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时候清官都没好下场?

作者&投稿:佼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古代会有那么纯粹的清官?而现代却好像没有?~

因为接受的教育不一样,《弟子规》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以学文”, 也就是古代人要先学做人,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现代人呢?先学习知识,把求知放在第一位,自身素质放在了哪里,自己估计都没概念。
我想教育方式的不同,让古代有那么纯粹的清官,而现代却好像没有。

失去 的才是最哈的啊。还有就是好人一生平安。所以去阴间也走的快啊、

四个字:清官难当!!!看明史小说<张居正>,书中有一则写到张居正对海瑞的评价:张居正推行改革之初,有人推举海瑞复出,理由是海刚峰大人清廉公正,甚得民心。张反问其人:海瑞所到之地,地主豪强四散逃逸,造成大量土地闲置,国家税收紧张,各级官吏噤若寒禅,离心向背,人民拍手称快,却令大片良田荒芜,政务执行不畅,此人逞一时之快,得了民心,却夸了国家财政,有何用之? 海瑞临死时,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干部),这位副部长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凑不起,同事王用汲去看他,只见布衣隔室,一贫如洗。王感动的流下了泪,凑钱为其下葬。这段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但也未免令后人心寒,清廉公正者难道就此下场?不但抱负难展,更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在封建社会的整个历史里,清官都只是老百姓梦里的幻影、各级官员口头上的标榜而已。清官悖时,故而难当。连对人情世故练达如张居正这样的明白人,也尽量不用这样的清官,清官其实毫无市场,如果把封建官场比作一个股市的话,清官就是绝对的“垃圾股”。 张贤亮在<小说中国>里,曾提到过一个犯罪成本论的概念,他说在现实社会里,越是高智商的人,犯罪成本也就越高,所以要扼制高智商的人犯罪,这是整顿官员之本。这个成本论要是放在几百年前的明廷,可以如此理解,在全民皆贪的大环境下,养一个清官的付出的“成本”最大,对国家的危害也越大,抵制清官的出现,才是整顿吏治之本。以张居正的逻辑,海瑞的出现打破了当时的内在秩序,使利益分配的方式失衡,导致官吏离心向背,财富占有者(土豪强梁)逃逸,故而对国家财政造成危害,所以要废弃不用。 令人看来,这真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逻辑。 但是把目光往回看,结合整个明史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张居正之所以提出那样的结论,抑制清官,是有其内在原因及文化根基的。众所周知,有明一朝,官吏机构冗积,而官吏工资之低空前绝后。庞大的官僚制度以及内廷与外廷分权而立的权力分配方式,形成了官场中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在这种复杂背景下,凡干大事者无不擅长于旋,游刃其中,才能左右制衡。而制衡的原则就是先要把握平衡,不使这个平衡的局面由自己手中破裂。如此一来,圈子政治也就形成了,官场大圈套小圈,人人都在圈中行,缚手缚脚,难以摆脱。想争脱束缚者,通常遵守的程序是先要熟悉各个圈子的运作程序,才能凌驾其上,只有进入规则中才能成为规则的维护者和新规则的制定者,这是政客的高明之道。所以明朝以来,门阀制度蔚然成风尤胜前朝,必然也导致送礼行贿成为一时风尚,这已经成了当时一种主要的规则。嘉靖年间名士宗刘曾写<报刘一丈书>,书写那些拜谒严嵩的人,一旦得到一点青睐就不禁高呼“相公厚我,相公厚我。”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现状。 在工资极低的情况下,却要有如此多的行规要遵守,各级官员开销就紧张了起来,对此,皇帝也心知肚明,但低薪制度却一直坚持,这是从本质上鼓励官员贪污,于是,一个灰色地带由此形成并成为人人心知肚明的行规。在这个行规之中,高明的政治家无不懂得趋势借利,借力打力,攫取成功之路也就是在规则中趋势借力之路。这也形成了封建官吏的两重人格,如张居正,他为官比较清正且才能过人抱负远大,但他本人也有不少门徒,无法排斥礼尚往来,他也曾给当时的大太监冯保送过礼,而给他送礼递贴子的门生中,也有死后比海瑞还要清贫的戚继光那样的好官。在这种大势下,海瑞的出现就如一个横空出世的另类,他妄想打破这种稳固的规则与平衡,以生硬理想化的方式对抗复杂的社会,必然头破血流。一个人在头破血流折骨断之后,还如何能以大好躯体改造社会?故而,贪官厌他,“明”官治臣如张居正之流也厌他,在封建社会里,清官费力不讨好的命运也就带上了恒定的悲剧色彩。

