨炎传》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一作忧)。……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解读: 在第一则材料中:“户无主客”,主客是主户、客户的简称,在唐代,主户指当地土生土长的人户,客户则是从外地迁入的人户,户无主客就是(征税)不再有主户、客户之分。“见”(xiàn),现在。“丁中”,古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均以年龄老幼分定黄、小、中、丁、老五类,唐朝规定“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大唐六典·尚书户部》)。“侥利”,侥幸所得之利。“夏税尽六月”,夏税征收完毕的时间不得超过六月份。 在第二则材料中:“炎疾其敝”,炎,杨炎;疾,深恨,深感忧虑;敝,弊端,弊病。在这段引文前,《新唐书?杨炎传》有一段文字指出了当时存在的问题,“(那时候)人户凋耗,版图空虚……科敛凡数百名,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富人多丁者,以宦、学、释、老得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这就是杨炎所深感忧虑的问题。“版籍”,户口册籍。 在第三则材料中:“因循”,沿袭旧的规定,此处指一些贪官不按两税法办事,又征收各种税费。“浚我以求宠,浚(jùn),浚削,榨取,本句意谓大肆搜刮我们百姓,以讨好他的上司。 两税法是在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的情况下实施的。它使唐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以统一,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时期内得以稳定且有所增加,这对安史之乱以后生产的恢复与社会安定是有益的。两税法也是比较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一种赋税制度,唐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卖频繁,土地占有形式、经营方式与唐初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商品经济也有所发展,两税法反映了社会经济的新发展。 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一次重大的改革和进步,这种税制“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战国秦汉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制度,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开始有所放松,由此而开以后历代税制变革之先河。 两税法规定“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贵族、官僚、商人也必须照章纳税,这扩大了纳税面,“赋不加敛而增入”,封建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农民的负担也有所减轻。唐朝中央政府收入增多,是实施两税法的直接目的,也是它的最大成效。据史书记载,实施两税法以前,地方上交中央的税钱为1200万贯,其中盐利过半,推行两税法以后,“赋入一千三百五万六千七十贯,盐利不在此限”。这就加强了唐朝中央政府的经济力量。 但是,在两税法中,土地兼并不再受到任何限制,因而越来越严重。一些大地主千方百计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在唐朝的腐朽统治下,“他日者,变故兴,国用迫,则又曰:此两税者,正供也,非以应非常之需者也,而横征又起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各种名目的法外苛征越来越繁重,加之各地贪官污吏层层盘剥,“浚我以求宠”,广大农民不堪重负。高考解析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炀帝大业二年)隋之极盛也。承其全实,遂恣荒淫。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士座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运者倍之。……举天下之人十分之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杜佑《通典》 材料二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回答: (1)材料一认为隋朝由极盛而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它提出了哪些史实为论据? (2)材料二、三对隋朝开大运河的评议有什么不同?结合有关史实,评议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影响。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和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能力。概括材料一中的观点和撷取材料论据回答第(1)问;在理解材料二、三的评议的基础上概括比较归纳并再现相关史实进行正确评议其影响回答第(2)问。 答案:(1)杜佑认为,隋亡原因在于:隋炀帝不能居安思危;荒淫暴虐,滥用民力;农民徭役、兵役负担太重;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所举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征伐吐谷浑;三征高丽。 (2)胡曾强调开大运河是隋亡的重要原因;皮日休则认为隋朝大运河对沟通南北交通的作用是最重要。我们应当肯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对南北交通运输及经济发展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即使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运河,也是隋炀帝采取暴虐损民的方法来进行的,无休止、无限度的徭役和兵役,使社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各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这种方法极不可取,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解题规律:这是一道记叙性和论说性相混合的文字型材料解析题,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要注意: (1)试题设问中有“据材料回答”的字眼或意思时,要精读和理解材料,(注意:记叙性材料要清楚所记何事,并将其与课本知识结合思考,论说性材料要明确评论者的主要观点,并能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和课本知识加以印证和说明。)概括其核心思想作精要答案,若有“摘取材料语句作答”则应将材料中最有说服力的语言摘抄作答。 (2)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试题的设问和赋分,明确其求答对象和答题的容量。 (3)为确保答题的规范化,在审清试题设问后,能用课本上的语言作答为最佳。 (4)评价历史事件(或现象)要尽可能兼顾到“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和论从史出的方法,做到论有所据,评价公允。 例2、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冶,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解析:本题是一道极典型的分析论证型的问答题。试题的考查点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在开元盛世中,社会问题日益危及唐朝统治。政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是其最主要的原因。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只是政治腐败的现象,且主要责任应在唐玄宗。 答案: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 杨贵妃受宠爱,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 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测试作为一名杰出的封建统治者非常注重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隋书·高祖纪》载,589年隋文帝下了一道诏书,说:“吴越之人,继承敝俗,所在之处,私造大船,因相聚结,敢有侵害。