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王弼的儒学思想

作者&投稿:包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简介及学说思想~

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孔子生。提倡仁、义、礼等价值,挺立道德主体,开创了儒家学派。弟子记其言行,杂以己言,战国初年成《论语》一书。公元前479年卒。

公元前483年(周敬王三十七年),子思生。孔子嫡孙。相传《礼记》中之《中庸》、《表记》及《坊记》,均为子思所作,但无确据。大抵子思能绍述孔子遗教,所以与其后之孟子,合成思孟学派。卒于公元前402年。

公元前379~前372年(周安王二十三年~周烈王四年)孟子生。以复兴孔子学说为己任,主张性善论,为日后儒家学派建立严密的哲学体系。孟子及其弟子的学说集为《孟子》一书。卒于公元前294~前289年之间。

公元前340年(周显王二十九年),荀子约生于此时,一方面继承儒家重礼义的思想,一方面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而主张性恶论。着有《荀子》。卒于公元前245年。

公元前200年(西汉高祖七年),贾谊生。主张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加强中央集权,重农抑商。公元前168年卒。

公元前179年(西汉文帝元年),董仲舒生。是儒学阴阳五行化的代表人物,着有《春秋繁露》。公元前104年卒。公元前134年(西汉武帝元光元年)
董仲舒作《天人三策》,提出天人感应、天不变道亦不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观点。

公元前53年(西汉宣帝甘露元年),扬雄生。着《法言》、《太玄》等。公元18年卒。

公元79年(东汉章帝建初四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论五经异同,由皇帝裁决,班固奉诏撰《白虎通义》,是儒学独尊和阴阳五行化的标志。

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韩愈生。排斥佛道,提倡儒家道统,为宋明理学张本。824年卒。

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李翱生。着有《复性书》,提出复性说,为宋明理学之先驱。841年卒

993年(北宋太宗淳化四年),胡瑗生。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讲明体达用之学,开宋儒性命之学先声。卒于1059年。

1009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李觏生。批评儒家贵义贱利的观点。有《直讲李先生文集》行世,1032年作《礼论》七篇。1059年卒。

1011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邵雍生。象数之学大师,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合称北宋五子,为北宋重要思想家。着有《皇极经世》等书。1077年卒。

1017年(北宋真宗天禧元年),周敦颐生。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太极图说》中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天道论观点。其所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有《周子全书》。1073年卒。

1020年(北宋真宗天禧四年),张载生。创关学。提出太虚即气说,从儒家天道论的观点拒斥道、佛的形上学观点。又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等区分之观点。有《张子全书》。1077年卒。

1032年(北宋仁宗明道元年),程颢生。次年,程颐
生。世称二程,理学奠基人。程颢有《明道文集》,中以《定性书》、《识仁篇》为着。其学称为洛学,为北宋理学之大宗。主性即理,然亦重视天道。程颐主性即
理,于工夫尤多措意。有《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等传世。他们的着作收入《二程全书》。1085年,程颢卒。1107年,程颐卒。

1050年(北宋仁宗皇佑二年),谢良佐生。与游酢、杨时、吕大临并称程门四大弟子,认为心为仁,为天之理。着有《上蔡语录》。1103年卒。

1053年(北宋仁宗皇佑五年),杨时生。思想接近大程,有《龟山集》。1135年卒。

1106年(北宋徽宗崇宁五年),胡宏生。以道为体用总名,倡言仁其体,义其用,合体与用,斯为道矣,创湖湘学派。着有《五峰集》、《知言》。1162年卒。

1130年(南宋高宗建炎四年),朱熹生。其学本二程而又能汇通各家,故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复以朱注四书流行,影响后代思想极大。其学说在天道论方面继承程颐讲性即理,在工夫论方面倡言格物致知学说。平生着作极多,主要有《四书集注》、《朱子大全》、《朱子语类》等。1200年卒。
1133年(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张栻生。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先生,有《南轩集》。1180年卒。

1134年(南宋高宗绍兴四年),薛季宣生。创永嘉学派。1173年卒。

1137年(南宋高宗绍兴七年),吕祖谦生。《东莱文集》等。1181年卒。

1139年(南宋高宗绍兴九年),陆九渊生。为心学派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发明本心等观点。有《象山先生全集》。1193年卒。

1141年(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杨简生。陆九渊弟子,有《慈湖遗书》。1225年卒。