不是古时候,现如今也是如此,因为其清廉行为触及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实际利益。

因为其行为触及了既得利益者的实际利益。

你以为现在的清官就有什么好下场了?


清官在中国,历代都难做。古代清廉帝,后人称暴君。
清官的确是比贪官难做。不过只要是下令屠杀过十人一上的皇帝都会被称其为暴君。真正有建树的皇帝谁没杀过人?历史上任何伟人都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没有绝对百分百没犯过错误的伟人。

古代有绝对清官么
1、包拯。2、海瑞。3、狄仁杰。4、林则徐。最大应该是包拯北宋大臣包拯(999年-1062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此人性格严峻刚直,与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虚伪的言辞取悦于人。包拯立朝刚毅,执法公正,为民作主,不畏权贵。他出身在一个中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仰慕古代圣贤,有“...

古代的时候有多少清官啊
海瑞绝不是这套原则的唯一奉行者,在他前后,有很多官员都曾这么干过,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号——“清官”。袁可立 清官袁可立 (1562--1633),字礼卿,号节寰,河南睢州(今睢县)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累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 袁可立正直敢言,为民请命。二十八岁弹劾比他官大五级的应天巡抚,力...

在古代人们都想拥有一官半职,为何很多清朝官员想辞职却又不敢辞职?_百...
还是因为当时的法律制度,让一些官员辞职都是困难重重。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官职是可以进行买卖的,而且获得的渠道也是非常的多,只不过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虽然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的人乐此不疲削尖脑袋往里钻。所以当人们在一个职位上的时候,想的是如何继续做下去,甚至如何传给自己的后人...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清官最多?
个人感觉是清朝,清朝时代贪官很多,但是清官也非常多,比如说:李卫、刘墉、纪晓岚等等。

清官在古代叫什么?
古代“清官”还称:循吏、良吏、廉吏。自封建社会迄今,民间对好官的称呼,皆为清官。在正式的典章史籍中,对好官一般不称清官,而叫“循吏”、“良吏”、“廉吏”等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机构的国家,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就出现了对官僚的类型化评价。

为什么古代会有那么纯粹的清官?而现代却好像没有?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现代人呢?先学习知识,把求知放在第一位,自身素质放在了哪里,自己估计都没概念。我想教育方式的不同,让古代有那么纯粹的清官,而现代却好像没有。

诛九族会连累到亲人,为何这些人不逃跑或者选择隐姓埋名呢?
古时候毕竟不像现在,那时也没有卫星。化个妆可能别人都没有办法找到你了。其实里面的原因很简单。古时候人们都不出去,对外面的情况也不了解。古代都有城门,而且门口都会有卫兵把守。一个陌生人来到了这个城池,什么话都讲不清,守门的卫兵肯定会盯上你。另外一点皇上下通缉令的时候,只要逃跑了,...

富贵无三辈 清官不到头 人无千日好 请解释下后边2句是什么意思
原文:(1)明·冯惟敏《僧尼供犯》二折:“奉公守法当如此,争奈清官不到头。”白话译文:就应当遵纪守法,但是无奈清官做不长久。(2)元·杨文奎《儿女团圆》楔子:“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白话译文: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早点为自己打算,过去之后便什么都得不...

中国古代不仅仅有清官包拯,还有什么?
只是想给自己的下一任继承人留下一个更大的礼物来为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中兴注入活力,乾隆皇帝没有将和珅罢免超过家产,是将这样的机会留给了下一任皇帝嘉庆。一、贪官的成长经历 往往贪官污吏都有着穷苦的成长经历,正是这段成长经历让他们欲望膨胀。奴隶如果当上了奴隶主,他的任务绝不是解放全人类,...

