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的《母亲》

作者&投稿:阚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梁晓声写的母亲 原文~

  作者:梁晓声
  淫雨在户外哭泣,瘦叶在窗前瑟缩。这一个孤独的日子,我想念我的母亲。有三只
  眼睛隔窗瞅我,都是那杨树的眼睛。愣愣地呆呆地瞅我,我觉得那是一种凝视。
  我多想像一个山东汉子,当面叫母亲一声“娘”。
  “娘,你作啥不吃饭?”
  “娘,你咋的又不舒坦?”
  荣城地区一个靠海边的小小村庄的山东汉子们,该是这样跟他们的老母亲说话的么?
  我常遗憾它之对于我只不过是“籍贯”,如同一个人的影子当然是应该有而没有其实也
  没什么。我无法感知父亲对那个小小村庄深厚的感情。因为我出生在哈尔滨市,长大在
  哈尔滨市。遇到北方人我才认为是遇到了家乡人。我大概是历史上最年轻的“闯关东”
  者的后代——当年在一批批被灾荒从胶东大地向北方驱赶的移民中,有个年仅12岁的孓
  孓一身衣衫褴褛的少年,后来他成了我的父亲。
  “你一定要回咱家去一道!那可是你的根土!”
  父亲每每严肃地对我说,“咱”说成“砸”,我听出了很自豪的意味儿。
  我不知我该不该也同样感到一点儿自豪,因为据我所知那里并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
  名山和古迹,也不曾出过一位什么差不多可以算作名人的人。然而我还是极想去一次。
  因为它靠海。
  可母亲的老家又在哪里呢?靠近什么呢?
  母亲从来也没对我说过希望我或者希望她自己能回一次老家的话。
  她的母亲是吉林人么?我不敢断定。仿佛是的。母亲是出生在一个叫“孟家岗”的
  地方么?好像是。又好像不是。也许母亲出生在佳本斯市附近的一个地方吧?父亲和母
  亲当年共同生活过的一个地方?
  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常一边做针线活,一边讲她的往事--兄弟姐妹众多,七个,或
  者八个。一年农村闹天花,只活下了三个--母亲、大舅和老舅。
  “都以为你大舅活不成了,可他活过来了。他睁开眼,左瞧瞧,右瞧瞧,见我在他
  身边,就问:‘姐,小石头呢?小石头呢?’我告诉他:‘小石头死啦!’‘三丫呢?
  三丫呢?三丫也死了么?’我又告诉他:‘三丫也死啦!二妹也死啦!憨子也死啦!’
  他就哇哇大哭,哭得憋过气去……”
  母亲讲时,眼泪扑籁籁地落,落在手背上,落在衣襟上,也不拭,也不抬头。一针
  一针,一线一线,缝补我的或弟弟妹妹们的破衣服。
  “第二年又闹胡子,你姥爷把骡子牵走藏了起来,被胡子们吊在树上,麻绳沾水抽……
  你姥爷死也不说出骡子在哪儿,你姥姥把我和大舅一块堆搂在怀里,用手紧捂住我们嘴,
  躲在一口干井里,听你姥爷被折磨得呼天喊地。你姥姥不敢爬上干井去说骡子在哪儿,
  胡子见了女人没有放过的。后来胡子烧了我们家,骡子保住了,你姥爷死了……”
  与其说母亲是在讲给我们几个孩子听,莫如说更是在自言自语,更是一种回忆的特
  殊方式。
  这些烙在我头脑里的记忆碎片,就是我对母亲的身世的全部了解。加上“孟家岗”
  那个不明确的地方。
  母亲她在没有成为我的母亲之前拴在贫困生活中多灾多难的命运就是如此。
  后来她的命运与父亲拴在一起仍是和贫困拴在一起。
  后来她成了我的母亲又将我和我的兄弟妹妹拴在了贫困上。
  我们扯着母亲褪色的衣襟长大成人。在贫困中她尽了一位母亲最大的责任……
  我对人的同情心最初正是以对母亲的同情形成的。我不抱怨我扒过树皮捡过煤核的
  童年和少年,因为我曾是分担着贫困对母亲的压迫。并且生活亦给予了我厚重的馈赠--
  它教导我尊敬母亲及一切以坚忍捧抱住艰辛的生活,绝不因茹苦而撒手的女人……
  在这一个淫雨不潇潇的孤独的日子,我想念我的母亲。
  隔窗有杨树的眼睛愣愣地呆呆地瞅我……
  那一年我的家被“围困”在城市里的“孤岛”上--四周全是两米深的地基壑壕、拆
  迁废墟和建筑备料。几乎一条街的住户都搬走了,唯独我家还无处可搬。因为我家租住
  的是私人房产--房东欲握机向建筑部门勒索一大笔钱,而建筑部门认为那是无理取闹。
  结果直接受害的是我一家。正如我在小说《黑钮扣》中写的那样,我们一家成了城市中
  的“鲁宾逊”。
  小姨回到农村去了。在那座二百余万人口的城市,除了我们的母亲,我们再无亲人。
  而母亲的亲人即是她的几个小儿女。母亲为了微薄的工资在铁路工厂做临时工,出卖一
  个底层女人的廉价的体力。翻砂--那是男人干的很累很危险的重活。临时工谈不上什么
  劳动保护,全凭自己在劳动中格外当心。稍有不慎,使会被铁水烫伤或被铸件砸伤压伤。
  母亲几乎没有哪一天不带着轻伤回家的,母亲的衣服被迸溅的铁水烧了片片的洞。
  母亲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没有就近的公共汽车可乘,即便有,母亲也必舍不得花
  五分钱一毛钱乘车。母亲每天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半左右,吃过晚饭,往往九点
  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支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
  为我们补缀衣裤。当年城市里强行节电,居民不允许用超过40支光的灯泡。而对于我们
  家来说,节电却是自愿的,因那同时也意味着节省电费。代价亦是惨重的。母亲的双眼
  就是在那些年里熬坏的。至今视力很差。有时我醒夜,仍见灯亮着。仍见母亲在一针一
  针,一线一线地缝补,仿佛就是一台自动操作而又不发声响的缝纫机。或见灯虽着着,
  而母亲肩靠着墙,头垂于胸,补物在手,就那么睡了。有多少夜,母亲就是那么睡了一
  夜。清晨,在我们横七竖八陈列一床酣然梦中的时候,母亲已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
  高粱米或生大饼子,悄没声息地离开家,迎着风或者冒着雨,像一个习惯了独来独往的
  孤单旅者似的“翻山越岭”,跋出连条小路都没给留的“围困”地带去上班。还有不少
