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 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钦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自证分、证自证分这些名词是什么意思谁能具体解释下。~

唯识学派为了论证“唯识无境”,强调主观精神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提出“四分说”。所谓四分,即:
(1)相分,即认识对象的相状,亦即被主体之心所认识的客体形相。
(2)见分,即认识之主体,亦即认识、了别、照知“相分”的主体之认识作用、认识能力。
(3)自证分,即自体上证知“见分”之作用,亦即自体能证知自己之认识活动;换言之,自证分是包含着“相”、“见”二分的心之自体,是对认识能力的反思。
(4)证自证分,即证知“自证分”之认识作用,亦即自证分之再证知;换言之,证自证分是作为自证分的量果,是对自证分的再反思。唯识学派的四分说,强调了认识主体、认识能力与认识对象的不可分割,在认识论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唯识学派还提出“三性说”,把认识分为虚妄的、相对真实的和绝对真实的三种。所谓三性,即:
(1)遍计所执性,指对于无实体之存在,普遍地加以分别思量而起妄执之心;换言之,由于心识攀缘外境,而虚妄地认为心外有实体存在,称为遍计所执性。
(2)依他起性,指由于各种依待因缘所生起之法,如虚如幻,非固定永远不变之实在;换言之,诸法都是依他而起,空无自性,即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一种对事物现象的相对正确的认识,人们如果对遍计所执性所带来的痛苦迷惘有所觉悟,就会认识到依他起性。
(3)圆成实性,指真如是圆满、成就、真实的,亦即诸法之本体遍满一切法,不生不灭、体性真实。圆成实性仅能由觉悟真理之智慧而得知,是在依他起性的基础上,远离遍计所执性的谬误,并进一步去掉对一切现象的虚妄分别而获得的一种对事物本质的真实认识。
唯识学派,又被称为瑜伽行派,是大乘佛教两大思想流派之一。因为创始人重视瑜伽行,瑜伽行派因此得名。世亲菩萨造《唯识二十论》 、 《唯识三十论》 ,宣说“一切唯识所现”,所以又被称为唯识学派。

扩展资料:唯识学派的来历
公元四、五世纪间,无着(约公元三三六-四○ 五年)与世亲(约公元三六一-四四 年)菩萨,作了许多论书,认为以阐释「一切皆空」思想的经典,为不了义说,在龙树、提婆菩萨之后,形成另一派学风,一直发展到公元九世纪初,秘密大乘佛教兴盛为止,与中观大乘并称为印度佛教的二大正轨,后人称之为瑜伽行派。
此学派的重要论典之一: 《瑜伽师地论》的成因,据《婆薮盘豆法师传》记载:无著上升兜率,请弥勒下降于印度阿逾陀国,演说《瑜伽师地论》,每夜开讲,连续四个月。
在讲说时,唯无著可以见到菩萨,他人只能听到声音。因为此论,瑜伽思想广为弘扬。(这就是为什么说弥勒菩萨是属于这个学派的原因,至今唯识宗仍奉弥勒菩萨为祖师,可为证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唯识学派

三自性又称三无性,即妄想自性(遍计所执性)、缘起自性(依他起性)、成自性(圆成实性) 诸法无自性,即诸法毕竟空,故三自性即三无性。三性本不可立,然为悟他故,设此三自性以说明之。三量有二种:一、因明之三量:即现量,比量,圣教量 二、就心 心所量知所缘之境,而立三量之不同:一、现量,如镜之对于物体。能缘之心,不为些之分别计度,量知现在之境者。如耳识之对于声,眼识之向于色,是也。二、比量,于不现显之境。比知分别而量知者。如见烟知有火。凡因明依第六意识之比量智而成也。三、非量,于现在之境与非现在之境,以逆乱之心错分别取不实之事者。即以似现量似比量,而为非量也。就八识所知而分之,则第八识与眼等之五识唯为现量,第七识唯为非量,第六识通于三量 深明唯识之大德也说过:其实比量、非量都是现量,只是所现为比量、非量而已 何因缘故名遍计所执?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相,色受想行识都在遍计所执中 何因缘故,名依他起?从自熏习种子所生,依他缘起故;名依他起。生刹那后,无有功能自在住故;名依他起。:从自熏习种子等者:谓从遍计所执名言熏习种子。依自种子,他所生故;名依他起。此说彼体依他而生。生刹那后无有功能自然住者 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略称圆成实。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真如(诸法所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即:(一)圆满,诸法之相仅局限于其自身之法体,不通余处;相对于此,真如之妙理则可周遍四处。(二)成就,诸法具有空、无常、无我等共相;而真如之实体常住,无生灭作用。(三)真实,诸法之体虚妄不真;而真如之性常住遍通。 而三量之 量,即尺度、标准之意,指知识之来源、认识形式,及判定知识真伪之标准。印度自古各哲学宗派间即盛行探讨知识来源、形式、真伪之学问,遂产生各种“量论”之说,其中最普遍者为三量。然三量之内容与名称;各宗所说互异。 以我浅见,它们之间没有关系

