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骨表的注释译文

作者&投稿:之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佛骨表的原文和译文是什么?~

论佛骨表 〈论佛骨表〉 [编辑本段]原文 韩愈 臣某言[2]: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3],自后汉时流入中国[4],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5];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6];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7];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8];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9];帝舜及禹,年皆百岁[10]。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11],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12],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13],武丁在位五十九年[14],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15],武王年九十三岁[16],穆王在位百年[17]。此时佛法亦未人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18],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19]。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20]。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21]。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22],前后三度舍身施佛[23],宗庙之祭,不用牲牢[24],昼日一食,止于菜果[25],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26],国亦寻灭[27]。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28]。当时群臣材识不远[29],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30],推阐圣明[31],以救斯弊,其事遂止[32],臣常恨焉。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33],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34],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35 ],舁入大内[36],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37],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38],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39],百十为群,解衣散钱[40] ,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41]。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42]。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43],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44],身不服先王之法服[45];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46],不过宣政一见[47],礼宾一设[48],赐衣一袭[49],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50],岂宜令人宫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51]。”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52],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53],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54],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55],宜加臣身,上天鉴临〔56] ,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57],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58]。 [编辑本段]韩愈生平与创作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 韩愈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编辑本段]注释 [1]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作,韩愈时任刑部侍郎。佛骨:指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表:文体名,古代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的一种,多用于陈情谢贺。汉蔡邕《独断》卷上:“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日章,二日奏,三日表,四日驳议。……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据新、旧《唐书》本传载,风翔(今属陕西省)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牟尼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塔。据说开则岁丰人泰。元和十四年正值开塔之年,正月宪宗遣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持香花迎入宫内,供养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韩愈反对佞佛,遂上此表加以谏阻。宪宗得表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 [2] 臣某言:表开头的一种格式,某是上表者的代词。 [3]“伏以’’二句:谓我以为佛教本是来自夷狄的一种宗教。伏,俯伏,下对上的敬词。佛,此处指佛教。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此处指天竺(今印度)。法,法度,这里指宗教。 [4]“自后汉’’句:据范晔《后汉书》载,后汉明帝刘庄派遣蔡倍到天竺去求佛法,得《四十二章经》和佛像,与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同回,用白马载佛经,永平十一年(68)在洛阳建寺,以“白马”名之,佛法从此流人中国。