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谋杜断的典故是什么

作者&投稿:贸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房谋杜断”是指谁,典故是什么?~

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计谋,传为美谈。后人因以房谋杜断喻指同心协力,配合默契,同掌朝政,谋划国家大事。元雅琥《上执政政四十韵》:“房谋兼杜断,萧律继曹遵”(萧规曹随)。


  房玄龄(579-648),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隋末举进士,任隰城尉。唐兵入关中,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参与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贞观元年(627年)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他长期执政,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谋臣。后封梁国公。曾受诏重撰《晋书》。


  杜如晦(585-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隋末曾任滏阳尉。唐兵入关中,助李世民筹谋,临机善断,官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太宗即位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为辅弼,订定各种典章制度。时人合称“房杜”。

唐太宗对房玄龄十分信任,把用人大权完全交给他。房玄龄根据唐太宗“量才授职”、“任官惟贤”、“务省官员”的原则,对所有中央官员重新进行了审核优选,最后只留下精干人员共460员。他和杜如晦配合得最好,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判断,史称“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房玄龄常常和唐太宗预先作出谋划,等待杜如晦作出判断,用房玄龄的话说:“非如晦莫能筹之”,结果如晦来时,往往都能和房玄龄的主张默契。所以史家说:“房知杜能断大事,杜知房善建嘉谋”,彼此相辅相成。

扩展资料:
房谋杜断:
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出处: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译文:一次他与文昭商量事情,房玄龄感慨地说:“非如晦莫能筹之。”等到杜如晦来到时,杜如晦立即分析房玄龄的计谋做出决断。他们两人合作得十分融洽,人称房谋杜断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形容能人之间的合作。
近义词:天作之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房谋杜断

《新唐书·杜如晦传》:“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身边贤才良将无数,房玄龄和杜如晦就是其中的两员,这个成语说的正是他俩的故事。

房玄龄出身官宦之家,精通诗书文章,十八岁参加科考,考中进士。后李渊起兵反隋,房玄龄投靠李世民麾下,数次陪同出征,出谋划策。他的才智令李世民的父亲都十分赞赏,认为此人将来必可委以重任。后来,房玄龄参与策划“玄武门兵变”,帮助唐太宗李世民顺利登基。

房玄龄善于谋划,慧眼识才,深受唐太宗信任。相传李世民尚是秦王时,讨伐各地叛乱,每平定一方,其他将领都急着争抢、搜刮古玩珍品,只有房玄龄到处寻求有志之士,私下里与他们结交,邀请他们入秦王幕府做幕僚,共同为秦王效力。他为唐太宗招揽过无数贤才,甚至连杜如晦都是经房玄龄举荐,才得到唐太宗重用的呢!

杜如晦年少英才,机敏善断,与房玄龄同心同德,共同辅佐唐太宗开创唐朝盛世。唐太宗建立文学馆,杜如晦在馆中担任要职,位列文学馆十八学士之首,其才华可见一斑。杜如晦因病辞世时,年仅四十六岁,唐太宗为此痛哭不已。多年之后,唐太宗还是常常想起杜如晦,到了他忌日的这一天,总会派官员前往他家中慰问。

房玄龄和杜如晦同朝为相,房玄龄擅长出主意但有些优柔寡断,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却不善谋略。所以每次遇事,房玄龄总能给出许多解决方法,而杜如晦总能对这些主意加以分析,选择最合适的一个供唐太宗采用。

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两人相知相惜,齐心协力,共同辅佐帝王,因此人称“房谋杜断”,比喻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后世以两人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本文选自《中国老故事:成语故事》(广西师大出版社,2019年4月,亲近母语编写)

从五帝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以清晰的历史朝代为脉络,精心遴选300余个成语;

100余幅生动精美的手绘插图;

5—8岁亲子共读,极佳的亲子共读读本;

8岁以上独立阅读,生字难字全部注音;

“亲近母语”团队精心编创,以优美、流畅的现代母语重述,以现代价值解读。



房谋杜断

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那时,唐朝开国未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人们把他们两人并称为“房、杜”。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在当时看来,房、杜二人同心辅政,是合作得非常协调的,所以人们称赞他们“笙磬同音,惟房与杜”。
“笙磬同音”,原是《诗经》中的一句,这里借来比喻两个人彼此齐心协作,好象笙、磬两种乐器和谐地合奏一样。

房谋杜断
唐太宗对房玄龄十分信任,把用人大权完全交给他。房玄龄根据唐太宗“量才授职”、“任官惟贤”、“务省官员”的原则,对所有中央官员重新进行了审核优选,最后只留下精干人员共460员。他和杜如晦配合得最好,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判断,史称“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房玄龄常常和唐太宗预先作出谋划,等待杜如晦作出判断,用房玄龄的话说:“非如晦莫能筹之”,结果如晦来时,往往都能和房玄龄的主张默契。所以史家说:“房知杜能断大事,杜知房善建嘉谋”,彼此相辅相成。这就是成语“房谋杜断”典故的出处。