【圆成实性【:语Parinis!panna-svabha^va。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略称圆成实。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真如(诸法所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即:(一)圆满,诸法之相仅局限于其自身之法体,不通余处;相对于此,真如之妙理则可周遍四处。(二)成就,诸法具有空、无常、无我等共相;而真如之实体常住,无生灭作用。(三)真实,诸法之体虚妄不真;而真如之性常住遍通。复次,为解释圆成实性,又设有二门:(一)常无常门,‘常’为圆成实之名,‘无常’则摄于依他起性而不离生灭。(二)漏无漏门,‘无漏’为圆成实之名,‘有漏’则摄于依他起性而不离颠倒。[解深密经卷二、入楞伽经卷三、显扬圣教论卷六](参阅‘真空妙有’4215)

【依他起性】(梵para-tantra-svabha^va,藏gshan-gyi dban1!-gi mtshn-n~id)唯识三性之一。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略称依他起或依他。即一切现象依因缘和合而生,因缘若无则灭之性质。由于依他力而生灭,故有而非有,无而非无。此假有法(或名非有似有之法)中,又分二种,即染分依他与净分依他

【遍计所执性】 梵语parikalpita-svabha^va。乃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又称遍计所执相、分别性、分别相、妄计自性、妄分别性。略称遍计所执、计所执、所执性。凡夫于妄情上,遍计依他起性之法,乃产生‘实有我、实有法’之妄执性。由此一妄执性所现之相,仅能存于妄情中,而不存于实理之中,故称‘情有理无’之法、‘体性都无’之法。此种分别计度之妄执性乃周遍于一切境者,故以‘遍计’称之。[解深密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成唯识论卷八](参阅‘三性’563)

三性对望中道,亦是建立在遍、依、圆三性上。在三性之中,遍计所执性,是我人的虚妄分别,显现于妄情上情有理无的妄法。依他起性,是仗因托缘生起,虽无体性,却有相用,这是假有实无的假法。圆成实性,是诸法的体性,这是实有相无的实法。所以在三性之中,遍计所执是空,依他圆成是有,空有对望,则非空非有。而真空妙有之中道亦由此而建立。此名三性对望中道,亦称一法中道。三性为唯识宗立论的根本,唯识宗以一切不离心为义,《成唯识论》卷八曰:“三种自性,皆不离心、心所法。谓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如空华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所执;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名圆成实。是故此三不离心等。”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七。

