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的起源和发展

作者&投稿:贯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禽流感的起源是什么?为何会传播?~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A型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或表现为较严重的全身性、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较高。这种症状上的不同,主要是由禽流感的毒型决定的。

根据禽流感致病性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最近国内外由H5N1血清型引起的禽流感称高致病性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禽群之间的传播主要依靠水平传播,如空气、粪便、饲料和饮水等;而垂直传播的证据很少。但通过实验表明,实验感染鸡的蛋中含有流感病毒,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垂直传播的可能性。不能用污染鸡群的种蛋作孵化用。,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巨大

禽流感:又一种工业化生产的恶果?

如今,泰国、中国、老挝、巴基斯坦、日本、韩国、越南、柬埔寨和印尼都出现了禽流感疫情。在中国的台湾地区,也已出现“美洲型”禽流感。禽流感袭击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结果是,导致至少10人丧命,数千万只家禽死亡。而且以后情况可能会更为严峻。比如,世界卫生组织担心病毒传播如此之快会出现病毒变异现象,一旦人与禽流感病毒结合,将出现比SARS更为严重的全球性流行性疾病。

那么,禽流感是如何起源和传播的?眼下,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探讨禽流感的原因,虽然还没有确切定论,但一些线索已表明,禽流感也是工业化养殖的后果。

虽然禽流感的源头是带病毒的候鸟,由它们传播给家禽,但专家也同时认为集约化的工业养殖方式同样是禽流感迅速蔓延和恶化的重要原因。比如,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韦伯斯特认为,亚洲大型养鸡场中鸡只的密度大,鸡笼环境狭窄,加上传统的活家禽市场,都是禽流感迅速流行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不仅导致鸡的生长环境不卫生,而且禽流感病毒能迅速改变基因结构,助长了病毒基因的“重组”,使得禽流感可能迅速变种,引起现在禽流感的H5N1病毒以后很可能与人类流感病毒混合,然后直接人传人。

另一方面,也正是在集约化的工业养殖场,家禽和家畜疫病难以控制,人们往往在饲料与饮水中投入抗生素。虽然刚开始禽类的发病率下降,生产率提高,但抗生素很快就会因抗药性而失效,只好再更换新的药物。于是在频繁地换药中,人类难以再找到治疗禽流感及其他疾病的药物,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治疗禽流感的特效药。