1143年(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陈亮生。永康学派创始人,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有《龙川文集》。1194年卒。

1150年(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叶适生。主张功利之学,有《习学记言序目》、《水心文集》等。1223年卒。

1167年(南宋孝宗干道三年)蔡沈生。耽于象数学,有《书经集传》等。1230年卒。

1175年(南宋孝宗淳熙二年)朱熹、陆九渊有鹅湖之会,前者代表理学学派,后者代表心学学派,两家就工夫论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1178年(南宋孝宗淳熙五年)真德秀生。有《西山文集》等。1235年卒
魏了翁生。有《鹤山全集》。1237年卒。

1181年(南宋孝宗淳熙八年)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学,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义。

1185年(南宋孝宗淳熙十二年)陈亮访问朱熹,此后三年两人书信往还,讨论王霸义利问题。

1187年(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陆九渊登贵溪应天山讲学。居山5年间,与朱熹辩论太极、无极问题。

1209年(南宋宁宗嘉定二年)许衡生。有《鲁斋遗书》。1281年卒。

1249年(南宋理宗淳佑九年)吴澄生。与许衡齐名。1333年卒。

1389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薛瑄生。着有《读书录》,为河东学派代表人物。1464年卒。

1428年(明宣宗宣德三年)陈献章生。重心性之学,有《白沙集》。1500年卒。

1465年(明宪宗成化元年)罗钦顺生。主张理在气中。1547年卒。

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王守仁生。发扬光大陆九渊之学,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学说,形成阳明学派,是明代理学的大宗,影响至今不息。有《传习录》、《大学问》等。1529年卒。

1474年(明宪宗成化十年)王廷相生。主张理根于气,有《慎言》、《雅述》等。1544年卒。

1483年(明宪宗成化十九年)王艮生。创立泰州学派。1541年卒。

1496年(明孝宗弘治九年)钱德洪生。王守仁学说的传人,有《绪山会语》。1574年卒。

1498年(明孝宗弘治十一年)王畿生。王守仁之学传人,有《王龙溪集》。1583年卒。

1509年(明武宗正德四年)王守仁在贵阳书院讲授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学说。

1517年(明武宗正德十二年)何心隐生。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有《何心隐集》。1579年卒。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李贽生。猖狂不拘世法,然亦能出己见。如以人心之私,乃自然之理,且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以及「圣人与凡人一」等,皆别有所见。着有《焚书》、《藏书》等。1602年自杀。

1528年(明世宗嘉靖七年)王艮讲学于阳明书院,讲百姓日用即道。

1578年(明神宗万历六年)刘宗周生。反对王守仁致良知教,主张诚意、慎独之学,创立蕺山学派,是明代理学的殿军。有《刘子全书》、《刘子全书遗编》。1645年卒。

1584年(明神宗万历十二年)孙奇逢生。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三大儒。1675年卒。

1604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陈确生。反理学和佛学。1677年卒。

顾宪成、高攀龙始讲学东林书院。

1610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黄宗羲生。启蒙思想家和思想史家,主张「盈天地皆心也」的心学观点,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1662年着《明夷待访录》,1676年《明儒学案》成书,并着有《宋元学案》等。1695年卒。

1611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方以智生。着作宏富,有《物理小识》、《通雅》、《东西均》等。1671年自杀。

1613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顾炎武生。以音韵治经,开清代朴学之风。1662年着《天下郡国利病书》,1670年始刻《日知录》8卷。1682年卒。

1619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王夫之生。宋明理学的总结者。提出无其器则无其道、变化日新及行可兼知等观点。着述甚丰,着作被集为《船山遗书》。1692年卒。

1627年(明熹宗天启七年)李颙生。讲学关中,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1705年卒。

1629年(明思宗崇祯二年)刘宗周讲学蕺山,黄宗羲侍讲席。

1635年(明思宗崇祯八年)颜元生。提倡实学。1704年卒。李塨传其学,世称「颜李学派」,二人着作编为《颜李遗书》。

1642年(明思宗崇祯十五年)李光地生。深得康熙皇帝赏识,奉命主编《性理大全》、 《朱子大全》等书。1718年卒。

1723年(清世宗雍正元年)戴震生。主张理存于欲,批判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是以理杀人的工具。有《孟子字义疏证》等。1777年卒。