《楞伽经》中的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  我们一个人,刚生下来,像一张白纸,虽然有一个“根本”,可是在此世尚未受到染污。慢慢的,由于父母的遗传发生作用,加上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以及人文文化、科学、哲学等思想的薰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念与知识。这些观念与知识,都是依他而有的,“他”并不是自己。  因此,这一种心理作用与状态,在唯识学上称为“依他起性”。依他起性,也就是后天生命活动的全部。  为了使大家对“依他起性”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借用一个笑话来说明:  有一位老和尚,收养了一位小徒弟,十几年来,都不让他下山。有一天,为着要测验他的修行工夫如何,想带他到城市里去走走。临下山时,老和尚对徒弟说,城市里什么都可以看,就是不要去看“老虎”。徒弟问城市里的“老虎”怎么个样子,会有那么可怕?老和尚说:城市里的“老虎”,头发长长的,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脸上还涂得一块红一块白,讲起话来,手指指点点的,有时候还会张开大嘴巴,对你笑呢,这种老虎心里头没有好念头,你千万不要理它。这样,师徒二人,到城里逛了一天,回到山上,老和尚问小和尚说:我今天带你到城里去,你觉得什么最好玩?小和尚不好意思低着头小声的说,我看来看去,还是“老虎”最好玩。  透过这个笑话,我们要注意到两点。第一:人类男女相爱,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并不要接受后天的知识后才懂得。第二:如果这个小和尚,一直生活在山上,没有见过女人,他虽然不知道女人样子,当然也不会引起爱悦的情绪,可是,我们不能说,他没有男女相爱的功能,只能说,他具备有这种功能,而没有对象把它引发起来而已。  由此可见,我们一切心理的思维、观念、情绪等等,基本上都是依他而起。在唯识学上,称为“境风吹识浪”。  我们的心性原本有如风平浪静的湖水,一有了风,就生起波浪。就湖水来讲,有起波浪的“可能”,却不能自生,一定要靠风来吹动,或其他力量来引动。我们的心性也是一样,有生起“识”的功能,但“识”不自生,必定要“根”“尘”(境)相对,才起“识”的作用。这就是依他起性的最根本原理。  西方的唯物思想,只看到这一点。认为一切物质可以影响心理。因此,困于物质来制约人的思想。可是却没有了解到,能够起这些思想的背后,还有一个能起的“功能”。这个功能,却是超越一切物质,不受一切物质所制。  凡是人,对于依他所起的一切思想、观念、情感等等,在心理与生理上,形成了习惯以后,就会普遍的计度着,想尽办法,把他牢牢抓住,这一种心理的性质,就称为“遍计所执性”。  好比就口味来讲,有的地方的人,喜欢吃辣的,有的地方的人,却喜欢吃甜的。这就由于依他所起的习惯,当他养成以后,就不容易去掉,这就是“遍计所执性”。  学禅学佛,就是要去掉“依他起”与“遍计所执”这两种心理毛病,而后剩下来去不掉空不了的,本来圆满、现成而实在的本性,证得这种本来就有的“圆成实性”。  上面所讲的“三自性”的“性”字,千万不要当做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的“性”字来看。我们中国古代字汇很少,所以在六书中有“假借”一条。  在佛学上所讲的“性”字,有时候指“理性”,有时候是说心的“性质”与“功能”,有时候却是指心的“本体”。三自性的“性”字,是概括指心的“性质”,非心的“本体”


圆成实性看世界是什么
真实,真如。即世界的实相,一切是等无差别,圆融无碍的,没有此或彼的对立。科学属于依他起性就是客观的事理。代表宇宙人生最高的真实。是真实的有。空性,在唯识宗里的概念叫圆成实性,也叫真实,真如。华严经里叫法界,法的实性,法的实质,也就是心的实质。依他起性是缘起的假有。遍计所执...

瑜伽行派的五位百法
此外,他们也对宇宙万有的本性作了说明,认为从“存在”或“有”的方面看,可分为三性:①遍计执性。即虚妄的表相(相);②依他起性。即假有的或相对的表相,由因缘或条件所引起;③圆成实性。即绝对的表相,圆成实性不借因缘或条件,是由自身所引起的一种真实的实在,它是由完成修行的人在...

三性的阿罗汉三性
的,(1)以名言表示而执为实有,这样所得的认识是不实在的分别,谓之‘遍计所执性’;(2)遍计执亦非凭空而来,是有所依的,它所依的自性,谓之‘依他起性’(即依各种因缘而生起);(3)安立在依他起性上的遍计执当然是不真实的,去掉它就能得到诸法的真实性,这样所认识的,最完备,也最真实,谓之‘圆成实性...

徧计所执自性的解释
徧计所执自性的解释 佛教语。由于 不知 诸法本空,而普遍计度,执迷为有,谓之“徧计所执自性”。如绳本非蛇,妄计为蛇。与“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合称“三性”。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 :“云何三性?一曰徧计所执自性,二曰依佗起 自性 ,三曰圆成实自性。第一自性,惟由...

唯识学主要讲什么
佛教心理学。唯识学主要讲佛教心理学。研究众生心之本识阿赖耶识是如何为无明所熏,而变现出一切法,研究这熏与变的道理。唯识学所谈就是人的心识,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大心识。

三自性大意
什么是三自性?即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圆成实自性。自性就是自体、自相,也就是说法独自存在的本身。依他起自性,非凡夫能见,是真实存在的自性,即真实存在的甚深缘起法——心。但凡夫的依他起自性起了虚妄分别的作用,故名染污的依他起性,圣者的依他起自性没有了虚妄分别,故名...

修唯识宗是怎么解脱的?
所以起此第一重观,是由诸有情无始以来,执遍计我法为有,拨真俗事理为空,所以用遣虚观对破执实我实法,用存实观对遣拨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象这样,观察空有,遣除有空,所以叫作遣虚存实。这是空有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摄大乘论》的“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文,《成唯识...

三自性是读懂一切佛经的钥匙——吕新国
所以,五蕴皆空的这个真理叫做圆成实性,这样就有三自性了。 佛讲的所有的佛法,都是在讲这三个道理,没有第四个了,全部概括了。就是梦中的都没有,梦外的能做梦的心是有。梦中的都是空这个真理,又立一个自性,叫圆成实性。梦里的都没有叫做遍计所执自性。梦外的能做梦的心是有,叫做依他起性。说梦里都...