虽然人类自农业文明以来,就因为与动物的亲密接触而增加了病毒从动物传染到人的机会,比如,天花、肺结核、麻疹和流感等常见传染病,都被认为与牛、猪、鸡等家养动物有关,但是工业化生产的介入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在引起人类疾病和对人类危害方面比过去更大和令人束手无策。这究竟是文明的代价呢还是自然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敲响的警钟?回答这个问题也许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沉重的代价,因为我们还没有计算那些大量加入了各种激素和抗生素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1878年,Perroncito首次报道了在意大利鸡群中发生的家禽疫(fowl plague,禽瘟),直到1902年其病原才被分离出,这也是第一株被证实的流感病毒。而第一株人流感病毒直至1933年才被分离出。1941年,Hirst发现了流感病毒的血凝素活性。1955年,Schafer证实,家禽疫病毒为一种甲型流感病毒。对1957年和1968年人流感大流行病毒株起源的找寻促进了对动物中流感病毒生态学的广泛研究,在此期间从禽类中分离出了许多非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这才使人们意识到,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中分布是如此之广,在野生水鸟中更是普遍存在。此后,又在鸡和燕鸥中分离出了H5高致病株。
  人们根据其毒力将禽流感病毒分为2型,高毒力性或称高致病性(可引起家禽疫)和无毒力性(仅引起轻症疾病或无症状感染)。少数情况下,实验室中的低致病性病毒也可在现实生活中导致禽流感暴发(如1978年美国明尼苏达州140个火鸡养殖场的禽流感暴发),但总的来说,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比高致病性病毒低得多。
  近30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下列地区的家禽中发生过暴发:澳大利亚[1976(H7)、1985(H7)、1992(H7)、1995(H7)和1997(H7)],英格兰[1979(H7)和1991(H5)],美国[1983-1984(H5)],爱尔兰[1983-1984(H5)],德国[1979(H7)],墨西哥[1994-1995(H5)],巴基斯坦[1995(H7)],意大利[1997(H5)],香港[1997(H5)],2003年10月以来亚洲多国的H5N1型禽流感和今年2月初美国的H7型禽流感。显而易见,所有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皆为H5或H7亚型,而N亚型似乎与毒力无关。此外,在严重的家禽疫样暴发中还曾分离出H4和H10亚型。
  野禽——家禽
  野禽——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
  已经在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豹和鲸)和禽类等多种动物体内分离出甲型流感病毒。种系发生研究不但揭示了甲型流感病毒的种特异性基因和跨种基因,而且证实感染其他物种的所有甲型流感病毒都来源于野生水禽。但流感病毒并不在野生水禽中引起致死性疾病,表明这种天然宿主已经在最大程度上适应了流感病毒。
  大多数从野禽中分离出的禽流感病毒都是没有毒力的,即使某种禽流感病毒对一种禽类有高度致病性,对其他种类的禽类也可能不具有致病性。
  传播途径
  迁徙的野禽可以长距离携带病毒(病毒在其肠道内进行复制),从粪便和其他分泌物中排出大量病毒,沿途感染家禽。被野禽污染同时又有家禽分布的水源是重要的传播链之一。水源性传播也为禽流感病毒年复一年的存在提供了可能。Ito等从阿拉斯加的湖泊中分离出了大量禽流感病毒,而这些湖泊正是许多候鸟的繁殖场所。
  私藏或走私珍稀禽类(如斗鸡等)等人类行为也可导致禽流感病毒的地理性播散。
  家禽之间的传播
  禽流感很容易在同一个养殖场的家禽之间和不同的养殖场之间传播。由于病禽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饲料、饮水、设备和笼子等都可能受到污染,这就促进了病毒的扩散和在家禽之间的传播。污染的设备、运输工具、饲料、笼子或衣物(尤其是鞋子)可造成病毒在养殖场之间的传播。动物(如啮齿类)也可携带病毒,担当传播疾病的“机械性媒介”,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苍蝇也是机械性媒介。
  禽类——哺乳类
  传染到猪
  迄今为止,已经从猪中分离出H1、H3、N1、N2和N7等各种亚型的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从人传给猪也已有多次报告,且皆为H3亚型。在欧洲,禽H1N1病毒和人H3N2病毒自1979年起就共存于猪中,最终在猪中产生了一种重组病毒,其HA和NA基因为人H3N2病毒来源,其余部分为禽H1N1病毒来源。该病毒后来还感染了荷兰儿童,表明在猪中进行的禽与人流感病毒之间的遗传学重组,可导致有人类致病能力的杂交株的产生,目前循环于欧洲的猪H3N2病毒就是该重组病毒的后代。对于具有导致人类流感大流行可能的人-禽重组株的产生,猪可充当“混合器”的作用。1992年,Brown等从英格兰的猪中分离出了一种罕见亚型H1N7,其NA和M基因来源于马,其他来源于人。猪对禽类和哺乳类动物的许多流感病毒都易感,应将其作为检出具有大流行特性病毒的早期警报系统的一部分,进行定期监测。
  Ito等发现了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当禽H1N1病毒从禽传给猪后,病毒在猪体内复制时其受体特异性发生了改变。禽H1N1病毒识别NeuAcα2�3Gal连接,但1979-1984年从猪中分离的H1N1病毒同时识别NeuAcα2�3Gal和NeuAcα2�6Gal,而1985年以后从猪中分离出的H1N1病毒仅识别NeuAcα2�3Gal(类似于人流感病毒的受体特异性)。该现象表明,禽流感病毒在猪体内循环时,获得了感染人类所必需的HA特性。
  传染到马
  1989年3月,中国吉林和黑龙江的马群暴发了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病死率达20%,种系分析显示其为H3N8禽流感来源,且未发生基因重组。1990年4月,黑龙江的马群再次暴发流感,发病率为48%,无病死率,其病毒分离株与1989年吉林分离株极为相似,其病死率的下降可能由于该地区的马获得了对该病毒的免疫力所致。
  传染到海豹
  1979年以来,多个研究小组从死于严重呼吸系统感染的斑海豹(港海豹)体内分离出了禽来源的H7N7、H4N5、H4N6和H3N3流感病毒株,表明禽流感病毒感染海豹并不是偶发事件。
  传染到鲸和水貂
  自1978年以来,多个研究小组从鲸中分离出了禽来源的H1N3、H13N2和H13N9流感病毒。Klingeborn等报告,在1984年10月发生流感暴发的瑞典南部的家养水貂中分离出了禽来源的H10N4病毒,而此前的实验室研究显示,水貂可以通过呼吸道感染来自人、猪、马和禽的多种流感病毒,通过接触感染H3N8、H11N4、H7N7、H8N4和H5N3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
  上述例子都证明,禽流感病毒无需改变其遗传学特性就可以在自然界的哺乳动物中致病。
  传染到人
  一般来说,禽流感病毒不能在人体内进行有效复制,表明禽流感病毒感染人是罕见事件。例如,Beare等的研究显示,足够大量的禽流感病毒才能在人类志愿者体内产生可检出的病毒复制。但1996年以来,在英国、香港、荷兰、甚至今年在越南及泰国已出现了数次不同类别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病例(暴发)。下面就20世纪较大规模的流感流行的起源进行介绍,以示禽流感病毒在人类流感大流行中的作用。