1763年(清高宗干隆二十八年)焦循生。认为人有智慧,能进化,进化必有赖于习行,同时主张人性善。有《孟子正义》等。1820年卒。

1775年(清高宗干隆四十年)凌曙生。公羊学家,有《春秋繁露注》、《春秋公羊孔疏》等。1829年卒。

1776年(清高宗干隆四十一年)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成书。

1791年(清高宗干隆五十六年)刘宝楠生。有《论语正义》等。1855年卒

1792年(清高宗干隆五十七年)龚自珍生。开近代以公羊议政之风,有《定庵文集》。1841年卒。

段玉裁编《东原先生文集》。

1794年(清高宗干隆五十九年)魏源生。初尚宋儒理学,后主今文。师刘逢禄,习公羊春秋,与龚自珍相友善,并称「龚魏」。宣传变法,有《海国图志》、《古微堂集》等。1857年卒。

1811年(清仁宗嘉庆十六年)曾国藩生。理学家,有《曾文正公集》等。1872年卒。

1837年(清宣宗道光十七年)张之洞生。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劝学篇》等。 1909年卒。

1848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孙诒让生。着有《周礼正义》和《墨子间诂》等。1908年卒。

1858年(清文宗咸丰八年)康有为生。以公羊学托古改制,引起近代思想界的震动。1927年卒。

1865年(清穆宗同治四年)谭嗣同生。主张变法,有《仁学》。1898年遇害。

1869年(清穆宗同治八年)章炳麟生。古文学大师,有《章氏丛书》等。1936年卒。

1873年(清穆宗同治十二年)梁启超生。与其师康有为编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倡言变法维新。倡导用新方法研究学术史,启蒙之功不可掩。着作编为《饮冰室合集》。1929年卒。

1884年(清德宗光绪十年)刘师培生。国学大师,着作由钱玄同编为《列申叔先生遗书》。1919年卒。

1885年(清德宗光绪十一年)熊十力生。当代新儒主要开宗人,援佛入儒,建立新唯识论的哲学体系。着有《新唯识论》。1968年卒。

1893年(清德宗光绪十九年)梁漱溟生。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等。1988年卒。

1895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钱穆生。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是当代中国学术重镇新亚书院的主要创办人。1990年卒。
冯友兰生。着有《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多种,为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1990年卒。

1896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康有为着《孔子改制考》。

1902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贺麟生。有《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等。1992年卒。

1909年(清宣统元年)唐君毅生。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在港台和海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其哲学体系为心灵九境说。代表着作为《中国哲学原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1978年卒。

牟宗三生。当代新儒家大师,与唐君毅并称唐牟,建立道德的形上学及两层存有论的哲学系统。着有《心体与性体》、《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现象和物自身》、《圆善论》等。1995年卒。

1921年梁漱溟所着《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是书为当代新儒家的重要文化哲学着作。

1923年张君劢在清华大学做名为《人生观》的讲演,「科学与玄学论战」展开。

1949年梁漱溟完成《中国文化要义》,认为中国文化的支柱是孔子精神及儒家思想。

1950年钱穆、唐君毅等在香港成立新亚书院,成为现代新儒家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学术基地。

1958年唐君毅、张君劢、徐复观、牟宗三等人在香港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全面表述当代新儒家的文化现代化观点。

1966年唐君毅所着《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出版。1968年《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出版。1973年《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出版。1975年《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出版。

1971年牟宗三所着《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出版。

1975年牟宗三所着《现象与物自身》出版。

1977年唐君毅所着《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出版。

1985年牟宗三所着《圆善论》出版 。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一、生平
  王弼,字辅嗣,三国时代魏山阳高平人(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生于魏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卒于齐王芳正始十年(公元249),享年二十四岁。
  王弼的祖父王凯是王粲的族兄;外祖父刘表,是荆州经学的领袖,长于易学。蔡邕是东汉著名的藏书家,十分赏识王粲的才学,后来将毕生藏书送给了王粲。而王凯的儿子王业,过继到王粲家,这些藏书后来便由王业继承;他就是王弼的父亲。王弼家除了继承这些丰富的藏书外,也承袭了易学的家学传统。王粲的祖父王畅,是易学名家,也是刘表的老师,所以清人焦循认为:“弼之学盖渊源于刘〔表〕,而实根本于〔王〕畅。”
  王弼天才早慧,享年才二十四岁,就注解了《周易》及《老子》这两部思想名著,后来都成为魏晋玄学的经典之作。这样重要的思想家,陈寿《三国志》却没有他的传记,只在<钟会传>里说:“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余卒。”短短二十几字,非常粗略。何劭的<王弼传>则比较详细地纪录了王弼的生平、性情、交游,以及他跟当时名士清谈的言论,纪录了王弼这个天才思想家与裴徽、何晏、刘陶、锺会、荀融等清谈名流交光互影的片段。

