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引用过尚书那些话么?

作者&投稿:务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引用尚书中的“汤一征,自葛始,”目的是什么~

当时说这句话的情况是:齐人伐燕,齐人大胜。诸侯谋求救燕,故齐宣王问孟子:“现众诸侯多有谋伐我者,我应何以待?”孟子说:“我听说,以方圆七十里为政而取天下者,乃商汤也。未听说过有千里之疆,而畏惧他人者。《尚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商汤对夏桀的征伐,实际上自葛国开始。因天下人心所向,相信只有他才能救民于水火之中,故当他率兵征东时,西方的百姓埋怨说:‘为何单单把我们放在后面,而不先考虑我们呢?’当他率兵征南时,北方的百姓埋怨说:‘为何单单把我们放在后面,而不先考虑我们呢?’百姓渴望之,盼望之,望眼欲穿,如同大旱中的禾苗,急切地盼望云雨一样。汤之大军所到之处,于百姓无扰,行商不止,耕者不变,诛其暴虐之君,安其苦难之民,若及时之雨,人民大悦。所以《尚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期待我王早日到,王来救我以生。 今天燕国其君暴虐其民,大王兴师征之,燕民认为这是大王拯救其于水深火热之中矣。那么,必然箪壶食浆以迎大王之正义之师。但是,如果大王率其大军去杀其父兄,祸其子弟,毁其宗庙,掠其财宝,那么他们又会怎样对待大王暴虐之军呢?今天诸侯所以畏惧齐国的强大,就在于齐国有周文王疆土之大而不行仁政,已成为天下兵祸之源。因此,只要大王速发命令撤其大军,归其财宝,而与燕人协商为其立一仁义之君,大王之忧即可消除。”

  尽信书,不如无书 (jìn xìn shū , bù rú wú shū)   单字注释:尽,完全。信,迷信。书,《尚书》。   释义: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引申义: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编辑本段出处
  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②,取二三策③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④伐至不仁⑤,而何其血之流杵⑥也。(《孟子·尽心下》)
  注释
  ①《书》:指《尚书》   ②《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   ③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这里作量词,相当于“片"   ④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   ⑤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此处指殷纣王   ⑥何其血之流杵:怎么会血流漂杵。杵(chǔ):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么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只取信二三册就罢了。仁者在天下是无敌的,凭借最仁慈的人(周武王)去讨伐最不仁慈的人(商纣王),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出处: 出自《孟子.尽心下》   释义: 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渊源: 商朝最后一个“君王”纣王的首都在朝歌(今河南淇县)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开赴牧野迎战。商军的兵力和周军相比悬殊很大,但忠于纣王的将士们都决心击退来犯之敌,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殊死搏斗。 后来,《尚书.武成》一篇上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 战国时期的孟子,一次,他阅读了《尚书.武成》一篇,颇有感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古今变化 如今的书去掉了《》,引申为一般意义的书。(其实是错的)
  引用
  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编辑本段读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 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道理了。可是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谷足音吧。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子这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   终于有人说了:“不唯书,不唯上。”于是我们也都可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更何况,我们今天出版业大大发展。日出一书的出版社已不在少数,书籍汗牛充栋,其负面效应是“无错不成书”,这已成为一个日益引起人们呼吁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精神就显得尤其必要。不然的话,可是要出大问题的了。
  编辑本段典故
  引用的历史事件: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大量奴隶,开赴牧野迎战。商军的兵力远超周军,但匆忙成军,士气和战力低落,加上奴隶阵前倒戈,后来纣王没有任何兵力,就跑上鹿台放火烧死了自己。   后来,《逸周书·世俘》上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   战国时期的孟子,一次,他阅读了《逸周书·世俘》一篇,颇有感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世俘》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世俘》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如果读什么书时,都照搬课本上的东西,不懂得灵活变通,那么就像这句话说的,还不如不读书。然而,结合商纣的历史战功和当时的客观情况(《世俘》称共18万人在牧野之战中阵亡),《世俘》所记载的情况可能比较接近事实。
  开放分类:
  文学艺术,历史,名句