此为传统说法,据今人考证,佛教传人中国的时间要比这更早。 [5]“黄帝’’二句:黄帝与下文的少吴、颛顼、帝喾、尧、舜,禹,皆为传说中上古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他先后战胜炎帝和蚩尤,为汉族始祖。裴驷《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一岁。”《太平御览·皇王部·黄帝轩辕氏》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年百一十岁。” [6]“少昊(hao浩)”二句:少昊,姓己,一说姓赢,名挚,号穷桑帝。孔颖达《周易正义》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位八十四年而崩。” [7]“颛顼(zhuan xu专须)”二句:颛顼,相传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号高阳氏。《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 [8]“帝喾(ku酷)”二句:帝喾,相传是黄帝之子玄嚣的后裔,号高辛氏。《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 [9]“帝尧”二句:帝尧:相传是帝喾之子,号陶唐氏。《史记集解》引徐广日:“尧在位凡九十八年。”《太平御览·皇王部·帝尧陶唐氏》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年百一十八岁。” [10]“帝舜”句:帝舜,相传是颛顼的七世孙,号有虞氏。《史记集解》引徐广日:“皇甫谧云‘舜……百岁癸卯崩。”’禹,姓姒,以治理洪水被人称颂,后建立夏朝。《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年百岁也。” [11]寿考:寿命长。考,老。 [12]“其后”句:殷汤,又称商汤、汤,详见《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注[93]。《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日:“为天子十三年,年百岁而崩。” [13]“汤孙”句:太戊,殷汤第四代孙,殷中宗。《尚书·无逸》:“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14]“武丁”句:武丁,殷汤第十代孙,殷高宗。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武丁……享国五十九年,年百岁而崩。” [15]“周文王”句:周文王,姓姬,名昌,商末周族领袖,为后来灭商建周奠定基础。《史记集解》引徐广日:“文王九十七乃崩。” [16] “武王”句:武王,周文王之子,名发,周王朝的建立者。《礼记·文王世子》:“武王九十三而终。” [17] “穆王”句:穆王,文王五世孙,名满。《尚书·吕刑》:“王享国百年。” [18]汉明帝:光武帝刘秀之子刘庄,东汉(即后汉)第二代皇帝。 [19]十八年:明帝自公元57年至75年在位。 [20]“其后”二句:后汉自明帝死,到献帝退位,共历一百四十五年,中经章帝、和帝、殇帝、冲帝、质帝、少帝,在位时间皆甚短促。此后的三国和西晋、东晋,皇帝在位年数亦皆不长。运,国运。祚(zuo坐),此指君位。 [21] “宋、齐”三句:宋(420—479),立国五十九年,经八帝。齐(479—502),立国二十四年,经七帝。梁(502—557),立国五十六年,经四帝。陈(557—589),立国三十三年,经五帝。以上为南朝。元魏,即北魏(386—557),立国一百六十年,经十七帝,此为北朝。故云“年代尤促”。已,同“以”。谨,虔诚。促,短暂。 [22]梁武帝: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姓萧,名衍,公元502年至549年在位。 [23]“前后”句:据《南史·梁本纪》载,梁武帝于大通元年(527)、中大通元年(529)、太清元年(547)三次舍身同泰寺作佛徒,每次皆由他的儿子和大臣用重金赎回。 [24]“宗庙”二句:据《南史·梁本纪》载,梁武帝于天监十六年(517)三月,下令“郊庙牲栓(纯色全牲),皆代以麪(面食)。”牲,祭祀用的牲畜。牢,古代称牛、羊、猪各一头为太牢(也有称牛为太牢的),称羊、猪各一头为少牢。 [25]“昼日”二句:据《南史·梁本纪》载,梁武帝“溺信佛道,日止一食”。《三宝记》载,梁武帝“天监中便血味备断,日惟一食,食止莱蔬。” [26]“其后”二句:侯景,字万景,怀朔镇(今内蒙包头市东北)人。原为北魏大将,后降梁,不久又叛梁,破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攻人宫城,梁武帝被囚,后竟饿死。台城,即宫城,宫禁所在之处,当时称朝廷禁省为“台”,故名。 [27]寻:不久。 [28]“高祖”二句:高祖,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18年废隋恭帝,受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年号武德。据《旧唐书·傅奕传》、《新唐书·高祖纪》载,武德九年(626)太史令傅奕上疏请除释教,高祖从其言,打算裁汰僧、尼、道士、女冠。 [29] “当时”句:指中书令萧瑀等人反对傅奕除佛的主张。材识不远,才能不高,识见短浅。 [30]宜:谊,道理。 [31] 推阐圣明:推求阐发圣主(指高祖)英明的旨意。 [32]其事遂止:实际议除佛教事主要因高祖不久退位而中止。 [33] 睿(rui瑞)圣文武皇帝:元和三年(808)正月群臣上给宪宗的尊号。睿,聪明。圣,圣明。 [34] 度:世俗人出家,由其师剃去其发须,称为“剃度”,亦单称“度”,意即引度人脱离世俗苦海。 [35]御楼:登上宫楼。御,古代称皇帝的行动为“御”。 [36] 舁(yu于)人大内:抬入皇宫里。大内,指皇帝宫殿。 [37]徇(x矗n迅):顺从,随着。 [38] 士庶:士大夫和平民百姓。诡异之观:新奇怪异的观赏。 [39]焚顶烧指:指用香火烧灼头顶或手指,以苦行来表示奉佛的虔诚。 [40]解衣散钱:指以施舍钱财来表示奉佛的虔诚。 [41]业次:生业,工作。业、次同义。《国语·晋语》韦昭注:“次,业也。” [42]脔(luan峦)身:从自己身上割下肉来。脔,把肉切成小块。 [43]佛:此处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出生与活动的时期稍早于孔子。 [44]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语。 [45]法服:合乎礼法的服装。 [46]容而接之,答应接见他。 [47]宣政:唐长安宫殿名,在东内大明宫内含元殿后,为皇帝接见外国人京朝贡使臣之所。《资治通鉴》卷二四。注:“唐时四夷入朝贡者,皆引见于宣政殿。” [48]礼宾:唐院名,在长兴里北,为招待外宾之所。《资治通鉴》卷二四。注:“唐有礼宾院,凡胡客入朝,设宴于此。”设:设宴招待。 [49]一袭:一套,指单衣复衣齐全者。 [50] 凶秽之馀:尸骨的残馀。所迎佛骨仅指骨一节,故云。 [51]“敬鬼神”句:谓对鬼神要尊敬,但不要接近,即“敬而远之”之意。语出《论语·雍也》。 [52] “行吊”句:谓到别的国家参加丧礼。吊,祭奠哀悼死者。 [53]“尚令”句:《礼记·檀弓下》:“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茹执戈,恶之也,所以异于生也。”注:“桃,鬼所恶。茹,苇苕,可扫不祥。”巫祝,官名,巫以舞蹈迎神娱神,祝以言辞向鬼神求福去灾。桃,桃枝,古人迷信,认为鬼怕桃木。茹(lie列),苕帚,古人认为可以扫除不祥。祓(m扶)除,驱除。 [54]大圣人:指唐宪宗。 [55]殃咎(jiu救):犹“祸祟”,祸害。 [56〕鉴临:亲临鉴察。 [57]无任:不胜。恳悃(kun捆):恳切忠诚。 〔58]诚惶诚恐:实在惶恐不安。为奏表结尾的套语,有时亦用在开头。
求采纳

