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澳门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投稿:计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麼说澳门是16-19世纪中叶中西文化交流的唯一孔道?你如何看.~

澳门虽然面积不太大,人口不太多,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成为中西文化互相了解沟通的窗口和中西文化互相交流汇合的桥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澳门是西方基督教和文化科技输入中国的前沿据点
1557年葡萄牙强占澳门后天主教传教士就接踵而来,1576年罗马教皇格里哥利十三世下令在澳门设立东亚第一个教区,负责中国、日本等地区的传教事务。1579年与1582年耶稣会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和利玛窦先后到澳门,从澳门到广东肇庆等地建造教堂传教,开始了天主教在中国内地的传教事业。据澳门教区统计,从1557-1644年,澳门天主教徒从400人发展到4万人。1594年,耶稣会士在澳门开设圣保禄修道院作为天主教在东亚传教和培训的总部。据西方学者统计,1581-1740年间,有483名耶稣会士从澳门进入中国内地。有些人如利玛窦、汤若望等还进入了北京宫廷,对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19世纪初,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也以澳门为前沿据点到中国传教。

西方传教士同时也是最初向中国传播西方文化的先锋,他们的很多活动是以澳门为基地进行的,通过著述、翻译、办学、行医、办报刊以及赴内地传教等各种方式,传播西方文化与科学技术知识。如1582年从澳门进入内地的利玛窦绘制了《万国舆图》,是传入中国的第一张世界地图。1610年到澳门3年后进入内地的艾儒略编写了《职方外纪》、《坤舆图说》,进一步向中国人介绍世界地理知识。1569年传教士在澳门设立医院,用西医西药为人治病,这是西洋医学传入中国的开始。死于澳门的熊三拔写了《药露说》,传播西药学。被称为“佛郎机铳”的西洋枪炮以及西式教堂建筑、教堂壁画,风琴等西洋美术音乐也都是从澳门传入内地的。1614年传教士金尼阁从罗马教皇那里得到西方图书7000部。1620年他和22名传教土一起将这批图书送到澳门,后来又将其中一部分送至北京献给中国政府。

19世纪初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也以澳门为基地来中国传教和传播西方文化。如马礼逊1808年到澳门开展传教和文化教育出版活动,他把《圣经》翻译成中文,并写成传教小册子。他写的《杂文编》、《祈祷文赞神诗》等中文书也在澳门出版。他的儿子马儒翰1814年生在澳门,曾奉父命修改《圣经》汉译本。1939年澳门为纪念马礼逊,开办了马礼逊学堂(1842年迁香港),继马礼逊之后,英国传教士米怜、美国传教士遴为仁、雅稗理、罗孝全等也来到澳门和中国内地活动。罗孝全所著《真理之权》、《问答俗话》等中文书也在澳门出版。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才转移到香港、广州、上海等城市。

二、澳门是早期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
16世纪前西方人对中国了解很少,主要信息来自神话般的《马可波罗游记》和一些商人水手的传闻。1535年澳门开埠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到澳门,并从澳门进入中国内地。他们一方面向中国人传播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又向西方人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传教士到了澳门和中国各地后就向欧洲教会和亲友寄回有关中国的信札,除了汇报传教业绩外,还描述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如利玛窦就写了许多中国札记。1613年比利时籍传教士金尼阁从澳门乘船回欧洲,在漫长的路途中把利玛窦生前写的中国札记从意大利文翻译成拉丁文,并加以整理编辑,1615年在德国出版《利玛窦中国札记》,并改名为《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他还在欧洲各地巡回演讲,引起很大轰动。1645年在澳门担任过耶稣会会长的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出版了《中国通史》,也向欧洲人介绍中国历史与文化。18世纪出版的《耶稣会士通信集》,其中16-26卷收集了不少在澳门或从澳门到中国内地的西方传教士的中国信札。

19世纪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澳门后也办报、著书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如马礼逊1812年翻译出版中国的《三字经》、《大学》等书,并编写介绍中国的《中国一瞥》(1817)、《父子对话:中国的历史和现状》(1824)。为了帮助西方人阅读中文,马礼逊还编了《中文语法》(1815)、《华英字典》(1823)。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也在广州与澳门出版的《中国丛报》(旧译《澳门月报》)上用英文翻译《三字经》、《千字文》、《孝经》等中国文献。