  日子,母亲加班,则我们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个月见不着母亲的面儿。只知母亲昨夜是
  回来了,今晨是刚走了。要不灯怎么挪地方了呢?要不锅内的高粱米粥又是谁替我们煮
  上的呢?
  才三岁多的小妹她想妈,哭闹着要妈。她以为妈没了,永远再也见不到妈了。我就
  安慰她,向她保证晚上准能见到妈,为了履行我的诺言,我与困盹抵抗,坚持不睡。至
  夜,母亲方归。精疲力竭,一心只想立刻放倒身体的样子。
  我告诉母亲小妹想她。
  “嗯,嗯……”母亲倦得闭着眼睛脱衣服,一边说:“我知道,知道的。别跟妈妈
  说话了,妈困死了……”
  活没说完,搂着小妹便睡了。
  第二天,小妹醒来又哭闹着要妈。
  我说:“妈妈是搂着你玫的!不信?你看这是什么?……”
  枕上深深的头印中,安歇着几茎母亲灰白的落发。
  我用两根手指捏起来给小妹看:“这不是妈妈的头发么?除了妈妈的头发,咱家谁
  的头发这么长?”
  小妹亦用两根手指将母亲的落发从我手中捏过去,神态异样地细瞧;接着放下在母
  亲留于枕上的深深的被汗渍所染的头印中,趴在枕旁,守着。好似守着的是母亲……
  最堪怜是中秋、国庆,新年、春节前夕的母亲。母亲每日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五
  个孩子都要新衣穿,没有,也没钱买。母亲便夜夜地洗、缝、补、浆。若是冬季里,洗
  了上半夜搭到外边去冻着,下半在取回屋里,烘烤在烟筒上。母余不敢睡,怕焦了着了。
  母亲是太刚强的女人,她希望我们在普天同庆的节日,没条件穿件新衣服,也要从里到
  外穿得干干净净。尽管是打了补丁的衣服,还想方设法美化我们的家。
  家像地窖,像窝,像上丘之间的窝。土地,四壁落土,顶棚落上。它使不论多么神
  通广大的女人为它而做的种种努力,都在几天内变不往劳。
  母亲却常说:“蜜蜂蚂蚁还知道清理窝呢,何况人!”
  母亲拼将她那毫无剩余可谈的精力,也非要使我们的家在短短几天的节日里多少有
  点象样不可。
  “说不定会有什么人来!”
  母亲心怀这等美好的愿望,颇喜悦地劳碌着。
  然而没有个谁来。
  没有个谁来母亲也并不党得扫兴和失望。
  生活没能将母亲变成个懊丧的怨天怨地的女人。
  母亲分明是用她的心锲而不舍地衔着一个乐观。那乐观究竟根据什么?当年的我无
  从知道,如今的我似乎知道了,从母亲黩黩地望着我们时目光中那含蓄的欣慰。她生育
  了我们,她就要把我们抚养成人。她从未怀疑她不能够。母亲那乐观当年所根据的也许
  正是这样的信念吧?唯一的始终不渝的信念。
  我们依赖于母亲而活着。像蒜苗之依赖于一棵蒜。当我们到了被别人估价的时候,
  母亲她已被我们吸收空了。没有财富和知识。母亲是位一无所有的母亲。她奉献的是满
  腔满怀仁温不冷的心血供我们吮咂!母亲啊,娘!我的老妈妈!我无法宽恕我当年竟是
  那么不知心疼进、体恤您。
  是的,我当年竟是那么不知心疼和体恤母亲。我以为母亲就应该是那样任劳任怨的。
  我以为母亲天生成就是那样一个劳碌不停而又不觉累的女人。我以为母亲是累不垮的。
  其实母亲累垮过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几回回母亲瘫软在床上,
  暗暗恐惧于死神找到她的头上了。但第二天她总会连她自己也不可思议地挣扎了起来,
  又去上班……
  她常对我们说:“妈不会累得,这是你们的福分。”
  我们不觉得福分,却相信母亲累不垮。
  在北大荒,我吃过大马哈鱼。肉呈粉红色,肥厚,香。鸟苏里江或黑龙江的当地人,
  习惯用大马哈鱼肉包饺子视为待客的佳肴。
  前不久我从电视中又看到大马哈鱼:母鱼产子,小鱼孵出。想不到它们竟是靠惯使
  它们的母亲而长大的。母鱼痛楚地翻滚着,扭动着,瞪大它的眼睛,张开它的嘴和它的
  腮,搅得水中一片红。却并不逃去,直至奄奄一息,直至狼藉成骸……
  我的心当时受到了极强烈的刺激。
  我瞬忽间联想到长大成人的我自己和我的母亲。
  联想到我们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一切曾在贫困之中和仍在贫困之中坚忍顽强地
  抚养子女的母亲们。他们一无所有。他们平凡,普通,默默无闻。最出色的品德可能乃
  是坚忍。除了她们自己的坚忍,她们无可傍靠。然而她们也许是最对得起她们儿女的母
  亲!因为她们奉献的是她们自己。想一想那种类乎本能的奉献真令我心酸。而在她们的
  生命之后不乏好男儿,这是人类最最持久的美好啊!
  我又联想到另一件事:小时候母亲曾买了十几个鸡蛋,叮嘱我们千万不要碰碎,说
  那是用来孵小鸡的。小鸡长大了,若有几只母鸡,就能经常吃到鸡蛋了。母亲满怀信心,
  双手一闲着,就拿起一个鸡蛋,握着,捂着,轻轻摩挲着。我不信那样鸡蛋里就会产生
  一个生命。有天母亲拿着一个鸡蛋,走到灯前,将鸡蛋贴近了灯对我说:“孩子,你看!
  鸡蛋里不是有东西在动么?”
  我看到了,半透明的鸡蛋中,隐隐地确实有什么在动。
  母亲那只手也变成了红色的。
  那是血色呀!
  血仿佛要从母亲的指缝滴滴下来!……
  “妈妈,快扔掉!”
  我扑向母亲,夺下了那个蛋,摔碎在地上--蛋液里,一个不成形的丑陋的生命在蠕
  动。我用脚去踩,踏。不是宣泄残忍,而是源自恐惧。我觉得那不成形的丑陋的一个生
  命,必是由于通过母亲的双手他吸了母亲的血才变出来的!我抬起头望母亲,母亲脸色
  那么苍白,我内心里充满了恐惧,愈加相信我想的是对的。我不要母亲的心血被吸干!
  不管是哪一个被我踩死了踏死了无形的丑陋的生命,还是万恶的贫困!因为我太知道了,
  倘我们富有,即使生活在腐朽的棺材里,也会有人高兴来做客,无论是节日抑或寻常的
  日子。并且随身带来种种礼物……
  “不,不!”我哭了。
  我嚷:“我不吃鸡蛋了!不吃了!妈妈,我怕……”
  母亲怒道:“你这孩子真罪孽!你害死了一条小性命!你怕什么?”
  我说:“妈妈我是怕你死……它吸你的血……”
  母亲低头瞧着我,怔了一刻,默默地把我搂在怀里。搂得很紧……
  小鸡终于全孵出来了,一个个黄绒似的,活泼可爱。它们渐渐长大,其中有三只母
  鸡。以后每隔几日,我们便可吃到鸡蛋了。但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吃,对那些鸡我