  二、所属流派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曹魏正始(240-249)年间,何晏、王弼阐发《老子》、《庄子》和《周易》的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因《老子》等三部书后来被称为“三玄”,故这个流派遂被称为玄学。何、王以探究宇宙本源为主要课题,从《老子》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发,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晋书.王戎传从弟衍附传》)意思是说,“无”是超越物质性的世界本源,它不仅创造万事万物,而且是人生的根本。贤者能因之成就高尚的道德,不肖者能因之明哲保身。同时,他们走上综合儒道的道路,宣称名教出于自然(“自然”即“无”),尊卑名分是自然的必然结果。他们一方面著书立说,另一方面举行论辩来阐释玄理。后一种方式即所谓“清谈”。清谈一般分主客双方,谈主阐述自己的见解,谈客提出质疑,经过数番诘辩。这是玄学发展的特殊方式。由于何、王出身高贵,身居显职,而言及玄远、神采飘逸,博得官僚士族的赞誉和竞起仿效。玄学之盛还在于魏晋之际曹氏、司马氏之争愈演愈烈,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为了避祸,名士们谈玄以逃避现实,阮籍“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晋书.阮籍传》);嵇康虽稳居林下,拒不仕晋,但平时“无喜愠之色”(晋书《嵇康传》),十分谨慎。他们在生活上则放荡不羁,颓废没落,及时行乐。玄学对于打破儒家思想的禁锢有一定作用,玄学的思辩形式也刺激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但玄学亦强烈反映了门阀士族的腐朽性。

  三、主要思想简介
  王弼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以无为本”,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不同,带有思辨玄学的色彩。他把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发展为有无何以为本的本体论玄学。他认为“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这就是其“贵无论”。
  贵无论
  王弼的哲学思想归结为一点,就是认为在有形有象的事物背后,有一个无形无象但是更加重要的东西在支配着它们。王弼把这个无形无象的东西称为“无”,是本;那有形有象的称为“有”,是末。二者比较,本比末重要。在中国哲学史上,这样的思想被称为“以无为本”。用于治国,那体现仁义规范的礼仪制度,有形可见,有名可称,因而它们是“有”,是末;那产生仁义礼制的东西,无形可见,无名可称,因而它们是“无”,是本,是比末更重要的东西。这个本,这个无,也就是道。只有掌握好这个无,才能做好那个有。为了做好那个有,就必须掌握好这个无。如果不掌握这个无,只是在有上致力、用功,那个有也是弄不好的。也就是说,要使儒学的仁义礼节发扬光大,就不能只是致力于那些礼仪的外在形式,注意人们的外在表现,而应该致力于那些产生礼仪的东西,注意人们的内心,使人们从心里真正理解仁义礼节的作用和意义,并且心甘情愿地遵守它们。只有这样,仁义的原则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儒学的礼仪制度才能得到真正的遵守。如果只注意外在的形式,只能导致虚伪。
  王弼认为,那最根本的道理,和人们有形可见的行为,往往是互相反对的。比如有些人,看来非常遵守礼仪制度,其实破坏礼仪制度的恰恰是他们;有些人看来不遵守礼仪制度,甚至还抨礼仪制度,其实他们才是礼仪制度的真正维护者。儒者们常抨击老子,对老子否定仁义礼节的言论感到愤慨。但在王弼看来,老子不过是强凋要掌握仁义礼节的根本,要掌握住那无形象但又是仁义礼节本源的道。在王弼笔下,老子是儒家仁义暂原则的真正维护者。与“以无为本”相呼应,王弼强调礼仪规范应该合乎人的本,出于自然而然的原则。比如什么是孝,在王弼看来,主要不是按时向父母问寒问暖,在父母死亡时按照礼仪的规定哭泣、跪拜等等,而是自然的亲爱。
  另外,在圣人论方面,王弼提出“圣人体无”、“圣人有情而无累”的命题;在思维理论方面,他提出“忘言、忘象以得意、得象”的理解和诠释方法;在本体论方面,他提出“崇本而息末”的体用观;在政治伦理方面,他主张“名教出于自然”。王弼吸取《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以“无”表述万事万物的宗主、本体,崇尚“无为”、“自然”,而又同时肯定孔子为圣人,不废弃“名教”。他认为圣人“体冲和以通无”,能体验“道”的冲灵境界,并跟一般人同样也有喜怒哀乐之情;然而,由于“体无”,所以能不受外物牵累。圣人是指孔子,孔子“体无”,而言必及有;老子则尚未达到圣人的境界,但是善于“言无”--说明“道”的精义。所以王弼认为读书明理应该“忘”--也就是超越语言文字或物象等具体的形?。“忘”不是弃置不顾,而是不执着、不拘泥,直接去把握事物的根源、本体。换言之,王弼将无、有的关系转化为本与末、形上与形下的“体用关系”。他循着这样的思维理路重新注释《周易》、《老子》等书,而对“自然”与“名教”的争议,提供了调和的基础。所以说王弼是正式奠立“魏晋玄学”思想根基的典范,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之一。

