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出自哪里?

作者&投稿:姜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凡是知道畏惧的人,一定是自身行为端正,说话有分寸,行为不冲动,偶尔有些出格的行为,也不会有太大的过失。
明朝方孝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心有敬畏,行有依归,有敬畏心,才能坚守正道、襟怀坦白,堂堂正正、清清爽爽。反之,心无敬畏,有若堤溃,内心的闸门被撞开,浊浪斜出、恶水横流,都势在必然。
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如果说坚定理想信念,是一种崇高的追求,那么,保持敬畏之心,则是一种底线的坚守。无论是谁,都至少应敬畏三样东西:法、理、情。

扩展资料
典故
杨震公正廉洁,不谋私利,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他调任东莱太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时,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
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俩人聊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已是深夜。王密准备起身告辞,突然他从怀中捧出黄金,放在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我准备了一点小礼,以报栽培之恩。”
杨震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所以才举你为孝廉,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可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你对我最好的回报是为国效力,而不是送给我个人什么东西。”
可是王密还坚持说:“三更半夜,只有我知,你知,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
杨震立刻变得非常严肃,声色俱厉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王密顿时满脸通红,赶紧像贼一样溜走了。
“杨震四知”一直被后人视为“慎独”的典范,昭示的正是敬畏的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你改变,政治生态就改变

意思是:凡知道畏惧的人,必言谨身正,说话有分寸,行为不冲动,虽偶尔有些出格之处, 但不会出现大的过失。
这句话是明代方孝孺所说。
方孝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福王时追谥“文正”。
方孝孺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却面对专制君主的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

扩展资料: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
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
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被处死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明史》中为施以凌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方孝孺

出处:出自明朝方孝孺的《逊志斋集》。

释义:凡知道畏惧的人,必言谨身正,说话有分寸,行为不冲动,虽偶尔有些出格之处, 但不会出现大的过失。

方孝孺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却面对专制君主的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畏文化,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意思是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高尚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道天命而不敬畏,轻慢有道德的人,亵渎圣人的话。明代方孝孺也认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扩展资料:

《逊志斋集》创作背景:

建文三年,朱棣起兵南下,孝孺为王之主要谋士。最终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捕入狱。孝孺死后,其门生王徐偷偷地把他的作品保存下来,并编为《侯城集》。

其他有心人也保存了著作。明代宣德以后逐渐传布,定名《逊志斋集》。“逊志”取自《尚书·说命下》:“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意思是谦虚好学,努力进取,才能达到所希望的目标。方孝孺为了策励自己,把自己的书斋定名为“逊志斋”,故用斋名为其著作命名。

该集成编于方氏生前,洪武三十年,友人林右、王绅为之作序。方氏殉节后,其诗文散失殆尽。七十多年后,临海人赵洪收集遗篇,得诗文三百二十四篇,于天顺七年在成都捐俸刻以行世,称为蜀本。

又十五年后,黄岩人谢铎、黄孔昭收集到叶盛、林鹗、王汶等所藏的抄本,加上蜀本,共得诗文一千三百余篇,编成三十卷,拾遗十卷,交宁海知县郭绅等刊刻,称为邑本。又四十年后,台州知府顾与黄绾、赵渊等据此本编为二十四卷,重新刊行,称为郡本。

嘉靖四十年,浙江提学副使范惟一与唐尧臣、王可大等以郡本为底本,参校蜀本、邑本刊行,《四部丛刊》据此本影印。此后刊本不出上述本子。



以下是摘抄: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畏文化,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明代方孝孺认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民谚亦云:“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你查下方孝孺有什么书或文章吧。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是什 ...
意思是:凡知道畏惧的人,必言谨身正,说话有分寸,行为不冲动,虽偶尔有些出格之处, 但不会出现大的过失。这句话是明代方孝孺所说。方孝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出自哪里...
意思是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高尚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道天命而不敬畏,轻慢有道德的人,亵渎圣人的话。明代方孝孺也认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是什么意...
意思是:凡是知道畏惧的人,一定是自身行为端正,说话有分寸,行为不冲动,偶尔有些出格的行为,也不会有太大的过失。明朝方孝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心有敬畏,行有依归,有敬畏心,才能坚守正道、襟怀坦白,堂堂正正、清清爽爽。反之,心...

求学者帮忙解释一下“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归着,行有所止”什 ...
但凡常怀敬畏之心的人,必定是洁身自好,言语得体,行为规矩。

“心存敬畏才能无畏”是什么意思?
释义:是说你对某个人或者某件心存敬畏,才能认真去对待,才能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不会有畏惧的心理了。这句话是明代这句话是明代方孝孺所说。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什么意思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的意思:只有心存了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在行为上有所禁止。“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出自明朝方孝孺的一段话“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这里...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什么意思
明朝理学家方孝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做人要讲规矩,多行不义必自毙,多行善事有好报。心存敬畏,就不会为所欲为,不会道听途说,懂得凡事适可而止,懂得如何取舍。心中没有敬畏,肆无顾忌地夺取利益,是亵渎了生命,是要得到“天意”...

讲规矩有纪律做知敬畏守底线的党员心得体会5篇
讲规矩有纪律做知敬畏守底线的党员心得体会5篇【第1篇】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领导干部只有常存对法纪、组织、群众的敬畏之心,才会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

2019年高考作文模拟训练:心存敬畏
人人有所怕,世界美如画 方孝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这里的“善”有“慎重”之意,“怕”乃“敬畏”之情。所谓“善怕者”,就是待人、接物、办事小心谨慎而常怀敬畏之心的人。如果人人都是“善怕者”,即内心端正,说话有分寸,做事懂进退,这便接近《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如何写出公文写作金句?
1、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3、乐知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夫唯君子,然后能为己之所难,能致人之所难也。4、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5、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6、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二、活...

灵寿县15749975429: 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要有() -
步宏甲磺:[选项] A. 恻隐之心 B. 是非之心 C. 羞耻之心 D. 敬畏之心

灵寿县15749975429: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是什么意思 -
步宏甲磺:[答案] 孔子曾说: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你这句话是明代方孝孺说的, 意思大概是凡知道畏惧的人,必言谨身正,说话有分寸,行为不冲动,虽偶尔有些出格之处, 但不会出现大的过失.

灵寿县15749975429: 心存敬畏出处及译文 -
步宏甲磺: 明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意味着为人做事要学会敬重和畏惧,要有底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灵寿县15749975429: 心存于善言有所规行有所止达什么 -
步宏甲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畏文化,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明代方孝孺认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民谚亦云:“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灵寿县15749975429: 知敬畏的出处 -
步宏甲磺: 颜鲁公_百度汉语 作者:卫宗武 人之生也直,不直匪君子. 一从平原归,立朝更奇伟. 挺挺尽孤忠,蹇蹇陈正义. 安年忤元载,晚节遇卢杞. 不为时宰容,乃作天子使. 正言明顺逆,凶俦知敬畏. 未几变异生,卒堕奸邪计. 罗浮寄远音,流传涉疑似. 英烈天启之,万世凛生气.

灵寿县15749975429: 向野味说不作文向野味说不初中作文
步宏甲磺: 拒绝野味2020年的春节伊始,一段特殊的日子到来了.一批批年轻的白衣天使和志愿... 古人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让我们携起手...

灵寿县15749975429: 请问:位有上下行不逾距,是什麽意思? -
步宏甲磺: 位,这里指人的社会地位,比如年龄大小、辈分长晚、职位高低.矩:规矩.位有上下,行不逾矩:人在交往中,每个人的地位高低不同,自己的言行不能逾越规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