  却有着种特殊的情感,视它们为通人性的东酉,觉得它们有着一种血缘般的关系……
  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我们的共和国也处在同样艰难时间。国营商店只卖一种肉--
  “人造肉”,淘米泔水经过沉淀之后做的。粮食是珍品,淘米泔水自然有限。“人造肉”
  每户每月只能按购货本买到一斤。后来“人造自”加工收集不到足够生产的淘米泔水,
  “人造肉”便难以买到了。用如今的话说,是“抢手货”。想买到得“走后门儿”。
  中央广播电台在“为人民服务”节目中,热情宜传河沟里的一层什么绿也是可以吃
  的,那叫“小球藻”。且合有丰富的这个素那个素,营养价值极高……
  母亲下班更晚了。但每天带回一兜半兜榆钱儿。我惊奇于母亲居然能爬到树上去撸
  榆钱儿。然而那就是她在厂里爬上一些高高的大榆钱树撸的。
  “有‘洋拉子’么?”
  我们洗时,母亲总要这么问一句。
  我们每次都发现有。
  我们每次都回答说没有。
  我们知道母亲像许多女人一样,并不胆小,却极怕叮上的‘洋拉子”那类毛虫。
  榆钱儿当年对我们是佳果。我们只想到母亲可别由于害怕‘洋拉子’就不敢给我们
  再撸榆钱儿了。如果月初,家中有粮,母亲就在榆钱儿中拌点豆面,和了盐,蒸给我们
  吃。好吃。如果没有豆面,母亲就做榆钱儿汤给我们喝。不但放盐,还放油。好喝。
  有天母亲被工友搀了回来--母亲在树上撸榆钱儿时,忽见自己遍身爬满“洋拉子”,
  惊掉下来……
  我对母亲说:“妈,以后我跟你到厂里去吧。我比你能爬树,我不怕‘洋拉子’……”
  母亲抚摸着我的头说:“儿啊,厂里不许小孩进。”
  第二天,我还是执拗地跟母亲去上班了。无论母亲说什么,把门的始终摇头,坚决
  不许我进厂。
  我只好站在厂门外,眼睁睁瞧着母亲一人往厂里走。不回家,我想母亲就绝不会将
  我丢在厂外的。不一会儿,我听到母亲在低声叫我。见母亲已在高墙外了,向我招手。
  我趁把门的不注意我,沿墙溜过去,母亲赶紧扯着我的手跑,好大的厂,好高的墙。跑
  了一阵,跑至一个墙洞口,工厂从那里向外排污水,一会儿排一阵,一会儿排一阵。在
  间隔的当儿,我和母亲先后钻入到了厂里。面前榆林乍现,喜得我眉开眼笑。心内不禁
  就产生了一种自私的占有欲--都是我家的树多好!那我就首先把那个墙洞堵上,再养两
  条看林子的狗。当然应该是凶猛的狼狗!
  母亲嘱咐我:“别到处乱走。被人盘问就讲是你自己从那个洞钻进来的。千万别讲
  出妈妈。要不妈妈该挨批评了!走时,可还要钻那个洞!”
  母亲说完,便匆匆离开了。
  我撸了满满一粮袋榆钱儿,从那个洞钻出去,扛在肩上,心内乐滋滋地往家走。不
  时从粮袋中抓一把榆钱儿,边走边吃。
  结果我身后跟随了一些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馋涎欲滴地瞅着我咀嚼的嘴。
  “给点儿!”
  “给点儿吧!”
  “不给,告诉我们在哪儿的树上撸的也行!”
  我不吭声,快快地走。
  “再不给就抢了啊!”
  我跑。
  “抢!”
  “不抢白不论!”
  他们追上我,推倒我。抢……
  我从地上爬起时,“强盗”们已四处逃散,连粮袋儿也抢去了。
  我怔怔地站着,地上一片踏烂的绿。
  我怀着愤恨走了。
  回头看,一年老妪在那儿捡……
  母亲下班后,我向母亲哭过自己的遭遇,凄凄惨惨戚戚。
  母亲听得认真。凡此种种,母亲总先默默听,不打断我的话,耐心而伶悯的样子。
  直至她的儿女们觉得没什么补充的了,母亲才平静地作出她的结论。
  母亲淡淡地说:“怨你。你该分给他们些啊,你撸了一口袋呀!都是孩子,都挨饿。
  还那么小气,他们还不抢你么?往后记住,再碰到这种享儿,惹人家动手抢之前,先就
  主动给,主动分。别人对你满意,你自己也不吃亏……”
  母亲往往像一位大法官,或者调解员,安抚着劝慰着小小的我们与社会的血气方刚
  的冲突,从不长篇大论一套套的训导。一向三言两语,说得明明白白,是非曲直,尽在
  谆谆之中。并且表现出仿佛绝对公正的样子,希望我们接受她的逻辑。
  我们接受了,母亲便高兴,夸我们:好孩子。
  而母亲的逻辑是善良的逻辑,包含有一个似无争亦似无奈的“忍”宇。
  仅仅为使母亲高兴,我们也唯有点头而已。
  可能自幼已得太多了罢?后来于我的性格申,遗憾地生出了不屈不忍的逆反。如今
  39岁的我,与人与事较量颇多,不说伤疤累累,亦是擦伤遍体。每每咀嚼母亲过去的告
  诫,便厌恶自己是个犟种。忏悔既深久,每每地克己地玩味起母亲传给我的一个“忍”
  字。或反之逆反,或曰“二律背反”也未尝不可。却又常于“克己复礼”之后而疑问重
  重。弄不清作为一个人,那究竟好呢还是不好?……
  一场雨后,榆钱儿变成了榆树叶。
  榆树叶也能做“小豆腐”。做榆树叶汤。滑滑溜溜的,仿佛汤里加了粉面子。
  然而母亲厂里的食堂将那片杨树林严密地看管起来了,榆树叶成了工人叔叔和阿姨
  的佐餐之物。
  别了,喧腾腾的“小豆腐”……
  别了,绿汪汪的“滑溜溜”……
  别了,整个儿那一片使我产生强烈的占有欲并幻想伺以狼大严守的榆树林……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主义分配原则,可做“小豆腐”可做“滑溜溜”的榆树
  叶儿“共产”起来,原本也是清理之中的事儿。倒是我那占为己有的阴暗的心思,于当
  年论道起来,很有点儿自发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的意味儿。
  不过我当年既未仟梅,也未诅咒过。
  母亲依然的有东西带口给我们,鼓鼓的一小布包--扎成束的狗尾巴草。
  狗尾巴草不能做“小豆腐”吃。
  不能做“滑溜溜”喝。
  却能编毛茸茸的小狗、小猫、小兔、小驴、小骆驼……
  母亲总有东西带回给每日里眼巴巴地盼望她下班的孤苦伶仃的孩子们。
  母亲不带口点什么,似乎就觉得很对不起我们。
  不论何种东西,可代食的也罢,不可代食的也罢。希奇的也罢,不希奇的也罢,从
  母亲那破旧的小布包抖落出来,似乎便都成了好东西。哪怕在别的孩子们看来是些不屑
  一顾的东西。重要的仅仅在于,我们感受到母亲的心里对我们怀着怎样的一片慈爱。那
  乃是艰难岁月里绝无仅有的营养供给高贵的“代副食”啊!
  母亲是深知这一点的。