【出处】典出(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六十六•列传第十六•房玄龄等传》):“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用例】(刘凤舞《民国春秋•第十八章•天府英魂》):“二人互相标榜为房谋杜断,辅车相依。
【解说】唐太宗李世民时,宰相房玄龄与杜如晦共掌朝政,唐朝之规章法典皆多为其所制。房氏多谋略,杜氏善决断,是以人称之为“房谋杜断”。唐太宗时与之商谈国事时,房氏常出谋划策,但优柔寡断。而杜氏果断立决,取拾得当。二人齐心协力,搭配得宜,佐唐太宗治天下。
【房谋杜断】原指房玄龄出谋与杜如晦善断。后喻两人合作无间,配合得当,常用此语。

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计谋,传为美谈。后人因以房谋杜断喻指同心协力,配合默契,同掌朝政,谋划国家大事。元雅琥《上执政政四十韵》:“房谋兼杜断,萧律继曹遵”(萧规曹随)。

房玄龄(579-648),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隋末举进士,任隰城尉。唐兵入关中,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参与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贞观元年(627年)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他长期执政,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谋臣。后封梁国公。曾受诏重撰《晋书》。

杜如晦(585-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隋末曾任滏阳尉。唐兵入关中,助李世民筹谋,临机善断,官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太宗即位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为辅弼,订定各种典章制度。时人合称“房杜”。

杜如晦少年时聪明伶俐,悟性极高,精神丰采超乎常人。归唐后,李世民任用他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改任陕州长史。李世民封王后,开府置属,广揽人才,罗致博学之士18名,命画家阎立本作肖像,文学家褚亮题像赞,辟文学馆,令18人轮三番值班。李世民早晚入馆讨论文籍政事,彻夜不倦,时人称为“十八学士登瀛州”。房杜两人名列前茅,高居榜首。

且说房玄龄闻知杜如晦外迁,便对李世民劝道:“王府僚属升迁外调的人很多,其他人都不足惜。惟杜如晦聪明过人,洞达事理,是辅佐您治国安邦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假如您仅想保住自己的封地,就可以不用他;如果一定要得天下的话,那么非用杜如晦不可。”于是,李世民便留杜如晦为秦王府掾史,封建平县男,补授文学馆学士,并为之作像赞曰:“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

唐太宗贞观初年,房玄龄、杜如晦任左右相,珠联璧合,为“贞观之治”立下汗马功劳。杜如晦比房玄龄小6岁,却先房玄龄18年去世,可谓英年早逝。有一天,唐太宗在吃味道鲜美的甜瓜时,忽然想起了杜如晦,不禁潸然泪下,吃了一半便停下了,派人将另外的半个甜瓜放到杜如晦灵位上,以示悼念祭奠。后来,唐太宗将黄银官带赐予房玄龄时,又对他说:“杜如晦曾经和你一起齐心协力辅助我,今日赏赐,却只有你一人了!”言罢不禁又黯然泪下。因为当时民间有黄银带能祛除鬼神恶气的说法,所以不便赐给杜家黄银带。太宗便叫人取来金带,派房玄龄亲自送到杜家去。魏征死后,太宗驾临吊丧,亲视大殓,抚棺哭别,自制碑文书石,语侍臣曰:“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见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征殁,朕亡一镜矣!”不久,下诏在凌烟阁(后人称功臣阁)中绘功臣像,为二十四名开国元勋树碑立传,长孙无忌,赵郡王孝恭以下,杜如晦名列第三,魏征居四,房玄龄第五。

"房谋杜断"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左右仆射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故事,意思是指房玄龄谋略深远,杜如晦聪敏果断!也可以说,房杜二人是李世民前期治国的左膀右臂,也是秦王府班底的优秀大臣!后期由于杜如晦去世,"房谋杜断"也就不存在了,而且房玄龄参加辅佐废太子李承乾而渐渐失去了为国家的谋略,"房谋杜断"自此而终!


房某杜断什么意思
房谋杜断,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成语出处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后据此,总结出成语房谋杜断。成语典故 房乔,字...

房谋杜断指的是哪两个人
四、近义词 1、天作之合:指天意安排的美满的婚姻。形容人婚姻美满。2、秦晋之好:原义是春秋时,秦、晋二国世代联姻;后遂以秦晋之好代指两姓联姻的关系;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含褒义;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欢晋爱”“秦晋之缘”。五、反义词 无。房谋杜断的成语典...

房谋杜断指的是哪两个人,是哪个朝代的典故
1、房谋杜断指的是哪两个人 房谋杜断指的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位著名宰相的故事。这两位都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宰相,两个人的合作非常默契,房玄龄善于提出方案,做谋划。而这个杜如晦则是善于判断和做出决定。2、房谋杜断是哪个朝代的典故 至于这个成语,讲述的是唐朝唐太宗时期的典故。其实说到...