其江南诸州,人(民)间有船长三丈以上,悉括入官”。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发展官营船业 B.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C.限制私人造船业发展 D.征集大船以巡游江南 2、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统治政策方面最突出的共同之处是() A.崇尚佛教,加强思想控制 B.扶植蔗族,打击士族势力 C.重用人才,知人善任 D.减轻刑罚,惩治酷吏 3、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一记载() 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发展 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社会安定 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 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与“贞观之治”相比较,唐玄宗统治前期最显著的发展是() A.阶级矛盾进一步得到缓和 B.政治清明又有显著的进步 C.经济与文化的繁荣程度更高 D.土地兼并的情况已得到解决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据此回答5-7题。 5、安禄山叛军之所以很快就占领了洛阳、长安、是因为() A.唐朝政治紊乱,内地兵力空虚 B.将领离心离德,企图各霸一方 C.唐朝失去民心,百姓支援叛军 D.唐朝统治瓦解,已经名存实亡 6、西汉七国之乱和唐朝安史之乱比较( ) ①都是由地方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由中央削藩引起的 ②前者历时较短,后者历时较长 ③前者结束后导致中央权力扩大,后者结束后地方势力仍在威胁中央 ④两者都在中央政权借助少数民族势力的情况下平定了叛乱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 7、唐朝中后期,一方面出现了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的状况;另一方面又形成了“赋税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 ①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②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③安史之乱,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④地方节度使不向中央交纳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的繁荣时期,这与隋唐的经济制度密切相关。据此回答8-10题。 8、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①基本特点是以身计税 ②实行实物租税和劳役相结合 ③反映的是一种商品不发达的生产方式 ④反映了国家对人身依附关系控制严格 A.①②③④均正确 B.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C.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9、唐朝时扬州极为繁盛,时有“扬一益二”之说,扬州的繁荣最直接得益于() A.当地的经济发达和经济特色 B.政治的清明 C.处于内外交通枢纽的地位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0、据《新唐书》载:刑部尚书卢从愿“盛殖产业,占良田数百顷。”同一时期,又据《敦煌资料》考证:越玄义一户受田十一亩,占应受田五十二亩的21.1%,如此情况很多。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A.均田制难以限制土地兼并的发展 B.国家控制的土地呈减少趋势 C.均田制已呈现出危机 D.封建经济已经陷入停滞状态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不仅表现在传统的农业方面,而且商业发展也尤为突出。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诗句中,能反映隋唐农业发展特点的是() ①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②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 ③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④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zhēng)三百声,而众以散”。这则材料说明当时( ) A.市的地区范围有限定 B.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 C.市的经济规模有限定 D.市的交易品种有限定B卷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锂,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摘自《旧唐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初规定男丁16岁以上为中男,21岁以上为成丁,60岁为老。唐中宗时,成丁年龄改为23岁,唐玄宗时,以18以上为中男,23岁以上为成丁,58岁以上为老。 ——据《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 (建中元年)(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摘自《通鉴选·杨炎与刘晏》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征税标准各是什么?为何出现这种变化?从材料一中找出什么依据? (2)指出材料二中年龄变化的趋势,并说明其目的和效果。 (3)材料一中“庸”和材料三中“行商”的规定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1)前者以人丁为主,后者以土地、财产为主。原因: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以此为基础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为保证国家赋税收入而实行两税法。材料一中规定世业之田归私人所有,从法律上为土地兼并大开方便之门。 (2)变法趋势:丁男中男的起岁增加,而“老”的年龄提前。目的为减轻赋役。效果:有利于广大民众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3)“庸”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发展农业生产;“行商”的规定使商业合法化且量变较合理,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江总书记讲:“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励精图治的皇帝,清正廉洁的官吏,但历代统治阶级根本不可能解决腐败问题……历代王朝的覆灭都是同政权腐败分不开的。”试以唐朝的历史事实论证上述观点。(1)唐朝有励精图治的皇帝:如唐太宗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重用人才;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视官员人选。 (2)唐朝也有清正廉洁的官吏:如有名的谏臣魏征,先后进谏200多次;房玄龄、杜如晦敢说话能断大事;宰相姚崇、宋璟也很有才干。 (3)唐朝没有解决腐败问题: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政治十分腐败。后期政治黑暗混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斗争非常尖锐,把朝野上下搞得乌烟瘴气。 (4)腐败导致唐朝灭亡:由于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导致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由于唐朝后期政治更加黑暗,引起了王仙芝、黄巢起义,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使唐朝名存实亡,到907年完全结束。