  作者:梁晓声
  淫雨在户外哭泣,瘦叶在窗前瑟缩。这一个孤独的日子,我想念我的母亲。有三只
  眼睛隔窗瞅我,都是那杨树的眼睛。愣愣地呆呆地瞅我,我觉得那是一种凝视。
  我多想像一个山东汉子,当面叫母亲一声“娘”。
  “娘,你作啥不吃饭?”
  “娘,你咋的又不舒坦?”
  荣城地区一个靠海边的小小村庄的山东汉子们,该是这样跟他们的老母亲说话的么?
  我常遗憾它之对于我只不过是“籍贯”,如同一个人的影子当然是应该有而没有其实也
  没什么。我无法感知父亲对那个小小村庄深厚的感情。因为我出生在哈尔滨市,长大在
  哈尔滨市。遇到北方人我才认为是遇到了家乡人。我大概是历史上最年轻的“闯关东”
  者的后代——当年在一批批被灾荒从胶东大地向北方驱赶的移民中,有个年仅12岁的孓
  孓一身衣衫褴褛的少年,后来他成了我的父亲。
  “你一定要回咱家去一道!那可是你的根土!”
  父亲每每严肃地对我说,“咱”说成“砸”,我听出了很自豪的意味儿。
  我不知我该不该也同样感到一点儿自豪,因为据我所知那里并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
  名山和古迹,也不曾出过一位什么差不多可以算作名人的人。然而我还是极想去一次。
  因为它靠海。
  可母亲的老家又在哪里呢?靠近什么呢?
  母亲从来也没对我说过希望我或者希望她自己能回一次老家的话。
  她的母亲是吉林人么?我不敢断定。仿佛是的。母亲是出生在一个叫“孟家岗”的
  地方么?好像是。又好像不是。也许母亲出生在佳本斯市附近的一个地方吧?父亲和母
  亲当年共同生活过的一个地方?
  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常一边做针线活,一边讲她的往事--兄弟姐妹众多,七个,或
  者八个。一年农村闹天花,只活下了三个--母亲、大舅和老舅。
  “都以为你大舅活不成了,可他活过来了。他睁开眼,左瞧瞧,右瞧瞧,见我在他
  身边,就问:‘姐,小石头呢?小石头呢?’我告诉他:‘小石头死啦!’‘三丫呢?
  三丫呢?三丫也死了么?’我又告诉他:‘三丫也死啦!二妹也死啦!憨子也死啦!’
  他就哇哇大哭,哭得憋过气去……”
  母亲讲时,眼泪扑籁籁地落,落在手背上,落在衣襟上,也不拭,也不抬头。一针
  一针,一线一线,缝补我的或弟弟妹妹们的破衣服。
  “第二年又闹胡子,你姥爷把骡子牵走藏了起来,被胡子们吊在树上,麻绳沾水抽……
  你姥爷死也不说出骡子在哪儿,你姥姥把我和大舅一块堆搂在怀里,用手紧捂住我们嘴,
  躲在一口干井里,听你姥爷被折磨得呼天喊地。你姥姥不敢爬上干井去说骡子在哪儿,
  胡子见了女人没有放过的。后来胡子烧了我们家,骡子保住了,你姥爷死了……”
  与其说母亲是在讲给我们几个孩子听,莫如说更是在自言自语,更是一种回忆的特
  殊方式。
  这些烙在我头脑里的记忆碎片,就是我对母亲的身世的全部了解。加上“孟家岗”
  那个不明确的地方。
  母亲她在没有成为我的母亲之前拴在贫困生活中多灾多难的命运就是如此。
  后来她的命运与父亲拴在一起仍是和贫困拴在一起。
  后来她成了我的母亲又将我和我的兄弟妹妹拴在了贫困上。
  我们扯着母亲褪色的衣襟长大成人。在贫困中她尽了一位母亲最大的责任……
  我对人的同情心最初正是以对母亲的同情形成的。我不抱怨我扒过树皮捡过煤核的
  童年和少年,因为我曾是分担着贫困对母亲的压迫。并且生活亦给予了我厚重的馈赠--
  它教导我尊敬母亲及一切以坚忍捧抱住艰辛的生活,绝不因茹苦而撒手的女人……
  在这一个淫雨不潇潇的孤独的日子,我想念我的母亲。
  隔窗有杨树的眼睛愣愣地呆呆地瞅我……
  那一年我的家被“围困”在城市里的“孤岛”上--四周全是两米深的地基壑壕、拆
  迁废墟和建筑备料。几乎一条街的住户都搬走了,唯独我家还无处可搬。因为我家租住
  的是私人房产--房东欲握机向建筑部门勒索一大笔钱,而建筑部门认为那是无理取闹。
  结果直接受害的是我一家。正如我在小说《黑钮扣》中写的那样,我们一家成了城市中
  的“鲁宾逊”。
  小姨回到农村去了。在那座二百余万人口的城市,除了我们的母亲,我们再无亲人。
  而母亲的亲人即是她的几个小儿女。母亲为了微薄的工资在铁路工厂做临时工,出卖一
  个底层女人的廉价的体力。翻砂--那是男人干的很累很危险的重活。临时工谈不上什么
  劳动保护,全凭自己在劳动中格外当心。稍有不慎,使会被铁水烫伤或被铸件砸伤压伤。
  母亲几乎没有哪一天不带着轻伤回家的,母亲的衣服被迸溅的铁水烧了片片的洞。
  母亲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没有就近的公共汽车可乘,即便有,母亲也必舍不得花
  五分钱一毛钱乘车。母亲每天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半左右,吃过晚饭,往往九点
  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支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
  为我们补缀衣裤。当年城市里强行节电,居民不允许用超过40支光的灯泡。而对于我们
  家来说,节电却是自愿的,因那同时也意味着节省电费。代价亦是惨重的。母亲的双眼
  就是在那些年里熬坏的。至今视力很差。有时我醒夜,仍见灯亮着。仍见母亲在一针一
  针,一线一线地缝补,仿佛就是一台自动操作而又不发声响的缝纫机。或见灯虽着着,
  而母亲肩靠着墙,头垂于胸,补物在手,就那么睡了。有多少夜,母亲就是那么睡了一
  夜。清晨,在我们横七竖八陈列一床酣然梦中的时候,母亲已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
  高粱米或生大饼子,悄没声息地离开家,迎着风或者冒着雨,像一个习惯了独来独往的
  孤单旅者似的“翻山越岭”,跋出连条小路都没给留的“围困”地带去上班。还有不少
  日子,母亲加班,则我们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个月见不着母亲的面儿。只知母亲昨夜是
  回来了,今晨是刚走了。要不灯怎么挪地方了呢?要不锅内的高粱米粥又是谁替我们煮
  上的呢?
  才三岁多的小妹她想妈,哭闹着要妈。她以为妈没了,永远再也见不到妈了。我就
  安慰她,向她保证晚上准能见到妈,为了履行我的诺言,我与困盹抵抗,坚持不睡。至
  夜,母亲方归。精疲力竭,一心只想立刻放倒身体的样子。
  我告诉母亲小妹想她。
  “嗯,嗯……”母亲倦得闭着眼睛脱衣服,一边说:“我知道,知道的。别跟妈妈
  说话了,妈困死了……”
  活没说完,搂着小妹便睡了。
  第二天,小妹醒来又哭闹着要妈。
  我说:“妈妈是搂着你玫的!不信?你看这是什么?……”
  枕上深深的头印中,安歇着几茎母亲灰白的落发。
  我用两根手指捏起来给小妹看:“这不是妈妈的头发么?除了妈妈的头发,咱家谁
  的头发这么长?”
  小妹亦用两根手指将母亲的落发从我手中捏过去,神态异样地细瞧;接着放下在母
  亲留于枕上的深深的被汗渍所染的头印中,趴在枕旁,守着。好似守着的是母亲……
  最堪怜是中秋、国庆,新年、春节前夕的母亲。母亲每日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五
  个孩子都要新衣穿,没有,也没钱买。母亲便夜夜地洗、缝、补、浆。若是冬季里,洗
  了上半夜搭到外边去冻着,下半在取回屋里,烘烤在烟筒上。母余不敢睡,怕焦了着了。
  母亲是太刚强的女人,她希望我们在普天同庆的节日,没条件穿件新衣服,也要从里到
  外穿得干干净净。尽管是打了补丁的衣服,还想方设法美化我们的家。
  家像地窖,像窝,像上丘之间的窝。土地,四壁落土,顶棚落上。它使不论多么神
  通广大的女人为它而做的种种努力,都在几天内变不往劳。
  母亲却常说:“蜜蜂蚂蚁还知道清理窝呢,何况人!”
  母亲拼将她那毫无剩余可谈的精力,也非要使我们的家在短短几天的节日里多少有
  点象样不可。
  “说不定会有什么人来!”
  母亲心怀这等美好的愿望,颇喜悦地劳碌着。
  然而没有个谁来。
  没有个谁来母亲也并不党得扫兴和失望。
  生活没能将母亲变成个懊丧的怨天怨地的女人。
  母亲分明是用她的心锲而不舍地衔着一个乐观。那乐观究竟根据什么?当年的我无
  从知道,如今的我似乎知道了,从母亲黩黩地望着我们时目光中那含蓄的欣慰。她生育
  了我们,她就要把我们抚养成人。她从未怀疑她不能够。母亲那乐观当年所根据的也许
  正是这样的信念吧?唯一的始终不渝的信念。
  我们依赖于母亲而活着。像蒜苗之依赖于一棵蒜。当我们到了被别人估价的时候,
  母亲她已被我们吸收空了。没有财富和知识。母亲是位一无所有的母亲。她奉献的是满
  腔满怀仁温不冷的心血供我们吮咂!母亲啊,娘!我的老妈妈!我无法宽恕我当年竟是
  那么不知心疼进、体恤您。
  是的,我当年竟是那么不知心疼和体恤母亲。我以为母亲就应该是那样任劳任怨的。
  我以为母亲天生成就是那样一个劳碌不停而又不觉累的女人。我以为母亲是累不垮的。
  其实母亲累垮过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几回回母亲瘫软在床上,
