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岳飞《九要论》(上.中.下)译文!

作者&投稿:侨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十分震惊:太极拳的《十要论》和形意拳的《九要论》基本上完全一样,到底谁抄袭谁呢~

没有谁抄谁,起源本来就是一致的。形意拳创始人姬际可(1602-1683),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1600-1680)。其他还有八卦掌、通背拳、八极拳、梅花拳、峨眉拳等等,都起源于明末清初,为军队搏击术,虽然外在表现招式有所不同,其理论内涵是一致的。看看太极拳经、形意拳经、八卦掌歌诀、通背拳要论等等,就知道都是一个来源,没有谁抄袭谁之说。

岳飞十分孝顺,母亲留在河北,(他)派遣人去求访(母亲),(并且把母亲)迎接归来。他的母有很难治愈的疾病,端药喂药一定要亲自来。(他的)母亲过世之后,他不喝水不吃饭三天,他的家里没有姬妾陪侍。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想要和他结交,装扮了有名的女子送给岳飞。岳飞说:“(现在)主上到了很迟的时候还(忧新天下)没睡,怎么会是(我们当)大将的人享受安乐的时候?”岳飞推迟不肯接受,吴玠更加尊敬佩服他。(岳飞)年轻时候喜欢大量喝酒,皇帝告戒他说:“你在某天到达河朔的时候,在可以痛快喝酒。”(岳飞)就在也不喝酒了,皇帝开始的时候想为岳飞建造府邸,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被消灭,怎么能够建立自己的家呢?”有的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岳飞的部队每次安营扎寨的时候,(他)命令将士下陡坡跳战壕,将士们都穿着厚重的铠甲练习。(岳飞的)儿子岳云曾经练习下陡坡,马失蹄了,(岳飞)愤怒地拿鞭子抽他。兵卒里有拿百姓一缕麻用来绑草垛的人,(岳飞)立刻斩杀了他来遵循(法令)。士兵们晚上休息,百姓开了自家的门愿意接纳他们,没有敢进入的兵卒。(岳飞部队的)军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士兵有疾病,(岳飞)亲自为他们调药;各个将士到远方戍边,(岳飞)派遣妻子问候慰劳他们的家属;死于战事的士兵,(岳飞)为他们哭泣而且养育他们的孤儿,或者把儿子和他们的女儿婚配。大凡有颁奖犒赏,平均分配给军官小吏,一点都没有私心。

(岳飞)擅长用少数人攻击很多人。(他)想要与所举动的时候,就全部招集各个统制来一起谋划,决定了计谋以后再战斗,所以只有胜利没有失败。他突然遇到敌人的时候,就按兵不动。所以敌人说他们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曾经问(他)用兵之术,(他)说:“仁义、智慧、信心、勇气、严格,缺少一样都不可以。”(他)调配军粮,一定会皱着眉头说:“东南的百姓的力量,消耗凋敝的很严重。”荆湖平定,招募农民经营田地,又作为屯田,每年节省一半的漕运。皇帝亲手书写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人的事迹赏赐给他。 岳飞在文章后提跋,单单指出曹操是奸贼所以鄙视他,特别被起秦桧所讨厌。

张所过世了,岳飞感念他的旧恩,养育他的儿子张宗本,上奏请求给他一个官职。李宝从楚地来归顺,韩世忠留下他,李宝痛哭着要归顺岳飞,韩世忠用书信来告诉(岳飞),岳飞答复说:“都是为了国家,何必分你我呢?”韩世忠赞叹佩服。襄阳是战役,下诏光世作为援军,六郡已经光复,光世才到,岳飞上奏先犒赏光世的军队。(岳飞)喜欢贤明识礼的士人,浏览经史典籍,高雅地放歌喝两口酒,恭顺得象书生一样。他每次推辞官职,一定说:“将士们效力,岳飞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忠心悲愤(太)激烈,发表议论保持正直,不因别人而挫败,就因此得到了祸患。

不知你是不是一个武术爱好者,如果你想真正学好武术.掌握武术的精髓,就必须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有所了解.还是好好学习文言文吧!当然.字面意思容易明白,真正理解很难,你最好找专业人士咨询一下.推荐:古拳论阐释-马国兴
http://www.sinoshu.com/cx/xiangxi.asp?id=21402
九 要 论 (岳飞)

一.要论

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而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
且拳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夫所谓一者,从首项至足底,内而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四肢百骸,相联为一贯之者。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泰山;当时而动,如雷如崩,出乎尔而疾如闪电。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并无抽扯游移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而莫之能御之也。若火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是岂无所至而云乎?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方成。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废格物致知之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躐等,不可急遽,按部就班,循次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矣。

二.要论

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气主于一,可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主乎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下行为阴,阴气上行即为阳,此阴阳之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而要之阳以滋阴,阴以滋阳。浑而言之统为一气,分而言之为阴阳。气不能没有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此即对待循环不易之理也。然而气分为二,实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