自性在佛语里面是什么意思?
这里说明了一切法无性,即三无性是佛陀密意说的。在三自性中,遍计所执性的没有,是为“相无性”。依他起性,谓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事物现象是有的,而自生、自成的永恒性则是没有,是为“生无性”。圆成实性由远离二执而显,且不从其本身去看。相对遍计执性而言,则是有的。因此,在三无性中,只有遍计执性...

大乘经典有那些,各有什么侧重点
所谓不异,则因圆成实性乃依他起性的本质,是共相,并未离开依他起性,故不可在依他起性之外另觅圆成实性。圆成实性是真如,空性,要通过无分别智方可现量证得,非凡夫的语言、思维所能及。 三性代表着人类认识世界的三个层面:遍计所执性代表有情的错觉世界;依他起性代表缘起的现象世界;圆成实性代表着世界...

浦江县15642411193: 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跟三量的关系,能否透漏一二? -
谏邓尔同:[答案] 三自性又称三无性,即妄想自性(遍计所执性)、缘起自性(依他起性)、成自性(圆成实性) 诸法无自性,即诸法毕竟空,故三自性即三无性.三性本不可立,然为悟他故,设此三自性以说明之.三量有二种:一、因明之三量:即现量,比量,圣教...

浦江县15642411193: 有谁来说说依他起性和遍计执性 -
谏邓尔同: 性是自体的意思.遍计所执性,即是认为一切事物有他的自体,这个自体是不存在的,是众生的妄想,佛把事物的这个自体,叫做遍计所执的自体,也就是遍计所执性.比如花朵,众生认为有花朵的真实自体,花朵的自体是不存在的,这个被认为的自体,即是遍计所执自体,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即是认为事物没有自体,事物的体由因缘所成,因缘所成的体,也是不存在的,因为即是因缘所成,道理上既没有体,这个因缘所成的体,即是依他起的体,即是依他起性.比如花朵由水等所成.圆成实性,一切事物的真实体,比如花朵,不是什么都没有,他的真实体,是真心,真心即是他的圆成实性.

浦江县15642411193: 何为五法三自性二无我 -
谏邓尔同: 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 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 五法”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间有为法皆有名有相,称为名相之法;“分别”指人们的主观能...

浦江县15642411193: 什么是三自性?
谏邓尔同: 诸法无自性,即诸法毕竞空,故三自性即三无性.三性本不可立,然为悟他故,设此三自性以说明之.三性者,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3种性屑,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具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

浦江县15642411193: 什么是唯识学中的三种自性和三种无性 -
谏邓尔同: 论述“三性三无性”之思想三性,是唯识学的核心命题,也是唯识理论的特质所在.全面、正确地理解三性思想,对学习唯识乃至全部佛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切法都离不开三性,因此要学会以三性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认识诸法.何谓唯...

浦江县15642411193: 三性一体是什么意思? -
谏邓尔同: 佛教名词,它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

浦江县15642411193: 圆成实性 -
谏邓尔同: 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为唯识宗所立的三自性之一.指真如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即:一、圆满,诸法之相仅局限于其自身之法体,不通余处;相对于此,真如之妙理则可周遍四处.二、成就,诸法具有空、无常、无我等共相...

浦江县15642411193: 唯识宗主旨是什么? -
谏邓尔同: 唯识宗是玄奘大师留印十六年所专门研究的.其学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立了阿赖耶识,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大体就是说精神方面有一个统一的作用.在唯识家看来,无量的世界似乎是一块,实际上各是各的,这就是唯识的道理,一句话,就是“心外无境”,即通常所的“万法唯识”. 此宗条理谨严,分析周密,非常接近科学,但法相词汇很多,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代表作有《俱舍论》(小乘法相的总结)和《瑜伽师地论》(大乘法相的总结).

浦江县15642411193: 什么是五重唯识观?
谏邓尔同: 本宗所修的观法,从浅至深,共有五重,名五重唯识观.即:(1)遣虚存实识,即遣除遍计所执的虚妄计度, 而存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的实体.(2)舍滥留纯识,即舍除杂...

浦江县15642411193: 早悟三空是什么意思? -
谏邓尔同: 三空: (1)依辩中边论卷中及显扬圣教论卷十五等,法相宗认为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中之每一性均有空义,故谓之三空. (2)依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一之说,指人空、法空、俱空(人、法二空)等三空. ------------------------ 另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