  暗暗恐惧于死神找到她的头上了。但第二天她总会连她自己也不可思议地挣扎了起来,
  又去上班……
  她常对我们说:“妈不会累得,这是你们的福分。”
  我们不觉得福分,却相信母亲累不垮。
  在北大荒,我吃过大马哈鱼。肉呈粉红色,肥厚,香。鸟苏里江或黑龙江的当地人,
  习惯用大马哈鱼肉包饺子视为待客的佳肴。
  前不久我从电视中又看到大马哈鱼:母鱼产子,小鱼孵出。想不到它们竟是靠惯使
  它们的母亲而长大的。母鱼痛楚地翻滚着,扭动着,瞪大它的眼睛,张开它的嘴和它的
  腮,搅得水中一片红。却并不逃去,直至奄奄一息,直至狼藉成骸……
  我的心当时受到了极强烈的刺激。
  我瞬忽间联想到长大成人的我自己和我的母亲。
  联想到我们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一切曾在贫困之中和仍在贫困之中坚忍顽强地
  抚养子女的母亲们。他们一无所有。他们平凡,普通,默默无闻。最出色的品德可能乃
  是坚忍。除了她们自己的坚忍,她们无可傍靠。然而她们也许是最对得起她们儿女的母
  亲!因为她们奉献的是她们自己。想一想那种类乎本能的奉献真令我心酸。而在她们的
  生命之后不乏好男儿,这是人类最最持久的美好啊!
  我又联想到另一件事:小时候母亲曾买了十几个鸡蛋,叮嘱我们千万不要碰碎,说
  那是用来孵小鸡的。小鸡长大了,若有几只母鸡,就能经常吃到鸡蛋了。母亲满怀信心,
  双手一闲着,就拿起一个鸡蛋,握着,捂着,轻轻摩挲着。我不信那样鸡蛋里就会产生
  一个生命。有天母亲拿着一个鸡蛋,走到灯前,将鸡蛋贴近了灯对我说:“孩子,你看!
  鸡蛋里不是有东西在动么?”
  我看到了,半透明的鸡蛋中,隐隐地确实有什么在动。
  母亲那只手也变成了红色的。
  那是血色呀!
  血仿佛要从母亲的指缝滴滴下来!……
  “妈妈,快扔掉!”
  我扑向母亲,夺下了那个蛋,摔碎在地上--蛋液里,一个不成形的丑陋的生命在蠕
  动。我用脚去踩,踏。不是宣泄残忍,而是源自恐惧。我觉得那不成形的丑陋的一个生
  命,必是由于通过母亲的双手他吸了母亲的血才变出来的!我抬起头望母亲,母亲脸色
  那么苍白,我内心里充满了恐惧,愈加相信我想的是对的。我不要母亲的心血被吸干!
  不管是哪一个被我踩死了踏死了无形的丑陋的生命,还是万恶的贫困!因为我太知道了,
  倘我们富有,即使生活在腐朽的棺材里,也会有人高兴来做客,无论是节日抑或寻常的
  日子。并且随身带来种种礼物……
  “不,不!”我哭了。
  我嚷:“我不吃鸡蛋了!不吃了!妈妈,我怕……”
  母亲怒道:“你这孩子真罪孽!你害死了一条小性命!你怕什么?”
  我说:“妈妈我是怕你死……它吸你的血……”
  母亲低头瞧着我,怔了一刻,默默地把我搂在怀里。搂得很紧……
  小鸡终于全孵出来了,一个个黄绒似的,活泼可爱。它们渐渐长大,其中有三只母
  鸡。以后每隔几日,我们便可吃到鸡蛋了。但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吃,对那些鸡我
  却有着种特殊的情感,视它们为通人性的东酉,觉得它们有着一种血缘般的关系……
  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我们的共和国也处在同样艰难时间。国营商店只卖一种肉--
  “人造肉”,淘米泔水经过沉淀之后做的。粮食是珍品,淘米泔水自然有限。“人造肉”
  每户每月只能按购货本买到一斤。后来“人造自”加工收集不到足够生产的淘米泔水,
  “人造肉”便难以买到了。用如今的话说,是“抢手货”。想买到得“走后门儿”。
  中央广播电台在“为人民服务”节目中,热情宜传河沟里的一层什么绿也是可以吃
  的,那叫“小球藻”。且合有丰富的这个素那个素,营养价值极高……
  母亲下班更晚了。但每天带回一兜半兜榆钱儿。我惊奇于母亲居然能爬到树上去撸
  榆钱儿。然而那就是她在厂里爬上一些高高的大榆钱树撸的。
  “有‘洋拉子’么?”
  我们洗时,母亲总要这么问一句。
  我们每次都发现有。
  我们每次都回答说没有。
  我们知道母亲像许多女人一样,并不胆小,却极怕叮上的‘洋拉子”那类毛虫。
  榆钱儿当年对我们是佳果。我们只想到母亲可别由于害怕‘洋拉子’就不敢给我们
  再撸榆钱儿了。如果月初,家中有粮,母亲就在榆钱儿中拌点豆面,和了盐,蒸给我们
  吃。好吃。如果没有豆面,母亲就做榆钱儿汤给我们喝。不但放盐,还放油。好喝。
  有天母亲被工友搀了回来--母亲在树上撸榆钱儿时,忽见自己遍身爬满“洋拉子”,
  惊掉下来……
  我对母亲说:“妈,以后我跟你到厂里去吧。我比你能爬树,我不怕‘洋拉子’……”
  母亲抚摸着我的头说:“儿啊,厂里不许小孩进。”
  第二天,我还是执拗地跟母亲去上班了。无论母亲说什么,把门的始终摇头,坚决
  不许我进厂。
  我只好站在厂门外,眼睁睁瞧着母亲一人往厂里走。不回家,我想母亲就绝不会将
  我丢在厂外的。不一会儿,我听到母亲在低声叫我。见母亲已在高墙外了,向我招手。
  我趁把门的不注意我,沿墙溜过去,母亲赶紧扯着我的手跑,好大的厂,好高的墙。跑
  了一阵,跑至一个墙洞口,工厂从那里向外排污水,一会儿排一阵,一会儿排一阵。在
  间隔的当儿,我和母亲先后钻入到了厂里。面前榆林乍现,喜得我眉开眼笑。心内不禁
  就产生了一种自私的占有欲--都是我家的树多好!那我就首先把那个墙洞堵上,再养两
  条看林子的狗。当然应该是凶猛的狼狗!
  母亲嘱咐我:“别到处乱走。被人盘问就讲是你自己从那个洞钻进来的。千万别讲
  出妈妈。要不妈妈该挨批评了!走时,可还要钻那个洞!”
  母亲说完,便匆匆离开了。
  我撸了满满一粮袋榆钱儿,从那个洞钻出去,扛在肩上,心内乐滋滋地往家走。不
  时从粮袋中抓一把榆钱儿,边走边吃。
  结果我身后跟随了一些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馋涎欲滴地瞅着我咀嚼的嘴。
  “给点儿!”
  “给点儿吧!”
  “不给,告诉我们在哪儿的树上撸的也行!”
  我不吭声,快快地走。
  “再不给就抢了啊!”
  我跑。
  “抢!”
  “不抢白不论!”
  他们追上我,推倒我。抢……
  我从地上爬起时,“强盗”们已四处逃散,连粮袋儿也抢去了。
  我怔怔地站着,地上一片踏烂的绿。
  我怀着愤恨走了。
  回头看,一年老妪在那儿捡……
  母亲下班后,我向母亲哭过自己的遭遇,凄凄惨惨戚戚。
  母亲听得认真。凡此种种,母亲总先默默听,不打断我的话,耐心而伶悯的样子。
  直至她的儿女们觉得没什么补充的了,母亲才平静地作出她的结论。
  母亲淡淡地说:“怨你。你该分给他们些啊,你撸了一口袋呀!都是孩子,都挨饿。
  还那么小气,他们还不抢你么?往后记住,再碰到这种享儿,惹人家动手抢之前,先就
  主动给,主动分。别人对你满意,你自己也不吃亏……”
  母亲往往像一位大法官,或者调解员,安抚着劝慰着小小的我们与社会的血气方刚
  的冲突,从不长篇大论一套套的训导。一向三言两语,说得明明白白,是非曲直,尽在
  谆谆之中。并且表现出仿佛绝对公正的样子,希望我们接受她的逻辑。
  我们接受了,母亲便高兴,夸我们:好孩子。
  而母亲的逻辑是善良的逻辑,包含有一个似无争亦似无奈的“忍”宇。
  仅仅为使母亲高兴,我们也唯有点头而已。
  可能自幼已得太多了罢?后来于我的性格申,遗憾地生出了不屈不忍的逆反。如今
  39岁的我,与人与事较量颇多,不说伤疤累累,亦是擦伤遍体。每每咀嚼母亲过去的告
  诫,便厌恶自己是个犟种。忏悔既深久,每每地克己地玩味起母亲传给我的一个“忍”
  字。或反之逆反,或曰“二律背反”也未尝不可。却又常于“克己复礼”之后而疑问重
  重。弄不清作为一个人,那究竟好呢还是不好?……
  一场雨后,榆钱儿变成了榆树叶。
  榆树叶也能做“小豆腐”。做榆树叶汤。滑滑溜溜的,仿佛汤里加了粉面子。
  然而母亲厂里的食堂将那片杨树林严密地看管起来了,榆树叶成了工人叔叔和阿姨
  的佐餐之物。
  别了,喧腾腾的“小豆腐”……
  别了,绿汪汪的“滑溜溜”……
  别了,整个儿那一片使我产生强烈的占有欲并幻想伺以狼大严守的榆树林……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主义分配原则,可做“小豆腐”可做“滑溜溜”的榆树
  叶儿“共产”起来,原本也是清理之中的事儿。倒是我那占为己有的阴暗的心思,于当
  年论道起来,很有点儿自发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的意味儿。
  不过我当年既未仟梅,也未诅咒过。
  母亲依然的有东西带口给我们,鼓鼓的一小布包--扎成束的狗尾巴草。
  狗尾巴草不能做“小豆腐”吃。
  不能做“滑溜溜”喝。
  却能编毛茸茸的小狗、小猫、小兔、小驴、小骆驼……
  母亲总有东西带回给每日里眼巴巴地盼望她下班的孤苦伶仃的孩子们。
  母亲不带口点什么,似乎就觉得很对不起我们。
  不论何种东西,可代食的也罢,不可代食的也罢。希奇的也罢,不希奇的也罢,从
  母亲那破旧的小布包抖落出来,似乎便都成了好东西。哪怕在别的孩子们看来是些不屑
  一顾的东西。重要的仅仅在于,我们感受到母亲的心里对我们怀着怎样的一片慈爱。那
  乃是艰难岁月里绝无仅有的营养供给高贵的“代副食”啊!
  母亲是深知这一点的。