三要论

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处。三节者,上中下,或根中梢也。
以身方之: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
以上节言之: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下颌为下节。
以中节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以下节方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节。
以手方之:指为梢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
观于是,而足不必论矣。然而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要之,若无三节之分,即无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动辄跌倾。由此观之,三节之论,岂可忽乎哉!
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领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然此,犹是节节分而言之者也。若合而方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四要论

试于论身论气之外,而进论乎梢者焉。夫梢者,身之余绪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论。拳以内中而发于外,气由身而达梢,故气之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形诸梢则实而仍虎。梢亦可不讲,然若论手足之指为梢,此特身之梢耳,而犹未及乎气之梢也。四梢为何?
发,其一也。未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乎四体,似不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必本诸发以论气,要不可离乎血而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兼乎发。发欲冲冠,血梢足矣!
其他,舌为肉梢,而肉为气囊,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后肉梢足矣!至于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未近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亦未近乎筋之梢,而欲足乎尔者,要非齿欲断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者乎!

五要论

今夫捶以方势,势以气言。人得五脏以形成,即由五形而生气,五脏实为生性之源、生气之本,五脏名为心、肝、脾、肺、肾是也。心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为土,而有敦厚之势;肺为金,而有从革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意,而必准于气者,以其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论拳事者,要不能离乎斯也。其在内也。胸膈为肺经之位也,而为诸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静。两乳之中为心,而肺包护之,盖心居肺之下、胃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合焉。而两胁之间,左为肝,右为脾。背脊十四骨节皆为肾,此固系五脏之位,然五肘之系皆系于背脊。脊通肾肘而生髓,脊又通全身之髓,故为肾所主,至于腰之两侧,则肾居之本位,故肾为先天下第一,尤为诸脏之根源(实中气之主也)。故肾水足而金木水火土咸有生机,此乃五脏之位所使之然也。且五脏之存于内者,各有其定位,而具于身者,亦自有所专属。
领、顶、脑、骨、背皆肾是也。两耳亦属肾,两唇两腮皆脾也,两发则为肺。
天庭为六阳之首,而萃五脏之精华,实为头面之主脑,不啻一身之座督也。印堂者,阳明胃气之冲,天庭性起,机由此达,生发之气,由肾而达于六阳,实为天庭之枢机也。
两目皆为肝,而究之,上包为脾,下包为胃,大角为心经,小角为小肠,白则为肺,黑则为肝,瞳则为肾,实为五脏之精华所聚,而不得专为之肝也。
鼻孔为肺,两颐为肾,耳门之前为胆经,身后高骨亦肾也。鼻为中央之土,万物资生气源,实中气为主也。
人中为血气之会,上冲印堂,达于天庭,亦为至要之所。两唇之下为承浆,承浆之下为地阁,上与天庭相应,亦肾经位也。
领、顶、颈、项者,五脏之道途,气血之总会,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肾气升降之途,肝气由之而左旋,脾气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为周身之要领。
两乳为肝,两肩窝为肺,两肘为肾,四肢为脾,两肩背膊皆为脾,而十指则为心肝脾肺肾是也。膝与胫皆肾也,两脚根为肾之要,涌泉为肾穴。
大约身之所系:中者、凸者为心,窝者为肺,骨之露处皆为肾,筋之联处皆为肝,肉之厚处皆为脾。象其意:心如猛虎肝如箭,脾气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其为用也,用其经。
举凡身之所属于某经者,终不能无意焉,是在当局者自为体认,而非笔墨所能为者也。
至于生克制化,虽别有论,而究其要领自有统会,五行百体,总为一元;三心四体,合为一气,奚必昭昭于某一经,而支支节节言而为之哉!

六要论

五脏既明,再论六合。夫所谓“六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是为“内三合”;又有“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顺序之“内三合”说。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为“外三合”;又有“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 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足合”的上肢、下肢的顺序之“外三合”。上述皆为“六合”说。
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顺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之与左亦然。
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孰非内合?岂但六合而已哉!凭此特分而言之也!总之,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七要论

头为诸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首是瞻,故身动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于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矣。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则意索然而无能为矣,故步尤贵于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其为六进。
此六进者,孰非着力之地欤?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俱无抽扯游移之形。六进之道,如此而已。

八要论

身法为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
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
横,则裹其开拓而莫阻。
高,则扣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
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捉之形。
当进则进,殚其身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领其气而回转当伏势。
至于反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使左右无敢当我。
而要非拘拘焉为之也。必先察人之强弱,运吾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不可执格而论。时可宜进,故不可退而馁其气;时而宜退,即当以退而鼓其进。是进固进也, 即退而实以蕴其进。若反身顾后,顾其后而不觉其为后;侧顾左右,而左右亦不觉其为左右矣。总之,机关在眼,变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刚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令而能行矣;身而却,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九要论