房谋杜断指的是哪两个人
其父杜咎为隋昌州长史。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恐怕秦王府内人才济济,日后于己不利,就以朝廷名义把许多秦王僚属调往外地任官,杜如晦当时也被外调为陕州长史。“房谋杜断”这个典故,说明了...

房谋杜断故 事
太宗更是亲自慰问,关心备至。房玄龄的去世让太宗悲痛万分,他的贡献和忧虑国事的精神得到了太宗的极高评价。房玄龄的去世后,太宗对他的思念之情持久不衰。他们的“房谋杜断”用人理念,强调人才的合理搭配,即使在人才众多的群体中,也需要通过个体优势和群体结构的优化,实现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房谋杜断”说的是哪两个人?这两个人之间有什么关系?
历史上的房谋杜断指的是唐朝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两个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得力助手,因为房玄龄善于出计谋,但不能决断,而杜如晦擅长决断。因此李世民便以房谋杜断来比喻这两个人齐心协力,共同辅佐大唐江山。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个人具体有什么事迹。房玄龄是太宗时期名臣,属于进士出身。...

“房谋杜断”指的是什么?结合唐太宗的用人政策谈一谈为什么在其通知期间...
“房谋杜断”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

说说“房谋杜断”这个成语的含义。
房谋杜断 【解释】: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出自】:《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 【近义词】:天作之合 【语法】:联合式;作补语

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
断指善于作决断 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

房谋杜断。意思。讲的是哪两位古代人物。有何故事。
房谋杜断 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那时,唐朝开国未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人们把他们两人并称为“房、杜”。《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

咸安区18650536867: 房谋杜断(汉语成语) - 搜狗百科
卷姬保儿:[答案] 唐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唐朝初年,唐太宗善于任用能人为之服务,经常听从大臣的意见.一次他与文昭商量事情,房玄龄感... “非如晦莫能筹之.”等到杜如晦来到时,杜如晦立即分析房玄龄的计谋做出决断.他们两人合作得十分融洽,人称房谋杜断....

咸安区18650536867: “房谋杜断”指什么 -
卷姬保儿:[答案] 房谋杜断 唐太宗对房玄龄十分信任,把用人大权完全交给他.房玄龄根据唐太宗“量才授职”、“任官惟贤”、“务省官员”的原则,对所有中央官员重新进行了审核优选,最后只留下精干人员共460员.他和杜如晦配合得最好,房玄龄善于谋划,杜...

咸安区18650536867: “房谋杜断”有什么典故?
卷姬保儿: “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贞观年间经济腾飞, 国防强大,各民族之间相处融洽,... 房玄龄得到杜如晦即将调离的消息,马上对李世 民说:“您如果甘心当个王爷,自然没...

咸安区18650536867: 房谋杜断.意思.讲的是哪两位古代人物.有何故事. -
卷姬保儿: 房谋杜断 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那时,唐朝开国未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人们把他们两人并称为“房、杜”.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

咸安区18650536867: “房谋杜断”说的是什么?
卷姬保儿: 李世民未登基时,杜如晦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调任陕州长史.当时王府的幕僚很多被 调任地方官,李世民非常担心. 房玄龄说:“其他倒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至于杜...

咸安区18650536867: 房谋杜断指什么? -
卷姬保儿: 【解释】: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出自】:《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故 事 唐朝初年,唐太宗善于任用能人为之服务,经常听从大臣的意见.一次他与文昭商量事情,房玄龄感慨地说:“非如晦莫能筹之.”等到杜如晦来到时,杜如晦立即分析房玄龄的计谋做出决断.他们两人合作得十分融洽,人称房谋杜断.

咸安区18650536867: “房谋杜断”指的是什么?结合唐太宗的用人政策谈一谈为什么在其统治期间会出现“贞观只治”的历史局面? -
卷姬保儿:[答案] 房指房玄龄 杜指杜如晦 这两人都是唐时的宰相 房谋杜断指他们两人在处理政事上的配合默契能够各自发挥长处 唐太宗的用人政策是唯才是举 课本上曾经记载过他说的一句话 他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虽然有其夸张成分但是也足矣看出他拥有...

咸安区18650536867: 房谋杜断是怎么来的?
卷姬保儿: 房谋杜断 唐太宗对房玄龄十分信任,把用人大权完全交给他.房玄龄根据唐太宗“量才授职”、“任官惟贤”、“务省官员”的原则,对所有中央官员重新进行了审核优选,最后只留下精干人员共460员.他和杜如晦配合得最好,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判断,史称“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房玄龄常常和唐太宗预先作出谋划,等待杜如晦作出判断,用房玄龄的话说:“非如晦莫能筹之”,结果如晦来时,往往都能和房玄龄的主张默契.所以史家说:“房知杜能断大事,杜知房善建嘉谋”,彼此相辅相成.这就是成语“房谋杜断”典故的出处.

咸安区18650536867: "房谋杜断"指的是什么? -
卷姬保儿: 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那时,唐朝开国未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人们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