三、澳门是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窗口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并向西方学习,摸索救国救民的思想和道路,澳门成为他们的一个重要窗口。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探访夷情”就是从澳门开始的。他认为澳门的地理位置对于了解西方国家具有独特优势,他还聘译员翻译澳门的外文报刊以获得关于西方国家的信息。林则徐组织翻译的“澳门新闻纸”包括原在广州后迁澳门出版的英文《广州周报》(又称《澳门新闻录》)、《广州纪事报》(又称《澳门纪事报》)等,还有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英国的报纸。林还把这些资料分类整理选编为《澳门月报》,共分五辑,即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并分送皇帝和有关大臣参阅。后来魏源编《海国图志》,其中“夷情备采”部分,也是采用澳门报纸上选译的资料。

洪秀全最初接触西方基督教是看了在澳门传教的马礼逊培养的第一个中国传教士梁发写的《劝世良言》。他还向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基督教。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1835年7岁时进入澳门郭士立教会小学读书,1841年13岁时又入澳门马礼逊学校学习。1847年随校长美国传教士布朗赴美,1850年进入耶鲁大学,1854年毕业,1876年又获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留美并获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后来他向清政府建议派幼童留美,并担任驻美留学生监督,在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中作出杰出的贡献。著名维新思想家郑观应是广东香山人,19世纪80年代中期后常居澳门郑家大屋,并在此写作提倡学习西方与改革的名著《盛世危言》。

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故乡翠亨村离澳门仅37公里,少年时就多次去过澳门。12岁时经澳门乘船前往檀香山,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3年孙中山回国又经澳门到香港读书,澳门成为他往返省港必经之地和与朋友们聚议革命之地。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前往澳门行医一年左右,在镜湖医院任医生,并开设中西药局,提倡西医西药。他写的《致郑藻如信》刊登在澳门《濠头月刊》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也是由澳门流亡国外的。

主要是沟通了中国和葡语世界

  澳门虽然面积不太大,人口不太多,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成为中西文化互相了解沟通的窗口和中西文化互相交流汇合的桥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澳门是西方基督教和文化科技输入中国的前沿据点
  1557年葡萄牙强占澳门后天主教传教士就接踵而来,1576年罗马教皇格里哥利十三世下令在澳门设立东亚第一个教区,负责中国、日本等地区的传教事务。1579年与1582年耶稣会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和利玛窦先后到澳门,从澳门到广东肇庆等地建造教堂传教,开始了天主教在中国内地的传教事业。据澳门教区统计,从1557-1644年,澳门天主教徒从400人发展到4万人。1594年,耶稣会士在澳门开设圣保禄修道院作为天主教在东亚传教和培训的总部。据西方学者统计,1581-1740年间,有483名耶稣会士从澳门进入中国内地。有些人如利玛窦、汤若望等还进入了北京宫廷,对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19世纪初,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也以澳门为前沿据点到中国传教。

  西方传教士同时也是最初向中国传播西方文化的先锋,他们的很多活动是以澳门为基地进行的,通过著述、翻译、办学、行医、办报刊以及赴内地传教等各种方式,传播西方文化与科学技术知识。如1582年从澳门进入内地的利玛窦绘制了《万国舆图》,是传入中国的第一张世界地图。1610年到澳门3年后进入内地的艾儒略编写了《职方外纪》、《坤舆图说》,进一步向中国人介绍世界地理知识。1569年传教士在澳门设立医院,用西医西药为人治病,这是西洋医学传入中国的开始。死于澳门的熊三拔写了《药露说》,传播西药学。被称为“佛郎机铳”的西洋枪炮以及西式教堂建筑、教堂壁画,风琴等西洋美术音乐也都是从澳门传入内地的。1614年传教士金尼阁从罗马教皇那里得到西方图书7000部。1620年他和22名传教土一起将这批图书送到澳门,后来又将其中一部分送至北京献给中国政府。

  19世纪初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也以澳门为基地来中国传教和传播西方文化。如马礼逊1808年到澳门开展传教和文化教育出版活动,他把《圣经》翻译成中文,并写成传教小册子。他写的《杂文编》、《祈祷文赞神诗》等中文书也在澳门出版。他的儿子马儒翰1814年生在澳门,曾奉父命修改《圣经》汉译本。1939年澳门为纪念马礼逊,开办了马礼逊学堂(1842年迁香港),继马礼逊之后,英国传教士米怜、美国传教士遴为仁、雅稗理、罗孝全等也来到澳门和中国内地活动。罗孝全所著《真理之权》、《问答俗话》等中文书也在澳门出版。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才转移到香港、广州、上海等城市。