  译文

  臣某陈说:我认为佛教不过是外国人的一种法术罢了。从后汉时传入中国,上古时从来没有。上古时,黄帝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一十岁;少吴在位八十年,活了一百;颛顼在位七十九年,享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享年一百零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一十八岁;虞舜和大禹,也都活了一百岁。那个时候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长寿,然而中国并没有佛教。那以后,殷朝的商汤也活了一百岁。商汤的孙子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史书没有说他们活了多少年。推断他们的年龄,大概也都不少于一百岁。周文王享年九十七岁、周武王享年九十三岁,周穆王在位一百年,此时佛法也没有传入中国。他们并不是由于信奉佛教才活到这样的高寿。

  汉明帝的时候,中国开始有了佛教。明帝在位才仅仅十八年。明帝以后国家战乱,皇帝一个接着一个夭折,国运不久长。宋、齐、梁、陈、元魏以来,信奉佛教越来越恭谨虔诚,立国的时间和皇帝的寿命却更加短暂。只有梁武帝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他前后三次舍身佛寺做佛僧,他祭祀宗庙,不杀牲畜作祭品,他本人每天只吃一顿饭,只吃蔬菜和水果;但他后来竟被侯景所逼迫,饿死在台城,梁朝也很快灭亡。信奉佛教祈求保佑,反而遭到祸患。由此看来,佛不足以信奉,是十分明白的道理。

  本朝高祖皇帝在刚刚接受隋朝天下时,就打算废除佛教。当时的群臣,才能见识短浅,不能深刻领会先王的旨意,不能了解从古到今普遍适用的治国措施,无法阐明并推行高祖皇帝神圣英明的主张,以纠正信奉佛法这种社会弊病,废除佛教这件事于是就停止没有实行。我对此常常感到遗憾。

  我认为睿圣文武的皇帝陛下,您的神圣、英明,几千年来没有人比得上。陛下即位的初期,就不准许剃度人当僧尼道士,更不准许创建佛寺道观,我常以为高祖皇帝消灭佛教的意愿,一定会在陛下手中得以实现,现在纵然不能立即实现,怎么可以放纵佛教转而让它兴盛起来呢?