  西班牙流感 由于缺少病毒分离株的缘故,对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H1N1)病毒的生物特性一直不甚了解。20世纪90年代初,种系研究和考古血清学研究显示,该病毒在遗传学上与H1N1禽流感病毒非常相近。1997年,Taubenberger等应用RT-PCR技术,对这次大流行中1名死者的肺组织样本中分离的病毒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编码该病毒HA、NA、NP、M1和M2蛋白的基因序列和人H1N1病毒及禽H1N1病毒都具有遗传学相关性。在今年2月5日在线出版的Science上,Skehel等和Wilson等的2项研究通过对该H1N1流感病毒株HA结构的研究再一次证实该病毒为禽流感病毒来源。
  亚洲和香港流感 引起1957年亚洲流感(H2N2)和1968年香港流感(H3N2)的病毒具有下列2个共同特征:①首先出现在亚洲东南部,②其抗原与当时循环于人类中的流感病毒不同。遗传学研究和生化分析结果显示,这2种病毒皆为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组的产物。1957年病毒(H2N2)的PB1、HA�H2 和NA�N2 基因为欧亚禽病毒来源,其余基因皆来源于当时循环于人类中的人H1N1病毒。1968年病毒(H3N2)则为禽病毒的PB1和HA�H3 基因和其他6个来源于人H2N2病毒的基因的重组产物。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H1N1病毒和人H2N2病毒都分别在这2次暴发之后消失了。虽然有许多人在这2次流感大流行中死亡(原因可能为人类缺乏对这2种病毒的免疫力),但这2种病毒的致病力都弱于1918年H1N1病毒株。
  俄罗斯流感 规模较小,主要易感人群为1950年以后出生的儿童和青少年。引起1977年俄罗斯流感的H1N1病毒与20世纪50年代在人类中循环的病毒几乎相同,很可能该病毒在某种动物宿主体内潜伏了20年而没有发生变化。这次大流行的死亡率相对较低,原因在于20岁以上人群已经对该病毒存在免疫力。
  传播途径
  (1)经呼吸道飞沫与空气传播。病禽咳嗽和鸣叫时喷射出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漂浮,易感者吸入呼吸道而发生禽流感。
  (2)经消化道感染。进食病禽的肉及其制品、禽蛋,病禽污染的水、食物,用病禽污染的食具、饮具,或用被污染的手拿东西吃,而发病。
  (3)经损伤的皮肤和眼结膜感染流感病毒而发病。
  人——人
  禽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极为有限和少见。1997年香港H5N1禽流感暴发期间,接触H5N1患者的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H5N1抗体阳性率显著升高,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证据,但都只提供了血清学资料,未见人与人之间感染的临床病例。2003年荷兰H7N7禽流感暴发期间,3例未接触过病禽的家庭成员的发病提示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不过,如果正如美英科学家日前的报告,造成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H1N1病毒为禽流感病毒,那么这次流感期间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病例数就应当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1918年西班牙流感为禽H1N1流感病毒直接感染人类所致。1957年亚洲流感为欧亚禽流感病毒(PB1、HA和NA基因)和人H1N1病毒的重组产物,此后H1N1病毒从人中消失。1968年香港流感为欧亚禽流感病毒(PB1和HA基因)和人H2N2病毒的重组产物,此后H2N2病毒从人中消失。1977年,H1N1病毒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暴发,该病毒与1950年在人类中循环的病毒几乎相同。目前,H1N1和H3N2流感病毒共同存在于人类中。
  1918年全球大瘟疫竟是“禽流感”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1918年至1919年期间造成全球5000万人死亡的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与目前在亚太地区流行的禽流感H5N1病毒存在同样的基因变异,从而说明H5N1型禽流感病毒完全有可能成为与“西班牙流感”一样具有杀伤力的世界性超级病毒。根据病毒的遗传基因序列,科学家还首次复原了“西班牙流感”病毒,并揭示其危害性巨大的秘密所在。
  先在鸟类身上发生
  美国军事病理研究所的病理学家杰弗瑞·陶本伯杰博士带领的研究小组于10月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指出,1918年至1919年肆虐的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其实是禽流感病毒的一种类型,与目前在亚太地区肆虐的禽流感H5N1病毒一样,都是先在鸟类身上发生。而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突变后传染给人类,产生人传人的能力,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陶本伯杰博士说:“这一发现表明H5N1病毒也有可能发生突变,从而具有在人类之间传播的能力,这大大增加了禽流感演变成全球流行疾病的风险。”他指出现今的禽流感H5N1病毒还没有突变,但是病毒要突变是很迅速的,很快就能发展出具有当年传染威力的形式。
  在陶本伯杰博士研究成果的指导与帮助下,另一个由美国疾病管制中心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完成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的复原工作,他们的科研成果将刊登在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流感病毒有8个基因片段,陶本柏杰之前已经找出了其中5个,美国疾病管制中心的科学家们完成了剩下的3个。为了复原这种致命病毒,科学家提取了埋葬在阿拉斯加永久冻土带下一名患病女死者遗体的肺组织样片。通过把从这些样片和存放于福尔马林中的活体解剖组织中提取的非功能基因注入细菌中,让它们组合成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再将病毒基因组注入人或动物的细胞内,让其生成病毒蛋白质,这样制成了功能完整的病毒。
  病毒特征就像H5N1
  美国疾病管制中心复制的这3个基因片段对于了解当年的禽流感病毒如何突变成适应在人体传播相当关键。科学家将复制的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注入鸟类的受精卵,病毒杀死了受精卵,这一特征与禽流感H5N1病毒一样,而现今其他人类流感病毒则不会有这种能力。另一个是病毒的血凝素表面蛋白(HA)基因突变,让病毒复制较快,有了它,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致命性高,但是这种基因被替换后,就瓦解了病毒的攻击性。
  美国疾病管制中心主任葛柏汀女士说,揭开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面纱,“让我们解开了部分秘密,有助于预测下一次大流感的发生,并且做好准备”。伦敦玛莉皇后学院病毒学家奥克斯福教授警告,报告暗示了病毒有潜力不须先与人类流感病毒结合就能在人类间传染,让它更具威胁性,“这份研究给我们更多警告,有必要更严肃看待H5N1病毒”。
  H5N1病毒引发的禽流感在东南亚地区已造成至少65人感染死亡,目前病毒尚未出现突变而在人际间交叉感染。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最担心这种病毒变异后在人际间传播,届时将造成灾难性后果。世界卫生组织已多次警告,由于缺乏充分的准备和应对计划,如果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在人际间传播,可能会造成上百万人丧命。来自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卫生专家和官员将从6日起在华盛顿举行为期两天的会议,讨论建立国际合作机制交流信息和集中资源,以共同对抗由H5N1型禽流感病毒变异而可能会引发的人类流感疫情。