  作者:梁晓声
  淫雨在户外哭泣,瘦叶在窗前瑟缩。这一个孤独的日子,我想念我的母亲。有三只
  眼睛隔窗瞅我,都是那杨树的眼睛。愣愣地呆呆地瞅我,我觉得那是一种凝视。
  我多想像一个山东汉子,当面叫母亲一声“娘”。
  “娘,你作啥不吃饭?”
  “娘,你咋的又不舒坦?”
  荣城地区一个靠海边的小小村庄的山东汉子们,该是这样跟他们的老母亲说话的么?
  我常遗憾它之对于我只不过是“籍贯”,如同一个人的影子当然是应该有而没有其实也
  没什么。我无法感知父亲对那个小小村庄深厚的感情。因为我出生在哈尔滨市,长大在
  哈尔滨市。遇到北方人我才认为是遇到了家乡人。我大概是历史上最年轻的“闯关东”
  者的后代——当年在一批批被灾荒从胶东大地向北方驱赶的移民中,有个年仅12岁的孓
  孓一身衣衫褴褛的少年,后来他成了我的父亲。
  “你一定要回咱家去一道!那可是你的根土!”
  父亲每每严肃地对我说,“咱”说成“砸”,我听出了很自豪的意味儿。
  我不知我该不该也同样感到一点儿自豪,因为据我所知那里并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
  名山和古迹,也不曾出过一位什么差不多可以算作名人的人。然而我还是极想去一次。
  因为它靠海。
  可母亲的老家又在哪里呢?靠近什么呢?
  母亲从来也没对我说过希望我或者希望她自己能回一次老家的话。
  她的母亲是吉林人么?我不敢断定。仿佛是的。母亲是出生在一个叫“孟家岗”的
  地方么?好像是。又好像不是。也许母亲出生在佳本斯市附近的一个地方吧?父亲和母
  亲当年共同生活过的一个地方?
  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常一边做针线活,一边讲她的往事--兄弟姐妹众多,七个,或
  者八个。一年农村闹天花,只活下了三个--母亲、大舅和老舅。
  “都以为你大舅活不成了,可他活过来了。他睁开眼,左瞧瞧,右瞧瞧,见我在他
  身边,就问:‘姐,小石头呢?小石头呢?’我告诉他:‘小石头死啦!’‘三丫呢?
  三丫呢?三丫也死了么?’我又告诉他:‘三丫也死啦!二妹也死啦!憨子也死啦!’
  他就哇哇大哭,哭得憋过气去……”
  母亲讲时,眼泪扑籁籁地落,落在手背上,落在衣襟上,也不拭,也不抬头。一针
  一针,一线一线,缝补我的或弟弟妹妹们的破衣服。
  “第二年又闹胡子,你姥爷把骡子牵走藏了起来,被胡子们吊在树上,麻绳沾水抽……
  你姥爷死也不说出骡子在哪儿,你姥姥把我和大舅一块堆搂在怀里,用手紧捂住我们嘴,
  躲在一口干井里,听你姥爷被折磨得呼天喊地。你姥姥不敢爬上干井去说骡子在哪儿,
  胡子见了女人没有放过的。后来胡子烧了我们家,骡子保住了,你姥爷死了……”
  与其说母亲是在讲给我们几个孩子听,莫如说更是在自言自语,更是一种回忆的特
  殊方式。
  这些烙在我头脑里的记忆碎片,就是我对母亲的身世的全部了解。加上“孟家岗”
  那个不明确的地方。
  母亲她在没有成为我的母亲之前拴在贫困生活中多灾多难的命运就是如此。
  后来她的命运与父亲拴在一起仍是和贫困拴在一起。
  后来她成了我的母亲又将我和我的兄弟妹妹拴在了贫困上。
  我们扯着母亲褪色的衣襟长大成人。在贫困中她尽了一位母亲最大的责任……
  我对人的同情心最初正是以对母亲的同情形成的。我不抱怨我扒过树皮捡过煤核的
  童年和少年,因为我曾是分担着贫困对母亲的压迫。并且生活亦给予了我厚重的馈赠--
  它教导我尊敬母亲及一切以坚忍捧抱住艰辛的生活,绝不因茹苦而撒手的女人……
  在这一个淫雨不潇潇的孤独的日子,我想念我的母亲。
  隔窗有杨树的眼睛愣愣地呆呆地瞅我……
  那一年我的家被“围困”在城市里的“孤岛”上--四周全是两米深的地基壑壕、拆
  迁废墟和建筑备料。几乎一条街的住户都搬走了,唯独我家还无处可搬。因为我家租住
  的是私人房产--房东欲握机向建筑部门勒索一大笔钱,而建筑部门认为那是无理取闹。
  结果直接受害的是我一家。正如我在小说《黑钮扣》中写的那样,我们一家成了城市中
  的“鲁宾逊”。
  小姨回到农村去了。在那座二百余万人口的城市,除了我们的母亲,我们再无亲人。
  而母亲的亲人即是她的几个小儿女。母亲为了微薄的工资在铁路工厂做临时工,出卖一
  个底层女人的廉价的体力。翻砂--那是男人干的很累很危险的重活。临时工谈不上什么
  劳动保护,全凭自己在劳动中格外当心。稍有不慎,使会被铁水烫伤或被铸件砸伤压伤。
  母亲几乎没有哪一天不带着轻伤回家的,母亲的衣服被迸溅的铁水烧了片片的洞。
  母亲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没有就近的公共汽车可乘,即便有,母亲也必舍不得花
  五分钱一毛钱乘车。母亲每天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半左右,吃过晚饭,往往九点
  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支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
  为我们补缀衣裤。当年城市里强行节电,居民不允许用超过40支光的灯泡。而对于我们
  家来说,节电却是自愿的,因那同时也意味着节省电费。代价亦是惨重的。母亲的双眼
  就是在那些年里熬坏的。至今视力很差。有时我醒夜,仍见灯亮着。仍见母亲在一针一
  针,一线一线地缝补,仿佛就是一台自动操作而又不发声响的缝纫机。或见灯虽着着,
  而母亲肩靠着墙,头垂于胸,补物在手,就那么睡了。有多少夜,母亲就是那么睡了一
  夜。清晨,在我们横七竖八陈列一床酣然梦中的时候,母亲已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
  高粱米或生大饼子,悄没声息地离开家,迎着风或者冒着雨,像一个习惯了独来独往的
  孤单旅者似的“翻山越岭”,跋出连条小路都没给留的“围困”地带去上班。还有不少
  日子,母亲加班,则我们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个月见不着母亲的面儿。只知母亲昨夜是
  回来了,今晨是刚走了。要不灯怎么挪地方了呢?要不锅内的高粱米粥又是谁替我们煮
  上的呢?
  才三岁多的小妹她想妈,哭闹着要妈。她以为妈没了,永远再也见不到妈了。我就
  安慰她,向她保证晚上准能见到妈,为了履行我的诺言,我与困盹抵抗,坚持不睡。至
  夜,母亲方归。精疲力竭,一心只想立刻放倒身体的样子。
  我告诉母亲小妹想她。
  “嗯,嗯……”母亲倦得闭着眼睛脱衣服,一边说:“我知道,知道的。别跟妈妈
  说话了,妈困死了……”
  活没说完,搂着小妹便睡了。
  第二天,小妹醒来又哭闹着要妈。
  我说:“妈妈是搂着你玫的!不信?你看这是什么?……”
  枕上深深的头印中,安歇着几茎母亲灰白的落发。
  我用两根手指捏起来给小妹看:“这不是妈妈的头发么?除了妈妈的头发,咱家谁
  的头发这么长?”
  小妹亦用两根手指将母亲的落发从我手中捏过去,神态异样地细瞧;接着放下在母
  亲留于枕上的深深的被汗渍所染的头印中,趴在枕旁,守着。好似守着的是母亲……
  最堪怜是中秋、国庆,新年、春节前夕的母亲。母亲每日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五
  个孩子都要新衣穿,没有,也没钱买。母亲便夜夜地洗、缝、补、浆。若是冬季里,洗
  了上半夜搭到外边去冻着,下半在取回屋里,烘烤在烟筒上。母余不敢睡,怕焦了着了。
  母亲是太刚强的女人,她希望我们在普天同庆的节日,没条件穿件新衣服,也要从里到
  外穿得干干净净。尽管是打了补丁的衣服,还想方设法美化我们的家。
  家像地窖,像窝,像上丘之间的窝。土地,四壁落土,顶棚落上。它使不论多么神
  通广大的女人为它而做的种种努力,都在几天内变不往劳。
  母亲却常说:“蜜蜂蚂蚁还知道清理窝呢,何况人!”
  母亲拼将她那毫无剩余可谈的精力,也非要使我们的家在短短几天的节日里多少有
  点象样不可。
  “说不定会有什么人来!”
  母亲心怀这等美好的愿望,颇喜悦地劳碌着。
  然而没有个谁来。
  没有个谁来母亲也并不党得扫兴和失望。
  生活没能将母亲变成个懊丧的怨天怨地的女人。
  母亲分明是用她的心锲而不舍地衔着一个乐观。那乐观究竟根据什么?当年的我无
  从知道,如今的我似乎知道了,从母亲黩黩地望着我们时目光中那含蓄的欣慰。她生育
  了我们,她就要把我们抚养成人。她从未怀疑她不能够。母亲那乐观当年所根据的也许
  正是这样的信念吧?唯一的始终不渝的信念。
  我们依赖于母亲而活着。像蒜苗之依赖于一棵蒜。当我们到了被别人估价的时候,
  母亲她已被我们吸收空了。没有财富和知识。母亲是位一无所有的母亲。她奉献的是满
  腔满怀仁温不冷的心血供我们吮咂!母亲啊,娘!我的老妈妈!我无法宽恕我当年竟是
  那么不知心疼进、体恤您。
  是的,我当年竟是那么不知心疼和体恤母亲。我以为母亲就应该是那样任劳任怨的。
  我以为母亲天生成就是那样一个劳碌不停而又不觉累的女人。我以为母亲是累不垮的。
  其实母亲累垮过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几回回母亲瘫软在床上,