因为那时有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开皇之治还有各种建筑等


古代史是指什么时期?
古代史可分为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1、中国古代史包括三个阶段:原始社会阶段(距今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阶段(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和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兵马俑 2、世界古代史,始自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止于约公元15世纪,分为上古和中古...

中国古代历史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或标志)是什么?
公元前1000年左右,发迹于西岐的周灭了商,建立了周朝,周朝前后分西周和东周,历经700多年,天下进入一个新的纪元。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统一了中国,秦国祚极短十几年就灭亡了,取代的是汉朝。汉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大一统王朝,历经将近400年,中国又陷入混乱,将近200于年的乱世终结于...

朝代歌的顺口溜怎么说,谁能帮我?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xià shāng hé xī zhōu ,dōng zhōu fèn liǎng duàn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chūn qiū hé zhàn guó ,yī tǒng qín liǎng hàn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sān fèn wèi shǔ wú ,liǎng jìn qián hòu yán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

原来 的封建社会到底是一 个什么概念呢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陶希圣所提出的“封建制度”“封建社会”的概念虽然比古代的“封建”概念更重经济而不是政治,即它们主要是从经济上定义的,但是,至少从作者的理解来说,这些概念的涵义与“封建”的古义并无大的违拗,与西方的“封建”概念也基本相同。陶希圣认为∶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与欧洲的封建制度只是小异而大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全面辉 ...
(2分)(2)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2分)经济上主张发展商品经济,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2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1)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全面辉煌时期。从科技、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各举一例并阐明其...

隋唐时期政权统治特点
政治方面: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定的完善时期,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长官的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便于集思广益,彼此又互相牵制,避免相权过大威胁君权,因而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对固有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而...

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点
(四)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 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 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 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 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

以隋唐为例,谈谈封建社会,称为“盛世”的标准是什么?
以隋唐为例,谈谈封建社会,称为“盛世”的标准是什么?3个回答 #热议# 你觉得同居会更容易让感情变淡吗?mn19791979 2012-04-08 · TA获得超过133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5.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恐怕是全世界最多的,传说中的尧舜禹...

隋唐科举制的特点
就选士制度的实质而言,它是一种封建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因此,从哪个阶级、阶层选拔官吏、通过什么途径,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选拔具有什么样标准的官吏,只能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定.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统一和空前繁 荣昌盛的时期.从统治阶层内部的关系来看,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

唐朝的立法与行政是怎样的?
隋唐特别是唐朝法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表明这一时期法制建设经验的成熟。因此,唐律不仅对后世,就是对当时周边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是封建社会高度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法律(包括律、令、格、式等形式的法律),尤其是唐朝的法律,其主要内容,是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来维护封建统治,巩固统治基础,保持经济社会的...

松潘县13238141846: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为什么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
夙吕维乐: 表现:①盛世局面的出现.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②以“和”为贵的民族关系.如文成公主入吐蕃等.③对外的友好交往关系.如玄奘到天竺取经等.④辉煌的隋唐文化.如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原因:①统治者英明决策,善于调整统治政策,减轻人民负担.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松潘县13238141846: 为什么说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代? -
夙吕维乐: 封建经济就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制度,从小农经济诞生到唐朝主要是起促进作用,唐朝以后起阻碍作用,唐朝小农经济达到成熟,封建经济也答到新的高度!

松潘县13238141846: 以隋唐为例,谈谈封建社会,可以被称为“盛世”,标准是什么? -
夙吕维乐: 用鲁迅的说法,所谓盛世,就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松潘县13238141846: 唐朝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 -
夙吕维乐: 盛世各个朝代都有.没有哪个什么特别牛的,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唐朝总体上对外比较成功,由于对外的成功,才会给我们一种特别强势的错觉,汉朝也是因为北驱匈奴才会这样

松潘县13238141846: 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 -
夙吕维乐:[答案] 581年,北周大丞相杨坚废除静帝宇文阐,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是为隋文帝,隋又建立了上承秦汉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 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两代四十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

松潘县13238141846: 为什么说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代
夙吕维乐:很同意这样的说法,不过也只能说是空前. 紧随其后的宋朝才是封建经济的鼎盛时期. http://tieba.baidu.com/f?kz=17916774 虽然我没回答你的问题,但这对你应该还是有点帮助的.

松潘县13238141846: 为什么唐朝那么盛世 -
夙吕维乐: 纵观中国的封建历史,各个朝代都是在开头会有一段时期比较兴盛,因为开国皇帝刚刚打下了江山,深知江山得来之不易,为了巩固自已的统治地位,会制订并执行一些利国利民的政策,而且会比较律己.但是封建社会的家天下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当政权一代一代传下去时,后继的皇帝就开始追求享乐,误国误民,导致政权被推翻,新王朝更替了旧王朝.唐朝盛世,也只是李世民当朝的一段时期,也是在唐朝开头的那段时期,由于李世民能够广纳贤才,听得进逆耳忠言(重用魏征这样的谏臣),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贞观之治.

松潘县13238141846: 为什么隋唐时期的文化这么辉煌? -
夙吕维乐: 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特点和世界地位 原因: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

松潘县13238141846: 唐朝何以被后人称为盛世? -
夙吕维乐: ①政治上的盛唐 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后盛唐成为尊颂唐王朝之词....

松潘县13238141846: 为什么说唐朝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请问怎么个繁荣法? -
夙吕维乐:[答案] 1、唐朝是陆路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繁荣)2、开放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联姻)促进民族融合3、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的景象)4、文化领先,繁荣(形成东亚文化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