1878年,Perroncito首次报道了在意大利鸡群中发生的家禽疫(fowl plague,禽瘟),直到1902年其病原才被分离出,这也是第一株被证实的流感病毒。而第一株人流感病毒直至1933年才被分离出。1941年,Hirst发现了流感病毒的血凝素活性。1955年,Schafer证实,家禽疫病毒为一种甲型流感病毒。对1957年和1968年人流感大流行病毒株起源的找寻促进了对动物中流感病毒生态学的广泛研究,在此期间从禽类中分离出了许多非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这才使人们意识到,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中分布是如此之广,在野生水鸟中更是普遍存在。此后,又在鸡和燕鸥中分离出了H5高致病株。
人们根据其毒力将禽流感病毒分为2型,高毒力性或称高致病性(可引起家禽疫)和无毒力性(仅引起轻症疾病或无症状感染)。少数情况下,实验室中的低致病性病毒也可在现实生活中导致禽流感暴发(如1978年美国明尼苏达州140个火鸡养殖场的禽流感暴发),但总的来说,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比高致病性病毒低得多。
近30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下列地区的家禽中发生过暴发:澳大利亚[1976(H7)、1985(H7)、1992(H7)、1995(H7)和1997(H7)],英格兰[1979(H7)和1991(H5)],美国[1983-1984(H5)],爱尔兰[1983-1984(H5)],德国[1979(H7)],墨西哥[1994-1995(H5)],巴基斯坦[1995(H7)],意大利[1997(H5)],香港[1997(H5)],2003年10月以来亚洲多国的H5N1型禽流感和今年2月初美国的H7型禽流感。显而易见,所有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皆为H5或H7亚型,而N亚型似乎与毒力无关。此外,在严重的家禽疫样暴发中还曾分离出H4和H10亚型。
野禽——家禽
野禽——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
已经在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豹和鲸)和禽类等多种动物体内分离出甲型流感病毒。种系发生研究不但揭示了甲型流感病毒的种特异性基因和跨种基因,而且证实感染其他物种的所有甲型流感病毒都来源于野生水禽。但流感病毒并不在野生水禽中引起致死性疾病,表明这种天然宿主已经在最大程度上适应了流感病毒。
大多数从野禽中分离出的禽流感病毒都是没有毒力的,即使某种禽流感病毒对一种禽类有高度致病性,对其他种类的禽类也可能不具有致病性。
传播途径
迁徙的野禽可以长距离携带病毒(病毒在其肠道内进行复制),从粪便和其他分泌物中排出大量病毒,沿途感染家禽。被野禽污染同时又有家禽分布的水源是重要的传播链之一。水源性传播也为禽流感病毒年复一年的存在提供了可能。Ito等从阿拉斯加的湖泊中分离出了大量禽流感病毒,而这些湖泊正是许多候鸟的繁殖场所。
私藏或走私珍稀禽类(如斗鸡等)等人类行为也可导致禽流感病毒的地理性播散。
家禽之间的传播
禽流感很容易在同一个养殖场的家禽之间和不同的养殖场之间传播。由于病禽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饲料、饮水、设备和笼子等都可能受到污染,这就促进了病毒的扩散和在家禽之间的传播。污染的设备、运输工具、饲料、笼子或衣物(尤其是鞋子)可造成病毒在养殖场之间的传播。动物(如啮齿类)也可携带病毒,担当传播疾病的“机械性媒介”,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苍蝇也是机械性媒介。
禽类——哺乳类
传染到猪
迄今为止,已经从猪中分离出H1、H3、N1、N2和N7等各种亚型的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从人传给猪也已有多次报告,且皆为H3亚型。在欧洲,禽H1N1病毒和人H3N2病毒自1979年起就共存于猪中,最终在猪中产生了一种重组病毒,其HA和NA基因为人H3N2病毒来源,其余部分为禽H1N1病毒来源。该病毒后来还感染了荷兰儿童,表明在猪中进行的禽与人流感病毒之间的遗传学重组,可导致有人类致病能力的杂交株的产生,目前循环于欧洲的猪H3N2病毒就是该重组病毒的后代。对于具有导致人类流感大流行可能的人-禽重组株的产生,猪可充当“混合器”的作用。1992年,Brown等从英格兰的猪中分离出了一种罕见亚型H1N7,其NA和M基因来源于马,其他来源于人。猪对禽类和哺乳类动物的许多流感病毒都易感,应将其作为检出具有大流行特性病毒的早期警报系统的一部分,进行定期监测。
Ito等发现了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当禽H1N1病毒从禽传给猪后,病毒在猪体内复制时其受体特异性发生了改变。禽H1N1病毒识别NeuAcα2�3Gal连接,但1979-1984年从猪中分离的H1N1病毒同时识别NeuAcα2�3Gal和NeuAcα2�6Gal,而1985年以后从猪中分离出的H1N1病毒仅识别NeuAcα2�3Gal(类似于人流感病毒的受体特异性)。该现象表明,禽流感病毒在猪体内循环时,获得了感染人类所必需的HA特性。
传染到马
1989年3月,中国吉林和黑龙江的马群暴发了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病死率达20%,种系分析显示其为H3N8禽流感来源,且未发生基因重组。1990年4月,黑龙江的马群再次暴发流感,发病率为48%,无病死率,其病毒分离株与1989年吉林分离株极为相似,其病死率的下降可能由于该地区的马获得了对该病毒的免疫力所致。
传染到海豹
1979年以来,多个研究小组从死于严重呼吸系统感染的斑海豹(港海豹)体内分离出了禽来源的H7N7、H4N5、H4N6和H3N3流感病毒株,表明禽流感病毒感染海豹并不是偶发事件。
传染到鲸和水貂
自1978年以来,多个研究小组从鲸中分离出了禽来源的H1N3、H13N2和H13N9流感病毒。Klingeborn等报告,在1984年10月发生流感暴发的瑞典南部的家养水貂中分离出了禽来源的H10N4病毒,而此前的实验室研究显示,水貂可以通过呼吸道感染来自人、猪、马和禽的多种流感病毒,通过接触感染H3N8、H11N4、H7N7、H8N4和H5N3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
上述例子都证明,禽流感病毒无需改变其遗传学特性就可以在自然界的哺乳动物中致病。
传染到人
一般来说,禽流感病毒不能在人体内进行有效复制,表明禽流感病毒感染人是罕见事件。例如,Beare等的研究显示,足够大量的禽流感病毒才能在人类志愿者体内产生可检出的病毒复制。但1996年以来,在英国、香港、荷兰、甚至今年在越南及泰国已出现了数次不同类别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病例(暴发)。下面就20世纪较大规模的流感流行的起源进行介绍,以示禽流感病毒在人类流感大流行中的作用。
西班牙流感 由于缺少病毒分离株的缘故,对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H1N1)病毒的生物特性一直不甚了解。20世纪90年代初,种系研究和考古血清学研究显示,该病毒在遗传学上与H1N1禽流感病毒非常相近。1997年,Taubenberger等应用RT-PCR技术,对这次大流行中1名死者的肺组织样本中分离的病毒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编码该病毒HA、NA、NP、M1和M2蛋白的基因序列和人H1N1病毒及禽H1N1病毒都具有遗传学相关性。在今年2月5日在线出版的Science上,Skehel等和Wilson等的2项研究通过对该H1N1流感病毒株HA结构的研究再一次证实该病毒为禽流感病毒来源。