  暗暗恐惧于死神找到她的头上了。但第二天她总会连她自己也不可思议地挣扎了起来,
  又去上班……
  她常对我们说:“妈不会累得,这是你们的福分。”
  我们不觉得福分,却相信母亲累不垮。
  在北大荒,我吃过大马哈鱼。肉呈粉红色,肥厚,香。鸟苏里江或黑龙江的当地人,
  习惯用大马哈鱼肉包饺子视为待客的佳肴。
  前不久我从电视中又看到大马哈鱼:母鱼产子,小鱼孵出。想不到它们竟是靠惯使
  它们的母亲而长大的。母鱼痛楚地翻滚着,扭动着,瞪大它的眼睛,张开它的嘴和它的
  腮,搅得水中一片红。却并不逃去,直至奄奄一息,直至狼藉成骸……
  我的心当时受到了极强烈的刺激。
  我瞬忽间联想到长大成人的我自己和我的母亲。
  联想到我们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一切曾在贫困之中和仍在贫困之中坚忍顽强地
  抚养子女的母亲们。他们一无所有。他们平凡,普通,默默无闻。最出色的品德可能乃
  是坚忍。除了她们自己的坚忍,她们无可傍靠。然而她们也许是最对得起她们儿女的母
  亲!因为她们奉献的是她们自己。想一想那种类乎本能的奉献真令我心酸。而在她们的
  生命之后不乏好男儿,这是人类最最持久的美好啊!
  我又联想到另一件事:小时候母亲曾买了十几个鸡蛋,叮嘱我们千万不要碰碎,说
  那是用来孵小鸡的。小鸡长大了,若有几只母鸡,就能经常吃到鸡蛋了。母亲满怀信心,
  双手一闲着,就拿起一个鸡蛋,握着,捂着,轻轻摩挲着。我不信那样鸡蛋里就会产生
  一个生命。有天母亲拿着一个鸡蛋,走到灯前,将鸡蛋贴近了灯对我说:“孩子,你看!
  鸡蛋里不是有东西在动么?”
  我看到了,半透明的鸡蛋中,隐隐地确实有什么在动。
  母亲那只手也变成了红色的。
  那是血色呀!
  血仿佛要从母亲的指缝滴滴下来!……
  “妈妈,快扔掉!”
  我扑向母亲,夺下了那个蛋,摔碎在地上--蛋液里,一个不成形的丑陋的生命在蠕
  动。我用脚去踩,踏。不是宣泄残忍,而是源自恐惧。我觉得那不成形的丑陋的一个生
  命,必是由于通过母亲的双手他吸了母亲的血才变出来的!我抬起头望母亲,母亲脸色
  那么苍白,我内心里充满了恐惧,愈加相信我想的是对的。我不要母亲的心血被吸干!
  不管是哪一个被我踩死了踏死了无形的丑陋的生命,还是万恶的贫困!因为我太知道了,
  倘我们富有,即使生活在腐朽的棺材里,也会有人高兴来做客,无论是节日抑或寻常的
  日子。并且随身带来种种礼物……
  “不,不!”我哭了。
  我嚷:“我不吃鸡蛋了!不吃了!妈妈,我怕……”
  母亲怒道:“你这孩子真罪孽!你害死了一条小性命!你怕什么?”
  我说:“妈妈我是怕你死……它吸你的血……”
  母亲低头瞧着我,怔了一刻,默默地把我搂在怀里。搂得很紧……
  小鸡终于全孵出来了,一个个黄绒似的,活泼可爱。它们渐渐长大,其中有三只母
  鸡。以后每隔几日,我们便可吃到鸡蛋了。但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吃,对那些鸡我
  却有着种特殊的情感,视它们为通人性的东酉,觉得它们有着一种血缘般的关系……
  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我们的共和国也处在同样艰难时间。国营商店只卖一种肉--
  “人造肉”,淘米泔水经过沉淀之后做的。粮食是珍品,淘米泔水自然有限。“人造肉”
  每户每月只能按购货本买到一斤。后来“人造自”加工收集不到足够生产的淘米泔水,
  “人造肉”便难以买到了。用如今的话说,是“抢手货”。想买到得“走后门儿”。
  中央广播电台在“为人民服务”节目中,热情宜传河沟里的一层什么绿也是可以吃
  的,那叫“小球藻”。且合有丰富的这个素那个素,营养价值极高……
  母亲下班更晚了。但每天带回一兜半兜榆钱儿。我惊奇于母亲居然能爬到树上去撸
  榆钱儿。然而那就是她在厂里爬上一些高高的大榆钱树撸的。
  “有‘洋拉子’么?”
  我们洗时,母亲总要这么问一句。
  我们每次都发现有。
  我们每次都回答说没有。
  我们知道母亲像许多女人一样,并不胆小,却极怕叮上的‘洋拉子”那类毛虫。
  榆钱儿当年对我们是佳果。我们只想到母亲可别由于害怕‘洋拉子’就不敢给我们
  再撸榆钱儿了。如果月初,家中有粮,母亲就在榆钱儿中拌点豆面,和了盐,蒸给我们
  吃。好吃。如果没有豆面,母亲就做榆钱儿汤给我们喝。不但放盐,还放油。好喝。
  有天母亲被工友搀了回来--母亲在树上撸榆钱儿时,忽见自己遍身爬满“洋拉子”,
  惊掉下来……
  我对母亲说:“妈,以后我跟你到厂里去吧。我比你能爬树,我不怕‘洋拉子’……”
  母亲抚摸着我的头说:“儿啊,厂里不许小孩进。”
  第二天,我还是执拗地跟母亲去上班了。无论母亲说什么,把门的始终摇头,坚决
  不许我进厂。
  我只好站在厂门外,眼睁睁瞧着母亲一人往厂里走。不回家,我想母亲就绝不会将
  我丢在厂外的。不一会儿,我听到母亲在低声叫我。见母亲已在高墙外了,向我招手。
  我趁把门的不注意我,沿墙溜过去,母亲赶紧扯着我的手跑,好大的厂,好高的墙。跑
  了一阵,跑至一个墙洞口,工厂从那里向外排污水,一会儿排一阵,一会儿排一阵。在
  间隔的当儿,我和母亲先后钻入到了厂里。面前榆林乍现,喜得我眉开眼笑。心内不禁
  就产生了一种自私的占有欲--都是我家的树多好!那我就首先把那个墙洞堵上,再养两
  条看林子的狗。当然应该是凶猛的狼狗!
  母亲嘱咐我:“别到处乱走。被人盘问就讲是你自己从那个洞钻进来的。千万别讲
  出妈妈。要不妈妈该挨批评了!走时,可还要钻那个洞!”
  母亲说完,便匆匆离开了。
  我撸了满满一粮袋榆钱儿,从那个洞钻出去,扛在肩上,心内乐滋滋地往家走。不
  时从粮袋中抓一把榆钱儿,边走边吃。
  结果我身后跟随了一些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馋涎欲滴地瞅着我咀嚼的嘴。
  “给点儿!”
  “给点儿吧!”
  “不给,告诉我们在哪儿的树上撸的也行!”
  我不吭声,快快地走。
  “再不给就抢了啊!”
  我跑。
  “抢!”
  “不抢白不论!”
  他们追上我,推倒我。抢……
  我从地上爬起时,“强盗”们已四处逃散,连粮袋儿也抢去了。
  我怔怔地站着,地上一片踏烂的绿。
  我怀着愤恨走了。
  回头看,一年老妪在那儿捡……
  母亲下班后,我向母亲哭过自己的遭遇,凄凄惨惨戚戚。
  母亲听得认真。凡此种种,母亲总先默默听,不打断我的话,耐心而伶悯的样子。
  直至她的儿女们觉得没什么补充的了,母亲才平静地作出她的结论。
  母亲淡淡地说:“怨你。你该分给他们些啊,你撸了一口袋呀!都是孩子,都挨饿。
  还那么小气,他们还不抢你么?往后记住,再碰到这种享儿,惹人家动手抢之前,先就
  主动给,主动分。别人对你满意,你自己也不吃亏……”
  母亲往往像一位大法官,或者调解员,安抚着劝慰着小小的我们与社会的血气方刚
  的冲突,从不长篇大论一套套的训导。一向三言两语,说得明明白白,是非曲直,尽在
  谆谆之中。并且表现出仿佛绝对公正的样子,希望我们接受她的逻辑。
  我们接受了,母亲便高兴,夸我们:好孩子。
  而母亲的逻辑是善良的逻辑,包含有一个似无争亦似无奈的“忍”宇。
  仅仅为使母亲高兴,我们也唯有点头而已。
  可能自幼已得太多了罢?后来于我的性格申,遗憾地生出了不屈不忍的逆反。如今
  39岁的我,与人与事较量颇多,不说伤疤累累,亦是擦伤遍体。每每咀嚼母亲过去的告
  诫,便厌恶自己是个犟种。忏悔既深久,每每地克己地玩味起母亲传给我的一个“忍”
  字。或反之逆反,或曰“二律背反”也未尝不可。却又常于“克己复礼”之后而疑问重
  重。弄不清作为一个人,那究竟好呢还是不好?……
  一场雨后,榆钱儿变成了榆树叶。
  榆树叶也能做“小豆腐”。做榆树叶汤。滑滑溜溜的,仿佛汤里加了粉面子。
  然而母亲厂里的食堂将那片杨树林严密地看管起来了,榆树叶成了工人叔叔和阿姨
  的佐餐之物。
  别了,喧腾腾的“小豆腐”……
  别了,绿汪汪的“滑溜溜”……
  别了,整个儿那一片使我产生强烈的占有欲并幻想伺以狼大严守的榆树林……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主义分配原则,可做“小豆腐”可做“滑溜溜”的榆树
  叶儿“共产”起来,原本也是清理之中的事儿。倒是我那占为己有的阴暗的心思,于当
  年论道起来,很有点儿自发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的意味儿。
  不过我当年既未仟梅,也未诅咒过。
  母亲依然的有东西带口给我们,鼓鼓的一小布包--扎成束的狗尾巴草。
  狗尾巴草不能做“小豆腐”吃。
  不能做“滑溜溜”喝。
  却能编毛茸茸的小狗、小猫、小兔、小驴、小骆驼……
  母亲总有东西带回给每日里眼巴巴地盼望她下班的孤苦伶仃的孩子们。
  母亲不带口点什么,似乎就觉得很对不起我们。
  不论何种东西,可代食的也罢,不可代食的也罢。希奇的也罢,不希奇的也罢,从
  母亲那破旧的小布包抖落出来,似乎便都成了好东西。哪怕在别的孩子们看来是些不屑
  一顾的东西。重要的仅仅在于,我们感受到母亲的心里对我们怀着怎样的一片慈爱。那
  乃是艰难岁月里绝无仅有的营养供给高贵的“代副食”啊!
  母亲是深知这一点的。