今夫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动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敌,皆本诸身,而实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亦在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荡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所谓机关而不至于窘迫者何?莫非步为之司命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也。
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逼,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者”,其斯之谓欤?
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后步亦随之,前后自有定位。若以前步作后步,后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后步之前步,后步作前步之后步,则前后亦自然无定位矣。
总之,拳以论势,而握其要者,步也。活与不活亦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刚柔十要论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
然而柔即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显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摺、空、掤、(扌履)、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九要论》阐幽(上)http://post.baidu.com/f?kz=30028098
《九要论》阐幽(中)http://post.baidu.com/f?kz=30028965
《九要论》阐幽(下)http://post.baidu.com/f?kz=30030187

已经回答很详细了!

要论一
原文:从来散之必有其统,分之必有其合也。故天壤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必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

万殊可咸归于一本,事非必有然哉。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夫所谓一

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而外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连而为一贯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

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联,前后相续,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

。当时沉静,寂然堪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当时而动,如雷如塌。出手而则如闪电。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

,左右前后,并无抽扯游移之形,询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之能御也。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疑议。诚不期然而然

,莫之致而致是,岂无所自而云然乎。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终成。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才能豁然之蜡境,不费格

物致知之功,始知事无难易,用功惟自进,不可等,不烦急遽,按步就序,循次而进,百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自不难联络。庶乎散

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矣。

阐解:本论的主旨是在于明理,也就是阐明形意拳是功、道一体的拳学。论中首先以宇宙生存论的观点说明自然界的变化,用“道”文化

作为开场白,虽然在论中看不到所谓的“道”字,而是用了“一”和“气”两个字,虽然称呼不同,其实是一回事,“气”字出自于宋儒理学

家朱熹,他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

理,然后有性”。又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

”。朱熹的“太极”、“理”、“气”、“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
从“理”的角度上可以体认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由散到聚,由分而合的演化过程。虽然说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有着绚丽多彩的变化,错综复

杂,变幻无常,但仍脱离不了它本身的属性,所谓的千头万绪,数之不尽者,仍有它本身的根源,也就是说,它本身的最初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也就是朱熹说的“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的道理,我们就拿“水”来说吧,不管它变化成雾、云、露,甚而是雨,最终它

仍会还原形——水;这就是“论”中的“散之必有其统,分之必有其合”。再如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还是平静的江河湖泊,甚至是涓涓之细流

,它们虽然所表现的形态不一样,但归根结底,它们都是“水”。也就是“论”中之“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的意思了。论中的随后两

句“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可咸归于一本”,其实就是前面论句的重申,借用了宋儒理学家程颐和程颢的话,“散之在散,则有万殊;统

之在道,则无二致”。从这种深入浅出的论述来看,就是让人们知道,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一贯性,是宇宙间的任何事物的必然结果。
用了一大堆的论述自然界,其实不是作者所需要论述的重点,只不过是让人们明白一个道理后,才可引入正题,完成让人能浅显明白地接受后

面所说之事的内容,能达事半功倍之效而已。
从宇宙生成论进而影射到武术上来,实质就是阐明形意拳这门拳学与宇宙万物生化有着同样的道理:从练习内容上看有三体桩、五行拳、十二

形拳等。如果细心地总结一下,从核心要素来讲,虽然形意拳拳法千变万化,无非也是些动作架势和用劲发力所组成,架势动作虽然各不相同

,有万端变化,但是所练习的终极目的还是一个,概括起来也就是“形意合一”。形与意的统一就是人,高度灵敏的五官四肢是人的外“形”

,高度发达的大脑器官及其思维活动是人的内“意”。正是由于人的形与意的统一体,人才成为宇宙世界间万物之灵,人才能够区别于其它生

灵而感知世上万事万物。人如何能够内外相感,形与意如何能够达到高度的统一,靠的是先天真一之气,也就是环宇中无所不在“元气”的运

行。而欲善养并保存先天之真一之气,必须通过锻炼,拳谱中讲“丹田亏则气不充,气不充则力不足,力不足则拳架空”。这就是“论”中所

指“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的奥义了。
人体是一个由各种系统、各种结构、各种功能组合而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从头顶到脚底,其中身内的五脏六腑,筋脉骨骼,外的肌肉皮肤,

五官百骸等而组合构成的一个完整统一体,处理好自身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人的整体)矛盾,使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

各部分心理相容,运动时协调一致,也就是要求凡一动拳势,均意识(心意)为先,以意领气,以气摧力,以力催形。气贯丹田,通达周身,

意到气到,气到劲发,出手投足要求三节相随,浑身齐到,周身上下完整一气,练起拳来动静分明,一动周身俱动,一静周身俱静,打出劲力

,刚柔相济,气势雄浑威猛。做到此步时,正如论中所云的“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了。
怎样才能实现这自身的整体归一性呢?前辈大师们总结出以“六合为法”的技术要领,以六合联系人体的局部运动,以六合实现人体的整体运