  四、主要著作
  王弼的著作主要有《老子道德经注》2卷,《周易注》1卷,《论语释疑》3卷,《王弼集》5卷,《周易大衍论》1卷,《老子指略例》2卷等。现多散佚。
  《周易注》
  《周易注》在玄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把人的“情”、“性”问题与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密切相联系,使“崇本息末”而后“举末”这一空洞、抽象的玄学原则因为在人的“情”、“性”关节上找到了支点,从而变得更加切实、更为可信。二是把“崇本息末”然后“举末”这一原则所潜在的生动气韵揭示了出来,使以“无”为本的玄学理论所包含的刚健有为的一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正是基于<周易注>对“性其情”及刚柔并济、“唯变所适”的特别强调,才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贵无论”玄学的本质。
  《周易注》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否定了汉易象数学派的繁琐形式,扭转了汉易以宇宙论为理论根基的质实心灵,挺显了一个形而上的本体世界;二是“攘老庄虚无之论,专于人事”(晃说之语,见《玉海》卷三五《汉易传》),把儒家所重视的“人事”,亦即政治人伦视为末,把道家所重视的“虚无”之道视作本,从而把自然与名教有机地统一起来,完成了会通儒道的理论任务。关于此,笔者另有专文评论。我们要强调是,王弼在《周易注》所进行的工作是一种创造。这一创造是继承与革新的统一,又是理论与方法的统一。这是易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是玄理易对象数易的挑战。
  《老子指略》
  三国时魏人王弼撰。唐朝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已著录此书一卷。《道藏.云发七》亦节录此书,题作“老君指归略例”。此书乃是魏晋玄学名著,以本体论哲学阐述《老子》一书旨要。内称:“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所谓“本”,指世界万物的本体,亦即“道”或“无”。所谓“末”,则指世界万物。万物皆赖本体而存在,乃本体之表象,唯有认识本体,才能不为现象所迷惑。凡治国修身,皆须崇本息末,执一御多;若“舍本而攻末”,则偏其反矣。此书问世,掀起魏晋玄学之风,道家哲学因此而发生重大转折,从汉代黄老学宇宙生成论进至魏晋玄学本体论。

  五、名言名句

  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

  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

  六、王弼玄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王弼哲学对哲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言意论的影响上。
  言意之辩是中国文论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而且根本上是一个哲学命题。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言意论有三个代表性观点:儒家经学中心主义的“立言”,道家自然主义的“无言”,《易传》对儒道两家言意观的折衷。《易传》的“言意观”我们前面没有讲述,它正是魏晋玄学开创者之一王弼讨论《易传》“言--象--意”关系时提出自己的言意观的基础。
  关于“言意之辨”,在玄学而言,是玄学对于宇宙存在的本源进行理性思辨的方法,作为玄学的方法论,它代表着秦汉以来中国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思辨水平的提高。关于“言意之辨”在魏晋玄学中存在互相对立的见解,这个我们在前面的关于玄学发展演变的阶段中已经进行了梳理。其中,王弼正是继承《周易》之说,力主“言不尽意”,并接过《庄子》“得鱼忘筌”“得意象言”的美学命题,在他的《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了“得意忘象”之说。王弼是从两个角度来分析“言-象-意”之间的关系的。首先是从“作卦”,即创造的角度论,象生于意,意以象尽,意为象的内涵,象为意的形式或外观;言生于象,象以言著,象为言的对象,言是象的形式。其二是从“解卦”,即接受的角度来看,要寻言以观象,得象忘言;要寻象观意,得意而忘象。也就是说,要得意,需借言与象,但又必须舍言与象,不能拘泥于言与象。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是解读经典的新方法,也是正始玄学的要义。在文学理论上,此时期受言意之辨影响而探讨为文之用心的是西晋陆机的《文赋》,陆机就提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陶渊明是受言意之辨影响的诗人,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还有《饮酒》诗写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也是与玄学思想相通的。