  如今听说陛下命令大批僧人到凤翔迎接佛骨,陛下自己则亲自登楼观看,将佛骨抬入宫内,还命令各寺院轮流迎接供奉。我虽然十分愚蠢,也知道陛下一定不是被佛所迷惑,做这样隆重的道场来敬奉,希望求得幸福吉祥的。不过是由于年成丰足,百姓安居乐业。顺应人们的心意,为京城的士人和庶民设置奇异的景观,以及游戏玩乐的东西罢了。哪有像您这样圣明的天子,而去相信佛骨有灵这种事呢?然而老百姓愚昧无知,容易迷惑难于清醒,如果他们看到陛下这样做,将会说陛下是真心诚意信奉佛法,都说:“天子是无所不通的,还一心敬奉信仰佛,老百姓是何等样的人。怎么可以更加吝惜身体、性命而不去献身为佛徒呢?于是他们就会焚灼头顶和手指,成十上百人聚在一起,施舍衣服钱财,从早到晚,辗转着互相仿效唯恐落在后边。老少奔波着,丢弃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本分。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佛骨再经过各寺院,必定有人砍掉胳臂,割下身上的肉来奉献佛陀。伤风败俗,四方传为笑谈,这可不是小事啊!

  佛本来是不开化的外国人,和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样式不同,嘴里不讲先王留下的合乎礼法的道理,身上不穿先王规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懂得君臣仁义、父子之情。假如他至今还活着,奉了他的国君的命令,来到我国京城朝拜,陛下容纳接待他,不过在宣政殿接见一次,由礼宾院设一次酒筵招待一下,赐给他一套衣服,派兵护卫着让他离开我国境内,不许他迷惑百姓。何况他已经死了很久,枯朽的指骨,是污秽不祥的死尸的残留部分,怎么可以让它进入宫廷里!

  孔子说:“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却离他远远的。”古代的诸侯,在他的国家举行祭吊活动,尚且命令巫师首先用桃枝扎成的苔帚举行“祓”礼,以消除不祥,这之后才进行祭吊。现在无缘无故地取来朽烂污秽的东西,陛下亲临观看它,却不先让巫师消除邪气,不用桃枝扎成的苔帚扫除污秽,群臣不说这种做法不对,御吏不指出这种做法的错误,我实在感到羞耻。我请求将佛臂交给有关部门,扔进火里水里,永远灭绝这个佛僧骗人的根本,断绝天下人的疑虑,杜绝后代人的迷惑。使天下的人知道大圣人的所作所为,远远地超出普通人之上,这岂不是大好事吗?岂不是十分快乐的事吗?佛如果真的灵验,能降下灾祸的话,那么,一切的祸殃,都应加在我的身上,老天爷在上面看着,我绝不后悔埋怨。我不胜感激恳切之至,谨奉献上这个表章让陛下知闻,我真是诚惶诚恐。

