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要见老子

作者&投稿:伯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为什么要崇拜老子~

孔子的时代知识传播极其困难,而且垄断知识也是贵族延续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想要成才,很多时候不得不辗转求学。老子是周王室的守藏史,也就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很多官职像爵位一样,都是血脉相承。史官作为专管记载历史、保留典籍档案的官职,史官家族数百年传承积累必然丰富,具有学习知识、鉴古知今的先天优势。老子掌握着孔子渴望的知识,掌管着孔子渴望读到的典籍。当然要找他。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见老子,孔子见南子,都是引人联想并富于趣味的历史悬案。孔子见南子,《论语》上有记录,寥寥几笔,不失传神,而在那部《孔子》的电影里,更是绘声绘色地创作出当时场景,活色生香。孔子见过南子也就一见而过,文人墨客们却一直把南子挂念在心上,二千五百多年了也难以释怀。(图注:电影《孔子》剧照。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孔子见老子呢?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关于孔子见老子,均源于《礼记·曾子问》《史记》及《庄子》诸书。其中《礼记·曾子问》四次“记载”了孔子向老子求教,据考证第一次拜见老子时,孔子17岁,在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地点是鲁国的巷党,第二次是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这样的记录也许逼近历史史实,或者可以锁定,孔子确实见过老子。孔子见老子,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文本,都有不同的角度与侧重。其一是庄子的《天运篇》(作者注:疑其为托伪之作),行文得庄子风采,谈古论道,宇宙真理在握,富于雄辩,孔子的仁义礼乐在这篇文章里几近废纸,《天运篇》开篇即给人苏格拉底式思辨的感觉,孔子讲人的仁爱,庄子却认为虎狼也有仁爱,因为虎狼都爱其子,更进一步认为至仁无亲。文中的“老子”则教训孔子,你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有让天下的乌鸦变成白色的,而颜渊与师金对话中,师金认为儒家复辟周礼是一种东施效颦,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治理方式,固守西周之治没有任何出路。孔子到了五十一岁还不知道天道,所以还得求教老子(而在《论语》中,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有一种反讽意味),孔子认为六经有助于治理国家,而老子嘲笑孔子说,经书不过是前人的足迹,踏着前人的遗迹走不了前人的路,你得找到那些前人的脚印才行。在老子看来,按照经书治理国家,带来的必然是乱治,刻意追求仁义道德,既是虚伪的,也带来人性之恶。儒道两家关于孔子见老子的传说故事结尾一样:孔子回到弟子们中间,说老子这个人像龙一样神奇莫测。儒家典籍《礼记·曾子问》中,谈得多是仪式或礼制问题,没有《庄子》篇章中那样宏篇大论,儒家弟子们对孔子见老子的叙事要说明什么呢?说明孔子与老子有传承关系,尊黄老之术,也可以尊儒家之术。儒家更多的在政治技术的礼制方面有更多的经验与方式,对治理国家更有价值。孔子是问礼于老子,而不是问道于老子,既然是问礼,那么老子关于礼的思想就传承给了孔子。


孔子为什么要见老子
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这样的记录也许逼近历史史实,或者可以锁定,孔子确实见过老子。孔子见老子,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文本,都有不同的角度与侧重。其一是庄子的《天运篇》(

孔子见老子的典故是什么?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

孔子为何拜见老子 孔子拜老子为师了吗
孔子和老子的关系 在历史上似乎一向是孔子的名气大于老子,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亦是高于老子。然而其实这二人到底是谁要高于谁,谁的思想更为世人所认可,更加的伟大,其实也只是见仁见智;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优点。孔子像 人们所提出的思想对错与否一向没有什么具体的定义,就犹如语文试卷的作...

孔子见老子,都聊了些什么?
老子见孔子临别时老子向孔子赠言,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深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意思很直白,就是说,谁是聪明晓事却离死不远的人呢,是那些喜欢议论别人的人,谁是辩才无碍却危及自身的人呢,是那些触犯了别人的人。意思说做人子心里...