亚洲和香港流感 引起1957年亚洲流感(H2N2)和1968年香港流感(H3N2)的病毒具有下列2个共同特征:①首先出现在亚洲东南部,②其抗原与当时循环于人类中的流感病毒不同。遗传学研究和生化分析结果显示,这2种病毒皆为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组的产物。1957年病毒(H2N2)的PB1、HA�H2 和NA�N2 基因为欧亚禽病毒来源,其余基因皆来源于当时循环于人类中的人H1N1病毒。1968年病毒(H3N2)则为禽病毒的PB1和HA�H3 基因和其他6个来源于人H2N2病毒的基因的重组产物。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H1N1病毒和人H2N2病毒都分别在这2次暴发之后消失了。虽然有许多人在这2次流感大流行中死亡(原因可能为人类缺乏对这2种病毒的免疫力),但这2种病毒的致病力都弱于1918年H1N1病毒株。
俄罗斯流感 规模较小,主要易感人群为1950年以后出生的儿童和青少年。引起1977年俄罗斯流感的H1N1病毒与20世纪50年代在人类中循环的病毒几乎相同,很可能该病毒在某种动物宿主体内潜伏了20年而没有发生变化。这次大流行的死亡率相对较低,原因在于20岁以上人群已经对该病毒存在免疫力。
传播途径
(1)经呼吸道飞沫与空气传播。病禽咳嗽和鸣叫时喷射出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漂浮,易感者吸入呼吸道而发生禽流感。
(2)经消化道感染。进食病禽的肉及其制品、禽蛋,病禽污染的水、食物,用病禽污染的食具、饮具,或用被污染的手拿东西吃,而发病。
(3)经损伤的皮肤和眼结膜感染流感病毒而发病。
人——人
禽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极为有限和少见。1997年香港H5N1禽流感暴发期间,接触H5N1患者的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H5N1抗体阳性率显著升高,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证据,但都只提供了血清学资料,未见人与人之间感染的临床病例。2003年荷兰H7N7禽流感暴发期间,3例未接触过病禽的家庭成员的发病提示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不过,如果正如美英科学家日前的报告,造成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H1N1病毒为禽流感病毒,那么这次流感期间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病例数就应当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1918年西班牙流感为禽H1N1流感病毒直接感染人类所致。1957年亚洲流感为欧亚禽流感病毒(PB1、HA和NA基因)和人H1N1病毒的重组产物,此后H1N1病毒从人中消失。1968年香港流感为欧亚禽流感病毒(PB1和HA基因)和人H2N2病毒的重组产物,此后H2N2病毒从人中消失。1977年,H1N1病毒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暴发,该病毒与1950年在人类中循环的病毒几乎相同。目前,H1N1和H3N2流感病毒共同存在于人类中。
1918年全球大瘟疫竟是“禽流感”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1918年至1919年期间造成全球5000万人死亡的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与目前在亚太地区流行的禽流感H5N1病毒存在同样的基因变异,从而说明H5N1型禽流感病毒完全有可能成为与“西班牙流感”一样具有杀伤力的世界性超级病毒。根据病毒的遗传基因序列,科学家还首次复原了“西班牙流感”病毒,并揭示其危害性巨大的秘密所在。
先在鸟类身上发生
美国军事病理研究所的病理学家杰弗瑞·陶本伯杰博士带领的研究小组于10月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指出,1918年至1919年肆虐的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其实是禽流感病毒的一种类型,与目前在亚太地区肆虐的禽流感H5N1病毒一样,都是先在鸟类身上发生。而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突变后传染给人类,产生人传人的能力,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陶本伯杰博士说:“这一发现表明H5N1病毒也有可能发生突变,从而具有在人类之间传播的能力,这大大增加了禽流感演变成全球流行疾病的风险。”他指出现今的禽流感H5N1病毒还没有突变,但是病毒要突变是很迅速的,很快就能发展出具有当年传染威力的形式。
在陶本伯杰博士研究成果的指导与帮助下,另一个由美国疾病管制中心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完成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的复原工作,他们的科研成果将刊登在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流感病毒有8个基因片段,陶本柏杰之前已经找出了其中5个,美国疾病管制中心的科学家们完成了剩下的3个。为了复原这种致命病毒,科学家提取了埋葬在阿拉斯加永久冻土带下一名患病女死者遗体的肺组织样片。通过把从这些样片和存放于福尔马林中的活体解剖组织中提取的非功能基因注入细菌中,让它们组合成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再将病毒基因组注入人或动物的细胞内,让其生成病毒蛋白质,这样制成了功能完整的病毒。
病毒特征就像H5N1
美国疾病管制中心复制的这3个基因片段对于了解当年的禽流感病毒如何突变成适应在人体传播相当关键。科学家将复制的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注入鸟类的受精卵,病毒杀死了受精卵,这一特征与禽流感H5N1病毒一样,而现今其他人类流感病毒则不会有这种能力。另一个是病毒的血凝素表面蛋白(HA)基因突变,让病毒复制较快,有了它,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致命性高,但是这种基因被替换后,就瓦解了病毒的攻击性。
美国疾病管制中心主任葛柏汀女士说,揭开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面纱,“让我们解开了部分秘密,有助于预测下一次大流感的发生,并且做好准备”。伦敦玛莉皇后学院病毒学家奥克斯福教授警告,报告暗示了病毒有潜力不须先与人类流感病毒结合就能在人类间传染,让它更具威胁性,“这份研究给我们更多警告,有必要更严肃看待H5N1病毒”。
H5N1病毒引发的禽流感在东南亚地区已造成至少65人感染死亡,目前病毒尚未出现突变而在人际间交叉感染。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最担心这种病毒变异后在人际间传播,届时将造成灾难性后果。世界卫生组织已多次警告,由于缺乏充分的准备和应对计划,如果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在人际间传播,可能会造成上百万人丧命。来自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卫生专家和官员将从6日起在华盛顿举行为期两天的会议,讨论建立国际合作机制交流信息和集中资源,以共同对抗由H5N1型禽流感病毒变异而可能会引发的人类流感疫情。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badminton.com/ball/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40020&ID=1404946