(1)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作,韩愈时任刑部侍郎。佛骨:指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表:文体名,古代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的一种,多用于陈情谢贺。汉蔡邕《独断》卷上:“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据新、旧《唐书》本传载,风翔(今属陕西省)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牟尼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塔。据说开则岁丰人泰。元和十四年正值开塔之年,正月宪宗遣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持香花迎入宫内,供养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韩愈反对佞佛,遂上此表加以谏阻。宪宗得表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
(2) 臣某言:表开头的一种格式,某是上表者的代词。
(3)“伏以’’二句:谓我以为佛教本是来自夷狄的一种宗教。伏,俯伏,下对上的敬词。佛,此处指佛教。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此处指天竺(今印度)。法,法度,这里指宗教。
(4)“自后汉’’句:据范晔《后汉书》载,后汉明帝刘庄派遣蔡倍到天竺去求佛法,得《四十二章经》和佛像,与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同回,用白马载佛经,永平十一年(68)在洛阳建寺,以“白马”名之,佛法从此流人中国。此为传统说法,据今人考证,佛教传人中国的时间要比这更早。
(5)“黄帝’’二句:黄帝与下文的少吴、颛顼、帝喾、尧、舜,禹,皆为传说中上古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他先后战胜炎帝和蚩尤,为汉族始祖。裴骃《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一岁。”《太平御览·皇王部·黄帝轩辕氏》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年百一十岁。”
(6)“少昊(hao浩)”二句:少昊,姓己,一说姓赢,名挚,号穷桑帝。孔颖达《周易正义》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位八十四年而崩。”
(7)“颛顼(zhuan xu专须)”二句:颛顼,相传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号高阳氏。《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
(8)“帝喾(ku酷)”二句:帝喾,相传是黄帝之子玄嚣的后裔,号高辛氏。《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
(9)“帝尧”二句:帝尧:相传是帝喾之子,号陶唐氏。《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尧在位凡九十八年。”《太平御览·皇王部·帝尧陶唐氏》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年百一十八岁。”
(10)“帝舜”句:帝舜,相传是颛顼的七世孙,号有虞氏。《史记集解》引徐广曰:“皇甫谧云‘舜……百岁癸卯崩。”’禹,姓姒,以治理洪水被人称颂,后建立夏朝。《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年百岁也。”
(11)寿考:寿命长。考,老。
(12)“其后”句:殷汤,又称商汤、汤,详见《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注(93)。《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曰:“为天子十三年,年百岁而崩。”
(13)“汤孙”句:太戊,殷汤第四代孙,殷中宗。《尚书·无逸》:“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14)“武丁”句:武丁,殷汤第十代孙,殷高宗。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武丁……享国五十九年,年百岁而崩。”
(15)“周文王”句:周文王,姓姬,名昌,商末周族领袖,为后来灭商建周奠定基础。《史记集解》引徐广曰:“文王九十七乃崩。”