  七、社会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汉王朝的崩溃,农民大起义的兴起,豪强地主的割据,国家的分裂与民族的矛盾,使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之中。绝对的中央集权式的统治被打破了,因而为之服务的经学也逐步为玄学所取代。思想上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了,道家黄老思想、原始道教思想以及从天竺、西域传来的佛教思想都来与儒家抢地盘,争高低,为专制主义服务的儒家处于危机之中。因而,这一时期成为思想解放的时期,各家各派相互辩论,论学之风很盛,成为继战国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思想史上第二个繁荣时期。
  魏晋玄学的兴起取代了经学的地位,玄学是黄老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它摆脱了庸俗的“天人感应论”的影响,着重于抽象的思辨,从自然本体论上升到认识本体论高度。王弼的“以无为本”的哲学理论标志着玄学的开始,反映了自然本体论向认识本体论的过渡。
  在王弼之前,对自然和社会伦理的探讨占有支配地位。道家老庄思想注重对自然本质的认识,老子特别注重对宇宙的起始和本质的考察,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为宇宙的起始是一种浑沌无形的存在,无形的东西逐步发展为有形的物质,成为天地万物,万物又复归于“道”。庄子从相对主义方面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进一步阐明了人与自然、“心”和“道”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物我合一,同时又主张“不以心捐道”,强调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但这种自由又是通过“心”与“道”的合一获得的。
  无论是传统的道家、儒家,还是合道于儒的董仲舒,探讨的都是“现实的存在”,道家是“自然的存在”,儒家是“社会的存在”,董仲舒是“自然社会对应的存在”,都是对现实问题的体验和描述,都未摆脱“自然”的羁绊,都未真正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研究问题。
  王弼则开始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问题,把自然本体论上升为认识本体论。他的“以无为本”的“无”不同于老子的“无”,老子的“无”表示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一个具体概念,是“自相”;王弼的“无”则是一个抽象概念,是“共相”,表示万物的本性,而不是宇宙初始的实体。
  王弼的“贵无”哲学扫除了自然、社会和纲常名教对人的精神的束缚,提高了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人的精神的价值,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它使中国哲学跨入认识论的阶段,以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促进了哲学的发展,使哲学由实用的政治工具向独立的思想体系过渡,使中国哲学的真理性逐步打破了价值性支配地位,为认识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王弼的“贵无论”并不是单纯的本体论,还是人生观和方法论,这就必然会对儒家的名教思想产生冲击。当时“尚无”之风甚盛,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


简介王弼的儒学思想
思想上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了,道家黄老思想、原始道教思想以及从天竺、西域传来的佛教思想都来与儒家抢地盘,争高低,为专制主义服务的儒家处于危机之中。因而,这一时期成为思想解放的时期,各家各派相互辩论,论学之风很盛,成为继战国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思想史上第二个繁荣时期。 魏晋玄学的兴起取代了经学的地位,玄学...

王弼创立的思想体系有哪些作用?
王弼以儒道兼采、以道为主,创立了魏晋玄学的思想体系,对儒学研究的转变起了功不可灭的积极作用。他不仅在魏晋时期的哲学、经学、思想界占领导地位,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影响到文学创作及佛道两教在内的宗教界。后世文学方面的玄言诗、山水诗及田园诗,也与王弼的玄学思想和崇尚自然有关。而宋明理学则...

儒家学派的主张是什么?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

老子与王弼伦理思想比较
面对时代的苦难,王弼和那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痛切地感到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人格和状态分裂,其思想表现出矛盾的倾向,一方面肯定现实,忧国忧民,积极追求建功立业;另一方面表现和抒发个人的不幸和苦闷。王弼倡导“以无为本”综合儒道,以儒学“仁义礼智”为立身之本,又以的“谦退”之德来保身持家,以全福禄.即“内圣外...

