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社会群体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作者&投稿:单于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社会最大的贡献?~

法官问被告:“你在什么时候承担过刑事责任呢?”


“是的,那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在什么时候?”


“是在10年以前。”


“那以后你干了些什么呢?”


“干什么?呆在监狱里。”


除了被迫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必要的责任,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主动去担当些什么。对这些人而言,无所事事也许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了。

荀子是战国末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和成就卓著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思想以儒家为中心,并具有兼融百家的色彩。(1)荀子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2)荀子发展了先秦时期的自然论,提出了具有朴素唯物色彩的天道观。(3)荀子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抗,提出了“性恶论”。
荀子提出人定胜天,重视人的作用,激发了人的进取心。对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理论基点:人性恶与社会制度调控

  荀子认为人性是人天然状态的人类本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性恶篇》,引自《荀子校注》,张党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版。下引此书,只注篇名)。荀子的性,从本源上言,是指人的天性或自然本性,不是通过学习而来的,也不是经过后天的培养和调治而得的,即“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正名》)。从物质上而言,性是一种未经加工的质朴的原始材料:“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礼论》)。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本性在自然本质上是恶的,提出了著名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的命题。他进一步论证道:“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生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性恶》)。因此,必须“化性起伪”,必须加强后天的道德教化,对人性加以约束,对人性加以改造,使之合乎礼义规范、合乎群体的社会秩序的要求。
  由于人的欲求出于天成,生而具有,因此,它带有“不可去”、“不可尽”的特征,但是,这种“天之就也”的恶欲,是可以节制的:“所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尽;欲虽不可去,所求不得,虑者欲求节也。道者,进则近尽,退则求节,天下莫之若也”(《正名》)。人的欲求的无限与节制之间矛盾的平衡,既是社会环境使然,亦是人的道德教化的结果。既然人性本恶,为了社会的稳定安宁,为了“群”的利益,必然要求以礼义化之、以礼法正之。正如荀子所言:“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性恶》)。
  孔子主张“仁”,反复谈“礼”,依仁而成礼,对人的本体的德性极为重视。这种道德修为内转的走向,被孟子进一步提升,乃形成了心性论基础上的道德理想主义。在孟子式的道德理想主义在实践中遇到难以克服的挫折之后,荀子在另外一种不同的理论维度上,从人类社会的现实构建中,开创了儒家社会理想学说的现实主义道路。
  从形式上看,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论是根本对立的,但进一步剖析,就可以发现他们都承认人的德性是趋善的,承认人是可实现道德完善的。孟子认为人性善主要是人的主体的自觉自为,而荀子认为善不能依靠人的自觉,而必须依靠于社会教化的力量,也必须受制于人类社会整体的至高利益。荀盂间人性善恶之争可溯源于他们天人观等哲学思想的分歧。孟子之性善,乃是个人心中之善与义理之天的德性之善的统一,性善源有心中。荀子之性恶,就是群体的人在与自然之天分离的基础上,为个体生存、群体结合而伴生的欲求的增长,性恶源自自然之身。荀子在自然之天以外,又构建了一个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天人合德”的礼治世界。从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人性与制度的制约、个人与群体的和谐等方面探讨社会政治的实践操作,引导人们在趋利避害的过程中抑恶扬善。所以,在最终的价值指向上,荀孟间的人性论之争是殊途同归的。但是,对于人性的理性透视、对于现实社会的深刻剖析、对于“群居和一”的社会构建等问题的缜密思索,荀子超越了孟子。