时年三十四岁的孔子去见老子,老子是怎么接待他的?
孔子在三十四岁时候去见老子,是向老子问关于周礼的事情。老子作为当时周王室的皇家图书馆馆长,对于周朝礼仪制度是非常了解的。老子毫不犹豫地训斥了孔子一顿。老子当时说:“人都死了,只有学说和言语能留在世间,关于礼仪制度又有什么用呢?君子啊,如果官场上干干净净,没有什么贪腐之人,就出来做官...

孔子如来读后感
第一,孔子来见老子是想让老子来证明他的学问,第二,孔子来见老子是想参考参考老子的学问。然后呢,孔子就来劲了,老子然后慷慨陈词,纵论古人,但是老子十分不情人意的就否定了孔子的学问,把孔子心目中的古圣先贤轻轻掸去,老子还接着说道说作为君子吗?就是在天下太平,官场干净的时候就出来坐坐...

老子是不是孔子的老师?
老子并不是孔子的老师,只是孔子向老子问过礼而已。公元前523年,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韩愈的《师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其中郯子是春秋时郯国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氏时代的官职名称的由来;苌弘是东周敬王时候的...

孔子见过老子吗?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礼记·曾子问》——曾...

孔子为什么要向老子问礼?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司马迁捏造了孔子见老子的故事?
显然李氏后人达官显贵的身份并不符合隐士生活。太史公在《孔子传》中说明了:孔子入周学于老聃,入楚学于老莱子,老莱子是楚国的隐士。钱穆先生认为三人之中,一为孔子所见,二为周太史儋,三则生活在更晚时期的儋子。庄子称孔子所见的是老子,又曰老聃,而三人之中最容易混淆的便是太史儋和老聃。《...

平江县13418888223: 孔子见老子 - 搜狗百科
英聪得普: 孔子见老子,孔子见南子,都是引人联想并富于趣味的历史悬案.孔子见南子,《论语》上有记录,寥寥几笔,不失传神,而在那部《孔子》的电影里,更是绘声绘色地创作出当时场景,活色生香.孔子见过南子也就一见而过,文人墨客们却一...

平江县13418888223: 孔子为什么要拜老子为师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
英聪得普: 孔子是个欲到圣人能虚心受教、时时勤奋好学,听到道理就努力实践的人. 1. 虚心受教.韩愈在《师说》里有提到「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宏、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平江县13418888223: 孔子为什么拜老子为师? -
英聪得普: 三个原因,第一孔子虚心好学,认为三人行必有吾师,第二老子学问大,就周一代老子的学问可以说是没比他强的.第三机缘巧合,如果没有巷党助葬这样一个让两人相识的机会,那么孔子终其一生恐怕也未必去向老子问礼

平江县13418888223: 孔子为什么要去拜老聃为师 -
英聪得普: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

平江县13418888223: 老子跟孔子见过面吗﹖ -
英聪得普: 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人,孔子约比老子小二十岁,并且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在庄子的《南华经》一书中,曾记述以及虚构了多次老子和孔子的会面.孔子十七岁时,第一次见到老子.当时孔子以相礼助丧为职业,受到老子的教诲,留...

平江县13418888223: 老子 孔子两人所生活的时间 -
英聪得普: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在东周帝国的首都洛阳担任“守藏室之

平江县13418888223: 孔子讲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这种做法会不会让无道的邦越来越严重? -
英聪得普: 孔子讲究君子以身作则,行为示范.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这是孔子所不齿的,如果邦无道还若无其事地继续做官,会让天下人都惯于甚至乐于无道的社会.

平江县13418888223: 孔子拜老子为师 -
英聪得普:[答案]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

平江县13418888223: 关于孔子拜访老子的故事 -
英聪得普: 孔子一生曾两次拜访老子 老子至少要比孔子大十多岁,也比孔子出世出名的早,据说老子十六岁就在周朝为“国家图书馆馆长”了.老子自幼勤学好问,十三岁就超过了师傅商容并被荐去周首都周太学深造,十六入朝为官,成就日日精进,声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