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赎人”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

作者&投稿:和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子罕辞玉,邓析名辨,子贡赎人体现什么类型的激励理论~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引用“子罕辞玉”、“邓析名辨”、“子贡赎人”的历史故事,
研究群体动力的激发和诱导因素。
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子贡赎人这件事,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使很多人对赎人望而却步。违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恶的东西。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让道德尴尬,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道德而去!

所以道德其实应该是一个人人都能够做到的无损于己的而又有利于人的概念。


扩展资料:

《子贡赎人》,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

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魏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吕不韦为相期间,门下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他命门客“人人著所闻”,著书立说,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这些著作最终汇编成了《吕氏春秋》。



这是复制别人的,我觉得写的不错,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各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智慧之光。
孔子对子贡“无偿赎人”的批评和对子路“有偿救人”的表扬,《吕氏春秋》的评价是: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就是说孔子见微知著,洞察人情,看的深远和长远,实在是了不起。
子贡的“无偿赎人”,在于把普通行为和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致使许多人望而却步。而子路的“有偿救人”,却能够鼓励更多的人效仿。
历史上有极其深刻的教训: 有些所谓的“思想”和“道德”,看似极其的“纯洁”、“先进”和“高大上”,却超越现实、违反常理、悖逆人性,最后往往都走了邪路,沦落为邪恶的东西。许多极左思想,往往就站在思想和道德的“制高点”,总力图让所有人都做到“大公无私”、“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那些表现出最“大公无私”的人,最后都暴露出他们最大的“私心”和“野心”……
人性本善亦本恶,许多善恶标准随时代不断变化着,有时难以分辨。真正的道德,应该是人人都能够做到、无损于己而又有利于人的。
孔子对“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态度,启示我们道德建设必须正视人性人伦和人情,千万不能超越现实、违反常理、悖逆人性。

讨论子贡有无过错没有任何意义,而其价值在于"子贡赎人"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在不同时期,对"子贡赎人"这件事的评价都可能褒贬不一。若强调无私奉献的时候,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歌颂的;若强调法律至高无上的时候,这种向法律挑战的事情是决不容许的。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必需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是与时俱进的。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和"礼仪之邦",有一整套道德体系和标准,强调"忠、信、孝、悌、礼、义、廉、耻"和"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和为贵、忍为高"、"存天理、灭人欲"等等。这些道德标准和理念,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其中的精华,我们正在大力弘扬,如"信"、"礼"、"廉"等;对于一些明显属于糟粕的,有不少已被人们抛弃,如"三纲五常"和片面强调"灭人欲"等;但还有一些很难对其一概而论。如,"忠"的对象应该是谁?怎样才算"孝"?用什么方式维系"和"?等等。

建国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传统道德、计划经济体制和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生产方式,特别是对西方道德标准的排斥,对"一大二公"、"为富不仁"、"同甘同苦"等的过分强调,使人们形成了"平均主义"、"越穷越光荣"等落后观念。这些道德标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确实起到了凝聚人心、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作用。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它违背人性,违背社会和经济规律,逐渐成为人们口头上的道德文章,而不能深入人心,真正成为人们道德规范,使人们言行不一、对人对己不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对古今中外的文化,取精去糟、吸收扬弃,道德观念和标准不断进步。但一些与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的相悖道德标准仍然存在,仍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下级反映了上级的违法行为,即使他完全是出于正义,人们也会谴责他"不忠";如果两个好邻居因为不大的事情打了官司,人们就会谴责他们不懂得"忍"与"和";如果在朋友向自己借钱时,让其打借条就会得罪他;如果朋友之间在生意上竞争,即使都是正当的,也被认为有伤和气;如果得了大额奖金不办些赞助失学儿童之类的善事就会感到问心有愧;等等。这些都是由于旧的道德标准在人们头脑中的作用。

须知,道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它必须与时俱进,随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不断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才能对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否则,就会成为空洞的"道德文章"失去约束作用,或是成为教训别人的"高调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的发展。举个实际例子来说,一座城市的郊区有一座水库,每年夏天都吸引一大批游泳爱好者前去游泳。而水库是城市自来水工厂的重要取水源,为了保持水源的清洁卫生,自来水厂在库区竖了许多"禁止游泳"的牌子,但效果并不理想,人们照游不误。后来自来水厂换了所有的禁止游泳的标语,公告牌上写着:"你家用的水来自这里,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请保持清洁卫生。"结果,库区中的游泳者就鲜见了。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新的阶段的今天,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氛围,做到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只强调"无私奉献"已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其实还是看不动孔子为什么要批评子贡.
照字面来看,子贡赎人,得到了名声,这笔钱花了后就有内部经济性,同时将奴隶赎出,这个奴隶由于其外部经济性,得到了好处,而孔子说他破坏了鲁国的那条代偿赎金的好法律,这就是外部不经济了,鲁国和其他奴隶就会因为其外部不经济,而得到损失,奴隶不会被赎出,鲁国没有了一条好法律!

赎人要花钱,你不仅不领补偿金还要往里贴钱


战国故事: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
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争纷不断。为了使本国避免受到侵袭,各国都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激励措施,来强大团结本国的群民。孔子所处的鲁国,制定了这样一条法律:如果有人愿意出钱赎回流露他国的战俘和奴隶,就可以获得本国财政部所颁发的一笔奖金。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外出经商时也赎回了俘虏,...