王弼认为哪些是败坏儒学的名声?
王弼(226~249)认为,名教出于自然,道家以无为本的自然之论可以成为名教的理论基础。他指出,汉代经学之所以失掉范围人心的效力,根本原因在于片面提倡仁义等具体的伦理规范,只在细微末节上作文章,没有从根本上下工夫。这样作的结果使儒学流于形式,“崇仁义,愈致斯伪。”一些无耻之徒甚至利用名教弄...

王弼学术贡献
他对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新见解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学者王晓毅评价王弼时说:“他虽短暂如流星,却以天才智慧照亮时代,为魏晋玄学指明了理论方向。”在儒学领域,王弼对《易》的注释具有重要地位,他继承了费氏《易》的传统,同时为古文《易》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注释《易经》时,摒弃象数,从...

三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如何?
曹操的仁德教化与王肃的王学之争,反映了儒学在政权中的动态发展。而玄学的兴起,如何晏、王弼的名教与自然理论,标志着儒学哲学化的深入。江东儒士如张昭、张纮,他们的思想与诸葛亮的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儒家与现实的互动。蜀汉和东吴,尽管各有其儒学特色,如蜀汉的名教与玄学、吴国的稳健传统,但都未能...

谈谈儒家思想历代的演变和发展历程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用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6、“宋初三先生”的...

请简述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 ,以“仁”核心,“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主张以仁孝治国,注重人...

写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从创始人到现代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

新绛县15335145958: 王弼有什么学术成就?
鱼泰盐酸: 王弼(226—249),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 金乡一带)人. 王弼人生短暂,但学术成就卓著.他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

新绛县15335145958: 王弼的哲学思想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鱼泰盐酸: 王弼综合儒道,借用、吸收了老庄的思想,建立了体系完备、抽象思辨的玄学 哲学.虽然他的生平非常短暂,但是他的哲学观点却闪耀着天才的智慧光芒,照亮 了整个时代,也指明了魏晋玄学的理论航向.

新绛县15335145958: 王弼的“举本统末”思想该如何理解? -
鱼泰盐酸: 王弼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以无为本”,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不同,带有思辨玄学的色彩.他把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发展为有无何以为本的本体论玄学.他认为“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 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实际,他的世界观是“以无为本”,他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崇本息末”、“崇本举末”、“崇本统末”或以寡统众.

新绛县15335145958: 谁能用自己内心讲出它的意思 王弼曾经这样来解释儒道之忠恕:“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 -
鱼泰盐酸:[答案] 首先,这一段话是王弼先生对儒学思想中“忠恕”的理解和推崇!他的大体意思是说:所谓忠,就是能把自己的情感及感情全部投入.所谓恕,就是把自己的情感同别人的感情一致,即使你本来的思想与之相反!“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

新绛县15335145958: 王弼是什么人?
鱼泰盐酸: 王弼(226年〜249年),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人.王弼出生 在豪门世家,其曾外祖父为荆州牧刘表,其父官至仆射.他从小受到良好的传...

新绛县15335145958: 王弼说的是什么意思 -
鱼泰盐酸: 王弼说是王弼解说、注解的意思. 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三国曹魏山阳郡(今山东巨野)人,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王弼曾任尚书郎.少年有文名,其作品...

新绛县15335145958: 王弼是如何建立以无为本的本体论的?
鱼泰盐酸: 王弼注释道家经典《老子》和儒家经典《周易》等书的目的是为了阐明自己的 玄学思想和政治观点.两汉时代的司马迁、扬雄、张衡、王充等人认为,在天地万 物出现以前,宇宙中充满着既无形又无名的元气,这些元气经过十分漫长的扬清抑 浊阶段,逐渐分出了阴阳二气,而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便化生出天地万物. 王弼从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据着手,去探索万物之真、万物之本和万物之性,并建立 起比较完整的以无为本的唯心论体系.

新绛县15335145958: 关于王弼:王弼的名言和小故事有什么? -
鱼泰盐酸: 名言: 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故事: 十四五岁时,王弼对儒道两家的学说已有独到见解,常有惊人之语. 王弼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从祖父,就是“建安...

新绛县15335145958: 大家有知道什么是无为为本嘛?王弼提出的.谢谢! -
鱼泰盐酸:[答案] 王弼属于道家学派,其思想渊源来自于老子. 他把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发展为以无为本的本体论玄学.他认为“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将道抽象为无,乃万物之本. 也就是把万事万物的生成的本原归结到无,无中生有的意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