  二、价值目标:“群居和一”的社会构建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荀子又提出“明分使群”(《富国》)的社会起源学说。
  他“明于天人之分”(《天论》)的思想,是先秦以来天人关系上的新飞跃。“天人相分”即意味着天、人有不同的职分和各自运行规律,这里的“天”已蕴含着客观世界内在的必然规律。人类对于天及自身既然已经“明于天人之分”,就必然会唤起人类“制天命而用之”(《天论》)的主体意识。
  既然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各有自己不同的职分,那么按照荀子朴素的唯物论思维逻辑,人类社会是建立在满足于人的适度的本性欲望的基础上的,或是建立在人类对利益追求的基础上的。
  人从自然界中独立出来,最主要的标志是人从动物界中卓然而出,和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能群”。对此荀子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王制》)。
  荀子对于社会这一有机整体和谐构建问题有着缜密的逻辑思考,这里的“群”是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立的社会联合体,是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群”即是社会,即政治性共同体真正属于大的世界,“能群”就是能自觉构建具有良好社会秩序的人类生存形态的能力。荀子的“群”不仅仅是指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按照一定的等级制度形成的有序的社会整体。因此,要建立社会意义上的“群”,首先必须对人群进行必要的社会角色定位和职业分工,为使每一个体在社会中各得其位、各司其职,就必须进行“分”。“分”是“和”、是“群”的前提与基础。“人何以能群?曰:分”(《王制》);只有“明分”才能“使群”、“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富国》)。
  荀子非常重视“分”。“天人相分”在一定意义上显示出天的客观的自然本性,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已孕育着中国哲学史上主客两分的思想胚芽。“分”是基础、是手段,“和”是结果、是目的,是人的社会价值的最终体现。“故知(智)者为之分也”(《富国》);“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王制》)。荀学中“分”与“和”。的精彩论述包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个体与社会的辩证统一,昭示着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现实冲突与融合,同时也揭示出“分”与“和”都是调节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有效工具。
  荀子“群居和一”的社会政治理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职业分工方面。“分”的古义有“职”的含义。荀学中“分”的最初表现为职业的分工,即“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王制》)。在各类职业分工中,荀子认为最基本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按他的话说,即分之大端在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富国》)。职业上明晰的分工就会在社会上“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荣辱》)。接着又具体解释道:“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荣辱》)。
  二是在政治秩序上。荀子指出:如果“治国者,分已定,则主相、臣下、百吏各谨其所闻,不务听其所不闻;各谨其所见,不务视其所不见”(《王霸》),那么,国家在政治上就会“(明君)必将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然后节奏齐于朝,百事齐于官,众庶齐于下”(《富国》)。在他看来,政治秩序的和谐稳定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社会稳定也将促进国家政权的长治久安。荀子伦理思想的落脚点或归宿集中于“君臣”关系上,表现在对国家政治秩序的思索和理论阐述上,政治伦理成为荀学多维视域中的主要理论视角。
  在荀子看来,国家是等级关系明晰的结构组织。君主、百官和众庶构成了国家的主体,他们都各有自己的职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是封建国家政体的基本关系,既有着亲和的倾向,又存在对立对抗的可能。一方面,君主与臣民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两者是同构的关系。无论是君主还是庶民,都要受到政治规范、礼义道德的约束,不能成为超越于制度礼义之上的特殊力量,政治活动与民间生活都必须遵守这些规章制度。但另一方面,君民之间又存在彼此制约的关系,君主必须爱民、养民,庶民必须尊君、拥君。在这两者之间,荀子把君主看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则水圆。“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君道》)。强调了君主的道德声望对臣民巨大的示范作用。这是荀子在当时所处的历史境况下,从君主专制政体的思考角度考察政治所得出的必然结果。我们不能苛求他用现代民主政治的视角审视国家的政治制度而提出超越于当时历史条件的理论构建。
  三是在人伦关系上,荀子对于不同的对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阐述“君道”这一重要范畴时说:“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请问为人臣?曰: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请问为人子?曰:致文。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君道》)。
  他描绘了一幅长幼有序、君臣有礼、家庭和睦、社稷安宁的生活图景。值得重视的是,荀子对人伦关系的论述和规定,最终也是服务于国家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即他对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伦理关系的设计是从属于其政治伦理思想中“国”的理论层面的,其理论视角是以君臣关系为基础而展开的。在人伦关系上,荀子“群居和一”的社会理想,已突破了原始社会中温情脉脉的“家”的襁褓,扩展为具有鲜明等级特色的封建“国家”意识的政治伦理思想。
  人既是个体的独立存在,同时又是普遍的社会性的存在。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在家国同构的理论框架下,阐述了家庭成员间的种种伦理关系和具体的道德规范,并以父慈子孝的道德价值为起点扩充政治伦理上君臣之间的忠诚关系。在君臣之间对立而同构的道德模式中,充分阐述了礼治思想在国家治乱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礼义者,治之始也”(《王制》),“礼义之谓治,非礼义之谓乱”(《不荀》)。在《不荀》篇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荀子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基本宗法关系的视角,解析了礼不仅是家庭伦理的基本尺度,同时也是保持国家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伦理纽带。儒家政治哲学中家国同构的理论逻辑在荀子的论述中是清晰明确的,正如他指出的:“礼之于正国家也……。国家无礼不宁。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顾,夫妇不得不欢。少者以长,老者以养。”
  四是在分配制度上,因为职业分工的不同,社会角色也就各异,这就意味着等级差别的存在,就必然会出现分配上的差异。荀子认为这些差别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在物资的分配和拥有上,他说:“(天子)故或禄天下而不自以为多,或监门、御旅、抱关、击拆而不自以为寡”(《荣辱》)。他对建立在等级制度上的分配关系的合理性进行了辩护:“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夫两贵不能相事,两贱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瞻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惟齐非齐’此之谓也”(《王制》)。

对社会这一有机整体和谐构建问题的思考。


对当今社会收入差距的心得体会
经济改革以来的二十几年里,中国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资料证实了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根据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项持续多年的研究成果,c1)经济改革前夕(1978年),全国基尼系数约为0.30,1988年全国基尼系数上升为0.38,1995年全国基尼系数进一步上升为0.45.另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2]1981年中国的基尼系...