动。论中的“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到“前后相续”这段论述,其实就是讲解的三节相随及六合一体。心欲攻则意应领,心欲止意应敛,故意必

须附之于心。气本源之于意,气之所使,以意领之,起落进退无不以意为主宰,以气行使,意欲动而气必至,意欲止而气必敛,意欲攻而气必

发,意欲退而气必敛,意气固须合一。气之表现为力,以表现于四肢周身。气有督促之功,力有取舍之能,有气方有力,气顺则力可发,气、

力固须合一。内动为外动之源,外动为内动之效,内动必须通过外动之体现,方能成其拳术合道、体用合一。动作一出,须手脚合一。手一伸

,肩催肘,肘催手;脚一进,胯催膝,膝催脚;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相互对应,相互依存。手一动,脚即随之,肩一动,胯即随之,肘

一动,膝即随之。然而,形意拳中尚有心与眼合,心与身合,心与手合,眼与手合等,实乃周身之头与手,手与身,身与步,乃至前后、左右

、上下、内外相合之说。要练好形意拳术,就必须达到一动无不动,一合无不合,周身内外,上下合为一体,五官百骸悉用其中的境地,这就

是所谓形意拳的整体归一。
练习形意拳做到了整体归一时,还不能算是达到了技击术的高水平,要想做到攻守得法,战无不胜的境地,还要具备动静相兼,刚柔相承的本

领。刚时的拳势勇猛凶狠;柔时的拳势精巧灵敏;该静的时候,做到心静如一潭止水,万籁俱寂;身静尤如山岳一般沉毅,如果是该动的时候

,身如脱兔虎奔,势如雷击山崩,气势雄浑端严,出手则有闪电之速般的快捷。而且做到静时无处不静,身体内外、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

是寂然而静的,心、意、气、力、头、身、手、足、肌肉等等,绝无丝毫之勉强的不静;动时是无所不动,完全达到一枝动而百枝摇,周身协

调而无稍微的阻滞之碍,发动攻击时,尤如汹涛骇浪洪水涌流一般的气势,让人无可抵挡逃脱,辅以“雷声”相助,手随声起,声随手落,声

如迅雷不及掩耳,势如闪电,一无无不动,一合无不合,动之不见形,一动即致。原论中的“若火机之内攻……无暇思索”这几句就是专门讲

述“雷声”的,其实就是惊敌之技,出拳发声,源于丹田,鼓荡于肺,震之于喉,出之于口,惊于敌心。历代的拳家们还赋谱以誉“奇兵千古

仗先声,声里威风退万兵,就是痴情深不怕,迅雷一震亦应惊”。意思是说古人打仗也注重声威,声势可壮威风,使敌胆怯,就是痴呆的人,

闻迅雷也都受惊,何况常人呢?能够做到这一步时,那真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本领是没有什么怀疑的了。然而,能够达到上述功夫,不能

是故意造作的,而是要将技法练到自然而然,随心所欲才可以的。而且还得要下一番苦功才能练出形意拳的上乘境界,以求形意一体,内外合

一,构成形神俱备,周身通灵,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即一切行为动向都是无意之中自动化做出的反应,最真实最迅捷的

反应。
那么,具体的练法该怎样呢?“论”中告诉了,“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终成”。这两句话实指形意拳的“道”和“艺”,点明了“静

”即内养丹田之气,经过日积月累,丹田气足,完成“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丹道程序。“功”即为功、为艺,通过久久的磨炼

,而达到三层功夫的上境。明劲、暗劲、化劲,这就是形意拳的三层道理、三步功夫和三种练法。练武跟读书是一样的,须阐幽索隐,发其秘

旨,然后融运变化,始能得其实用,而且是书读百遍能自解,练武术要先明其理,然后其技自能速进。练功要一步步的练,循序渐进,不能急

于求成,甚至是越级的去练习,这都不能得到拳法的真谛。
形意拳是讲究“硬打硬进无遮拦”,但绝不是凭蛮力气愣打猛撞,而是按技法练出来的,不管对方是动是静,不借惯力,不借他力,是想打就

能放的高度技巧和功力。也只有严格地按技法要求,去练得完整的疾用骤发、迅猛刚实的爆发刚(明)劲,才算真正有了发人的本领。进而再

从技术分解中,去找缓动遂发,沾身纵力的柔暗劲;进而柔极自化,再追求周身通灵,哪沾哪有而至不意而发的化劲,这就是三步练法朴实的

进阶之路。但是刚劲没练好就练所谓柔劲或是分阶段、单趟去练柔、化劲,都是无法求得的。论中的“不可蜡等,不烦急遽”就是告诫!只有

“按步就序,循次而进,百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自不难联络”也。
论述至此的时候,“论”中用一个“气”字来作为总结的收尾,说这一切的所有内容,都是“气”在起作用。“气”真那么神奇吗?我们不应