  《孟子》援引《尚书》案

  《尚书》,又名《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它记录了距今二千三百年至三千年间王室的诰命、誓言和其他历史大事。问世以来,向为学者所诵习,先秦士大夫著书立说无不加以援引。《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王充《论衡·正说篇》)
  《孟子》七篇称引《尚书》计19次,称引方式大抵分为三种:
  一是援引《尚书》文句时,用“书曰”以表征。
  1、《孟子·梁惠王》下 《书》曰:‘天将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何敢有越厥志。’
  (案:《周书·泰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
  2、《孟子·梁惠王》下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案:《商书·太甲》:并其有邦厥邻,乃曰:‘徯我后,后来无罚。’)
  3、《孟子·滕文公》上 《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廖。’
  4、《孟子·滕文公》下 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犠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
  5、《孟子·滕文公》下 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於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篚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案:《商书·仲虺之诰》: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攸徂之民,室家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
  (又案:《周书·武成》:恭天成命,肆予东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
  6、《孟子·滕文公》下 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於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
  7、《孟子·滕文公》下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於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案:《周书·君牙》:呜呼!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启佑我后人,咸以正罔缺。)
  8、《孟子·万章》上 《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案:《虞书·大禹谟》: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兹有苗。)
  9、《孟子·告子》下 《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
  (案:《周书·洛诰》:汝其敬识百辟享,亦识其有不享。享多仪,仪不及物,惟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
  二是称述《尚书》篇名以表征。
  1、《孟子·梁惠王》上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
  (案:《商书·汤誓》: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2、《孟子·公孙丑》上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案:《商书·太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3、《孟子·滕文公》下 《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
  (案:《周书·泰誓》:我武维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
  4、《孟子·离娄》上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5、《孟子·万章》上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
  (案:《虞书·舜典》: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6、《孟子·万章》上 《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案:《周书·泰誓》: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7、《孟子·万章》下 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8、《孟子·万章》下 《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是不待教而诛者也。
  (案:《周书·康诰》: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
  9、《孟子·尽心》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三是不加表征而直接引用《尚书》文句。
  1、《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可怜天下父母心”原诗是什么?这句话出自哪里?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出自《尚书》原文:“可怜哀怜的,莫过于天下父母之心。”详细解释如下:一、原诗出处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诗句,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出自中国古老经典文献《尚书》中的一句。这本书是古代帝王的教科书,汇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智慧。在其中,这句诗传达了对父母深切情感的哀怜与...

尚书是什么时候的书
早在先秦时代,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大师,以及《左传》、《国语》、《韩非子》、《吕氏春秋》、《礼记》等书,都曾引用《尚书》来阐述历史和自己的理论。汉代自武帝时《尚书》被立为《五经》之一,并设立博士以后,官学和私家研讨《尚书》之风都十分兴盛。大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尧舜禹及夏商周时代的历史,许多地方都...

灯下漫笔引用尚书的句子是?
“灯之于明,法之于行,人之于礼,亦有所序焉。” 这句话出自《尚书·大禹谟》篇,意思是照明灯对于照亮物体、法律对于规范行为、人的礼仪对于秩序亦有其作用。在“灯下漫笔”中,用这句话来形容灯光的重要性,暗示写作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秩序规范。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什么意思
意思是: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引申的意思是要有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善于独立思考问题。此句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原文节选: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翻译...

槁木的意思
道不悦之辞也。君子曰:唯有其恒而29可,能终之为难。“槁木三年,不必为邦旗”何?言寅之也。是以君子贵30《君?》是《尚书》中的一篇,“襄我二人,毋有合在音”,今传本作“襄我二人,汝有合哉”。这是先引《尚书》的文字,然后略作解释,并引用君子的话进一步申说。从文气上看,“槁木...