阜平县17569711787: 为什么古时候清官都没好下场? -
冉茅茜草: 四个字:清官难当!!!看明史小说<张居正>,书中有一则写到张居正对海瑞的评价:张居正推行改革之初,有人推举海瑞复出,理由是海刚峰大人清廉公正,甚得民心.张反问其人:海瑞所到之地...

阜平县17569711787: 为什么清朝多清官,明朝反而是贪官比较多? -
冉茅茜草: 你的问题就存在问题,明朝清官廉吏多如繁星,何来清官少贪官多?而清朝是一个倒退的朝代,对内残酷镇压,对外啥德行就不说了人尽皆知,赋税繁重多如牛毛,百姓惧怕官吏,官员上下级之间都要跪拜,口口奴才,这样的社会你觉得能有几...

阜平县17569711787: 富贵无三辈 清官不到头 人无千日好 第一句我知道它的意思 不怎么清楚后边2句(可以大概猜到, -
冉茅茜草:[答案] “清官不到头”,是自古就有的谚语,大意是说清官都没有好下场 “人无千日好”指顺达的人生不会千日延续,人的青春短暂.比喻好景不长或友情难以持久.

阜平县17569711787: 为什么还会出这么多奸臣,道德高尚者多结局悲惨 -
冉茅茜草: 利益啊,无论是到了什么时候,只要有利益的存在,就会出现两极分化,长久了就会有奸臣和清官相斗,下场是惨不忍睹.再有就是上位者被蒙蔽或本身就是稀里糊涂之辈 .

阜平县17569711787: 为什么刚正不阿的大臣,一般没有好下场 -
冉茅茜草: 因为不能同流合污,以一人斗万人,不输才怪

阜平县17569711787: 为什么古时候有才华的人因为官场黑暗而不一展政治抱负,却是选择隐居? -
冉茅茜草: 大部分没有政治目的,看不惯当朝者,或者没有为朝廷效力的想法,只愿意过田园生活 还有就是自身清高,等待当权者前来主动要求出山.

阜平县17569711787: 古代追求富贵但没有好下场的官员 -
冉茅茜草: 晋石崇,可以与皇舅王恺斗富,八王之乱时,赵王司马伦得势后,石崇因为不愿献出宠妾绿珠,以及家财无数令人垂涎,而招致司马伦宠臣孙秀陷害,因富贵而亡.

阜平县17569711787: 为何自古改革家都没有好下场? -
冉茅茜草: 因为改革家冲击了保守派的利益,保守派必然会利用掌握的权力进行反击,这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没有回旋余地.

阜平县17569711787: 明末大臣为什么宁肯亡国也不愿意捐款 -
冉茅茜草: 1.大臣们只有家天下的概念,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 从古至今,每个王朝向来都是家天下,其实每个王朝都是一本家谱,秦朝是嬴姓家谱,汉朝是刘姓家谱,以此类推,大明是朱姓家谱,而大臣们当然认为,这个国家这个朝代是你们一家的,跟我...

阜平县17569711787: 为什么古代的名士都不愿意做官,它的存在占了很大原因 -
冉茅茜草: 魏晋时期,政局极为不稳定,战乱导致生灵涂炭,士人的性命更是朝不保夕.这个战马嘶鸣的时代,也是名士与隐士矛盾冲突表现最为强烈的时候.大一统的帝国时代一去不复返,生长于战乱年代的魏晋文人将何去何从?魏晋风流们又能在怎样的境界与状态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在黑暗的政治形态逼迫下,连性命都不可保的日子中,魏晋名士不可能强烈的持有儒家积极入世的观念.但由于对中国仕途文化长期的耳濡目染,魏晋名士也不会完全的采取老庄的无为之道.中庸之举,就是将积极入世与无为之道相结合,身在山林心向国泰民安,抑或是身在朝廷而心归隐于山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