1878年,Perroncito首次报道了在意大利鸡群中发生的家禽疫(fowl plague,禽瘟),直到1902年其病原才被分离出,这也是第一株被证实的流感病毒。而第一株人流感病毒直至1933年才被分离出。1941年,Hirst发现了流感病毒的血凝素活性。1955年,Schafer证实,家禽疫病毒为一种甲型流感病毒。对1957年和1968年人流感大流行病毒株起源的找寻促进了对动物中流感病毒生态学的广泛研究,在此期间从禽类中分离出了许多非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这才使人们意识到,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中分布是如此之广,在野生水鸟中更是普遍存在。此后,又在鸡和燕鸥中分离出了H5高致病株。
人们根据其毒力将禽流感病毒分为2型,高毒力性或称高致病性(可引起家禽疫)和无毒力性(仅引起轻症疾病或无症状感染)。少数情况下,实验室中的低致病性病毒也可在现实生活中导致禽流感暴发(如1978年美国明尼苏达州140个火鸡养殖场的禽流感暴发),但总的来说,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比高致病性病毒低得多。
近30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下列地区的家禽中发生过暴发:澳大利亚[1976(H7)、1985(H7)、1992(H7)、1995(H7)和1997(H7)],英格兰[1979(H7)和1991(H5)],美国[1983-1984(H5)],爱尔兰[1983-1984(H5)],德国[1979(H7)],墨西哥[1994-1995(H5)],巴基斯坦[1995(H7)],意大利[1997(H5)],香港[1997(H5)],2003年10月以来亚洲多国的H5N1型禽流感和今年2月初美国的H7型禽流感。显而易见,所有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皆为H5或H7亚型,而N亚型似乎与毒力无关。此外,在严重的家禽疫样暴发中还曾分离出H4和H10亚型。
野禽——家禽
野禽——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
已经在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豹和鲸)和禽类等多种动物体内分离出甲型流感病毒。种系发生研究不但揭示了甲型流感病毒的种特异性基因和跨种基因,而且证实感染其他物种的所有甲型流感病毒都来源于野生水禽。但流感病毒并不在野生水禽中引起致死性疾病,表明这种天然宿主已经在最大程度上适应了流感病毒。
大多数从野禽中分离出的禽流感病毒都是没有毒力的,即使某种禽流感病毒对一种禽类有高度致病性,对其他种类的禽类也可能不具有致病性。
传播途径
迁徙的野禽可以长距离携带病毒(病毒在其肠道内进行复制),从粪便和其他分泌物中排出大量病毒,沿途感染家禽。被野禽污染同时又有家禽分布的水源是重要的传播链之一。水源性传播也为禽流感病毒年复一年的存在提供了可能。Ito等从阿拉斯加的湖泊中分离出了大量禽流感病毒,而这些湖泊正是许多候鸟的繁殖场所。
私藏或走私珍稀禽类(如斗鸡等)等人类行为也可导致禽流感病毒的地理性播散。
家禽之间的传播
禽流感很容易在同一个养殖场的家禽之间和不同的养殖场之间传播。由于病禽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饲料、饮水、设备和笼子等都可能受到污染,这就促进了病毒的扩散和在家禽之间的传播。污染的设备、运输工具、饲料、笼子或衣物(尤其是鞋子)可造成病毒在养殖场之间的传播。动物(如啮齿类)也可携带病毒,担当传播疾病的“机械性媒介”,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苍蝇也是机械性媒介。
禽类——哺乳类
传染到猪
迄今为止,已经从猪中分离出H1、H3、N1、N2和N7等各种亚型的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从人传给猪也已有多次报告,且皆为H3亚型。在欧洲,禽H1N1病毒和人H3N2病毒自1979年起就共存于猪中,最终在猪中产生了一种重组病毒,其HA和NA基因为人H3N2病毒来源,其余部分为禽H1N1病毒来源。该病毒后来还感染了荷兰儿童,表明在猪中进行的禽与人流感病毒之间的遗传学重组,可导致有人类致病能力的杂交株的产生,目前循环于欧洲的猪H3N2病毒就是该重组病毒的后代。对于具有导致人类流感大流行可能的人-禽重组株的产生,猪可充当“混合器”的作用。1992年,Brown等从英格兰的猪中分离出了一种罕见亚型H1N7,其NA和M基因来源于马,其他来源于人。猪对禽类和哺乳类动物的许多流感病毒都易感,应将其作为检出具有大流行特性病毒的早期警报系统的一部分,进行定期监测。
Ito等发现了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当禽H1N1病毒从禽传给猪后,病毒在猪体内复制时其受体特异性发生了改变。禽H1N1病毒识别NeuAcα2�3Gal连接,但1979-1984年从猪中分离的H1N1病毒同时识别NeuAcα2�3Gal和NeuAcα2�6Gal,而1985年以后从猪中分离出的H1N1病毒仅识别NeuAcα2�3Gal(类似于人流感病毒的受体特异性)。该现象表明,禽流感病毒在猪体内循环时,获得了感染人类所必需的HA特性。
传染到马
1989年3月,中国吉林和黑龙江的马群暴发了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病死率达20%,种系分析显示其为H3N8禽流感来源,且未发生基因重组。1990年4月,黑龙江的马群再次暴发流感,发病率为48%,无病死率,其病毒分离株与1989年吉林分离株极为相似,其病死率的下降可能由于该地区的马获得了对该病毒的免疫力所致。
传染到海豹
1979年以来,多个研究小组从死于严重呼吸系统感染的斑海豹(港海豹)体内分离出了禽来源的H7N7、H4N5、H4N6和H3N3流感病毒株,表明禽流感病毒感染海豹并不是偶发事件。
传染到鲸和水貂
自1978年以来,多个研究小组从鲸中分离出了禽来源的H1N3、H13N2和H13N9流感病毒。Klingeborn等报告,在1984年10月发生流感暴发的瑞典南部的家养水貂中分离出了禽来源的H10N4病毒,而此前的实验室研究显示,水貂可以通过呼吸道感染来自人、猪、马和禽的多种流感病毒,通过接触感染H3N8、H11N4、H7N7、H8N4和H5N3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
上述例子都证明,禽流感病毒无需改变其遗传学特性就可以在自然界的哺乳动物中致病。
传染到人
一般来说,禽流感病毒不能在人体内进行有效复制,表明禽流感病毒感染人是罕见事件。例如,Beare等的研究显示,足够大量的禽流感病毒才能在人类志愿者体内产生可检出的病毒复制。但1996年以来,在英国、香港、荷兰、甚至今年在越南及泰国已出现了数次不同类别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病例(暴发)。下面就20世纪较大规模的流感流行的起源进行介绍,以示禽流感病毒在人类流感大流行中的作用。
西班牙流感 由于缺少病毒分离株的缘故,对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H1N1)病毒的生物特性一直不甚了解。20世纪90年代初,种系研究和考古血清学研究显示,该病毒在遗传学上与H1N1禽流感病毒非常相近。1997年,Taubenberger等应用RT-PCR技术,对这次大流行中1名死者的肺组织样本中分离的病毒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编码该病毒HA、NA、NP、M1和M2蛋白的基因序列和人H1N1病毒及禽H1N1病毒都具有遗传学相关性。在今年2月5日在线出版的Science上,Skehel等和Wilson等的2项研究通过对该H1N1流感病毒株HA结构的研究再一次证实该病毒为禽流感病毒来源。