(16) “武王”句:武王,周文王之子,名发,周王朝的建立者。《礼记·文王世子》:“武王九十三而终。”
(17) “穆王”句:穆王,文王五世孙,名满。《尚书·吕刑》:“王享国百年。”
(18)汉明帝:光武帝刘秀之子刘庄,东汉(即后汉)第二代皇帝。
(19)十八年:明帝自公元57年至75年在位。
(20)“其后”二句:后汉自明帝死,到献帝退位,共历一百四十五年,中经章帝、和帝、殇帝、冲帝、质帝、少帝,在位时间皆甚短促。此后的三国和西晋、东晋,皇帝在位年数亦皆不长。运,国运。祚(zuo坐),此指君位。
(21) “宋、齐”三句:宋(420—479),立国五十九年,经八帝。齐(479—502),立国二十四年,经七帝。梁(502—557),立国五十六年,经四帝。陈(557—589),立国三十三年,经五帝。以上为南朝。元魏,即北魏(386—557),立国一百六十年,经十七帝,此为北朝。故云“年代尤促”。已,同“以”。谨,虔诚。促,短暂。
(22)梁武帝: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姓萧,名衍,公元502年至549年在位。
(23)“前后”句:据《南史·梁本纪》载,梁武帝于大通元年(527)、中大通元年(529)、太清元年(547)三次舍身同泰寺作佛徒,每次皆由他的儿子和大臣用重金赎回。
(24)“宗庙”二句:据《南史·梁本纪》载,梁武帝于天监十六年(517)三月,下令“郊庙牲栓(纯色全牲),皆代以麪(面食)。”牲,祭祀用的牲畜。牢,古代称牛、羊、猪各一头为太牢(也有称牛为太牢的),称羊、猪各一头为少牢。
(25)“昼日”二句:据《南史·梁本纪》载,梁武帝“溺信佛道,日止一食”。《三宝记》载,梁武帝“天监中便血味备断,日惟一食,食止莱蔬。”
(26)“其后”二句:侯景,字万景,怀朔镇(今内蒙包头市东北)人。原为北魏大将,后降梁,不久又叛梁,破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攻人宫城,梁武帝被囚,后竟饿死。台城,即宫城,宫禁所在之处,当时称朝廷禁省为“台”,故名。
(27)寻:不久。
(28)“高祖”二句:高祖,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18年废隋恭帝,受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年号武德。据《旧唐书·傅奕传》、《新唐书·高祖纪》载,武德九年(626)太史令傅奕上疏请除释教,高祖从其言,打算裁汰僧、尼、道士、女冠。
(29) “当时”句:指中书令萧瑀等人反对傅奕除佛的主张。材识不远,才能不高,识见短浅。
(30)宜:谊,道理。
(31)推阐圣明:推求阐发圣主(指高祖)英明的旨意。
(32)其事遂止:实际议除佛教事主要因高祖不久退位而中止。
(33) 睿(rui瑞)圣文武皇帝:元和三年(808)正月群臣上给宪宗的尊号。睿,聪明。圣,圣明。
(34) 度:世俗人出家,由其师剃去其发须,称为“剃度”,亦单称“度”,意即引度人脱离世俗苦海。
(35)御楼:登上宫楼。御,古代称皇帝的行动为“御”。
(36) 舁(yu于)人大内:抬入皇宫里。大内,指皇帝宫殿。
(37)徇(x矗n迅):顺从,随着。
(38) 士庶:士大夫和平民百姓。诡异之观:新奇怪异的观赏。
(39)焚顶烧指:指用香火烧灼头顶或手指,以苦行来表示奉佛的虔诚。 (40)解衣散钱:指以施舍钱财来表示奉佛的虔诚。
(41)业次:生业,工作。业、次同义。《国语·晋语》韦昭注:“次,业也。”
(42)脔(luan峦)身:从自己身上割下肉来。脔,把肉切成小块。
(43)佛:此处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出生与活动的时期稍早于孔子。
(44)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语。
(45)法服:合乎礼法的服装。
(46)容而接之,答应接见他。
(47)宣政:唐长安宫殿名,在东内大明宫内含元殿后,为皇帝接见外国人京朝贡使臣之所。《资治通鉴》卷二四。注:“唐时四夷入朝贡者,皆引见于宣政殿。”
(48)礼宾:唐院名,在长兴里北,为招待外宾之所。《资治通鉴》卷二四。注:“唐有礼宾院,凡胡客入朝,设宴于此。”设:设宴招待。
(49)一袭:一套,指单衣复衣齐全者。
(50) 凶秽之馀:尸骨的残馀。所迎佛骨仅指骨一节,故云。
(51)“敬鬼神”句:谓对鬼神要尊敬,但不要接近,即“敬而远之”之意。语出《论语·雍也》。
(52) “行吊”句:谓到别的国家参加丧礼。吊,祭奠哀悼死者。
(53)“尚令”句:《礼记·檀弓下》:“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茹执戈,恶之也,所以异于生也。”注:“桃,鬼所恶。茹,苇苕,可扫不祥。”巫祝,官名,巫以舞蹈迎神娱神,祝以言辞向鬼神求福去灾。桃,桃枝,古人迷信,认为鬼怕桃木。茹(lie列),苕帚,古人认为可以扫除不祥。祓(m扶)除,驱除。
(54)大圣人:指唐宪宗。
(55)殃咎(jiu救):犹“祸祟”,祸害。
(56〕鉴临:亲临鉴察。
(57)无任:不胜。恳悃(kun捆):恳切忠诚。