该对形意拳最重视的“气”有所认识。所谓“气”,就是存在于人体各部分组织内的一种高能物质,它以先天的形式存在,以后天的方法补充

,通过拳术内功的修炼,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增加这种物质在组织中的含量,增强生命活动,激发人体潜力。这种物质的大量积累与作用,充

分改善了人体的内环境,强化了神经与器官功能,造就了强大的体能。从而该知道“要论”中说“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

于一气而已矣”的真实含义了吧。

要论二
原文:天地间森罗万象新陈代谢,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也,亦未尚有直而不曲者也。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今古不移之理也。常有世之论

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气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

主乎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行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行而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

分也。何为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轻清者为阳,重浊者为阴,而要之,阳以滋阴,阴以济阳,混其用而

言之,为劲为气,分而言之,为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口不能无呼吸,鼻不能无出入,而所为对待循环阴阳不易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

,而实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

阐解:本论乃承接上一论的关键词“气”来作进一步的论述,但由于“气”的狭义和广义性比较深,狭义者不过呼吸二字,广义者,可与

道、太极、阴阳、理等视为相同的概念!如果含混交错论拳理,往往会使学习者满头雾水。此论乃特别警示学习者不可拘泥于理论方面的文字

。 论中,首先以天地之间森罗万象中的自然生存规律“新陈代谢”作为例证,以此论证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一性。作为开导与启迪人们,拳学

所立之理论的证据和原因。所谓新陈代谢,就是新的物质不断替代老旧的物质的过程。机体和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有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同化作用指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进行分解,同时释放出能量以供生命活动和合成物质的需要,并把

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一般物质分解时释放能量,物质合成时吸收能量。后者所需要的能量正是由前者所供给的,故二者相辅相成,密

切相关。新陈代谢既包括物质代谢又包括能量代谢,机体只有在与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自我新旧更替,如果新陈代

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从而我们就该明白,新陈代谢之理,就是谈论拳术的人往往要同时讲述练气的真实原因。
古谱上说:“气实为人类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人如果能善养此气,则可以预防疾患,延缓衰老;反之,不注意养气而听其涣散

,则难免疾病丛生,未老先衰。形意拳正是通过后天人为的锻炼,以达到练后天补先天,养精蓄气,延年益寿的目的。因而,从其拳法上来看

,虽有万端变化,概括起来也不过是“炼气”而已。
炼气之法,是通过不断的调节呼吸与动作姿势变化的互相配合,更大地激活人体生机功能,增大其活力,我们不妨先认识一下什么是呼吸?人

的机体在生命活动中需要能量,能量来源于细胞内的氧化过程。细胞在氧化过程中不断地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机体必须不断地从

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进行气体交换,以确保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并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从而便知,机体与外

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机体的呼吸过程是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的:一是肺呼吸,又称为外呼吸。二是气体在血液内的运输,通

过血液循环把氧气及时地由肺运送到组织细胞;又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以排出体外。三是组织呼吸,又称为内呼吸,指血液或

内环境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形意拳在练拳中将这三种呼吸分作三个步骤,努力呼吸,丹田呼吸和体呼吸法。
“论”中认为用呼吸二字还不能真正阐明形意拳的“气”,必须以“阴阳”方能正确概括。宋代董楷说:“天地之间,别无甚事,只是阴与阳

两个字,看是甚么物事,都离不得。只就身体上看,才开眼不是阴便是阳……不是仁便是义,不是刚便是柔,只自家要做向前便是阳,才收退

便是阴,意思才动便是阳,才静便是阴,未作别看,只是一动一静,便是阴阳……阴阳是气,才有此理便有此气,才有此气便有此理,天下万

事万物,何者不出于此理,何者不出于阴阳”。
拳术运动不能没有阴阳,没有阴阳就是没有动和静,没有动与静又怎能形成拳术呢?拳术中的动与静,有着辩证的关系,是不能截然分割的。

往往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似动而实静,似静而实动。动静是拳术运动中最基本的要求和规范。《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有这么一段越

女答勾践的话。越王问曰:“夫剑之则如之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

。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杏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

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险即见”。从以上越女答越王的话中我们该清楚了拳技一

道的动静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强调先静后动,静中求动,动静结合的道理,并用阴阳、开合等来说明击剑的进退、攻守原则。所以,拳术之道

在于先明阴阳之理,才知动静之机的。静就是阴,动就是阳,伸是阳,屈是阴,攻是阳,守是阴,刚为阳,柔为阴,进为阳,退为阴,阴阳互

用,阴阳相合谓之道。身一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寓;拳之一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