http://wenku.baidu.com/view/7829196eb84ae45c3b358c45.html
这个网址有您要的文章

不好意思文章已被删了,更新于原回答之后N天


慈母情深是什么体裁?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梁晓声(1949——至今) 《慈母情深》的作者,当代作家。祖籍山东荣城,...

母亲节的现代诗
母亲节的现代诗1 《母亲》 母亲,好久以来 就想为你写一首诗 但写了好多次 还是没有写好 母亲,为你写的这首诗 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 不知道该怎样结尾 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的巴掌 我不知道是该勇敢接受 还是该选择逃避 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 我决定还是要为你写一首诗 哪怕写得不好 ...

文中的两种声音指的是什么?两股风指的是和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
两种声音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股风指赞扬的力量和批评的力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比喻意义是(母亲慈祥的爱和父亲严厉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入选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上册课文(课文录音由陆洋朗读)、鲁教版第八册课文、语文S版第十三册课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课文录音由...

歌颂母爱的现代诗歌
出处: 摘自《往事(一)七》,《母亲》这首小诗是她在一个雨天看到一张大荷叶遮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的而写下来的:“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根据雨中荷叶庇护红莲的感触,冰心写成《母亲》一诗,把母亲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心灵避难所这种思想感情,凝练...

有关于母亲的诗歌吗?
1、《母亲》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2、《清晨》晓光破了,海关上光明了。我的心思,小鸟般乘风高举。飞遍了天边,到了海极,天边,海极,都充满着你的爱。上帝啊!你的爱随处接着我,你的手引导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我的心思,...

除了高尔基的《母亲》之外还有哪些有关写母亲的书?急!
我的母亲 作者:老舍 老舍(1899—1966),北京人,作家。有长篇小说《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有《老舍全集》行世。 母亲的娘家是在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土地,但是与我同辈的...

歌曲母亲谁是原唱啊?
《母亲》是阎维文演唱的歌曲,该歌曲由张俊以、车行作词,戚建波作曲。《母亲》主要歌颂母亲为家庭、为儿女辛苦付出的美好形象。

在《母亲!》中有诸多的隐喻,应该如何进行解读?
2017年,詹妮弗·劳伦斯主演的《母亲》,观众们都认为故事中有诸多隐喻以及宗教色彩。颇为有趣的地方是不同观众会看到或者看不出不同隐喻,回馈产生不同折射,我想这部作品已经是成功了。从影片一开始那双不能称之为“没有情感”的眼眸,到最后再次起身第三位母亲,这里姑且称之为第三位母亲。周而复始,...

关于母亲的歌曲
1、《世上只有妈妈好》,谱曲:刘宏远,林国雄,填词:李隽青,蔡振南,歌曲原唱:萧芳芳,谢小鱼。收录于专辑《妈妈再爱我一次(电影原声带)》中,1958年发行。歌曲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情厚爱,作为插曲曾经出现在2部弘扬家庭伦理道德的电影中,即《妈妈再爱我一次》和《苦儿流浪记》。2、《母亲》,...

关于母亲的名家散文
1.《生日卡片》。作者席慕容。所以这也许是母亲好地收藏这张粗糙的生日卡片的最大理由了吧。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也只给了她一张而已。这么多年来,我只会不断地向她要求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不断地向她要求更多的证据,希望从这些证据里,能够证明她是爱我的。而我呢?我不过只是在十四岁那...

凤庆县17135518598: 梁晓声的《母亲》内容是什么? -
贠委三维:[答案] 壮壮3个多月的时候突然开始腹泻,伴着低烧,老公,婆婆还有不知所措的我带壮壮去儿童医院就诊.医院里的小孩子非常多,母亲轻声细雨的安慰和小孩子的痛哭声交织在一起,让人有一种带泪的感动.挂号,诊断,交款,拍片...

凤庆县17135518598: 梁晓声的《母亲》是部什么作品 -
贠委三维: 梁晓声的《母亲》.这位母亲的伟大,勤劳.每天早晨舍不得乘公交车,便徒步走去遥远的工厂.为了那微薄的工资与孩子的安饱,出卖女人微少的体力,每天回家做完了晚饭,哄孩子们入睡后,又织补破烂的衣服.每当回家,母亲的身上还会...

凤庆县17135518598: 梁晓声母亲读后感 -
贠委三维: [梁晓声母亲读后感] “母亲真伟大啊!”我不由自主地感叹了起来,梁晓声母亲读后感.读了作者梁晓声的《母亲》.《母亲》主要写了“我们”的母亲出生在一个名叫“孟家岗”的地方.而且母亲总喜欢一边做针线活,一边回忆往事.有一次...

凤庆县17135518598: 慈母情深的主要内容(20字)? -
贠委三维: 课文讲述的是作者梁晓声在少年时代渴望得到一本心爱的长篇小说,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用龟裂的手指掏出了一大把毛票,毫不犹豫给钱让“我”买书.作者深感不安,他用这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回来了一瓶水...

凤庆县17135518598: 母亲,梁晓声阅读答案 -
贠委三维:[答案] 1、具有诗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不起眼的野菜带来的重要作用,给人们精神上的安慰…

凤庆县17135518598: 梁晓声写的母亲我需要梁晓声写的《母亲》,急!急!急用!
贠委三维: 有一篇叫《母亲播种过什么?》,也是梁晓声写的 几天前,母亲匆匆地就去世了.走得那么急,使我毫无思想准备. 预感竟是真的有过的.似乎父亲和母亲逝前,总是会...

凤庆县17135518598: 梁晓声的母亲中母亲最突出的特点? -
贠委三维: 梁晓声的母亲中母亲最突出的特点事实上是母爱. 梁先生笔下的母亲,是普天之下所有母亲的一个缩影、一扇窗户,打开她,必将打开一切母爱的情感闸门.因此,由“我的母亲”到“天下母亲”,由“一位母亲”到“万千母亲”,是我们选择此书的一个自然生发的情感逻辑.

凤庆县17135518598: 慈母情深最后一自然段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
贠委三维: 最后的省略号表示还有更多的“立刻”没写出来,突出表现了母亲的忙碌与辛劳;《慈母情深》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片段.该文章被选入了国家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作者在小说中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

凤庆县17135518598: 《慈母情深》具体描绘了我什么和什么两大场景? -
贠委三维: 作者通过描写母亲“辛苦地挣钱,豁达地塞钱和又一次凑钱”的两个感人画面,让读者体会到了“深刻、深厚、深沉”的“慈母情深”. 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让我看到了一位舐犊情深,勤劳温柔的母亲.作者在小说中记叙...

凤庆县17135518598: 慈母情深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语句 -
贠委三维: 母爱如山 在5.12地震中,一个朋友不幸之中万幸,从震区捡了一条命回来,还捡回来一个故事,在所有的灾难里都发生过类似的故事,灾难中这样类似的故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可是过着平静生活的我却依然感动深深的震撼. 抢救人员发现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