求助:孔子思想
桓公二年载:师服说:“礼以体政”;僖公十一年载:内史过说:“礼,国之干也”等;2“教育宗旨最重礼”。昭公七年载:当年孟僖子办学时,教育宗旨就是...如果我们就个人、集体、社会的整体意义上,也就是从广义的人际关上谈论好、坏,善、恶,或正、反,不妨认为,当追求个人(或小集体)利益与增进群体(或大集体...

论群体经济
网络经济的线上线下的管理、操控和经营者,其实还是人。这就是管理者和经营者需要认真和谨慎对待的大问题了。打个比方,政协里有个宗教协会,每年财政都会划拨专用资金进行宗教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利用好这些政府投资,使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事关政府的尊重善意是否落实。和各家宗教的善音传播...

群体极化的论点
(2)从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上出现的差异与理想差异,是否会产生预测移转。(3)揭露出他人的反应后,所产生选择的移转。3.讯息影响论(Informational influence):人自借听取群体讨论时的争论极获得新讯息(Burnstein &Vinokur,1975)。由于这些论点倾向于支持成员之最初观点,人们会听到更多支持其...

当前社会心态有何特点?
市民对社会信任得分仅为62.90分,到了信任的底线,即“极低信任”的最下限。。两年来国家统计局2010年11月11日数据 中国社会心态:问题与建议 本文所说的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在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中,社会心态...

孔子主要有哪些思想观点?
动物的群体生活,与人类社会根本不同,是通过遗传实现的盲目的本能现象,按照进化论的说法,是在适应个体生存和物种延续需要的过程中长期进化的自然选择结果。在自然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无论千年万载,这种本能行为的模式几乎不会发生变化。 灵性意义上的人类社会,不是抽象的单个人的机械相加,而是爱心调控私心,形成一个...

法家法律思想在秦朝中兴亡的作用
如荀子的社会群体理论,即人生而不能无群,而为使群体的以维持和发展,制定有关社会规范是必不可少的,这将有助于各种分工关系和各种社会角色的职责与义务的固化。从而建立一个“群道适当”的社会。又如管仲 “思维不张,国乃灭亡” 的主张,在这所指的“四维”就是礼义廉耻四大传统美德,时至今日...

第八章群体影响作业
在大都数的真实事件中,必须承认,大部分都是少数派尊重大部分群体的意见;但是最大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最辉煌的历史是往往有少数人的坚持创造的。 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两个或更多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 大到一个跑步群体,读书群体,小到一个家庭单位,都是群体,在里面互动并相互影响。 正月十五那天,我喝了...

社会的定义和基本作用是什么?
局部看,“社会”有“同伴”内涵,为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人与人的联盟。整体上,社会,是由长期合作的个体,通过发展,组织形成团体,一般指在人类社会中发展中形成的默认小到机构、大到国家等组织形式。有时研究其它动物, 也可以称其为“猴子社会”、“狼群社会”等等。社会的主要功能为:1、交流功能。...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懈怠: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当目标十分重要、奖励巨大、存在团队精神、个人贡献可评估时,人们在团队中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最大程度避免社会懈怠。 去个体化:群体中的个体失去自我感。(可以理解是从众行为的另一种描述) 自我觉察是是去个体化的反面; 喝酒的情境会降低个体的自我觉察,从而增强个体的...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7840249432: 谁知道荀子的核心思想还有历史贡献是什么??? -
茌贞先力: 荀子是战国末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和成就卓著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思想以儒家为中心,并具有兼融百家的色彩.(1)荀子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2)荀子发展了先秦时期的自然论,提出了具有朴素唯物色彩的天道观.(3)荀子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抗,提出了“性恶论”. 荀子提出人定胜天,重视人的作用,激发了人的进取心.对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7840249432: 荀子的核心思想还有历史贡献是什么? -
茌贞先力:[答案] 荀子是战国末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和成就卓著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思想以儒家为中心,并具有兼融百家的色彩.(1)荀子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2)荀子发...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7840249432: 《荀子》一书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
茌贞先力: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7840249432: 荀子以“义”而“群分”的主张属于哪派思想?他提出群分的实质是什么 -
茌贞先力: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以“义”而“群分”属于儒家思想,他提出群分的实质是一种儒家的等级思想,类似于孔子的“贵贱有序”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7840249432: 如何看待荀子在中国文化史的历史地位 -
茌贞先力: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思想观点 主要观点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7840249432: 荀子的中心理论是什么? -
茌贞先力: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通过“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在天人关系上,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有“天职”,人有“人分”,人能制天命而用之.另外,荀子继承孔子的地方,还在于他对于礼和师法的重视.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7840249432: 荀子的成就有哪些啊? 作业急需,不求多... -
茌贞先力: 荀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7840249432: 《荀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茌贞先力: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子》这部书是荀子晚年为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存的学术思想而编写的.《荀子》一书现存32篇,一般认为,《大略》以下...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7840249432: 孔子,墨子,荀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茌贞先力: 他们每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具体自己去看书去吧.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7840249432: 孔、孟、荀社会思想有何异同? -
茌贞先力: 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