因;步之一出,进中有退,退中有进,进退相随。论中所谓之“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也,亦未尚有直而不曲者也”,就是说明阴阳之理。古拳谱

有曰:“天地阴阳相合能降雨,武艺阴阳相合能胜人”。
拳是靠动静运化而成的,气呢?则要靠呼吸的不断运化才能促进“气”的充足与活力,之所以说气乃一阴阳也!吸气为阴,呼气为阳,气上升

为阳,气下降为阴。阳气上升时为阳,阳气下降时就为阴;阴气上升时也为阳,阴气下降时仍然为阴,这就是说明阴阳的转化之理,阴可转化

为阳,阳可转化为阴。然而,气又分清浊,气上升的是清气,下降的气就是浊气,轻清之气为阳,重浊之气是阴,功家们均主张降阴升阳。降

阴属外,即退四肢百骸之外力和内应(硬)力,柔化肌体;升阳属内,降浊(阴)则阳升,阴阳之动,此消彼长,去旧生新,开宽顺气,心胸

松空,则气势腾然,体合而养生。按中医理论,“阴”为浊,为病气。人体不练内功,阴阳不分,虚实不合,充满了后天的气与力,滞而不畅

,即体与意不合,力不从心也。但总的说起来,一升一降,一清一浊,不外阴阳的相反相成,而阴阳变化的最终目的,仍要求得阴阳平衡,阳

以滋阴,阴以济阳,阴阳相济时就是呼吸调和,这样便能生劲、养气。如将阴与阳分开了来讲,那就会是人没有动,也没有静,也没有呼气,

也没有吸气,此时则是一个死人、僵尸了。人无阴阳不成人,拳无阴阳不成拳,所以说,历代的圣哲及拳家们都非常重视阴阳循环之理,这也

就是先哲们将阴阳引证于万事万物及拳学上的真正原因了。
然而,气虽然分作阴阳来解释,但它仍然是一个气,拳诀所要求的“动静一源,内外一气,腰为主宰,丹田为根”。所以,在“论”中结尾

之时,特别告诫后学者们,不要被所谓的阴阳学说而迷惑倒了,要灵活对待和认识理论方面的假托词语。
敝人每次研读此“论”到这里的时候,就会想起近代尚派形意拳大师李文彬先生在《形意拳释疑》中的一段话,他说若想练好形意拳,找

出真劲,什么“五气朝元”,“三华聚顶”都不用去考虑,只要按拳法要求务实地去练就行。要讲行气,也不用那么麻烦,只要能“气以直养

”,平素练拳不走周天,经络也照样通畅。不追求“三华”、“五气”也照样能“精养灵根气养神”。武为实战,瞬息万变,以意引气怎么走

经络?如何来得及?就是平时练功只考虑经络怎么走,就难于追求动作、劲路之精微,也不利于实践的应用。特别对初练形意拳的人,根本没

有必要,也没有条件去考虑什么内功和经络。只要能自然地运用逆呼吸,气沉丹田,发劲时丹田运气,就算基本做到技法行气要求,就可以强

身、健体、行气、找劲,渐渐就能意到、气到、力也到。如果再能追求“六合一体”,也就是上下、内外能练得完整一气,就可以说练对了形

意拳,自然也就能劲整气沛,内劲自生。若到功深悟精,更会哪用哪到。由此可见形意拳并不复杂,也不神秘,实质就这么简单、朴实。只要

能择善而从之,方法正确,相信通过实践肯定会得到证实。从以上这段话,我们即可明白“论”中的“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之

含义了吧!
要论三
原文: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数,可分为三,三节云者,上、中、下焉。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

: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海底为下节。以中节言之:胸为梢节,腹为中节,丹田为根节。以下节言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

肱言之: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以手言之:指为梢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至于足则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自足,莫不各有三节

。要之,即莫非三节之所为,即莫非着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自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岂可忽乎。至于气之发

动,要皆自梢节起,中节遂之,根节催之,然此犹是节节而分言之也。若合而言之,上自头顶,下自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

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阐解:本论主旨以阐述拳术发劲之源的“三节”以及三节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拳诀有云:“三节不明浑身空,内外不合枉练功”。故而

历代的拳家们常告诫后学们:“习拳不懂三节九段,则落步不整,出手不能发出千百斤气力。能知三节九段,才能六合如一,百斤之体能发千

斤之力”。
从运动生理学来看,人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它是由多个骨与骨骼关节支架所构成,人体的运动则是由各个骨骼关节的曲伸来完成的;而从

人体运动的发力角度分析,是由不同的三个点来完成(即由曲到伸),其实这三个点就是拳术中所说的三节。
三节之分,也是由“道”论中而来,丹书中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两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也就是所谓