(58)诚惶诚恐:实在惶恐不安。为奏表结尾的套语,有时亦用在开头。 臣某陈说:我认为佛教不过是外国人的一种法术罢了。从后汉时传入中国,上古时从来没有。上古时,黄帝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活了一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享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享年一百零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一十八岁;虞舜和大禹,也都活了一百岁。那个时候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长寿,然而中国并没有佛教。那以后,殷朝的商汤也活了一百岁。商汤的孙子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史书没有说他们活了多少年。推断他们的年龄,大概也都不少于一百岁。周文王享年九十七岁、周武王享年九十三岁,周穆王在位一百年,此时佛法也没有传入中国。他们并不是由于信奉佛教才活到这样的高寿。
汉明帝的时候,中国开始有了佛教。明帝在位才仅仅十八年。明帝以后国家战乱,皇帝一个接着一个夭折,国运不久长。宋、齐、梁、陈、元魏以来,信奉佛教越来越恭谨虔诚,立国的时间和皇帝的寿命却更加短暂。只有梁武帝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他前后三次舍身佛寺做佛僧,他祭祀宗庙,不杀牲畜作祭品,他本人每天只吃一顿饭,只吃蔬菜和水果;但他后来竟被侯景所逼迫,饿死在台城,梁朝也很快灭亡。信奉佛教祈求保佑,反而遭到祸患。由此看来,佛不足以信奉,是十分明白的道理。
本朝高祖皇帝在刚刚接受隋朝天下时,就打算废除佛教。当时的群臣,不能深刻领会先王的旨意,不能了解从古到今普遍适用的治国措施,无法阐明并推行高祖皇帝神圣英明的主张,以纠正信奉佛法这种社会弊病,废除佛教这件事于是就停止没有实行。我对此常常感到遗憾。 我认为睿圣文武的皇帝陛下,您的神圣、英明,几千年来没有人比得上。陛下即位的初期,就不准许剃度人当僧尼道士,更不准许创建佛寺道观,我常以为高祖皇帝消灭佛教的意愿,一定会在陛下手中得以实现,现在纵然不能立即实现,怎么可以放纵佛教转而让它兴盛起来呢?
如今听说陛下命令大批僧人到凤翔迎接佛骨,陛下自己则亲自登楼观看,将佛骨抬入宫内,还命令各寺院轮流迎接供奉。我虽然十分愚蠢,也知道陛下一定不是被佛所迷惑,做这样隆重的道场来敬奉,希望求得幸福吉祥的。不过是由于年成丰足,百姓安居乐业。顺应人们的心意,为京城的士人和庶民设置奇异的景观,以及游戏玩乐的东西罢了。哪有像您这样圣明的天子,而去相信佛骨有灵这种事呢?然而老百姓愚昧无知,容易迷惑难于清醒,如果他们看到陛下这样做,将会说陛下是真心诚意信奉佛法,都说:“天子是无所不通的,还一心敬奉信仰佛,老百姓是何等样的人。怎么可以更加吝惜身体、性命而不去献身为佛徒呢?于是他们就会焚灼头顶和手指,成十上百人聚在一起,施舍衣服钱财,从早到晚,辗转着互相仿效唯恐落在后边。老少奔波着,丢弃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本分。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佛骨再经过各寺院,必定有人砍掉胳臂,割下身上的肉来奉献佛陀。伤风败俗,四方传为笑谈,这可不是小事啊!
佛本来是不开化的外国人,和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样式不同,嘴里不讲先王留下的合乎礼法的道理,身上不穿先王规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懂得君臣仁义、父子之情。假如他至今还活着,奉了他的国君的命令,来到我国京城朝拜,陛下容纳接待他,不过在宣政殿接见一次,由礼宾院设一次酒筵招待一下,赐给他一套衣服,派兵护卫着让他离开我国境内,不许他迷惑百姓。何况他已经死了很久,枯朽的指骨,是污秽不祥的死尸的残留部分,怎么可以让它进入宫廷里!
孔子说:“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却离他远远的。”古代的诸侯,在他的国家举行祭吊活动,尚且命令巫师首先用桃枝扎成的苔帚举行“祓”礼,以消除不祥,这之后才进行祭吊。现在无缘无故地取来朽烂污秽的东西,陛下亲临观看它,却不先让巫师消除邪气,不用桃枝扎成的苔帚扫除污秽,群臣不说这种做法不对,御吏不指出这种做法的错误,我实在感到羞耻。我请求将佛骨交给有关部门,扔进火里水里,永远灭绝这个佛僧骗人的根本,断绝天下人的疑虑,杜绝后代人的迷惑。使天下的人知道大圣人的所作所为,远远地超出普通人之上,这岂不是大好事吗?岂不是十分快乐的事吗?佛如果真的灵验,能降下灾祸的话,那么,一切的祸殃,都应加在我的身上,老天爷在上面看着,我绝不后悔埋怨。我不胜感激恳切之至,谨奉献上这个表章让陛下知闻,我真是诚惶诚恐。