亚洲和香港流感 引起1957年亚洲流感(H2N2)和1968年香港流感(H3N2)的病毒具有下列2个共同特征:①首先出现在亚洲东南部,②其抗原与当时循环于人类中的流感病毒不同。遗传学研究和生化分析结果显示,这2种病毒皆为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组的产物。1957年病毒(H2N2)的PB1、HA�H2 和NA�N2 基因为欧亚禽病毒来源,其余基因皆来源于当时循环于人类中的人H1N1病毒。1968年病毒(H3N2)则为禽病毒的PB1和HA�H3 基因和其他6个来源于人H2N2病毒的基因的重组产物。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H1N1病毒和人H2N2病毒都分别在这2次暴发之后消失了。虽然有许多人在这2次流感大流行中死亡(原因可能为人类缺乏对这2种病毒的免疫力),但这2种病毒的致病力都弱于1918年H1N1病毒株。
俄罗斯流感 规模较小,主要易感人群为1950年以后出生的儿童和青少年。引起1977年俄罗斯流感的H1N1病毒与20世纪50年代在人类中循环的病毒几乎相同,很可能该病毒在某种动物宿主体内潜伏了20年而没有发生变化。这次大流行的死亡率相对较低,原因在于20岁以上人群已经对该病毒存在免疫力。
传播途径
(1)经呼吸道飞沫与空气传播。病禽咳嗽和鸣叫时喷射出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漂浮,易感者吸入呼吸道而发生禽流感。
(2)经消化道感染。进食病禽的肉及其制品、禽蛋,病禽污染的水、食物,用病禽污染的食具、饮具,或用被污染的手拿东西吃,而发病。
(3)经损伤的皮肤和眼结膜感染流感病毒而发病。
人——人
禽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极为有限和少见。1997年香港H5N1禽流感暴发期间,接触H5N1患者的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H5N1抗体阳性率显著升高,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证据,但都只提供了血清学资料,未见人与人之间感染的临床病例。2003年荷兰H7N7禽流感暴发期间,3例未接触过病禽的家庭成员的发病提示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不过,如果正如美英科学家日前的报告,造成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H1N1病毒为禽流感病毒,那么这次流感期间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病例数就应当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1918年西班牙流感为禽H1N1流感病毒直接感染人类所致。1957年亚洲流感为欧亚禽流感病毒(PB1、HA和NA基因)和人H1N1病毒的重组产物,此后H1N1病毒从人中消失。1968年香港流感为欧亚禽流感病毒(PB1和HA基因)和人H2N2病毒的重组产物,此后H2N2病毒从人中消失。1977年,H1N1病毒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暴发,该病毒与1950年在人类中循环的病毒几乎相同。目前,H1N1和H3N2流感病毒共同存在于人类中。
1918年全球大瘟疫竟是“禽流感”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1918年至1919年期间造成全球5000万人死亡的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与目前在亚太地区流行的禽流感H5N1病毒存在同样的基因变异,从而说明H5N1型禽流感病毒完全有可能成为与“西班牙流感”一样具有杀伤力的世界性超级病毒。根据病毒的遗传基因序列,科学家还首次复原了“西班牙流感”病毒,并揭示其危害性巨大的秘密所在。
先在鸟类身上发生
美国军事病理研究所的病理学家杰弗瑞·陶本伯杰博士带领的研究小组于10月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指出,1918年至1919年肆虐的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其实是禽流感病毒的一种类型,与目前在亚太地区肆虐的禽流感H5N1病毒一样,都是先在鸟类身上发生。而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突变后传染给人类,产生人传人的能力,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陶本伯杰博士说:“这一发现表明H5N1病毒也有可能发生突变,从而具有在人类之间传播的能力,这大大增加了禽流感演变成全球流行疾病的风险。”他指出现今的禽流感H5N1病毒还没有突变,但是病毒要突变是很迅速的,很快就能发展出具有当年传染威力的形式。
在陶本伯杰博士研究成果的指导与帮助下,另一个由美国疾病管制中心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完成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的复原工作,他们的科研成果将刊登在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流感病毒有8个基因片段,陶本柏杰之前已经找出了其中5个,美国疾病管制中心的科学家们完成了剩下的3个。为了复原这种致命病毒,科学家提取了埋葬在阿拉斯加永久冻土带下一名患病女死者遗体的肺组织样片。通过把从这些样片和存放于福尔马林中的活体解剖组织中提取的非功能基因注入细菌中,让它们组合成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再将病毒基因组注入人或动物的细胞内,让其生成病毒蛋白质,这样制成了功能完整的病毒。
病毒特征就像H5N1
美国疾病管制中心复制的这3个基因片段对于了解当年的禽流感病毒如何突变成适应在人体传播相当关键。科学家将复制的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注入鸟类的受精卵,病毒杀死了受精卵,这一特征与禽流感H5N1病毒一样,而现今其他人类流感病毒则不会有这种能力。另一个是病毒的血凝素表面蛋白(HA)基因突变,让病毒复制较快,有了它,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致命性高,但是这种基因被替换后,就瓦解了病毒的攻击性。
美国疾病管制中心主任葛柏汀女士说,揭开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面纱,“让我们解开了部分秘密,有助于预测下一次大流感的发生,并且做好准备”。伦敦玛莉皇后学院病毒学家奥克斯福教授警告,报告暗示了病毒有潜力不须先与人类流感病毒结合就能在人类间传染,让它更具威胁性,“这份研究给我们更多警告,有必要更严肃看待H5N1病毒”。
H5N1病毒引发的禽流感在东南亚地区已造成至少65人感染死亡,目前病毒尚未出现突变而在人际间交叉感染。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最担心这种病毒变异后在人际间传播,届时将造成灾难性后果。世界卫生组织已多次警告,由于缺乏充分的准备和应对计划,如果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在人际间传播,可能会造成上百万人丧命。来自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卫生专家和官员将从6日起在华盛顿举行为期两天的会议,讨论建立国际合作机制交流信息和集中资源,以共同对抗由H5N1型禽流感病毒变异而可能会引发的人类流感疫情。