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宇宙三体乃天、地、人,天地人化生出浩渺环宇中的万物,而万物之祖乃是虚无一气。宇宙一大天地,人乃

一小天地,从而,人与宇宙一样,仍有三体。人之三体分内外,内三体者,精、气、神,来源于先天真一之气;人之外三体者为头、手、足,

头手足化生出根、中、梢三节,从拳法上讲乃归于一劲。以此之层层化生,从三以至九重,乃合于六书之九数而已,即三节中尚有三节,真是

节中有节而难以尽数了;复之九九而归一,是为道之真数也。
三节的分类不过就上、中、下或梢、中、根;大体上来分应有三部分,即整体三节,上肢三节和下肢三节。
从整体三节上来分,头为梢节,躯干与上肢手臂为中节,下肢腿足为根节。以上肢手臂来分则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下肢腿足

来分则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整体三节的上节来分则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中节来分则胸为梢节,腹为中节,丹

田为根节,以手来分则指为梢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至于足就不言而知了。
然而,按这样的分法,从头顶到脚底的整个人体,是三节中又各有三节,分之不尽数之不完!历代的拳家们为什么这么重视三节呢?想必应有

它一定的道理吧。因为上节不明,手多强硬,神昏目暗,劲不顺而力不整,拳之技法无依无宗;中节不明,腹不实胸不畅,浑元气不足,乃周

身空惚;下节不明,则进退迟缓,下盘不稳,动辄跌倾。明了三节多一力,懂得了三节的运动规律,对以后理解力量的含发蓄放和明暗化三种

劲力将有所依宗和帮助。对于三节之理法是决不能轻视的。
无论是哪三节,总之离不开起、随、催三字。即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明此理即不至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之病。三节名虽不一

而劲法则一,故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只有这样才能浑身上下整体如一。明白了这个规律就懂得了如何造力,如何传导,如何发放力量的

过程。
当研读“原论”至此时,“论”尾突然反转话机将前面所述三节内容给全盘否定了!既然前人能立此论,绝非空穴来风,明辨的人们当不

难发见,这只不过是让后学们明白,对于三节论当深明透析,明于术而不拘于术,明规矩后而脱规矩的道理,不要被古人一句当头棒喝的反问

给吓愣住了!
要知道,形意拳理论中之所以把人体各部分为根、中、梢三节而称为三节论,主要目的是让学习者弄明白如何用劲,以及造力、发力又是

怎样一个规律;而且在明白造力发力的规律时,于拳技运用中可找准敌之力源将其截断,也就是截其根节的技法。三节之法乃初习拳术的必知

基础,从有形有势逐渐达到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上乘境界。论中告诫,人体本为一节(一个整体),何故要分作三节?既然没

有三节之分,哪里又来的三节中又有三节的说法呢?一看这段反问之言就该明白了,练习拳术不能永远停止在起步时的境界上,就如初读书时

的写字,要一笔一画地学习,读到大学的时候,难道写字还要去一笔一画作那种幼稚的举止吗?形意拳练习的发力首先要明三节,即根节不明

,力无源,手发空;中节不明,力不通,易失灵;梢节不明,力不透,功难成。一旦掌握了发力要领,就要逐渐达到整体归一的发整劲,拳打

三节不见形。如果此时还要象初学时的按部就班地做三节发力动作,这只能说明孺子愚不堪言了。
敝人以为,研读古典拳论,当从整体观去分析,从辩证中去求明理,从实践中去获真知,择善而从之。不可从片面性,甚而是断章取义,

更不能凭个人兴趣和认识,去误解古论。


求岳飞《九要论》(上.中.下)译文!
且拳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夫所谓一者,从首项至足底,内而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四肢百骸,相联为一贯之者。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

九要论简介
《九要论》的理论创作时间晚于心意六合拳的《六合十大要》,后者已系统整理了内容,如三节、四梢等,各自独立且技术明确。《九要论》在继承这些原则的同时,通过否定与强调,防止流弊和深入重点,展示了其对前人理论的深化和创新。虽然有人误认为出自岳飞,但其实《九要论》的文风具有明清特征,而非宋代。

九要论的简介
然而,因为有人托名岳飞所做,所以更有人认为《九要论》早成于《六合十大要》。其实说为岳飞所做并无任何证据可佐证,再者《九要论》的八股文格式也是明显的明清特征,而非宋朝的文风。“一要论”论一贯,也就是武术所追求的“整劲”,《九要论》中描述为:“从上至足底,内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

面善心恶是什么意思?
面貌善良,心里却很恶毒。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出处】:宋·岳飞《武穆遗书·九要论》:“发作要鹰捉勇猛,外静胆大,机要熟运,切勿畏惧迟疑,心小胆大,面善心恶。”

太极拳的创始人是谁
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 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王宗岳,明朝万历人,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研究数十年,颇有心得。主要代表作有《阴符枪谱》,《太极拳论》,所著《太极拳谱》...