  二、澳门是早期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
  16世纪前西方人对中国了解很少,主要信息来自神话般的《马可波罗游记》和一些商人水手的传闻。1535年澳门开埠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到澳门,并从澳门进入中国内地。他们一方面向中国人传播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又向西方人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传教士到了澳门和中国各地后就向欧洲教会和亲友寄回有关中国的信札,除了汇报传教业绩外,还描述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如利玛窦就写了许多中国札记。1613年比利时籍传教士金尼阁从澳门乘船回欧洲,在漫长的路途中把利玛窦生前写的中国札记从意大利文翻译成拉丁文,并加以整理编辑,1615年在德国出版《利玛窦中国札记》,并改名为《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他还在欧洲各地巡回演讲,引起很大轰动。1645年在澳门担任过耶稣会会长的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出版了《中国通史》,也向欧洲人介绍中国历史与文化。18世纪出版的《耶稣会士通信集》,其中16-26卷收集了不少在澳门或从澳门到中国内地的西方传教士的中国信札。

  19世纪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澳门后也办报、著书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如马礼逊1812年翻译出版中国的《三字经》、《大学》等书,并编写介绍中国的《中国一瞥》(1817)、《父子对话:中国的历史和现状》(1824)。为了帮助西方人阅读中文,马礼逊还编了《中文语法》(1815)、《华英字典》(1823)。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也在广州与澳门出版的《中国丛报》(旧译《澳门月报》)上用英文翻译《三字经》、《千字文》、《孝经》等中国文献。

  三、澳门是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窗口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并向西方学习,摸索救国救民的思想和道路,澳门成为他们的一个重要窗口。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探访夷情”就是从澳门开始的。他认为澳门的地理位置对于了解西方国家具有独特优势,他还聘译员翻译澳门的外文报刊以获得关于西方国家的信息。林则徐组织翻译的“澳门新闻纸”包括原在广州后迁澳门出版的英文《广州周报》(又称《澳门新闻录》)、《广州纪事报》(又称《澳门纪事报》)等,还有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英国的报纸。林还把这些资料分类整理选编为《澳门月报》,共分五辑,即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并分送皇帝和有关大臣参阅。后来魏源编《海国图志》,其中“夷情备采”部分,也是采用澳门报纸上选译的资料。

  洪秀全最初接触西方基督教是看了在澳门传教的马礼逊培养的第一个中国传教士梁发写的《劝世良言》。他还向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基督教。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1835年7岁时进入澳门郭士立教会小学读书,1841年13岁时又入澳门马礼逊学校学习。1847年随校长美国传教士布朗赴美,1850年进入耶鲁大学,1854年毕业,1876年又获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留美并获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后来他向清政府建议派幼童留美,并担任驻美留学生监督,在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中作出杰出的贡献。著名维新思想家郑观应是广东香山人,19世纪80年代中期后常居澳门郑家大屋,并在此写作提倡学习西方与改革的名著《盛世危言》。

  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故乡翠亨村离澳门仅37公里,少年时就多次去过澳门。12岁时经澳门乘船前往檀香山,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3年孙中山回国又经澳门到香港读书,澳门成为他往返省港必经之地和与朋友们聚议革命之地。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前往澳门行医一年左右,在镜湖医院任医生,并开设中西药局,提倡西医西药。他写的《致郑藻如信》刊登在澳门《濠头月刊》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也是由澳门流亡国外的

1、澳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户。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63年),葡萄牙殖民主义者混入澳门。因当地官吏接受贿赂,听凭葡萄牙殖民者用砖瓦木石建造房子,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起,他们就在澳门定居下来,嗣后,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随着葡萄殖民者来到澳门,进而北上,来到北京,对中国人来说,很熟悉的利玛窦就是这时候来的,他们的到来为我国带来一定的科学技术。
2、澳门位居亚太地区及世界航道要冲,是进人中国内地的重要通道。在香港开辟为贸易港之前,澳门一枝独秀,它曾经是我国同东南亚国家进行贸易的枢纽。
3、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此时的葡萄牙开始衰落,它从几个世纪前的世界大帝国衰落为第二、三流的帝国了,此时它应该根本没有能力对澳门进行殖民统治,但是它借助于别的列强的力量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进而获得了这点渔翁之利,对中国的殖民统治有些影响。


举例说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澳门所扮演的角色
有些人如利玛窦、汤若望等还进入了北京宫廷,对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19世纪初,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也以澳门为前沿据点到中国传教。西方传教士同时也是最初向中国传播西方文化的先锋,他们的很多活动是以澳门为基地进行的,通过著述、翻译、办学、行医、办报刊以及赴内地传教等各种方式,传播西...