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的翻译。
【译文】一篇《谏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知道你赶来一定有所打算,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望月有感》 ...

南朝四百八十寺是什么意思?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杜牧这年来到江南(...

诗句“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出自哪一首诗词的?全文是什么?
注释1、郭:外城。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帜。2、南朝: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当时的统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3、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翻译及赏析
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

《师说》全文翻译是什么?
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讨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后历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张“以文为诗”,作诗力求新奇,且多议论。《全唐诗》存其诗十卷。有诗文合编《昌黎先生文集》。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表现了韩愈怎样的人格
[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注释】 ⑴据日本藏《又玄集》,此诗题作《贬官潮州出关作》。公元819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上书谏迎佛骨,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赴潮州途中。[左迁]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称降职为左迁。[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侄孙湘]侄孙韩湘,字北渚,...

江南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原文:江南春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译文: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

焦山读书寄四弟墨作品注释
韩愈,即昌黎,以著名的《论佛骨表》表达了对佛教的排斥,这与儒家孔道形成了鲜明对比。《六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其中《乐》虽已失传,但儒家经典在此处泛指。《四子》则是科举考试中的必读书目,如《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教导人们从修身齐家到...

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流露了诗人对新建寺庙的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杜牧这年来到江南(...

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映是什么意思
“映”的意思·:互相掩映。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字词注释:莺啼:即莺啼燕语。郭:外城。此处指城镇。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

万盛区18272358235: 急急急求:韩愈<论佛骨表>翻译 -
殷勤骆复方: .陈情表,出师表,谏迎佛骨表 三者都是奏疏. 不同处,zhuao1997以为 陈情表,出师表虽论理而以抒情为主 谏迎佛骨表以现代观点看,就是一片杂文 2.题外话 韩愈虽然反对唐宪宗迎佛骨,但是并非要把佛教打倒 他的意思是国家的主体用孔子的方法,敬鬼神而远之 而后人不了解韩愈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不了解谏迎佛 骨表内容,就认为韩愈是要打倒佛教,那是错误的, 为了太注重宗教形式,劳民伤财是不好的!就是南怀 瑾先生生在那个年代,说不定也会写一篇出来! 韩愈后来还和大巅禅师成了好友,向大巅禅师问道. 关于他和侄子韩湘子的故事.......... 吃完饭再回答 还有三平和尚

万盛区18272358235: 求韩愈的《谏佛骨表》及翻译 -
殷勤骆复方: 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

万盛区18272358235: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写的什么动物注意最后两句 -
殷勤骆复方:[答案] 作品原文 编辑 版本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⑴ 一封朝奏九重天⑵,夕贬潮州路八千⑶.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⑷...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2] 2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⑴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蓝关:在蓝田县南....

万盛区18272358235: 论佛骨表的全文翻译?
殷勤骆复方:

万盛区18272358235: 韩愈五箴译文 -
殷勤骆复方: 五箴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五箴》是韩愈在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谪居阳山时所写的表露自己真情实感的自戒之作.通篇以自我批评为基调,但这种批评有出自真心的一面,也有告诫自己警醒的一面,更有不屈的精神蕴含其中.作品名称...

万盛区18272358235: 急求古文翻译+原文 -
殷勤骆复方: 史记: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歌鉴赏 翻译 原文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爱语文网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爱语文网云横奏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爱语文网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万盛区18272358235: 谏迎佛骨表翻译??? -
殷勤骆复方: 下面的大臣都不指这是错误的,我实在以之为耻.我建议将这块骨头交给有司,拿去用火烧了或者丢水里沉了,免得它继续迷惑天下和后人.然后这样,全天下的人都会知道我们的圣人(指皇帝)的作为比这些东西不知道强了多少万倍.只有这样做了,才是真正大快人心的盛事啊!!!!

万盛区18272358235: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怎么解释?? -
殷勤骆复方: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左迁谪贬,,古人以右为尊,以右为上,右迁即升官,,而左则为下,左迁则是贬官.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迎佛骨入宫供奉.韩愈时为刑部侍郎,上表极言其弊,被贬潮州刺史这是韩愈左迁潮州途中行至蓝田县时,写给远道赶来送行的侄孙韩湘的一首诗. 最后一联,点出“示”字,是对侄孙“收骨瘴江”的后事嘱托,全诗言辞凄惋,感情沉郁,悲歌当哭,动人肺腑.

万盛区18272358235: 谁有自咏 韩愈的注释 -
殷勤骆复方: 七言律诗 自咏 书名:千家诗 作者: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早朝时一封谏迎佛骨的奏疏,激起天子的暴怒,傍晚降...

万盛区18272358235: 关于董邵南的文言文 -
殷勤骆复方: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