子贡赎人式的高尚要不得
《子贡赎人》(或子路受牛),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原文: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

子贡赎人的介绍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

孔子的故事手抄报
孔子从子路救人并接受答谢这件小事就看到了这样的行为有利于培养人们积德向善的品德。而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贡用自己的钱赎了一个鲁国人,事后没有接受官府作为表彰奖赏的钱。孔子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会使鲁国不再出现用钱赎人的事。从子贡赎人后拒绝奖赏的举动中,孔子看到了这样的举动会不利于引导人们...

子路赎人子贡受牛典故
子路赎人子贡受牛典故的背景发生在春秋时期,鲁国为了鼓励国民积极赎回在国外沦为奴隶的同胞,特别制定了一项政策:任何赎回奴隶的国民都可以从国库中获得相应的补偿。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后,按照政策规定到国库领取了补偿金。孔子得知后,批评子路的行为过于功利,没有体现出真正的仁爱之心。子贡则是另一种...

子贡赎人 什么意思啊
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后来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地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地负累。”满意请采纳 ...

端木辞金
孔子另一个弟子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评价道:“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端木辞金的道理真正的道德并不是要任何人去做损己利人的重大牺牲,而是乐于做无损于己而又有利于人的好事。端木辞金说的是举子贡赎人不受金的事,是文化典故之一。

做好事也要报酬——《子路赎人》有感
你见义勇为,在别人溺水时将人救了上来,得到的也仅是一句“谢谢”,没有任何物质回报。面对前述这些情形,有些人认为,这很正常啊,助人为乐嘛,帮人怎么能要报酬呢?这些情景让我想到了《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中《子贡赎人》里面讲到的两个小故事。故事原文是这样表述的:鲁国之法,鲁人...

美丽中国的互助文化起源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互助文化 有了注解:“世之万物,不过‘义、利’二字。” 在《子贡赎人》 的故事中,鲁国法律所求的是人们心中的“义”字。国家给赎回落难同胞的人奖励体现的是“利”字,目的是不让行善举的人受到损失,还让百姓向他们学习。这就把“义”和“利”有机的结合起来,...

贝尔商道赚钱思维36道第07道:乡愿,德之贼也
本文贝尔商道为大家介绍“乡愿,德之贼也”的出处。然后分析乡愿的两个案例,第一是子贡赎人,第二是唐德宗免税。最后总结乡愿三大特征:第一是柔顺奉承,第二是见利忘义,第三是似是而非。一、“乡愿,德之贼也”的出处 《论语.阳货第十七》【原文】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译文】孔子说:“...

五通桥区17110629997: 子贡赎人子贡赎人的原文和寓意 -
类省唯松: 子贡赎人是《老子》中的一句话,原文是“子贡赎人,财物贵于生命”,意思是说,财物比生命更重要,所以要把财物用来赎人.这句话的寓意是,要把财物用来拯救他人,而不是自私地追求财富.

五通桥区17110629997: 子罕辞玉,邓析名辨,子贡赎人体现什么类型的激励理论 -
类省唯松: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五通桥区17110629997: 所谓“子贡赎人”的典故原文及寓意是怎样的? -
类省唯松: 原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 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

五通桥区17110629997: 子贡问政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
类省唯松: 孔子认为为政要讲经济建设,要讲国防,还要让老百姓信任他,只有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即使牺牲国防、经济,也要让百姓信任.可见取信于民,在孔子眼里是很重要的.

五通桥区17110629997: 文言文子贡赎人中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 -
类省唯松: 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没有向国家领取赏金. 孔子对子贡的做法持反对态度. 孔子认为,按国家法律领取赏金,赎人者不但被人称赞,也能得到应得的酬劳.这样,会有更多的人去做赎回鲁国人的事情.

五通桥区17110629997: 请问【ZT】什么是真正的道德?给你们讲讲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 -
类省唯松: 一切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道德,都是伪道德.真正的道德就像空气那么重要,又像空气那么平常.让人感觉不到的空气是最好的空气.让人感觉不到存在的道德,则是最好的道德.真正的道德就是就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

五通桥区17110629997: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失 -
类省唯松: 鲁国有规定,赎买在国外当奴隶的鲁国人,费用可以报销.子贡非常有钱,赎买鲁国人却不去报销,自以为是义举,孔子知道后却指出子贡的做法会使这项政策无法继续下去,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像子贡那样有钱,可以承担这一笔费用,但是每个人却都有羞耻之心,有子贡的行为先在,后面的人就会耻于向诸侯报销花费,这样愿意为鲁国赎买奴隶的人就会越来越少.果然时间一长,人们对在国外当奴隶的鲁国人就不闻不问了. 子贡的行为等同与将道义与道德绑架在一起,最终毁掉了一个良好的制度. 手机回答问题不容易,谢谢楼主 :)

五通桥区17110629997: 子贡赎人 子路受牛 谁是对的 原因是什么
类省唯松: 子路是对的,因为孔子主张圣人做事可以用来改变风俗教导百姓,但是不是仅仅利己的行为,子贡赎人后不受奖金,那鲁国人会觉得他这种行为很高尚,但是以后赎鲁国人的人会怎么样呢,他们如果接受了奖金会被批评不够高尚,他们如果不接受奖金,自己把同胞赎回本身就花费了金钱,在没有补偿,普通人谁能做到呢?子路救人后接受感谢的牛,让百姓觉得做好事会有好报,当然会带动鲁国人做好事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