中西文化差异探讨
这种差异早在世界历史的初期就显现端倪,在中西文化的两位圣人———孔子和苏格拉底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特点,是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西方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特点,则是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意识,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否定。“兼容”下的文化 文化不是“无源...

你可以说一个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的例子吗?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目录
一 远古时期中西交通踪迹的追寻 远古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如涓涓细流,虽不显眼,却为后续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探索远古中西交通的踪迹,我们发现,尽管历史的长河中充满了未知,但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使交流的种子得以播种。二 两汉时期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的勃兴 两汉时期,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高...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照。) 诗人把情人比作...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三、文学作品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历史差异 在上文我们介绍了中西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中西的文学发展路径存在很多不同,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历经奴隶社会和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最后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华民族文学发展最长的阶段是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思想...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有哪些?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有:饮食方面、生活方式、语言等。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而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就像在喝水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西方人习惯喝加了冰块的凉水,而中国人更喜欢热水或者是凉白开。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而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西方人大多说外语,我们...

举例说明张爱玲作品的中西文化背景及其成因
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首先来自她的父母。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风雅能文,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张爱玲在少年习作《天才梦》中曾说:“我三岁时能背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他...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有哪些?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有以下方面:价值观差异 中西方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注重群体和谐与统一。例如,在社交场合,中国人倾向于遵循群体决策,尊重长辈意见。而在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更为突出,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西方人更倾向于表达个人意见和情感,追求个人目标的实现。

举出一个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的例子!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举例,在新闻人物的报道上:1、中国的新闻报道侧重于抽象思维,注重概括性内容,忽视细节性的内容,因此形象性较差,往往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因而报道强调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一般会选取其中一个能反映报道主题的个性品质重点加以渲染,并在众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

扶沟县18230647611: 明清时期,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
载康和信: 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

扶沟县18230647611: 澳门具体是在什么条约中被割让的?具体一些
载康和信: 葡萄牙人最初限定只能居住在澳门南方,由果亚亲王管辖,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马士加路也为首任澳门总督.1640年当葡萄牙摆脱西班牙统治后,因澳门未曾投降于...

扶沟县18230647611: 耶稣会士哪里转化成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载康和信: 澳门 中国和日本,这是和前面我们提到的“全球化”贸易这样一个经济背景密切相关的.随着欧洲商人的步伐,耶稣会士也来到了东南亚,来到了中国,因为葡萄牙人已经占有了澳门,把澳门作为一个 中西经济交流的中心,同时耶稣会士来了以后,也把澳门转化成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明代史的课题是吧····

扶沟县18230647611: 我想了解一下澳门历史上怎样租给葡萄牙的?后来怎样变成殖民地的?明清两朝与其关系是怎样处理的? -
载康和信: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 世纪中叶以后被葡萄牙逐步占领.从史料上看,...

扶沟县18230647611: 结合风格流派谈谈澳门大三巴广场中西文化如何和谐相处?
载康和信: 澳门的建筑文化,堪称是中国也是远东地区城市中最富有特色的.东西方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物在澳门琳琅满目,交相辉映.这些建筑是澳门从一个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发展...

扶沟县18230647611: 澳门历史城区以什么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
载康和信: 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它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

扶沟县18230647611: 300年前澳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
载康和信: 澳门半岛之有大量华人定居,是在南宋皇朝倾覆之际.当几十万南宋军民从福建败退乘船长驱到达澳门一带,有的可能踏上这片半岛汲取淡水、寻找食物,有的更可能将这片荒僻地辟成藏身之所.召集澳门半岛上名为“永福古社”的沙梨头土地...

扶沟县18230647611: 海盗葡国菜是什么? -
载康和信: 澳门作为中国第一个被西方人占领和居住的城市,也是最后一个回归中国的殖民地,因此整个城市充满着中西文化的融合,当中深受着其殖民国葡萄牙的影响.可是我们认为我们需要为影片做的,并不是真正葡萄牙音乐,而是在整部电影中,贯...

扶沟县18230647611: 澳门的历史背景 -
载康和信: 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她的本名为濠镜或濠镜澳,因为当时泊口可称为“澳”.澳门及其附近盛产蚝(即牡蛎),蚝壳内壁光亮如镜,澳门因此被称为蚝镜.后人把这个名称改为较文雅的“濠镜”.清乾隆年间出版的《澳门纪略》中说:“濠镜...

扶沟县18230647611: 早在多少年前澳门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 -
载康和信: 今年去澳门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对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