“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这句话讲的是谁?出自哪里?
讲的是韦贤和他儿子韦玄成 出自出自班固《汉书·韦贤传》韦贤(约前148年-前67年) 西汉大臣。汉族,字长孺。鲁国邹(今邹城东南)人。性质朴,善求学,精通《诗》、《礼》、《尚书》,号称邹鲁大儒。征为博士,给事中,进宫授昭帝《诗》,迁光禄大夫詹事、大鸿胪。宣帝时,赐爵关内侯,徙为长...

知人文言文问题
孙叔敖患病临终前,叮嘱他的儿子说:“我死后,你一定很贫困。那时,你就去拜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孙叔敖的独生子果然十分贫困,靠卖柴为生。一次路上遇到优孟,就对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临终前,嘱咐我贫困时就去拜见优孟。”优孟说:“你不要到远处去。”于是,他就立即...

文言文训子这文章讽刺了什么
们果然都是盖世雄才,这都是平时善于学习的结果.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读书应当知道这些.不然的话,世上能读书、能写文章却不善于做官、不善于做人的人就太 多了 4. 文言文《训子戒子》的译文是什么 文言文《训子戒子》的译文:郑晓尚书训诫他的儿子履淳说:“一个人做事要胆大,有魄力,但考虑...

孔孟论学注释有没有
《尚书》中有武王伐纣“流血飘杵,赤地千里”的记载,孟子是不相信的。他认为仁人无敌天下,武王是至仁之人,而纣王是至不仁之人,以至仁伐至不仁,不可能出现杀戮无数的血腥场面。虽然这个推断未必符合史实,但孟子的这种质疑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这六则语录从学习...

“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出自尚书的哪一篇?诗经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吗?_百 ...
(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

济宁市18465255731: 孟子的文章里出现的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引用的修辞的话有什么 -
简超双将:[答案] 都有,在下面的举例中,基本是挂一漏万的,可以自行查看. ========== 引用是有的,比如引用《诗经》《尚书》,孔子的话,他人的话.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

济宁市18465255731: ...如果可以推广善心,实行仁政,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好国家. C.孟子自知说理已很难说服滕文公,于是改而举了三个例子来力劝滕文公. D.引用《尚书》... -
简超双将:[答案] (1)C. (2)孟子所说的“道”,包含了“道性善”与“称尧舜”两个方面.首先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仁义是人天生的禀赋,即“不忍人之心”.同时推广善心就能行“不忍人之政”,即实行仁政,以尧舜的“王...

济宁市18465255731: 孟子 尽天下 -
简超双将: 【原文】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② 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③ 也?” 【注释】①《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②策:竹 简.古代用竹简书...

济宁市18465255731: 孟子最先提出来的著名论断是什么 -
简超双将: 在,中,国,人,性,论,史,上,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不忍人之心”也叫“恻,隐,之,心”.此外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也叫“四,端”或“四,德”...

济宁市18465255731: 求国学经典语句,出处,翻译和得到的启示!三句就够 -
简超双将: 1、尽信书,不如无书 出处.(《孟子·尽心下》) 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②,取二三策③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④伐至不仁⑤,而何其血之流杵⑥也.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

济宁市18465255731: 孟子与滕文公论述”人性本善”时引用了《尚书》中的”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他引此话用意何在? -
简超双将: 说明环境(外界)的促进作用

济宁市18465255731: 孟子关于报恩的名言.急! -
简超双将: 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孟子 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 3、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济宁市18465255731: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简超双将: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鲁迅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很熟悉的作家.可是,忽然发现,... 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段记载,才说了这段话.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

济宁市18465255731: 关于孟子的名言与简介 -
简超双将: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的两三页罢了.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飘杵呢.” 内容理解: 《尚书》中有武王伐纣“流血飘杵,赤地千里”的记载,孟子是不相信的.他认为仁人无敌天下,武王是至仁之人,而纣王是至不仁之人,以至仁伐至不仁,不可能出现杀戮无数的血腥场面.虽然这个推断未必符合史实,但孟子的这种质疑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济宁市18465255731: 孟子是如何谈论学习的?
简超双将: 《孟子•告子上》的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