太极拳是谁创造的
太极拳的创始,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1、太极拳创自陈王廷。陈卜善武艺,精拳械,曾设武学社于村中,始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 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2、张...

关于人两面派的诗句
【出处】:宋·岳飞《武穆遗书·九要论》:“发作要鹰捉勇猛,外静胆大,机要熟运,切勿畏惧迟疑,心小胆大,面善心恶。”【举例造句】:可是世上~之辈正多,这彭长老何尝不是笑容可掬,和蔼得很? ★金庸《神雕侠侣》第三十回 2. 口蜜腹剑【kǒu mì fù jiàn】【解释】: 嘴上说的很...

中华武术中的行意门创始人是谁
形意拳外采凶禽猛兽之掌长,本五行生克之原理,遂创造此拳以教士卒,而使之大破金兵。后至明末清初之际,山西蒲东人际可,字龙峰,字龙峰,幼熟读诗书,精大枪术,遍访技击名家,逾秦岭入终南山。在玉柱峰下遇一隐者,授给他岳武穆王《九要论》(岳飞练兵九要论),《五行》,《连环拳谱》。

卧桩功教学视频教程
3、在中国宋朝时期,著名将领岳飞学习了桩功并将其作为训练岳家军的主要手段之一。他的著作为《九要论》,为拳技派的代表著作。4、随着中国民间武术的发展,桩功的方法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明朝时期,民众开始广泛接受桩功作为健身的一种有效方式。5、现代,卧桩功仍然被视为一种有效的锻炼方法,可以增强...

形意拳初学者怎么练?
形意拳以五行拳(劈、蹦、钻、炮、横)和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鸟台、鹰、熊)为基本拳法,其桩法以三体式为基础,传播较广泛。你选学什么还要看你有没有真正懂形意拳的明师,如是明师那你学任何拳种都能使你有所收获!!

毕节地区15898144073: 求!岳飞治军文言文及翻译 -
羊政卡泊: 岳飞侍奉父母特别孝顺,家里没有侍妾,吴玠向来钦佩岳飞,想和他结交,将美女打扮后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十分操劳,难道这是大将们享乐的时候吗?”岳飞拒绝没有接受.吴玠非常佩服岳飞.有人问岳飞:“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太平?”...

毕节地区15898144073: 文言文《岳飞》的译文 -
羊政卡泊: 宋史•岳飞传》,有删节) 译文: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代务农.其父岳和,常节省粮食周济穷人.乡人耕种侵占他家土地,他便割地让给人家;邻居向他借钱,他从不去强迫人家还债.岳飞出生时,有天鹅般的大鸟,在屋顶上飞过...

毕节地区15898144073: 岳飞古文翻译
羊政卡泊: 原文: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

毕节地区15898144073: 岳飞——古文翻译 -
羊政卡泊: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

毕节地区15898144073: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今议论极进 翻译 -
羊政卡泊: 【原文】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

毕节地区15898144073: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岳飞翻译 急急急急急急 - --
羊政卡泊: 译文:用兵常与敌人斗智.绍兴七年十月,伪齐刘豫在全国主要靠山粘罕被排挤,挞懒、兀术得势后,有废刘豫迹象.一天,巡逻士卒抓获一名兀术派遣的密探.飞见了那密探,故意惊愕的说:“汝非张斌耶?是我军中人也”.遂引至私室,责...

毕节地区1589814407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 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未弥月,河决... -
羊政卡泊:[答案] 小题1:D小题1:A小题1:B 小题1: 4.D(狱:案件) 知道我们的实际情况,应当在他们还没有稳定下来的时候攻击他们.”于... 敌军有位勇猛之将舞着大刀迎上前来,岳飞杀掉了他,敌兵大败.后来升迁为秉义郎,归属宗泽将军.在开德和曹州战役中...

毕节地区15898144073: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3:比较上面两个文段,甲文作者提出的观点和乙文所记岳飞的品质有... -
羊政卡泊:[答案]小题1:(1)心理活动 (2) 一向、向来 (3)赠送 、给予 (4)更加(4分) 小题1:(1)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文臣... 小题1:试题分析:甲文的观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乙文中,吴蚧送给岳飞美女,岳飞拒绝了,因为皇...

毕节地区15898144073: 求文言文岳飞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不要抄来的原文!~
羊政卡泊: 每当军队休整,岳飞就督促将士骑马驰斜坡、跳壕沟,提高骑术,都让他们穿着很重... 岳飞说:“(现在)主上到了很迟的时候还(忧新天下)没睡,怎么会是(我们当)...

毕节地区15898144073: 宋史 岳飞列传 译文 -
羊政卡泊: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