关于流感病毒描述正确的是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是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原病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能引起心肌炎、肺炎、支气管炎等多种并发症。由于流感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所以极易发生流行,甚至是世界范围的大流行。我国是流感多发国,而且自1957年以来的3次世界性大流行都起源于我国。

1957年大流感“亚洲流感”——肆虐全球,死亡百万
在疫情中,往往会将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与之比较,尚不知道,20世纪还有一场起源于中国,影响世界,死亡百万1957年的全球大流感——亚洲流感。      该次亚洲流感的大流行在1957年2月末流感病毒新变异株在中国西南部(贵州的部分地区)开始流行,病源来自野鸭,与人类病毒结合,变种为...

上世纪西班牙流感,造成5亿人感染,数千万人死亡,是如何消失的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白热化,各国军队在战场上近距离接触和部队不断移动,可能导致了流感产生了变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消耗使当时的平民贫穷缺乏营养,第二波流感变得特别致命。美国马萨诸塞州建立帐篷安置流感患者 图片:wikipedia 1918年8月第二波流感同时在世界各地亦有发生,具体起源就很难考证了。8月...

百年前爆发的西班牙流感病毒的源头来自哪里
起初,人们以为病毒源头在西班牙,而西班牙认为是源于法国,美国人认为源头在于中国劳工营...开始互相指责,但最后发现,既非西班牙、也非法国、更非中国劳工营,而美国的军营才是“西班牙流感”的发源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在西班牙萨莫拉市,一份报纸刊登了一则简短的新闻,报道...

H5N1的病毒起源
流感病毒起源早于脱氧核糖核酸。在30—40亿年前就存在核糖核酸世界(由核糖核酸司职遗传的世界),有一种学说认为,流感病毒是那个时代产生的化石级产物。不过据说当下流行的流感病毒源是鸭子,出现于200—300年前。与其类似的病毒在蚯蚓身上也存在,在自然界更是广泛存在。它在最初的宿主体内还相安无事...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全球5千万到一亿人死亡,当时中国的情况如何呢?
首先要知道的是西班牙大流感并不是起源于西班牙,据最早记录流感病毒的产生是在1918年3月4日,美国的堪萨斯州的军营里有士兵出现了发病症状,患者反应是头痛、高烧、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而已。3周之内,这个仅有3万人的军营,就有1100人发病。这个时候,欧洲正在爆发第一次大战,美国在这一年也加入了战团...

18个月,却造成2000万人死亡的感冒?
然而,20世纪初的人类发展是极不均等的,除了英法美德等发达国家之外,绝大多数人类都生活在连温饱都未解决的亚非拉地区。这些地区还处于长期处于战乱,有些地区的政府甚至连有效统治都无法做到,因此,这些地区到底因为西班牙流感造成了多大的伤亡,至今仍是一个谜。 因西班牙流感被迫戴口罩的人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环境...

禽流感的起源和发展
1941年,Hirst发现了流感病毒的血凝素活性。1955年,Schafer证实,家禽疫病毒为一种甲型流感病毒。对1957年和1968年人流感大流行病毒株起源的找寻促进了对动物中流感病毒生态学的广泛研究,在此期间从禽类中分离出了许多非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这才使人们意识到,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中分布是如此之广,在野生水鸟中更是普遍存在...

流感病毒及其疫苗的发展史
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其次是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密切接触也是传播流感的途径之一。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 流感的人群易感性 对于流感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种疫苗后1周出现抗体,2~3周达高峰,1~2个月后开始下降,1年左右降至较低水平,流感病毒3个型别之间无交叉免疫。 流感...

哪里有历史的流感数据库
首先,它似乎并不是从西班牙起源的。其次,这场流感绝对没有它的名称那样温柔。“西班牙流感”最早出现在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Funston)军营。1918年3月11日午餐前,这个军营的一位士兵感到发烧、嗓子疼和头疼,就去部队的医院看病,医生认为他患了普通的感冒。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出人意料:到了中午,...

广宁县18043918930: 禽流感的历史及防范禽流感的历史和发展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和
琴差涩肠: 禽流感 * 禽流感是一种主要流行于鸡群中的烈性传染病,一旦爆发,往往会造成家禽的大量死亡. * 据了解,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3-5天. * 该病常突然暴发,流行初期的急...

广宁县18043918930: 禽流感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琴差涩肠: 文献中记录的最早发生的禽流感在1878年,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到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此后,这种疾病被更名为禽流感.禽流感被发现1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能以消毒、隔离、大量宰杀禽畜的方法防止其蔓延.

广宁县18043918930: 禽流感起源于哪个国家? -
琴差涩肠: 禽流感或许早已存在,但以前并未注意,1878年,Perroncito首次报道了在意大利鸡群中发生的家禽疫(fowl plague,禽瘟),直到1902年其病原才被分离出,这也是第一株被证实的流感病毒.而第一株人流感病毒直至1933年才被分离出....

广宁县18043918930: 禽流感的病毒是从哪里来的? -
琴差涩肠: 禽流感病毒是在家禽以及会飞的鸟类传播的一种病毒,它本来就存在禽类和鸟类体中,只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发生了变异就是进化,本来家禽体内可以抑制这种病毒繁殖的抗体,无法识别经过变异的病毒,从而导致该变异的病毒迅速繁殖,在传播,在不断的繁殖和传播的过程中还在不断的变异和进化以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很有可能跨物种传播.一般来说,病毒要实现传播,首先繁殖能力一定是非常强的,这就是优胜劣汰,带有能适应新环境的病毒体生存下来,不能适应的死亡,这就保留了适应环境的基因,继续繁殖下去.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只有找到,抑制该病毒生长的抗体,这种抗体也是通过培养才能得到的.比如2003的SAS,

广宁县18043918930: 禽流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琴差涩肠: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按病原体类型的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

广宁县18043918930: 禽流感的发生发展有什么规律?
琴差涩肠: 由于在禽流感病毒的传播上,野禽(主要为候鸟)带毒情 况较为普遍,而且是主要的传染源,加之世界禽产品贸易频繁 等因素都会造成禽流感的爆发和流行.从世界范围内禽流感发 生的情况来看,禽流感的传播、发生、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另一方面,禽 流感的发生与候鸟的迁徙活动有关,候鸟的迁徙路线往往就是 禽流感的多发地带;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于冬 春季节.

广宁县18043918930: 禽流感最初是在哪里出现的?它的病菌在什么温度下会被杀死?
琴差涩肠: 最先是候鸟.然后传染给家禽家畜,然后传给人,然后人传人.至于病毒是哪里来的.跟地球生命的起源一样是个谜.有一种说法最初的病毒来自外太空,随陨石降临地球. 引用某卫生局官员的话:禽流感病毒怕热不怕冷,病毒在70摄氏度时2分钟内就可以死亡,建议市民最近先别吃白斩鸡等不熟的食物.

广宁县18043918930: 人禽流感传播历史有什么呢?
琴差涩肠: 1878年,Perroncito首次报道了在意大利鸡群中发生的家禽疫(fowlplague,禽瘟)... 对1957年和1968年人流感大流行病毒株起源的找寻促进了对动物中流感病毒生态学的...

广宁县18043918930: 问禽流感怎么来的 -
琴差涩肠: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这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综合征,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不仅是鸡,其它一些家禽和野鸟都能感染禽流感.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

广宁县18043918930: 禽流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琴差涩肠: 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与患禽(包括与患禽接触的器具)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染.此外,带毒的飞鸟或水禽常常成为传染源,引起家禽大批发病和死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